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

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筹资;筹资方式;资金成本;资本结构;筹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540.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68--01

资本是企业的血脉,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推动力。筹资是企业理财的起点,是决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的首要环节,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想有效地筹措资金,就必须对筹资方式的有关问题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一个企业资金筹集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一、企业筹资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吸收直接投资。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有利于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是:资本成本较高、容易分散控制权。

(二)发行股票。发行股票,按股东权利和义务一般分为两种,即普通股和优先股。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最基本部分。普通股筹资的优点:没有固定利息负担;没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偿还;筹资风险小;能增加公司的信誉;筹资限制较小。普通股筹资的缺点:普通股的资金成本较高;以普通股筹资会增加新股东,这可能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削弱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

(三)银行长期借款。银行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之一。银行长期借款筹资的优点: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借款弹性好。银行长期借款筹资的缺点:财务风险较大、限制条款较多。(四)发行债券。债券是债务人依照法律手续发行,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债券筹资的优点:资金成本较低、保证控制权、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债券筹资的缺点:筹资风险高、限制条件多、筹资额有限。

(五)租赁筹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在承租人给予一定报酬的条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和使用财产权利的一种契约。

二、影响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因素。

(一)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即财务结构,主要是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率关系,是反映企业资金偿还能力及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提高负债比率,可以降低企业综合的平均资金成本率,但负债比率提高过多,可能适得其反。由于资本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决定并实施,在短期内难以作大幅度的改变。因此,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比例时,应作全面而周密的分析研究,然后做出决策。

(二)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时必须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资金成本,是衡量筹资、投资经济效益的标准,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选择资金来源的依据,是筹集方式的标准。由于不同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大小不同,因而在选择筹资方式时,首先要比较各种筹资成本的高低,即比较各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

(三)筹资风险。筹资风险即为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筹资原因引起的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及筹资效益的不确定性,给企业所造成的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和企业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的股东收益越低,则企业筹资的风险越大;由此造成的企业偿债能力的下降。甚至有破产的可能性,则企业筹资的风险越大。因而,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必须将不同筹资方案的综合风险进行比较,选择风险较低的最优方案。

(四)筹资规模和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筹资规模大小也是企业筹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判断因素,也就是说只有资产规模和发行规模较大的企业才能产生企业债券筹资的规模成本效应,从而倾向于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筹资方式;而中小企业因为债券市场高昂的发行成本而不得不寻求银行贷款等成本较小的筹资方式。

三、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决策。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应遵循三大原则,即:资金成本最低原则,筹资风险适中原则,资本结构最佳化原则。此外,根据企业自身的不同情况,做出的筹资方式的选择决策也不同。

(一)筹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相匹配。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中,资本结构是一个核心问题。故企业的资金来源中应保持适度的负债比例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即在充分权衡筹资成本筹资风险的情况下,形成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保持企业控制权。

(二)筹资方式与资金成本相匹配。在资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研究筹资资金成本,其目的在于以最低的成本取的最多的筹资效益,从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是不同的,因而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要充分考虑筹资成本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先计算出不同来的筹资成本,再测算企业各种来源的加权平均筹资成本率,然后与相应投资方案的投资收益率比较,如果投资收益率一加权平均筹资成本率>0,则筹资方案是可行的,否则为不利。

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政府市场招商引资模式

一、六种招商组织治理模式

招商引资是一个技术活,全国各个地市也是各显神通,不管是从国外借鉴还是来自自我的探索,效果都是有目共睹的。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地区、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的成功例子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这一环节做的还是比较的成功。当然政府组织与管理招商的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期间必定会经历不少的波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目前我国政府招商组织的几种治理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

江苏就是“以政府为指导、向市场化过度的多种形式相结合”模式的成功例子。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推动招商引资并强势参预,市场只是起辅助作用。首先江苏省政府利用投资机遇,凭借环境的优势,运用专业手段,重点打造行业项目,吸引外商投资加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江苏省政府是力抓招商引资工作,从全面出发,把工作重心放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点上,并且对各级部门实行奖惩制度,以此来巩固成效。另一方面,就是在境外设立招商机构,派驻外招商代表宣传以吸引外商投资,如今,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设立了招商代表处,他们为江苏的投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江苏的更快发展。

(二)市场主导型模式

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代表就是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澳门,很多华侨的祖籍都集中在这一地区,造就了珠江三角洲巨大的区位优势,因为政府并未过多干预,加之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传统理念,许多海外华侨都愿意投资家乡,促进祖国的经济发展。1980年是我国改革腾飞的时候,设立了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由此,珠江三角洲赢来了空前的繁荣,加上当时香港、澳门和台湾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纷纷转入内地市场,恰逢珠三角市场的巨大潜力与活力,为后来的外资入驻中国市场造就了便利条件。直到今天,全国最大的市场还是属于珠江三角洲。

(三)总部经济模式

传统总是要被打破的,2003年,中心城市北京丰台区总部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开创了新的招商引资模式,成功转型。总部经济是由总部基地和总部产业构成的经济形态。北京丰台就首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总部基地。总部基地是城市运作的一个项目,它跟一般的房地产项目在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实际上有区别,它是一个创新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凭借着其人才、科学、教育和信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成功引入了多家跨国公司的入驻。如今,总部基地的规模已是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了北京首都不可或缺的经济条链。

(四)专攻型模式

因为日本、韩国的经济转向,山东半岛也凭借着其地理优势,迅速做出调整,形成“主攻日韩”招商引资治理模式。由于日本的国情需要和经济的持续下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的影响,日本开始转移到中国内地市场,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投资风潮,推动了山东省的经济飞速发展。因为韩国的产业结构处在转型期,所以就将传统制造业投入到了做为首选的中国市场,而山东半岛也因为韩国的直接投资而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繁荣时代。如果山东半岛能继续发挥其区位优势,承接现在业已成型的产业基础,未来的经济规模不容小视。

(五)外资并购模式

吸引外商以金融形式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境内企业成为境外上市公司,或者通过境外证劵市场及逆行买壳上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力的加强,中国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眼光也盯住了国际市场,很多境内公司投身到了境外发展,中国企业已逐步走向了国际化。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按照法律规定和股票上市交易规则,通过协议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收购上市公司,并取得控股权来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最后由上市公司运用配股或增发新股的方式将筹集到的资金反过来收购国内的资产,然后可以起到吸引外商投资的作用。二是外资公司、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直接通过购买股权或购买资产的方式并购境内企业。外资并购指的是投资者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直接或间接兼并、合并或收购在我国境内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从中国加入世贸以后,中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了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

(六)以民引外模式

温州模式就是传统的“以民引外”模式,它主要是指民间投资,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民营经济。因资本的封闭性和内源性的原因,造成温州经济一度困难,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温州政府研究出台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经济策略。2001年同1978年相比,温州的财政收1.3亿元增长到96亿元,工业产值从11亿元发展到2030亿元;。温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民营经济的超常发展。2001年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均占98%,在民营企业产值在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5%。可以说,温州的经济就是民营经济,“温州模式”就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

二、六种模式的优缺点和创新的方向

政府主导模式的优点是因为政府起着主要作用,各部门组织沟通协调,招商引资的蓝图规划得比较专业,相比较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是极高的。但是同时也因为政府的过多干预,对于企业的自主性产生一定限制,不利于提高市场的积极性。所以,综合两方面,政府应该尽量避免事无巨细,赋予企业相应的空间,鼓励企业根据自身优势自主招商。

市场主导模式的特点是市场比较宽松,限制较少,更利于产业资源配置和企业的发展。但也因为市场秩序不够健全和自身成熟度不高,会导致了很多相对层次较低产业的出现,其成长性不够和发展空间有限的特点不利于外商投资。基于这点考虑,政府应该规范市场,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能力。

知识文化比较发达,人才密集,影响力深远和具有较强示范性等特点都是总部经济模式的优势之处,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仅仅适合部分省会级以上城市,不具备普遍意义。而且,对专业人员素质、市场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软硬件环境要求很高,很多城市对于这一模式都只是望而却步。所以,对于总部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区域产业特点做更详细的规划和定位,明确主导产业,逐步壮大市场规模,优化政策和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更多的投资机遇,逐步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逐渐形成总部经济才是明智之举。

专攻型模式,因为“专攻”所以“专业”。在山东半岛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除了感叹它的地理优势,也不得不佩服它的应变能力,针对市场空缺快速做出调节,紧盯“日韩”,打造重点,才使山东半岛的经济快速增长。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山东半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相对偏远的西部地区情况有所不同,或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都是没有能力承接如此规模产业转移的。在看到山东半岛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政府的主导作用,但过多的干预,往往导致招商成本的增加,所以要尽量减少干预,提高企业的活跃度。

并购型模式是产业融得大笔资金最快速的方式,而且它对成本的要求不高,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现有我国法律和经济制度尚不完善,金融市场尚未全部开放,所以限制较多,审批严格,步骤繁琐,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商投资热情。

以民引外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从而避免政府过多干预,降低招商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缺少产业整体宏观规划指导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各企业间运作不协调或市场冲突。另外,企业内源性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的运作相对缓慢,招商引资的效率一般不高。

综上所诉,各个地区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利用自身优势不拘一格实现招商引资繁荣经济的目的。没有一种治理模式是通用的,万能的,所以就需要各地借鉴他人的长处,结合自身综合优势,创造性思维,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招商引资模式,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蓓蕾.我国招商引资现状与主要模式分析[J].中国商界,2010,(9):178

[2]洪捷.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王翼.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模式创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 控制离岸;离岸外包;国际化经营

研发(R&D)离岸往往是跨国经营企业在生产离岸和营销离岸之后的又一个价值链重组的战略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研发活动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这就是研发离岸。据商务部《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外国企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约750家研发中心。中国的海尔、联想、华为等企业也在美国、欧洲等地建立了离岸研发中心。与过去研发功能集中在母国总公司不同,研发离岸已经成为近十多年来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将探讨跨国企业离岸研发模式的影响因素及选择。

一、离岸模式:控制离岸与离岸外包

研发离岸强调研发活动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与研发国际化、研发外包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可以采取控制离岸(Captive offshoring)与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两种模式。前者是在国外的附属机构内完成企业R&D职能,后者是在国外的第三方完成。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东道国当地的公司,也可以是另一家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附属机构;可以是股权合作企业,也可以是非股权合作企业,见表1。

虽然都是将研发转移到国外,但两种模式是有差别的。控制离岸是研发活动在企业内部的转移,是由企业在海外设立一个独立的或有控制权的研发机构,或在内部设立一个研发部门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离岸外包是将研发活动委托给海外的第三方企业进行。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跨国公司对研发活动的控制程度和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同时企业投入的研发资源和管理资源有差异。在控制离岸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其实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投入大,进入与退出困难,随着在外暴露的资产的增加,风险也在增加,还要承担日常的管理开支,但这种方式下跨国公司可以较好地控制其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而在离岸外包情况下,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力减弱,但可以在少投入研发和管理资源的情况下获得自己所需的研发成果。

二、离岸研发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是选择将研发活动控制离岸还是离岸外包要根据这两种离岸模式本身的优缺点,结合以下一些因素来选择。

(一)研发活动的性质与特征。并不是所有的研发活动都适合于离岸。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研发的“可离岸性”增强。一般来说,适于离岸的工作主要应是一些可以分割出来进行独立开发而又不影响公司整体研发创新的工作。正如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描述的可能离岸的工作的特征是“不需要实体存在,与客户的交流不复杂,很少需要与雇员和同事沟通,很少需要当地化知识。”至于是内部转移还是外部转移取决于研发活动的性质,即是否影响公司长期发展。关系公司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技术研发工作往往是不会外包的。而不影响公司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需要借助公司以外的研发资源的工作可以外包,例如劳动密集型的研发环节。

(二)所在行业的技术特征。各行业的技术含量是不同的。通常风险大、投资多、技术更新快的高技术行业更愿意采用控制程度高、技术泄露风险小的控制离岸方式。高技术行业中,离岸外包只在软件开发、制药业药品测试等劳动密集的环节比较普遍。而技术成熟、模块化程度高的传统行业则离岸外包的可能性较大。

(三)企业的海外投资经验。已经在海外大量投资生产、营销,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跨国公司,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组织技巧,更熟悉当地市场环境,因此较容易将研发活动通过内部转移方式转移到国外。如电子业,制造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组织使研究与开发活动分散到国际更为容易,有时也更必要。而不熟悉海外市场的采用外包方式则较容易迅速进入当地市场。

(四)企业的规模和资源能力。大公司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有能力在海外进行内部研究与开发。小公司虽然愿意在海外实施研究与开发,但缺乏组织资源来建立和管理分散的研究体系。因此离岸外包的情况在小规模跨国公司中比较容易出现。当然,大跨国公司也不排除扩张需要的研发资源不够而与其他国外企业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

实际上,跨国公司选择研发控制离岸多于离岸外包。这主要是由研发活动和技术垄断优势的战略重要性决定的。Ashok D. Bardhan,Dwight M. Jaffee(2005)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个规律。他们对48家总部在加利弗尼亚州的公司(涉及半导体、电讯、仪器和电子等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业有关的企业)进行的关于离岸的调查发现,R&D离岸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内离岸,即转移给海外的附属机构。对其中一些公司的访谈发现,在离岸的研发活动中,一些日常开发活动通常是承包给第三方而敏感性研发活动则在企业附属机构内处理。同样的,企业内部倾向于完成重大变革的研究,即对已有产品和服务做出实质性改变的活动;而普通的、改进的和单独的革新则外包。更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通常不会将R&D活动离岸。

三、离岸研发模式的成本分析

知识的生产与有形商品的生产不同,但企业的决策仍然要符合基本的经济原则,即成本效益的最大化。这里我们假定研发产出的规模、种类和效果在两种模式下都是一样的,建立两种离岸模式的成本比较基础,然后再考虑研发活动差异对成本的影响。

(一)离岸研发的成本构成

1.控制离岸

控制离岸是企业到国外直接投资从事研发,涉及企业在国外研发活动的长期经营管理。这种研发离岸的成本包括了直接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研发开支,如公式4-1。

Oc=FDI+Mc+RDc

(4-1)

其中:Oc代表研发控制离岸的总成本

FDI代表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直接投资成本

Mc代表管理离岸研发机构和活动的开支

RDc代表研发活动的开支

直接投资成本是控制离岸方式独有的。由于要在国外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因此有大量的直接投资支出用于购买或租用研究设施、修建实验室和购置公共研究设备和仪器等支出。

管理离岸研发机构的日常开支包括离岸研发设施正常运转需要的管理活动和管理人员的开支,以及与跨国公司母公司协调离岸研发机构与其他生产、研发机构的关系的开支。

研发活动的投入涉及到购买研发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实验和研发用专用仪器设备、原材料、试剂等消耗品以及支付科研人员的报酬。

2.离岸外包

离岸外包是企业从国外第三方企业购买研发服务,但考虑到研发活动的特殊性,母公司需要对这种关系进行管理。因此,其成本包括了研发成果购买成本和管理成本两大类,如公式4-2。

Oo=RDo+Mo

(4-2)

其中:Oo代表研发离岸外包的总成本

RDo代表购买离岸研发成果的开支

Mo代表管理离岸外包关系的开支

离岸外包情况下购买研发成果的费用包含了第三方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提供研发服务的报酬。如果不考虑自行研发和外部研发在效率、投入方面的差异,即假定两种情况开发同一种技术或进行相同的创新活动的成本投入是一样的,那么企业要比在控制离岸的情况下多支付一部分承包方提供研发服务的报酬。

在离岸外包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离岸研发机构,不涉及离岸机构的日常管理,只涉及母公司的协调管理成本。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管理成本是在控制离岸下没有或极少的,即风险防范的成本。风险防范成本包括企业防止技术泄露或其他无形资产,如公司信誉等,遭受损失而进行的保护性措施的开支。由于技术、管理和公司信誉都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们的任何损失都对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进行风险防范。这种成本随着企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程度减弱而增加。因此,离岸外包的情况下,防范技术等无形资产泄露是企业重要的任务,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确保各种技术和企业形象的安全。

(二)各成本要素的动态变化

控制离岸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期固定资产投资较大,但随着时间发展,这种投入越来越少。管理成本支出有相似的发展趋势,因为前期的管理较为复杂,涉及新环境的适应,新建机构与老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磨合等。研发投入的多少取决于进行研发活动的数量,单个研发项目的投入需求。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要保持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研发投入往往会随着时间而增长。因为在新产品上市后,技术会随着产品的销售而扩散,因此必须投入更多研发资金用于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新过程。

离岸外包时,前期没有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管理成本相对于独资方式简单,主要是公司对这种买卖关系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支出,一般较运营海外研发机构为低。但由于外包关系将公司技术暴露于外部企业,因此技术泄露的风险大,而且,公司信誉等无形资产也会受到承包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的影响。而公司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研发成果,往往派技术人员帮助国外供应商改进管理,协助研发,这就更加深了技术暴露的风险。长期合作后,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更稳固。一旦因承包方的原因导致客户不信任危机,对企业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风险防范支出会很高。研发活动投入的影响因素与独资情况下一样,因此研发投入也会随时间而增加。

(三)两种模式的长期平均成本及调整

不管是哪一种模式,跨国公司将研发活动转移到海外都不是一个短期决策。因此,必须将它们放在长期经营环境下加以考虑。将研发活动看作企业的一种特殊生产活动,其生产也受规模经济效益的影响,那么随着研发活动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有下降趋势。但当研发规模超出一定水平后,由于管理过于分散的研发活动的成本增加超过所带来的收益,出现规模不经济。因此,短期内在研发产出量较小的时候,控制离岸的成本是高于离岸外包的,因为先期直接投资成本很高,而离岸外包只需要利用第三方的研发设施和设备。但是从长期看,随着跨国公司从事离岸研发活动的增多,规模经济发挥作用,平均成本都会先降低后增长。在成本降到最低点后,由于离岸外包在外暴露的研发资产的增多,风险加大,管理开支中用于风险控制的部分大大增加,其平均成本会随着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增加而增长更快。因此从长期看,离岸外包的成本有可能会超过控制离岸。

通常,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改善两种模式的长期平均成本,以做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决策。例如,可以选择将非核心技术外包,而将核心技术的创新采取控制离岸的方式。外部创新不会对公司核心技术的泄露造成威胁,此时离岸外包的风险防范成本就会大大下降,随着外包研发活动增加成本曲线上升的速度减慢,这是公司控制这种方式的成本的方法之一。另一种方法是寻求更富有研发效率的服务提供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研发服务,或帮助服务提供商改善过程,降低成本。这样使企业的离岸研发外包的长期平均成本从总体上降低。当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可用于控制离岸方式。

四、总结

控制离岸与离岸外包是跨国公司研发离岸可以选择的两种模式。不同的研发离岸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可控制性和风险性上。结合离岸模式的特征,企业还必须考虑多种外部因素来进行离岸模式的选择,包括研发活动本身的性质、行业技术特征、企业规模与经验、东道国政策等因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情况会更为复杂。

两种离岸研发模式的成本构成要素不同。如果从事相同的离岸研发活动,跨国公司研发控制离岸的成本因素应考虑直接投资支出、管理支出和研发支出;离岸外包的成本因素应考虑管理支出和购买研发成果的支出。根据各成本要素的动态变化特征,短期内控制离岸是成本较高的一种方式;而长期来看,离岸外包的成本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甚至超过控制离岸的成本。但企业可采用以下方法改善离岸外包模式的长期成本: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安排不同性质的创新活动,或者寻找效率更高的研发服务提供商等。

[本文是四川省社科基金“跨国公司投资对四川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研究”(项目编号:SC06B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孙瑶,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博士生,副教授。]

参考文献:

UNCTAD. Globalization of R&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Preface and Overview[R]. Geneva, June 2005:4.

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文4

    政府部门一般会要求由民间部门实施的地铁工程及服务项目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且公众的利益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贷款人希望能够有适当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铁项目提供的贷款;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投资者则希望能通过取得政府对项目的适当支持和协助,确保从其所投资的地铁项目中取得稳定和适当的投资回报,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答案。

城市轨道是一种依托轨道运行、借助电力驱动,以列车编组方式在城市区域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下铁道(地铁)、城市铁路(含市郊铁路)、轻轨、独轨及新交通系统等多种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地铁”)在城市住宅区、交通运输中心和工作地点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的连接。从学角度看,地铁项目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即地铁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上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纯私人产品应由民间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由于地铁项目具有投资额大、专业技术复杂以及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等特点,所以该领域的ppp实践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文拟从操作层面上对地铁ppp实践中各种可供选择的结构进行,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了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阐明风险在政府和民间部门之间分担的本质;第二部分讨论了地铁项目中实行ppp的意义;第三部分讨论了地铁ppp实践中应重要考虑的因素;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地铁领域可供选择的ppp结构的种类及各自优缺点;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1、定义

     ppp模式是90年代在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以欧洲居多。ppp最核心的是为了完成某些有关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及相关服务的项目而在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之间达成伙伴关系,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

     采用ppp模式建设项目,其中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参与项目建设的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的不同利益及要求,因为这两个部门分别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效用函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一般会要求由民间部门实施的地铁工程及服务项目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且公众的利益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贷款人希望能够有适当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铁项目提供的贷款;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投资者则希望能通过取得政府对项目的适当支持和协助,确保从其所投资的地铁项目中取得稳定和适当的投资回报,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答案。

      ppp的关键因素是,在不损害项目经济平衡的前提下,必须分别根据政府和民间各自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来分配项目风险。另外,不能简单地将ppp视为公用事业的私有化,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民间和政府投资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和主导地位的差异[2](见图1)。私有化的项目运作完全通过市场由民间资本主导,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投资是消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积极的;而在ppp过程中,政府始终在项目运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往往不仅是项目的投资者,而且还是项目建成后运作中的监督者,政府投资是积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消极的。

2、2、基本结构

     ppp本身其实是一个内在结构相对灵活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结构安排来加以实施。我国现有一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已经通过特许权以及共担风险的安排引入了ppp模式。ppp的基本组织结构如图2,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差异性,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虽然采用的均为ppp模式,但具体到不同项目时,其结构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我们将在本文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地铁ppp实践中那些常见的结构。

二、ppp模式的优势

     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ppp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优势如下:

1、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管的角色,从而保证质量,也可以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政府压力。

 2、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约成本:规模经济,创新技术和富有灵活性的项目程序可以帮助降低成本。共享风险:当地政府可以和民间机构共同分担风险,而且风险将通过项目评估时的定价而变得清晰。收入增加:政府民间合伙制可以引进一些在传统体制下没有的创新性收入。项目执行更有效率:将项目设计、建造、营运、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提高项目执行效率。资金筹集:可及时筹集所需资金,提高效率。从协调性来看,有些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初期投资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ppp模式较好,分散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做各种各样的投资安排。

3、提高公众的社会福利,有利于公共设施服务质量的提高。民间机构以实现盈利为目的,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

 三、地铁项目ppp的特殊考虑

 1、区域规划考虑

     地铁交通需求通常被定义在“区域结构规划”之内的最高水平。这些规划指出了城市社会和经济情况并包含了诸如就业和人口趋势、开发区域(住宅的和商业的);以及支持这些规划所需要的现在和未来基础设施的详细情况。规划的各个方面都对地铁ppp项目的成功有直接。ppp公司需要了解政府长期规划是否继续支持或者允许地铁的增长。发展区域将影响地铁现有布局和延伸。现存的或其他计划的交通方案也会影响地铁布局和效益。一般来讲,ppp公司不能接受这样高的风险,并且会寻求政府补偿以应对“区域结构规划”变化对地铁造成的影响。政府需要检查其实际情况并决定是否能够和愿意按此执行。

2、政府投资考虑

     关于ppp没有硬性死板的准则,实践经验使ppp方法不断完善,框架结构中也引入了更多的风险分配方案。几乎在所有的地铁项目中都不能期望凭借运营系统的车票收入来满足地铁的建设、维护和运行。对于大多数的地铁项目,可以用于运营和维护的车票收入在建设成本的0%-20%之间[3]。因此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些政府资金投入,不同国家的公共采购制度将制定这笔资金可以用于工程项目的种种方式。这可能会影响ppp方法的可行性或者至少在其建立和运行时制定限制因素。

     ppp不是仅仅将项目建立起来。它需要以可行性报告为依据制定政府发展规划并据此明确界定要求。ppp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有效率的体系,使特许经营期内的服务水平可以测量,同时服务成本低于传统方法。

3、政府补贴考虑

      地铁项目一般不适合完全由ppp公司全额投资,因为其建筑/采购成本一般比特许期的车票收入要高很多(虽然对于一些轻轨或者有轨电车来说建造成本较低,全额投资可能可行)。特许期的价值可能会通过授予车站或地面周边的开发权来增加,但是这需要一个合理的比例。还可以以票价补贴形式提供支持。实行任何与地铁或政府提供土地相关项目的税收减免也是常见做法。地铁开发贷款可以由ppp公司或者政府安排,享受优惠利率。

四、可供选择的ppp结构

1、公司化结构

     政府与社会投资者通过谈判组建由政府控股的地铁公司,政府授予地铁公司特许经营权。整个地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都由一个公司实体承担,该公司实体可以在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单独的供应、咨询、建设等合同引入专门的设备供应商、建筑承包商以及其它社会专业技术顾问(图3)。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香港地铁公司和2004年5月1日刚改建而成的东京地铁公司。

     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前身为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是1975年根据地下铁路公司条例成立,在香港建造、经营集体运输铁路系统。99年3月3日财政司司长在《财政预算案演辞》中,宣布政府计划透过出售香港地铁公司少数股权并将其股份在联交所上市。2000年4月26日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以mtr corporation

limited名称)正式注册成立。根据2000年6月30日正式生效的新地下铁路条例,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在上和原香港地下铁路公司为同一实体。私营化公开招股香港地铁有限公司法定授权股本65亿港元(每股面值1港元),已发行并缴足股本50亿港元,其中财政司司长法团持有4999999999股份(拥有100%投票权),俞宗恰(港库务局局长)持有1股份。财政司司长法团和俞宗恰以信托形式为政府持有该等股份。     

     改制后的东京地铁公司资本为581亿日圆,中央政府持有53.4%的股权,东京地方政府46.6%的股权,2003年的营业额为32360亿日圆。负责东京市内8条线路的运营和新线的建设。的运营里程为183.2公里。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引资本进入轨道建设领域,减少了项目对政府财政的资本需求;2)通常情况下政府在地铁公司占有绝对控股地位,保证了政府部门对地铁这种关系公众利益的公共事业的控制权;3)地铁公司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的设备供应商以及土建承包商,便于与协调各方利益的各种制度安排协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4)使采购成为“最佳模式”,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向社会投资者转移的项目风险很少,主要的风险仍由政府来承担,对社会投资者的激励不足;2)资产仍保留在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上,对政府财政仍具有显著的;3)社会上专业技术和技能向项目的转移有限。

2、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简称“dbfo”)结构

     政府将地铁线路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都特许给社会投资者进行。这可能是世界各国地铁ppp模式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模式(见图4)。是对某一线路或系统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进行综合的、长期的特许经营。相对于公司化结构,dbfo结构在发挥社会投资者的作用方面更加进取。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英国的轻轨项目,包括曼彻斯特、克罗伊登、诺丁汉等地[4]。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责任和接触点而言,政府部门只面向单一对象,即dbfo特许经营项目公司,便于监管和控制;2)具有透明和相对简单的结构;3)便于工程采购的组织和实施;4)有较多的市场先例可供。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缺乏灵活性,例如无法解决不同特许经营期安排;2)从机构的角度看,项目公司融资属于“项目融资”,没有股东的担保,只能以项目未来收益作抵押,风险较高,因而导致融资成本更为昂贵;3)社会投资人的目标和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土建工程承包商持短期观点;而运营商持长期观点,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3、分割特许经营结构

     政府部门将地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分别授予两个单独的专业公司,由双方相互协调完成项目的建设。通常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由政府控股,负责项目的土建工程和信号系统的建设;运营公司由社会投资者控股,负责地铁的运营和维护,并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协商公同进行车辆设备的投资(见图5)。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曼谷的地下蓝线项目,全长20公里,政府(mrta)负责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社会投资者负责车辆及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20%),并负责运营和维护。还有马尼拉轻轨3号线项目,mrtc负责设计、融资、建设轻轨3号线工程,并在完工后将工程移交给dotc,dotc负责轻轨3号线的运营,mrtc负责特许期内的维护及其他商业业务开发,dotc以租金形式在特许期内偿付mrtc的建设资金投入,mrtc以租金形式与dotc共享商业开发收入(50年)。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向合适各方分配风险和激励,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2)建设和运营特许实施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由于一方面的变更而影响另一方面的实施,模块式特许经营管理有利于制订基准和扩展,提高项目运作的效率;3)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者控股的运营公司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和控制关系;4)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公共部门可以保留基础设施公司或运营公司的作用。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政府部门承担了建设公司和运营公司协调风险;2)使项目的采购和实施更为复杂;3)无法对基础设施的支付转移市场风险(或至少需要政府支持)

4、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类似dbfo结构和分割特许结构的混合体,即政府部门将地铁的建设和运营一起授予一个特许经营公司。但该特许经营公司随后在下一合同层次上将基础设施和运营授权再作拆分,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运作(见图6)。这种结构综合了dbfo和分割特许机构的优点,比如像dbfo一样政府只面向单一接触点,便于监管;同时又像分割特许结构那样,实现了向不同专业公司分配风险和激励的目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政府可能需要向资产提供融资支持,建设和运营部门的协调风险仍然存在,但政府却对其控制力减弱,而且这种结构目前在实践中还不常用,很少有可供借鉴的案例。

参考:

[1]cliffordchancelimitedliabilitypartnership,thelocalgovernment(contracts)act1997:pavingthewayfor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withlocalauthorities.

[2]raminasamii,lukn.vanwassennhoveandshantanubhattacharya,insead,fontainebleau,france,aninnovativ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newapproachtodevelopment,worlddevelopmentvol.30,no.6,pp.991–1008,2002.

[3]houseofcommons,privatefinanceinitiative(pfi),21october2003,researchpaper03/79

[4]曹远征《公共民营合作制及其在的》天则所公共事业研究中心。

[5]王俊豪《英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评析》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的成果。

[6]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的研究与建议》专题研究报告,2003年。

[7]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建议》,城市轨道交通首届中青年专家论坛文集,2002。

[8]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期,第47-49页。

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14-03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经济开发区开发和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提高区域竞争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作良好的经济开发区普遍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石河子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外向带动、资源转换、产业聚集的发展之路。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业已呈现产业集群的趋势,成为新疆自治区重要的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基地,而且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在推动石河子市乃至兵团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反映产业集群度的指标,度量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集群程度,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一、产业集群程度的度量方法

1.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公式为:

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产值、产量、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等数值;n代表产业中的企业数;N代表产业中的企业总数。

产业集中度能形象地反映产业集群的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集中程度。

2.区位熵

区位熵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以某产业的产值区位商为例,计算公式如下:

理论上,凡以上指标的计算结果大于1的,即可判定是产业集群。

3.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 Hisrcmhna Index,简称HHI)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在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为第i企业的销售额,Si为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为行业内的企业数。

HHI取决于各企业市场份额的不均等程度和企业数量n。按市场份额的百分比计算,H值范围从0到10000。一般来说,H指数越大,说明市场集中度较高;反之,H指数越小,市场集中度越低。

4.3种产业集群测度方法的比较

集中度的测算对前几家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灵敏,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该指标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受到企业总数和企业市场分布两个因素影响,该指标仅考虑前几家企业的信息,未能综合全面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二是该指标存在着因选取主要企业数目不同而集中水平不同的问题。这影响了产业集中度指标横向对比,使该指标的数值存在一定程度不精确性。

区位熵法操作简单,在欧美产业集群的产业集中度的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1)假设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如果某一产业在某区域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它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雇员人数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业集中度将会低估产业集中度;反之,如果某区域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就业集中度系数则会高估该产业的产业集中度;(2)假定区域和国家在生产和消费模式上是相似的。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对规模较大的前几家企业市场份额比重的变化反应特别敏感。从理论上讲,H指数既考虑了企业总数,也考虑了企业规模分布,是比较完善的一种测度方法。

产业集群度实质上就是反映了产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鉴于以上4种衡量指标各自的优缺点,本文选取这3个衡量产业集群度的指标对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度进行分析。

二、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

本文计算了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集中度、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并进行比较。数据取自2004~2007年石河子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统计报表。

1.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集中度

本文分别采用产值计算集中度。选取CR1、CR2、CR4、CR84项指标来分析开发区这3个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由表1知,石河子开发区集聚程度最大的行业是化工业。其CR1值除2004年以外,均高达95%以上;CR2值除2004年外均为97%以上;CR4值均为99.9%以上,且CR1、 CR2 、CR4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化工产业中除产值最大的新疆天业股份公司外,其他企业的产值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大。石河子开发区化工产业属于高度集中的产业。

纺织产业的集聚程度略高于绿色食品产业。从2004~2007年间,纺织业的CR1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7年起值有所回升,其4年间最小值为33.56%,最大值高达46.7%;CR2成S型波动,其最大值为83.53%,最小值为59.03%,相差24.5%;CR4值高达91%以上,4年间的变化不大,可见,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

绿色食品产业除2007年外,2004~2006年CR1、CR2、CR4、CR8的值变化不大,CR1在45%左右, CR4保持在0.7以上,但逐年下降,CR8最小值为0.918,最大值为0.927;2007年CR1、CR4、CR8较前3年都明显下降,且降幅较大。总体而言,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明显的集聚现象。

2.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区位熵

本文采用产值法计算区位熵。其中,纺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及化工产业的区位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的区位熵值均大于1,即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都可判定是产业集群。其中,绿色食品产业的区位熵值最大,纺织产业的区位熵值最小。绿色食品产业的区位熵均超过10,但2005年有所增加之后,2006、2007两年连续下降。纺织产业的区位熵从2004~2007年最大值为4.24,最小值为3.22,变化不大。化工产业的区位熵的变化类似绿色食品产业的变化,也是先升后降。

通过对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化工产业产值区位熵的分析可知,石河子开发区这3个产业都已经成为专业化行业,但专业化程度并不高。

3.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的计算可知,3个产业中化工产业的H值最大,绿色食品产业的H最小。说明化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最高,4年以来,其最低值为7974.04,最高值为9182.34,基本呈上升趋势;H值接近于10000,说明市场集中度非常高,这与集中度的计算结果相吻合。纺织产业的H值次之,但波动较大,2004年为3371.89,2005年为4680.41,上升了38.81%;2006年又骤降至1348.94,下降了71.18%;2007年再次上升至3011.25,上升了123.23%。绿色食品产业H值最小,2004~2006年逐年提升,从1819.29 上升至2284.29,在2007年降至1397.09,降幅为38.84%。

由HHI值的计算可知,石河子开发区在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集聚效应凸现。

三、结论

通过集中度、区位熵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程度可以知道,3种计算方式的结果虽略有不同,但均显示石河子开发区的这3个产业已成集群发展的势头。其中,化工产业的集群程度是最高的,纺织业与绿色食品业的集群程度大体相当。

石河子开发区资源优越,交通便利,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政府服务能力,在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产业也越来越多地集聚在这里,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了石河子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继琴.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98-199.

[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3]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09).

[4] 毛加强、王陪咖.基于区位熵方法的陕西产业集群识别与检验[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料学版),2007,(11).

[5] 梁东、汪朝阳.产业集群定量测度方法轨迹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6]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