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文1

相对于古典音乐而言,轻音乐是用通俗的手法进行改编,将古典音乐厚重的织体、庞大的结构规模,以及凝重的乐思内涵转化为轻盈的织体、明快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旋律。轻音乐追求的是带给人们轻松的享受和温馨浪漫的情调,并不刻意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轻音乐不同于流行歌曲太过鲜明的时代性,它优美的旋律会经久不衰,因而轻音乐的出现恰好成为古典与流行之间最精妙的衔接点,也有人称之为介于古典和流行之间的“第三种势力”。

轻音乐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众多优秀乐团,其中意大利曼托瓦尼乐团、法国保罗・莫里亚乐队、德国詹姆斯・拉斯特乐队被视为轻音乐界的三大顶尖乐团,它们曾以不同的演奏风格将轻音乐发展推向,对轻音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轻音乐之鼻祖――曼托瓦尼乐团

成立于1935年的曼托瓦尼乐团以极为柔和动听、优美醉人的旋律和绝妙的演奏风格著称,该乐队由阿努佐恩・波罗・曼托瓦尼一手创立,他是这个乐团的核心人物、灵魂和关键所在。曼托瓦尼1905年生于威尼斯,水城旖旎的风光熏陶出他最初的艺术情怀。曼托瓦尼的父亲是一名小提琴家,曾担任米兰斯卡拉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师。家庭强烈的艺术氛围使音乐梦想在小曼托瓦尼心中扎根,但父亲最初更希望他成为一名工作稳定的制图师,曼托瓦尼在第一次拿起小提琴试奏时,便以自己表现出的天赋改变了父亲的想法。1912年,曼托尼瓦举家迁往英国伦敦。他本人在伦敦特里尼蒂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奇蒂和培斯凯教授,学习钢琴、和声及对位法。14岁时,曼托瓦尼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父亲以及名师的指导使他受到了严格的古典音乐教育,这为他以后音乐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曼托瓦尼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在伯明翰公开演出,由此开始了职业演奏生涯。他本人很快便担任了独奏的角色,并于1930年在艾奥连音乐厅举行了独奏会,反响热烈。次年,他在伦敦的女皇大厅再次举办了音乐会,赢得满堂喝彩,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使他不得不放弃音乐会这种较为高雅的演奏方式,重新组织乐队到各地宣传演奏。“二战”爆发前,他的乐队已经风靡英格兰,成为BBC播放和现场演奏中最受欢迎的乐队,他本人也成为最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正是在这一时期,乐队在曼托瓦尼的指挥下,在乐手编制与选曲编曲上逐渐定型,发展出自身的演奏风格,曼托尼瓦也将自己的名字冠于乐队之前,著名的曼托瓦尼乐团诞生。

曼托瓦尼乐团是以弦乐为主的庞大管弦乐团,曼托瓦尼利用他对小提琴表现方式的充分了解,恰如其分地操纵了整支管弦乐团,并在团队的帮助下找到了一种富有特殊色彩的音响,进而树立了乐队的标志。在他40余人的乐队中,弦乐部28人,小提琴有20支,木管、铜管均为单管制,同敲击乐器一样只起点缀作用,因而演奏时弦乐部分极为厚重。而依托大量弦乐器织成的“弦瀑”更成为该乐团的标志性音效。曼托瓦尼将小提琴分成三组,从高到低渐次增加音量,营造出一种瀑布般由高处向低处倾泻的音响效果。“弦瀑”所铸就的美妙音色沁人心脾,静若流水潺潺,动若飞瀑流泻,流畅中带着跳跃,层次感分明,将小提琴的音色发挥到极致。乐队演奏时形成了独有的、如同行云流水般虚无缥缈的音响,其音乐被誉为“曼托瓦尼之声”。

乐团演奏的大部分曲目都由曼托瓦尼选择或改编创作,早年他所接受的严格古典音乐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乐团改编演奏了古典音乐的一系列经典曲目,如《夜曲》《G弦上的咏叹调》《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等,这些曲目由于众多乐队的频繁演奏已经失去了新鲜感,但经过曼托瓦尼的改编和重新配器,原本音乐中厚重的织体变得轻盈,乐曲更加悠扬,音乐的情感也更加饱满亲切而非沉郁,演奏曲目既有古典音乐大师的遗风,同时又具备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充满了浪漫闲适的氛围。除了对古典音乐进行改编重奏,曼托瓦尼的选曲范围还包括拉丁音乐、爵士乐、电影金曲、各式舞曲、各地民谣等几乎所有种类的音乐,这些乐曲在曼托瓦尼的改编演奏下变得雅俗共赏、和谐悦耳。如《蓝色探戈》是最著名的探戈舞曲之一,由美国作曲家安德森于1951年创作,被视为古典与现代通俗音乐相结合的桥梁作品之一,经过曼托瓦尼乐团的改编演奏被赋予了别样的情调,小提琴演奏让乐曲本身更为轻快,敲击乐器营造出泉水叮咚作响之声,再配以大提琴和管类乐器织成厚重的背景,使乐曲演奏层次感突出。作品《月亮河》改编自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主题曲,该曲曾获得第34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在曼托瓦尼乐团的演奏下俨然已成为轻音乐曲目中的经典作品,乐曲经改编后更加悠远空灵,充满了浪漫的情调。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文2

莫扎特作为一位欧洲古典音乐史上的大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六岁就能够作曲的神童,虽然英年早逝,仅活了短短35岁,但是一生却留下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作品,被后人广为流传与喜爱。在这个以流行音乐为主流音乐的现代社会,许多流行音乐作曲家也将作品直指古典音乐的素材,这是一种古典与现代的激情碰撞,是一种历史与流行的强烈交融。

其中,最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便是台湾人气少女组合S,H,E的一首《不想长大》,S,H,E这个近几年在电视广告上经常出现,在台湾以及内地深受少男少女喜爱的少女组合,在2005年11月25口经华研唱片推出的一张国语专辑。共十首歌曲,其中《不想长大》为同名主打。这首歌曲采用了莫扎特著名的《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此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之一,即降E大调(K. 543) , g小调(K. 550) , C大调(K. 551) ,都是在1788年夏天,仅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但是却是是莫扎特所有交响曲中的杰作,精品中的精品。也是被后世人们所借用最多的歌曲

除了S,H,E的《不想长大》部分旋律参考了莫扎特的这部作品,韩国著名流行组合东方神起与2004年10月13口发行的专辑同名歌曲《TRI-ANGLE》也是参考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韩国电视剧《我的女孩(my girl)》的主题曲《Never Say Goodbye》中也是在参考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同时稍稍进行修改,形成具有现代韩版的Hip-Hop曲风,非常新颖与独特。除此之外,台湾人气摇滚乐组合五月天的一首著名歌曲《知足》则是采用了莫扎特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作为主题。

《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仅用六个星期迅速完成,但是这首交响曲却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情感表达的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思想。在这首交响曲中我们虽然仍是还能够听出古典巴洛克音乐的踪迹,但还是对当时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第一次在十九世纪初莱比锡公演的时候,首演结束,受到的评价并不是十分好,战栗或沉缓等字眼不绝于耳,但是从这部作品的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已经一步步的接近浪漫派的作品风格了。

当许多人第一次听到《g小调交响曲》的时候,都会把它想象成为一个优美,恬静,欢快的世界,在舒曼这个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眼中,这首乐曲具有典型希腊式的优美典雅风格的。乐曲的开始,我们仿佛看见的是一切的美好,愉快,自由,舒畅,就像是人生一样,仿佛是一曲快乐的小步舞曲。但是,到了乐曲的后期,你会发现,在乐曲中有一丝的阴影萦绕其中,纠缠在这个极快的乐调中。

2莫扎特音乐与中国诗歌文化情结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历史上不论在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民族文学,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永远都是诗歌。它是根据一定的音节、声调与韵律的限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内在却富有深深的情感、想象力极其丰富,高度集中概括的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老百姓心中的精神家园。中国应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引诗歌文学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上也涌现过大量优秀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上美丽篇章,珍贵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文化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无疑以诗歌最具代表性,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概括的说,诗歌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精炼,集中概括用少量字词反映人们生活;第二抒情言志,思想感情丰富;第三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联想与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文3

一、把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流行音乐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中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心目中,流行音乐几乎已经是“音乐”的代名词了,所以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要流进课堂中来。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听到一些声音:“这节课没劲,书本上的歌曲不好听”“老师可不可以唱《爱情买卖》”,学生对课本没兴趣。记得有一次,我一进教室门就听见一学生冲口而出:“老师播放流行音乐给我们听听吧”。我就顺势说:“好吧,我们就唱唱流行歌曲吧!”话音刚落,包括几个平时纪律较差的学生都在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兴奋!随后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报出想要听的歌名,《那些年》《最炫民族风》……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都规矩地坐着跟唱起来,顷刻间沉醉在这动听的音乐声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我们全部接受,作为教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地引导学生们欣赏好的、有教育意义的流行音乐,让他们懂得鉴赏与审美,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热爱音乐。

二、把表现爱的流行音乐带进课堂,产生共鸣

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现行音乐教材的大部分歌曲年代久远,与学生产生隔膜,无法引起其兴趣和共鸣。而流行歌曲是最能让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把流行音乐元素与教材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将课本的知识自觉地接受。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涌现出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歌曲,配合歌曲收集地震图片,我做了一节专题课,以《相信爱》这首歌曲为主题,旋律优美,动画制作触动人心,同时与教材中公益歌曲“We Are the World”的教学相结合,课堂中学生感动了,从学生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他们眼中流出的不仅仅是泪水,还有真诚的情感碰撞。音乐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它让这些被称为最不具备同情心的“90后”学会了珍爱生命、关爱他人,这节以赈灾歌曲为主题的课一直令我铭记于心。

三、流行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

1. 投其所好,激发兴趣。如在节奏教学中,把“说唱”引进课堂。选择周杰伦的《双截棍》,一首勇猛刚劲的快节奏歌曲,虽然它没有明显的旋律走向,但节奏轮廓铿锵有力,加上MV中充满中国武士神采的场面,使音乐极富感染力,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如流行歌曲《青花瓷》《花田错》使用了民族乐器二胡、琵琶等,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歌曲纳入民族乐曲的欣赏课中,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欣赏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满怀激情地去探究民族乐器的深层知识。

2. 以熟带生,循序渐进。如在欣赏外国名曲《夜莺》时,先让学生听腾格尔的《天堂》,以这种比较熟悉的流行歌曲先把学生带进状态,然后再播放意境宽广的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夜莺》,这样可以令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情绪,达到教学效果。

3. 通过对比,正确选择。学会辨别音乐作品的好与坏,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如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文4

爵士乐是一种艺术特点鲜明的当代艺术,它有牢固的基础以及满怀希望的未来。―伦纳德・伯恩斯坦引言爵士乐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黑人音乐,它是在充分吸收美国移民黑人从非洲―美洲传统的拉格泰姆和布鲁斯等特色民族音乐基础上发展并逐步壮大的,它不仅由一种美国黑人民间音乐发展成为整个美国的本土音乐,而且还对世界的各种音乐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流行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爵士乐这种源自于美国民间的民族音乐,以它特有的Swing、shuffle节奏、蓝调旋律和即兴演奏艺术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通过爵士乐特有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相结合,从而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热捧,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世界音乐语言。作为美国的本土的爵士乐音乐对世界音乐深广、长久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本土音乐和民间音乐都无法比拟的,确定说,爵士乐是美国民族音乐推广成为世界音乐的成功典范,它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爵士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流行音乐领域,它对古典音乐也起到了深远地 影响,受到许多近现代古典音乐作曲家的重视和偏爱,也为近现代严肃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为高层次的艺术音乐推广奠定了大量的群众基础。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们在各自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爵士乐作素材或直接采用爵士乐风格进行创作。现代音乐与爵士乐相互渗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爵士乐创作就连最基础的十二平均律音乐手法也被应用其中,反之爵士乐最具特典的即兴演奏、即兴创作的原则在现代音乐的偶然音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至此,在爵士乐与古典音乐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由此可见,爵士乐的普及对二十世纪的音乐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中国爵士乐的雏形,开始有了爵士音乐的摇摆时期爵士乐舞会(SWING Big Band)。它与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调迅速相结合进行中国爵士乐歌曲创作,出现了《夜来香》、《何日君再来》《我只在乎你》等大量具有爵士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并推动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与发展。8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爵士音乐开始从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直至80年代末期在北京的饭店等涉外场所,开始有一些西方人演奏爵士乐。中国的音乐家慢慢的边学习、边演奏,中国出现了真正的爵士音乐时期。二十世纪,爵士乐己成为中国音乐舞台上的一股强大势力,充实丰富了中国多彩的现代音乐。爵士乐是一种成熟而又被普遍认同的音乐形式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在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碰撞时,我们应注意怎样使爵士风格音乐既具有世界普遍性又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爵士乐不同于脱离 日常生活的高尚艺术,引用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的说法,它即可以从音乐中引起浪漫性的幻想和憧憬,同时也可以从艺术宗教的高度下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来。对于这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音乐”,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综观国内对爵士乐的研究领域,相对于国际相关领域还是具有相当差距,特别是我国对爵士乐这种音乐形式的推广,总是把爵士乐做为一种通俗的流行音乐限定在流行音乐的范围内, 缺少在学院、学术专刊上对爵士音乐进行学术性、理性的细致分析和研究与推广,特别是把爵士音乐做为古典音乐的体裁形式进行曲式、和声、调式调性及其配器理论方面的研究十分溃乏,只有更多喜爱爵士乐的研究者、学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才能进一步使大众更深刻的理解爵士乐的内在美,才能更好的使用这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特色音乐语言,并运用这种独特的国际音乐语言把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以更加完美的线条释放出来,这样不仅使我们国家的广大群众欣赏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民族音乐,也促进中国音乐通过这种国际音乐语言的形式被更多的世界人们所关注。希望通过自中国二三十年代至今两者结合的成功范例,分析出两者相辅相成的结合点,促进我国具有爵士风格的新民族音乐的创作,丰富我国新民族音乐的音乐体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广阔的音乐选择殿堂,进而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阶层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市场需求。

爵士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它具备了自由的即兴风格,鲜明的节奏特色,是众多青年音乐爱好者的最爱。美国的新奥尔良市在爵士乐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在1895年到1917年这22年时间里,奥尔良的爵士乐比起其它地方爵士乐种类更多、更好,西洋铜管乐小号、长号等乐器的融入,为爵士音乐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萨克斯、弦贝司、钢琴、爵士鼓构成了爵士乐乐器基本四要素;长号的灵活性双吐、炫技性把位与怪诞的滑音音色也极为恰到的体现了美国人不拘小节的生活作风,;小号也是爵士乐编配偏爱的乐器之一,自身乐器的穿透力的高音灵活多变花舌与音阶在配上不同的型号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音色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钢琴、贝斯、爵士鼓我们则更喜欢称为爵士乐基础部分。

爵士乐队的编制比较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组成部分――节奏与旋律。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往往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弦贝司和钢琴所取代。在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有三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弦贝司、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小号和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萨克斯、长笛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五支萨克斯,一般是一支上低音、两支次中音、两支中音。这样的“商业大乐队”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它的乐器比如长笛、双簧管等,有时还加上几个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爵士乐虽然产生于美国,是典型的美国式音乐艺术,但同时它又是属于世界的。在20世纪爵士音乐发展的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在不断尝试把民族音乐和爵士音乐两者相结合进行创作,把爵士乐特色的和声和节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本土音乐中。根据中国的历史国情和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简要叙述了爵士乐进入我国后给我国音乐带来的巨大影响;爵士音乐在香港、台湾的蓬勃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大陆现代音乐中大量爵士元素的精彩呈现。这些历史现象的呈示,都表明爵士元素己被深深纳入到中国现代音乐发展进程。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了有关爵士乐的必修课,把爵士音乐发展史、爵士音乐理论技法等作为教学研究科目,爵士乐进入高校课堂无疑提高了爵士乐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使它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术界研究的课题。如今在中国音乐市场有大量的爵士音乐演奏的教材、乐谱、音像材料,其中关于爵士乐的史类著作和作品收集较多,而音乐元素方面分析的著作较匮乏,特别是没有涉及爵士音乐与中国现代音乐相融合的系统研究。所以我们要从爵士乐与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析、音乐特色、理论思辨方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爵士音乐元素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使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爵士乐、肯定爵士乐、喜爱爵士乐,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为我国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音乐创作工作等方向提供参考,以此来促进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和音乐创作者充分汲取世界优秀的音乐元素为中国的音乐创作出更多绚丽多彩的乐章。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文5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某种习得,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去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进行教学。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脱节现象。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强调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输,以“满堂灌”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压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使音乐丧失了其创造的特质,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中职音乐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思维都得到发展。针对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加强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地意识。

二、通过教材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中职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大都存在课程功能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守旧、与时代脱节等问题。所以,我们应针对上述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既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对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失去了兴趣。那么,我们应怎么样满足学生对中职音乐教学的要求呢?既然学生暂时不能接受教材上的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中职学生的音乐需求着手,更新教学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度地引入流行音乐,变“堵”为“疏”,并且通过流行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三、重视表扬激励,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得体的表扬,这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还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进行《踏雪寻梅》的教唱中,笔者让学生先听一遍音乐掌握2/4拍音乐的节奏,然后让学生根据音乐按节奏律动。这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手、脚或者头来表达律动的强弱,而只有一位同学是在模仿拉着缰绳骑驴的样子,虽然动作和节奏有欠规范,但是其动作比较独特,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这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对此,教师应对其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也开动脑筋,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来进行自由地律动。

四、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为前提。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革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创新。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对此,教师应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类和音乐类的报纸杂志,及时从上面获取有效信息,增长见闻。同时,还应坚持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与其他音乐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取长补短,也能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五、结语

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加强对音乐实践教学的研究,逐步构建与时代同步的音乐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教师创造性教学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海瑛.创新型音乐教学工作初探[J].科教导刊,2011(28).

[2]许小平.创新型音乐教学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5).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范文6

然而作为歌手,丁薇淡定自知的个性,却让她与娱乐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游离感。从唱作歌手,选秀教母到独立音乐人。面对春天的繁荣,丁薇一向不争不妒。不知不觉间,她把枝叶伸展到浮华之外的幕后。

十年间,丁薇的名字开始与小提琴家、作曲家林朝阳搭档出现,两人携手为众多影视作品配乐谱曲。直到2015年10月,丁薇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她的新单曲《纪念》。丁薇平静地说,这距离她上一次专辑,已经过了十年。

丁薇和林朝阳

丁薇依然长发及腰,就像她第一张专辑《开始》的封面那样。她穿了一件纯白的日式宽版连衣裙,坐在工作室的会议桌旁,对着化妆盒,动作麻利地给自己涂着口红。

有人说,30岁以后的人符合相由心生的规律。丁薇的脸很耐看,白净,舒展;骨格清奇之余,却不失温暖亲和。拍摄中,摄影师建议她换一件深色的衣服,她回到卧室,迅速换了一套碎格子衫和牛仔裤。简单、自在、舒服的状态配上背后的几把小提琴,让人联想起当年她的一首歌《女孩与四重奏》。

拍摄结束,丁薇开始讲起她第一次为唱片拍摄宣传照的故事。那时,21岁的她还在读书,没有助理,也没有造型师。她在家给自己化好妆,从自己柜子里挑了两套衣服,其中还有一套老气的西服。丁薇扛着衣服如约来到北海公园和摄影师会面――那已是20年前的画面。

林朝阳认识丁薇的时候更早。那是丁薇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时候。自幼学习小提琴的林朝阳和丁薇的姐姐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同班同学。对于丁薇小时候的印象,林朝阳的形容是“非常可笑”――女孩子在那个年纪中都是很可笑的。她瘦瘦小小的,头很大,当时也留着长发。周末在操场踢球的时候,有时候会看见这样一个小女孩拎着两个大暖水瓶在学校里走过,那是她姐姐指派给她的打水任务。

后来,自小主修二胡的丁薇也考入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学院附中的世界很小,由于一个年级只有二三十个人,活动的三点一线都是寝室、琴房和食堂,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都相处得很熟络。

1996年,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丁薇和从俄罗斯归国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林朝阳不约而同地来到北京。研究古典音乐的林朝阳和开始做流行音乐的丁薇有时会在一起切磋。不过由于音乐门类不同,双方并未把彼此看做“同行”。

2004年,丁薇已经推出了三张个人专辑,《断翅的蝴蝶》、《开始》、《亲爱的丁薇》为她在华语乐坛囊括了最佳专辑、最佳制作人、最佳女歌手、最佳作曲、最佳单曲等奖项。作为歌手,出道十年的丁薇迎来了她的春天。

有一天,“发小”林朝阳在丁薇的工作间听她第四张专辑的歌曲小样,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音色,便让丁薇用电脑记录下来。当林朝阳把他的灵感元素加入歌中,丁薇很惊喜。自己的音乐加入了新的血液,变得更加丰满起来。两个爱音乐的人把这种碰撞看成是一种游戏,结果玩着玩着,就形成了默契又互补的创作组合。

我一直没停止过做音乐

2002年,导演马俪文为自己的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寻找电影配乐。她留意到丁薇《开始》专辑中的一首歌《冬天来了》。这是丁薇为怀念已故父亲而创作的歌曲。马俪文觉得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愫和电影中的母女亲情很契合,便希望将这首歌作为电影的片尾曲。后来得知丁薇的作曲系背景,马俪文又将整部电影的配乐工作交由丁薇创作。

这是丁薇第一次尝试创作电影音乐。而2008年,丁薇与林朝阳为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创作的配乐,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口碑认可。

与此同时,国内的音乐行业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实体唱片凋落,社交网络和流媒体还没有发展成熟,丁薇开始思考,暂且将新专辑的雏形封藏,以俟更好的机遇和更成熟的市场。而她自己也由流行歌手的身份转投幕后。

“当时大家看到丁薇的隐退,会感到很奇怪。有人可能觉得她‘做明星做得不景气’。大多数人猜测的原因是‘她可能不适合娱乐圈’。”林朝阳说,“其实国外有很多这样的创作型歌手。就像现在我们的文坛,有粉丝和话题众多的郭敬明,但也有很多一直不抛头露面但文章传世的作家。”

林朝阳很支持丁薇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决定。“在自己最好的时期隐退,那个时间点刚刚好,这样她可以把之前做艺人东奔西跑的零散精力转移到创作上。”而学院派的丁薇身上一直存在着一种危机感,她甚至庆幸自己当时没有火到大红大紫。“如果你在只有半杯水的时候就大红大紫了,就没有精力去学习更多东西。你杯里的水会越来越少。”

虽然暂别歌坛,但丁薇从未停止过音乐创作。而影视音乐这条路上的冒险与探索,有赖于她和搭档林朝阳的各有所长。

林朝阳在古典音乐体系中收获的审美角度和大局观,打破了流行音乐人头脑中的惯性思维。而对美术有所涉猎的林朝阳对音乐怀有更加自由包容的尺度,因为美术允许错误存在。这个艺术逻辑带给他们很大的启发――在这场音乐冒险中,他们不怕犯错。如果这个错误没有伤害创作的实体,就可以带着错误继续往前走。

接踵而来的影视音乐创作邀约很像是“命题作文”。而古典音乐中的大气磅礴和流行音乐中的细腻情感让二人在创作上事半功倍。十年间,二人接连创作了电影《失恋33天》(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电视剧《浮沉》、《手机》等等20余部影视音乐。直到2014年的某一天,新媒体的繁荣,创作经验的积累,音乐市场群体的变革,让丁薇和林朝阳意识到:为自己做音乐的时候到了。 不久前丁薇和闺蜜柯蓝一起在游轮上录制《超级访问》,游轮上有个模拟跳伞下降的运动项目。节目组原本并没有为丁薇设定这样的环节,但是看了三四个人体验之后,丁薇竟然开始跃跃欲试。在空中保持规定动作很费力,身体在风口上也很难掌握平衡。但让她开心的是至少尝试过了。如果发生在过去,她也许会拒绝。

一直与自己搏斗

2014年6月,林朝阳将丁薇的新专辑拿到英国Abbey Road录音室重新录制和混音,并邀请到英国老牌时尚摄影师Barry Lategan为丁薇拍摄了宣传照片。林朝阳希望把新专辑的名字命名为《Souvenir》。

一些年轻的乐评人在听罢新专辑的小样之后告诉丁薇和林朝阳:这张专辑或许会收获更多80后、90后甚至零零后的喜爱。这些反馈勾起了两人对年轻群体的兴趣, “8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轻人和前人在音乐上的看法很不一样。他们的播放列表里可能有30%以上的西方音乐,其中可能有40%以上是激进的音乐。”丁薇说,“我们敢于走的更自我一点,也是因为现在时候到了。”

真实的感情和对有价值的音乐的共鸣,是没有断代的。林朝阳认为一个人对待年代的关系是活的,“其实你就可以是你自己的零零后――现在的丁薇就是她自己的零零后。”

这种说法很有趣。43岁的丁薇,依然像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少女,只是她说,自己已经开始收获“不惑”的清醒。

林朝阳的正能量带给丁薇很大改变。很多年前,有人找丁薇出演电影,女主角的经历很她本人很像,对方说,其实你本色出演就好,不需要会演戏。面对专业范畴之外的事,丁薇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不不”。“有人认为跨行很正常,但我认为搞音乐的就是搞音乐的,不应该受其他东西的影响。” 按照丁薇的理性和悲观,她会习惯性地拒绝很多事情。

2006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邀请丁薇担任评委。丁薇的反应依然是――“这事太娱乐化,和我没什么关系。”林朝阳的看法则截然不同,“如果认为这个事情有趣,就没理由拒绝。何况电视台请你去表达对音乐的看法和态度,你为什么不去?”

丁薇最终被林朝阳的一句话说服了。“你去试的话,有一半的可能性失败,一半的可能性成功,但是如果你不试的话,100%就失败了。”由此,我们才看到了丁薇的另一个身份,选秀导师。

现在的丁薇生活很规律,她每天坚持运动,而在此之前,她更相信生命在于静止。运动之后,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拒绝体质”也和身体有关。

“身体是有保护机制的,你身体懒懒的,自然会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而当运动之后,身体的酸碱值、新陈代谢的速度、呼吸和心跳的节律发生变化了,心情甚至性格自然也就变化了。”

“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与自己搏斗这件事一直在进行。”丁薇笑得很甜,对于自己身体和心态的改变,她感到庆幸。

丁薇说话 :我一直在正道上走呢

Q:一直以来,你怎么看自己的歌手身份?

A:我上大学学的是作曲,大学时很幸运地因为一两部作品让三宝和黄小茂听到,就很顺利地签约唱片公司了,当时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通过选秀才出来。我没有刻意地决定做歌手,这很顺理成章,但我一直希望在音乐的范畴里多学点东西,多做点东西。后来我给很多人写歌,给很多人制作。到了2004年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我应该不再签传统的唱片公司了。当时整个行业不太乐观,唱片公司的合作方式也不太适合我。林朝阳也很支持我的想法。所以后来就开始尝试做独立音乐人。如果从一个艺人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觉得我的路有点奇怪,但是从音乐人的角度来说,我一直是在正道上走呢。

Q:从音乐创作上来说,现在这个年代和你那个年代,哪个年代更好?

A:当然是现在更好。不过我们刚出来的那个时代很被媒体照顾,刚好在那之前内地基本上没有原创音乐,那时候开始出现原创排行榜,恰恰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其实回过头看那时候的音乐类型比现在更丰富,从流行、摇滚、民谣,一人一个样,百花齐放。那个环境下,才会让我们这批人肆无忌惮地创作。但后来的时光就每况愈下。大家都冲着火去的时候,反倒作品很容易雷同。而现在好的时候又来了。很多独立音乐人连电视都没上过,依然有自己的天地。我认为音乐人自给自足,就够了。

Q:你觉得现在是你比较理想的状态吗?

A:我觉得是。我从来不怀念以前有多好。这个年纪我对社会的了解,对身边人的了解开始慢慢变清晰了。所以成熟不意味着人生开始寡淡、无聊和世故,而是你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了解已经非常清楚了,你就不会很盲目的做事了,不会慌慌张张。年轻的时候我貌似很有主见,但其实也会被事情带着走。我以前没有想过我应该怎么做,如果不想做的话,应该怎么跟别人沟通,而不是直接说我不能做。也许我得罪过很多人我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