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1
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对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实事求是地揭示问题和矛盾,揭示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应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危机;中国铜企;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显示。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回暖,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加了20%。中国企业抓住机会,迎接挑战,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688.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这个数字相当于“十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3倍。
一、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铜消费量猛增,已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位,2010年精铜消费达到781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41%。在旺盛的需求下,中国铜冶炼产能疯狂扩张,近5年国内铜冶炼新增产能年均67万吨左右。到2015年我国的铜粗炼和精炼产能预计将分别达到587万吨/年和891万吨/年。与疯狂扩张的冶炼产能相比,中国铜精矿资源严重紧缺,到2015年国内铜矿山金属量的供应能力预计仅可达到120万吨/年。对进口原料依赖程度持续加大,铜矿自给率从1990年的40.6%降低到2009年的23%。
基于铜资源的稀缺性,铜矿开采获得大部分的行业利润,约占铜行业整体利润的90%以上,产业链大部分利润被矿产商所占据;而且从长远而言,拥有铜矿资源不仅能够完善企业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能够抵御铜价波动、加工费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影响,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矿产资源日益成为铜矿企业竞争焦点。
二、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
铜金属采选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了重创,欧洲债务危机也阴云笼罩,但是最糟糕时刻已经过去,我国铜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与转瞬即逝的机遇。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8.1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77个国家和地区中,92.6%为亚洲周边国家和经济体,以及发展水平接近的拉丁美洲国家及经济体,7.4%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以合资方式为主,转变为国外销售、参股控股、跨国并购、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等多种方式。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也已经遍及大部分经济领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单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及农林牧副渔业,其中采矿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流量57.1亿美元,同比下降57,2%,仍占8.3%,年末投资累计存量达到446.6亿美元,占比14.1%。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后危机时期恰是最好的投资时机。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得到了发展。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相关鼓励政策的支持,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国际转移,均赋予了铜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速度上看,近年来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截至2004年底,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仅为59.51亿美元,2004~2005年的两年内是一个平稳增长期,变化不大。2006年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85.4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4倍。2007-2008年变化也不大,2007年为40.63亿美元,2008年为58.24亿美元。2009年为133.43亿美元迎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这一年我国采矿业的对外投资额比过去两年加起来还多,而2009年正好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截至2010年底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446.61亿美元。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状态,各国为了挽救本国经济,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而形形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中国成为最大的冲击者和受害者。如何直面苦难,转危为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第一,后危机时代,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性调整是势在必行,这其中肯定会逐步减少对澳大利亚等成熟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逐步重视东盟区内直接投资和资源类产品的合作。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其中投资合作有望成为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双方于2009年签署的《投资协议》致力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和公平的投资体制,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中国铜矿企业应把握利用这一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加大对东盟区内的铜矿资源采选业的直接投资。
第二,欧洲债务危机也给了中国铜矿企业抄底海外优质矿产资源的大好时机,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限制外资的政策开始出现松动。美国、欧洲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家已经无力竞购海外优质矿产资源而改变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国内市场,比如法国开始实施鼓励外国企业投资,特别是扶持外国对创新项目的投资。2010年3月份在伦敦召开的全球投资大会上,英国大力宣传其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来缓解其债务压力、促进经济复苏。但也要注意到,近些年来中国铜矿企业并购海外项目的失败案例时有发生,仅仅具备资金实力是不够的,中国铜矿企业要选择好的合作项目,对投资合作项目的可行性、业主的实力和资信情况作全面客观的评估。在签订合同时,首先要仔细斟酌合同条款,找出可能隐藏其中的法律陷阱。此外,还应明确对方违约时相应的补偿和惩罚条款、出现争议时的仲裁条款。对带资承包项目,要明确落实有关担保条款,减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损失。
第三,在客观理性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遵守当地法律,适应所在国的政策法规,注意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积极地去适应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履行投资承诺,与本地劳工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避免劳资纠纷。此外,要对环保问题格外予以重视,加大环保力度和环保投入,按照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尽量减少排污量。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合理地排污付费。所以中国铜矿企业要想在国外顺利开发铜矿资源项目必须走属地化道路。
第四,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很多铜矿资源项目所处地区目前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这些国家工业配套差,单个项目很难配套。企业无论是原材料采购还是成品本身的销售,都需要全部或部分依赖国外设备、原料及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经营成本较高;并且第三世界国家政权和政策多变,政治风险较高,投资这些国家一定要注意风险的控制,争取早开发,早投产,尽快收回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冰川,祁世兵.中国企业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现状及建议[J].中国金属通报2011.42.
[2]曹桂华等.我国矿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9.
[3]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4]曹异生.国际铜矿业进展[J].矿业与投资.2007.4.
[5]张燕生.后危机时代[J].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重要[J].国际贸易研究,2010.5.
作者简介:
张波(1983-),男,湖北人,博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关系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微观经济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方案,是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深远意义说,中国FDI产业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绩效,决定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是中档加工组装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聂名华(2001)总结了我国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应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同时要有选择地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宋伟良(2005)在分析与产业选择相关理论后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另外赵春明(2002)、邢建国(2003)等学者也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基准也只停留在理论表述,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也较少见到。
鉴于此,本文将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深入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潜力。
一、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1、投资竞争力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的提出
卢进勇(2003)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时,首次提到投资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竞争力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基本上都没有考虑投资或对外投资问题,所下定义仅仅顾及了贸易或对外贸易方面,应当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竞争力两个方面,正式提出企业国际投资竞争力的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类似于已有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投资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较其他投资者更强的投资决策、项目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产品、价格、质量、服务、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在项目投融资、技术、管理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但是卢进勇在界定概念后,没有在文章中对于国际投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使用,无法领略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国际投资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模仿现有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创造出国际投资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对中国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了方便进行产业选择,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模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创设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进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国家i在a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wa是a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Xwt是世界市场上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平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产业投资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I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I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分析
(1)数据选取。中国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自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年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数据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数据,使用的是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比例。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各产业数据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并购(M&A)的销售总额和各产业的并购额,选择流量进行计算。由于中国产业统计口径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这之前的数据产业划分不尽相同,本文进行了适当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数据缺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产业数据是在原数据基础上根据中国公布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资报告中没有公布批发零售业的并购数据,虽然中国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无法计算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所以无法用该指标界定中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
(2)指标分析。表1对数据基本齐全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若干产业的RIA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各年度的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
产业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是农林渔业,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是商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RIA值在3—8之间;只具有微弱优势的产业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RIA值波动较大,投资竞争力不稳定;其他产业的投资竞争力不明显。 从各产业的年度变动来看,商业服务业和农林渔业的投资竞争力处于增长状态,采矿业和制造业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指标值有波动,但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建筑与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煤水生产和供应业指标值跨度大,趋势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变动。
因此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农林渔业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的优势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产业投资竞争力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已经明显下降,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静态集聚指数,ai表示对外投资国在i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a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总体规模,i=1,2,…n表示n个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该静态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国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分布的存量指标。其数值等于各产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得出中国近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各年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情况看出,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值最高,两者之和在50%左右,这种趋势在5年内都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商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虽然2007年两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数据被分离出去单独计算,因此并不影响它的总体趋势变化。另外,近两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经远低于10%,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地位逐渐消失。制造业对外投资平均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8.1%,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我国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与制造业相对比,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都超过10%。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度表示为:
其中Di(0-t)为时间段(0-t)内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聚集指数。bi(0-t)为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bi(0-t)为投资国在时间段(0-t)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对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性产业,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减少,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缩性产业。
当i(0-t)>0,若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若Di(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若0
当bi(0-t)<0时,若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
与静态的集聚指数不同,动态的集聚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的流量指标,体现了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间转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测量产业的集聚趋势和转移方向,体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潜力。
根据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求出2004—2008年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与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后得出15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如表3所示。
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集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各产业多年来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6.7%;第二,从单个产业来说,每一年都基本体现出正的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都能连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矿业在2007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明了明显的发散趋势;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2007—2008年向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聚集,从纵向比较看,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四大产业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第四,在采矿业出现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Di(0-t)由大于1转为小于1,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不再明显,增速减缓,已经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出现发散的迹象;第五,金融业的增长从无到有,虽然与数据统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逐渐占有一定位置,增长的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对于上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本文对于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总结,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资竞争力、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趋势的产业有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它们是中国较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优势,对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发展思路的实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应当继续重点扶持和发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资竞争力、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较小的产业有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它们有非常强的产业组合区位优势,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国家应加大在农林渔业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更好地显现出它们所蕴含的竞争优势。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OIL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支持
(一)概念简介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获取原材料、寻求知识、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稳定国内客户等。
(二)理论支持
目前主要形成了垄断优势学说、寡占反应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空间偏好论、估计生产综合理论、比较优势论等各种旨在解释并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学术流派。
基于产品周期理论及内部化理论,邓宁提出了产品生产这种理论,后又完善形成投资发展周期论。该理论适用于多类型的国家,具有普遍性,因此成为当代国际投资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OIL分析)
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人均直接投资流入量(IDI)和人均直接投资净流出量(NODI)表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2010年我国人均GNP为4283美元,显然我国现在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三阶段。
(一)所有权特定分析
1.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来看,2008年、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最高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次席的是采矿业,列第三位的则是金融业。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金融业的投资净额少于采矿业,但其FDI存量却比采矿业高出两个百分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第三产业,符合边际产业扩张论。
2.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10年,地方对外投资持续活跃,西部地区增幅最大。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不难看出,境内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仍为沿海城市,然而西部地区的逐渐崛起势必为今后我国的贸易及对外投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
2010年,FDI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较09年下降三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较09年增加了1.6%;而股份有限公司占6.1%。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体,但是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势必下降。
(二)内部化优势
由于市场交易存在竞争壁垒、定价困难、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完全竞争。此时,为了获取利润,企业选择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对外投资。
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尽管规模较小,资金、资源也相对较为有限,但是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通过形成产业群,以一个整体形式进行直接对外投,便可以充分利用由于形成产业体系而获得的内部化优势。
(三)区位优势
从覆盖面上来看,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我国FDI在亚洲非洲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地处亚洲,在亚洲区域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省去了交通运输上的诸多不变因素,因此享有在亚洲的绝对领导权。而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更为便宜,所以也是理想的投资地。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仍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一)抓住机遇,努力寻求发展
尽管企业难免受到世界经济局势不稳的波及,但是通过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和经验,因此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资金相当充裕,具有比较优势。当然风险问题不能被忽略,在选择对外投资的东道国时,要考虑到各种商业风险,做好应对市场变化的准备。
(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为FDI新动力
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开始崛起,为对外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继续开展,西部地区未来会逐渐与东部沿海并驾齐驱,增加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三)继续扩大投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将逐渐让位给私有企业。现阶段,国内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更多的私有企业将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日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涉及到更多领域,同时也会逐步提高在欧美市场上的FDI份额。
四、结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一定的成就。经过连年增长,2010年末,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已位居世界第五位。现在我国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企业也已经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因此,未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仍将处于上升阶段。尽管对外投资流量上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我国的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劣势。在未来,政府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为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更为完备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泽明,陈晓红. 内部化理论评述:兼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J].
[2]周升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趋势与政策[J].东亚论文,第 75 期.
[3]桑百川.FDI的未来机会[N].中国经济周刊,2010(1).
[4]齐晓华.中国学者有关FDI理论及模型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5).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4
[关键词]静态集聚 动态集聚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5-0036-07
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我们也发现FDI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确实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与某些特定的行业发展又有莫大的关系,即某地区的行业集聚情况与FDI的区域集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系,二者到底有何关系,笔者将借鉴动态和静态集聚指数做实证分析,以期得到两者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何种关系,以及特定区域内本土企业的行业集聚程度会限制还是会促进FDI的吸收。
模型介绍
表格中提及的产品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具有不同的意义。静态指数反映的是一种产品在某地区的现有生产能力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是衡量目前产品生产分布的存量指标;动态集聚指数则是反映一种产品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某地区的集聚速度,体现产品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综合考察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分析出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和集聚趋势。
本文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量(FDI)这一指标来计算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指数,选用某些省份某些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计算分行业的产业集聚指数。
实证分析
1、FDI行业集聚实证分析
由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多达32个(不含港澳台地区),各地统计指标、口径不尽相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对所有地区的所有产品进行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本文按照地理上相互接近、社会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以及区域特点具有较大相似性等特点,大体上从全国七大区域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和产业进行研究,详细如下:①北部沿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和山东;②中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和浙江;③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④长江中游地区,包括安徽;⑤中北部地区(本文未选取其中省份);⑥西南地区,包括贵州;⑦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这七大区域的划分,与传统的行政经济区的划分方法有所不同,因为其照顾了三大地带的完整性。我们根据这七大区域的特点及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二组:①东部和北部相对发达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广东、北京;②中部地区:包括安徽;③西部欠发达地区:包括陕西、甘肃、贵州。为了保持所选择产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本文以省和直辖市为基本区域单位,选取2001年和2005年各主要产业的统计数据,利用上述设计的产业区域集聚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出各种产业的静态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
(1)FDI的静态集聚指数(2005)、动态集聚指数(2001-2005)。
(2)组内比较。(a)东部和北部相对发达省份。从静态集聚指数看出,该组内各省份各行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量占全国各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比例足最大的。但从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各产业集聚趋势又有所不同。
从全国各产业的(2001-200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指标,可以看出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角度看农林牧副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业及建筑业为收缩性行业,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为扩张性行业。
浙江省:除农林牧副渔业和采矿业向外扩散以外,其他产业都是向浙江省集聚的,尤其是房地产业、科研、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其集聚速度明显高于同等发达程度的其他省份。
江苏省:除采矿业向外扩散以外,其他主要行业均呈集聚态势,但我们看到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和科研增速非常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作其是缓慢向外扩散的,然而其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集聚速度是相当迅速的,水平与浙江大体相当,明显高于其他同等发达省份。
广东省、福建省:作为中国对外开最早的省份,广东、福建两省利用外资的存量已经很大,然而从其动态集聚指数看,其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这两省农林牧副渔业、电力业、建筑表现为集聚,两省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缓慢向外转移,科研方面增速也放慢,房地产业在全国扩张的大形势下,其增速明显落后于同等发达程度的其他省份。
北京、辽宁省、山东省:虽都处于中国北部的沿海地区,但各省的差别很大。辽宁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发达省份,但其经济总量水平在全国的位次逐渐后移,从之前的第三名到现在的第八名,经过20年的发展,其目前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动态集聚指数看,其大部分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建筑、房产、商业和服务业均呈向外扩散趋势,辽宁的外资使用效率极需加强。而山东则是另一番景象,呈现一片繁荣的发展态势,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均呈集聚态势,但其科研、商业、电力产业却呈缓慢增长态势或是向外扩散态势,说明其主要外资流向工业,第三产业引资情况不是很乐观。北京作为首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较早的城市,其发展历程与广东有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目前来看,由于其城市地位的转变,从经济重心向政治文化中心转变,其各产业的集聚或扩散状况都很缓慢,变化不是很大。
(b)中西部地区比较。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指引下,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从静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其存量水平相对还比较低,潜力还很大。
安徽省:虽有部分城市地处长江沿线,但总体上安徽还是中国的内陆省份。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土地价格已不断攀升,作为地理上毗邻江苏的安徽,成为了外资产业转移的优先考虑对象,从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其商业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集聚趋势相当明显,尤其是房地产业。
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省份,陕西在区位上又靠近中部地区,加之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明显优于西部其他省份,所以其也是西部大开发受益较大的省份,其引资速度加快;从动态集聚指数看,其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科研、农业都呈明显的集聚态势,采矿及电力呈扩散状态,说明其引资结构在逐渐升级,行业范围也更为宽广。
甘肃省:由于其地理自然条件较差,总额和各产业基本呈扩散态势,虽然西部大开发政策有所
倾斜,但收效不大,其投资环境问题和基础设施问题应该是主要因素。
贵州省:2001-2005年的引资状况发展良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均呈集聚状态,但房地产业和科研在全国呈扩张态势的情况下,其发展反而呈向外扩散态势。
总体而言,从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综合观察可以看出,在沿海地区内部,南部沿海地区所占的比重正不断下降,而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所占的比重则正迅速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因此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于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1983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和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南部沿海地区减少的外商投资份额,约有一大半以上转移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有15%左右转移到了以京津唐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而转移到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仅有16.4%。
(3)组间比较――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目前,西部地区所吸收的外商投资额仍基本上维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中部地区的外商投资额近几年发展迅速。如果以全国各地区平均增长率为基准,由2001-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东部地区的珠三角地区增速缓慢,长三角地区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中部地区和西部靠中部地区增速开始加快,广大的西部地区增速依然非常缓慢,北部沿海地区增速缓慢。这说明,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外商在大陆投资有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但是其不会跨过中部地区直接投资于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推进也是按一定区位逐步进行的。
2、行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1)分组方法与FDI分组方法相同。
(2)组内比较(a)东部和北部相对发达省份。从静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这一组省份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占有全国的较大份额,但就与其它省份的份额差异而言,不如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份额的差异性显著。从2001-2005年全国各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看,所选取各行业均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以电力、燃气等的生产与供应业和采矿业发展最为迅速,其次就是制造业、农林牧副渔业和房地产业,总体上来说,各产业均呈扩张态势。
浙江省:采矿业呈明显扩散态势,农林牧副渔业和批发零售业,甚至制造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而呈相对扩散态势,即其虽然还在发展中但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产业均呈快速集聚态势,其中以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等的供应业发展速度最为迅速。
江苏省:各主要产业除农林牧副渔业和房地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呈相对扩散态势,其他行业都动态集中趋势明显,房地产业为何会呈相对扩散态势,而建筑业却高度集中,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研究。
福建省、广东省:该两省虽为邻居,但其经济发展情况却大相径庭。从总体来看,福建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省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行业看两省制造业、批发零售及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均呈集聚态势,农林牧副渔业、电力燃气等的生产与供应、建筑业呈扩散态势,两省的情况与FDI的集聚趋势似乎有一定的呼应。
北京、辽宁省、山东省:虽然北京的定位逐渐转型,但由于其基础好、人力资源丰富等原因。可以看出其各行业的发展依然强劲,除了农林牧副渔业和建筑业呈相对扩散态势外,其他产业均呈集聚态势。辽宁的发展比较令人担忧,其2001~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显示其除了建筑业呈现集聚态势外,其他产业均呈扩散态势。而山东的特点则较为明显,建筑业集聚速度惊人,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是呈集聚态势的,其他行业发展则相对缓慢。
(b)中西部地区比较。安徽省:作为山东、江苏的邻居,安徽虽地处中部,其发展势头却逐渐显现,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的生产与供应业快速扩张,呈地区集聚的态势,农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则不像东部沿海省份那样火热。
陕西省:作为位于安徽以西,甘肃、贵州以东的内陆省份,陕西的采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发展比较迅速,这与其资源丰富、地域广阔有很大关系,制造业等其他行业发展依然不足,呈扩散或相对扩散态势。
甘肃、贵州:两省则是大部分行业处于扩散态势,两省的房地产业都处于集聚态势,贵州的情况好于甘肃省,贵州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供应业也开始呈集聚态势。
(3)组间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的集聚与分散的地域分布趋势不像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转移趋势那样明显,但可以看出两种集聚呈现一定的呼应关系。两者是否呈现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果总体呈现因果关系,那具体到行业是否这种因果关系也存在呢?根据相关研究和前人经验总结,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布局的主要原因是要素禀赋,某一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其适合于什么样的产业,尤其是那些生产条件受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另外人才集中、劳动力的集中、地方需求的差异、政策法律因素等都会造成地区产业的集聚或分散,各种因素或增强或抵消,造成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从数据上看不太符合“东一中一西”的发展趋势,但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为了考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引入了格兰杰(Granger)检验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其中一个变量前期指标和滞后效应,从影响对方程度大小上判断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因果性。本章将以江苏省为例,从行业角度研究各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继续研究谁为因、谁为果。
1、数据来源
本文择取了自1997年至2005年间的中国三个行业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以及1998年至2005年江苏省相应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变量;其中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江苏省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数据均经过合并等处理。
本章所采用的研究指标的参数解释如下:GDP表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FDIJ表示江苏外商直接投资,GDPJ表示江苏的国内生产总值,1代表农林牧副渔业,2代表建筑业,3代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
2、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模型
建模原理:根据变量本身的前期指标和滞后效应,从影响对方程度大小来判断它们因果性的存在性。
本文分别对GDP和FDI、GDPI和FDⅡ(农林牧副渔业)、GDP2和FDI2(建筑业)、GDP3和FDI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GDPJ和FDIJ、GDPJI和FDUI(农林牧副渔业)、GDPJ2和FDIJ2(建筑业)、
GDPJ3和FDIJ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性检验,选取滞后二阶。用EView5.0软件得到的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分析:①通过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互为因果关系,FDI是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产业集群也是形成FDI的集聚原因。②从分行业的情况看,结构就不很明显了。由GDPI和FDⅡ,GDP2和FDI2,GDP3和FDI3这三对变量的关系看出,有的行业因果关系很强,比如行业1,有的行业因果关系不强。有的呈单向因果关系,比如行业2和行业3,有的则呈双向因果关系。③具体到江苏省来看,GDPJI和FDIJI,GDPJ2和FDIJ2因果关系较弱,GDPJ3和FDIJ3因果关系比较显著。④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从全国范围总量上看GDP和FDI的因果关系十分显著,但具体到各个单独的行业,因果关系就不这么明显了,更进一步具体到某个省份某个行业,这就因果关系就显得更为微弱了。
结论与启示
对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来解释:
(1)从微观角度看,由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解释,由于公用性导致个人的收益性,占有者排他性引起拥挤性,所以产业集聚只能是有限集聚。从行业来看,FDI的集聚到了一定规模就要扩散,而生产总值不会因为某地区的FDI扩散就降低。从现实经验来看,硅谷的软件园、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台湾新竹的工业区等、我国的绍兴轻纺民营企业群落、义乌的小商品民营企业群落、海宁的皮革民营企业群落等,这些都是本土企业集聚的典型,一定程度上的本土集聚对FDI的再进入可能形成一定的排斥力。
(2)从区域经济学角度而言,产业关联的实质是产业间获得外部集聚经济利益过程的空间联系。由于空间具有等级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所以在不同的空间地域,经济活动中产业关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特定区域,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产业关联特点,产业集群结构特征也独具特点。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5
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标准
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应当看到,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经过五十年的建设,我国建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轻工、纺织、家电、重化工等加工业经过技术引进暨技术改造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其中许多企业已经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达到或初步达到国际中上游的水平。可以预料的是,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在中间技术的制造业中仍将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我国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在劳动力、资源、技术以及质量价格比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由于这些制造性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劳动相对密集、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因此它们是我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生产规模过剩,国内市场价格难以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行业的对外投资一方面可以使我国一些成熟的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直接置身于当地市场,实现产品本地化。另一方面,可以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因此,轻工、纺织、家电等将是我国参与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部门。
二、满足我国短缺要素需求的产业
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是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如油气、矿产、木材及纸浆生产基地。因此,投资于海外资源开采业,致力于技术资源密集的、由国家投资建立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将是我国资源寻求性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这类项目如铁矿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林业开发、远洋渔业等,投资大、市场和投资风险高、建设周期长,项目建设不仅涉及采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融资、投资方式等极其复杂的系统问题,还往往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不可预见性因素,需要政府为企业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建设。
例如,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就是控制战略资源的典型事例,为了获得石油,西方一些国家几乎用尽了各种手段。今天,我国也成为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净进口国,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我国2010年的石油需求量缺口也将达1亿吨以上(约占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要保障我国的石油供应,必须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经济、外交和国际政治等手段,并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能源战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我国资源战略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产业中,除继续引导资源类企业到海外开发外,还应鼓励制造业企业把高能耗的生产环节向境外能源供给便利的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东道国的产业结构、税收和就业率。
三、符合我国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
今后,我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有一些产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速度将放慢。这些产业要继续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向那些能发挥本产业比较优势的东道国投资。例如,我国一些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可靠,成本竞争力强,将是我国向一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可使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增强我国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四、对我国出口带动作用持续性较长的产业
由于一些加工装配型海外投资企业供求关系链比较长,在投产初期,甚至在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里,对国内半成品、零部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依赖性较强,对我国出口客观上形成持续性的带动作用。因此,这些产业应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中之重。
机械行业如汽车、拖拉机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行业的CKD、SKD组装,轻工行业的摩托车、自行车组装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因此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这些行业对我国出口的持续带动作用是长期的。因此,它们应当成为积极鼓励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由其行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境外投资的增值链角度看,这些行业的境外企业对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以及售后服务的依赖性较强,将使我国这类产品能够较长期地占领当地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服装行业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其对出口的持续带动作用不如第一类。从已有的服装类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实证经验来看,主要是为了绕过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配额的限制,在当地加工然后出口到欧美市场。由于我国出口服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进口面料,因此服装类境外加工贸易企业,除设备投资外,后续的出口带动作用视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不如第一类。面料、辅料也可能从国内采购,也有可能在第三国采购,因此服装行业境外投资的增值链较短。
从行业的角度看,纺织行业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首先考虑的是,国内强制性压缩纺织纱锭淘汰下来的相当一部分设备和还可以继续使用(利用)的生产能力,通过投资方式转移到有需求的境外市场,从而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但从带动出口角度看,相当一部分纺织原料不一定从国内采购,而是在国际上采购。因此,对国内出口的后续带动作用较低。其次,纺织设备向境外转移同样可以绕过欧美配额的限制,但是大规模转移必然引起欧美国家的警觉。而且事实上,有些欧美国家已经对我国转移纺织设备的一些国家实行了配额限制(如柬埔寨等),这将对我国纺织设备向境外转移起到制约作用。纺织领域的境外投资应根据实际情况审慎地制订具体的实施策略。
对外投资产业结构现状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34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额为6470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5%。
从行业分布看,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92.6%。其中,采矿业为13.8亿美元,占总流量的48.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投资。制造业为6.2亿美元,占21.8%,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批发和零售业为3.6亿美元,占12.6%。商务服务业是2.8亿美元,占9.8%。
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所属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比例最大。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特点是:投向广泛,重点突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存量占总量的32.8%。批发及零售业为65.3亿美元,占总量的19.7%,即通常讲的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采矿业是59亿美元,占总量的18%,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为20.7亿美元,占总量的6.2%,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铜、锌、铅、镍等)、造纸及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
从上述产业结构现状所显示出的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采矿业和制造业已超过批发、零售业,分别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且增长率较高。从截止到2003年的总量来看,批发及零售业虽位于第二位,占总量的19.7%,但采矿业已占总量的18%,超过批发及零售业已为时不远。这说明我国对外投资结构在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结构的整体布局进一步合理。改变了前几年我国对外投资结构中,贸易型投资占60%以上的局面。改变了我国对外投资中非贸易型投资严重偏低,且在非贸易性投资类型中生产加工型投资企业的比重又明显偏低的局面。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得益于我国政策环境的优化。
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目前,我们正面临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我国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合理政策,使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巩固和提高。
政府政策的重点不再是在审批环节上管制企业,而应通过产业和地区促进政策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
一、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
该基金对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或贴息,对项目进行评估,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款和回收等。在贷款对象选择上,应侧重有助于带动和增加我国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及其他项目。在提供贷款条件上应适当放宽期限,程序上应符合规定并尽量方便企业申请和使用。
二、建立以中国银行为主的海外网点,为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服务。
由于我国大多数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均处于起步阶段,在东道国市场上尚未真正立足,当地银行对我国企业了解不多,知之甚少,致使我国企业在当地融资困难重重,融资成本也大大高于当地企业。因此应以中国银行为主,其他银行积极参与,加快在我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为境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
三、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
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或对外投资研究所)。该中心应在商务部各地区司、驻外经商处、中国贸促会及各进出口商会的指导、配合、协调下,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国别市场和投资项目信息),为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介绍对外投资的投资融资制度及审批程序,指导制订投资计划,协助对东道国投资合作者的信用调查,协助编制对外投资立项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企业独自编制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等。掌握对外投资的动态情况,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对外投资产业。
四、制订“走出去”产业发展规划。
在明确“走出去”中长期开放战略的基础上,应当制订具体的行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选择资源丰富、经济运行相对较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当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境外发展的重点。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6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5.124.8;F83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5-0048-03
近年来,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加强和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好转,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作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投资合作越来越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对外部资本依存度很高,需求强烈,其中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推动效应的外商直接投资是俄最理想的投资类型。根据俄政府制定的2020年现代化快速赶超战略目标,未来十多年间累计要投入2万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其中1/3须由外资来填补。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及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问题,可以准确把握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动向,更好地促进中俄投资合作。
一、俄罗斯投资环境分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并积极吸引外资,然而由于投资政策不连续、投资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吸引外资的效果并不明显。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快速恢复,进入俄罗斯的外国投资逐年增加。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累讹841.7亿美元。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增幅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巴西、智利、墨西哥、摩洛哥。有资料显示,俄罗斯在世界直接投资排名榜中的位次已经从2003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6位,俄罗斯正逐渐成为全球投资中心之一。
(一)法律环境
俄加快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进程,不断调整和改善法律制度,仅2002年一年里就通过了47项新法案。为减少行政对企业的干预,政府出台了《国家注册法》,简化企业注册程序,使企业注册在一个窗口完成;制定了《许可证制度》,简化了发放经营许可证的手续;修改了《股份公司法》;颁布了《国家检查法》,以限制政府监督部门滥用权力。此外,修改后的《外国公司投资俄罗斯战略部门法规》也于2011年开始生效。俄总理普京表示,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国际投资者进入俄罗斯食品生产、药品生产以及金融行业的经营渠道,同时政府也会在相关项目的土地使用上放宽限制。
但俄罗斯有关外国投资的法律至今仍不够健全和完善,联邦法律与地方法规有些地方脱节,不同领域的经济法律在同一类问题上缺乏一致性,而且这些法律变动较频繁,缺乏稳定性。
(二)经营环境
俄政府和各联邦主体吸引投资的积极政策是外国投资者在俄能顺利经营的先决条件。最近几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税务改革,以便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降低投资成本。例如:企业利润税从35%降至20%,增值税从20%降至18%,个人所得税从35.6%降至13%,统一社会税从40%降至26%,取消了原为5%的销售税、原为1%的汽车道路使用税。自2009年起,对进口俄罗斯产品目录中未列出的技术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出资培训员工和为员工缴纳养老金的雇主免征所得税、统一社会税和自然人收入税,免征正在进行科技研发或已经生产的现代化新产品的增值税等。
同时,俄罗斯还陆续出台了新的促进投资政策,其中包括组建经济特区、俄罗斯联邦投资基金、发展与对外经济活动银行、俄罗斯创业公司、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等。除了俄罗斯联邦政府采取集中措施以保持投资积极性外,各地方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作为国家给予支持的一种手段,地方政府可以对投资者在地方预算的税收收取幅度(地税)上给予优惠。
(三)社会治安环境
俄社会治安环境仍未根本好转,外国投资者和经商人员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干扰,人身安全缺乏可靠保障,外资企业外方人员及其他外商往往成为歹徒袭击和黑社会敲诈勒索的对象。
二、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及面临的障碍
苏联解体后,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数额不大,增速缓慢。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俄双边贸易额的攀升,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额也大幅提高。2007年《中俄关于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的签订,使得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额达到了4.78亿美元。2009年以来,俄经济显现出复苏态势,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也结束了由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下降局面。2010年,中国对俄累计直接投资为5,94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对俄直接投资还将大幅增长。
(一)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领域与地区分布
截至2010年末,经中国商务部核准并备案的在俄中国企业达到772家,其中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由于存在着行业和地区经济差异,外资进入的往往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和地区。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企业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以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其中,莫斯科州和圣彼得堡市不仅有纳税优惠,而且有发达的市场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支付能力,是俄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毗邻中国的地理位置,对中国资本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由于天然气、石油、矿产以及动植物等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吸引了大部分中国对俄直接投资。
从2007―2010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存量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占据投资存量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分别占投资存量的1/4左右。从具体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投资主要涉及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等领域。其中,房地产业是中国企业对俄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2009年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实施原木采伐、木材加工120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9.5亿美元。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采矿业也是投资存量较多的行业,制造业的投资存量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另外,从2007--2009年中国对俄投资份额的增减幅度来看,由于俄罗斯相关政策的不稳定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有明显的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特点
1.中俄投资合作互补性趋势增强
2009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批准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明确了两国开展投资合作的主要目的、原则、合作机制及投资优先领域等重要
内容。两国在资源规模和产业发展方面突出的互补性,决定了中俄投资合作的发展潜力。这种优势互补型的投资合作主要体现在两国相互投资的出发点上,即中国投资俄罗斯,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工并换回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俄罗斯投资中国,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林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等领域。近几年,受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按揭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俄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中国一批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先后进入俄房地产市场。但从中国对俄投资存量来看,对俄罗斯林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的投资仍然占主要份额。可见,中国对俄投资属于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来看,绝大部分投资集中在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纺织服装、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木材加工等八个行业,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其他均集中在沿海地区。由此分析,俄罗斯对华投资属于资源寻求型及出口导向型。因此,比较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动机,中俄投资合作领域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特点,且有显著增强的趋势。
2.中国加大了对俄企业跨国并购力度
根据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网的《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统计分析报告》,俄罗斯是中国企业2010年十大出境并购目标国家之一。近几年,中国企业对俄企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矿业领域,如2006年7月收购俄罗斯油气生产商俄罗斯石油公司7.58%的股权。竟购财团包括英国石油公司(BP)、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CNPC)、马来西亚石油公司(Petronas),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在俄罗斯石油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斥资5亿美元收购其股权。2010年香港银创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一家投资控股公司Spring Vast,该公司持有俄罗斯奥姆恰克金矿公司80%的股权。银创控股有限公司以3亿美元的价格真正获得了俄罗斯金矿资产的控制权。这些成功的跨国并购案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俄罗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金砖四国”之一,俄罗斯将继续成为中国投资的潜在目标国。
(三)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面临的障碍
1.俄罗斯劳动力匮乏
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预测,以2000年人口数量为基础,随着国家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达到具有劳动能力年龄的人口数量在2005--2006年扩大到8990万,占人口总数的63.6%,但自2006年起开始呈逐步减少的趋势,预测到2016年仅剩下8040万,占人口总数的59.9%。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将对俄吸引中国直接投资造成一定障碍。
3.中国企业缺乏对俄市场的了解
相对于中国市场,俄罗斯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而中国企业往往并不了解俄罗斯市场信息,不了解俄罗斯文化,对于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消费者习惯、消费心理、政策法规等知之有限,这使得对俄投资在起步阶段就困难重重。另外,俄罗斯的产品检验标准比中国本土检验标准更为严格,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达到国际标准,才有可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4.法律与市场不完善
在吸引外资方面,俄罗斯已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外商的法规(包括税法、土地法、企业管理法等),但是这些法律实际上效果有限。司法系统公正裁决的不确定性、管理机构广泛存在的贪污受贿行为,严重损害了外国投资者对俄法律保障的信任。另外,俄罗斯宏观经济不稳定也给投资企业带来很大风险。
三、结论和建议
在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我们应以《俄中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和《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指导,完善对俄投资企业的管理,积极探索跨国并购等主流投资方式在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中的应用,尝试构建促进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1.加强对企业赴俄投资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企业境外投资既需要政府推动和组织,又需要有效的指导和监督。要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制定省(自治区)对俄投资的战略规划,提出对俄投资合作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实施的步骤和要采取的措施。建立对我国企业对俄投资的事后监管体系,由对外投资管理机构收集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中国驻俄使领馆经商参赞处境外投资企业业务活动信息,并进行及时整理和分析,以此作为监管依据。
2.注重经济特区的作用
经济特区是俄罗斯政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区域。一般而言,经济特区中企业能够得到普遍的优惠政策。例如,加里宁格勒州特区内企业建立前六年免除企业利润税和财产税,从第7年到第12年利润税和财产税减半征收。利佩茨克州通过有关经济特区地方法律,提供减免税和提供补贴等优惠政策。例如,企业入驻五年内免除财产税,对入驻企业引资项目贷款利息提供地方补贴,对企业入驻安置提供地方补贴等等。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成功实现境外投资。
3.加快培育骨干企业作为对俄投资主体
外经贸企业是深度开发俄罗斯市场的强有力主体。当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外经贸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股份制,实现资产多元化。鼓励效益好的公司通过兼并、合并或联合等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鼓励生产企业与专业外经贸公司联合,中小企业联合,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同时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外经贸领域,改革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对俄经贸业务,在融资、税收、用汇、经营范围、配额许可证管理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使之在对俄经贸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中海,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路(2000--2008):经济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高欣,中国对俄的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5).
[3]郑雪平,中国企业对俄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J],西伯利亚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