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验的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验的原理范文1
关键词:乡土资源;科学;实验
陶行知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天与自然为伍。作为农村的科学教师,我们应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尽力去挖掘乡土资源的优势,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来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实验方面的学习提供“养料”。
我校地处江南水乡,物产丰富。本文就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特色,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优势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游戏,陶冶性情,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等进行初步探讨。
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自制教具,开展科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学习科学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受经济条件、地理区位、教育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大部分学校实验仪器和教具欠缺,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使我们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有些实验的材料和器材若按书本上的在我们这有点难找,且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就选择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甚至效果更好的),且本地容易得到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教学《力的作用效果》时为了形象地说明力也能使固体发生形变,我选用了劲酒的瓶子进行,效果非常明显;上《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时,用塑料瓶装满水后,在不同深度扎孔看水射出远近可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上“大气压”时,用农村学生以前自制的打水筒说明水怎样被大气压给压进来;上《乐音的三要素》时,用麦秆或稻秆用嘴巴吹,通过杆的长度和用力的情况说明音调和响度的不同……通过这些,大大弥补了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的不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拉近了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到智慧。
2.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如,上“平均速度”时,书本上的实验我们可以改成带学生去游玩时,在爬山过程中具体测量“平均速度”,这样有了切身体会后会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数值是与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内计算有关;上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内容时,让学生到我们铁皮石斛栽培地去实地参观、了解;用矿泉水瓶做喷泉实验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在上实验之前通知学生从家里带好要用的一些实验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加深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如,上杆杠原理时,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生产工具锄头、铡刀、剪刀、铁钳……一个个进行分析,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东西入手,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讲述滑轮、滑轮组时拿个农村造房子搬砖头、水泥的工具,进行实例分析,探究,同样的如溶液的配置、稀释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拿农药的稀释让学生加以理解。从学生熟悉的已有一定认识的乡土资源入手,就不会觉得科学知识那么的深奥,学生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渴望探究新知的欲望。
实践证明,利用乡土资源在实验器材上进行适当的改进、调整,确保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大大提升了科学学习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分析、综合、动手实验等能力较差。但是,农村学生也有其“长”。比如,在生物观察、种植、养殖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亲身体验。这为他们探究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学生乐于探究,体验成功,优化自主学习。如,利用农村丰富的植物资源在上植物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认识各种蕨类、藻类、裸子、被子、苔藓等植物,通过亲身体验,比死记硬背的要好得多。又如,上植物的生殖时,我们可以开辟一个植物园,根据季节的不同,种类的不同,让学生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根、种子等对植物进行培植,有的可能成功了,当然有的也可能失败了,但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劳动过程中同时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探索植物的生殖、生长过程,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等从认知到探究的提升。这样,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研究植物的热情,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另外,我们这儿很多家里都养蚕,上到无脊椎动物时让学生与父母亲一起饲养蚕宝宝,这样既让学生知道了父母赚钱的辛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了解了昆虫的许多结构特性、生活习性,知道了激素的作用……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平时,我们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与田野小生命接触的机会,如,蜗牛、青蛙、蝴蝶、蜻蜓等,通过观察、探索和记录,了解它们的生活、生长、行为等有趣的特征。比如,上《观察蜗牛》一节课时,让学生课前捉些蜗牛,学生非常感兴趣,对蜗牛的观察也就非常得仔细,上课效率非常之高。
在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逐渐掌握了一些探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探究品质,充满了对科学探究学习的兴趣。以“优势”带动和促进“劣势”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农村的乡土资源丰富、雄厚、取之不尽,采来的野草,捉来的蜗牛以及遍地的泥巴、石子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每个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加强。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专门设置“科学实验区”,在“科学实验区”中放置一些农家孩子熟悉的各种动植物的种子、茎、叶、花等材料标本,使学生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和玩具,就如遇见久违的朋友,顿时变得轻松自在,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他们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会变戏法地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各种有趣的尝试。尝试着“浮与沉”、尝试着“大与小”、尝试着“深与浅”等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科学实验的原理范文2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点的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尤其是针对实验科学科目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阶段设置了三门实验学科,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初中科学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全面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拓展教材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想能力。本文浅要介绍初中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并总结了科学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一、科学实验室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目标指向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主张的教育价值取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构建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利用,并且通过学习,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的创新思想。从初中的实际教学实际考虑,课程资源可以定义为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教学素材,不再单纯的局限于教材课本,包括了诸如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等等新的课程资源。在新的初中课程体系中,有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科学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例如物理、化学等理科学习,都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科学实验室是课程资源中较为重要的条件性资源,作为当前初中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目标指向,如何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成为新课程改革落实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就目前许多初中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情况来分析,使用情况并不容人乐观,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学习科学教学仪器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师资能力比较有限的农村中学,学校现有教学仪器无法满足“数量多、形式多、实验多”的新课标要求,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验需求,造成了实验教学的效果的局限性。第二,科学实验室的使用率较低,落实实验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有许多学校在实验室的配置上都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却没有真正的被科学教学所利用起来,教师仍旧只能在教室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没有机会去实验室进行自我的学习体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三,实验室配置过于老旧,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造成实验室的实际应用价值较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实验室仍采用传统的人力管理的老方式,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对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引进,造成实验室可利用的资源较为有限。
二、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开发性原则指的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更加开阔的发展观来看待科学实验室资源,在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局限于书本、课堂,而是以最开阔的眼界去看待所有能利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上的教学素材,并将它归类于课程资源。同时,科学教师还要开放式管理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将科学课堂搬入到实验室,让学生们能够将科学实验当做是“知识超市”,来到实验室,就能收获到一些知识,让学生随时随地的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并着手展开实验,实现自主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以及能力。
2.经济性原则。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对于科学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大、质量好。要尽可能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同时较为经济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教学价值。
3.针对性原则。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必须要符合学校学科的发展实情,有针对性的分析目前学科中对于实验室的使用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发和利用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资源。
4.个性原则。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其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创造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强化学校特色,展示教师风格,区分学科特点,突出个性。在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还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个性发展。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教师本身所掌握的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实验科学精神、技能以及人格魅力都能够转换为有效的科学课程资源。而学生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兴趣以及阅历都会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科学经验作为科学教学的出发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更迅速的提炼到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热情。
三、科学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1.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对于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条件性资源,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重视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根据初中科学学科对于实验室使用的实际需要去选择合理的实验教学器材,配足配齐必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及防护型用具;其次,要鼓励教师以及学生在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及生活环境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尽可能的节约实验药品的使用,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对于碳酸的制作过程,可以用小苏打代替碳酸氢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当做反应容器,该实验可以作为理论定性的实验,注重的是实验现象,对于精确的定量的分析实验,还是需要以精确的实验器材为主。而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则可以利用身边经常出现的碳酸型饮料作为实验道具——以如何鉴别可乐饮料中冒出来的气泡是二氧化碳为探究性实验,由于学生们对可乐饮料比较熟悉,很容易产生好奇心,能够更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新奇的想法,如:有的同学说看包装说明——饮料瓶身一般都会有成分说明,而可乐中含有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的同学说直接喝两口,打嗝出来的就是二氧化碳——因为人们呼出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也有的同学能够联系到已经学过的知识,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或者紫色石蕊实验,看是否变浑浊或者是否有变色来证明是否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这样一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课程中来,使得探究式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让学生们更容易自动自主的学习,既节约了实验课程资源,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2.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实验课程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的扩大实验的演示效果,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出实验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因此,初中实验室应该尝试着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来,一则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弥补实验室具有局限性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范围,能够提高更加开阔视野的实验素材,二则通过多媒体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手眼并用、视听结合的能力培养,使得实验课程更富有感染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社会热点、科学文化、人文素养都整合融入科学实验课程素材中去,能够增加科学实验的人文性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于初中生物课程中转基因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播放一系列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的视频,让同学们就这些话题,根据已经学习到的转基因知识谈谈其中的利弊,不仅能够进一步的让学生们熟记知识关键点,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无论如何,实验课堂的效率仍旧取决于教师,进行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责任体现在教师身上,而这种能力又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感悟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实验器材缺乏的条件下,以旧创造出一堂生动的实验课程,利用身边不起眼的素材,来进行定性的实验分析,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在新课标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际要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上许多困难,解决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都是达到新课标教学理念的。作为一个科学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运用到网络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科学实验与多方位的知识的高度整合,并且要学会适当的利用地域资源或者是生活资源,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建国.转变教师的课程资源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宣燕平.跨越科学实验的“三重门”实施“轻负高质”的科学教学——对科学演示实验的若干思考[J].学苑教育.2011(08).
科学实验的原理范文3
关键词:医学院校 科研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22-01
如何高效地建设与管理医学院校科研型实验室,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中的先进的精密仪器设备,把课题研究的创新方法、创新思路贯穿到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与学生实验教学工作中,促进医学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状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1 缺乏长远规划和全局观念。原有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由于分科细而全,每年上报计划中所列设备档次偏低,导致通用设备和低档次设备较多,而先进设备和高精尖设备缺乏,影响了实验的整体结果,无法把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推上高层次。此外,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分散,不但造成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缓慢,而且各实验室所分配的面积较小,实验功能不能展开,实验人数受限,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实验室建设目标重点不突出,科研条件不完善,难以完成标志性成果,影响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1.2 忽视科研服务队伍建设。多年来,高校实验室管理形成了重物轻人的管理模式,重视仪器设备的更新,忽视实验技术人员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实验室科研队伍一般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高校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被列为教辅人员,在医疗单位被列为医技人员,待遇偏低,从而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不单单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研究人员,积极培养实验技术人员,使原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实验人员能自觉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既定的科研目标服务,也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之一。
1.3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的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多年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实验仪器设备大多由学校投资购置,安置在哪个实验室就归哪个实验室所有,由所有者无偿占有、无偿使用,这就造成各实验室竞相攀比、重复购置,但谁都不愿对外提供协作和服务,没有一个共享的机制,造成仪器使用效率不高。
自我封闭、各自为政既不利于学科问的渗透和横向联系,容易造成研究目标的局限和短视,制约科研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培养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医、教、研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极易造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这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亟需在资源配置格局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2 医学院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2.1 管理体制的建设。确保科研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建设,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科研实验室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创造性问题,而创造性又是建立在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上的。调动、诱发和发挥被管理者的这“三性”,始终是管理者的核心问题。对此,应建立起科研实验室人员管理考评制度、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制度、成果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切实有效地保证科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
2.2 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研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是关系到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的关键。对于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并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仪器设备日益精密复杂,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最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培养一支在技术上既是专门人才(掌握一种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又是通用人才(熟练操作普通设备,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使其在设备使用与维护中做到“一专多能”,协助实验室负责人承担部分管理工作,使实验室整体得以更好地运行。
2.3 信息化管理。一是建立科研实验室网站:一方面,促进与相关科研机构、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发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横向合作,可促进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切实转化科研成果,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建立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包括人员、设备、项目、经费等多方面,使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
2.4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科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绝不能忽视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科研潜能。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体现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还要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如科研课题申报、组织实施、数据管理、成果奖励等。对获得重大课题的课题组在人力、物力、资源的占有与利用方面给予倾斜,争取早日获得更大的成果。鼓励研究人员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并给予精神、物质的奖励,在晋级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没有获得基金资助,但具有较好创新性的青年科研人员,或有希望产生重大突破的研究方向,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多渠道、多方位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创造更好的科研佳绩。
总之,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能,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最终使实验室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还成为结出科研硕果的基地。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的原理范文4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课程改革 研究
1、独立学院改革回顾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最初办学一直以母体大学相衔接,推行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主要分篮球、排球与足球、健美操和武术、田径四大模块进行教学,一个学期进行一个模块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球类、武术、田径基本技术学习为主,大纲共修订4次。然而,随着对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学分制的推行,模块式教学很快被废除,即《体育》课程开设模式按照一年级开设基础类、二年级开设选项课,既一年级2个学期要进行篮球、排球与足球、健美操和武术、田径四大模块教学,二年级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2个学期的学习。现行的体育课程是一年级开设1+1模式、二年级开设2节选项课、三、四年级选修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一年级开设1节体育基础类课程和1节课外活动,基础类课程以健美操、田径和武术为主体内容;二年级开设2节选项课,以健美操、球类、武术和田径为主要内容,三、四年级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程,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共6门课程为主体教学内容。
2 、现行《体育》课程中教学改革分析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重师商院近年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2)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生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50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475份。
2.2分析与讨论
2.2.1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
目前几乎每个学校都对教师有课时量的规定,而合理的课时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大体而言,教学的质与量是成反比例的,体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师生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质与量,就5所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其他科目教师的工作量,体育教师的课时量较大。具体而言,周学时10节―20节的人数占到了85人,占总人数的85%以上,而且其中一部分老师还参与教学管理与课外训练等工作。(见表2)
就学时而言,三种教学模式(放羊式、模块式、“2+1+1+X”模式)课时量差不多,但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差异显著,具体而言,放羊式教学教师自由度高,可上可不上,可这样上也可那样上,这也是落后地区学校长期存在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课多量小,效果差,很快遭淘汰。相比放羊式和模块式教学,“2+1+1+X”教学模式更科学合理,表现在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要求,其中的“+”不单纯是附加学习,而表示能力提高的一种递进关系,每位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专业基础部分的学习之后,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兴趣进一步选择相关项目的学习,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但老师更要把握每位同学的能力素质差异,保证他们选对课,选好课,最后达到学好课。如同是武术课,一年级基础类课程和三年级的选修课就不是一个层次,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充实、创新和提高。
2.2.2《体育》课程标准执行中存在偏差
要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目前西南地区大部分学校也都在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的体育‘选项课’、‘体育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体育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印迹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有:传统体育思想和体制的根深蒂固、新理念过于理想化和宏观化、师资匮乏、老师知识技能结构重叠、学校体育配套设施的滞后等。要实现改革的目的,必须首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就调查的5个独立学院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大纲执行看,情况不容乐观,理论与技能两方面的执行都不力,尤其理论部分的执行情况更差,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见表3)
3 、结论与建议
3.1立足现实,统筹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终要体现既尊重学生个性,又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着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以人为本,探索灵活有效的体育课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所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要求改换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传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尽可能地为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与锻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3 着眼长远,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原动力,随着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人才的作用在落后地区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资源的匮乏与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学科建设推进的主要瓶颈,这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引进紧缺型、技能好、水平高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重点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迅速提高体育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使体育教师从“单一的技术型”向“复合的素质型”转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师资资源,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队伍。
3.4 点面结合,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要大力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主要是指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等进行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所以大力推进校内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是首要任务,要尽量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为其活动提供方便。注意充分发挥器材的综合运用功能,优化课表安排。
此外,要注意对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训练课程, 建立、健全校内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力支持他们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各类活动,只有广泛的群众性参与, 在具体工作中点面结合,才能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学敏.“阳光体育运动”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
[2] 张玉霞,鲁志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郑志磊,骆功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9.
科学实验的原理范文5
关键词:教学;科研;独立学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00-02
教学和科研是任何类型高校的两项职能,教学是基础,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可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强调的是产学研如何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本科教学。然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学校主要活动是本科教学,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科研基础较差,服务社会能力较弱,如何在教学任务较重的前提下,产学研密切结合,促进本科教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更好地服务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值得探讨研究的。本文就科研反哺教学,以科研促进本科实践教学活动和本科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必要性
科研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可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我们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中体会到:
1.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非常重要,无论是教学管理层(行政领导、教学主管)的引导、支持、监督、评价,还是教学辅助层(实验员、教务秘书、辅导员)的配合,都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而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的组织、动员、指导、评价,都要依靠教师来实现。教师的思维转不过弯来,那框架体系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教师的实践教学实施能力不强,要么把实践教学环节上成理论课,要么管不住学生,课堂失去控制。
2.实践课时比例虽然提高了,但要让学生形成技能,时间还是不足,而直接融入理论教学的实践性理论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相对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已经很难增加课时了。学生也不欢迎“上课”,他们喜欢自主实践、自主设计开展活动。这样,作为实践教学衍生的各种学生课外活动,如何增强专业性、学术性,如何让专业教师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学工平台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互相融合,值得研究。
3.实践教学不能只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不能只“长才干”,这种实践教学是失败的,还要“知人生、识五谷、做好人”。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公益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育人的实现,跟校园文化有很强的关联,将应用型大学广泛存在的娱乐型校园文化转变成科技型、专业学术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
1.统一思想。积极引导教师认同应用型大学的科研与公立院校同专业的不同,应用型大学的科研立足服务于“有效教学”和“服务社会”,公立院校的科研则服务于争创“研究型大学”,而应用型的大学应积极争取科研课题,积极开展服务社会发展的科研活动,积极落实科研反哺、辅助教学。相应地,环境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是研究型的,应用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主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为此院系教学主管多次召开“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为主题的研讨会,引导青年教师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同时“以老带新”,已有研究课题的老教师们将自己的课题分解给各位青年教师担任负责人,青年教师再招募学生团队,成立学生创新项目组,同时实验室也开放给学生创新项目组使用,促进“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目标的达成,实现充分利用科研来反哺实践教学。另外我们也认识到,教师实践教学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的方法培训、教学互动、反馈改善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这就需要一个长期平台来支撑。我们充分利用了学院的新教师培养平台以及完善的听课制度。这个平台不仅适用于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服务性工作水平。同时通过教学研讨会等形式提高了教师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通过实际参与新教师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手把手、传帮带”,辅导实践教学的实施。
科学实验的原理范文6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实验教学;数学体系;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71-04
许多人认为,实验是理工科学生的专有业务,高等学校的文科生不需要教学实验,更不需要实验室,这种观念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盛行。对于理工科院校是否需要文科实验室这个问题,一些长期致力于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学者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高校通常会安排文科学生在本科毕业前到企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参加锻炼实习,让学生借此接触了解社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但这种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习有很多弊端,如学生的实习岗位和今后的工作岗位契合度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如今企业大多数岗位都是流程作业,而实习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某个固定的岗位,所以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工作;再次,因不能全程伴随实习过程,教师因此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和解决。[1]而文科实验室教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弊端,文科实验室教学发挥的这种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应该受到重视。但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由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条件的弱势地位,文科专业连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还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就更谈不上实验教学了。因此,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优化问题,就特别值得思考。
一、目前理工科院校文科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文科实验室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建设文科实验室时一般照搬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建设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验环境和设备等。教师和学生则在符合实验项目要求的实验环境中,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的数据、结论。而照此模式建设的文科实验室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大量建设信息港、数据库和模拟环境,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最本质的法则。比如在社会学方面的调查访谈中,非常重视前期的数据采集和素材收集,而不是依靠简单的技术手段的提高。所以,按照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文科实验室常常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这种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可能达成教学的目的。
2.文科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理工科院校,由于文科实验教学缺乏一套相对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严重制约了文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文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理工科院校往往忽视文科学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理工科院校传统上忽视文科教育的重要性,文科教学基础比较薄弱,而文科实验教学更是文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理工科相比,缺乏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实验教案、实验报告等基础性指导文件。
(2)文科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健全。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和传统的工作量计算方法误导教师形成了一种观念,他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且工作量计算系数远不如课堂教学,因此多不愿参与实验教学。据调查,在很多理工科高校,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系数与课堂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系数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文科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也没有具体的硬性要求来规范教师的实验教学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文科试验教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加强和提高。建立完善的文科实验教学考核标准有利于约束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指导,也有利于约束学生完成各项实验项目。文科实验教学的考核标准既是对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核标准的落实和强化有助于文科实验项目的展开。因此制定人性化的文科实验教学考评标准是当务之急。
(3)文科实验室教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统一的实验室教师职称和待遇评定标准,专职实验室教师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授课教师或行政编制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实验室教师在实验室教学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4)实验室人员配置不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实验教学指导队伍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学术梯队;在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养提高上,缺少统一的长远规划和明确的培训制度。
二、转变理工科院校中
文科实验教学的观念
1.转变理工科院校中行政管理层的观念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层掌握了整个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高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等决策都是由高校行政管理层做出的。因此,如果理工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层对原本薄弱的文科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文科实验教学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忽视文科实验教学的现象极其普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理工科高校管理者认为文科和理工科不一样,不需要做实验,更不要说要有实验室了,或者认为文科只需要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室,用以存放一些文科资料和档案等就够了。这些观念已经落后于新的教育改革观念,也不符合社会对文科学生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传统文科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验证和演示,随着现代科学不断的分化、综合,传统文科实验室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文科发展的需要。新的文科实验室的任务是结合文科各学科和综合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对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构造虚拟环境,进行仿真、模拟,解决现代人文科学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社会问题”。[2]107 只有高校行政管理层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文科实验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去,才能有效地促进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的提高。以法学专业为例,该专业非常需要把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方式。传统观念认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只需要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了,但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情境和实践环境去实践,很多时候这种实验教学达不到实践操作的效果。由于老师不可能带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法院或者检察院的实习中,传统实验教学的缺失是让法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理工科院校可以参照其他文科学校教学的做法,建立模拟法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切实了解审判机关的工作流程和感受法庭上的审判气氛,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模拟法庭中得到实践和锻炼。
2.转变高校文科教师的观念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和高校发展的重要软件资源,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理论上讲,由于在活动空间、教学媒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高校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对独立的,但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上应该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实验教学可有可无,这种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都有完整的体系,如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合理的课程设置、精选的教学书目、较成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制度。而不受重视的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甚至连自身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教案都没有。[3]理工科院校中理工科的学科基础较强,据调查,64.2%的理工科老师有轻视实验课的潜意识,这个比率在文科老师中更达到了90%以上。所以改变传统的重课本教育轻实验教学的观念对于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在文科教育改革以及文科实验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人大将传统的一位教师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旧教育模式转变为重文理渗透、重实验、重了解社会的新型文科教育模式,将单纯的课堂讲授发展为课堂讲授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文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转变文科学生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环境,文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境。由于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很多文科学生认为学习任务就是把课本知识学好,实验课程可有可无。在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下造就的学生,往往书面考试可以拿到高分,可是实践能力较差,学以致用的目的没有得到切实落实。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多文科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知识,这样的大学教育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教育。事实上,实验教学对培养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意义重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文科实验教学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实验教学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人文素质的综合提高与实验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108-109 现代文科实验教学要求文科学生主动转变传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优化学习方法,将课堂学习和实验学习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理工科院校中文科
实验教学优化的改革
1.加大文科实验室经费的投资力度
文科实验教学在很多理工科学校也有了一些发展,大部分情况属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建设,投资力度较小。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文科教学没有引起理工科院校的领导的足够重视,学校行政领导忽视了对文科实践教学的投入。人文学科在理工科院校通常都是后起学科,文科学院和文科专业的建设也比较晚,理工科学校在文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
(2)学校管理不到位,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散,各院系只管自己的事务导致实验教学的资金无法及时到位。
(3)学校实验室在实行学校和院系二级管理的同时,各院系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学校规划投入到文科实验教学建设上的资金成为空谈。
建立高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学府的要求,必然要加大学校的学科调整和各相关专业的整合和联系,因此一定要加大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实验教学的投入。理工科院校在加大对文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以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文科实验室建设资金到位并且实现常态化。
2.加强文科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充满活力的实验室学术队伍是文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据文科实验室的技术特点,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素质,又要熟练掌握一些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09
(1)在设立文科实验室工作岗位时,应该将本学科中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吸收进入实验室,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稳定的专职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梯队。青年教师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和活跃的学术能力,是高校教师的新生力量,要大力吸引青年教师进入文科实验室,带活文科实验室队伍。
(2)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3)加强实验教学和教务管理,制定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纪律。
(4)制定激励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制度和政策,提高其在进修、提高、评优、福利、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待遇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统筹规划文科实验室建设并进行科学化管理
理工科学校行政领导和文科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了解所在学校文科发展的状况和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情况,充分调查其他学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可取经验,统筹实验室建设,打破和取消规模小、教学任务少、功能单一的文科实验室,优化整合资源,增强文科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根据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结合学校其他基础实验平台的建设要求,打破专业界限,以学科为基础构建文科实验室,并对现有实验室进行重新优化和设计。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或“经验学习”。 由于起点低、基础差,而高校文科教育又处于重大的调整转型发展过程中,高校文科的实验教学因此承担着非常艰巨的使命。开展文科实验教学,必须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应用能力”的社会需要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郝春燕. 对文科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J]. 实验室教学,2006(5):9-10.
[2]徐婷,张晓燕,等.大学文科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0).
[3]许征程.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39.(责任编辑、校对:臧莉娟)
On Optimizing the Experiment Educational System of Liberal Ar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ZENG Kai, TANG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