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1

近日,商务部等部门联合《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经过连续13年的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投资达1456.7亿美元,首次超过同期实际使用外资额,成为了资本净输出国。

“从资本净输入过渡到净输出,标志中国对外投资进入全新的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逐步推进,将大幅拉动中企对外投资,规模“未来三到五年很可能超过美国。”

结构性嬗变

根据《公报》,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金额仅次于美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

“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是国内外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认为,国际市场有需求,中国有能力,政策有效应,企业“走出去”有动力。其中,“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引领、推动以及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以助力转型升级的愿望强烈,这两大因素至关重要。

魏建国表示,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呈现诸多新特点。

首先,连续两位数的增长非常不易。尤其是2013年,全球经济持续波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十分谨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仅增长1.4%,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

其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投资领域广,不仅涉及传统的采矿业、房地产、制造业,目前已经拓展到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第三,领跑的对外投资行业正在从传统的能源资源领域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2015年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08.5%、52.3%、115.2%,远高于对外投资整体增速。

第四,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比重在加大,且带动了全球投资。《公报》显示,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八成以上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的存量占比为14%,另有2.1%存量在转型经济体。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

第五,并购活跃,占整个对外投资份额三分之一以上,说明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对外投资获取当地销售渠道、创新技术、品牌、专利等优质资源。

“对外投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之前以央企为主,现在地方企业占主导。”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室助理研究员王碧B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公报》显示,2015年,地方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正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去年非公经济境外企业的数量占80%,在境外并购金额中占比达75.6%,数量和金额上都首次超过公有经济企业。

对此,王碧B分析认为,一方面,民营企业所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企业转型升级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它们有更强烈的动机走出去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并向价值链更高端迁移,而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近年来海外资源类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民营企业的海外布局自然凸显。

另一方面,与简政放权的政策相关。2014年10月,商务部实施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不再对所有单笔1亿美元以上的对外投资进行审批,只要求交易备案。企业对外投资流程大大加快,加上不少地方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除了诸多新气象,中国对外投资也存在隐忧。张向晨表示,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开展并购具有盲目性、缺乏充分论证;少数企业境外并购面临高债务财务风险,贷款投入比例过高,承担高杠杆风险;国外安全审查的干扰增加了中企海外并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此外,对外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公报》显示,虽然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已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约80%的投资额流向了中国香港、荷兰、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

5年或将超美

“中国对外投资很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超过美国。”魏建国认为,主要动力在于,一是“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对中企走出去的推动作用将逐步显现;二是今年的G20会议达成的诸多促进全球投资的政策举措将进入落地阶段;三是人民币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有助于拉动中企对外投资。此外,从当前美国经济现状看,未来几年美国对全球投资增速将放缓。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态势依然在延续。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80.6亿美元,同比增长53.3%。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达617亿美元,已超过2015年544.4亿美元的并购总额。可以预期,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再次创下新的历史高点。

在王碧B看来,未来中国对外投资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但过去十多年超过30%的年均增速可能很难持续。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基数已经相对较高,高增速难保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经营风险,潜在的资本外逃问题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加大对海外投资审查,同时国内企业自身透明度问题也会使其海外投资面临东道国更多监管和审查,这些因素都将限制企业海外投资能力。

“未来,利用国内企业的品牌、技术、生产网络的优势,以境外生产、销售为目的的制造业领域海外投资还会增加。”宋泓表示,国内制造业领域积累的优势正在逐渐发挥,制造业投资会越来越活跃,并逐渐分化成两类,一类是像华为、海尔这些企业在海外建厂建研发中心,通过并购获得战略性资产为主的投资,另一类是在国内丧失比较优势或成为过剩产能的制造业也将转移海外。

根据商务部数据,今年1-8月,流向制造业的投资额达2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9.3%。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2

关键词:对外投资;特点;法律保护

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经济的阶段,遵守直接对外投资的世界规律,企业需要适当发展直接对外投资,这是我国在国际积极参与竞争,增强竞争力的一条捷径。这些年,伴随我国逐渐提升综合国力与快速发展经济,在走出去的战略拉动下,直接对外投资在我国迅猛发展,我国的大企业只要具备一些竞争力、经济实力都已走出国门。它们正在大量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雄厚资本及丰富资源等有利条件,并在产业调整结构、吸引跨国经营人才、借鉴与引进国际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拓展国外市场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与国际相比存在的差距还很大。

1 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特点

1.1 区域的投资趋向

最初我国直接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随后渐渐延伸到拉美、非洲等。如今规模已达到近两百个地区与国家,网罗全球各地,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格局。我国这种区域性投资变化直接反映出对潜力巨大的市场执着追求的动力。根据我国投资分布的统计分析,投资比重较大的主要在亚洲一些国家及港澳地区,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及地理位置与我国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在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异较小,同时已日益完善基础设施,信息比较通便。尤其投资于香港,那里是国际商业与金融中心,我国不少大型外贸企业、集团公司都开设了香港分支机构。此外,我国也逐渐增加了对一些东欧国家、俄罗斯的投资,因为那里广袤无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从地理位置上与我国接近。

1.2 行业的投资趋向

伴随我国逐渐提升综合国力与快速发展经济,相比以往我国企业当前直接对外投资更上一个台阶,行业投资具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基本遍及所有产业的各领域。我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已经由当初贸易领域的一边倒,逐步涉及到开发资源、高新技术行业、农业及制造业等。从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整体来看,第一产业正在逐年下降比例;第二产业集中于制造业、采矿业,特别是采矿业日益重要;投资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但主要以外贸、商业服务为主,其他则投资到一些低端的第三产业中,例如劳动力聚集的交通运输业。总体而言,我国直接对外投资集中于开发资源、制造业、商业服务、外贸及交通运输业。

1.3 渠道的投资趋向

从对外投资在我国的渠道分布看,因我国沿海地区拥有较早的现代化起步,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及先进的科技文化,因此它们的直接对外投资在我国占有领先位置。伴随西部实施大开发,位于西部地区的内陆各地的直接对外投资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由小变大、由无到有,但整体上的占有率还不大,需要加大提高力度。

2 我国发展直接对外投资的缺陷

2.1 直接对外投资缺少法律保护

直接对外投资能够拓展国际市场,以便在全球实现资源配置,不但对我国企业有利于发挥原来品牌优势与技术竞争力,取得经济效益,使生产效率提高,还有助于利用国际先进技术与自然资源,推动我国升级改造产业。不少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资本实力较为雄厚,在国际市场为了让本国企业的竞争地位得到巩固,很少限制它们对外投资行为,甚至给它们政策法规保护、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从欧美日发达国家看,它们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比较完备,用以保护国内对外投资,使国内企业利益得到维护,鼓励大力对外投资,在国际上参与竞争。然而我国直接对外投资在法律保护上,还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其一,认为听之任之,也就是我国总体上还是资本的输入国,直接对外投资不是主导,对其保护缺失,完全由自身决定其生存发展;其二,认为无能为力,也就是直接对外投资已经让资本走出国门,难以实现对其保护,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是无能为力。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对外投资的相关法规,没有给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对外投资的法律保护安全环境。

2.2 直接对外投资选择的产业不科学

从我国近几年直接对外投资的存量角度看,企业投资的一些行业包括:商务服务、金融、外贸及采矿业,在直接对外投资中金融业增长稳定。每年商务服务也在增加,比例逐年上升,有助于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使服务业提高水平,拉动服务业发展。但我国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商务服务上,而投资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非常小,不利于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业。采矿业在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是开采天然气、石油,这与我国发展经济、产业布局相关。此外,因我国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重视,投资于技术密集型正在增长,这类企业发展跨国经营很快,不少企业通过对当地企业并购、建立联营企业,收获了管理经验、先进技术,让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次上了一个台阶。但因受制于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因此这种企业仍然占着较小比例。劳动密集型占服务业的主要地位,金融保险与高科技领域偏少。

2.3 企业没有核心竞争优势

在市场中企业要想获胜,其核心产品与技术是决定性因素。我国当前尚处引进技术的时期,在重要技术方面,与国外企业的成熟产品及高尖端技术相比,我国企业还很难与之抗衡。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没有足够优势。不少先进技术被引进后难以充分吸收消化,不具有创新实力,尤其是对那些高端产品仍然需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甚至有的行业在某些方面对市场经济要求还不适应,如产品、技术、产业结构等,竞争优势根本不存在,所以在国际上无力参与竞争,更有甚者在国内都逐渐难以保全市场份额。我国企业缺失技术优势,这是制约跨国经营的重要因素。

3 促进我国发展直接对外投资的意见

3.1 我国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保护

我国要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保护,针对对外投资建立法律保护体系。一直以来对外投资在我国的立法落后于实践,需要通过法律来支持与保护对外投资。我国正在拓宽对外投资的范围,应该尽早强化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现今应该尽早颁布与对外投资相关的法律及实施细则,使对外投资已有的条例与政策归入法制范围,提高透明度,规范化管理对外投资。相关法律应对其定义、经营范围与方式、审批流程、所有制归属、产业政策、企业内部管理、税收与分配利润、法律形式等做出确切规定。此外,还要与相关国家对投资保护协定积极推进谈判与签订,其根本目的是让我国投资者得到保护,让其免遭战争灾难等带来的非正常风险导致损失,促使与契约国在投资合作上互利互惠。与此同时,还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外交涉能力,让在国外经营的企业享受到公正平等权益,排除与降低投资障碍。在宏观上要强化指导与管理,使对外投资加快立法进程,让保护对外投资有法可寻,以便我国在国际化中保护、鼓励企业的利益和强化动力,实现对外投资的足够保障。

3.2 调整直接对外投资的产业

第一,尽管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持续发展的经济对追求资源日益渴望。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开采矿产技术比较成熟,所以对那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增加投资,这样可以缓解资源紧张的国内局面。第二,如今发展经济与科技进步受到高新技术的直接影响。当前我国在生物工程、航天与电子技术等领域已有相当优势,但相比国际上高尖端技术还要继续努力。我国企业要善于运用政府实施的科技优惠政策,对发达国家增加投资高新技术,在国外合资高科技企业,在当地组建研发机构,或是对世界一流高科技品牌进行收购,主要目的是合理绕过贸易壁垒,更方便直接的得到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拉动高新技术发展。第三,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整个服务业仍需要抓紧提高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无法抗衡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可以着手与服务业领先的国家合作、交流,增加那些高附加值的项目投资,诸如航空运输、金融保险、电信等,为服务业增加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促使我国优化改进服务业,实现全面发展服务业。

3.3 加强对外投资的竞争力

加强对外投资的竞争力,产业优化结构。人们在全球化中对企业强调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然而核心竞争力中核心技术才是关键所在,企业开展直接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在不断演变的国际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中,企业经受的风险越来越高,直接对外投资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有产业优化结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对品牌价值应增加重视度,管理经验上要借鉴知名企业,消化其领先的科技,可以借助国外有着核心竞争力、先进技术的企业,通过并购方式提高核心技术,进而在国际舞台强化竞争力,渐渐成为顶尖的国际企业。

4 结论

综上所述,直接对外投资已经在我国步入正轨,正加速增长对外投资,在日后很长的时期内,尤其是后金融危机、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应对这种竞争,更需对外投资加大步伐,鼓励企业大胆的走出去,善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将应对竞争的主动权牢牢的把握在手中,进而为国家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在我国能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海鹏,刘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甘肃科技纵横 2008(37)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 流量和存量 资本流出 投资转型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国内的投资者在国外或境外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一)我国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区分布不均衡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体现了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其中租赁与商业服务、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以及制造业五大行业占了整个对外投资行业类别比重的绝大部分。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偏重初级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科研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小。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对发达经济体投资增长不尽理想。OFDI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两者占比高达八成。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香港(中国)地区;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分布主要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香港(中国)、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投资分布如此集中,源于这三个地区十分发达的离岸金融体系,其对资本流动限制少,税收政策也比国内优惠。

(二)国际投资地位成功转型

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已经从单纯的资本输入成功转型为资本输入输出趋于平衡,这说明我国从主要依靠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参考英国著名国际投资专家邓宁(J.H.Dunning)提出的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中的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转折的时点。到了第四阶段,净对外投资额将不断扩展,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将高于流入量。

(三)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度增加

在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类型当中,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占比不断扩大,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占比降至四成。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国家政策也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化经营和竞争。

二、中国对外投资热潮的导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对外投资加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平稳的国内经济环境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另外,国内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企业此时将目光移至海外,可加强利用多国资源和市场。

(二)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呈逐渐上升趋势的,其国际化经营的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强。在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中,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是其选择对外投资的重要原因。具有这种优势的跨国经营企业能够克服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三)示好的对外投资前景

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发达国家能形成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吸收世界领先的科技优势与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欠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机遇。亚洲、非洲、南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巨大的需求量预示着巨大的机遇。

(四)政府的不断鼓励与支持

中国政府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并加大了对跨国企业的信贷、保险、外汇支持力度。商务部的新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切实落实企业对外投资自,有利于落实企业自主进行投资决策,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进程。

(五)国外相关优惠政策的鼓励

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令许多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以推动本国的经济的发展。欧债危机后,许多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出于拉动经济考虑,都表示将给予税收减免等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国外投资者进行投资。亚洲市场也不断在推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扩张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战略规划,鼓励、支持及引导我国企业的跨国公司健康发展。提高对跨国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助于其扩张海外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国际惯例规则的研究工作。

(二)企业内部结构升级,注重与东道国文化环境的融合

首先,应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重视提高国内企业的品牌价值,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回报率,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其次,要有国际化经营意识,具备创新意识,持续更新经营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再者,注重公司本土文化与投资国当地的文化背景相融合。

(三)具备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

跨国投资包含机遇也有挑战,对外投资并不一定代表高收益。面对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到实地考察,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做足市场分析并明确定位,深度思考投资行为中包含的潜在利弊,能够快速识别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并做出迅速的反应。做到理智分析、谨慎行事,防患于未然,培育出有品牌,有实力,规模与质量双优的大型跨国企业。

参考文献

[1]Thilo Hanemann.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EU and the US:a comparative view [J/OL].Asia Europe Journal.8 April 2014.

[2]杨挺.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

[3]李玉梅.国际投资规则比较、趋势与中国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第1期.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4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止到2005年12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517亿美元,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从地区分布情况看,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占60.3%,主要流向香港、韩国、泰国、柬埔寨、日本、蒙古、越南、也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占16.2%,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位等国家(地区);非洲占6.9%,主要流向苏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北美洲占6.7%,主要流向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占6.3%,主要流向俄罗斯联邦、德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大洋洲占3.6%,主要流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见图1)。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11.78亿美元,占29%;采矿业占28.7%;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6.3%;商务服务业占5.2%;批发和零售业占3.2%;交通运输业占2.2%;农林牧渔业占1.8%;建筑业占1.7%;其他行业占1.9%(参见图2)。

从投资类型上看,2005年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实现阶段。

第一阶段,年人均GDP低于或等于400 美元,没有直接投资输出,也很少接受直接投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为较小的负数。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具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因而没有对外投资的条件。同时,由于国内缺乏令投资方满意的区位优势,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外资流入也很少。

第二阶段,年人均GDP 在400~1500美元之间,这一阶段的国家接受直接投资处于上升阶段,并开始少量对外投资,对外净直接投资为负,且负数值在增大,意味着吸收投资大于对外投资。这说明由于实施进口替代,市场扩大,投资环境改善,区位优势增加,直接投资流入也开始增长。但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增长有限,难以克服国际化生产障碍,所以直接投资流出仍然很少,且集中于邻近国家。

第三阶段,年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虽也为负数,但其绝对值在不断减少,这是由于接受外资减少,或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快于接受外资的速度。进入这一阶段标志着一国已走上国际生产专业化道路。

第四阶段,年人均GDP在4750~5600美元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为正值,并呈增长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比接受的直接投资增长得更快。这表明该国企业具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也善于发现取得国外的区位优势。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国家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格局中的地位与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展水平愈高,发展潜力愈大,吸收外资的能力和对外投资的能力就愈强,对外净投资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目前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年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按国际投资演进四个阶段划分,正处于吸引投资数额上升、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吸收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均衡,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1.14,而发展中国家为1:0.13。

中国对外投资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吸收外资相比,还处于较小规模,截至2005年,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重为1:0.08,这个比例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人均GDP 处于400~1500美元之间时,对外投资开始加速,我国对外投资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分析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之与出口的关系及成因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事实证明, 贸易是投资的先导, 只有当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成为一种必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从宏观角度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幅度日益扩大,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2年到1991年,我国出口、净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同步稳定增长的趋势,从1992到1994三年间,我国出口贸易继续呈现稳定增长势态,而对外直接投资则出现较大波动,1995年到1999年间,出口、净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又呈现出同步增长趋势,2000年至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又出现一次较大的波动,之后有所回落,至2005年又出现一次较大的反弹,并呈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

从理论上讲,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出口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根据鲁格曼(Rugman) 产业内直接投资理论与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水平对外直接投资与垂直对外直接投资两种。

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公司或企业作为投资者将生产资本输出到另一国,在投资所在国设立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规划、生产和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因此,水平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替代关系。

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为了在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实行专业化而将生产资本直接输出到另一国进行设厂或建立企业的投资活动。垂直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则主要体现为互补关系,这是因为海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形成一种互为市场的关系,任何一方市场规模的扩张,都会对另一方生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扩散效应。

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在资源的开采、提炼、加工和制成品制作过程中使用较多。或者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某些生产阶段采用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这种投资方式,在发达国家或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经常采用。

根据前面对我国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及软件开发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7.7%投资到资源开采和生产加工领域。由此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的是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在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下,随着投资规模的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原材料贸易和中介投入,对产品的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促进作用,不过一般具有滞后性,这一事实表明,我国对外投资对出口的直接带动作用将随着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壮大,中间产品和相关投资品的出口才渐成规模。

(二)中国企业对外垂直型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推动作用

1.资源开采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所在国开采的资源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这种投资能够带动开采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并且开采取得的资源部分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所以从整体上看,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互补型的。

2.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以占领东道国市场为投资目标的制造业投资,可能会替代我国的出口。但如果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由于该产业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压力,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和企业自身的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等因素,这时该产业的出口已缺乏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替代效应会趋于零。相比之下,如果制造业中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向第三国出口为投资目标的,那么他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促进我国出口,向新的出口市场渗透,扩大并维持世界市场份额具有积极作用。

据商务部统计,FDI平均每年可带动国内出口28亿美元。具体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对于机械行业中涉及摩托车、家电产品配件组装的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外经贸部有关统计,其投资带动出口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对于纺织行业,其对外直接投资目的主要是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一般而言,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国家对此有限制。纺织品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是替代和互补兼而有之。

总的来说,我国在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向海外企业提供机器、设备,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规模。而在国外合资开办制作和加工、装备生产企业,同时又可以带动国产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半成品以及劳务的出口。

3.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现有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旅游、交通运输、批发与零售等行业,2005年在这些行业的对外投资超过了10%,它们成功绕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进入对方市场,不仅没有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反而极大推动了母国的出口。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型企业投资的动机和目标很明确,是为扩大出口服务,因而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是积极的。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且其主要采用的是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对外投资的出口效应上更多体现的是出口引致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般为4年)。这也同时符合产品周期理论,因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的成熟产品进入完全竞争状态,我国追求技术管理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通过技术、管理的吸收、消化和转移,再利用本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可以慢慢取达国家渐渐退出产业的生产,取得国际出口竞争力。

三、 协调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考虑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本着积极推动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融合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大力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带动我国出口的发展。

第一,建立规范的宏观管理体系。我国应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指标与统一的统计口径。该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规划,在结合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海外投资的结构、流向,并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从企业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分析出发,确定具体的海外投资规模、鼓励或限制对外投资的行业清单,产业鼓励政策、境外企业劳动用工政策和管理人员的进出政策等。另外,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分支机构,合理界定保险对象、保险目的、保险范围等,依据中国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来实施。

作为WTO成员国,要加快建立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与国际法、国际惯例接轨的《海外投资法》和《海外投资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审批、资金汇出、技术转让、企业管理、利润汇回等做出原则规定,从而达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完善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针对我国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但对于广大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来说这些产业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应该首先将我国的这些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保持和扩大产业优势,既有利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又有利于维持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海外市场份额。

改善制造业对外投资结构。在我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初级产品的生产附加值较低,对带动相关行业的出口作用很小。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如机械制造,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件等高度结合的,此种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创造效应。因此,我国企业应更多投资于后向关联度强的行业,实行最终产品的国际生产,这样更能有效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及初级产品的出口。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5

关键词 中国 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战略 投资风险 投资前景 投资阶段

一、投资战略问题

现阶段,我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既有内部发展的动力,也有跨越外部障碍、缓解外部压力的原因。这就决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必须要有“战略性”。总体来说,这种“战略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目的战略性,即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跨越贸易壁垒还是寻求资源和技术的。二是投资地区战略性,即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决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和数量。三是投资手段战略性,即根据投资目的的不同,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合资以及股权收购等方式中选择合适的投资手段。四是投资产业战略性,即根据不同的投资目的,选择不同的产业。其实,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这四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根据投资的目的,以最佳的投资手段在最佳的投资地区投资最佳的产业,以求取得最佳的投资效果。

目前,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也为了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效、有序、协调、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境外投资重点投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鼓励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拓宽这方面投资合作的渠道和领域;二是鼓励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并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三是鼓励能够通过境外投资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投资,提高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鼓励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因此,具体来说,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投资战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础资源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地区:发展中国家

虽然中国在劳动力要素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成本优势,但在某些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和土地资源等)上却显得缺乏。要使相关行业保持稳定的增长,国内现有的已开发资源,从质量和数量来看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建立稳定的国际资源市场渠道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进行海外投资,开发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

投资的重点地区应该是:第一类,部分亚洲国家。例如,东南亚的森林资源,西亚、中亚的石油、铁、钾盐等都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我国在这些地区投资具有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利因素。第二类,拉美、非洲、中东欧等国家。例如,拉美的巴西、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秘鲁等国的石油、铁、铜和森林资源丰富,投资基础良好;利比亚、尼日利亚、南非、扎伊尔、赞比亚等国的石油、铜、铬、铁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都是我国紧缺的自然资源。

根据这些产业的类型,投资手段最好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开发,或者是增资入股,跨国并购或者绿地投资的可能性比较小、难度比较大。

(二)边际产业转移型的对外投资地区:发展中国家

根据国际经验,对于我国的成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想转移出去,大部分也必然集中在邻近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方面因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实力不足,只有在地理位置毗邻,交通、通讯、信息传递等比较便利的地区才能显出比较优势。这就是中国企业多向东南亚国家投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将适用技术和成熟产业转移到市场潜力更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从事加工贸易、建立生产制造装配企业,可以较大地满足东道国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做到互惠互利,使投资顺利进行。这就可以把我国的夕阳产业转移出去,既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为我国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投资的重点地区应该是:亚洲、拉美、非洲、中东欧等国家。这些地区的部分国家是我国纺织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拖拉机、小型农具、自行车、玩具、鞋帽、手工艺品等商品的出口大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同我国具有相似性及承接性,而且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另外,这类产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劳工素质也无需太高、很容易就地转化,同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颇受当地政府欢迎。

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较好,而且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所以,我国企业在投资时可以选择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或者合资等形式。

(三)核心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地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以租赁和商业服务、批发零售为主,这些项目的投资从短期来看具有营利性,但是却没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正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转变成功与否以及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目前,国际分工已经从产品分工发展到了要素分工,技术特别是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等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主要还是处于加工、组装和制造等低端的价值链端点上,这就导致我国想通过利用外资提高技术水平比较困难。那么,怎么办?一是通过自主创新研发技术,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技术研发中心获得技术。目前国家已经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但是还没有重视通过到国外投资主动地获得技术。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应该以吸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紧跟世界潮流为目的,有战略、有步骤、有实效、有重点地发展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投资的方式可以跨国并购或者自己设立研发中心为主。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实施这种战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日本等地设立高技术合资企业,并将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加速国内产品的更新换代;华为集团分别在美国的硅谷、达拉斯、瑞典、印度、俄罗斯成立了实验室;海尔在美国设立了研发机构;长虹与东芝合作在日本设立研究与设计机构;联想在香港和美国设立了研发和技术信息中心,并进一步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目前,外包是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也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让国外专业性的企业为我国企业作代工,通过同时购并核心业务和剥离非核心业务进行业务整合,提高和培养企业对全球资源配置、整合、计划和协调的能力。在技术研发和关键性零部件生产方面尤其如此。目前,已经开始出现“国内企业做品牌,海外企业做代工”的新现象。例如,国内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都在大量利用海外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做代工。2002年,联想公司的所有笔记本电脑中70%到80%的PDA以及40%的母板产品均由台湾地区的厂商负责生产。另外,美国和欧盟一直是对我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应通过强化投资绕过各种贸易壁垒,将贸易摩擦变成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缓解贸易摩擦。

二、投资风险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面临以下风险:一是政治风险。例如,2005年, 中海油斥资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石油公司尤尼科, 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失败。联想收购美国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后,美国国会议员理查德・达马托向国会提议审核联想计算机的信息安全,这使联想的业务发展受到制约。二是政策风险。例如,委内瑞拉政府宣布, 把外资控股或独资的石油、能源类企业收归国有,外资方不能控股。因此,在委内瑞拉投资石油、能源的外国公司损失巨大。俄罗斯2006年年底出台了关于整顿批发零售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外来移民就业等有关法规,使十万华商受到损失。三是社会风险。2004年的西班牙烧鞋事件给中国商人带来巨大损失。四是治安风险。2004年我国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巴基斯坦被绑架;2005 年1月,8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绑架。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外交部参与处理的各类中国人海外安全事件为2.9万件,2006年超过3万件。五是市场风险。例如,TCL收购法国汤姆森电视机业务,由于市场变化快,导致销售下滑、市场份额萎缩、亏损严重。

从具体地区来看,以非洲地区的尼日利亚为例,尼日利亚是中国企业开展业务较多的非洲国家,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自然条件优越、石油资源丰富、市场规模较大;但是,投资的风险也比较大,主要表现为:首先,种族宗教问题错综交织,频繁引发暴力冲突;其次,有组织持械犯罪猖獗,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第三,劳资关系、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极易引发社会动荡;第四,根深蒂固,制约政府管治水平。目前,尼日利亚以抢劫、绑架等恶性犯罪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安全问题已经非常突出。2007年1月,先后有5名和9 名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遭到武装分子劫持。据粗略统计,2006年全年至少有178名外国人在尼日利亚遭到武装分子绑架。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我国企业“走出去”也是如此。我国企业既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有风险就持消极的态度,也不能视风险而不见,盲目走出去,而是要坚持积极、审慎的态度,时刻树立风险规避意识,有效设置风险控制环节,稳妥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合理安排风险化解措施,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投资战略。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应该从内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充分认识、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审慎选择交易方,尽量降低可能面临的风险。准确定位和综合权衡面临的风险与机遇,结合企业发展目标,确定风险偏好,选择承担与预期收益和自身实力相匹配的风险。在风险发生时,企业可以通过分包和转包的方式转嫁一部分风险,或者在某些风险确定发生后终止合同,撤走设备,及时减少损失。

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应该为企业对外投资做好保驾护航工作。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性融资手段、开发银行的政策性支持手段、行业协会的信息咨询等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在出口融资、信息咨询和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安全保障。当风险发生时,如果有必要,政府可以出面帮助企业缓解风险和减少损失。

三、投资前景问题

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330亿美元,大约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的17%,而2006年则达到了1930亿美元,占全球流出量的16%。2005年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大约为1.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50亿美元的只有六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到2005年已有25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超过了这个目标。虽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正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见,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投资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趋势。

从中国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外投资累计已达733亿美元,全球排名已由2005年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3位,一些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逐步提高,也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累计规模仅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的1%,约为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规模的1/10。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外投资仍将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新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这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日本1971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关系随之出现许多新特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另外,国家政府各部门都在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扶持力度,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可见,我国企业“走出去”才是刚刚开始。

今后几年,如果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加、人民币继续升值、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加剧,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将明显提高,再加上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投资保障。因此,我国对外投资的速度将大大提高,规模将高于发展中大国的平均水平。有关专家预测:“十一五”时期,我国年均对外投资额可能达到150亿美元以上,到2010年,对外投资额可能达到200亿美元以上,五年合计对外投资额可能达到800亿美元以上。如果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人民币继续升值,对外投资规模可能更大。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对外投资母国,对外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排名进入前三位。

我国已经开始朝对外投资的大国方向迈进,对外投资加速增长。这意味着我国将从以吸引外资为主的阶段转向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阶段,我国企业将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对于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平衡快速增长都有重要意义。

四、投资阶段问题

任何战略、政策或事情都有一个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例如,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已经从千方百计吸引外资的阶段发展到了选资的阶段。同样,我国企业“走出去”也应该是一个广义、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具有不同的含义。不管是从经典的投资理论来看,还是从现实的世界情况来看,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企业经营能力紧密相关。

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可以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形式所迫,被迫走出去。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国外经济的制约,为了保持本国经济发展或缓和国家间的经济矛盾,国家政府积极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对外投资都处于这个阶段,我国对外投资就是去寻找资源、寻找市场、寻找技术以及跨越贸易壁垒。

第二阶段:开拓国际市场,积累经验。在被动走出国门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被动走出国门的压力基本被缓和,企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这些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上经营的能力。另外,国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也逐渐走出国门,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当然,这个阶段还是处于艰苦的开拓阶段。目前,我国少数企业已经处于这种阶段。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南卡州建厂,中兴通讯和华为集团在国外拓展业务等。

第三阶段:主动走出国门,全球配置资源。在经历第二阶段以后,很多企业已具备很强的国际经营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从经营业绩来看,已经开始赢利。此时,经过多年打拼的企业就开始积极主动地走出国门。在这个阶段,由于企业已经具备国际经营的能力和实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形式就不仅仅是单一的绿地投资,可以通过外包、加工贸易等形式把非核心业务或者把所有的生产环节在世界各地进行最优化组合。目前,我国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几乎没有。

在这三个阶段里,第一阶段是由于国家特殊的内部和外部压力导致的,所以,这个阶段不是每个对外投资企业必经的阶段。但是,第二、第三阶段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都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而跨国经营行为却是企业内在利益驱动的外在表现,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的自然结果。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可能会经历亏损微利可观利润、无品牌自主品牌的过程。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一般都是国内大型企业,这就决定了大型企业较多的经济发达地区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大。2005年,在我国前500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387家集中在东部地区,占企业总数的77.4%,中部地区59家,占企业总数的11.8%,西部地区54家,占企业总数的10.8%。可见,在短期内东部沿海省市对外投资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民营经济鼓励政策的出台,我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开拓国际市场。

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对外投资企业面临全球商业革命的巨大挑战。20世纪末发生了全球商业革命。此次商业革命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在跨国公司重组并购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产业集中,二是由核心公司,或者说是“系统集成者”对其所在价值链进行的“系统集成”的管理手段,三是在系统集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价值链各个层面的巨大集约压力,即所谓的“瀑布效应”。在各个产业部门,拥有强大技术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系统集成者们在其众多的供应商中积极物色佼佼者,通过“产业计划”的形式选择可以和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协作的联盟供应商,因此出现了“瀑布效应”,即给全球系统集成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级供应商受到来自系统集成者的压力,进行购并,发展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先地位。这些一级供应商同时通过同样的产业计划方式将这种变革的压力传递给他们自己的供应商网络。瀑布效应的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给系统集成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诸多产业都出现了高速的集中过程。结果就是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也正被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所占领。这意味着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比表面看来的更艰难,他们不仅面临着要赶超系统集成者的巨大困难,而且要赶超供应链中每个层面的强大供应商。

总之,对外投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是一个道路崎岖的开拓过程。在知识时代,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特别重视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问题。企业对外投资成功与否,既与企业自身的选择和决策有关,又与政府的政策和扶持有关。这就需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进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赵春明、宋志刚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效评价与发展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11期。

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谷广朝: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2期。

江小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着力点,《人民日报》,2007年5月25日。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李辉:经济增长与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的形成,《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6

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解决好经济增长与就业这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另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关注的一件大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对外投资创造的各种效应来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于是,下文拟从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两方面来探讨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

1.经济增长效应

(1)生产要素配置效应。生产要素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我国生产要素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于是,必须通过国际交换,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此,对外投资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更好地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耕地和水,石油天然气、森林、橡胶、铜铁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稀缺资源,现在已经在大比例地进口,有人估算到201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接近或超过50%(江小娟,2004),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因为它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源开发,与那些资源丰富但缺少开发能力的国家合作,并且拥有对稀缺资源的股份,以保证我国重要资源供给的长期安全性。②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综合技术实力还是比较低的,人均技术水平也急待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主要方式是引进资金与技术,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仅凭国外引进已远远不够,对外投资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利用国外技术资源。一种是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到海外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中心或者设计中心,这不仅可以利用和发展原有的技术优势,还能够保持和寻求新的技术优势(马亚明等,2003)。另一种是到海外收购或兼并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通过利用已有的核心技术、顾客资源和品牌优势,我们可以提高技术效率和技术竞争优势,从而缩短时间、降低风险,迅速获取经济效益(李蕊,2003)。③获得更多国外资本。中国对外投资极大地拓宽了利用国外资本的渠道,因为它不仅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而且从东道国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到大量资金,由于实现了资本积累,从而突破了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结果企业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资本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由于我国还未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必须抓住对外开放的契机利用对外投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①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现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经济效益不好,企业发展滞缓,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所致,并非完全归因与产品的质量、层次与水平。其实传统产业的大部分产品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通过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将使这些资产继续发挥作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减轻国内企业困境。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国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而高新技术则是其集中体现。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巨额投资,如果小批量生产,不能弥补前期的大量投资,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相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到国外市场与对手一起竞争将加速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此同时,国外企业的技术扩散也为我们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2.就业效应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对外投资则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它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刺激效应,二是置换效应。前者是指对外投资导致国内就业增加,后者则是指国内就业被国外替代造成就业减少。对外投资主要通过增长出口来刺激就业,它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它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企业的跨国经营特别是对外投资办厂首先会带来资本品的出口,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出口,这必然会给国内就业产生拉动作用;第

二、对外投资中的境外加工贸易中,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大多是从国内进口,增加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关联产业的就业需求增加;第

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际化竞争力增强,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扩大了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从而会拉动对母公司产品的出口,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第

四、我国对外投资多以制造业为主,相对而言,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而在国外投资的竞争压力将会提高我国的服务水平,由于服务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伴随对外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将对我国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就对外投资的置换效应而言,目前在我国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对外投资对就业置换效应的强弱与母国对外投资的动因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寻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带动出口和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使生产要素配置更趋合理,再加上我国本身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长期内不会改变,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不会舍近求远,而会充分利用这个比较优势。所以对外投资对我国就业的置换效应很小。总之,对外投资不会减少国内的就业需求,相反会因为对出口的带动和服务业的刺激而扩大关联行业的就业需求,所以对外投资有明显的就业正效应。

二、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宏观规划和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国家及政府鼓励和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所以许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急于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它们在企业制度、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品牌优势等方面均未达到进行国际经营的实力。政府在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同时对企业到国外投资的资格认定、业绩评估、过程管理等方面也还有许多不完善,造成了对外投资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企业未达到对外投资的预期目标。

2.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规模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仍很大,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企业的投资规模偏小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发挥;另外工作人员少,大多数企业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很少有几十人的,致使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导致企业很难沿着正常轨道顺利发展。

3.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由于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相对稀缺,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并不充裕,特别是对外投资主体多以资源开发和贸易性开发投资为主,它们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另者,我们对海外企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够重视,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结果我国对外投资行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国产化程度并不高,核心技术仍来自于国外,自身没有升级换代的能力,这意味着要受制于人,且在市场形式变化时没有回旋余地。

4.企业管理水平偏低

由于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历史不长,经验不多,所以对海外投资的管理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国对外投资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在人事管理中往往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及人员变换机制,多数民营企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其次,对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再次,企业投资决策欠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足够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和产品规模论证不够,投资企业的产品存在着市场需求较小或生产规模不经济问题,对重大事项的定夺缺乏影响力,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经验不足;最后,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往往存在着经营者谋取私利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促进中国对外投资良性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规划和管理,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防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方式,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政府要做到真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为目的,讲求实效;同时政府要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

2.制定和完善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来规范对外投资企业的行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国外投资状况的不确定性,我国的企业还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风险。国家应鼓励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各种投资主体开展对外投资,并在企业融资、税费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另外要为企业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前去投资。新晨

3.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改革要实现对外投资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且急迫的是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增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要至少作好以下几项工作:其

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强化企业制度建设,形成企业多方利益主体的制衡机制,借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经验,逐渐改进完善企业制度;其

二、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将自我技术创新同技术模仿改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

三、形成人才选拔、任用、转换、培训等一整套良性循环机制,使我国在同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Dunning,John.H.TheselectedessaysofJohn.Dunning[M].EdwardElgar.2002

[2]潘岳主编: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江小涓: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和中国的全面小康目标[J]国际贸易问题,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