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艺术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艺术的理解

民间艺术的理解范文1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141

一、民间文学艺术之概述

(一)民间文学艺术概念辨析

1997年,WIPO主持下的研究报告指出――民间文学艺术“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普遍确立的定义。”无论是国际间组织还是国内的学者对民间文学艺术之探讨从未休止。由于缺少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概念界定,常有学者将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folklore)、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概念相混淆。

从分析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切入,从民俗(folklore)――对社会民众代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的统称――的语境出发,民俗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而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是并列的概念。“民间文学艺术”仅指由来源地区的群体或个体创作,并世代传承至今的独具该区域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生活风俗。

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由特定的集体社区族群之中不特定成员集体创作和代代相传的具有反映本族群历史与文化特性的艺术遗产表达。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学(如民间歌谣、长诗、谚语、等)、音乐(如民族歌曲、器乐、舞蹈乐等)、舞蹈(如生活舞蹈、艺术舞蹈等)、美术(如绘画、雕艺、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曲艺(如平话、快板等)、戏剧(如棒子、乱弹、皮黄等)六种作品。

(二) 民间文学艺术主要特征

1.集体性:

又称民族性、群体性和群众性,体现于民间文学艺术身上无处不在的民族烙印中,诸如该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习俗、思维方式、语言、服饰、饮食习惯以及情感表达等。重庆民间文学艺术中最能体现集体性的当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摆手舞,它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族人民祭祀与报酬神灵祖先、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形式,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将酉阳土家摆手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其价值所在。

追根溯源,民间文学艺术乃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的集体智慧结晶,并为集体所共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学艺术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作,其个人色彩都在逐渐淡化,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将殊途同归,不断地添加进集体的智慧,使其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感情,最终能为大众所接受。

2.延续性:

又称传承性,即民间文学艺术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至今,无传承,即死亡。基于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这种传承多发生在特定民族或家族之内,以亲身传授将民间文学艺术之精髓延续至下一代,如重庆綦江区的綦江农民版画,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之生产生活方式,自明清年间一直延续至今。

3.活变性:

即民间文学艺术的活态性与变异性。正是因为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延续性,才有了活变性。所谓“活”,即民间文学艺术在创造与传承过程之中,重视民族之价值,其“活”性贯彻始终,如重庆大足陪歌、西山神歌、仙女山耍铜锣等,这些都需要再动态的表现来完成;再如南岸农民油画则是在制作技艺活之动态中完成。所谓“变”,是指民间文学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活态流变,即特定民族之内的人民对其进行再创作,亦或是在流传过程中被遗忘与增添。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不断地被更新与再创作,以期适应环境与时代之变化。虽然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活变性,但其本质却依旧能够保存一致,这也是其另一个性质――传统性。

4.传统性:

又称稳定性、稳固性,即民间文学艺术自创作之初起其创作主旨、体裁、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主要表现形式都较为稳定。基于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和延续性,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区域中传承其特有的民间文学艺术,铸就了民间文学艺术更为深远的历史渊源与更为广大的群众根基,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从未断绝。如重庆市石柱土家自治县的土家??儿调、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民歌等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之为“活化石”。

5.主体不确定性:

又称主体不特定性、主体复杂性,是指民间文学艺术在延续的过程中,若单纯从传承人的角度上看,其主体具有个体特性,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民间文学艺术多基于集体性和活变性,通常是以文化社区、民族或者国家为单位进行流传、延续与传播。由于民间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人早已无迹可寻。除了传承人之外,发现人、记录人、收集人、整理人、改编人、再创作人、传播人、群体代表与民间组织、国家及国家授权机关等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发现、发展、保护、传播。集体之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这些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出突出的贡献不应被忽视与埋没。

因此,在探讨主体身份界定时,应当对其是否有权参与民间文学艺术的管理、收益以及诉讼加以研究,以实现实质正义。若是离开了这群体,民间文学艺术则不可以称其为“民间”之文化。也正是因为主体关系之复杂,才导致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困难。

二、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式微

(一)民间文学艺术立法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民间文学艺术并没有出台专门的立法规定,而是散乱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体育法》等相关条文之中。《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虽然提到以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具体的界定,截止到目前依然未有专门法规出台。

同时虽然诸如云南、贵州、福建以及新疆等地出台了专门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其只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实行,权威性和统一性不足,并且其行政色彩更为浓厚,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者、使用者、传播者等权利义务的规定并不明确,没有达到实质上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效果。

笔者认为,基于民间文学艺术本身特有的表达形式,其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以著作权保护制度为主,同时不能忽视商标法、专利法的保护制度。

(二)民间文学艺术司法瓶颈路在何方

在解决民间文学艺术引发的纠纷时,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在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保存和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传承发展二者之间寻求利益平衡。

其次,基于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性,应该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进行界定。

再者,著作权法的规定是否适用于民间文学艺术,其理论框架是否可以完全适用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三、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之合理性

(一)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基础

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为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自然正当性的解释依据。自然状态中,基于劳动,人人享有平等的财产权,一个人可通过劳动摆脱这种自然状态,将劳动所得纳为个人所属。同理类推,可将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延伸至知识产权领域,即可解释为智慧是人身体的一种延伸,人对承载其意识形式享有知识产权(准财产权或准所有权)。民间文学艺术乃是特定的族群集体共同劳动创造而来,其知识产权应当归属于族群集体。

其次,康德的人格权学说认为作者的作品即为作者人格的一部分,著作权则充当着保护这一部分人格的角色。以康德的著作人格权学说为基础,黑格尔强调人的意志必须自由,这种自由的体现即为定在,在法律上表现为个人对财产享有的自由处分权。理念产品作为大脑的延伸,外化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则个人对该思想表现的形式也存在着财产意思的权利,即表现为知识产权,同时人的意志自由也包括了理念自由,而理念的产品乃是大脑的外延,而对这种外延的权利即为知识财产权,法律上表现为外部定在财产的演变。笔者认为,该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之中,换而言之,民间文学艺术族群社区完成相关民间文学艺术创造后,享有对其知识表达形式的财产权。当然,这种理论亦是具有局限性,以“自由意志”为基点,过于强调著作权于财产意义的分配效率,往往忽视了作者与公共利益的动态平衡。

(二)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平衡

利益平衡又称作利益均衡,是指“通过法律的权威来协调各方面冲突因素,使相关各方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优化状态。” 利益平衡理论在知识产权框架下就是对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与限制,其意义在于不因知识产权的保护而限制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利益平衡具有相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都会引发新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因此有必要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平衡。

笔者认为,对于已经成为公共领域的民间文学艺术,可采用对内软保护、对外硬保护的方式,亦即在国内,以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为最低保护限度,积极促进公民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了解、利用和再创造,对国外,以政府为权利主体对侵害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行为进行追责。对于尚未完全进入公共领域、仍以区域集体或个人为权利主体的民间文学艺术,采用以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提供有效并且有一定期限的法律保护。

(三)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激励

激励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用以论证公共产品保护合理性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产品在消费上不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与此相对应的私人产品在消费上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基于知识产权的独立性,知识产品一般为信息,而信息具有可共享性、易复制性,因而不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公共领域中的“搭便车”行为极大地消灭了人们创造知识的积极性。

“著作权法激励机制的范围是通过制定法确定的专有权的范围和相应的确保公众适当接近著作权作品所限制的。” 著作权是通过赋予权利人类垄断性质的权利,激励权利主体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单纯从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积极参与保护和发展工作,这是极为苛刻的。作为理性经济人,若权利行使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权利主体必然会怠于行使权利。

因此,在著作权法框架下,应明晰主体的权利范围,充分保护私权行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民间文学艺术具有突出的公益性,著作权应确保社会公众对民间文学艺术的适当接触,平衡专有权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四、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义务主体资格认定之探索与实践

(一)个人主义权利主体观

个人主义权利主体观将民间文学艺术视为著作权法上一般的作品,对作品付出独创性智力劳动的自然人可以成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

以贵州蜡染案为例,被告青林海、陈华及苗艺文化中心共同辩称原告洪福远所主张著作权的蜡染产品设计图,并非其本人独立创作,这里的设计图反映的内容均为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或历史形象,应当属于公有领域中的文化遗产,洪福远并无排他权。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中洪福远主张享有著作权的蜡染产品设计图在其线条运用、色彩搭配以及图案分布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且具有可复制性,因而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畴,但是对于蜡染艺术与原告洪福远所主张的著作权的蜡染产品设计图纸关系的界定,即特定民间文学艺术与著作权人所主张的设计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作出回应。亦即,法院在判决中避开了侵权作品是民间文学艺术、历史形象产品还是独创性作品的回答,涉案作品是属于民间文学艺术还是单独属于民间艺人自己的著作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正如有的学者评价的:“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实务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文学艺术的演绎作品及根据民间文学艺术再创作的作品之间概念上的混淆。”

笔者认为,与民间文学艺术的延续性、活变性与主体不确定性相对应的,一些民间文学艺术在传承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与完善,这其中有发现者、记录者、收集者、整理者、改编者等演绎者,他们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付出了创造性劳动,故而也应当得到相应的权利。

(二)集体主义权利主体观

集体主义权利主体观认为,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乃是其本质特征,故而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应当被界定为创作和保存的特定民族族群或者文化社区集体,继而通过一些特殊的制度来保障该群体实现的可能性,如公益诉讼制度,备案制度,权利管理信息数据库注册制度,使用收费制度,转让审批制度等。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占中国民间文学艺术总资源的90%以上 ,故而有不少学者认为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权益应当属于整个少数民族,并且这种权益的享有者应当是少数民族整体。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乌苏里船歌》案,该民族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有权主张对民歌享有著作权,都可以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受侵害。

有学者提出,民间文学艺术来源于某个群体,被视为整个群体的宝贵财富,也从这一个意义上出发,民间文学艺术的所有权应当属于创造、发展、保持它的群体。

(三)国家主义权利主体观

国家主义权利主体观认为国家是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同时,国家可以通过授权具体的部门或者主管机构代为行使著作权,并承担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义务。国家主义权利主体观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应当属于全国人民,而国家自然而然地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来行使著作权。再者,考虑到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活变性与主体不确定性,将国家设定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对内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民间文学艺术不受歪曲、篡改,对外则可以保障民间文学艺术不受外来侵犯。其次,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数量大且分布散,唯有国家可堪此重任。亦即将对民间文学艺术之保护和对作品文化秩序之维护工作委托给国家代为负责从而保护公众整体利益不受侵犯。

(四)多层次主义权利主体观

多层次主义权利主体观从多角度出发,总结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是多层次的,包括所有者、持有者、管理者、权利行使者、传承人、邻接权人以及受益人等等。层次主义权利主体观应当首先将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的来源民族族群或文化社区集体视为其权利主体,而该来源群体可以通过代表或者成立民间自治组织来实现其集体版权的行使;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成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再者,根据民间文学艺术在创造、传承、发现、发展与保存等过程中不同主体付出的独创性智力劳动成果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权利分配。

仍有学者对多层次主义权利主体观持有质疑,认为多层次主义权利主体观“混淆了民间文学艺术主体与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行使主体或管理主体以及民间文学艺术邻接权主体和作品的著作权主体。” 但笔者认为正是基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不同于一般作品,所以其权利主体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公法上或者私法上的主体。再者,由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不确定性,其主体界定问题较为复杂,并不能单纯地界定为一种主体而忽略其多元的传统文化元素。若是一昧地将主体单一化,则会造成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侵犯,同时也与文化激励理论相冲突。

五、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未来:制度的构建

(一)构建集体与个人的二元共生结构

民族族群与文化社区集体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之来源,赋予其主体资格毋庸置疑,但同时不可忽视传承人的再创造贡献。

民间文学艺术大多是在一定时期内经过特定民族族群或文化社区集体中几代人的长期模仿、传承、改善、连续创作而来,并且该民族族群或文化社区集体内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智力劳动的贡献,故而民族族群或文化社区集体可作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也只有来源民族族群以及文化社区集体才对其自己的民间文学艺术之特性最为熟悉,也更为明白以何种方式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开发与利用才是最合适的。

个人(自然人、单位及其他组织)可否作为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义务主体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笔者认为,传承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具有极强的人身性,与传统的财产继承概念相距甚远。传承人的行为并非属于简单的机械再现,而是加入了多种元素的表达和再创造。个人对以特定民间文学艺术为创作来源而创作的作品享有知识产权。拥有该民间文学艺术技能的个人,通过表演、口头等形式演绎该艺术,保护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有的学者就指出,很多认为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活态”,在任何一个“活态”现场,都是作为表演者的个人占据中心位置,这样的表演需要特殊的能力,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替代的。传承人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中尤其是整理文字、图形、模型、都付出了属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故而应当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笔者认为,构建集体与个人的二元共生结构不失为厘清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界定的可行之道,一方面肯定了民间文学艺术来源族群的文化价值,并通过配置权利义务方式激励权利主体自发参与到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肯定了传承人再创造的贡献价值,保护了民间文学艺术传承的延续性。

(二)平衡演绎作品作者与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利益分配

根据利益平衡理论,笔者认为,在对民间文学艺术主体界定与制度的构建之时,应当注意演绎作品的作者与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之均衡。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具有双重性,即演绎作者在演绎时应当征得原有作品的作者许可,并表明出处,同时在转让或者许可演绎作品时应当征得原有作品的作者同意并支付报酬。演绎作者实际上就是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演绎形成新作品的人,诸如将原有的民间歌曲改编成为民间故事,将民间故事再改编成为剧本。当然,这些演绎作品的作者在演绎过程中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除了表明出处、征得许可并请求支付报酬外,还应当尊重民间文学艺术的原有作品作者或来源群体,不得歪曲、篡改或者贬损民间文学艺术原有作品之形象,不得伤害民族感情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衡量传承人对民间文学艺术做出的贡献时,应从客观标准评价其“创造”因素,当该作品符合演艺作品要件时,传承人享有一般的著作权或者邻接权。

(三)肯定特殊情况下国家的权利主体资格

为防止公权力过度干涉社会生活,有必要将国家权力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不可否认的是,以公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权利主体权利观,在统一民间文学艺术管理、支撑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和传承资金需要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洲各国国家受1979年《班吉协定》与1999年修改后的《班吉协定》影响较大,大都倾向选择国家授权的专门主管机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管理。譬如2000年的喀麦隆的立法者就认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政府部门;非洲其他国家亦是采取事先许可制度,且大都规定了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是国家授权的专门政府部门、主管机构,其所有者为社区群体,但也有的直接规定为国家。

然而笔者认为国家主义权利主体观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过分强调国家地位会导致公权力膨胀且造成对私权利的威胁,在处理利益纠纷时往往会损害民族族群与文化社区集体的正当利益。

其次,随着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间文学艺术在发展中已渗入不同的国家群体文化,并在当地生根发芽,若是笼统地将某一国划为该项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易引发国家间的利益纷争。

笔者认为国家主义权利主体观限制了民族特色的发展,更阻碍了其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权利主体不明或者进入公共领域,但又亟待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可以由国家以保护、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为目的、充当权利主体身份。国家可以通过授权相关行政机关或者机构代为行使权利,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六、结语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之界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难题。而如今,民间文学艺术正不断遭受着经济商业化、全球化的冲击,民间文学艺术的保存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民间文学自身的制度建设却显得步履维艰。

事实上,民间文学艺术不仅蕴含着民族情感与尊严,也往往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民间文学艺术也亦非止于表面呈现的艺术效果,它更多的还包含了文化归属问题。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其特殊属性,现行的著作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明显不足,为加大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力度,我们应该从权利主体设计这一制度基石着手,以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构。

注释:

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7-18.转引自王英.网络知识产权正当性问题研究―――以激励论和利益平衡论为视角.理论与探索.2010(11).

冯晓青.著作权法之激励理论研究――以经济学、社会福利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为视角.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6).

孙彩虹.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06.

民间艺术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艺术教育;渗透;民族民间文化

In art classes in how to infiltrate the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Dai Ning

Baili Rhododendron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big river center primary school 551518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At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excellent folk ar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folk 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dded fresh local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pace, it is advantageous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to save the increasingly to weaken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penetration;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艺术是在科学之外,在思想之外,对于那种不可言传的境界的追求和表达。艺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艺术进行研究,将艺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艺术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艺术学的理念去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艺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拓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本文通过民间采风后,特拟从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现代学校艺术教育如何引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如何理解民族民间艺术

每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花灯戏》是始于唐代,盛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流于贵州境内,现存民间形式多样,在黔东南、黔南、铜仁、毕节等地区残存者一些形体不全的表现形式,这种汉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在这些地区早已被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所同化了。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大方县境内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民间花灯艺术表演版本,每年春节期间,在村村寨寨如火如荼地表现着,营造了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展现了新社会、新时期和悦的民族精神风貌。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地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家。大方县八堡乡的民间《花灯戏》,几百年来一直完美地传承着,表现着。它虽然没有黔东南民族蜡染那样美轮美奂,也没有黔西南民间刺绣那样多彩多姿,但它却表现了一种千百年来质朴忠厚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民间艺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花灯戏》的表演,是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时间里,穿着古朴典雅的戏服,扮着古典乐器和腔调,用特定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的享受。若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就体会不到这种古朴典雅,美妙绝伦的艺术效果。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共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引起教育和艺术界的足够重视。

二.民间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艺术教育提倡:其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知识,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滋生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艺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补充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艺术课堂,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常常把这种民间艺术溶入到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反扑自然,回归历史。我让学生当观众,请当地几个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家现场表演。略举一例:《唱五更》中女主人出嫁的唱段:

(男唱)“一更里(呀)、飘坟墙,十指尖尖绣(呀)鸳鸯。儿把家人当堂坐(呀),手把栏杆望新娘。手把栏杆望新娘”。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顺(呀)墙来,穿红着绿讨人爱(呀),花灯玩到贵府来”。

(男唱)“二更里(呀)、靠门庭,望见姑娘笑(呀)盈盈。郎在门边把客请(呀),双手推开红龙门”。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三更里(呀)、进绣房,手提明灯去(呀)铺床。双手推开红龙帐(呀),帐内飘来桂花香”。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四(呀)更里、天发白,笼里金鸡把(呀)翅拍。笼里金鸡起得早(呀),天亮之时瞌睡来”。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醒(呀)过来,天亮之前郎要走(呀),奴家孤独泪涟涟”。

(男唱)“五(呀)更里、天要明,收拾我郎早(呀)起程。收

拾我郎早点走(呀),恐怕官兵冲进门”。

(女唱)“不要慌(呀)、不要忙,恐怕穿错奴(呀)衣裳。奴的衣裳红袖口(呀),扎起汗衫袖口长”。

(男唱)“我不慌(呀)、我不忙,我不会穿错奴(呀)衣裳,你的衣裳红袖口(呀),满屋飘来桂花香”。

这段表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年轻夫妇初婚之夜对美好生活渴求和珍惜,对动乱社会的不满。这样的民间文化走入课堂,向学生讲述了残酷的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生活迫害的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情感。《花灯戏》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和工艺美术于一身。个性鲜明,神采飞扬,具有独特的古老朴素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从人类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艺术教育中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民间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间艺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中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现代学校艺术教育所倡导的。

(二)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那些靠记忆和口传心授作为传承方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在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的同时,去领略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听听下面的几个片段

《花灯戏》的《送宝》中(唱)“一送主人一对宝嘛,我儿的妻,儿呀哟哎,财来我的哥哎、哥哎,登金榜,请请双进财,大发财哎,财从贵府来。二送主家新年到……五送主家五登科……十送主家点中元……”,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纯洁真挚的感情和对人的美好祝愿。

《园中栽花园中长》中(唱)“大姐出来牵着马,二姐出来揭了鞍,……六姐鞋袜摆两边……”生动地反映了打马归来受到热情款待的人间真情。

《十要郎》中(女唱)“奴家一要青丝草,二要奴家一抹光……九要奴家藤缠树,十要奴家树缠藤”;(男唱)“披起蓑衣青丝草,木梳篦子一抹光……裹起裹脚藤缠树,解下裹脚树缠藤……”充分展示了古代女子的聪明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许郎》中(女唱)“一许元宵节,与郎初相会。二许春分时,送郎花蝴蝶……七许七月半,送郎花花伞……”真实地反应了古代女子爱情的忠贞和纯洁。

《十爱妹》中(唱)“一爱妹的发,金花两边插。……十爱妹的心,对我吐真情。”也体现了古代男子对爱情的忠实和对美好情感的珍爱。

《五更劝夫》、《放羊歌》《黑宝儿接姐姐》《张三闹殿》等这些优秀的民间民族作品,都承载着积极美好的人间真情,有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征;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民间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开发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世代主流文化的发展,又要适应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主要存在于农村山区,因此,这些地区教育将肩负着双重文化传承和繁荣的重任。既要体现发展民间民族艺术,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学习。但是,只要学校将民间艺术作为乡土教学资源纳入课堂并认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受着一定民间艺术影响的青少年也会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的。同样学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艺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学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乡土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下一代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民间艺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民间艺术的理解范文3

著名的国画大师叶浅予就是受到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的启发,从而走上美术之路。他曾经在给胡家芝的信中写道:“当你在外婆家用五彩手工纸剪成戏文里的小旦,并用描花小笔给它开脸,我在你身边看得入了迷。由于你的启发,喜爱造型的细胞在我身上发了芽。”由此可见,民间艺术可以唤起青少年对艺术喜爱和向往的情怀。只有让民间艺术进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身边有艺术、民间有艺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二、民间艺术进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大批的民间艺术正在流失。民间艺术进课堂让学生从小通过学习,对民间艺术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其中就有少数学生可能成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者,从而让更多的家庭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让全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人人具备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民间艺术进课堂的三步骤

民间艺术出自淳朴善良的民众之手,历史悠久。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艺术进课堂需要合理的、可操作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民间艺术收集民间艺术素材是民间艺术进课堂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收集实物、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网络查询及家长协助等方式收集大量资料和素材,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丰富的课题资料库。如,参观扬州的漆器厂、玉器厂时,可以了解到相关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游览扬州东关街时,欣赏大量的民间工艺作品,还可以观看、拍摄民间艺人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参观本地的历史博物馆,翻阅关于本地的文化丛书、报纸杂志,都可以找到大量的资料,感受本地区民间艺术的源远流长。

2.筛选民间艺术收集到的民间艺术资料往往很多,涵盖了风俗、历史、名胜、名人、建筑、民间工艺、戏曲等多个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对收集到的民间艺术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从中选择出有特色、适合美术课程的资源。接下来再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理解程度,选择相应的民间艺术。如,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操作简单、趣味性较强的捏花馍、做小布偶等内容;中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实践性稍强的剪纸、编织等活动内容;高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较强,审美水平较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年画、雕刻等。这样,通过筛选民间艺术,会获得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

3.开发利用民间艺术选择好民间艺术的内容后,教师还要对选定的教学资源进行可行性论证,并重点开发,做好课题、课例的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操作的美术课程。论证、转化可以按照以下过程进行:第一,分析其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方法;第二,分析其教育性、思想性;第三,选择适用的部分及分析其他条件;第四,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其中在设计课堂内容及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适当地进行改编与创造。以《扬州玉雕进课堂》一课为例,这是在今年江苏省民间艺术进课堂教研活动中陈鹏老师上的一堂教研课。教师首先介绍了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采用了独特的工艺——“金镶玉”,而“金镶玉”的制作地点就在扬州,以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感觉到民间艺术就在身边,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接下来学生了解了扬州玉雕的起源、发展、演变,并进行玉雕作品欣赏,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时,教师调整了学生所要雕刻的材料,由玉变为肥皂,这样降低了材料成本和操作难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作品容易出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民间艺术的理解范文4

“二人转”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于我国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可以参照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汲取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逐步引进和发展新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够有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那些优秀的艺术精髓在全面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发展战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民间艺术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辛苦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简单质朴的艺术形式,甚至都不掺杂一点现代化的痕迹,它凝聚了劳苦大众无穷的汗水和心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智慧和灵魂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向往,是人们对生活无尚的热爱的一种态度的映照。“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一,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意义重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竞逐着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全面实现文化建设战略,以更好地稳固自身的大国地位和整体综合实力的高水平。

2浅谈传承和发展“二人转”民间艺术所面临的瓶颈

2.1地域限制和语言传播上的障碍是首要解决问题

“二人转”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主要遍布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三个省份和的部分地区,加之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东北方言,这一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和语言性造就了“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反过来却也成了制约“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农村、走出东三省、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各地、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步向着城市化的趋势进军,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吃喝玩乐方面都开始打上了城市的印记。而“二人转”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在其它的语言形式上,它采用的是带有强烈的地域符号的东北话,而不是大家都可以普遍接受的普通话,毫无疑问,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对于懂“二人转”的观众而言,艺术本身很具有感染力,但对大多数不懂东北话的人们说,因为观众听不懂语言而全然无法理解真正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2.2由地域限制和资金短缺引发的恶性循环效应

除了地域限制之外,我国的“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足够的将资金支持是有力推动和发展“二人转”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二人转”面临的经济难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对“二人转”的不断漠视和淡化“,二人转”开始慢慢从商业演出中退出,而正是因为商业演出机会的不断减少使得它们改善自身的口碑和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的赞助商开始放弃对“二人转”的赞助和投资,不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最终导致“二人转”日渐没落。如此下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完全不利于“二人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3有效传播和发展“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有力举措

3.1.打破制约“二人转”发展的地域限制

要想排除人们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而对“二人转”产生的这种排斥心理,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亲睐“二人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二人转”本身所包含着的这种巨大的艺术价值,我们必须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突破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和语言沟通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好“二人转”本身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好在其他地域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将其他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二人转”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内容、语言和表演形式上的转变,适当的引入一些当地的语言和特色,从而能够使其他地狱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这种转变,从而改变对“二人转”原有的并不全面的认识。这种地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方式,能让二人转走出东北,有效地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局限性,使其更受全国观众所喜爱。

3.2注重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开发和不断地学习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才使得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能够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传统民间艺术不能单纯的只依靠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去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这些新生的力量去不断地研究、学习它,在不断地学习中理解它、感受它、去领悟它们本身所潜藏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些民间艺术,我们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创新、去发展、去普及。普通艺人可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但艺术的提升只能靠艺术带头人来实现。因此,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就显得非常关键。

4结束语

民间艺术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艺术教学;应用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一大分支,是一种劳动者为了满足生活或审美要求而创造的一门艺术。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有不同的特色,所以目前社会上的民间艺术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就使得视觉文化有了新的生机和张力。由于民间艺术多元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众多艺术家都在民间艺术中寻找视觉传达设计的灵感,将民间艺术融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两者相得益彰,广受社会一致好评。

一、民间艺术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益于传承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一代代积累下来的财富,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结晶,民间艺术深入到中华人民的各方各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灵活多变,蕴含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彰显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快节奏生活往往容易使大城市人群遗忘掉这些宝贵财富。因此教师在视觉传达艺术教学中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重任,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教育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民间艺术。

2.有益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教学

在世界全球化大背景下,视觉传达艺术教学要积极的融入传统民间艺术,将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作品导向,在设计作品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探索出更好的民间传统艺术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将民间艺术的内涵在世界面前彰显出来,还能丰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品,使作品更有历史文化底蕴,更具有民族特色美感,避免视觉传达艺术作品单一化。

二、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应用

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而不失美感,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带给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了无穷尽的灵感。这些表现形式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一方面能给予作品冲击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例如,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常通过夸张手法,象征意义来表达作品灵魂,具有典型的萨满文化的特点。将黑龙江民间艺术的夸张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浮夸式的作品往往受到大众青睐。

2.民间艺术造型手法的应用

学生设计作品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作品结构没有很清晰的轮廓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运用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从而设计出丰富而完整的较原始的富含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们先欣赏《万花开》,《福寿禄》等绘画作品,分析探讨出这些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造型手法,再让他们试着将这些艺术造型手法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将蝙蝠寓意为福,将鱼寓意为余等。这些象征手法,夸张手法等都对学生设计过程具有指导性意义,可以使他们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表达艺术技巧。

3.民间艺术图案的应用

大众欣赏和审美感知的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是图案,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中图案设计是最基础的内容,图案能够直接完整地表现出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中,《基础图案》是一门基础课,这些基础课目的是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图案基础理论,学会多种表现艺术技巧,使他们熟悉如何设计图案造型和色彩,以及如何运用规律来表现艺术。例如,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们仔细观摩一些民间剪纸画后,尝试拷贝出剪纸画中的图案,让他们对剪纸画中的图案有初步的理解认知,如植物,人物,事物等。在不断揣摩后,学生们对图案设计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时让他们尝试对这些剪纸画中的图案进行变化,比方说变化图案结构或者图案主色调等,让他们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运用色彩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更深程度地使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民间艺术内涵精神的应用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对于学生来说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很难找到作品的灵魂,难以设计出有灵性的作品。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如果能通过作品传达出一种情感,使观赏者能在作品中找到共鸣,那么这件作品就是处于较高境界的作品。“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有根的作品往往从情感基石中萌发。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源在于传统民间艺术,这种传统艺术始终处于大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分离开的状态,富含独特的韵味与灵感。这种“母形文化”给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者以原始精神内涵。只有富含情感的作品才是能打动人的作品。例如,祥和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大内涵,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安宁表现出团圆,平安等内容,这些精神都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也是艺术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如慈母绣衣图中,慈祥的母亲手中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落在即将远行的儿子的衣服上,这一针一线不仅给了儿子安全感,更是给了儿子情感上的冲击,可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见,将情感赋予在作品中,能使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使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作品,更是表达情感的一个桥梁。

5.民间艺术“意象”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虽要融入民间艺术,但仍要真实反映传统艺术元素感,真实地将意念化为物像。学生们往往对“平面意象”把握不精准,只能做到简单的模仿,这就需要学生们深入挖掘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创作方法,设计理念。例如,利用剪纸的阴阳对比,泥玩具色彩对比,皮影人的结构特点来变现“平面意象”。

三、结束语

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应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追求精神和物质上的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学生应学习如何将民间艺术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学会借鉴民间艺术的精华,并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民俗文化素材,从多角度剖析作品,利用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创新自己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杜华清.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民间艺术的实践应用分析[J].长江丛刊,2016(28):81.

[2]陆岚.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艺术科技,2016,29(1):78.

民间艺术的理解范文6

立项编号:

校本教育科研课题立项

申报书

课题名称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单位名称 XXXXXXXXXXXXXXX

申报 人 XXXX

申报日期 2020年9月1日

填表说明

一、每项课题限报申报人一名。课题申报人即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实际管理人,并在该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二、每一申报人同一时间内只能承担一项校本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是指除课题申报人之外的直接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不包括科研管理等人员。

四、申报书须经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教科处加盖公章后方可立项。

五、本表数据申报人必须逐项认真填写。若某项表格内容较多,可适当调整表格大小,但要保持整个申报表的美观。

分栏目填写说明: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32字(包括标点符号);

申报编号和立项编号:申报人不用填写;

预期成果: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其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成果形式指:专著、研究论文集、研究报告、电脑软件(网站)、其他。

六、填写本表须先下载电子文档,在电脑上填写完毕后打印,手写无效。凡签名和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七、本表交送一式二份。请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封面请勿用塑料封皮。

八、申报人在报送本申报书时,须同时将电子稿发送至学校教科处。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课题

申报人

姓名

职称、职务

电话

课题研究小组 人 员

姓名

工作单位

出生年月

职称、职务

在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任务

签名

负责人曾担任或参与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是否结题

课题研究人员近5年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作者

日期

二、课题论证

(一)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价值及意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农村民间艺术是是我国广大农村同胞长期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我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农村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农村民间艺术引进校园,不仅是对农村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农村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民间艺术对促进农村的“两大”文明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民间艺术的建设存在着诸如门类发展不平衡,门类消失,资金馈乏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了解农村民间艺术现状,找准症结,解决好民间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将农村民间艺术与校园特色文化结合,通过校园更加有效的使农村民间艺术得以教学、传承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发展困境1.农村民间艺术师资问题教育成功与否与师资关系密切。当前农村民间艺术教师师资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缺、弱、差”。“缺”是缺乏能教授传统技艺课的教师,如书法、茶艺、戏曲等。“弱”是指仅少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农村民间艺术素养,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农村民间艺术内容方面基础薄弱。“差”是指教师教学的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极为普遍。2.农村民间艺术课程设置问题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学校大力宣传优秀农村民间艺术进校园,导致校园变成了“大杂烩”。农村民间艺术课程设置更是五花八门,由于农村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课程设置易散乱,不能形成统一的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3.农村民间艺术教育边缘化问题在扑面而来的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校领导及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不少学校围绕应试教育的内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考点灌输,所以学生对古代优秀农村民间艺术的学习仅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和系统学习。其次,在“重成绩轻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管理者对农村民间艺术认识不清,片面追求学校“升学率”,加之农村民间艺术师资也匮乏,导致不少学校纵然有其心,也无力执行。最后,尽管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优秀农村民间艺术进校园”的宣传活动,但是学校在实际开展此类活动时,也是重形式轻内容的“一阵风”。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优秀农村民间艺术教育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所以配备两份课表来应付教育部的突击检查。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1.农村民间艺术源自于历代的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认知与体验,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知识。因此,将农村民间艺术较好的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提供给小学美术教学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美术。例如:农村民间艺术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讲述民间传说故事,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进行美术创作的丰富素材,让学生借助于绘画充分地表达将对美的真实感悟。2.将农村民间艺术较好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既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在传统艺术当中如何来有效的应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还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紧密联系所学的美术知识。形成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例如,教师在开展农村民间艺术教学当中,就可充分运用京剧艺术来作为导入内容,来让学生认知与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意义。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对于当代的小学生,美术老师应不断地为他们传授农村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能够把我国传统文化继续良好地传承下去,充分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学习中国结、中国画、剪纸等农村民间艺术,让他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提高其思维能力。成果状态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组织的策略。2.通过学生活动组织策略研究过程中,使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3.积累农村民间艺术教学案例,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范例。4.撰写论文,在实践探索中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成果与问题作出理性思考与实践,提炼出富有价值的经验与理论。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我校在农村民间艺术教学的教导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社会的肯定。6.通过本课题使更多的农村民间艺术被学生学习,助力农村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美术课外教学中积极渗透农村民间艺术元素除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农村民间艺术元素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等艺术学科。(1)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工具少、材料简单多样、好学易做。(2)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国画以它特有的工具材料,出现别具一格的面貌,吸引了部分爱好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们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技巧,欣赏大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保持很高的积极性。(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4)互联网+教育融合农村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互联网信息时代是对教育的新变革,同时也是农村民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键点,如何把握与实践好教师的辨别与实践尤为重要。农村民间艺术美育教学对接互联网+教育进课堂,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互联网纵横的世界,互联网+教育走进小学课堂,美术课堂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艺术轻松渗透美术教学当中,以节日、主题、风土人情等角度出发打造文化课堂,尤其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提高绘画兴趣的同时,创设宽松的谈话环境,引导孩子去观察、想象、思考,在实际操作中摸索绘画的语言,老师作为助教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把农村民间艺术的元素融入创作,在不断变化着的创意美术中,与农村民间艺术有效连接。

(三)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预计突破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1.农村民间艺术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农村民间艺术的农村民间艺术,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农村民间艺术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农村民间艺术与美术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是农村民间艺术之子,则必然存在着农村民间艺术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母体。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农村民间艺术,也为了更好地通过农村民间艺术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农村民间艺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心灵,为修炼完美的人格与高尚道德情操打下扎实的基础。2.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农村民间艺术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农村民间艺术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农村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农村民间艺术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3.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农村民间艺术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不仅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种绘画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入农村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学习中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美学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和理解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研究思路: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大部分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有着对农村民间艺术学习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掌握。首先剔除教育界对于农村民间艺术在美术方面的认识不足,运用新的视角对审美能力和实用角度评价的提升,在农村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中下功夫。一幅好的作品诞生从艺术创作的灵感还是情感,艺术形式的表现都需要一个本源,那就是农村民间艺术的体现,教师必须依据农村民间艺术的农村民间艺术实际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美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在新的环境下用好信息化更加使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收获,教师作为引导和参与者,利用有效课堂时间,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体系,任何一个美术教育的点不可能一节课达到目标,放开对美术教本的依赖,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达到让农村民间艺术进课堂的实践活动。研究对象及范围:本校教师与小学学生预计突破的重难点:重点:1.积累教学案例,为教学研究提供实践范例。2.根据农村民间艺术发展背景的特点,寻求各个课型、各个课堂环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模式与策略,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归纳总结。难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我校农村民间艺术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社会的肯定。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线;2.以学生对学习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等的学习意识为辅线;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计划和安排 第一阶段(2020年10月至11月) 研究准备阶段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第二阶段( 2020年12月) 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组织开题报告会,进行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 研究实施阶段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等。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汇报集。第四阶段(2021年11月至12月)结题推广总结阶段 总结二年来在农村民间艺术与校园特色文件运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组织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把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方法进一步优化、固化,让农村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1.研究成果集,含论文集、案例集、教学设计精选、课题研究报告等。2.课堂活动实录光碟、图片、简报等。 (二)实践类成果 1.试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3.学生活动比赛等成绩成果。保证措施 1.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校务会主任任组长,领导、组织、协调课题组工作。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 2.校务会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为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将拨出资经让老师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这样订阅的面更为广泛,老师们从书上可以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不仅如此,现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老师们也可以从信息网上获得更多的资料。 3.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好,有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4.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能顺利地展开,取得好的成果,校务会将投入必要的经费,用于举办各种培训,开展各项活动,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出版教师研究成果、论文等。 推广范围: 本区乃至本市村小学校

(四)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划分及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承担人

1

2

3

4

5

6

7

8

预期成果(最多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本课题预计研究周期:

中期检测时间

年 月

终期结题时间

年 月

三、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