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1

关键词:德育音乐教育; 相互渗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将音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之一,深刻地意识到艺术审美与人格修养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也说:“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言以蔽之,音乐教育与德育培养是相互融通、相互渗透的。探究两者之间更为有效的融通、渗透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音乐氛围

和谐校园音乐氛围的营造之于学生德育熏染是潜移默化的。这不仅使教育环境充溢着艺术的气息,同时也散发着道德的魅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创设校园音乐氛围。其一就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这个宝贵资源。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校都会拥有自己的校园广播站的,因此可以通过这个媒介,在课间、用餐、放学时间播放一些青春励志方面的音乐,铃声也可以用专门的音乐来代替,以渲染校园气氛,以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其二,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某种道德为主体的歌咏比赛,例如歌唱美好心灵的、歌唱民族精神的、歌唱传统美德的等等,这样就会使德育与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其三,加强校园歌曲的创作也以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每所学校应该具有彰显学校精神、特色的校歌,并且让校歌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每天清晨,学生被青春勃发的校歌所唤醒,学校大小活动都要演奏校歌,让校歌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时刻感染着学生,这样一种日常的德育形式也就无形中构建起来了。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谓的“目濡耳染,不学以能”的道理。另外,现在能够承载道德性与思想性的校园歌曲十分匮乏,这又是一个校园音乐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赏析课

音乐在德育培养中所产生的作用,可以说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如果说营造和谐的校园音乐氛围这仅仅是从外部触动学生的心灵的话,那么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欣赏课就是要从内部真正地感动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切身体味到经典乐曲的情感魅力与道德力量。因此传统的那种只是以消遣、放松为目的的音乐教学,就应该调整一下教学目标,即将德育内容有机、无形地熔铸进去。这样学生不仅获取了必要的音乐知识,而且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好的作品也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进而起到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在选取歌曲上,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既要求旋律美,又要求语言美,旨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性。例如《七子之歌》、《爱的奉献》、《最初的梦想》、《相信自己》、《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命运交响曲》等等,都可以作文音乐赏析课的素材。在这其中,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七子之歌》等,促使学生学生了解民族地理、历史,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与责任心。这显然比传统枯燥的说教更为生动、更为真切,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体味到什么叫做民族精神、什么叫国精神。在这其中,也有青春励志的乐曲《最初的梦想》、《相信自己》、命运交响曲》等,激励着、鼓舞着学生奋发向上。

三、加强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

以上我们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观照了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渗透的问题,这个问题行之有效地解决与否,是建立在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音乐教师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而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的素养。这素养既包括外在的举行行为、衣着打扮,也包括内在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音乐教师教姿自然得体、端正大方、语言生动流畅,并且可以富有感情地歌唱、准确娴熟地指挥等等,这必然会调动学生课堂的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可以说是任何一门学科必须具备的教学意识。如果从哲学“道术”的角度来说,这只是“术”的层面,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术”,那么更遑论“道”了,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已。这里谈到的“道”就是音乐教师的德育能力的形成问题。这种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师范院校实行相应的办法,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未来音乐教师进行德育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也必须引导音乐教师对德育内容渗透的要求,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备课记录,旁听授课等。如果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抑或者说根本无心介入德育领域,那么“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问题的探究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而已。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树立德育意识,以负责人的心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日常的备课活动中,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地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高尚的品质、向上的斗志以及先进的思想等,力求每一节课都有道德教育的侧重点。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美”,也领悟了人世间的“真善”。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育人理念。学生常常被音乐中所蕴藏着的真、审、美吸引和打动,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了他们的性情、纯净了他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进而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鉴于此,音乐教学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做到以乐促德、以乐辅德,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相得益彰,以求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2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3

在教育教学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有着高尚、纯真的美,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师要重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音乐教师可以这样做:

一、选择有助于进行德育教育的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具有以情动人的独特性,音乐是所有艺术教学中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优美轻快的音乐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在情操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受到启迪,逐渐形成对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的爱好,培养他们具有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比如,在欣赏《天鹅湖》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创造背景及艺术效果,再让学生欣赏乐曲,在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音乐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仿佛已置身在异国他乡的天鹅湖畔,深深感受主人公在童话故事中相遇的浪漫情境,和他们强烈的对幸福生活的爱和憧憬。在欣赏同时,学生感悟到真正美的音乐不只是旋律美,还有心灵美。所以,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催人奋进。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音乐中所表现的人与命运顽强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精神,对每一位听众来说都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要感受贝多芬内心中的英雄性格,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奋斗、拼搏。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认识,我经常将一些经典的古典艺术歌曲和当今一些消极的、无病的流行歌曲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对比品评,通过对比,再有教师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分清优劣、好坏、爱什么、恶什么自然明了。

二、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的艺术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文化沉淀,如果学生缺少本国家民族艺术的教育,也会排斥外来艺术,特别是当今社会流行歌曲盛行,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倍受冷落。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从无知到有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上下几千年创造的灿烂的音乐文化使世界瞩目。比如,全世界最早根据数学制订十二平均律的是我国明代大音乐家朱载增;我国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乐声铿锵,清晰有序,使世人惊叹不已;古琴曲《流水》已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代表录制在特殊的唱片上,由太空飞船载到宇宙中,担负起与外星人联络交流的使命。因此,在介绍音乐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去欣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通过介绍我国民族音乐方面的光辉成就以及欣赏那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感。

三、利用声乐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声乐曲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容易理解。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作为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反映抗日斗争的《太行山上》,还有当代反映爱国之情的歌曲《歌唱祖国》等,启发学生要充满激情地歌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我的祖国”的专题讨论,以形成朴素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献身精神。通过教学,让那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打动学生的心灵。唱起雄壮的国歌,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深感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感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更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浩瀚的歌海里,流行歌曲作为歌曲大家庭中的一员,倍受广大学生喜爱。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若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国民音乐素养如何提高?祖国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发扬?民族虚无主义必将滋生。进行有革命传统的声乐歌曲赏析,通过纪念伟人诞辰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被那些音乐所感动、感染。体会那些歌曲所具有的魅力,这样祖国的音乐文化就会后继有人。

四、利用音乐家的爱国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4

(泸州市梓橦路小学,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音乐是与情感、品德紧密相连的。它源自人的心灵,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地诉之于感情。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其中“情”是关键。早在《乐记》中就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的论点。意思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德育的目的。我认为,利用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其中渗透德育,借助音乐、传导情感、塑造品格,在音乐教育领域中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铺就一条情感之路,是每个音乐教师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心灵;音乐;情感

一、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新教材以单元化的形式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各个人文主题,其中不乏爱国题材的作品,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融合着艺术与德育的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理解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然后进行创造性地内化、重组,以饱含深情的介绍、启发式的提问等为学生体验理解作品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以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感染、震撼孩子的心灵,再引导他们用真挚的语言、动情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多彩的绘画,甚至用静默中飞扬的思绪来表达音乐情感或者表现音乐给予自己的强烈感染。在这体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远比离开音乐艺术形象进行空洞的爱国情感的说教要鲜活得多。

如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先请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再引导他们回顾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情景: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注视五星红旗伴随国歌庄严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场面。在此基础上,将《国歌》的作者、创作背景等一一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奋进的歌词及激昂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艺术形象中受到震撼,由衷感到《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同时引导他们结合音乐形象学习掌握休止符、三连音等音乐知识。当歌曲的深刻思想内涵在谈论中、在感受中逐渐挖掘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歌声不仅嘹亮,更蕴藏着力量——沿着先辈足迹,发奋图强!

二、通过集体化音乐活动,增强心中有集体.有他人的意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的社会。现在的孩子大都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傲自闭不合群,而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因此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动是音乐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活动方式,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小组讨论或分组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学习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因此音乐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我们应十分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疏导、教育,通过实例比较、评价反馈等方式使孩子们正确认识个人的力量,懂得团结协作、互助互帮的重要性,并在一次次的集体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使其心中有集体、有他人的团队意识逐渐增强。

如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全体同学共同协作,才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协调一致,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融人集体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又如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集体音乐活动,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使学生在更多更有益的社会交往中得到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十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优秀人物的典范作用,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我们不能否认“榜样”曾在我们成长历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他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卢梭说: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未成年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极强,但他们独立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尚弱,我们应当多以优秀人物的优良品质感染他们,而音乐作品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位位鲜活的“榜样”,伟大的音乐家们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童声合唱声中,王二小那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小英雄形象清晰、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眼前,又如《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要“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直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的执着的追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坚定信念等等都是音乐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鲜活的“典范”资源,我们应该结合音乐作品,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在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的同时,也接受到优秀人物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迪和熏陶,逐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四、体验多元音乐文化,学会尊重和包容

目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而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因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们的新教材纳入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音乐,为孩子们展现了“地球村”上各具特色音乐文化,如《黄河之滨》、《草原牧歌》、《多彩的美洲》等等。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只停留在单纯的学习、体验的表面,而应该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教育孩子以开阔的视野、理解包容的胸襟,来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并通过学习逐渐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懂得尊重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而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五、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5

【关键词】爱的教育;体验;感受;表达

陶行知教育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他的理论也将指导我的音乐教学。因为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植根于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爱可以让沙土凝聚成塔,可以让一切困难显的微不足道,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德・席勒),它存在于我们人类精神文明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落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也教导我们:教育植根于爱。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育人,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人的情感,爱的教育。它应渗透在各个学科中。而音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人们诉诸情感,给予爱,表达爱的最好形式之一,因此,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

可以说,我们的教材中,每一课的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的爱,都是用爱来编写主题,包含了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长辈、爱朋友、爱自己等。一个和谐的社会,爱是一股“互动”的热流,因此,我们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去感受被爱的感觉,懂得被爱的幸福,同时,更要学会去爱,明白爱是不求回报的给予和付出。

1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善于寻找爱

我们的音乐课堂是一个互联网,随处轻轻点击你就可以找到“爱”的痕迹。以三年级音乐新教材(第五册)为例,《童年》一课中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亲情的感动和体味;《好伙伴》一课涵盖了朋友之间团结、牵挂和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的“友爱”;《妈妈的歌》一课以及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则表达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甜蜜的“爱”和付出……我们在教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寻找歌曲、乐曲背后的所要表达的一种情感。

音乐课堂上,随时都是教育的时机,哪怕课堂中一段小小插曲,教师也可以好好利用。记得一次去听一堂五年级的课,在欣赏《百鸟朝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哪有那么多种鸟啊?怎么我们见到的除了麻雀就是鹌鹑,很少看见其它品种啊?”显然,这个问题已经偏离了上课的“轨道”。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都一时楞了一下,还没待反映过来,其他同学已经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开了:

“咳,不就是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嘛!我从电视里看到,有一些鸟几乎都绝迹了呢!估计再过几年,你连麻雀都要到博物馆里看标本了。”

“你也不看看田里和南北湖山上,经常有些缺德的人为了个人利益,无视政府法规,偷偷张网捕鸟呢!”

“对呀,更可恶的是还有人专门高价买野味来吃,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捕鸟,高价利诱呀。”……

看着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的样子,老师顺势利导:

“的确,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美丽礼物,包括一切的阳光、植物和生物。而一些人却利用它的慷慨为所欲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我们设想,当美丽的地球变的荒芜,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再也没有鸟的歌声时,那该有多么可怕?

自然给予我们爱,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接下来,请你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好境界和快乐心情。听一听作者只怎样来表达情感的。”

只字片语,点出了大自然的慷慨付出,让学生知道它无私的“爱”也需要我们的善待。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培养歌唱家、演奏家或舞蹈家,我们要的不是机械的知识、技能的灌输过程,而是有着完整个性和感情的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学生找寻出人性中原有的“善”和“爱”。

2在音乐课堂中让我们感受爱的教育

我们总会用“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来形容那些只会怨天尤人,却不善于发现和身边美好事物和感情的人。事实上,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就会发现,我们时时刻刻都被爱所包容和包围着。大自然用爱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社会用爱创造和谐的未来;人与人用爱创造生命的延续……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的《神奇的手》,她通过让学生来认识我们的手,学唱歌曲《巧巧手》来夸夸我们的手,再通过欣赏《雀之灵》片段和学生的讨论和创造活动,来想想我们的手还可以做些什么。课堂的是欣赏和介绍歌曲《感恩的心》,并让学生一起随歌曲轻哼并模仿歌曲中的手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爱的呼唤,心灵的震撼,许多学生顾不上众多听课老师在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随后的小结活动中,学生都明确的表示“要用我们的爱和双手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虽然只有短短40分钟,但这种对爱深刻的感受和体验相信让人铭记和感动。

通过感受,我们才能了解爱的无私和被爱的幸福;通过感受,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体会“爱”的意义和真谛,才能为爱社会、爱他人作好思想和情感的铺垫。而借助于音乐更容易帮助人达到情感上的一种共鸣与升华,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去感受爱。

3在音乐课堂上勇敢的表达你的爱

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或行为的表达。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的爱。

3.1说出来。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胆地说出来。在新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七课《老师的歌》一课中,根据课或要求,我让学生写写给某某老师的心理话。许多同学都把平时不敢对老师说的话写了出来,给老师看,这也是一种说的表达方式。“老师,您嗓子哑了,上课可以轻一点,我们会认真听的!”“老师,您笑的时候最美丽!所以你要多笑,少发脾气哦!”……学生对老师的缕缕真挚情感尽在其中。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爱要勇敢说出口。的确,许多时候将爱勇敢说出来,可以大大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人际关系更和谐的发展。

3.2唱(奏)出来。当感情升华到更高的一个阶段,我们往往感叹语言的贫乏不足以表述我们的想要表达的内心的情感。这时,借助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是最好的方式。我们通过演唱、演奏的方法,来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的情感,让人类爱的表达声情并茂。不同的人

3.3表现出来。这里说的“表现”指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在音乐课堂上,以综合的音乐形式来创编和表现。如创编音乐情景剧、歌舞、器乐演奏(伴奏)等形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们通过这种课堂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过程中,聆听爱,感悟爱,表现爱;二、在音乐课堂40分钟以外的时间内去播撒爱的种子。音乐的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课堂的有效教育,让孩子懂得我们在享有他人关爱的同时,也要付出自己的爱,以行动去理解、关爱他人,关爱世界,人类才会生生不息。

当然,任何教育我们都要注意开展的方式与方法。音乐课堂中开展“爱”的教育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摒弃教条式的教育。从小,我们耳边总萦绕着“爱祖国”、“爱人民”等的口号,却没有从内心深处思考这种“爱”赖以存在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张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例如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一些反映生活的音乐作品的实践与创作,来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快乐学习”以及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6

一、通过乐理知识,完善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乐理知识总是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其实,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愉快地去学习音乐知识。在教学“do、re、mi、fa、sol、la、si”七个基本音阶的唱名时,孩子们把眼睛大大地睁着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课上学的1、2、3、4、5、6、7吗?”我忍不住笑,用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着他们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阶的高低。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离开座位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很多小朋友都举了小手,来跟着表演。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指导,他们对这些音阶很快就掌握了。此时,我又告诉孩子们,这七个音乐王国的小朋友要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我们每个同学正如一个个跳动的小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团结,人人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凝聚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有一次,我叫一位同学起来唱学过的歌曲,这个同学的声音又细又尖,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同学当时就被羞红了脸,再也唱不下去了。为了增强她的自信心,我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声音也是如此,男生和女生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甚至两个女生之间声音也是有区别的,但每种声音都有它的价值。只有大家扬长避短,各种音色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生命才显得充实。”就这样,经过简单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教唱歌曲,滋润学生的心灵

教唱歌曲是音乐课的本分,我觉得,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曲并不难,最主要的是如何将歌曲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过程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滋润。我在教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知道动物是怎么样爱自己的妈妈吗?于是,我开始播放了《乌鸦反哺》的故事课件,接着,我又问:“听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也要像小乌鸦一样爱妈妈。”紧接着,我又播放了歌曲《母亲》,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完后,还动情地说:“我们的妈妈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许许多多,妈妈是最亲的人,妈妈是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爱自己的妈妈,在每一天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吧。”歌声在继续,孩子们听着《母亲》这首歌曲走出教室,歌声仍然在耳畔回荡,爱的情感得以升华。这堂课是结束了,但孩子们在这堂课上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善良却久久不能隐去。

还有一次,在教唱歌曲《爱我中华》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中国地图,然后又请了几位学生讲了讲当时的心理感受,孩子们都深情地说:“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心里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这是,我就让他们用这种心情来演唱这首歌曲。然后,进行了激动自豪的范唱,细节的处理,适当的引导,把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揭示出来,唤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学会歌曲时,都不自觉地挺起了胸膛,带着由衷的自豪,为祖国而骄傲。

三、通过欣赏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将一些好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纯洁的情感,崇高的精神,并激励他们不断奋进。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先将教室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在课桌上点燃了蜡烛。烛光好像是茫茫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听得很认真。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幽雅、宁静、温馨的意境的同时,也领略了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魅力,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接着,我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他们的语言和图画来描绘这首充满魅力的作品,让学生自由地表述,尽情地描绘。最后,拿出一幅学生画得不错的山水画展示并板书《春江花月夜》,通过引导,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如此美丽,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我们该做什么呢?学生中马上就有人如此回答:“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就这样,在宁静而优雅的乐曲声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通过音乐活动,健全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