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1
如果为优秀的品牌学校寻找共同的元点,也许既不是优美的高楼大厦和先进设施,也不仅是那优秀的考试分数和各种优异的竞赛成绩,而是一种执着的教育价值追求,这种教育追求让人敬佩,让人信服,让人尊敬,这种教育价值追求就是坚守教育的本真。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几十年办学实践基础上,经过一代代教育者的潜心思索,提出了“真善美”教育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新的发展,取得了优秀的办学实效,得到了社会认可。这一教育实践案例充分体现了坚守教育本真作为优秀品牌学校价值元点的重要性和共同性。
坚守教育本真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回归教育的元价值
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决定着学校办学行为和追求。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追求。有的学校把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追求,体现了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有的学校把硬件设施的豪华作为一种办学追求,体现了形式主义的价值观。从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价值哲学研究看,教育价值有着不同的类型。从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看,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教育的政治性价值、经济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文化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如有的时期教育实践主要追求教育的产出效益,通过考试测量,追求学生和学校的成绩,把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教育的经济性价值;有的时期则着重强调教育的政治,把宣传政治和意识形态思想、培养接班人作为价值追求,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性价值。经过教育实践和历史发展的经验反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多元价值是相辅相成的,而教育性价值是各种教育价值的基础,着重体现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等方面。坚守教育性价值才能实现其他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从人的价值哲学看,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教育的元价值、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教育的消费性价值。教育的元价值是基于人的元价值而言的教育价值,就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在人的生命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具有生产劳动能力的价值。教育的消费性价值是指教育对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教育的元价值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的基础,因此任何教育行为都应首先以实现教育的元价值为根本目标。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的元价值就是教育性价值,是教育的生命发展价值,是教育促进人的个体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价值。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没有教育元价值作为基础,其他的教育价值也无法实现。因此,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坚守教育元价值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把“真善美”作为学校的办学思想的核心追求,是坚守教育本真、追求教育元价值的具体体现。“真善美”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首先体现的是基于人的个体发展的价值追求。“真善美”这一教育目标是对人的个体发展的关注,是对每一个教育者人性发展的终极追求。其次,“真善美”体现了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使人成长为“求真、崇善、唯美”的人。此外,“真善美”的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对人的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追求。总之,“真善美”的教育价值追求,体现了对教育元价值的回归和坚守,体现了教育本真的教育价值和办学思想。坚守这样的教育价值才能成就优秀的教育。
坚守教育本真需要学校办学行为体现教育元价值
有了体现教育元价值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形成实践这一理念的办学行为。坚守教育本真的办学行为,就是对教育元价值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个体发展的尊重,对生命个体发展规律的尊重。坚守教育本真的教育,应促进每一个个体发展,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真善美”的教育思想引领下,逐步形成了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办学实践。学校构建了体现“真善美”教育的课程体系、德育体系、特色活动体系。
首先,学校形成了“真善美”一体化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主要包括:“求真”类课程(数学、科学领域、研究性学习等),“崇善”类课程(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领域、社区服务),“唯美”类课程(艺术、体育与健康领域)。实践证明,“真善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既培养了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形成了体现“真善美”教育的德育体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真善美”教育理念融入德育,着力点和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真善美”品质的学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学校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制定了《北京十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践行“真善美”。学校还开展了“真善美”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如学校加强各类典仪教育,形成系列典仪教育活动;利用主题班会、阳光体育活动、名师讲坛、名人励志演讲等,定期举行生涯规划、关爱感恩、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活动;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电影节、田径运动会等,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开展活动和充分表达的四大空间。学校通过实施六个百分百学生成长工程,即100%的学生完成100个探究性实验,100%的学生阅读100本图书,100%的学生聆听100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报告,100%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10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100%的学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技能。“真善美”的德育活动为十二中培养“真善美”的现代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第三,学校形成了“真善美”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真善美”离不开实践,实践促进“真善美”的发展。为此,十二中开发了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到商场,去学农、学工、学军、学商的特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如学校组织学生到密云古北口村开展学农、学手工艺制作,感受庙宇文化,了解抗战历史;到怀柔生存岛开展拓展训练,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到京外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地方文化特色显著地区了解国情民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增强学生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实践能力,在综合社会实践中践行着“真善美”的教育理念。
学校形成的“真善美”教育实践体系,扎实有效,系统科学,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为实现“求真、崇善、唯美”的育人目标奠定了实践基础。
坚守教育本真才能实现品牌学校的持续发展
坚守教育本真,遵循教育元价值,是品牌学校必然回归的办学元点。很多优秀的品牌学校都有着自己突出的办学成绩、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不同的发展时期也表现出学校阶段性特征。然而,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优秀的学校虽然办学形式和特色各有不同,但其核心的教育价值追求都体现了对教育元价值的尊重和遵循,体现了对教育本真的坚守。这是因为不遵循教育元价值,不坚守教育本真的教育,就是对人的生命发展价值的忽视,就是脱离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追求急功近利的教育工具价值和消费价值,追求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其结果必然是“拔苗助长”,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发展,损害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基础。这种教育实践必然被有良知的人们所鄙视,最终被教育改革发展所淘汰。当前,由于我国教育正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依然存在暂时的功利主义办学思想,出现了一些背离教育本真的教育行为,如给学生施加过重学业负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单一标准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与优质品牌教育不相匹配的办学行为,最终必然被逐步淘汰。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2
关键词: 作文 真实 教学对策
一、真实的含义
“真实”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即“素材真实”,就是作文尽可能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第二层即“情感真实”,就是作文要用“心”去写,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等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们经常说的“我手写我心”就是这个意思;第三层即“艺术真实”,就是要求作文要给读者以“真实”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生活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补充或虚构,但最终要给别人一个“真”印象。
二、强调真实的必要性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表现真实的自我,描写真实的人生,抒发真挚的情感,运用精心的构思,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在作文中体现出了个性的丧失,创意更谈不上。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是不那么高尚的;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唯恐它是肤浅的,片面的;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唯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弄虚作假”,主要表现就是作文中的胡编乱造、抄袭、改头换面,借鉴他人的文章。学生们作文的虚假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造成虚假的心理上。学生们没有意识到作文的真实性有多重要。殊不知,长此以往的这样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人格的虚伪。诚实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只有以诚实为基础,才会使别人正确地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与外部世界达成一种和谐和沟通。见文如见人,作文要与做人结合起来。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
三、作文中真善美的统一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只有真善美相统一,文学作品才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真”前面我们已讨论过了。在学生作文中,除了内容真实,感情真实外,主题要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体现在作文中就是要向“善”。鲁迅一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所以在写作中,作者要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作文要“感情真实健康”。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曾经针对中小学生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思想健康”这一条提出过看法。他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无所谓思想的,任何表达都是合理的,是不伴随实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什么“健康”“不健康”问题。
“美”是对于作文的表现形式而言的,作文中美包括多方面,语言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等等。其实,在作文中还要体现选材构思美,即我们所说的作文,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就需要在选材构思上下功夫,如写一个人,学生一般都会记叙一两件事,从正面烘托。我们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以反面素材来描写,从而反衬人物的形象。所以在作文中,引导学生写出新意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在作文中,只有体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启发感染读者。
四、“真实”作文的教学对策
(一)用心观察感悟
面对生活,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发生的、电视网络传播的、他人讲解的……如此多的素材,学生们却仍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所以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学生要带着感情观察身边人、身边事。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上作文课时,如讲到景物描写,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室外,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如若记人,就可以随机以班级学生为例进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素材,时时有变化只要用心去观察感悟,就会成竹在胸。
(二)用心阅读积累
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而且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的运用、素材的构思都会得到历练。书籍中暗含着一个广阔的丰富的社会,我们从中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可以积累好词好句,汲取思想精华,与书中的作者、书中的人物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激发与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会、论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感到分享的快乐。
(三)用心表达交流
学生将观察的素材、阅读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写随笔、记心情日记等,这样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学生不仅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日常的写作中学生也会以真实生活为题材。随着积累的增多,感悟的增加,学生的创作思路如泉水一样汩汩流出。对于学生优秀的作品,可以作为范文来读,存在不足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流,取其长处,弥补短处。教师的评语也是不可忽略的,因为教师作为读者也是在与学生交流。再加上教师的身份因素,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定要认真对待,用心品读。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所以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虚假,走向内心,走向真实。在老师潜心挖掘,精心指导下,学生的思想定会走向成熟,学生的作文也会走向真实。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成芹.浅谈学生作文中的“真实、虚假、虚构”.保山师专学报,2006.1.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3
一、高校美学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发展的新希望,只有校园和谐了,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而美学作为高校中的一门人文学科,其在培养人才和美育方面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从而诗意的生存,这是和谐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目标,因此,加强高校美学教育和美学研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都显得尤为重要。
1.美学中的哲学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影响着世界观的形成。在美学的讨论中,有大量的哲学观内容,如中国孔孟老庄的哲学思想,“中和”“意境”“气韵”等美学观点,还有类似西方的“审美静观”“自由与美”、马克思的“自然人化”等观点既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对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美学中的伦理社会学内容,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它的基本范畴是“善”及对立面“恶”。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类向往的理想境界,三者缺一不可。美与善关系密切,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切善的本质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联系到美。真善美不仅是美学所研究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对美学中研究真善美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真正认清什么是真善美,自觉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去努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伦理思想,以“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美学中的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一切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美的,而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又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明白美学的真正内涵,并以此指导他们的言行。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发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才能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学生只有树立了高尚的审美观,才能培养其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自觉地用正确的审美标准去分辨美丑、善恶、是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
4.美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自由的人格。人的全面发展是符合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是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的再现和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自我完善。席勒曾经说过:“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经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由此可见,美学通过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高校美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美学教育主要涉及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即建造审美心理结构的问题,它关系到内在人性、心灵的塑造,形成有关审美教育的某些思想。
1.发挥美学的教育功能设置美学选修或举办美学讲座。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美学教学与大学生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个人的审美鉴赏力,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均衡和全面协调发展。
2.用主题活动深化真、善、美的主体。美作为一种善的表达,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而是借助主题活动将其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田里,让真、善、美成为其思维与行动的标杆和准绳。结合第二课堂,如学生各类社团,举办注重养成教育活动、举办“十佳女生”评选、举办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举办校内美术音乐比赛、举办与美学有关的各类展览,举办美化寝室比赛等,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美是在于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美与真、善的有机统一。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4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创造真善美活人的教育。这些人格教育理念应该成为学校贯彻始终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担当起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的重大任务。本文着力就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语文人格教育的含义和时代价值
1、语文人格教育的含义。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热个教育活动。这一活动实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教育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健康人格塑造。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的育人因素,能培养人的品质,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
2、语文人格教育的价值。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题的教育,而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诗典籍等“语文教材”,既使学生有一定吟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赋予今天时代新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教育的新篇章,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关于健康人格的构成要素有诸多说法,通常人们指的是真善美、知情意。笔者认为语文人格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与以往的语文教学认知目标不同,以往只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种说法缺乏广度,无重点。语文人格教育从广度看,主要包括耳、口、目、手、体、脑。耳、口、目大致应对听、说、读,手则既包括使用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包括使用计算机表达意思的能力,后者及体态语言是以往所忽略的。脑则是思维认知结构,主要通过汲取信息、表达信息来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2、情感目标。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所谓爱真主要是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有较强的是非感、正义感。所谓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于热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爱我中华、扬我国威的自觉意愿。所谓爱人,就是对他人充满善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恪守社会公德,保持良好品行。所谓爱美是指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意志目标。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工作、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学习方面具有“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精神,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勤学苦练。工作事业方面,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吃苦耐劳,顽强坚毅,乐于迎接困难、挫折和挑战。个人修养方面追求自我完善,并为之三省吾身,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语文人格教育目标是和谐发展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语文人格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语文人格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自爱语文教育活动中完成,语文教育活动是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目标的主渠道。
三、语文人格教育的策略
1、语文人格教育的限度。语文人格教育的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来实现,这可以从学科本质和人格发展的本质两方面来考察。初中生依其习得丰富的社会经验、态度、行为方式的程度,依其自身的本质成分的程度,可以成为有充分价值的人类社会的一员,可以能动地、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与活动,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格发展必须通过学科教学来帮助实现。
2、语文人格教育的广度。语文是交际工具,介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各个层面;语文又是文化载体,融进人类文化交往的各个领域。一个人的语言面貌、语文水平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课堂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的程度,还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生活相关,也与他的交往方式、范围和活动兴趣紧密相联。
3、语文人格教育的长度。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黄金阶段,是整个人生语文学习的柱石和桥梁,它既要接通学前期既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又要为未来的人生发展、继续学习奠基引路,这正是语文人格教育的要义和必须担负的使命。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永续性特点,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做到瞻前顾后,奠基与引路并重。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5
农村中学一般是寄宿制学校,三年的中学校园生活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人生重要的阶段。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一种是硬件系统建设。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感染着学生的行为美,整洁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会形成一种形式上和空间上的审美氛围,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置身于其间,可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这种美感进而会产生一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带给学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美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宿舍、餐厅、运动场是寄宿制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要让教室充满知识的味道,营造学习的美好环境;让宿舍充满温馨,营造家一样的感觉;让餐厅充满食欲,体味舌尖上的校园;让运动场充满活力,迸发青春韵动的美。让校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向学生诉说美的故事,传递美的讯息,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另一种校园文化建设是软件系统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或创造美,获得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如:韵律操、广播操、田径运动会比赛让学生感受运动美和力量美,新春文艺汇演中让学生欣赏韵律美和造型美,校园歌手赛使学生领略旋律美和节奏美,演讲比赛使学生认识形象美和语言美,书法绘画比赛使学生体会流线美和结构美,成人礼、科技节等等从不同方位让学生体味美的味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实质是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再现,校园文化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以唤醒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不同阶段的校园承载着不同时期人生的梦想,让中学阶段开启美好人生的一扇大门。
二、美育教育需要开发学科、校本美育素材
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实现。以政治学科为例,传统观念中政治课教学一直强化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虽属于德育范畴,但“美”与“德”是相互渗透的。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政治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性、思想性、时代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判断和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中学《文化生活》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内容。文化万花筒,展示人们生活中多彩斑斓的文化形式,体味文化感受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大量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现了生活中人们对美的阐释、美的判断、美的选择,这些符合了美育的特征和要求。《文化生活》的教材讴歌自然、贴近生活,体现了美育的自然美。真正的文化创作就是人们追求真善美。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产生了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文化,这些都是人们在立足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整个过程传递了人们颂扬真善美和贬斥假恶丑的信息,体现了以美为中心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是很好的美育素材,能够使人们感受美、欣赏美。中华民族精神和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自觉,更是美育的升华,从而把德育和美育融为一体。
三、加强学科教学的美育渗透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6
关键词:音乐作品 悲剧美 感悟
悲剧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悲剧美。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不是给人以悲伤的情怀,而是指美学作品中的精神意境。这种悲剧美,通过描写某件事物来展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能够得到一种心灵的感悟和震撼。正确地感悟音乐中的悲剧美,能够有助于听众更加了解自己和音乐作品,陶冶自身的情操和灵魂净化。本文就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进行分析。
一、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产生与特点
(一)悲剧美产生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意外发生,这些意外是听众无法控制的,有时候不会因听众自身的原因造成一些悲剧,但是听众还是会受到影响,引发听众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哀痛。在经历了一些悲伤之后,听众从中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本真。这样更加使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悲剧时会更加坚强,认真思考生活,学会成长。但是,不可否认,面对生活中的悲剧和负面事件,容易使人们更加脆弱,如何能够摆正人生的态度,掌握命运,就是悲剧想要呈现给人们的审美效果。所以,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阴暗面,引发人们过渡到成熟的一面,不断地用理性和感性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悲剧美的特点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大多数是与崇高美相结合表现。纵观中外的音乐作品,听众不难发现,这些悲剧美作品中,对于有主人公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数都具有十分崇高的品质或理想,在这些崇高的理想和精神的支配下,主人公们给听众展示一种正能量,或不屈不饶,或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些正能量很容易使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在音乐呈现的意境中,听众很容易从悲伤情怀中振奋精神,感受作品体现的正能量。还有一些没有主人公的乐曲作品中,其悲剧美主要是通过节奏、音响、表现力度、强度等形式展现出来,节奏上的滞重、迟缓,旋律中的低回、深沉,力度上的爆发式变换,表现出一种哀婉凄凉、如诉如泣、压抑愤怒的情感对于欣赏的听众们来说非常有感染力。有时候音乐中不确定的表意也能够引起听众们的想象。还有一些通过标题就能够让听众们对于其音乐表现形式一目了然。
二、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形式
悲剧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文学作品、舞蹈的声乐曲中、戏剧作品、舞剧作品、歌剧作品中表现出来,而在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音乐体裁来进行展示。比如说,为了表达情感可以创造一些葬礼进行曲或悲歌等作品;在音乐本体上,可以通过速度、旋律、节奏、色彩、力度的变化来表现悲剧美;可以通过标题来烘托纯器乐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内容上,为了体现悲剧美,可以通过一些矛盾冲突或者是失败者的形象来展现悲剧性的内在心理感受,这样都能够体现音乐悲剧美的审美价值。
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说四重奏、中国戏曲、舞剧、歌剧、器乐曲、交响乐中都有十分优秀的作品展现悲剧美,具体的有《如歌的行板》、《奥赛罗》、《红楼梦》、《铁蹄下的歌女》、《新世界交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河怨》、琵琶曲《广陵散》、《霸王卸甲》以及《悲伦交响曲》、《松花江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音乐作品,都能够通过题目、表现手法以及音乐体裁来展现悲剧美。
三、音乐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意义
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形式使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引起内心的共鸣,悲剧美赋予音乐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生命力,同时这些悲剧美也给听众听众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一)引发听众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音乐作品中悲剧的表达一般是按照痛感―、被压抑感―振奋感的轨迹来进行的。听众在欣赏悲剧性的音乐作品时,应该能够透过音乐的表面意象来挖掘作品中更加深层的意蕴。悲剧性作品首先会否定生活中的真善美,然后又通过节奏等音乐表现形式来体现真善美的美好情感,而这种真善美的发现是听众们要通过自身感受来挖掘作品中的真善美,所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能仅仅欣赏作品表面所表达的反真善美的负面情感,要通过表面来深层次地体会作品真正表达的情感和意蕴,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调动听众审视内心感受
在欣赏悲剧性的音乐作品时,听众很容易想象作品呈现的悲剧情怀,引发听众的内心共鸣,不断地激发听众思考自己的人生,根据音乐作品引导的逻辑,伴随着激情,听众很容易被音乐所感染,进而自觉地探究、评价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情怀,听众在审视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内心情感变化,通过内心情感的审视,来陶冶自身的情感、升华灵魂,进而获得道德上的净化和理智上的快慰。
(三)激发听众的审美能力
上面分析过悲剧性的音乐作品中充满着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主要是一些善良、进步的前进势力与邪恶、守旧的阻挠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能够引发听众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听众很快就能通过想象、理解和沉淀来疏导内心的矛盾冲突,在不断冲突的过程中,听众不断构建内心的审美结构,激发听众的审美能力。在音乐作品中,不仅体会到悲剧性的美感,同时也使听众在那种具有冲击力、深沉、动人的悲剧美作品中,丰富内心的审美情感。
四、结语
音乐中体现的悲剧美大多数是体现和呈现了听众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其中的矛盾情感很容易引发听众内心的情感变化,激励听众反省,更加正面地面对生活中的悲惨,提高听众的审美感。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1.
[2]陈伟川.崇高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2.
[3]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