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经济增长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迅速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06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位居发展中国家主要对外投资国行列。而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485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94.7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4亿美元,增长1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7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从表一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我国企业在境外兴办由2000年的320个发展到了2004年的829个,仅五年的时间就翻了两倍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不仅表现在兴办境外企业数上,而且表现在直接投资额上,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方的直接投资额由2000年的62200万美元发展到了2004年的371200万美元,五年间增长500%。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1、投资规模逐步扩大,但占全球总额比重仍偏低

中国海外投资在近十年出现了很大的飞跃。1991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不过30亿美元左右,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占全球总流量0.9%。截至2004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4年-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

2、投资区域日益广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我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东欧、独联体等发展中国家,遍及168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见表2)。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投资净额前20位国家(地区)中,亚洲国家有9个。此外,在投资金额上,对亚洲国家投资也占绝对优势,2003中国对亚洲国家的投资额为260.26亿美元,占前二十位国家的81%,其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最后是欧洲。

资料来源《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3、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投资的诸多领域。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11.78亿美元,占29%;采矿业11.69亿美元,占28.7%;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71亿美元,占26.3%;商务服务业2.12亿美元,占5.2%;批发和零售业1.32亿美元,占3.2%;交通运输业0.88亿美元,占2.2%;农林牧渔业0.73亿美元,占1.8%;建筑业0.71亿美元,占1.7%;其他行业0.76亿美元,占1.9%。

4、投资主体日趋优化

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的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成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较大比重。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所属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比例最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境外均设有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5、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

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设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FDI与GDP基本呈现正相关(见表4),当FDI迅速增长时,经济发展较快。如1988年到1994年间,我国GDP由

1988年的14928.3亿美元增长到了1994年的46759.4亿美元。7年增长300%。当FDI增长缓慢时,GDP的增长速度也随之放缓。1994年到1998年间我国FDI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阶段GDP由1994年的46759.4亿美元增长到了1999年的82067.5亿美元,仅为1994年的1.7倍。虽从数量上来说也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明显慢于1988-1994时期。

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获得了匮乏的国外自然资源,通过缓解稀缺资源对生产的抑制作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已标准化产能过剩产业和“边际产业”转移到国外,从而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专业人才,汲取在国内难以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的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引进新的生产和经济活动或更新现有的经济活动,能使投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将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如资金、研究与开发能力、技术、技巧、组织与管理技术、市场进入等要素的相互流动给投资国带来益处。(1)获取了抑制生产的稀缺资源。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本国匮乏的国外自然资源,通过缓解稀缺资源对生产的抑制作用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2)扩大了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技术已经成熟或已经标准化的生产过剩能力的产业和已失去竞争力的“边际产业”,转移到国外,通过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显著,贸易和投资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对外贸易方面成效显著,不仅产生了出口引致效应、进口转移效应,(即促进了我国出口的增加,进口的减少)而且还有许多的间接效应。不仅扩大了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改善和优化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而且改善和优化了对外贸易方式。具体表现在货物净出口额的增加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3、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就业数量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对于就业质量的提高。根据目前中国发展对外投资的特点和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是利大于弊的。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一体化程度不高,很多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如中国在澳大利亚开铁矿是为了开发国内的生产资源,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等,这些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刺激国内的就业。而且这种国际生产转移活动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的调整,有助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4、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直接投资,可以使资本得到合理的流动,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的“逐利”特征已使其突破了国家间的地域限制,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对一国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资虽有资本流动方向上的差异,但却都符合资本追逐最大收益这一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顾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J],经济师,2001。

[3]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江小娟、杨圣明、冯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文2

>>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特征比较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比较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美国反应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就业效应: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分析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在发达国家投资的解释 主要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及此现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逆转考验美国决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就业的影响的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就业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就业效应的影响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林勤跃.金砖四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经济学动态,2010(10).

作者简介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分析

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1.1 发展规模与速度 经《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及河北省商务厅相关资料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基本处于连年逐渐增长的态势,由2005年15家增长到2011年的83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6%;2003-2011年期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呈现出涨跌剧烈震荡的态势,从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来看,似乎有起稳的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4年,降幅最大的年份为2006年,比2005年投资减少了42.8%,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在全国排名最高的年份为2005年,排名第8位,排名最低的年份为2008年,排名第23位,自2009年以来,河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基本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1.2 区位分布 目前河北省共核准境外投资企业83家,同比增长22.06%;83家企业分布在6大洲的3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最多,共38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47.6%,中方投资额4.15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45.7%,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欧洲15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8.1%,中方投资额0.92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非洲12家,占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15%,中方投资额0.9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0.75%,主要分布在毛里求斯、加纳、喀麦隆等国家。

1.3 产业分布 目前,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位居首位的是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达到45.2%;其次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在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中占比分别为30.1%和10.7%,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分布中,初级加工制造业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发挥河北省制造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因此是许多河北省境外投资企业乐于选择的行业,这些行业一般会投向东南亚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年投资量增长不平稳 2003-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增长呈现非常不平稳的状态,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由2003年的110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万美元;2006年、2008年和2011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均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2.8%、-1.6%、-12.9%。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处于起步稚嫩阶段,发展呈现出一定盲目性和持续性差的特点。除此之外,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4-2011年,河北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第6位,年增长率均为10%以上,然而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年投资量一直位列全国15名左右,说明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

2.2 投资区位分布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香港,占据整个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的相当比例。而且河北的境外直接投资流向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偏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不足。调查显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很容易受到金融波动的影响。地理分布太集中,导致价值链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合理的布局,这不但不符合投资市场多元化的要求,而且增加

了经营风险,不利于河北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2.3 投资企业间缺乏关联,整体竞争力弱 河北省企业在箱包、鞋帽、纺织品、食品、机械制造、采矿、建材、医药等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批优秀企业率先开展跨国经营,成为“走出去”战略积极的实践者。但受到企业自身实力、对外投资经验的限制,多数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不好、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失败的例子也比较多。因此只有通过创立产业集群,组织集群式境外投资,才能集中河北省企业的竞争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增强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2.4 信息体系不完善,政府服务缺位 由于河北省对东道国的区位信息体系不够完善,政府在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工作中服务不到位,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缺乏必要的指导,境外直接投资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缺乏来自民间的社会机构的帮助,致使企业难于准确获悉东道国包括法律、政策、信息、技巧各方面因素的详细信息,不能全面充分地考虑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信息渠道不畅和服务缺位并存,使河北省境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其区位的合理布局,增加了投资失败的风险。投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区位分布格局不合理,这不但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整体产业和经济的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河北省企业的投资效益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05).

[3]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05).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商务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河北省OF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武汉市;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41-03

作者简介:谭本艳(1975-),男,湖北宜昌人,经济学博士,湖北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和世界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武汉市2010年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whsk10014)和湖北大学2009年青年项目(100-090207)的资助。众所周知,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力地促进投资母国的经济增长。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及战略资源,并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一、武汉市经济增长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武汉市经济增长现状

为了解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2009》及《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了武汉市1978—2009年的GDP及GDP指数相关数据,绘制成图1及图2。

图1武汉市GDP(1978—2009年)

图2武汉市GDP指数(1978—2009年)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从其GDP以及GDP指数来看,2009年武汉市GDP达到4560.62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自1991年以来,武汉市GDP增长也始终保持在10%以上。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滞后。

(二)武汉市对外投资的现状

根据湖北省商务厅统计的武汉市1988—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状况、投资国家(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如下:

1.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状况

截至2009年底,武汉市在境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累计达85家,投资金额总计16417.62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15277.381万美元,投资涉及10大类行业,分布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见图3)。

图3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988—2009年)

从图3可以看出,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各年度之间投资金额跳跃性较大的特点。其中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境外投资机会增多,投资成本降低,武汉市企业纷纷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使得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

2.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

武汉市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85家企业遍布五大洲,其中亚洲37家、非洲18家、美洲12家、欧洲10家、澳洲8家(见图4)。从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地区分布来看,在亚洲的投资总额为4252.17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690.4万美元;在澳洲投资总额为4288.5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4138.93万美元;在非洲的投资总额为3865.48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506.42万美元;在欧洲的投资总额为2633.94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588.9312万美元;在美洲的投资总额为1377.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352.7万美元(见图5)。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目前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投资规模都比较小。3.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目前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包括信息技术、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农产品批发贸易、建筑材料、矿产开发、化工原料、图书出版、日用百货及石油产品的零售批发(见表1)。

谭本艳侯彦如: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分析图4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地区分布

图5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地区分布

表1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状况

投资行业投资企业数所占比例总投资额(万美元)所占比例中方投资额(万美元)所占比例信息技术1316.88%3334.7521.14%3232.7522.02%机械设备1114.29%1124.227.13%736.795.02%建筑材料1012.99%1192.467.56%1150.437.84%电子产品1012.99%1297.518.23%1291.28.80%农产品批发贸易1012.99%3083.2819.55%3008.4820.49%矿产开发810.39%333921.17%302020.57%化工原料67.79%1686.210.69%1569.4610.69%图书出版56.49%145.8980.92%134.09120.91%日用百货22.60%5203.30%487.23.32%石油产品的零售批发22.60%500.32%500.34%合计77100%15773.318100%14680.4012100%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进入最多的行业是信息技术业,达到13家,投资金额也非常大,分别占总投资额和中方投资额的21.14%和22.02%,这与武汉市在信息技术产业上拥有众多人力资源、政策优势因素密不可分;总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是矿产开发业,总投资金额占到武汉市投资总额的21.17%。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以矿产开发为代表的资源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新增3家的基础上,2009年又新增3家,这6家企业中方投资总额达到2600万美元,占到了2008—2009年武汉市对外投资企业中方投资额的34.4%。

二、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说明

为了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以武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GDP),拟以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OFDI)、进出口总额(IMEX)、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和消费水平(CONSUM)为解释变量。同时,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上述变量取自然对数后建立线性模型(1)式。其中,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商务厅统计资料,其他数据均来自《武汉统计年鉴——2009》、《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样本时间跨度为1988—2009年。为了消除汇率变动的影响,对以美元为单位的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总额数据用当年的汇率转化成了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数据。同时,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用以1988年为基期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调整。

lnGDPt=β0+β1lnOFDIt+β2lnIMEXt+β3lnINVESTt+β4lnCONSUMt+μt(1)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常常是非平稳的,而对非平稳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使分析结果失去经济意义。因此,在回归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对有关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水平值检验一阶差分值检验检验形式

(C,T,L)ADF统计量P值检验形式

(C,T,L)ADF统计量P值lnGDP(C,N,1)-1.28620.6148(C,N,3)-2.76790.0837lnOFDI(C,T,4)-0.00690.9453(N,N,0)-8.65660.0000lnIMEX(C,T,4)-1.26400.6260(N,N,0)-2.81400.0074lnINVEST(C,T,4)-0.82360.7892(C,N,2)-2.59780.1098lnCONSUM(C,T,0)-1.52560.5014(C,T,2)-2.56310.1167注:检验类型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含趋势项,L表示滞后阶数(滞后期根据AIC信息准则确定),N表示无该项。

表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模型(1)式中的5个变量的水平值均为I(1)过程,对应的一阶差分值为平稳过程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

(三)协整方程估计与检验

由于模型(1)式中包含4个解释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 least square)对模型(1)进行解释变量的筛选,结果剔除了进出口总额(lnIMEX)变量。对剔除了模型(1)进出口总额(lnIMEX)变量进行估计,并经过自相关调整,结果如(2)式:

lnGDPt=-3.2714+0.0042lnOFDIt+

(0.217) (0.653)

0.2689lnINVESTt+0.9015lnCONSUMt(2)

(0.051)(0.001)

R2=0.99DW= 1.96Prob(F-statistic)=0.0000

可见,残差的估计值为:

t=lnGDPt-(-3.2714+0.0042lnOFDIt+0.2689lnINVESTt+0.9015lnCONSUMt) (3)

对模型(2)的残差t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t平稳,则模型(2)式中的4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不存在协整关系。使用ADF检验对残差t进行单位根检验,ADF统计量为-4.0405,对应的P值为0.0065,可见残差项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模型(2)式中的4个变量是(1,1)阶协整的,(2)式即为武汉市GDP、对外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这4个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从协整方程(2)式的R2、DW、Prob(F-statistic)等统计量来看,(2)式较好地拟合了武汉市GDP、对外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从各个解释变量的参数和t统计量来看,本文所重点考察的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系数为0.0042,可见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有正效应,但其t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653,在统计上不显著。可见,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还不显著,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应有的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的参数分别为0.2689和0.9015,对应t统计量的p值分别为0.051和0.001,高度显著。这表明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每增长1%,武汉市的GDP可以增长0.27%和0.90%,也就是说,武汉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推动的。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FDI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征,但三次产业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平衡;2.武汉市最近几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快发展,但发展趋势不够稳定,对外投资的地区和行业较为单一;3.武汉市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消费拉动的,但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应有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发挥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政策建议:1.武汉市政府部门应在高度重视境外投资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好境外投资的优势产业、规划好资源消耗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在境外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湖北企业投资区、制定相关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协调管理等宏观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2.武汉市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在加强对国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从而推动武汉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秋菊.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江苏商论,2007(1):95-96.

[2]鲍洋.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48-51.

[3]徐海涛,孙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2007(8):112-113.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文5

总的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初期的孕育、中期的探索、发展期的稳步推进和近期的调整几个阶段。根据中国贸促会研究院201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报告》,近10年,我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7.2%,2018年1—7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6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著增大了沿线国家(地区)与我国企业之间的各年度投资流量。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经过数年的结构化调整后,分布更加合理,结构日益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向也由资源获取型向构建全球价值链和技术引导型转变。

二、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决策分析研究

受世界经济影响,201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滑。进入新时期后,国内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走出去”的步伐全面加快,面对经济新常态,为了减少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国有企业需对所投资的国家进行战略性分析,在兼顾投资策略差异性的同时,着重分析当前对外投资面临的新形势,减少由于破坏性竞争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影响。

为此,企业需要从系统化的角度以长远性的目光来重新审视对外直接投资。据《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8)》显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心将偏向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市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能源领域、航路交通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将影响着企业资源的配置,多元化的投资调整和复杂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决策。国企投资者在目前特殊投资阶段更需要格外重视最佳投资区位的选择,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助推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国企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需关注如下竞争决策。

(一)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决策模型

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决策理论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一类是传统的投资决策基本原理。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排除了针对其他企业与该投资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而是集中于分析单一性的企业决策与企业投资对策,不必注重自身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投资关联性。传统的投资决策基本原理依照企业投资领域的传统理论思路,给出的各项投资决策都是可以确定的。一般而言,企业投资决策在根本上遵照净现值的基本原理,对决策者而言,只需要给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即可,而不必再去对其予以修正或者进行决策评估, 但从实际企业投资的视角来看,需要在原有的投资模型中适当融入不确定的多种投资条件。并且,重构投资模型还要参照实物期权的全新企业投资模式。因此针对跨国性的企业投资而言,全面优化现有的投资决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在重构现有的投资模型时,关键在于将直接投资风险纳入模型分析中,并且将其中的决策变量限定为多种要素的不确定性。通常来讲,不确定要素主要涵盖了初始投资条件、企业投资成本与未来市场价格。因此从实物期权的角度来讲,企业在某个投资阶段可以获得的实际收益将会直接决定于上述各项基本要素。投资决策模型赖以存在的核心与基础应当在于不确定条件,并且确保该模型能够完全匹配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垄断状况下的企业投资现状。

国企在构建投资决策模型时,首先应当假定为V的项目总价值,并且設计为I的项目投资总体成本。也就是说,对于沉淀成本应当将其表述为I。在此基础上,企业针对V的项目价值以及I的沉没成本探寻二者的最佳吻合点,并且将其作为最佳的投资模型假设。在建模过程中,企业将会用到项目价值的标准差、预期的对外投资增长概率以及投资增量等相关因素。对于模型分析来讲,应当能够确定其中的投资成本与项目价值,并且将不确定要素设计为未来的项目价值。

(二)凸显国企直接投资多元化转型策略

国企要获取综合竞争优势,必须转变传统的投资方式,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关注协调沟通,健立投资信息领域的全新服务体系。当前国企对外投资需要应对多变性与复杂性更强的对外投资新环境,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决策风险的多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需要国企对自身投资行为带来的多层次影响进行精确分析。由于不同的国家国情有别,突出表现为各国政局的波动性,国企需密切跟踪投资所在国的某些政策变动,关注东道国当前的整体投资氛围与投资环境,同时还需广泛搜集现阶段竞争国企业的信息,形成有效的风险规避系统,对于被投资的地区有必要重构企业现有的协调与沟通机制,达到切实保障我方权益。

制造业范畴内的国企有必要维持自身特有的综合竞争优势,从而全面达到金融业整体投资水准提升的目的。国有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中,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未建立较完整的国内工业体系。但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制造业优势突出,因此,国企有必要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重构建材行业、钢铁行业以及富余产能的全新投资布局,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能源与资源丰富,若能充分发挥企业现有的制造业独特优势,则可增加更多的投资点,逐步健全企业现有的投资信用体系,如此,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达到更高层次的投资便利性与金融服务性水准。

非国有企业应增加海外投资份额。针对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建设情况,有关部门应摒弃单纯扶持国有企业的片面思维,可针对非国有企业在适当范围内予以更大的投资政策扶持力度。国有企业并非能够适合于目前所有的海外投资项目,需依托多元化的海外投资主体,在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决策过程中,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的非国有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创建多元化的全新对外投资模式。目前,某些国企海外投资项目亏损严重,若要在整体上达到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的宗旨与目标,则需对跨国性的多种非国有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培育,鼓励其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三)增强国企综合性竞争实力

国内企业自身如果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作为保障与支撑,即便参与了对外直接投资,也很难实现最优投资收益。国企应秉持如下的主要思路增强综合性与整体性的企业竞争实力。

首先是国企在进行投资东道国的选择时应确保投资的科学性,准确评估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国企要着眼于灵活选择特定的对外投资区域,最好优先选择经营经验较为丰富并且整体实力较强的投资东道国。同时,国企还应逐渐整合现有的对外投资资源,做到紧密衔接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唯有如此,才能拥有相对更强的盈利能力与经营效率,最终达到优化与升级企业自身结构的目的。

其次是国企应当注重于风险管理和海外运营的综合实力增强。进入黄金的对外直接投资期后,国企尤其需要具备更强的海外运营实力、跨国竞争实力和風险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国企对外投资的平稳状态。就目前而言,国企有必要科学地评判当前海外市场基本动态,强化自身的组织管理、企业技术创新与培育全新市场的综合实力。在软实力方面,企业应储备更多的后续力量,逐步达到健全企业管理体系的宗旨与目标,通过建立综合性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确保顺利施行多种多样的对外投资项目。

最后是适度降低东道国对国内企业设定的投资壁垒,同时应强化建设更广范围的对外直接投资平台。国企应遵照共赢与共建的基本思路强化不同国家间的企业协同与配合,同时更要尝试建设更多的跨境产业区和经贸合作区域。东道国企业和国企间若能协调配合,国企不但可以积累对外投资的丰富经验,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从而有效化解潜在的对外投资矛盾,规避投资风险,取得强化互信的良好投资效果。此外,国企通过建设全方位的企业投资平台,将有助于投资壁垒的显著降低和企业协作关系的不断强化。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范文6

    国外投资经营是当今高度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趋势,是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技术与资本流动的需要,它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等等。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新的国际战略,并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本文以国外直接投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基础与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在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地区战略选择、行业战略选择、资金筹措与运用及风险控制等战略。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我国外向型企业如何运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特别是在境外投资战略方面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投资战略

    【正文】: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与资本运动都在依靠本国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的基础上,跨越了国域疆界,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经济生活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和主要承担者,它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全球性经营战略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相比较来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更具有代表性的实践经验。因此,本人认为,在具体分析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战略之前,有必要深入分析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过程,并对各种国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国外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和国际投资惯例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和企业的特点,才能探索出具有我国特点的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和方法,并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境外直接投资经营发展战略。

    一、关于国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国外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又称国际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定义是:“在投资者以外的国家(经济)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国外直接投资的解释是:“涉及到工厂和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或“股票所有权使股东控制了厂商的经营活动的投资。”②简言之,国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将资财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它包括在东道国设厂创立新企业和收购东道国已经存在的企业两种基本形式。根据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不同,国外直接投资又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BOT(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的字头缩写,中文意思为“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方式,我们通常把前三者统称为“三资企业”。

    国外直接投资融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因素为一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具有多方面的国际开发能力。不仅能拓宽国际劳动力市场,开发新的就业途径,而且能够培养一大批从事国际合作的高级人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而且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③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国外直接投资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这些国家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仿制品的出现,国外直接投资就应转移到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欧洲各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因为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标准化阶段,随着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国外直接投资也伴随着生产相对优势转移而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在于从动态区位条件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并说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而发展了以新技术为特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转移的过程;随着这种演进,贸易格局和产品流向将发生逆向变化;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一定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获取利益。这在相当程度上为投资企业进行区位和市场选择提供了分析框架。

    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初次进行国外投资,特别是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的企业比较适用。对于已经建成的国外企业实行国际生产和投资的全球战略行为,则不具备强大的说明力。总之,世界经济发展至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最为典型的是它无法解释如石油生产部门等非标准化产业的对外投资。不仅如此,国际投资格局也并非如弗农认为的只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而更多的是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特别是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当前没有什么企业是按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进行国际生产和直接投资的,它们完全可以在新产品时期组织国外生产,甚至通过其子公司在东道国研制开发新产品。

    (二)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被金德尔伯格予以发展和完善。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市场不完善性。

    海默认为,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市场不完善性为国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前提,这种不完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即有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二是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三是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四是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海默认为,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为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海默将国外直接投资企业看作是垄断者或寡占者,指出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具有垄断或寡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①

    以市场不完善为核心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发达国家企业在国外的水平式对外投资,即在各国设厂生产同样的产品,而且可以解释垂直式对外投资,即把一种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分布到多国进行,如在石油工业中,少数跨国公司在长期内支配着世界石油市场,就是典型的垂直式对外投资。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和吉狄等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的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该理论首先指出市场的不完整性是市场内部化的原因,并认为决定市场内部化有四个主要因素,即,产业特定因素、区域因素、国别因素和企业因素。区域因素和国别因素决定投资的方向,即投资的地理分布。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是投资的前提条件。

    内部化理论探讨的主要是中间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产品市场;重点研究的是厂商扩大直接投资的动机,而不是如何利用外部市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化优势,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解释,但是它没有能够考虑到世界经济现实结构中制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尤其是非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发展的影响。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77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论,吸收了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优势说,借用了俄林的区位优势理论研究方法。邓宁在《国际生产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将上述优势命名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认为企业只有在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才会发生。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拥有或掌握某种财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特定优势”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的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选择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决定企业是否对外投资的因素,即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它们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得以具备;“区位特定优势”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力,它是一个动态的外生变量,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无法通过企业自身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