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把握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会对生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影响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心理健康影响着环境适应

在人的一生中,周围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则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承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压力,促使大学生与环境保持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更好地主动适应大学及未来生活。

3.心理健康影响着潜能发挥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和工作,逐渐形成的能力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对潜能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挥。

4.心理健康影响着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各阶段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要面临很多过去从没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大学的学习具有与中学不同的特点,课余时间很多,自主学习为主。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这种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虚度时光。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对于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焦虑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的生活。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常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交际技巧、人际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封闭自我、害怕交往,影响了心理健康。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往往在18~25岁之间。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但由于生理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情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据报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逃避的心理,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哲学的有关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主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社会,而不应被动地让环境和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大学生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积极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就相对越强。因此,大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比较鉴别、客观体验等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悦纳自我,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大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大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维护。大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2

1、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4、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来源:文章屋网 )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特别是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爱情,人际交往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那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验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纵观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A.家庭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其深远。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发现家庭的作用和大学生的抑郁有显著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社会化的过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等因素,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大学生迟迟不能够做到“心理断乳”。首先,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凌四宝,舒曼,2003)。如果父母对孩子充分理解,给予温暖,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多干涉,拒绝否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兄弟姐妹为2个或3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明显差于独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离异比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差,并且父母离异比父母去世的大学生更为敌对(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关系,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也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B.个人影响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光环效应,成为大学生的青年人一般都会经历很多的成功,也受到过很多赞美,因此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往往会偏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周围的一些客观评价与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不一致,他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失衡。其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诱发心理疾病。此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学习的压力容易带来负性情绪,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处于比较复杂的时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个体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C.社会影响因素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少,在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下,理想主义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破灭。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而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发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时时刻刻与这个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的成长离不来社会的支持(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建设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际关系也同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共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对学习社会经验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孤独忧郁,甚至与人交往时产生恐惧,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引发心理障碍。D.其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何蕊,2015)。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社会,“低头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恋也都十分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会渐渐地将网络上那个虚拟的“自己”带进现实导致心理扭曲,严重者还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遭遇的应激性事件影响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2015)。这是因为应激性事件会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从而降低其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及适应问题。除此之外,睡眠障碍也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睡等。这大多数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网络,应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碍等。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进

至今为止的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调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全国性的调查较为少见,这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而且我们还应该注重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我们同样应该注重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2.注重做发展研究和干预研究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同一批大学生跟踪两年到三年,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干预,然后对进行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将会更加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对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全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各高校都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MillikanE,WamboldtM.Z.,BihunJ.T.PerceptionsoftheFamily,Per-sonalitycharateristics,andadolescentinternalizingsymptoms.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91-94.

[3]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31(3):597-60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1):35-37.

[5]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7(5):41-47.

[6]何蕊(2015).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社会体育学.22(5):187-188.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对策

一、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定义

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阐述,1929年,美国第三次健康及保健白宫会议的解释是:“在个体的心理功能活动尚未显露出明显心理障碍中所常见的症状表现。”心理学家英格里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笔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智力发展完整、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发展良好,并且人格统一,对外界有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2.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断变化着。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心理健康有其不同的定义。那么,对于中职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我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做了多方面的诠释,使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有一般心理健康的共性,又有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特性。笔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应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不仅要处理与学生间的师生关系,也要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间的人际关系。能够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与人相处时,要有尊重、真诚、赞美等积极的态度。只有处身于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生活平和的氛围中,才能拥有抵御压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2)具有保持稳定情绪、控制自我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来自学习和家庭以及外界的压力和困扰。尤其面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要想时刻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更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平和地面对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其次,在课堂中产生的不愉快,不要在课后迁怒与学生;最后,不将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中。

(3)具有教育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教材做出创新性的整合,在分析学生的同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4)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信心。爱能产生连锁反应,能传递,能扩大,能增值,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能感化学生,也会感动家庭和社会。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爱与责任”这份沉甸甸的义务,教师不应该、也没有理由自卑。

二、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相关调查显示,中职教师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被调查教师中,有34.60%的反映工作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反映工作压力比较大,有30%的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64.40%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下列现象:一是学生素质低,管理压力大。近几年,随着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加入到待业、就业的队伍当中,大专、高职、成人院校等的毕业生更是难以计数。在这种形式下,中职学校的门槛逐步降低,无论你是否努力,你的成绩或高或低,只要你愿意,就有机会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取得中职文凭,这也是导致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学生的基础文化上投入精力,更要付出大量时间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教师工作负荷量大,身心疲惫。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每个专业都涉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致使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师只能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调查显示, 50%以上的教师每周讲课在15节以上,除了理论教学,还有重要的技能课教学。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经常需要早出晚归,教师许多的隐形劳动付出无法计量。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问题越突出,压力越大。

三、维护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并且接纳自己。只有直面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在心理上获得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与肯定。认识自己,首先是对自己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进行正确地评估,其次是对自己角色的认同。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肯定,可以完善自己的工作态度,面对困难与挑战毫不退缩,尤其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是带着积极的态度和崇高的使命感去完成。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乐观便是抵抗不如意之事的一剂良药,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亦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产生心理冲突或矛盾,严重之时还会陷入这些烦恼和忧愁之中,如不能及时调节和疏通教师的心里矛盾,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进一步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教师只有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难,才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5

论文摘 要: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在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对我院一、二年级40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18%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以及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如何。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稳定的情绪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论别人怎样解释,他都固执己见,这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3.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3.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加强体育活动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2).

[2]闫建端.谈高校体育课学生的心理负荷.宁夏医学院学报,1998,(03).

[3]张耀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S1).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6

“养心”的境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与长寿诸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确认: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作用。而影响人体健康与长寿最主要的个人因素中,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均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学研究也表明:除饮食起居之外,人们情绪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心理平衡的作用足以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而处于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均能引起生理上的某些异常改变,如果时间较长、反复发生,则可能由人体生理功能性的改变逐渐演变为器质性损伤。足见,缘于心理失衡而导致的诸多心理疾病是最终形成生理病患的主要诱因之一。

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健康的标准应当是:“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在生理上保持健康态,更要在心理上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如果能够让人们的心理经常保持平和、良好的状态,诸多生理方面的疾病便能够避免或是延缓发生。

人的心理平衡,是人的某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矛盾在认识和感情上获得解决的表现,是人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客观性的反映。

那么如何判断人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一看,能否达到人格的完整与社会发展相和谐。人格,反映了个体的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大凡心理健康的人的整体自我感觉良好,他的气质、性格和理想、信念等都是积极向上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均能采取恰当的灵活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合理、稳妥;对于外界刺激不会作出行为偏颇的不良反应。

二看,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愉悦、满意的情绪多于悲、忧、怒等消极的情绪,并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喜怒哀乐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心情总是开朗和乐观的。

三看,能否做到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相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四看,能否做到与他人友善相处和社交关系的正常态。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善于和乐于与他人相处,经常相互友好交往、良好沟通,不仅能了解和理解他人,也能为他人所了解和理解;对社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为充分的安全感,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

五看,能否正确面对客观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环境及现实情况,能够作出客观的评价,正确对待;能够主动适应外界现实并与之保持良好的接触;有充分的自信心,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突发事件能够沉着应对,恰当处理。

六看,能否充分了解自我并正确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和较好的自控能力,生活目标明确,且能努力进取,做到知足常乐,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纵观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有关“养心”的论述比比皆是。我国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开局篇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学观点,以强调人的生理平衡与心理平衡,精神安适与预防疾病的相互关系。我国古代儒学先师孔子亦提出:“学而忘忧”和“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学观点。是说,在静心学习中可以使人忘却忧愁,有助于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绪稳定,于健康有益;学习知识可使人扩大视野,舒展胸怀;讲究仁德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对养生贵在“养心”的理性思考,为提升人类自身健康的质量,我们还须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航船,主宰自己的心理状态,强化心理修养,使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常态中。因此,应当努力做到――

应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明确养生须先做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品德如何,对于生命的益损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要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经常保持心态恬淡,神清气爽的良好状态;做到侃快乐观、心胸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心绪平稳。此即达到心理平衡,实现养心长寿的重要所在。

要注意凡事须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心理健康之人均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做不到的事不要去做;遇到哀伤之事不可悲痛过度;于惊恐面前,要善于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之;遇喜乐之情,亦不可大喜过望,时刻保持良好的自制能力,做到心态平和。此为达到心理平衡、养心长寿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好方法。

应努力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以消除不良心态。当一个人的情感受到压抑之时,不要自寻烦恼,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从中寻求新的乐趣,获得美感与享受。当你将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到自己的爱好中时,一切烦恼和忧愁、苦闷与焦虑等情感问题便会被转移和消化掉,这样便会使你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是养心长寿的一个秘诀。

还须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环境。这不仅能使自己可以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乐趣,而且还会使你在遇到烦恼和忧愁之时,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一处宣泄之所,并能及时得到家人、朋友和邻里的善意化解,不至于久郁成疾。此为实现养心长寿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之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养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被更多地赋予时代特色和科学内涵。

作为人类养生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养心先行的理念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和推崇,形成现代养生新的原则――

平衡原则缘于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养生贵在平衡。因为人体自身存有很强的自我平衡功能,人们只需进入不用主观意志进行支配的自然状态,就足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平衡,维系人体健康的自然态。

辩证原则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重性和两面性,养生实践也不例外。因此,人们对“养心”为先的认识,在思想认识和养生实践中都不可步入绝对化的怪圈,力求避免不顾自身特点的养生死套路和条条框框的制约。

回归原则回归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内核。人们只有依托自然生存的环境,不断增强自身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方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提升自我生存的质量和养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