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探究兴趣;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少、经验不多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内容有着自身的特点,只有清楚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才能明白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以“假如生活中没有塑料袋”等课题为例,我谈谈我的关于在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浅见。

一、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入手,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而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往往有限,研究条件和能力都有限,所以,只能从学生身边感兴趣、有体验、有生活的事件中选择研究话题,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即使这些研究话题是幼稚、肤浅的,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决定。

二、从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掘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在学校组织的参观家乡野猪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从家乡的野猪基地还可以想到有关家乡的哪些方面?学生提出了农产品、家乡的特产。这样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升成为一次对家乡特产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以及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中去引导学生去探究,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

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三、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

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农村开展有许多的优点,但是也不是一点困难也没有,对于目前的农村学生和知识储备而言,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指导教师可能储备的还要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能比传统学科的教师还要任重而道远,想让农村的综合实践课实实在在地开展起来,并真正地让农村的学生上好综合课,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启蒙。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去进行科学探究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初中的地理、生物等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用事例激发其兴趣

首先我们应让学生具有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学生逐渐培养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如,我会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被东西砸到头的时候?”同学们有的说被球砸到过头,有的说被口袋砸到过,还有的说被别人扔的小石子砸到过。我又接着问:“你当时有没有想这些物品为什么会砸到你的头呢?”同学们都摇头。这时我给同学们讲述了牛顿的故事: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砸在牛顿的头上。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而这些都是良好的观察品质铸就了他们的成就。

二、在游戏中增强观察力

小学生爱动,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呢?春天,我给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几粒小种子,让他们种到花盆里,浇水、施肥,并观察种子的变化。他们用笔记下小种子的变化及如何照顾。“小种子种下几天在阳光温暖的照耀下已经慢慢发芽了,又过了几天,小芽慢慢地长出两片叶子、黄黄的、尖尖的小芽长成了绿色……”学生细致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观察力。有价值的观察绝不是“走马观花”。学生一天天地坚持记载着,这就是小学科学的魅力,它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同时这类观察又可提升他们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三、在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提倡“做中学”,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课堂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但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一些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事先预测出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并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从而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我先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电磁铁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习知识,我会拿出一些小铁钉、小铜丝、碎纸等物品,并且让他们将电磁铁的同极放到一起和异极放到一起。然后问: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并将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记到笔记上。这样在活动中,学生养成了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以及活动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

四、利用资源养成探究习惯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3

关键词:兴趣;小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课本上除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外,其实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开展得更多的还是生活中的小实验。生活中小实验,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生活中的简易器材,进行操作方便的实验。物理小实验探究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由于实验的重要性,相信许多学生用在此方面上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少,而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但是学习效果不是太好。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小实验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很有效的形式,因此小实验的开展可以进一步使学生对已有物理知识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一、小实验可以展示物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果离开实际生活,离开实验,那么学生总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规律难理解。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由于学习难度太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而物理小实验,特别是生活中的小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动手设计,亲自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同时,小实验设置本身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着很强的调动作用。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超重与失重教学中,我们可以取一个塑料袋子,装满水在底部挖一个小孔,松开堵住小洞的手指,会看见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开口处喷出。学生知道是重力的作用,水才流出来,然后松开手释放,让塑料袋子自由下落,让其做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发现在塑料袋子下落的过程中并没有水从小孔中喷出来。这时,学生脸上流露出了急切想知道原委的神情,急于想知道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新课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出其得好。此时,学生已是跃跃欲试了,很想自己动手试试,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仪器,就可以做这样的小实验,很有趣。这样做,可以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也应该是一件既有意义又非常有趣的事情。学生每一个小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物理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某些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理解,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通过小实验可以让抽象的内容鲜活起来,帮助其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如,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分解”这节学生觉得很难理解,特别是力不知道如何分解,但是通过小实验,可以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讨论绳的张角对两根绳拉力的影响”,当两根绳子达到一定角度时绳断,出现突变的物理现象,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使学生从定性的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上升到定量的计算,从而把学习物理的“胃口”张开,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每个小实验都包含着相关的物理原理,学生设计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现和再学习过程。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实验,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小实验和小制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物理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观察能力是实验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探究单摆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单摆,通过在不同情况下单摆的周期和哪些因素有关,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耐心,而且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了物理学的一些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累积法)在实验中的运用。

在课外的小实验中,没有固定的实验器材,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地选择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主创造能力,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如果在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4

一、传统物理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剖析

(一)在课堂中存在主次颠倒的误区

物理教学课堂本应是探究性课堂,而探究主体也本应是学生,可是在传统课堂中,存在老师为主、学生为次的教学现状,老师在课堂上依照成人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却没有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物理知识和探究物理内容,以主观的“师情”替代了“学情”,这是一种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误区。

(二)在课堂中存在“讲”和“做”颠倒的误区

初中物理的学习应是融入生活的实践性活动,学生只有在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才能深刻领会物理内容的精髓,可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老师却只讲物理实验内容,而不做物理实验;老师在黑板上列举实验,而学生在本子上记物理实验的教学误区,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三)在物理实验课讲解中存在实验过程与结论颠倒的误区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相关的实验内容,老师片面地采取要学生强制性记忆的措施和手段,误认为学生会记忆了,就证明其掌握了物理实验知识,而无视物理实验本身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思考和思维过程,没有意识到物理实验活动对学生科学探究心理的构建,也不注重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和成功的创造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渗透性应用建议

(一)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物理是一门自然性学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在对社会和自然进行科学认知的成功性体验,是学生创造力创设和构建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学过程要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物理兴趣,实现教学设计内容。

1.正确规划好物理教学的导学方案

老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并且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心理,从学生喜爱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学习,编排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物理知识导入,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回忆和选择,提出与物理知识切合点相宜的问题,引入新的物理知识内容。例如:对声的物理学习课程中,通过击打鼓乐或者扬声器的播放来体会声音的振动,如图所示: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扬声器发声时纸片跳动、发声和音叉激起水花,这些生活中学生平时可接触、可看到的现象都可以用来导入物理知识的学习。

2.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入手,创设独特的小实验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存在不同的物理知识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诸如:学生喜爱玩的磁铁,在对细针进行吸引的同时,想象和实验插入不同的中间隔板,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再让学生回想:在秋冬之季,晚上睡觉的时候,脱掉身上的毛衣,是不是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是不是会看到有火花的闪现?还有,让学生堵住自己的耳孔,能不能听到敲击金属器材发出的声音?在光的反射的物理知识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设性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如图所示:

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的同时,传授光在平面镜和凸透镜后的径迹。

在小实验的观察中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对科学世界进行探索的动力支撑。

3.要创设出以实践为特色的问题情境

对问题的探究或者对错误知识的剖析与认知,其本身就是一种引导思维的方式之一,通过对问题不同层面的揭示,以贴近生活的讲述与卡通人物的对话等内容呈现出物理情境的趣味性,体现了“苏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本主义关怀,促进了学生积极性思维的创立。

4.要遵循物理科学中的认知规律,呈现层次性的递进教学

很多初中生觉得物理课程难学,尤其是女学生,更是对物理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的递进原则,在教学内容中要体现从简及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认知学习,再逐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的结构的学习,就要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认知学习,从初识“力”的基本概念中,从学生可以感知的运动肌肉紧张中体会到力的存在,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学习体会力的三要素,认识力的相互性,体现了物理知识的逻辑递进式循环式上升的累积。

(二)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观察探索科学物理的本质内涵

1.注重学生的小组实验活动

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分组实验,进行合作式的物理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手脑并用功能,要学生学会使用物理相关仪器器材,诸如:天平、台秤、温度计等,在对物体质量测量的类似实验中,掌握初中物理的技能训练,把握物理课程中的规律性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实验和验证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5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要求改变中小学课程过于抽象、理论化的现状,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关注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知识,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素养。初中《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是实际生活中经验、观念和活动的深华,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延续和拓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当贯穿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身边的新生知识,将生活融入课堂,使科学教学体现“生活化”。笔者在多年初中科学教学中,尤为注意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的知识是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创设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获得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化情景相当重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主要是在新课导入阶段应用,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和提问艺术来实现。

例如,在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和提问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景,并以此鼓励学生去多角度探究,开阔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奥秘的精神。具体教学步骤可以设计如下:①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录象(推出去的冰壶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滑到终点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脚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提问让学生思考: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什么使它们的运动停下来的呢?大家来说说。②同学们开始讨论了。③教师让同学们做几个实验: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脚在地上滑一滑,体会脚的感觉;让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④教师提问:这个力是什么力?⑤学生回答:是摩擦力。⑥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⑦教师提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⑧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运动的速度、摩擦的类型、重力的大小、摩擦板的倾斜度、拉力的大小等因素。这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背景、课堂提问、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获得丰富感性材料,意识到滑动摩擦的时刻存在,认识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活跃了气氛,也使得课堂变得生活化。

2.整合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是教学活动开展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程观是教材为中心,以教材为学科知识中心,这种观点,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应该转变这种观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以此补充教材教学内容的不足,使得教学内容生活化。

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将生活中挖掘的材料引入到科学实验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选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作为实验素材。例如

在做“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时,用学生熟悉的火柴燃烧作为教学素材。先让学生回忆火柴燃烧的现象,然后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烧尽?接着再用实验来验证:将火柴摆成各种造型,竖直、平放、斜放等,发现竖直向上的火柴,点燃后不能燃尽;教师乘机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火柴竖直燃烧,对下部(接近燃烧处)有预热作用,这样会把部分水分蒸发出来,水汽上升使降低了火焰温度,同时也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最终致使火柴熄灭,不能烧尽;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火柴燃尽:将火柴烘干;接着,做实验,将火柴烘干后再竖直点燃,结果发现火柴燃尽了。通过将生活中挖掘的素材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不仅吸引了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3.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使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采用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乐于去体验、去探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常用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外调查以及布置生活化习题等。比如在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生组1:太阳活动引起干旱、火灾。生组2:太阳活动引起皮肤老化。生组3:太阳活动引起短波通讯受阻。……师:那么,太阳活动对我们就没什么益处吗?生:不是。生组1:对作物的生长有好处。生组2:紫外线增强可以杀死某些病菌。生组3:太阳活动可以让我们欣赏到许多天文美景……再如,在讲述水资源内容时,让学生去学校附近水域的污染,居民用水情况等进行调查,并整理成文本资料,同时也让学生上网搜索关于水资源的一些科学报道,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使学生在实践调查中,不仅学到了关于水资源的知识,还意识到地球水资源的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再如,可以让学生们合作探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品牌的洗衣粉对水生物的影响、如何套取指纹等等。使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真实生活,提炼生活中的知识,汲取生活养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于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实体现科学课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特点。又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习题,如:科学家奥利弗每天7:30到实验室,他家到实验室的距离是2 km,如果他走路的平均速度是0.8 m/s,那么,这一天奥利弗7:00从家动身能准时到达实验室吗?再如:取2支试管,1支试管放入少量切成细条的新鲜土豆丝,分别向2支试管注入30%的双氧水,发现放入新鲜土豆丝的试管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插入_____________的木条,木条复燃。而另一试管无明显现象。取出土豆丝,发现土豆丝的质量和性质都没变,这证明了土豆里有一种生物酶能起_______(氧化 、还原、催化、吸附)作用。再如:某人家有一个刚满3个月的女婴,她的父母想为她测量体重,可婴儿不能在磅称上站立或坐稳,如大人手扶着测量又不准确,这该怎么解决?“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探索,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6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李介甫小学六一班 尧禹奇

周末,我没有事,我翻着刚刚买来的《科学小读本》,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我发现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小科学,我决定要实践一下,看看这上面说得到底准不准。

别的实验实在太难做到,我就做了一个比较容易的——“啤酒擦鞋”。首先,我把踩过无数脏西的鞋子放进盆子里,把啤酒准备好;实验开始了,我打开啤酒,把满满一瓶全

都倒进去,边倒还默默地念:“爸爸,抱歉了,让你两天没啤酒喝了。”我把刷子拿在手上刷,一边把啤酒浇在鞋子上,就这样过了三十分钟我洗好了,便把鞋放在阳台上晾。

转眼之间, 便已是日落黄昏了,我来到阳台,定睛一看,哟,这是我的“破鞋”吗,简直就是一双新鞋,哈,以后我都可以穿“新鞋”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