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1

近年来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总体排序:位列全国中游靠后,西部第三

自1983年陕西省诞生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到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11个,合同外资93.1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7.79亿美元。十年来陕西每年新批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增幅不大,但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以西部大开发起始年的1999年以及2003年、2004年作为比较时点,来看陕西实际利用外资的实绩:1999年,陕西在全国内陆地区的31个省市中名列第22位,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0.6%;2003年,陕西列第19位,占全国比重为0.62%,位列中部的吉林省和山西省之前,在西部居广西和四川之后列第三;2004年占全国比重有所上升,达0.87%,在西部居四川和内蒙古之后继续列第三。

2.投资来源:投资强势国家为主,自由港及欧盟投资增加

截至目前,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对陕投资,形成了以港、台、美、日、欧(盟)、新加坡、维尔京群岛等国家(地区)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近五年来,投资来源国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依实际利用外资额看,2004年排前十位的分别是:维尔京群岛、香港、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开曼群岛、印尼、萨摩亚、英国,占所有国家和地区对陕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5%。依项目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来看,投资来源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前十位的投资国家和地区中有来自太平洋岛屿的自由港避税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无论从项目数还是实际投资金额都处于前列,尤其是2002年、2004年的实际到位金额超过了香港,列第一。二是欧盟的德国、英国和亚洲的韩国、泰国的对陕投资有明显增加趋势;三是近年的日本企业对陕投资项目较少,与其整体对华投资增加相比不相协调。

3.产业结构:制造业仍是重点,第三产业比重扩大

制造业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现第一产业的投资下降,从2000年以前所占比重约6%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第二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专用机械设备、普通机械等,包括建立研发中心,这些领域在陕西具有比较优势。随着第三产业的投资呈现增加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稍有下降,平均值在65%以下,而第三产业上升到30%以上。加入WTO以后,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逐步放宽,外商开始进入,投资规模加大。如金融业的香港东亚银行在西安开设分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商业领域的德国麦德龙、正大集团等也进入西安等。

4.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明显,特殊方式有所突破

陕西省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合资仍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近50%。但近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在新批准设立的企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从项目数看约占40%,从实际进资额看,比重超过了20%,相反,合作企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不足20%。另外,股份制外商投资企业已有3例。陕西省在吸收外商投资方式上进行过许多新的探索,继1996年陕西省成功地以TOT方式实施了西临高速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以及渭河发电厂部分股权转让之后,2002年又有外资收购陕西移动等重大外资项目,标志着陕西省在吸收外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国际主流的直接投资方式―并购投资开始显现,并呈增加趋势。截至目前,陕西已批准23个并购投资项目,并购方式以股权并购为主。此外,随着国家鼓励东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再投资,陕西的外商再投资也呈现增加趋势。

5.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00强投资渐行渐近

陕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来看,1995年时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为152.7万美元,近年来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如2000年为232.2万美元,2001年上升为329万美元,2002年达414万美元,2003年为364.3万美元,2004年为387.1万美元,均超过1990-1999年累计平均规模154.2万美元的水平。

截至2004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的富士通、NEC、日立,美国的联合技术、强生,德国的西门子,瑞典的沃尔沃等29家已在陕投资,共设立了33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5.8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为2.03亿美元,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规模为634万美元,比陕西全部项目平均外资规模高出200多万美元。其中麦德龙、汉高、丰业银行等9家为近五年对陕投资的企业,四年引进的500强企业占500强对陕投资总数的31%,9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1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为2333万美元,显著高于2000年以前引进的20家500强项目平均规模为613亿美元的水平,说明500强对陕投资的力度正在加大。

6.投资地域:关中“一线两带”占绝对优势

由于陕西省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85%以上的项目集中在关中“一线两带”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杨凌农业示范区。总体来看,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西安的外商投资项目占全省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项目数占全省的70%;二是关中的“一线两带”所占比重上升达85%;三是陕南和陕北的吸引外资所占全省的比重较低,小于15%。

近年来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绩效分析

1.外商投资经济对资本形成的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弥补了陕西的“资本―储蓄”缺口,增加了资本的存量,促进了经济增长。对资本存量的增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乘数效应,通过前后关联,引发陕西当地企业扩大投资;二是带来了外资的追加投资;三是引发其他外国企业的关联辅助投资;四是为陕西省内企业调动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做出了贡献。另外,由于陕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外商投资陕西,对于国际资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同时也带动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将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 的比重定义为外资依存度,选择1995年、2000年、2004年三个时点进行对比,则陕西省外资依存度1995年达2.71%,2000年为1.5%,2001-2003年提高到了1.6%,2004年为1.51%。由此可以看出,陕西与全国的外资依存度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却明显低于全国的情况,说明陕西的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之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2.外商投资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近五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逐年上升,占全省的相应比重总体高于90年代中期水平,呈相对稳定。从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来看,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一是说明陕西的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及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大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却较慢,从中也说明陕西的外商投资企业规模还不够大。

3.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为政府投入,逐步转化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外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1-2004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平均达到4.86%。实际吸引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从九十年代中期显著提高,1997年达到了峰值11.93%,之后大幅下降,至2001年起稳定在3%以上。其变化趋势也与全国的情况相似,但全国的峰值时间是在1994年,达17.08%,2000年、2001年下降到了10%左右,2003年继续下降到7.9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弥补了陕西省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基础设施数十亿元人民币,如:投资高等级公路建设资金3亿多元,合作兴办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外资28亿元人民币以及外资投资西安的水厂建设等。

4.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税收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成为陕西省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涉外税收是陕西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效益趋于良好,企业纳税额不断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来,外资掺股陕西移动通信等重大项目的进入,使外商投资企业纳税额大幅增长,根据财政汇总决算报表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2003年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涉外税收总数达20亿元以上,2003年达23亿元,比2002年增长8.71%,比2000年增长54.3%。

5.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对促进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改善省内相关企业的营销状况,增加最终产品的贸易并且带动出口,提高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陕西省的出口比重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1991年占3.58%,1995年占4.03%, 2000年占8.86%, 2004年占9.46%(表3)。说明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能力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约50%,2004年高达70%)比较差距仍然较大。

6.外商投资经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吸引外商投资不仅引进了陕西短缺的资本,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并由此产生了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陕西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如表4所示,自2001年起,省内外资企业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能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同一年度中又表现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高出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又高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规律,反映出近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利税水平显著提高。

7.利用外资的就业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对陕西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也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据近几年参加年检的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就业人数来看,2000年年检企业最多,反映出的就业人数为9万多人,2001年后由于年检企业减少,反映出的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从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情况推测,实际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远高于这个数字。如外商投资的五星、四星和三星级酒店也至少吸纳了近4万人就业。因此,据推测目前在外企就业人数应在15-16万人。

主要问题与启示

从陕西吸引外商投资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来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陕西省内整体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整体的对外开放意识薄弱,市场经济发育较差,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薄弱等,导致其投资环境不如东部和中部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少,未能形成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拉动效应的项目群或产业链,也未能产生外资的“聚集效应”,企业投产开业率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其绩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等。对此,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快陕西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针对陕西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出发,不断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充分认识完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最基本条件,是扩大开放的“生命线”,因此不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要从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出发加以改善和优化,提高竞争力,降低外商投资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强化服务意识,减少隐性成本,并注意改善陕南、陕北以及关中其他城市的投资环境,使全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2.加大招商力度,承接国际资本与产业的转移。

当前国际资本的流速加快,流量加大,中国又是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的陕西,更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机制,扩大宣传,研究和学习新的国际资本投资方式及成功案例,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和运营中心,利用科技实力雄厚等的比较优势,加大承接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大利用外资改组改制国有企业的力度,并注意吸引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对于重大项目可委托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强化项目包装或实行委托招商。随着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要设法定向吸引金融保险机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旅行社等入驻陕西,从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服务体系上完备投资环境。

3.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分工布局。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2

(一)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额一直保持世界前列,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2004年分别为468.8亿美元、527.4亿美元、535.05亿美元和606.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1%、12.5%、1.45%和13.3%。截止2005年2月,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1万余家,合同外资金额1116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700.69亿美元。

(二)第二产业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中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截至2003年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80.36亿美元、6320.11亿美元和2930.84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9%、67.0%和31.1%。2004年,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430.2亿美元,占总额的71.0%。这种行业结构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同时,在第三产业内部,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较大比重的现象也值得重视。

(三)东部地区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战场

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总额的85.9%,而中、西部分别仅占10.9%和3.2%。这种状况将不利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为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会凭借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构筑较高的行业壁垒,实行排他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限制竞争的苗头;跨国公司经营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势必会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转入我国,这将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由于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开展经营活动,中西部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进入,不惜在税收、土地等方面付出高额成本,这不仅加重了地方负担,而且严重抑制了国内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外资进入奠定良好基础

相对于优惠政策而言,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政策的连续性与透明度以及政府工作效率等因素。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整治投资的不良环节,改善行政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注重保持外商投资有关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加快某些行业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等。

(二)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背景下,要不断改进利用外资的方式和方法。探索以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鼓励外资以并购国内企业的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中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和国内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合作研发,以实现技术、管理外溢效应最大化;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拓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范围,以及使其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和重组不良资产的途径与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规模。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要不断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导外资进入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等。

(四)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东中西部利用外资协调发展

制定和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加强对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指导及跨国公司投资中西部的引导。进一步完善中西部投资配套设施,降低外商投资中西部的进入门槛,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五)建立健全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3

【关键词】国际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企业在全球对外投资领域中已然成为新的代表者,在维持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国内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国际市场上的不确定成分也在逐年变大,国际经济总体局势不是很令人满意。

一、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和现存的问题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部分缺乏相关策略。由于现阶段还没有较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可以与国内国情相符,这极大的制约了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进步。基于这样的形势,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某些企业是在冲动和偶然的情况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自身发展到某种程度后自然生成的。

其次,企业组织制度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由于国内的部分企业没有明确员工职能,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况且在处理风险问题时也没有相应的能力,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成功。除此之外,国内企业的制度和结构问题不够清晰,造成企业盲目的对外进行投资。

再次,大部分企业缺少专业技术。在国内很多企业都是依赖劳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的资金所占的比例远没有发达国家的比重高,且大部分企业缺少重点技术和专业性技术,这样不仅使得企业的研发能力低,还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处于低端位置。

最后,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量的平均水平相比,国内的还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要国内企业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由于投资的规模比较小,所以部分企业不能产生规模经济,不能通过增大规模来削减生产成本。国内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得资源利用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二、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第一,营造一个有助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氛围。一方面在免于双重征税上增强政府的工作力度。当前,中国已经和6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免于双重征税的协议,而且对于境外加工的物质应该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质,实施出口退税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该依据开展对外投资策略的需求,加速和相关国家或地区签署关于免于双重征税的协议。另一方面应加强国家间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的工作力度。中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条约,首先应对其充分利用,进而继续推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双边投资保护的商谈,从而保障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施展政府的外交职能,促进大型项目的合作。

第二,增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迅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放松外汇管制,让条件符合的跨国企业拥有一定的海内外融资权,健全国际投资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同时减小申请程序的复杂程度,简化审批过程,降低企业成本。

第三,激励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获得更多的专业技术、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解放已趋于饱和的国内生产力,并依据投资的最终目标使资金流向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和收购,但多数都是独资企业,因此合资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备受关注。

第四,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会限制企业海外投资,为减少这种负面效应,同时顾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因此海外投资的有关信息要具备公共产品性质。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仅要努力实现驻外使领馆和代表机构的作用,还要积极提高各种进出口商会、国内外行业协会以及外大型企业等的工作热情,充分利用它的技术性强、接触面积大、消息及时等特点。我们应该尽早迅速完善信息服务制度,形成以政府服务为前提、中介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信息网络,帮助企业及时把握住对外投资的机会。

第五,培养企业自身优势,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国际化的形成是由出口开始的,直到该产品成为受欢迎的品牌,并在出口市场上占有一定的比率,才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投资,予以生产和出售。在竞争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利用其技术,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进而拓宽本国的市场空间。通过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联合技术、共同挖掘等方法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而在本国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得自身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内的制造业出口规模比较大,部分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已占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企业如果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就会有较明确的市场,需要的营销成本也会比较低,因此这些企业的对外投资应备受关注。

第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它的外在体现。构建保证品牌发展策略的管理制度,例如现代企业体系的构建,除此之外提升产品的价值,加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都有利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

第七,增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容量。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当前,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要想使自身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就应注意人才的培育和招纳。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国内市场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以及策略的提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远.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0).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4

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产业产值增加迅猛,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方向。

(1)产出结构变动

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它的贡献度一直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 而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 包括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建材工业等等;第三产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上升趋势,应运而生各种各样新兴的服务业,其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度会继续上升。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4441.9亿美元、37543.0亿美元、26988.1亿美元,到2010年,相应的数据为40533.6亿美元、187581.4亿美元、173087.0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80.6%、399.6%、541.3%,其中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明显落后。我国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比例一直呈现“二三一”类型。

(2)就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基本趋于一致的。从各产业安置的就业人数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最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正逐步流入到第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69.8%下降到2010年的36.7%;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吸纳劳动力比重稳步上升,分别从1979年的17.6%、12.6%上升至2010年的28.7%、34.6%。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

我国大部分的外资来源于中国香港,且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截止2010年底,港资占我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41.18%,占比最大。虽然欧盟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地区,但对华直接投资比重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外资来源中,一些自由港国家,如维尔京群岛、毛里求斯、开曼群岛、萨摩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4个国家的投资共占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14.67%。

(2)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显著不均衡。东部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其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外商直接投资比较活跃。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按省划分吸收外资前四名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均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截止2010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的83.33%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吸收外资比重为10.68%,而西部仅仅只占5.97%。

(3)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1.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间构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并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据2011中国外资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62.08%,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5.87%,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5%。2010年三次产业间第三产业占比为51.39%,第一次打破了长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2.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部构成

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主要分布在工业部门,在工业中又多数集中于制造业,截止2010年,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为14001.41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30%。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截止2010年,房地产的外资金额为3702.3亿美元,占整个第三产业外资比重的4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约为13.8%;金融业的比重也大幅上升。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总体影响分析

1.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影响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

在2003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部门的倾斜加深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但在2003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外资的逐利性特征,外商投资开始由第二、三产业转移,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逐渐缩小。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及201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2003年,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的资金额由3256989亿美元上升至8515331亿美元,其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也一直稳定在72%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了46%;第三产业的外资使用额虽然在逐步上升,但其占比却一路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产值的平均比重维持在38%的水平。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偏重于第二产业,其外资占比及产值占比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第一、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在远低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2003—2010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2004年的1405258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4996992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23.2%上升至47.3%,其产值占比已上升到42%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8515331亿美元下降至5386037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74.0%下降至50.9%,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下降至46.8%。在此期间,由于商直接投资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外资占比及产值上升幅度巨大,三次产业间差距逐渐缩小。

2.增强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带动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出口商品需求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金额2010年为8623.06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9718.4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中国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约在55%左右。外资的进入不仅有效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就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都超过了70%,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外商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 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第三产业走出国门。

(2)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是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了中国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优化。

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中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1990—2010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产值从448.9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191792.80亿人民币,其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5.87%。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给保持中国工业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前来我国投资,对我国工业包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头作用。

2.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第三产业内某些行业的扩张。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全球跨国投资数额最大、比重较高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虽然远不及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但仍对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外商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在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在40%以上;社会服务业次之,比重在20%左右,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扩张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与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有很大关系。

3.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优化了农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很小,但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外商投资农业的项目多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为我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外商直接投资把先进种植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引入农业部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有重点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优化外资的产业投向。

1.引导外商增加对我国新型主导产业的投资。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带动效应、就业效应及可持续发展效应。引导外商投资我国新兴主导产业,不仅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工作。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要继续对外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外资企业所需的高层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3引导外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的投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改造国内传统行业,引进外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鼓励外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1.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公平、完善的投资环境

加快国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拓展外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中西部地区投资硬环境的改善工作;健全投资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中外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营造有利于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

2.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继续引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提高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引导外资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对华投资;加大引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力度,注重提供与发达国家投资相适应的技术和人才环境;利用对内投资方式多元化,除了继续通过合资、合作和外资独资方式引进直接投资外,还要积极探索和采取新的投资方式;加大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力度,提高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建立产业集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冯正强 张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 期.

聂立志: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产业经济.2010年第7期.

王燕飞 曾国平:FDI、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赵红 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GDP;面板数据

[DOI]10.13939/ki.zgsc.2015.23.012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外商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渗入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2.1.1 模型变量

(1)因变量为GDP;

(2)自变量为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本。

2.1.2 数据来源

各个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固定资本和GDP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均为1999 -2010年的年度省级面板数据。

2.2 面板数据模型类型的选取与估计

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GDP、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固定资本(GDZB)均取对数,模型所数据为LnGDP,LnFDI和LnGDZB。

2.2.1 模型检验

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F-检验,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P值均小于0.05,由F-检验的基本理论,在5%水平上应拒绝原假设,全国及中、东、西部地区应建立非混合模型。

其次,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P值均小于0.05,由H-检验的基本原理,在5%水平上应拒绝原假设,全国及东、西部地区P值大于0.05,在5%水平上应接受原假设,所以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中部地区的P值大于0.05,因此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2.2.2 模型估计

分别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分别得到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很高,由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系数均显著,而回归系数在全国及各地区各不相同可以得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的结论。

3 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3.1 结论分析

由实证分析部分可以看出,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羟济的增长起正的拉动作用。

从全国范围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GDP增加0.19%;固定资产增加l%,GDP增加0.29%。东部地区为: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GDP增加0.22%;固定资产增加1%,GDP增加0.29%。中部地区为: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GDP增加0.18%;固定资产增加1%,GDP增加0.32%。西部地区为: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GDP增加0.18%;固定资产增加1%,GDP增加0.26%。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域不尽相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各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不同,东部地区本来就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流人的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行的国际技术转移比较多。而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经济比较落后,其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一部分是为弥补资金短缺,而对相伴而行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造成了这种差异。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

实现充分就业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乘数和加速原理,可以引致国民收入和国内投资加倍增长,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来增加就业机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就业的机理分析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统计,2009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雇员大约有8000万人。这个数量与1985年的2200万人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便是与1998年的3600万人相比增加幅度也比较大。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比较稳定,比如2008年外国子公司劳动力在全球82,000个跨国公司中占到了28%,比2006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1992年这个比例不到10%。

1.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就业创造效应

直接就业创造效应主要发生在新建投资,或称之为“绿地投资”领域,即在东道国新建企业。新建企业可以直接增加生产能力,因此可以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主要采取了新建企业的方式,2010年外商新建企业投资金额占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72.15%以上,所以外商投资新建企业对我国的就业贡献较大。

2.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转移效应

在外资并购过程中,与之合资或合作的国内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经营上存在困难的企业。如果没有外商的合资或合作,这些企业可能被市场淘汰,从而倒闭或破产,导致失业人数的增加。正是因为外商的合资或合作使那些停产和濒临倒闭的企业得以挽救,从而使原就业人员不至于失业。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就业转移效应。

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就业的效应分析――以湖南为例

1.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

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起步的0.0029亿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84亿美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50亿美元,增长20.8%。外商直接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8个,增长24.9%。年内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总数达到55家。实际到位境内省外资金1733.13亿元,增长20.1%。其中,工业实际到位资金1089.63亿元,增长21.6‰实际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332个,增长64.3‰实际到位资金672.08亿元,增长86.0‰

2.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湖南就业的理论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数量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湖南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数为3.29万人,而到2008年增加到18.37万人,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效应是积极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湖南省吸纳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湖南就业的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湖南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LN(Y)=β0+β1LN(x)

其中:

Y:1993年-2008年湖南省外商投资单位(包括港、澳、台)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X:1993年-2008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包括港、澳、台)(单位:万美元)

对1993年-2008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数据见表4),回归后的数学模型为:

LN(Y)=0.411180+0.691292XLN(X)

(2.276846) (8.579006)

R2=0.859910 调整后R2=0.848232 D.W=1.171694F=73.59935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由于R2=0.859910,表示回归效果较好。同时由回归方程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人员的贡献为0.691292,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将会使外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增长0.691292%。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1.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增加外商投资的数量

一要着力完善、规范法律环境。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外资的市场准入、财税支持、社会服务、金融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与完善,对与《若干意见》不一致的主要内容或个别条款,要按权限和程序予以废止或修改。二要着力营造、优化行政环境。行政环境的总体要求是“高效、公开、公正”,要着力推进“绿色审批机制”,对一些重点客商、重点项目,要特事特办,从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实行“一项一策”、“一企一策”政策,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实行项目审批制,由统一的中心提供服务(如申办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外汇登记、税务登记等有关手续),提高相关事务办理的专业性。三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理想的投资硬环境总体要求是:“交通通畅、通讯快捷、供水充足、供电及时”等;同时大力推进物流运输与通关模式的创新,为外商投资企业制定最佳的多式联运的线路、班次和站点,积极推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以节省通关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2.正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利用产业集群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一是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并重。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不能犯“技术饥渴症”,一味地将外资投放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根据我国的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的数量。这样可以达到以劳动密集型扩大就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化就业结构的引资目的。二是鼓励和支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采购和使用国内企业生产的投资品。采取有效手段限制公司内贸易,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率和关联效应,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从而扩大就业规模。三是利用外商投资要与地区优势产业结合,与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增强外资的就业创造效应。例如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在农产品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对外开放,为外商投资农产品深加工业开辟通道,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3.正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利用区位优势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一是在充分利用好国际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及国内产业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当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可以利用城市群的发展增强区位优势,做实引资平台,扩大外资吸引,创造就业机会。例如湖南可以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和“两型社会”的建立,形成长株潭城市群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向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申报新的出口加工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201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葛公文: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