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自然生态系统;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75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02

“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1866年提出的。海克尔在《普通形态学》中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后来,其他学者[2]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并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学则被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美国生态学家E.P.Odum[3]38在其经典著作《生态学基础》中提出,生态学起源其生物学,但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生态学是一门广泛的多层次的学科,与其他相对较狭窄的传统学科有着较好的交叉。胡艳[4]认为,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有两种:一是研究对象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如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等;二是研究对象本身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即研究对象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的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如知识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

在投资行业实际上也存在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投资生态系统。硅谷银行主席魏高思[4]表示,美国硅谷产业群实际上就是一个整合了高校学科优势、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等资源要素的良好投资生态系统,使得该地区获得了良好的投资效果。胡艳[3]等提出了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概念,并对其框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也认识到投资行业里存在一个生态系统,并认为中国本地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越来越成熟[4]。

上面介绍的投资针对的是风险投资,目前还没有专门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的生态系统的文章。而风险资本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在投资者、投资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从我国2000年提出“走出去”战略到2011年温州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凸显出OFDI在经济中的地位在加强。但是从十多年的成效来看,我国OFDI之路并不顺畅,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4]。笔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生态学特征。理论和实践日益表明,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加快,应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保证对外直接投资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OFDI生态系统概念,并分析其基本特征。

一、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的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简称OFDI生态系统),是模仿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研究和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时提出的。OFDI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直接投资主体在特定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制约束下,通过与对外直接投资运作中的劳动力、资本、管理、制度和信息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OFDI生态系统的内涵

理解OFDI生态系统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在该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完整统一体,主要投资主体是企业、政府、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个人也是重要投资者,但通常是依托于某个其完全控股企业的,因此将其视为企业组织。主体结构及其职能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到投资生态系统的效率。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也覆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自身投资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投资效率的高低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文化、资源等部分。外部环境主要是影响企业OFDI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的总称。宏观环境主要是政府投资政策、经济周期、资本市场等因素。中观层面的环境主要指行业组织、投资产业相关政策及产业结构。微观环境主要指企业竞争力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包括金融机构)的影响。第三,OFDI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系统的能量(如劳动力、资本、管理能力、制度约束和信息等要素)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互为反作用。

(三)OFDI生态系统的意义

提出OFDI生态系统的概念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参考生态学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对外直接投资框架,从整体效用最大化出发,明确相关利益方的职能和地位,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持续快速地发展。生态学的重要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和特定环境下,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是在实现国内外资源要素平衡和特定的投资环境下实现投资价值的持续积累。另一方面,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符合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那么就可以借鉴比较完善的生态学数学模型和相关指标来定量测量OFDI有关指标,这也是很多其他学科积极与生态学结合的原因之一。

二、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

随着生态学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李宏煦[6]认为,生态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生态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的系统整合功能。随着对OFDI发展的进一步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OFDI在机制和功能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下面从构成要素与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将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类比。见图1。

生态位在生态学中的含义是指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它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生物个体或种群来说,它在种群或者群落中的地位与功能,包括空间、时间、营养及与其他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相互关系;其二是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度[7]。显然,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态位是指各参与方在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的定位,以及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十多年的经验表明,各相关利益方并没有充分认识各自的职能,甚至一些职能长期缺位,如中介机构队伍并没有相应壮大,相关的金融服务缺位,尚无专门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的保险公司,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阻碍了海外投资的步伐。同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分析模式,如种群增长模式,都可能适用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增长模式,因为OFDI中母国的投资企业要受到相关国家的资源、技术以及政策法律、市场规模影响的限制。

(二)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模式对比

OFDI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从各自的行为模式来看,也具有共同的生态学特征。以互利共生为例,自然生态系统中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双方获利的依存度达到了彼此不能独立生存的地步。在OFDI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中介机构与投资者的关系,还有投资产业分布中上下游产业的关系,其结构的优化都会促使其产生互利共生关系。再如竞争关系,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网中资源有限,不同的物种之间可能产生竞争关系,是一种此强彼弱的关系。在OFDI生态系统中同样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东南亚接收外来投资,长期以来是日本占其直接投资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最几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在东南亚投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市场侵入必然将引起中日两国在其投资市场的竞争关系加剧。从生态学的竞争关系考虑,或许我国可以找到一些投资应对策略。再如耗散结构系统、反馈调节机制方面,OFDI生态系统都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类似特征。见表2。

三、OFDI生态系统框架的构建

1959年E.P.Odum[3]94建立了一个普适的能量流动模型。他认为该模型利用不同的能量通道,根据能量流动路径,将不同的营养级连接起来。其中自外由内有日光输入和现有有机物输入两个能量输入通道。同时也具有自内而外的三个能量输出通道,即光合作用中没有被固定的日光能、生物呼吸以及现成有机物的流失。

对外直接投资生态系统中也具有类似的能量输入通道,并将各参与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输入通道来看,一个是资格准入通道,通常一些国家都会对直接投资准入行业设置相关权限,或者对投资者身份有相关的规定;另一个是要素输入通道,通常会对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面有相关的要求,如对股权比例和用工条件设置要求。从输出通道来看,一方面是产品输出、技术输出(这有赖于OFDI不同的投资动机),另一方面是价值的输出,表现为资本的回笼和利润的汇回。从实践来看,签订多边或者双边的投资协定,提供投资便利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通投资的输入通道与输出通道,只有比较通畅的投资通道(包括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整个投资生态系统才能高效率地运转。

四、OFDI生态系统的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与OFDI生态系统都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运作的,他们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但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也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作为一个系统,OFDI生态系统具有其一般特征。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Bevtalanffy[7]3031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他认为系统都具有如下共同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变异性和相对稳定性。自然生态系统与OFDI生态系统还存在如下共同特征:都具有开放性特征;都在远离平衡状态中发展;要素间都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联系。

作为一个非自然的生态系统,OFDI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OFDI生态系统是一个人为的、非自律的生态系统。自律系统是指那些处于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但OFDI生态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社会投资环境为依托,以生产要素为命脉,以政策体制为经络的复合生态体系。投资体系所需要的能量和信息需要人为地传输转换和加工处理。人既是决策者又是调控者;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

第二,OFDI生态系统是一个依赖性很强而且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虽然该系统本身具有投资运作中客观存在的反馈调节机制,但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通道对政策的严重依赖且参与者较少,从而使得该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例如,跨国公司依据全球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分布等因素决定其经营决策,并通过掌握这些相关的市场要素变化来调整其经营决策。这些市场要素在短期内并不会轻易改变,但是对外直接投资流动规模却受要素之外的政策影响较大,如税收、对外国投资者政策等,同时少数的巨型跨国公司占据了直接投资市场的较大份额,因此当环境变化时,相对于国际贸易而言OFDI波动更为明显,这表明OFDI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反过来说,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OFDI生态系统,就要努力控制经济系统参数之外的变量,如保持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形成一致性预期。

第三,OFDI生态系统是一个流量大运转快的开放生态系统。从二战以来,世界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兼并浪潮,并且从二战以来的经济周期和数次金融危机来看,直接投资规模变化都较为显著,这表明OFDI生态系统的运转速率较快。同时,OFDI生态系统是开放的,随着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外部条件的成熟,除了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进入到这个系统,成为系统分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OFDI生态系统能量和信息是循环流动并且增值的过程。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将以热的形式不断逸散于环境之中。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7]124。但是,OFDI生态系统中,能量和信息是循环流动的,并且在投资运作中与其他资源要素结合,通过再投资运作产生增值。在外部和内部环境承受范围之内,通过能量和信息的循环和增值流动,投资者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发展。

五、结语

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企业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元素,通过搭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长期合作平台,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的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使得各国近年来日益重视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OFDI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其投资增值的可持续性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合理构建投资框架体系提供了指导。提出OFDI生态系统概念后,后续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生态运行的机制问题,同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型OFDI生态系统,并建立系统的运行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2]孙振钧,王冲.基础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7.

[3]E.P.Odum,Gary W.Barrett.生态学基础[M].陆健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9.

[4]胡艳,张光辉.风险投资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特征分析[J].: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8):9899.

[5]薛松.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屡受挫 失败率全球最高[EB/OL].(20110225)[20120328]http:∥/a/20110225/000163.htm.

[6]李宏煦.生态社会学概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7.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2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5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1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以1990年为100,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86上升到107;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货物与服务)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3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1980-1981年的6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种。4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5国际贸易趋同化。它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贸易合同标准化。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三)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2地区性经贸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将演变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3金融市场迅猛扩大。到1995年,外汇交易额已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国际信息的网络化,外汇市场的资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四)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新支点。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额与年均国际贸易额的比例在缩小,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为41,14571亿美元;同期,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56535亿美元,二者之比为160∶1,差距进一步缩小。1991-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第二,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55578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46824亿美元。同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45005亿美元增长到2,94732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932%下降到849%;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51469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从1,41930亿美元增长到3,4922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从1,16744亿美元增长到2,08226亿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中的比重从822%下降到596%;发展中国家从24736亿美元增长到1,28741亿美元,所占比重从174%上升到369%。第叁,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并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发达国家中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1995年,德国、法国、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国家占当年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3%。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1985-1995年,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国际借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权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增加为9534亿美元,1995年增加为12,584亿美元。与外国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少数新兴市场国家,1995年亚洲就占了流向新兴市场的外国证券股权投资净流量的53%。此外,外国证券股权投资的来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这种投资35%以上来自美国,15%来自日本,11%来自英国。近几年来,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也向新兴国家进行这种投资。第五,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国际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签署这种条约1330个,涉及162个国家,在5年里条约数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国政府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个国家的112项立法变化中,106项属于趋于自由化或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立法。国际社会为达成国际性的投资协议开始行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的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出现通过协商建立一个综合性多边国际直接投资框架的行动,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对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已达成协议。(五)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第叁,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年到1995年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以协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强联合。1995年缔结了近4600项这样的协定,而1990年只有1769项。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第四,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现了无国界经济。(六)经贸文化、人才出现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形成。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国际人"战略。他们认为,国际人应具备以下10个基本条件:积极肯干,但是不蛮干;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行动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适应并爱上异国他乡;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此外,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衡量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权益的概念与统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

1.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2.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到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

(二)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1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2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3变被动接受经济全球化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4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以邻为壑的措施,已开始由自我保护的工具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其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促进双方的经贸发展,取得"双赢"。(三)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

(四)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20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新贸易理论将产品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工业组织理论引进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它仍然假定企业只在某一个区位生产商品和服务,将对外直接投资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各类贸易流动,但仍是以单个企业为依据的投资分析,未推广到国家层次。8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产品增值链活动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生产加工。在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

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再分为上游生产(中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所有这些行为都被假定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由于总部服务的运输成本极低,企业可以将生产行为从总部分离出去,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将某些生产行为集中在某一区位。在贸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两国均衡框架,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企业在两个国家进行活动时,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母国进行,但其实际生产或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纵向一体化),或者既安排在国内,又安排在国外进行(横向一体化)。因此,现在的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质量进行竞争,而且还通过生产的组织进行竞争。这些理论模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国内、国际经营企业的总格局。这一问题属于理论分析中的国际化生产部分。一旦国际化生产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国际贸易的格局便随之确定。贸易与投资理论的一体化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五)经济全球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叁,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2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来源于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各国的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之都有相应的条款和协定。在国际贸易局限于产业间和投资不普遍的情况下,按原产地进行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贸易国的贸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按原产地统计则会出现两种误差。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经营,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按价值链、资本所有,理应属于母国,但却计入东道国的贸易统计。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资本外投。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第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改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3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理论

冼国明与杨锐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类: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即学习型投资,和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即竞争策略型投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某种先进技术或管理技能以加速技术积累的速度。从短期看这种投资有可能亏损,但从长期看这种学习型投资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积累过程,当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技术与同期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技术之间的差距小于某个特定值时,学习型投资才能向竞争策略型投资转换。杨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FDI理论,可以看作是对邓宁的国际直接投资阶段论的补充和发展。邓宁曾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将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对外直接投资联系起来考察。但实际上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与一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很高,但对外投资却并不多,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外大量投资。因此要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重要的是研究经济发展。具体说要研究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市场结构以及一系列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与直接投资的关系。这一研究视角对处于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尤为重要。

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国综合优势理论

欧阳蛲提出了大国综合优势理论,认为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是大国的基本特征;发展不平衡,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发展中大国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一个大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某些方面具有发达国家的优势,在有些方面又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概括起来叫“大国综合优势”。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形成优势多元化、动机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产业多元化和区域多元化的特征。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资源,就会获得对外直接投资的更大利益。

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

程惠芳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投资者在跨国投资活动中,在生产要素配置能力、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效率与效益、投资产业和区位选择、国际市场进入与退出能力,以及从本国政府及宏观经济环境中所能获得支持等方面与国内外其他投资者进行综合比较所反映出来的相对优势。比较优势只有在竞争过程中转化为国际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才能有效实现比较利益。聂名华指出必须把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必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理论

程惠芳把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分析,认为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大多侧重微观分析,由于缺乏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联系,无法了解一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对海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的影响,也不能揭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和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增强。

毛中根、段军山基于外汇储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的关系,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发展到成熟阶段,应该以经常项目顺差而不是以资本项目顺差为主,而且资本项目应更多地表现为资本输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国际收支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其中对本国经常项目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产业如果是贸易互补型的,那么投资会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这对贸易收支平衡产生了正面影响;如果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正确,产生了较高的收益率,这对经常项目的平衡也是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子公司支付母公司的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增加了本国的收入,对经常项目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本项目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如果海外投资企业是在东道国或国际金融市场上贷款筹资进行直接投资的,那么这些贷款就属于本国的长期资本输入,对国际收支平衡有利;直接投资的增加也有利于改善国际资本结构,从而保证资本项目收支相对稳定性。对于中国由于外贸顺差和外资大量进入而带来的外汇储备增加所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发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主动地“走出去”,通过大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中国经济的外部平衡。

跨国直接投资门槛论

楚建波、胡罡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跨国投资门槛论。该理论认为,垄断优势并非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是由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对外投资“门槛”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企业在母国积累起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经验,是决定这些企业是否能够跨越对外直接投资“门槛”的内在条件。当扩张的需要使企业产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冲动,而且其投资能力又能够跨越对外直接投资“门槛”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就可能发生。该理论进一步指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越的门槛高度与投资动机有关。

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

近年来,不少中国学者基于现有FDI理论的缺陷和中国的现实,在对FDI理论进行综合的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毛蕴诗提出了FDI四维分析模型,并尝试运用此模型对海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解释。他把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基本内容分为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区位选择、时机选择和方式选择五个要素。该项决策受到来自左右上下四个方向的力量作用,即模型中的四维,而每个方向又包含了多种因素。模型中的四维分别是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目标、投资主体内部要素与能力、投资目标国环境因素、投资流出国环境因素。作者将对外投资行为分为主动型、诱发型和迫动型三种,在此划分的基础上,可采用矩阵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对外投资行为进行组合(作者组合出51种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以解释更为复杂的投资行为。

邢建国在对马克思FDI理论范式和西方FDI理论范式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资本型FDI理论模型。以马克思范式来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得出“乐观”的判断,而以OIL范式对中国进行分析又会得出“悲观”的判断。邢建国认为,以过剩资本和垄断优势资本为核心的理论范式对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缺乏全面的解释力,通过对两大FDI理论范式的综合提出了“有效资本”概念。要素的整合能力、跨国性产业增殖链的进入能力以及灵活的适应能力,是有效资本的核心能力或竞争优势。有效资本注重的不是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垄断性优势的大小,而是资本的特定功能。有效资本型FDI理念反映了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发展中国家后起跨国公司扩张的重要途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要素跨国整合能力,以产业增殖链为纽带,充分利用东道国资源优势,是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直接投资的有效战略选择。

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整体评价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主流FDI理论是把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但随着后起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崛起,西方学者已意识到FDI主流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扩张缺乏“普适性”,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威尔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纺织企业;对外投资;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作者简介] 龙宇,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讲师,国际商务师,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2-0001-0003

一、我国纺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根据日本国情并结合日本特色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作为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他认为:边际产业是指一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该国的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而东道国的这些产业部门尚具有明显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但如果缺乏外来的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其优势又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将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越接近越好,这样才容易在海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第二,中小型企业投资制造业往往比大型企业更具有优势,因为它们更易趋于比较劣势而成为“边际产业”,而它们的技术也更适合于东道国生产要素结构,能够为东道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第三,投资国和东道国都不需要存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大幅升值,劳动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如2010年红豆集团的工资水平上涨了49.6%,纺织企业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平均工资大约提高了20%,很多企业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中国制造的廉价优势已渐渐消退,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实际上已经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产业”, 从事低端制造已经很难生存。但是我国纺织产业制造技术和工艺已非常成熟,趋于标准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仍低于我国。所以,我国纺织企业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使其变为他国的优势产业。对于东道国来说,由于其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行业正好可以创造这种就业机会,且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受当地政府欢迎。

(二)产业全球价值链优化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就是指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了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就是一个价值链。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会受到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的影响。随着产业内分工的不断加深和发展,又出现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某一特定的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包括原材料的加工、中间产品的生产、制成品的组装、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有不同的角色参与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获得各自的利益,形成从产业上游开始一直到产业下游为止的完整的链条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内部分工走向了世界市场,由此逐步建立了产业全球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对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的纺织企业来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全球价值链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进行优化组合,恰好是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可以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竞争力,使纺织服装产业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

所以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必须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合适的东道国或地区,将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务迁移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生产技术水平更低的国家,从而将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转化为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延长赢利能力和时间,同时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为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二、我国纺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策略

我国纺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先要做出的决策就是区位选择,它直接影响到企业优势的发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国际生产布局,直接关系到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区位选择合适,东道国拥有区位优势,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否则就易导致投资失败。我国纺织企业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应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降低产品成本;二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一般处于我国产业的下游梯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潜在的比较优势。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地投资发达国家,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保住原有的市场份额。

(一)重点投资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由于与我国地域邻近,在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经济技术相近,有着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产业互补性很强。一些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且在邻近国家投资的风险性比较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这些国家和地区享有很多优惠政策和市场优势,其纺织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欧美采购商将订单转向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已十分普遍,因而东盟国家应该是我国纺织企业目前投资的重点。我国纺织企业可以考虑在越南、孟加拉国等地投资建厂,将较低端的加工制造交给它们,自身则转向产业链高端如研发、设计等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发当地市场,并利用欧美国家给予他们的优惠政策,将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获取更可观的利润。如2006年天虹纺织集团就充分利用越南优惠政策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工厂制造业务转移至越南,现第二个工厂也将投建,旨在获取较国内工厂更为可观的利润。生产羊绒产品的江苏汇丰公司投资1005万美元在阿联酋设立了加工贸易企业,该境外企业已累计带动母公司产品出口4200万美元。

(二)充分利用优惠贸易协议,投资拉丁美洲地区

欧洲、美国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之一,过去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纺织品,但是,由于原料及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美国企业在亚洲的采购成本正逐渐提高,而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沟通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美国服装采购商正渐渐将目光从中国等亚洲国家转向拉丁美洲。近期不少美国制造商与零售商与中美洲国家签下新的纺织品与服装订单,增加从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廷、乌拉圭、秘鲁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采购。这些国家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有双边或多边优惠贸易协定,可以享受欧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零关税、无配额待遇等的贸易优惠。

拉美国家劳动力丰富,吸引外资政策优惠,市场发展潜力大,近年来纺织品行业发展也很快,成为我国纺织产品出口的竞争对手。我国纺织企业直接到拉丁美洲去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既可降低生产成本、投资成本,又可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减少与拉丁美洲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美国与美洲国家地理位置接近、产品上市速度快、沟通交流障碍小、自贸协议、贸易优惠计划等优势,绕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将产品通过拉丁美洲出口到欧美市场,以保持和扩大在欧美的市场份额。

(三)适当开拓非洲国家和地区

处于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会从各自需要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对棉纺企业来说,棉花资源是选择投资地区的关键所在,而棉花是非洲国家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但是由于缺少加工能力和出口市场,很多非洲国家对棉花的种植减少或几乎没有种植。因此,我国棉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非洲国家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极其便宜的土地租赁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到非洲去投资棉花领域。这样不仅能合理使用可利用的棉花资源,还可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配套发展棉花加工,将原棉出口转变为有更高附加值的棉花产品出口,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率。

对成衣企业来说,要获得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必须依靠当地配套产业的良好发展,所以投资东道国必须要有充足的配套资源供应。虽然非洲国家在成衣生产方面的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足,但是在我国国内有庞大的原材料配套供应体系,成衣生产所需的面料、钮扣、拉链等原材料,中间产品完全可以由国内配套供应。这样不但可以满足海外企业生产的需要,还可以带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从而使企业在保证国外生产成本优势的同时,增加出口利润。

(四)有选择有重点地投资欧美日发达国家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际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集团发展迅速,这些区域集团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同发展中国家签订了各种自由贸易协定,给予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各种优惠关税安排,对我国出口产品形成了极大的贸易壁垒,我国纺织服装在价格上的优势几乎完全被抵消。为了绕过这些贸易壁垒,开辟或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我国有能力的纺织企业如大型民营、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可以量力而行,适当增加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纺织科技高度发达,创新能力较强,消费能力强层次高,对资金和技术也有较高要求,而且发达国家中劳动力价格偏高,给予的投资优惠政策较少,市场竞争却非常激烈。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以学习、借鉴为主,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经验都是值得我们企业学习的,通过学习吸收他们的经验,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管理上的差距,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国际品牌,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步入高端环节的能力。

总之,我国纺织企业在“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投资目的和海外生产发展布局外,还应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劳动力、资源、优惠政策、市场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投资区域,方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取得海外投资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周宝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梁静波.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视角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5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外商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把吸收和利用的国际直接投资称之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因为我国吸收利用的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来源于一些国家,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二、辽宁省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辽宁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值虽在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不断增加。从1990年的2.48亿美元到2014年的274.2亿美元,增长近110倍,平均增长率为21.66%。(如表1)

三、FDI对辽宁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绘制出辽宁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和FDI的序列表可以明显看出,1990~2014年间辽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FDI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由地区生产总值和FDI的散点图也可以看出数据大体呈线形分布,说明地区生产总值和FDI存在线形关系。因此本文决定用时间序列线形模型来研究FDI对辽宁省增长的影响。

以GDP为因变量,以FDI为解释变量,建立简单的一元线形模型:

经济学涵义为:第t年要素投入与第t年经济总量之间满足一元线形关系;b表示要素投入的报酬率,即投入每增长1%时产出的增长率;a作为常数项,表示除之外其他所有要素投入的影响,表示随机误差项。

使用1990~2014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利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模型(1)的回归方程为:

这说明辽宁FDI和GDP有明显的线形相关关系,FDI的增长对GDP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即FDI每增长1亿元人民币,辽宁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长14.351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FDI的流入对辽宁省经济总量的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正面作用。

四、辽宁进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投资环境是外商投资决策中极其关键的影响因素,投资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东道国与外商投资相对的竞争地位,东道国较高标准的投资环境会增强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虽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辽宁吸引外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辽宁的投资环境与广东、上海相比,差距还很大,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改善辽宁的投资环境,应该同时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

(二)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范文6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一,且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从总体上看,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扩大。但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替代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表1中国海外投资区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1)整理。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详见表2。

表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与投资额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的数据整理。参见:外经贸部发展司:《中国的境外投资状况》,《国际贸易论坛》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