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学的基本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学的基本思想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谭霞,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教部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湖南长沙 410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030―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收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也要严格要求人,紧紧围绕“人”来做文章。以人为本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原则没有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和很好遵循。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收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努力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此,本文就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哲学基础作一粗浅探讨。
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西方,以人为本思想或观点可以溯源到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之时。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把人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主张以人为本,个性解放,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在中国,“以人为本”某种程度上可以回溯到儒家德治思想中的民本精神和儒家以自身力量来完成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特征的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以抽象人性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以整体主义替代个体的民本思想,本文所指“以人为本”,是指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其中,“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中的具体的人。“以人为本”之人就不单指个体或抽象的人群,而是一种动态的、处于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关系中的人,是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的统合的人。而社会与个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张力关系,亦不是非此即彼二律背反的关系,而是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出于时展和社会需求而各自成为不同时期的社会主导性价值选择。因此,以人为本可以界定为,依据社会发展要求所作出的以人为价值取向的非排他性价值选择…。
(二)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正在发展的人,并主张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的、完整的人。这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确立,是以总书记在2003年12月5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开端的。他在这次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初步确立。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发展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学科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顺应时代需要而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塑造。首先,“数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造成我国从未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2。家国一体、国家至上的族群主义、整体主义替代个人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传统,加之儒家的人伦道统,几乎扼杀了人的一切个性。其次,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缺失。改革开放前,社会崇尚权本位,一切以政治利益为主,凡事都要和政治挂钩;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又转向钱本位,一切都以经济利益来衡量得失利弊。这些对人以外的“物”的极端追求致使人一直处于被奴役和压抑的状态,人性始终没有得到彻底地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以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公民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责任。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和地位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多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而在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可以说,人的个性解放仍然是我们的时代主题,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回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须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P8)。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对象,是树立人的正确思想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因而,科学实施教育活动,必须先认识人,了解人,把握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人的思想变化、发展是受人的本质决定和制约的。所以,研究和掌握人的本质理论有助于教育者正确认识教育对象,而以人为本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决定了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远离人这一主体,忽视人、压抑人、贬低人,否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人的绝对服从为目的,就只能导致摧残、践踏人性的后果。这不仅使个人人格扭曲,使教育取得的成果表面化、虚假化、短暂化,而且,长期受压制的人必将以一种反向的激化形式,通过不合常规的方式和途径爆发出来,这将成为一种潜伏的隐患,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而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种种问题批判的现实也在警示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也存在一个过犹不及的问题,即过分夸大人的主体性同淹没人的主体性一样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违背人的本性,脱离了人的正常发展路径,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置思想政治教育于以人为本理念之下。
第三,当代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深化发
展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时代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往适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灌输式、指令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界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有代表性的双主体说、主体际说等理论4。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围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等展开的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理论阐述,都表明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始由社会本位转向人本位,同时也为以人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塔型模式建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依托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的。本文立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分析如下。
(一)历史观
第一,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源远流长,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马斯洛、弗洛姆时期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用科学的理论对人性至上、人应为世界之本进行论证,使得这一理论由于得到科学理论的支撑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人本主义的指导下,教育开始倾向于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具体表现为尊重个性,发展个性。这样,个性的解放、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使得经历了漫长中世纪黑夜的西方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及时代所限,人本主义只不过是一种与社会相脱节的小我观,它强调的个人发展只是一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忽视他人和社会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总之,西方人本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定位过于狭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本主义理论自身的缺陷不断暴露出来,必须完善和发展,因而这一理论本身也在不断谋求从“小我”走向“大我”。总的来说,西方人本主义理论为当今以人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认识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二,我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中的民本精神。建立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人伦道统,其家国同构、国家本位的价值取向虽压抑和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但也不乏弘扬人性精神的理论。至迟从春秋以来,弘扬人的价值便逐渐成为中国道德教化、政治说教的主流。在人与神的关系上,许多思想家倡导先人后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许多人认为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普遍以人性论为基础推演人际互动原则和为君之道。“天地之性人为贵。”这种宇宙观把人置于万物之上,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但这种民本精神是作为整体人的人性觉醒,是淹没个人的集群意识。它过于重视国家和整体的利益,往往以国家和整体利益替代个人利益,因而是与西方国家个人本位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另外,这种民本思想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是服务于封建制度的政治统治模式,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但这种“天地之性人为贵”民本精神的宣扬多少也从人的群体发展、人与社会协调方面为今天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
(二)方法论
第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在社会关系中,人作为目的和手段理应是统一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为了实现目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而这些手段由于情感的渲染作用而与目的具有了同质性。因手段能帮助我们实现目的,满足需要,因而其自身也受到人的喜爱。最初人们在提出自己的目的时往往是直率的,也是较容易的,但对于达到此目的却有许多的手段,人们必须对这些手段进行研究,以获得最佳的选择。目的提出时的直率和轻易往往又会使人们直率轻易地忘掉目的,而对手段的深入考究、严肃挑选和对手段的兴趣则往往会将目的置于手段自身的体系建设之中,一旦目的在服从于其手段的逻辑体系中,其结果往往是非人性的。从人的价值意义来看,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研究人、改造人的工具性手段时,其实质就是否定了人的自由本性,否定了人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样,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支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从手段与目的统一来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自由本性为前提并实现着人的自由本性。因为只有本性自由、思想自由的人才拥有自立意识和自抉能力,才能自主选择、自我寻思,才能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顺从或附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主客体的互动为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互为手段和目的,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系统与环境亦互为手段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运行既受环境制约,又对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环境的改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又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个人价值则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5(P226)。正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人价值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他的才能和智慧,其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并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表现,而且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就是参与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应当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是要更多地关注人的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去促成社会进步;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去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存在,并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来提升个人价值。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然,就一般而言,当个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利益,而为社会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第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它包括
人的社会关系和精神属性,即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生理基础,社会属性则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人的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由人所处的经济地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相对于自然属性而言,具有易变性和时代性,它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具有人之为人的标志性特点。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成为一种有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生命体,而今天的人类之所以为文明人类,其精神生活的本性和方式之一,就是有理性和意义需要6(P95)。人的双重属性表明: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要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作为高等动物又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只承认人的社会属性而否认人的自然属性,是片面的;只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而否认其社会属性更是错误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自然属性,过分夸大精神的、道德的方面,而忽视人的生理的生物性需求,而是要在不危害社会、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理解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人之为人,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个方面。人固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一定条件下,被升华了的或被歪曲了的社会属性可能超越、制约自然属性,或压制、泯灭自然属性。现在,有些人以自然属性来否定社会属性,并以此来放纵自然属性,作出危害社会、违背道德的行径来,这不仅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
革与发展[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
(9).
[2]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学校党
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1,(10).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哲学的基本思想范文2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 进展性脑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03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15
近年来,进行性脑梗死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6%~46%,它是指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临床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脑缺血性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1-2]。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脑保护药物,具有神经保护和开放侧支循环的作用,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上具有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9月来本院治疗的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丁苯酞注射液。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4.0±13.3)岁,平均体重(57.5±16.7)kg,NIHSS评分(13.86±2.55)分;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0±12.7)岁,平均体重(58.6±15.1)kg,NIHSS评分(14.67±3.60)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经头颅CT、MRI证实,排除脑出血,患者在发病12~72 h出现局部神经功能损伤进行性加重,全身无力等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调整患者的血糖、血压,对患者均进行吸氧等对症治疗,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依达拉奉静滴、疏血通、阿司匹林(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08)0.1 g,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90)75 mg口服,1次/d,连续使用2周。(1)观察组在服药的同时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2)对照组在服药的同时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等检查。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的标准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4]。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生活不能自理;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减少在0~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总有效=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清CRP水平比较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2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参与了进行性脑梗死发病的前期,在病发后大量炎症因子被释放出来,导致出现炎症连锁反应,使得大脑内组织功能容易丧失[5-6]。在动脉浆样硬化斑块产生过程中,CRP、泡沫细胞、补体等物质堆积在血管壁上,释放的自由基使血管扭曲、血管壁内膜破损、不稳定斑块脱落,引发血管狭窄和进行性脑梗死。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脑保护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环节中起到多种神经保护作用的,主要通过阻断多个病理环节,进而保护线粒体功能和改善缺血区微循环[7-8]。丁苯酞除了可以抑制神经细胞核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在本研究中还发现还有抗炎作用,能够有效降低CRP水平,减轻炎症,保护脑组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00%,采用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0%,可见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CRP水平,对进行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
本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血清CRP值和NIHSS评分,对于治疗进行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进行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血清CRP浓度,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严澎,魏立平,李文波,等.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2):145-147.
[2]闫海燕,郗红艳,王红梅,等.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8(3):127-129.
[3]冯丙富.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5-66.
[4]潘娟,陈淅泠,李秋霞,等.丁苯酞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44-46.
[5]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36-137.
[6]徐蓓,赵志刚.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注射液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评价[C].//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论文集,2011,20(11):84-87.
[7]舒民,刘永刚,任翠剑,等.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0-61.
哲学的基本思想范文3
【关键词】有机体/过程/生成/过程哲学/怀特海
【正文】
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Whitehead,1861~1947)可谓是个兴趣广泛、思想独特,且在多种学科中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把数学家的严密与哲学家的智慧天才地融为一体,同时又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理论物理学方面造诣颇深,有资格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作出评论,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把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半个科学家、科学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集于一身,这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中是极为少见的。因此,日本怀特海研究专家田中裕称之为“七张面孔的思想家”——数理逻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柏拉图主义者、形而上学家、过程神学的创始人、深邃的生态学家和持教育家立场的文明批评家。(注:[日]田中裕,2001年,第3页。)
用今天的眼光看,怀特海一生尽管写了许多著作,然而毫不夸张地说,《过程与实在》是其一生哲学思想精华之集大成,是其名符其实的代表作。用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过程研究中心教授小约翰·B.科布和大卫·R.格里芬的话说,这本著作是“最近两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历来最为复杂并最富创见的哲学论著之一”。(注:小约翰·B.科布和大卫·R.格里芬,1999年,《过程神学》,曲跃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77页。)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史,《过程与实在》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哲学著述之一,而且就整个西方哲学著述而言,该书绝对可以入围最佳哲学著作之列。尽管由于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和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公开宣扬“拒斥形而上学”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由于怀特海本人在这部论著中使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新概念和新范畴来表述其新思想,从而使这部高扬形而上学的著作在现代西方哲学的百花园里似乎有点受人冷落,不少人对这部著作敬而远之,认为其中提出的思想似乎与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有些格格不入,然而“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随着分析哲学的式微及其与人本主义哲学相融合的趋势,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思想,已经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有识之士的青睐。该书自问世以来,围绕其所探讨的诸多问题,已经(借用过程哲学的术语来说)“生成”许多二手的研究性和阐释性著作,并在美国逐渐“生成”一个过程哲学学派或有机哲学学派,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过程研究中心”(设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该书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思想已经日益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随着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宗教哲学研究在当代西方世界逐渐兴起,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有机体思想更加被人们所重视,从而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一、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从基本内容和特征来看,《过程与实在》可以说是一部张扬形而上学思辨理性的哲学杰作,是一部独辟蹊径、磨砺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别开洞天的哲学著述,也可以说是怀特海集数十年(这本书是他在66岁以后开始撰写的)数学、逻辑、历史、科学和哲学的潜心思考,为我们精心熬制的一道高蛋白、高浓度的哲学靓汤。
《过程与实在》全书共分5编。第一编阐述了过程哲学的所谓方法问题,并且概要地阐述了过程哲学的基本范畴,以及过程哲学的宇宙论据以构成的观念图式。第二编则试图运用这些观念图式来揭示构成文明思想之复杂结构的诸观念和问题,如“事实与形式”、“自然秩序”、“机体与环境”、“主体性原则”、“符号参照系”、“命题”和“过程”等。为了获得与哲学问题有关的人类经验的合理说明,他还考察了一组属于17、18世纪的哲学家,尤其是笛卡儿、牛顿、洛克、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观点。他认为,这些哲学家中的任何人在阐述经验的基础时都是片面的,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所给出的一般陈述则支配着后继哲学的发展。第三和第四编则根据以上方法和观念构造出一种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的宇宙学图式,从而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空间、因果性和认识论诸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用怀特海的话说,建构过程哲学的宇宙论图式的宗旨,是阐述一种严密的宇宙论观念,通过直面各种有关的经验话题发展这些宇宙论观念的意义,并且最后详细阐述所有具体话题都可据之而发现它们的相互联系的某种恰当的宇宙论。第五编则涉及到如何看待宇宙学难题的终极方法的最终解释问题,并试图回答“万物最终归结于什么?”这一问题。怀特海明确指出,这里的观点接近于布拉德雷的观点是不言而喻的。
在学术界看来,虽然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总是以“机体哲学”来指称自己阐述的新哲学,并明确地指出该书致力于阐述的哲学理论叫做机体哲学,(注:参见怀特海,2003年,《过程与实在》,中文版,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作者前言”。)然而,用“过程哲学”来概括怀特海在该书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似乎更为确切。
根据笔者的理解,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过程哲学明确地把自身设定为某种抽象的和思辨的形而上学理论,并认为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的经验和认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使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明确地“拒斥形而上学”的价值取向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怀特海看来,“哲学是对抽象的说明,不是对具体的说明”。(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中译本,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3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明页码)“形而上学范畴不是对显而易见的东西所作的独断性陈述,而是对各种终极性的普遍原理所作的试探性的系统陈述。”(第13页)对具体的经验现象的说明,是实证科学的任务,而对抽象和普遍的说明,才是形而上学的任务,因此,形而上学必然要创立一系列一般概念。形而上学创立一般概念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抽象的理性王国,而是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宇宙。用怀特海的话说,“通过提供一般概念,哲学应当使人们对潜藏在自然母腹中的那些尚未变为现实的无数具体实例的认知变得更容易。”(第29页)除此之外,形而上学所具有的现实目标之一,是精确地分析各种命题。不仅要分析形而上学的各种命题,还要分析诸如“今天吃饭有牛排”和“苏格拉底是不朽的”这类极为普通的命题。尽管每一种哲学都会依次遭受被其他哲学所取代的命运,但是,由各种哲学体系所组成的总体,则表达了关于宇宙的各种各样的普遍真理,并期待着对各种有效性领域进行协调和分工。(参见第12、19页)
怀特海还具体分析了建构形而上学体系所要坚持的原则和手段。他说:“在恰当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当我们还没有精确地定义关于各种存在物的范畴图式时,哲学争论的每一个前提都是可以存疑的。”(第13页)因此,他特别推崇笛卡儿的怀疑方法,并以此为前提,首先精确地定义了其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图式(共27种范畴),以此为基础批判性地考察和分析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各主要派别的基本思想。他还明确地指出,每一门科学都必定会设计自己的工具,而哲学所需要的工具是语言。(参见第18页)然而,哲学又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日常语言的原有用法,而是要赋予其特殊的涵义,使其成为哲学特有的专业语言。“哲学之所以使用自己的专业语言,表达了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意图,即它们都试图清晰地表达经验事实所预设的那些普遍观念。由此可以推知,形而上学学说的任何创新,都展示着与流行的哲学文献中所存在的那些事实陈述具有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标志着形而上学方面的分歧程度。”(第21页)
通常认为,形而上学理论作为哲学中最抽象的基本理论,是远离人们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然而怀特海则认为,形而上学与实践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明确指出:“在‘实践’中所发现的任何东西,必定都存在于形而上学的描述范围之内。当这种描述不能包含这种‘实践’时,这种形而上学就是不恰当的,需要进行修正……形而上学只不过是对适合于全部实践细节的那些普遍性所作的描述而已。”(第21页)并且强调检验形而上学理论之真伪的标准是实践及其效用,当然,用他的话说,“任何形而上学体系都不能完全地期望满足这些诉诸实践的检验。这种体系充其量只是对所寻求的那些普遍真理的逼近。”(第22页)
怀特海还明确地讲道,每一种哲学理论中都有一种基本原则。在过程哲学中,“这种基本原则叫做‘创造性’。”过程哲学“抛弃了思想的主词—谓词形式,迄今为止就其前提而言,这种形式是对事实的终极特征的直接体现。结果,那种‘实体—性质’概念被排除,并且以动力学过程描述代替了那种形态学描述”。(第11页)在这里,怀特海一方面坚持用创造性原则来说明宇宙及其过程,另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原理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以流变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动力学方法,而不是静态的形态学描述方法。
那么,如何论证形而上学理论的正确性呢?对此,怀特海清醒地认识到:“哲学的主要危险在于证据选择的狭隘性。”(第611页)所以,怀特海尽力从各门自然科学(主要是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数学、逻辑、语言学和符号学等学科中广泛地选择证据,尤其是以近代科学的发展(代表作就是其《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来说明和阐述其过程思想和机体哲学。
在谈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和功能时,怀特海还涉及到西方哲学的一般方法论问题。他认为:“欧洲哲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发展为一门抽象的普遍性科学所造成的。但是,在哲学后来的发展中,哲学方法一直深受这种数学样板之害。数学的主要方法是演绎法,哲学的主要方法是描述性的概括法。在数学的影响下,演绎法被强加给哲学,作为其标准方法……对哲学方法的这种误解,掩盖了哲学在提供一般观念方面的巨大功绩,而这种一般观念增加了我们对经验事实理解的清晰性。”(第17页)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西方哲学方法论具有启发意义,其内在意蕴尚需我们进一步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在本体论上,过程哲学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连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和进化过程之中。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不是所谓原初的物质或物质实体,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因此,怀特海有时也把自己的这种实在论叫做“有机实在论”,认为“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从唯物论向‘有机实在论’的这种转化——正如这种新的观点可以被称呼的那样——是用流动的能量概念取代静止的质料概念”。(第564页)
怀特海明确地反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实在论观点,认为构成世界的最终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第一实体”,也不是笛卡儿哲学意义上的“实体”,更不是什么绝对的“精神实体”。
那么,什么是实际存在物呢?怀特海明确回答说:“实际存在物的本性惟一地在于,它是某种正在被摄入的事物。”(第73页)何谓摄入?他说,实际存在物与宇宙中的每一项都有某种完全而确定的联系。这种确定的联系,就是它对那一项的摄入。所谓摄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摄入,一种是消极的摄入。消极的摄入是把宇宙中的某一项从积极的促成作用中确定地排除,而积极的摄入则是对进入积极的促成作用中的那一项的确定的包含。这种积极的进入叫做对那一项的“感受”,其他存在物则被要求来表现任何一项是如何被感受到的。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实际存在物,相对于某种作为“主体”的既定实际存在物而言,必然要被那个主体“感受到”,尽管一般来说这种感受是模糊不清的。(参见第73页)
有时,怀特海也从实际存在物与主体的关系角度来界定实际存在物。在《过程与实在》中他曾明确地讲道:“实际存在物既是从事经验活动的主体,又是其经验的超体。这就是主体—超体,而且这种描述中的任何一半都须臾不能离开我们的视野。当考察实际存在物自身的实在的内在构造时,在多数情况下将会使用‘主体’一词。但是‘主体’永远应当被理解为‘主体—超体’的缩写形式。”(第50页)有时,他又从实际存在物与事实的关系角度谈到,“终极事实就是实际存在物,一切概莫能外;并且这些实际存在物就是经验的沉淀物,既错综复杂又相互独立。”(第31页)
怀特海认为,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可以用无数方法来分析。把实际存在物分析为各种“摄入”,是一种展示实际存在物的本性中最具体的成分的分析方式,这种分析方式可叫做“区分”。每一种摄入都能在其自身中再现实际存在物的各种普遍特征:它与外部世界是有关联的,因而它具有某种“矢量特征”,它涉及到情感、意图、评价和因果性。(第32页)
与笛卡儿的二元论不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试图以某种单一类型的实际存在物为图式,对宇宙进行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描述。(第33页)怀特海认为,实际存在物由于彼此摄入而相互关涉。实际存在物的这种共在事实叫做“联结”。“那些直接的现实经验的终极事实就是这些实际存在物、摄入和联结。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所有其他一切都是派生的抽象物。”(第33页)
对于实际存在物,不仅可以作形态学的分析,还可以进行发生学的分析。正是在发生学意义上,怀特海明确地把实际存在物看作一个过程。在他看来,实际存在物是变动不居的,它处于不断流变的世界之中。根据过程哲学的观点,“实际存在物完成之日,就是它毁灭之时。”(第150页)这种创造物在不断地毁灭,因而成为不朽的。“这个过程从发生学上说可以被分析为一系列预设了它们的先行者的那些次状态。”(第281页)因此,实际存在物是一个过程,这里存在着从状态到状态的生长;存在着整合与再整合的过程。(第517页)这样一来,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一条历史轨迹,它在相当程度上是前后相承的。
总之,从本体论角度看,过程哲学“试图把世界描述为那些个体的实际存在物的产生过程,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有其自身绝对的自我造就能力”。(第109页)整个宇宙就“是一种面向新颖性的创造性进展”,而不是一种稳定的形态学意义上的宇宙。(第407页)
当然,关于实际存在物一直处于流动世界之中的观念,并不完全是他的首创。怀特海指出,早在柏拉图《蒂迈欧篇》中就有关于事物永远处于生成和消灭过程之中的思想,因而其提出的过程观念只不过是这种思想的延续和扩展而已。然而,他也批评道:“整个近代思想都在暗中预设了非进化的物质观。直到最近几年,惟一的选择还是:要么物质性的宇宙是永恒的,它一直保持现在这种类型的秩序;要么它根据耶和华的命令而诞生和走向灭亡。”(第174页)因此,他致力于根据近代科学成果来系统地和明确地阐述早在《蒂迈欧篇》中就已经包含的过程思想。需要强调的是,怀特海从本体论上把“过程”看做是实在,把实在看做是过程,这与传统的过程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时,怀特海还详细地考察和论证了宇宙的过程性,并把这种过程明确区分为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分别对其作了详细说明,这也是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怀特海明确指出:“过程有两种类型: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获得之中的现实性的转化;而微观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条件纯粹是实在的,已进入确定的现实性之中。前一过程造成了从‘现实的’向‘纯粹实在的’转化;后一过程造成了从实在的向现实的增长。前一过程是直接生效的,后一过程是目的论的。未来是纯粹实在的,没有成为现实;而过去是由诸现实性所组成的一个联结。诸现实性是由它们的实在的发生状态所构成的。现实是目的论的过程的直接性,实在是通过这种直接性而成为现实的。前一过程提供了那些实际上支配着获得的条件,而后一过程提供了现实地所获得的种种目的。‘有机体’概念以双重方式同‘过程’概念相结合。由种种现实事物构成的共同体是某种有机体。但是,它不是一种稳定的有机体。它是某种处于产生过程之中的未完成物。因此,就种种现实事物而言,宇宙的扩展是‘过程’的首要意义;而宇宙在其扩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是‘有机体’的首要意义。”(第392页)
再次,在认识论上,过程哲学也提出一些独特看法。我们知道,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认识论,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认为主体与客体相区分是认识发生的前提。怀特海则认为,认识论问题和实在论问题若相互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解决。认知者和被知者、知识与对象、观念与事物的二元论,正是他认为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所具有的弊端。因此,他试图用摄入概念来消解这种二元对立。
转贴于 以摄入思想为基点,怀特海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是在过程之中出现的突现物。传统的西方哲学认为,在实际进行认识和取得知识之前,必须先有认识者。而怀特海的观点则与此相反。他认为,执行摄入功能者即主体是摄入活动的产物。用怀特海的话说,感受者(feeler)是从自己的感觉活动中出现的统一体。同时,根据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怀特海指出,传统哲学中的“主体”一词容易引起误解,认为最好使用“超体”一词来表达有关的思想。因为“这种作为主体的超体正是产生那些感受的过程的目的。各种感受不能与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割裂;这种目的就是感受者。各种感受以感受者为目标,作为它们的目的因。各种感受就是其所是,以便使它们的主体可能是其所是”。(第406页)
关于认识的客体,怀特海也不同意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把认识客体当作外在于认识活动和认识者的自在对象。相反,怀特海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在主体身上能够唤起某种特定的活动,它就构成认识的客体。也就是说,客体也是在认识的过程中生成的,是与主体现实地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或者说是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就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怀特海认为,每一种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实际存在物从主观性上永远消失,在客观性上却是不朽的。消失中的现实性得到了客观性,同时却失去了其主观的直接性。打个比方说,我们那些死去的祖先,作为直接的主体他们无疑已经死去了,然而作为客体却始终存在,永垂不朽仍受到我们的理解,并对我们产生着现实的影响。因而怀特海写道,客体是自然中永远不会消逝的元素。
如此看来,在认识过程现实地发生之前,根本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和客体是在实际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怀特海明确地批评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出:“全部近代哲学都是围绕着如何根据主词和谓词、实体和性质、殊相和共相而描述世界的困难为转移的。其结果永远与我们的直接经验相抵触”。(第89页)他认为,这种传统哲学只能把我们引到某种孤立的实体之中,不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世界。而实际上,一种实际存在物被另一种实际存在物“摄入”或“感受到”,是一种完全的相互作用。而且主体的“意识是以经验为先决条件的,而不是经验以意识为先决条件”。(第95页)这同近代哲学所强调的认识主体必须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才能进行认识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他还强调,某物要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就必定意味着所有现实事物都同样要成为客体,同时还意味着,全部现实物都要成为主体,每一个主体都要摄入它由此产生的宇宙。
就身心关系而论,在怀特海看来,“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难解难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同笛卡儿明确坚持的身心二元论及洛克的有关论点也大相径庭,因为在他们看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世界,尽管这两个世界具有难以说清的偶然联系。(参见第594页)过程哲学则把物质和精神、身体和心灵看做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要素,认为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对我们深刻理解身心关系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在过程哲学中,知识被当做过程之中的中介状态,认识属于一种主观的形式,这种主观形式或者被客观内容吸收到满足的主体性之中的那种功能所承认,或者不被其承认。(参见第293页)对于“感受”,过程哲学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它把“感受”归之于整个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主体的感受。怀特海指出,“感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1)所感受到的实际场合;(2)所感受到的永恒客体;(3)所感受到的各种感受;(4)它自身的主观的强度形式。在这种合生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感受会继续达到更宽广的整体感受的普遍性。(第386页)“从所有方面看,感受都是确定的,具有确定的主体、确定的原初材料、确定的否定性摄入、确定的客观材料和确定的主观形式。”(第405页)感受是主体内在地包含的一个方面,因此,“感受不能从包含着它的实际存在物中抽象出来。这种实际存在物叫做感受的‘主体’。正是借助于其主体,感受才成为一种事物。”(第406页)这方面的深刻蕴意,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
怀特海还考察了语言、命题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说,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是一种经验博动,包含着经验范围内的现实世界。他认为,过程哲学中的判断理论既可以被很好地描述为一种符合论,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融贯论。而实际上它是一种符合论,因为它把判断描述为关于某种命题与客观化的联结之间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综合摄入的主观形式。(第347页)在怀特海看来,判断是主体在过程之中的某种感受。就这种主体而言,它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而命题则是对判断的分析。判断是一种综合感受,是感受的某种决定,而命题则是所感受的内容,而且只是被感受到的材料的一部分。(第351页)怀特海对判断和命题所作的这种区分和界定,也值得我们从认识论上进一步研究。
怀特海还把过程哲学与康德的先验哲学作了对比。他认为,过程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颠倒。他说,《纯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主观材料进入客观世界的现象之中的过程,而过程哲学则试图描述客观材料如何进入主观的满足之中,以及客观材料中的秩序如何提供主观满足之中的强度。在康德看来,世界是从主体中显现出来的;而在过程哲学看来,主体是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世界是“超体”而不是“主体”。(第162页)对于“主体是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分析。
对于认识结果的检验问题,怀特海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恰当的检验不是最终的检验,而是过程的检验。”(第24页)这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可谓独树一帜。众所周知,科学理论的检验问题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难题。“过程检验”论也许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此外,从认识论角度看,过程哲学还试图建构一种对纯粹感受的批判。(第207页)为此,怀特海详细考察了感觉、知觉、判断、直觉、因果观念、审美体验和符号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考察了有意识的知识的正确性何以保证的问题。
最后,从方法论上看,过程哲学所使用和所推崇的方法是所谓发生学方法。与过程思想相一致,怀特海试图以动态原则和过程原则来重建哲学,并以一系列新范畴和新阐释来系统阐述其过程哲学的基本主张,力求避免对自然的二重化、简单位置的谬误和误置具体性的谬误等。
二、过程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要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尚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至少需要用一部专著来作解释。这里仅就其对我们的启示,作一些初步概括。
我们知道,人类思想中最宝贵、最重要、最有用的属性之一,是它有能力一般性地揭示并解释现实世界的构造。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或是否完全同意怀特海提出的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我们必须首先看到和承认,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现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方式、一种概念图式、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尽管这种解释方式和概念图式不是最终的和绝对的,怀特海就明确反对把任何解释图式和方式看做是最终的和绝对的,并称之为独断式的教条,但必须承认,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和图式。这种解释方式明显地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解释方式。总体上说,以往的西方哲学家都是以某种实体为出发点去考察世界,因而要么把这种实体归结于某种物质实体,要么归结于某种精神实体。近些年来,又有人以“场”和“系统”等为视角来解释世界。其实,这些解释方式都是以实体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因而归根到底不可避免地会以不同形式的静态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而过程哲学则完全是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它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由此看来,不论是从物质实体、精神实体,还是从场和系统出发去解释世界,本质上都是一种静态的形态学分析,这种分析的结果不符合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相反,若从过程角度来看,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个体存在物还有一个衰退过程),这种过程性就是它们的本真状态。显然,这种过程实在论同传统的实体实在论具有明显的和本质的区别,它所蕴含的生成和发展理念同传统的实体实在论所蕴含的静止不变的理念是针锋相对的。
可能有人会说,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不是早就指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已经明确指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他哲学家也强调过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变动不居的思想,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集西方哲学辩证法之大成,系统论述了世界是发展过程的基本思想;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更是明确地讲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5年,人民出版社,第244页。)等等。
但是,不管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辩证法大师也好,经典作家也好,他们都不是从本体论上谈论现实世界或实在世界的过程性的。众所周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讲的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个绝对观念的外化而已。恩格斯所讲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也是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在坚持“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个本体论前提下,谈论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反过来说,恩格斯并非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论世界的过程实在性,这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怀特海的这种“过程即实在”的基本观点,都必须首先承认和弄清其过程哲学的这种基本理论取向。
所以我们认为,怀特海自觉地建立这样一个以过程为实在的形而上学体系,并自觉地以这个体系为概念图式或理论范式,批判一切其他与此相悖的哲学观点,包括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预成论观点、主客二元对立观点等,并试图以过程为基点建立一种新哲学,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过程哲学是超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体实在论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的新尝试,从而有可能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之一。
当然,正如某些批评家所说,怀特海在所有这些争论点上都只是提出了问题,并试图解决之,然而最后却没有成功,因而他的思想只具有过渡性质。譬如,他一方面批判机械唯物论将自然分解成静态的物体和变化的特征,他自己却又将自然分解成相反的形态:动态的物体(事件、过程)和静态的特征(永恒客体)。他一方面认为实际存在物是最终的实在,同时又承认上帝是最终创造者,(第201页)其他一切都是创造物。他一方面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同时又承认永恒客体也是实在等等。
此外,作为一位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出身的哲学家,他本应对“过程”概念给予科学的和严格的界定,然而,纵观《过程与实在》,他似乎并未给出一个涵义清晰明白、没有歧义的“过程”定义。因此,对于他所说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解释。
最后,尚需指出的是,怀特海一方面批判一切唯物论的实体观点,同时,又在暗中偷用唯物论的客观实在概念。作为一位对黑格尔哲学缺乏研究的哲学家,他也没有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给予多大关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引进科学的实践观而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改造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所论述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唯物辩证的过程哲学思想,根本不可能进入他的视野。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可能与其长期作为数学家,在他身上烙下了太深的理性主义理想和习惯有关,以至于使他虽然锐意重建西方哲学,也难以割舍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性主义静态逻辑观点。同时,由于他只看重静态逻辑,而对自黑格尔以来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继承发展的辩证逻辑不甚了解,这样,当他试图借助静态逻辑去重建动态的实在时,便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理论困难。所以,美国学者巴姆批评怀特海说:“机体哲学极性不够,不够层次论,不够辩证法,因而不够有机性。从‘感受’、‘摄入’、‘想象’的意义上说,机体论哲学也过于唯心论,这些术语都采自经验的心理方面,偏重于表达存在界的极限特征。”(注:[美]阿尔奇·J.巴姆,1998年,第342页。)还有些批判者说,怀特海“本可以继续发挥一种妥协的方法以自己的术语去处理过程,而以自己的术语研究过程就意味着试图在过程之中发现一种功能结构,而不是在过程之外去发现一种永恒绝对的‘实在’”。(注:[美]阿尔奇·J.巴姆,1998年,第338页。)这种批评的另一种说法是,他虽然反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中所镶嵌的主语—谓语观念,然而,当他论述他的哲学时,却仍然在运用主语—谓语式的语言进行思维,这样,他通过其形而上学体系的论述,在他所反对的前提下,却让这种语言盘踞得更加顽强。因此,在他的著作中所贯穿的基本思想,不是借助于过程思想使逻辑动态化,而是借助于永恒客体使逻辑静态化,这类似于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回到了柏拉图的哲学,因而难怪怀特海认为,欧洲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所构成的。此外,根据巴姆的看法,怀特海哲学中还存在着一种双重还原主义倾向,这就是说,他将实际场合的存在还原成了转瞬即逝的流变,又把实际场合的本性还原成了永恒客体。其实,实际场合只要达到有机状态,就会作为一种功能结构状态持续地发挥作用,而实际场合的本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客体,而是不断生成和变易的存在物。
【参考文献】
[1]Whitehead,Alfred N.,1947,Essay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
[2]Whitehead,Alfred N.,1958,The Function of Reason,Boston:Beacon Press.
[3]Whitehead,Alfred N.,1966,Mode of Thought,New York:Harper & Row.
[4]Whitehead,Alfred N.,1961,The Adventures of Idea,New York:Free Press.
[5]Whitehead,Alfred N.,1978,Process and Reality:An Essay in Cosmology,NewYork:The Free Press.
[6]Whitehead,Alfred N.,1971,The Concept of Nature,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
[7]Whitehead,Alfred N.,1985,Symbolism:Its Meaning and Effect,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8]Cobb,John B.,Jr.& Griffin,David R.,1976,Process Theology,WestminsterPress.
[9]Griffin,David R.,1992,Spirituality and Society:Postmodern Vision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0]Griffin,David R.,1993,Founders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Philosoph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1]Bradley,J.,1996,Act,Event,Series:Metaphysics,Mathematics and Whitehead,J.Spec.Phil.,Vol.10,No.4.
[12]Bradley,J.,1994,Transcendentalism and Speculative Realism in Whitehead,Process Studies,Vol.23,No.3~4,Fall~Winter.
[13][英]怀特海,1997年,《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
[14][美]菲利浦·罗斯,2002年,《论怀特海》,李超杰译,中华书局。
哲学的基本思想范文4
关键词:哲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传统哲学;系统哲学;过程哲学
作者简介:唐晓英(1964-),女,四川泸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勾占锋(1974-),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及自动控制;唐绍洪(1964-),男,四川仪陇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80-03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社会要继续进步,就要以教育作为奠基。在教育学的各个分支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职业教育。在中华5000年的文化传承中,职业教育还是非常年轻的学科。至今尚未形成自身较完善的学科体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哲学作为所有学科的母体,也是所有学科理论发展的基石。
一、传统哲学观下的实践教学
所谓的传统哲学指的并不是我国传统的古典哲学,也不是指西方古典哲学,而是指盛行于前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哲学理论。我国哲学起步之初,大都模仿前苏联的哲学体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教科书的开篇即讲学科综述、学科本质、学科概念等等。传统哲学观的主要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实体组成,实体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联系,相呼影响。而这些稳定的影响及关系就构成了规律,也就是该实体的本质。掌握实体的本质,就相当于掌握了实体的发展规律。
(一)关于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
传统的哲学观把实践教学看做是一个实体。该实践教学实体又是由多个基本要素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指导老师、学生、教材、实习环境等。传统哲学观下的实践教学过程即指导老师,学生,教材及实习环境之间所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规律,即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掌握实践教学的本质,就要掌握该过程中的这些规律。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主客体
传统哲学观认为,要掌握实践教学的规律,把握其本质,首先就要确定该叫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人的活动,因此,该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人,人作用于其他辅的因素,该因素就称其为客体。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一切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应该把学生作为实践教学过程的主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不是只有学生,还有实践指导老师。老师由一个刚踏入实践指导工作的年轻人,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熟练的专家,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实践指导老师也应该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第三种观点是,“把学生作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则作为主导”,虽然这种说法现在比较流行,但是,该观点只是经验性的总结,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判断与验证。第四种观点是“双主体”说,教师与学生都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充分发挥各自的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目标,之间构成了互为主客体的关系。该观点的本质即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但并不是绝对的,而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关于实践教学的本质
根据以上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要素、主客体的分析,实践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就是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践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必须在实践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学生也必须在实践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世界观;2.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初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理论与职业技能,发展自身的智力与能力;3.学生与实习环境(企业)的关系: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锻炼,掌握实践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传统哲学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已基本上构造出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吸收了大量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对推动我国实践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系统哲学观下的实践教学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它将不再是劳动器官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运用系统哲学的观点理解实践教学,就会对其中的基本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哲学的基本思想范文5
新课标重视基础知识认知过程和基本能力形成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来高考以能力和思想方法立意,灵活多变,再以题海战术应对则事倍功半。笔者在许多学校听课中发现大多教师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应用,课堂效益不高,课堂不足课外补,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无法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负增效”呼声日益增强的当前教学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深刻领会“四基”升华数学思想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
我认为在基础知识上重视认知过程,基本能力上突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思想方法为核心开展教学,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理解思想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和运用,一切知识归结为数学模型,把数学建模思想变为思维方式优先选项,复杂问题简单化便是智慧。教学模式上运用师生双主体互动模式,平等协作共同促进,达到减轻课业负担,优化思维方式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思考,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愉悦,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
哲学的基本思想范文6
?
关键词:古希腊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当代政治哲学
?学术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古希腊的政治哲学
学术
?古希腊是西方的政治哲学的发源地,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实现了它的第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关于政治哲学的主题及其他一些主要问题都已经有了雏形,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深入全面。政治哲学在理论上和思想上的丰富多彩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体现。当时的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具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其一是为政治哲学家们所主张的政治哲学观念找到一种终极性的依据,这是第一个特征。其二是政治哲学的原理、观念、原则以及相关理论受到当时的政治实践影响,多以城邦政治为中心展开的。
?正义是古希腊的政治哲学中一个最为基本的主题。毕达哥拉斯学派运用“数”来解释万物的本原,追求和谐,而且用数的关系来表示和谐。在他们看来正义就是数的平方,因为平方数是由若干相等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这便是一种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战争具有普遍性,正义就是战争。但是关于将正义看作和谐还是把正义看作战争这二者之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一时期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大哲学德谟克利特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其他一切利益,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国家与其他学者的国家在性质上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民主制度他所积极主张的,只不过他的这种民主制度的根基乃是等级制度与奴隶制度。
?柏拉图的思想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高峰。他一方面从其哲学立场出发以其哲学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正义以及其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基本结构。柏拉图对正义的探讨乃是他的全部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的方法也就是他的辩证法,问答加归谬的方法,借以找到所探讨的事物本身,而后者在柏拉图看来就是理念。柏拉图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理想国》的主题就是正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与柏拉图不同,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和他关于理想国家的观念上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所以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种政治共同体之中。城邦是一种自然的制度,是从最自然的人与人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言行都以某种善为其目的,因此,人类的联合体也同样是以善为目的的,城邦是一种最高的联合体,以最高和最广泛的善为目的。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我们了解到,政治哲学一方面与所处社会、历史环境的哲学思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限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乃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滥觞,也是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源,虽然历经批判,但是即使在当代的主要政治哲学流派里面,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思想的影响。
?
二、 现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覆载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十五、六世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马基雅维利被称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为现代政治哲学提出经过系统论证的基本观念、概念和方法的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社会契约这样一种理论设计确立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既然某种外在的神的旨意和先天的道德规范是不存在的,那么人世间的规则就必须由人自己来订立。而人之所以具有这种资格,乃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权利。从自然权利到一个国家的主权,霍布斯完成了人类依据自己的理由来建立社会或国家及其规则的理论论证。洛克也是通过社会契约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产生,与霍布斯不同,他认为,即使在自然状态之中,人们也都能够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而所以要订立契约以建立公共权力,乃是因为自然状态是不稳定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拥有立法、行政等权力。卢梭关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和个人权利等问题的一些主要观念是与洛克大体一致的,然而后人对卢梭的评价却意见纷歧而至于大相径庭,最极端的观点将卢梭看作是现代极权主义的祖师。后一种评价的最主要根据就是卢梭提出了公意的观点。卢梭认为,建立国家或社会的目的乃是社会的公共幸福,但是只有公意能够按照这个目的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康德的实践哲学深受卢梭的影响,这就是对人的尊重,而这一点奠定了康德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从而也就奠定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人是目的。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的,但是这并没有使他的政治哲学更具现代性,他的政治哲学既太受其哲学体系的束缚,也太受他所在的那个王国的局限。黑格尔虽然也强调自由,注意到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在他的政治哲学里面,国家才是至高无上的东西。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方法论上的影响,与社会契约论相反,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将人类社会的制度看作某种客观的、外在的因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必然产物,除了顺应这种规律,人的其他活动都几乎是无足轻重的。
?现代政治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与现实激烈的革命和其他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冲突一样,不同派别之间的观念也始终处在于针锋相对的斗争之中。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派别和斗争的内容有其变化,但基本趋势是越来越晚期,两大派的阵营的分野就越鲜明。
?
三、当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谓的当代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这个当代相对于西方思想和社会的巨大转折而言,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而就整个世界在基本方向方面突然之间趋同这一历史现象而言,当是在二十世纪末开始的。后一种变化对当下的世界以及对未来的人类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它尚未在政治哲学里面反映出来。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在于,政治哲学实际上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衰落。尽管如此,在这一个时期仍然出现了一些对当代社会产生不小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数是在批判现代社会时提出来的,比如,西方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而自由主义传统的思想家通过批判专制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深化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解,发挥那些体现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观点。这些批判、观点都是颇有价值的,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导向政治哲学的复兴,但并没有达到这一步。
?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标志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复兴。第一,罗尔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提出新的价值主张和规范,第二,建立了自己的方法以论证自己的主张,第三,从外在的方面来说,罗尔斯的理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诺齐克针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重新论证了自由至上主义(个人权利至上主义),提出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的主张,而像泰勒、桑德尔等人以黑格尔哲学为背景主张和重新论证共同体(社群)相对于原子主义式的个人的重要意义。在欧洲,哈贝马斯的理论也因与罗尔斯的直接论战而突现出他的折衷主义的特点。政治哲学的这次复兴运动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这场复兴所引出的争论似乎没有上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争论的那种尖锐和针锋相对的气氛。它所表明的究竟是问题太过困难而无法解决,还是问题无需解决,尚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1]张翠:浅论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嬗变[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1期;
?[2]李淑梅: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性建构方式及其启示[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