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声乐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声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声乐教学

传统声乐教学范文1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传统声乐教学范文2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中职;声乐教学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中职声乐教学的作用

(一)弘扬民族文化

传统音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学生了解传统的音乐文化,对整个民族文化也会产生大体的认识,教师应将传统音乐文化与中职声乐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各种音乐知识会更好的被学生们消化理解,文化也将会获得合理的传承[1]。因此,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本民族的文化会获得合理传承,而且中职声乐教学会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

(二)确保声乐教学的多样化

现今中职声乐教学的发展水平较低,教学内容处于形式化的模式中,部分教师对声乐教学不具有较高的重视度,造成学生们的声乐素养不断下降。目前,中职声乐教学的教学体制具有较多的不完善之处,教学模式会延用西方的形式,教学模式过于古板,学生的音色等会受到基本的训练,但是教师未将音乐中的核心思想传授给学生。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保障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需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着西方的特色,又要体现着中国的特色,在此基础上,传统音乐文化将会被积极的继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三)丰富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发生变化,招聘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传统音乐文化中包含着众多优秀的内容,学生如果充分掌握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民族自豪感也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将会获得变化。最终,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中职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

职业学校中的教师多为艺术学校毕业,依然运用传统的说教模式进行教学,过于追求让学生掌握较多的声乐学习技巧,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学生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在单一的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不能形成良好的感知,教学效果直线下降。现今国家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想理念较为僵化,教学效果不能被全面的保障[2]。

(二)学生不具备主动的学习理念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理念较为被动,并未认识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中职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会被动地进行学习,自身不会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学生的学习热忱不会被充分激发,最终的学习效果不能被全面的保障。主动的学习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才能保障最终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模式中。

(三)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

在中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性的作用,学生则是处于被动的学习模式中,在教师主导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死记硬背的模式,师生间不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降低,不能合理的掌握各种声乐演唱技巧,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获得全面的凸显[3]。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现今教师并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全面说教,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会被提高。

(四)教师评价不合理

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不会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各项指标,教师与学生间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反馈机制。教师仅会对学生进行片面的引导,学生的心理状况等教师也未了解,从而学生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学评价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应该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考量,现今教师的评价模式较为单一,不会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学生都未能获得充分发展。

三、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中职声乐教学的措施

(一)进行情感教学

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较多的情感,教师需注重情感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注重情感体验的情况下,向学生介绍每一种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学生将会对作品形成合理的感知,最终,情感教学的作用将会获得全面的凸显。音乐与情感间会产生紧密的连接,教师应将每种传统音乐文化作品的时代背景理清,学生才会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效果显著。音乐是人们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学的地位,需向学生讲述每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最终的教学效果才会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迈上崭新的台阶。因此,教师应该自身对音乐作品进行良好的感知,且培养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能力,掌握音高等知识,最终,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不断的提高,音乐素养获得质的飞跃。

(二)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

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都会存在差异,教师可以使学生欣赏各种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再向学生抛出各种问题,如你从民族音乐作品中感知到了什么?在经过一系列流程的基础上,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会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会被深入的提升,对待各种声乐知识会产生积极的认知。为使学生的感知能力获得进一步的优化,教师需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来讲授课程,在视频展示的基础上,学生将会对音乐形成全面的感知,视觉上受到较大的冲击,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会不断提升。

(三)加大师资与教学设备的建设

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效果间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需对民族文化的异同产生合理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服务意识也应该不断增强逐步更新各种教学设备,在形成良好的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学生的声乐知识将会大幅度的提高。传统音乐在中职声乐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获得教师的高度重视,不仅能使传统音乐文化获得弘扬,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也会被极大的提高。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讲述京剧的一些知识,其会与现代音乐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会对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的不同点产生合理的认识。

传统声乐教学范文3

一、明确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和艺术特征

首先,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律制。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同时应用三种律制,分别是纯律、平均律以及三分损益律。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起源很早,其三种律制也在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的时间里共同存在。其二,音阶和节拍。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与西方声乐文化体系有明显的区别,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偏音和正音共同构成音阶;通过均分律动和非均律动的有机结合与不规则应用,民族传统声乐呈现出节奏与节拍的巧妙结合,民族传统声乐作品中松弛有度,有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的说法。其三,记谱法。记谱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标记和符号,将乐曲中的高中低音、长短音以及强弱音表达出来。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应用了很多种记谱法,记录下了大量的乐谱,无数的古代经典音乐作品都是靠这些谱流传至今的。此外,乐谱还能帮助表演者明确曲子各部分音调的变化,感受作曲者融入曲中的情感,有利于表演者对乐曲的通彻演绎。

第二,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同样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字正腔圆的声乐审美。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标准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字正腔圆。字正,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吐字清晰,保证听众能够很容易听出声乐作品词的内容,结合音律的流转,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声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感情,从而引发共鸣。腔圆,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能够圆润顺滑的奏出曲调,从而创造出连绵的意境,传达声乐作品的蕴意。其二,音色个性发展。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并没有对音色进行限定,而是重视音色的个性化。音色的个性化明显,表演者会对音色有更多的理解,从而促进音色的多样发展。而且,在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共鸣,在表达作品中的情感时,民族传统声乐的音色相对而言比较细腻。其三,润腔的创新。润腔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美化唱腔的激发。润腔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字、情、声三个方面进行。润腔可以将声乐作品的细节处理的更好,更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润腔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丰富声乐作品的意境,吸引听众的心神。

二、发挥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其一,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可以映射民族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特征,在表现民族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同时,反映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有很多音乐作品的内容都是与民族情况紧密相关的,从中体现出的历史事件、地域文明和传统习俗等内容,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其二,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一直都是学习西方音乐知识,文化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作。中国作为传承数千年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也得到了非常长久的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文化特色,数千年来,海量的音乐作品可以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大量的资源,供学生学习与参考。其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从数千年前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精品,作品中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提升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应用有效策略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追求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古代的音乐作品还是现代的音乐表演,民族传统音乐中都表达出了明确的情感。我国民族种类很多,每个民族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发展历程,这也让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各不相同,音乐形式也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但一致的是,各民族的音乐作品中都传达出了明确的情感。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应当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例如,在教学传统民谣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听一遍,然后在给学生展示歌词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歌词结合前面的欣赏体验,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述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作品相关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的代入情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而且,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能够更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作品时,会受到自身性格特点、文化特点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感知,每个学生的经历和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音乐感知也不同,但他们对音乐美的认定的统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不要限制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方向和角度,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和感知民族音乐的美。例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演奏或者播放一段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对这段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或者这段音乐在演唱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演唱技巧。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欣赏一遍音乐,而后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

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学策略的合理应用,还要从基础入手,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教师音乐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教学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磅礴浩大,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很难做到全面掌握,一时之间想要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也并不容易。对此,教师可以边教边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音乐知识,自己也要不断丰富自身,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教师在教学民族音乐知识之前,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去研究相关方面的书籍,练习民族音乐的唱法和技巧,对于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形式,教师更要熟练掌握,在空闲时间多加学习,明确不同音乐形式的特色,把握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区别和共通之处,达到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重视音乐作品背景的教学,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学习。

传统声乐教学范文4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价值

1、促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地理特色等多种多元文化的整合,通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特色地域风情等内容,而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和多元化色彩的文明古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高校拥有着大量的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相关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我国特色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到高校学生面前,并且有效地将我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信息等传递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新一代的中国高校人才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我国历史特色文明的传承。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典名曲为例,《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历史上一首有名的琵琶独奏曲,它形象生动的为人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促进了人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理解。因此,在现代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品质的优化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品质的优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第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的西方声乐教学的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便造成了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长期处于一边倒的发展状态,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和优化。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发展了多种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品种,建立了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比如说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昆曲以及民间小调等,这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极大程度上的丰富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优质发展。第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促进高效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它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强化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地提高,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

1、促进情感与教学的融合

音乐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首先,应当紧抓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精髓――情感,将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传统英语文化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作用,使传统英语文化能够完美的融合进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当中。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的教学为例,《高山流水》是由先秦琴师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观点乐曲,曲中主要想表达的是高山的雄浑和幽水深潭的壮阔,传说当时伯牙先生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只有钟子期先生听懂了其中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痛心疾首,感叹道失去了一个知己,因此也诞生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名词。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给学生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时,可以通过情感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高校学生有效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情感、体验等内容,让高校学生能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激发高校学生的感知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激发自身对于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是有效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重点做好高校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的激发工作。我国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国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每一个地区和地域都发展了其自身特有的音乐文化。然而,虽然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风格、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对于音乐这一门艺术来说,音乐是不分地域和国界的,它都是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因此,在现代高效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不存在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存在着只有尚未开发的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艺术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比如说,对于地域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独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传统音乐艺术,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音乐风格等背景内容的方法,有效地强化高校学生在欣赏该种传统音乐艺术时的感知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传统声乐教学范文5

一、音乐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意义

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专业性质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中学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线教师,认真把握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及大纲要求,以歌唱、器乐、舞蹈表演、欣赏等实践形式,从地理环境、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乐谱等资料,启发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入音乐的圣境。体验音乐的同时感知、理解音乐的美;在音乐作品的感召下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接受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的的音乐艺术情感。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强加于学生的生硬的教条和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更便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

二、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传播正能量

(一)音乐教育要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在音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做真人”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最大特点是通过音乐语言和表达元素,达到热爱祖国、完善人格、崇高精神的境界。时代在变,我们的思想也要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领悟音乐的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教材和一些影音资料,如搜索收集一些反映时代背景、表现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数不胜数。通过我们日常的音乐教学和活动创设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为感受传播“真善美”的使者。音乐表现崇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规模多么宏大,主要是作品能反应社会背景、表现时代的主流、对学生能起到振奋精神的影响力。各个时代都不乏一些优秀的极具号召力的音乐作品,例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后来又诞生的这部作品的姊妹篇《二十年后再相会》,都是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所创作,两首歌曲以其欢快热情的旋律,曲调明朗、风格新颖,激励当时的新一代年轻人热爱生活、催人奋进,而且两首歌曲都极具时代的特征,所以都被广泛传唱。作品《祖国颂》、《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也都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我们要利用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些伟大而极具生命力的不朽作品、这些灿烂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学做真人”的人生态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传递健康的正能量。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潜心感悟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得以升华。因此,通过这些音乐题材的教学,充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净化心灵,促使学生感奋觉醒,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并为更好的将来而勤奋刻苦学习,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出动学生的内心、感染学生

音乐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根据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教学将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就是根据中学生阶段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及目标兴趣,自己选择将来所要发展的方向是要向理论学术方面努力还是经过学习直接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即学术型和实践型两大类别。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利用教学阵地对学生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态度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并将这个目的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音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比拟的,作为音乐教师对各类型的音乐作品也不能说是非常熟悉并准确把握,所以有时我们要与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学习。就如《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不必贤于弟子”,尤其表现在通俗音乐方面,更易形成师生互学互教的学习氛围,这就必然能充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那么在众多形形的作品之中,我们就应通过比较和鉴别之后有所选择,甄选出一些优秀的、被广泛传唱的励志歌曲,如:歌曲《我相信》激励、带动学生要在生活中充满阳光、充满自信的对待自己的一切;歌曲《父亲》感染学生要知道感恩上一辈的用心良苦、激发中学生学会担当、对社会对父母有责任心。……正确运用这些优秀的音乐元素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抉择和人生观起到正面的影响。

三、学无止境,注重榜样的力量不断学习

传统声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经典阅读 人格影响

我是一个从教初中语文教学30多年的乡村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奠定精神基础。它通过真诚的情感、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字对学生的“三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润泽,在学生的内心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传统经典作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不朽之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结晶。阅读传统经典,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灵性,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传统经典阅读对学生人格影响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1.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初中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需求。我们坚决反对将语文仅仅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来使用。传统经典作品可以为初中生打开一道通往希望与智慧的大门。通过阅读经典,初中生感受到他们未曾感受过的情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由此得到人生启发,展望生命价值,拓展精神世界,从而丰富文化底蕴。

2.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传统经典作品凝聚了作者的一生心血,每个文字都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学生遨游在经典文本的海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体验到生命的乐趣,进而树立起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纵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曹操的《观沧海》渗透着慷慨、悲壮和豪迈的情感基调;鲁迅的《风筝》隐含着作者内心痛苦与内疚的心境……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人生存在的价值,触碰到生命哲学的灵魂,进而进一步充实生命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贯穿着审美追求。传统经典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积累美的过程。在欣赏经典文本时,学生可以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进而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绪。

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到网络和娱乐媒体的冲击,当今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有所下降。直面传统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充实审美感,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余光中的《乡愁》、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经典无一不文质兼备、语言优美,徜徉在经典作品的海洋中,学生会感觉身心愉悦,心灵世界得到充分洗礼。

三、初中语文教学加强传统经典阅读的对策

阅读传统经典作品对初中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传统经典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1.体验语境,构建意义

在传统经典作品中,所有语言都处于作者精心创作的特殊语境中,这些语境影响着学生对作品意义的构建。我们都知道语言总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教师不能将语言片段孤立起来进行教学,否则无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意义,无法从中得到启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有这么一段话: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一句硬生生的“老爷”将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鲜明地隔离起来,这个词语隐含着深刻的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语境中去理解。中国社会依靠一系列封建礼法维系,少年闰土经过封建礼教20多年的折磨,变得沉默寡言、神情麻木。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情感,一个鲜活的人变得如此木讷,可见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由此教师因势利导,教导学生要珍惜当下生活,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

2.换位思考,体悟情感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他们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也各有不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经典作品隐含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通篇阅读这篇作品,让学生找到作者一共描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这个问题并不难,一共描写了四次。文章开篇就提到背影,点明主题;第二次是作者用白描手法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刻父亲的背影;第四次是回忆起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文止而情未止。这时候我再让学生找到作者一共流了几次泪,再继续引导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父母,告诉学生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孩子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培养起他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诵读文本,品味语言

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指出:“关于经典作品,其一部分生命在声调中,不诵读不可能完全感悟它们的味道。”这说明吟诵在学习传统经典作品中的作用。确实,经典文本蕴含声情韵律,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其文情之妙、意境之美,进而掌握文章中的自强、自律、仁爱等文化内涵,以此陶冶情操,内化为个人的个人底蕴。

事实证明,不少传统经典是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个中意蕴的。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对后生晚辈的殷切期望;《马说》中韩愈发出的怀才不遇的感叹;《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豪迈情怀……这些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可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到思想熏陶,达到健全人格的目标。

四、结束语

人类智慧基本是从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而传统经典作品便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载体,它已经接受历史长河的淘洗,如“人之初、性本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是早就接受过实践检验的。即使已经经过数千年,但经典作品的言论是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传统经典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韬光养晦的信念,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经典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我们要意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价值,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使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甘肃农业,2010,(12):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