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1
一、探究性实验前的准备
要使探究性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1. 明确实验目的
老师必需明确在课堂上准备让学生做什么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次的实验,都应该向学生明确这一次进行什么实验。
2. 精心准备实验器材
作为科学老师,都知道不同的实验材料对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影响极大,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对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所了解,最好都能够亲自试一试,才不会在实验当中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
3. 合理组合实验小组
在课前组建适当的实验小组是顺利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一般说来,适当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4到6人为宜。有了合适的小组成员,还得给小组的每位成员安排合适的任务。笔者给每个小组设置了材料员(负责实验材料的交收和保管)、实验协调员(负责监管整个实验的过程,安排各位成员的分工)、实验记录员(负责填写活动记录表)及汇报员(负责组织实验后的汇报)。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并且每节课都会适当的调整他们的任务,让学生轮流担任各个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不再纠缠于谁该做什么,而且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
4. 科学设计实验记录表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及时进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下来,但小学生年纪小,书写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表的时候要注意降低难度,减少文字性的表达内容。实验记录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计,可以是表格式的,把一些选项都列举出来,让学生以选择或打勾的方式完成,也可以让学生用图式的方式代替文字的表达。
二、探究性实验过程的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是实验能够完成的关键因素,探究性实验的指导包括整体性的指导和个别指导。
1. 整体性指导
整体性的指导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对实验目的、要求、操作过程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本次实验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要求,以及实验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这些内容较多,建议用PPT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验的步骤如何较多或较复杂,最好能够把流程在学生的记录表上有所呈现。
除此之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操作实验仪器,让学生认识一些仪器的名称,能够使用正确的名称。
每次实验活动前,对于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师可以特别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进行操作时重点注意。对于一些涉及安全的操作更加要在整体指导时讲清楚,避免实验当中出现意外事故。
2. 个别指导
实验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实际上是指对整个实验小组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一般是在学生开始实验探究的开始后,老师巡视活动过程中进行。当学生的活动开始后,老师不能自顾做自己的事,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活动开始之后,往往会有一些小组还没有弄清实验该如何做,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十分需要教师的指导了。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难,并对具体的问题作出指引。
三、探究性实验后的汇报交流
所谓汇报,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的内容进行一定整合,用文字、图画或其他方法呈现给全班同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汇报往往是科学探究的核心部分,汇报交流做好了,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1. 组内交流筛选好汇报人选
在实验结束之后,让各小组有一定的时间在组内先进行交流,选出合适的人选进行汇报,就能够有效地节省时间,避免因为表达不清而导致的拖延。
2. 强调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而在实验结束时,老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如及时把实验的仪器收上来,并让汇报者面对倾听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汇报过程中,要注意对汇报者给予肯定及鼓励。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2
一、目前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虽然学生对实验有很高的兴趣,但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明确。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它的可操作性会深深吸引学生,进而为顺利开展科学实验创造了条件,但是课程所研究的问题却被忽略。2.实验的开放性和方式的科学性相矛盾。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实验课要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学生要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究,这样就使教学方式更加开放,但这就让教师在指导上和准备教材上有了困难。3.小组合作有形式倾向,造成实效性很难突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教学目标之一,而科学实验活动的展开一般来说都是实行分组制学习,但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好玩,实际掌握到的知识很少。4.课外探究的主动性不高,实验完成的情况不乐观。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连续的,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就得到解决,因而需要在课外继续开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主地去进行实践,加上很多学生缺乏毅力和耐心,很难养成自主开展实验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方法
(一)重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活是一本应有尽有的教材,包含着科学方面的知识,只要好好利用,自然就会给实验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发现在我们校的身边其实存在着许多的教学实例与可探究的现象。如在教学“淀粉”时,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实验探究淀粉与唾液相混合后的结果。因此,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带少量馒头、马铃薯、米饭、面条、玉米等到课堂上,或者教师也可以自己搜集,然后把所有的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哪些食物中淀粉含量多。在进行探究的时候,让学生结合相关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二)注重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倡导小学的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参与性的重视度,然后给学生提一些能够激发其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探究和思考实验的过程。如在讲述“绝缘体和导体”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虚拟出导线被老鼠咬断的情景,此时,小灯泡是熄灭的,那么还能用另外的什么东西来替代导线从而使小灯泡再次发亮呢?学生就会进行讨论和思索,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帮助下设计实验的计划,再进行操作。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分析、观察、以及论证来检查自己得出的观点,并不断地进行尝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提供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3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所提的问题,常常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好的。虽然能有助于教学进度的完成,但忽略了学生自己问题的提出。事实上,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胆地提出问题,对那些能大胆提问的学生,哪怕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教学设计的方向,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要注意引导思维的语言,比如:“请问,你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在某种情况下,你发现了什么?是否想到其中的原因?你觉得怎么处理比较好?”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不大,但对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作用却很大。不要提那些“是不是啊?”“对不对啊?”等的问题,以免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让学生熟悉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设置情景、提出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获得结论,能引申扩展会更好。
事实上,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实施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灵活的。比如,设置情景,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情景,也可以从生物的发展史中提炼。但总体模式大致相同。但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做个有心人。
教师要尽力将探究的一般模式在学生的思维模式中不断强化,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使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入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研究科学过程的内容,不只是说说结果。比如,光合作用,它的发现历程是:亚里士多德到海尔蒙脱的柳树实验―普里斯特利的钟罩实验―英格豪斯实验―萨克斯实验―恩格尔曼实验,最后到利用同位素做实验,这可以作为探究的典范,能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探究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对问题的讨论、辩解,对特定的课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实地考察与观察发现新问题,对某个议题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交流。
3.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手段,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又要有质的评价。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评价。评价的出发点是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三、案例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也就是较低的温度能改变细胞内酶的结构,就不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从而导致在细胞分裂过程时形成纺锤体所需要的ATP无法供应,进而使体细胞分裂时已经完成染色体加倍,但细胞不能分裂。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用已经萌发的大麦、玉米种子,首先分别在-20℃、-10℃、1℃、常温等条件下处理,然后进行观察。
由于本实验的材料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的种子,种子的细胞周期受到了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固定好室温下处理的大麦、玉米的幼根。为了体现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以及让学生能体验到实验的过程,本实验最好采用对照设计,对照实验的过程,同时要求学习小组的学生共同、认真完成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加倍的原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不同温度条件对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影响,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与实验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看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何况此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欲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并不容易。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要求他们规范操作,选择好对实验材料进行固定的时机。
2.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第一步:用小刀将含酚酞的琼脂切成边长分别是1cm、2cm、3cm的三个正方体。
第二步:把这三个正方体琼脂放入烧杯里,并加入0.1%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正方体琼脂块浸没,再用塑料小勺翻动琼脂块,大约十分钟。
第三步:翻动十分钟后,戴好手套,用塑料小勺把琼脂块取出,并用面纸将琼脂块吸干,假如还没有干,就不能接触。然后将每块琼脂用小刀将它们切成两半,观察横切面,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测量每一块琼脂上的氢氧化钠扩散的深度,并将数据填在表格里。
第四步:将表面积、体积与比值计算好,填写在事先画好的表格中。数据不要繁杂,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不要很多,比值也是简单点好,比如3∶1等。
分析讨论:
(1)请大家根据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的计算,以及琼脂块变色的深度的测量,你能预测到什么?
A.我们知道大多数细胞与微生物的边长不足0.01厘米,那么思考一下: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B.能找到说明氢氧化钠在每一块琼脂中扩散的速率大体相同的证据吗?
(2)大多数的高等动物体细胞的直径在二十到三十微米之间,根据本实验细胞模型的探究,你能分析一下细胞如此小的原因吗?
A.为什么生物体由很多细胞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由较大的细胞发展来的?用假设的方式说明一下。
B.一般情况下卵细胞的体积较大,比如,驼鸟卵黄的直径达到五厘米左右,它是否违背了细胞体积的守恒规律?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4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解题方法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理论的最重要辅助手段。实验设计及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与结论分析是历年高考分值最重,区分度最大,学生失分最严重的部分,把握实验设计的常规规律方法,熟习实验考查的几种典型模式的解题技巧是减少本题型失分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针对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解题策略,更是每位考生必备的功底。以下就如何答好这两种题型,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以下是两类实验比较的项目:
1)实验目的前者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及其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后者验证已知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及其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实验假设前者假设的形式表达,是根据现有科学理论事实,对所有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后者因结论是已知的故不存在假设问题
3)实验原理前者因探究内容而异;后者因验证内容而异
4)实验步骤前者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未完成,实验步骤要自己设计;后者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的或尚未做过的
5)实验现象和预期结果前者未知,应对应假设分类讨论;后者已知
6)实验结论前者对应实验目的作出探究结论;后者对应实验目的作出肯定结论
二、两类实验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的科学性,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2.对照性原则。生物学实验中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与可信度,设置科学,合理的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对照组类型如下:
1)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
2)自身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3)条件对照:给实验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4)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对照。
3.单因子变量。要验证谁则把谁作为变量。
4.平行重复原则。在使用中可以通过在一组实验中同时处理多个材料来体现重复性原则。
5.随机性原则。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1]实验设计的思路及方法
⒈了解题目要求,从题干中找答案。
⒉写出实验名称:指出是什么实验,判断是验证性还是探究性实验。一般有“验证,证明”等词为验证性实验;有“探究,能否,是否”等词为探究性实验。
⒊写出实验目的:在判断基础上,明确目的,一般在题干中有“验证……”,“证明……”,“探究……”其后内容就是实验目的,但有些要提炼要点。
⒋实验原理。这对所学知识运用要求较高,需多方考虑完成此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⒌设计实验方案(步骤),一般情况要出现以下几点:
①.如果需要提取,配制,处理实验材料则把提取,配制等操作放在第一步。
②.分组编号。研究对象,器皿等要编组标号,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在措辞中往往有“相同”“一致”等字眼。如果有测量应测量记录初始值。
③.实验处理。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单一变量;实验处理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④.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等。依然在措辞中体现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经常有“相同条件下”,以上条件满足后,要明确注明“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
⒍通过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处理,综合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即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实验结论则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定性表述,结论要依据实验原理并与实验目的相对应。验证性实验一般有一种结论,而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
四、例题比较
以鉴定某人是否出现糖尿病为例对两种实验类型进行对比。两类实验的原理(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作用出现砖红色沉淀)、步骤相同(与教材同),不同表现如下:实验名称前者为鉴定某人是否出现糖尿;后者是验证某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还原糖
实验现象与预期结果前者出现或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后者出现砖红色沉淀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5
关键词:科学实验;质疑;探究;设计;总结
科学实验的主要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培养单一的动手能力。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一般要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结论收获几个阶段才能完成。下面我就从实验的这几个环节谈谈科学实验中其它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的第一过程: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实验教学时,一般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提出课题,这个问题可直接提出,也可通过一种现象间接引出,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不仅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还要采取讨论式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氛围。最后,通过筛选,得出解决问题的众多假设。就是这样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第一过程中形成质疑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质疑思维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教版”科学(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二、实验的第二过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将假设的众多因素摆出来,然后提出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怎样才能验证一个假设是否正确。这个提问是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实验的方法和采用这个方法的理由。这种表述很重要,它是将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用外部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再产生设计思维。只有通过表述,才能知道这种方法对不对,合不合逻辑;只有通过表述,才可以促进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才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原则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彩虹的形成”这课时,需用三棱镜做太阳光的色散实验,因学校没有三棱镜,怎样上好这节课呢?学生也为此而感到失望,老师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想办法解决。没想到学生的点子还真多:有学生用笔筒吹肥皂水泡对着阳光,肥皂泡出现了各种颜色;有的学生带来了喷雾器,连续不断的喷雾出现了各种颜色;还有的学生摸索出这种方法:端来一盆水,水中放一块平面镜,放在阳光下,变换水中镜子的倾斜度,将阳光反射到一张白纸上,也出现了七种清晰的色光。没想到还有个学生带来了家里的“停电保”,充足了电来代替太阳光,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这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实验,不仅克服了教师指导实验单一化,而且让学生也尝到了自行设计实验的甜头,学得特别来劲儿!
三、实验的第三过程: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操作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要将前面的设计用实验再现出来,同时也是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现出来。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探究学习。如:对《爬行动物》一课的研究过程就经历了“部分探究——完全探究——科学归纳”的过程。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对资料的占有去自由地对动物进行分类。一开始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如分为肉食、草食和杂食类,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虫类等,当时就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所折服。后来,随着研讨的深入,引导学生成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协助探究,从而使学生们很好地理解各类动物的特征。这样的学习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促进者角色,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促使了探究学习的形成,这时学生获得的概念才是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的。
四、实验第四过程:课后研究热情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一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就一个大课题来说,如“怎样加快溶解”,它包括三个小课题,也就是三个科学实验,这三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就是三个独立的因果关系,而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得出这三个因果关系,还要将这些因果关系综合起来解决“怎样加快溶解”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停留在学会做几个科学实验,而是需要会运用科学实验解决一些问题。这个综合运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即通过对几个独立因果关系的归纳概括,得出对大课题的解决办法。如,搅拌能加快溶解;加热能加快溶解;研沫能加快溶解。如果要迅速加快溶解,就必须同时采用搅拌、加热、研沫办法。在教学时,要将这个思维过程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概括,最后通过一个综合性的比赛来完成这个大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质疑。在设计实验中自主的探究并且形成最后的总结能力和课后的研究热情。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样的科学实验才是真正成功的科学实验。”那就让我们把目光从科学实验那简单的动作要求上面转移开来,在质疑、设计、探究、总结中引领我们的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更多未知领域。让真正的科学实验之花烂漫在中国素质教育的原野上……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科学出版社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新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尤其要重视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当今,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化学实验能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化学实验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一、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充分赋予学生动脑、动手的权利。同时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功能,所以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
二、教学方法上,从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教师还应在实验教学模式上作更多多探索。实验的形式要逐步从以演示实验转变为以学生实验为主,以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多手段多管齐下,尊重学生主体,实施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实验教学形式,给学生活动的时间、空间,通过学生活动,动中学,学中动,讨论交流、质疑反思,得出结论,形成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中学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探究是学生的天性,作为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实验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有探究的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轻易包办;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还可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包括自拟实验步骤弄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脑: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所有潜能和创造性都充分表现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先后顺序。教材的教学顺序一般是先讲授后做化学实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某些教材的顺序作些调整,即学生先做实验后讲授。例如,在学习常见金属化学性质这一节时,先组织学生分别做学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交流并归纳小结。这样做由于学生事先对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没有印象,只能通过自己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推理得出,所以学生操作认真,观察细致,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效果。二是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局部的变动,有时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改变以学科为中心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模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化学的实验功能不仅仅在于验证和扩展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合教材特点,有序组织实验教学,不断加强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展示的化学实验有40个,其中超过80%的实验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途径呈现的。新课程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实验教学情境,帮助教师理解实验教学重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训练学科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1、认识化学仪器是基础,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学习的基本。贯穿整个化学实验的始终,教学中学生多实验练习,教师帮助指导校正必不可少。
2、常见气体的制备是教师普遍重视、学生学得较好的实验内容。教师引导分析示范,从八方面(药品、原理、发生装置及仪器、收集方法及收集装置、操作步骤、检验和验满、实验注意点分析、性质实验)分步解读实验学习内容,学生练习注意观察,归纳对比掌握规律,活学活用掌握方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气体的制备是初中化学的典型实验,师生重视,名列学生印象最深的实验首位。
3、加强书本实验探究,重平时,巧设疑,小中见大,重视探究。如河北省中考2006年第28题:影响铝与硫酸、稀盐酸反应速度的因素、07年探究影响双氧水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08年第27题:高锰酸钾物质微粒的性质实验,09年第29题:三种不同的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许多探究实验都是典型的对比实验。如做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融化,不同金属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实验时,实验中不仅要体现学生实验中分工合作团结互助,还应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捕捉实验细节。
4、要注重探究实验的组合,形成递进式问题,提高探究层次。如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酸碱盐性质中中和反应大家认识是重要的,但平时缺乏深层次思考,探究能力没有提高。
5、综合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化学知识不再是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可根据这些知识所涉及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以问题中心),关注社会,贴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中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