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学研究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范文1
一、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理解全部情况。地理知识的获取大多是在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剥茧抽丝,经复杂的观察、推理、求证等科学方法获得。课堂中通过情境的设置,诱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求证,重现结论的获取过程。这一过程类似于“体验式学习”。
如漫长的科学史的演变中无不体现那些杰出科学家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列举这些科学知识的形成。如介绍地球的大小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的半径是6371Km,地球测量第一人、被誉为“地理学之父”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说或猜想。教师及时以一成语揭示谜底:“立竿见影”。接着告之埃拉托色尼测地试验的有关背景:夏至日埃及有一城市叫塞恩,阳光直射井底,离此城5000斯塔迪姆(埃及长度计算单位)的亚历山大城的竹竿有一短短的影子(画图表示),请学生用数学方法去计算。根据所给数据,可演算出地球的周长为4万公里,与我们近代测得的数字仅差100公里。教师又提出,世界上实测子午线(经线)第一人是我国唐代僧一行,他用“复矩”(画图)实测北极星的高度,并利用“复矩”测出的北极星高度即为地球北半球当地纬度的特点,测出同一子午线两地纬度差与其相对应的地面长度,计算出每度弧长为132.03千米。教师让学生明了知识的形成后,还可让学生指出两人在解决问题时共同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如都利用地球以外的天体来辅助测量地球)。这些问题的解答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而不仅仅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这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将有利于学科内部知识的同化,还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是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城乡分布、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的设置等知识都可用影响因素去体验该地理事物形成的内在原因。
二、探究知识的相关内容
新教材与老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不再以原来的体系较强的段落式排版,而是以并列式将知识点罗列。伴随研究方法的增多、研究手段的改革、研究内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各种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地理表象呈现出来,这种罗列形式可避免将学生思维固定在已知的事项上,既为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余地,又为学生的想像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场所。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罗列内容的外延,并拓展这些内容的内涵。它相对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潜能。如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中,课文中列举了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而它们各自在形成气候中的作用,叙述相当模糊。学生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的阅读,可得出: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分别成为全球气温、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分布,各地地表状况的差异,出现了非规律性的分布。这种认识拓展了知识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某些非规律地区气候的探究分析,可加深洋流、地形地势、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影响的理解,这一思维活动又扩展了知识的外延。在教学中,阅读材料和每个单元后的阅读篇为学生进行这类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素材。这种教学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经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经验。
三、质疑知识的正确与否
知识的形成是在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的。获取的资料在同一主题下,由于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会不同。具有极大的混淆性,以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在传授时,不应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可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证据(数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我们谓之“思辨式”学习。
如提到目前的主要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产生时,书中列举的是已达共识的结论,事实上人类对这一问题的形成机制还不清楚,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占有证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结论。具体的过程可以是:第一,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质疑。有的学生认为,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时使二氧化碳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粉尘,增加云层和降雨机率,会使气温降低,所以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是增温亦是降温尚无知数。第二,收集证据。学生主要从互联网下载了有关资料,大部分是文字,也有一些图片。第三,解释。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这一步骤是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维火花迸现的表现。学生寻找到符合猜想的依据作为论据,提出自己主张。第四,后期工作。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交流和推广自己的探究结果。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语义Web;学科知识地图;本体;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110―05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各种网络教育资源急速增长,学习者在浏览时往往会迷失在资源海洋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科资源,本文用本体为学科资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型,基于语义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保持相同资源语义上的一致性,并用知识地图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学科知识的结构,提供结构化的学科资源目录,方便学习者对学科资源的检索和浏览。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架构、基于本体的学科资源模型的表示和存储、语义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工具、方法、步骤等内容,初步探索语义Web技术和知识地图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为学科资源的整合、应用、共享与结构化呈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 相关理论
1 知识地图及其建构
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又称认识地图、认知地图[1],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它通过对知识、概念等进行组织、描述,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知识图,并通过可视化技术来显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知识地图描述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获取途径,不仅能够表示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还能对学习资源进行导航,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知识地图一般分为程序型、概念型、能力型、社会关系型四大类[2]。概念型知识地图主要以组织或系统便于共享的通用术语、主题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显示,并划分知识间的层级关系,存储关联知识文档之间的链接,提供知识向导。[3]
目前的概念型知识地图大多是面向应用的,主要用于指示知识的位置,无法对学科间的关联进行语义表达,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不仅能语义描述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以语义知识网的形式展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直观、清晰地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能实现学科内容的共享、互操作和动态更新。本文建构的学科知识地图就是基于语义的概念型知识地图。
2 语义Web及其技术
语义Web是Berners-Lee于2000年12月18日在XML2000会议上正式提出的[4],旨在使Web上的信息具有计算机系统可以理解的语义,从而更好地帮助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人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就是说,它使现在的Web成为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通过对Web上海量的异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继承、集成、复用、协作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兼容,使用户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动态的、智能的访问和导航。
本体作为RDF(S)的扩展和延伸,用于描述应用领域的概念、概念之间丰富的语义关系,解决语义表达、信息共享、语义理解、知识重用等问题,是现阶段语义Web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中应用语义Web和本体来语义标注和描述资源的概念、属性及资源之间的关系,消除学科知识的二义性,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重用,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呈现基于语义的学科资源导航。
二 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的建构过程
1 学科语义知识地图架构图
图1是学科语义知识地图建构架构图,架构图由资源层、语义层和显示层构成,资源层存储的是实际的学科资源,语义层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语义定义、描述、标注和整合形成学科知识本体模型,显示层以网状结构呈现学科知识节点间的关联,把基于语义的学科知识地图可视化地展示给用户。其中,语义层作为语义表达学科资源和定义资源间语义联系的模块,是实现学科知识地图语义呈现的关键。
上图中,资源层通过对数据库和网络中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和隐性知识进行关键字提取等操作,来完成对学科资源的预处理。语义层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语义定义、描述和标注,建构各学科的学科本体库,然后根据学科间固有的联系,对各学科本体库进行语义整合和合并,将原本异构的领域本体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资源本体模型,显示层将学科本体模型映射为知识地图,并将各学科本体间的语义关联也映射到本体知识地图中,用可视化技术全局呈现学科知识地图的关系网络。
2 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为了便于学科知识和资源的整合、更新,整个建构过程动态地组织资源,并采用知识点作为资源描述的基本单位。每个知识点指向若干个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HTML文件、PPT、视频、音频及其它形式的学科资源,这些学科资源按照相关性和存储格式的不同来存放。若干个相关度大的知识点的集合构成子内容(例如“章节”),而若干个子内容组成一个学科内容(例如“课程”),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按学科内容之间或学科课程的相关性等参数来记录的。每个知识点有属性及其属性值,如知识点标号,知识点主要内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PPT、HTML、音频、视频等)、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点采用的教学策略(协作、合作学习等)等属性。知识点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包含关系、前验关系、后继关系等。总上所述,一个学科知识点可以看作是一个11元组:(A,B,C,D,E,F,G,H,I,J,K),其中:
A:知识点的标识号,模型中每个知识点的编号是唯一的,用来识别知识点;
B:知识点关键字集,可用于检索本知识点的关键字集;
C:知识点的说明部分,概述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及本知识点在学科课程中的重要性,便于学习者浏览和查询学科内容;
D:知识点的描述部分,指向知识点内容文件的指针;
E:知识点关系,描述本学科知识点与其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
先验关系:学习该知识点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点;
后继关系:本知识点可以作为哪些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
包含关系:在本知识点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
相关关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先验、后继、包含等关系,也可以是属于同一个子内容或学科内容的除以上关系外的知识点;
F: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知识点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资源的呈现方式,包括PPT、HTML、音频、视频等分类;
G:知识点的示例部分,指向知识点的示例文件的指针;
H:知识点的测试部分,对学习本知识点的学生测试其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试题集;
I:该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由此可以作为划分通过阈值的依据;
J:进入阈值,只有当所要求的先验知识点的加权平均得分不小于进入阈值时才允许学习该知识点;
K: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值,用于指示该知识点所要求达到的认知能力的层次。
本文中的学科资源语义模型用网状结构来存储,如图2所示,采用这种存储方法,不仅对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呈现,体现出各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承上启下的关系,又照顾到各学科、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保持学科结构的系统性,也方便学科知识地图直观、形象地呈现,为浏览者从全局上、总体上掌握学科内容提供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智能化的学科内容、资源导航。
三 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及步骤
1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工具
本体的编辑和建构工具很多,经过分析、比较,本文选用Protégé作为本体描述和知识地图呈现的工具。Protégé作为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本体编辑器,支持多重继承,提供对新数据的一致性检查,与其它本体编辑工具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界面风格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风格一致,易于用户操作。Protégé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界面用于建构类、属性和关系,本体结构以树型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使得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概念层次上的本体模型构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选项来编辑或增加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属性等本体元素,能直接对本体进行检查、浏览、编码和修改,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查询服务。
(2)是一个可扩展、跨平台的工作环境,模块划分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用户可以在Protégé中插入插件扩展其功能,如插入RacerPro来扩展推理功能。插入可视化插件,如OWLVlz、Ontoviz和TGVlzTab等,来生成和显示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和学科结构。
(3)支持具有JDBC1.0驱动的数据库,便于学科资源和知识地图的导入和存储。
(4)支持本体语言对本体进行输入和输出,并且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2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与步骤
本文用Protégé作为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和呈现工具,具体建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范围。根据学科应用的专业领域、面向的学习者来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领域和范围,并根据领域范围对学科内容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相关领域材料的收集、分析来确定资源范围中所包含的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及知识点类。
本体分析。确定学科领域内知识点、术语的概念、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并用领域内的标准术语对这些概念、属性、关系进行定义。如定义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属性,包括知识点的标识号、关键字集、说明部分、描述部分、测试部分、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定义学科之间、内容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验关系、后继关系、包含关系、相关关系。
建立学科资源本体框架。基于以上的本体分析,对学科知识进行本体描述和分层,创建学科资源模型的层次框架。由于OWL广泛的定义词汇、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功能,如类型之间的不相交性、基数、等价、枚举类等,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所以本文选用OWL语言来描述学科资源本体。文中采用从顶到下的方法建构资源本体框架,并在创建本体框架后,为学科资源模型添加属性和实例,即为创建的学科内容类添加实体资源,为类属性添加属性值。
生成知识地图。利用Protégé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可视化插件OWLVlz、Ontoviz、TGVlzTab,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各种视图,呈现学科语义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评价。从准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完善性和可扩展性等多个方面对本体知识地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对知识地图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
图3和图4应用Protégé依据以上建构语义知识地图的步骤,建构基于语义Web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地图,并用TGVlzTab插件呈现资源的结构、属性、关系的网状图。
四 结束语
语义Web和知识地图作为资源定义、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在资源描述和开发中已有应用,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语义关系的学科资源结构图,而且通过本体对学科资源及其关系进行定义,实现资源的结构化存储和互操作,为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维护和呈现提供基础。本体的使用减少了学科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表达歧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重用。
参考文献
[1] 杨曦宇.知识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7,(3):
133-136.
[2] 李丽,陈丹华.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0,(5):3-5.
[3] 郑方林,王以宁.知识地图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1):75-76.
[4] 宋炜,张铭.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刘凤娟.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中领域模型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2007.
[6] 尉迟文珠.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知识地图的创建[J].天津电大学报,2009,(3):22-24.
The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Web-based Subject Knowledge Map
SHI Lei
(Distance Teaching Center,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 Today as the network resources increasingly rich, it provides learners more browsing choi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lso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retrieval resources, how to optimize and organize network subject resource, to provide good resource navigation for learners, is the hotspot and difficulty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semantic Web to describe subject resources, to establish the semantic contact between subject resources, application knowledge map integrate and shows its semantic links, offer image, intuitive subject structure, provide efficiently and intelligent resources show and navigation services, realize accurate location of the subject resources, promote learners to inquiries, understanding and overall grasp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血脂异常;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2-0062-02
doi:10.14033/ki.cfmr.2015.12.030
胰岛素抵抗(IR)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机制,多伴有血脂异常,同很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临床上对于IR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论[1]。为了更好的对IR、血脂异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关系进行研究,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1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8月收治的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60~79岁,平均(65.5±4.7)岁。以21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作为恢复脑梗死组,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1~76岁,平均(64.7±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以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0~79岁,平均(66.1±5.1)岁。三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禁食12~14 h,于清晨6点测量右上臂血压,连续测量2次,中间间隔1 min,取平均值。然后抽取8 ml左肘正中静脉血。其中4 ml以Olympus AU 600 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其余4 ml放于-20 ℃的冰箱保存,用来测定C肽、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
C肽与胰岛素试剂盒为北京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生产,胰岛素试剂盒批间变异系数为5%,批内变异系数为3%,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根据FBC(mmol/L)×FINS(mIU/L)的负自然对数进行计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基准,P
2 结果
2.1 C肽、FINS、BMI、FBG与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恢复期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的FINS、C肽及FBG显著高于对照组,IS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2.2 血脂、血压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的TG、SBP、DBP、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脑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TG、S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急性脑梗死组ISI与FINS、FBG、C肽、血压等指标的相关关系
多元回归表明,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DBP、SBP、TG、FINS、C肽、LDL-C呈负相关关系,同HDL-C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TC、FBG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组的C肽及FINS显著高于对照组,但FBG不降低,表明在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因靶器官存在IR,使得胰岛素无法发挥应有效果,因此FBG无法控制至正常,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更为明显。研究表明,脑梗死组的ISI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及恢复期脑梗死组的胰岛素敏感性为对照组的43%、68%,表明脑梗死患者存在IR[2]。高胰岛素血症/IR的存在表明IR个体卡可能会出现HT、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激活物抑制活性升高、血脂异常等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这在本研究也得到证实。本研究中,急性脑梗死组的DBP、SBP、LDL-C、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死患者存在以IR为中心的多种危险因素。研究指出,IR会导致肝酯酶及酯酶升高,使外周脂肪分解为大量的游离脂肪酸(FFA)[3]。而FFA通过肝脏转化成富含TG的低密度脂蛋白(VLDL),促进HDL-C的水解,降低脂蛋白酯酶活性,外周组织对TG的水解减少,VLDL向HDL-C的转化受限,上述改变会导致高TG及低HDL-C血症。但是,IR是脑梗死直接的致病原因,还是通过上述的危险因素,间接的导致脑血栓和脑动脉硬化,临床上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血清HDL水平的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评价指标。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点,脑梗阻患者均存在HDL水平下降,同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本研究也发现,恢复期的脑梗死患者虽然病情已经变得平稳,但是仍然有TG、SBP、C肽、FINS、胰岛素敏感性异常,不过程度比急性期患者有显著减轻。表明综合性治疗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敏感性(ISI)是由李伟光先提出来的,能够对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进行准确反应,本研究中脑梗死组的IS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C肽水平及血清FINS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及血脂代谢紊乱,表明IR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通过调血脂及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症状,并促进预后。
参考文献
[1]魏国平.凝血功能及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4(12):10-11.
[2]桂军明,谢道俊.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1):1024-1026.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当代艺术 艺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23-02
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既要延续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当代艺术正是传统艺术与未来艺术相交融会之处,继往开来,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正确欣赏分析理解评价当代艺术是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代“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转换使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时代的艺术感同身受,兴趣浓厚。可遍观目前国内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当代艺术却处在疏离与缺失的状态。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艺术在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走出目前的关系现状是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学生因专业划分导致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全面健康发展的能力,也是“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具体到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观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
目前大学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中西方美术经典作品赏析。笔者所在的学院为全校学生开设了《西方美术名作欣赏》和《中国书画欣赏》的综合选修课,根据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两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前者到西方现代艺术阶段终止,后者到清末民国初期,关于西方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均无讲授课时。笔者在课堂上曾经问过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几位当代艺术大家,学生大多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些主修艺术设计的学生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专业的学生。究其原因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基础绘画技术,在大学阶段虽然有中西美术史论和作品赏析课程,但却很少涉及当代艺术,也很难获得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比较系统客观的印象。巫鸿在《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一文中谈到,国外研究西方艺术的有90%在研究西方当代艺术;而研究中国艺术的则倒过来,只有10%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尽管国内这些年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展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公众对当代艺术尤其是实验艺术部分仍然处于基本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其次,目前的艺术素质教育方法仍停留在书本教育的层面,忽视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的现场实践教育方式。条件好的大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播放图片影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凝练了人类智慧情感的经典作品。这也是教育学生从视觉经验的角度来感受欣赏艺术作品的美,从而唤起学生心灵美及情感上的呼应,激发起学生对于理想的追求,在生活中追求美和感受美,这无疑是一种可采取的值得称赞的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仍偏重于知识教育,学生与艺术的接触有限,与现实感受脱节,难以获得真实的经历和经验。而对于艺术的教育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美国艺术评论家丹托认为:“不管艺术是什么,它不再是被人观看的对象。或许,它们会令人目瞪口呆,但基本上不是让人看的。”[1]“艺术事实上就是关于经验了艺术的那些人。”[1]当代艺术的现状已经远离了人们在习惯思维中所理解的艺术,单纯的观看方式无益于学生认识当下生活中的艺术现象,从而理解自己的生活到底与艺术有何联系。艺术素质的教育模式正如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一样,也需要有其它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适当地引入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的教育,带学生实地参观,现场直接感受艺术真品,与艺术家对话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引导学生对当代艺术的批判性理解能力。
再次,主客观对立的理性主义认知教育方法仍然存在于艺术素质教育之中,艺术欣赏和教育过程中习惯侧重于艺术的消费和享受。艺术作为认知的对象到被消费和享受的对象仍然是陌生化的客体。康德以后的生命论哲学家,不满意理性主义的认知方式,提出生命本体论。苏珊朗格认为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艺术成了人追问终极价值而达到理想之境的绝对中介,艺术的言说使人的混沌存在转化为明朗的价值存在。宗白华先生倡导艺术的人生态度,视艺术为人生的本质生存方式。大学生在认识了解艺术到喜欢欣赏鉴别艺术的基础上,把艺术与自己的人生融会贯通,把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扮演发挥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二、中国当代艺术在大学艺术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及原因
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素质教育中的缺失与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格局和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改革,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都在飞速发展,尤其是艺术,因为创作环境的相对自由,艺术的种类和对艺术的探索也非常多。首先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杂陈”,“呈现出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对话和‘博弈’的多元化格局。其中既有传承了古典文化的中国传统艺术,也有从20世纪初开始接受的欧洲古典艺术和印象派艺术;既有从20世纪初叶开始接受并在80年代蔚为大观的现代主义艺术,还有90年代之后舶来的后现代诸种艺术。”[2]艺术形态也前所未有的复杂,有绘画、装置、表演影像、计算机、各种混合媒介及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等。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绘画不再居于艺术的中心地位,艺术的志向也不是审美。
众多的中国当代艺术杰作与伪劣并存,难以清楚辨识,有些艺术品与普通物品没有明显的区别,不能仅从视觉经验的角度作出区别和判断。艺术世界显然发生了某些深刻的变化,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创作艺术的方式,艺术的活动目的也不再明确。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属于一切人的东西。从根源上讲,当代艺术也是对当下社会中个人心理和认知的体现,表现了当代人的思想和观念,与以往的艺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当代艺术的复杂和多元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段和形式上的不拘一格。简单地对当代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等后现代艺术形态作道德上地谴责,情感上地冷漠和非客观地评价并不能解决艺术作为一个现实存在地事实上的问题,也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欣赏和批评的观念。艺术教育的历史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新旧交替,难免有所疏漏,而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又增加了讲授的难度。现实与教育现状的脱节使当代艺术更加陷入迷雾,日益远离人们的视野。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6-01
为使高职院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都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必须重视把育人工作渗透到日常的资助工作中去,需要从德育的角度出发,继续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
1 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虽然解决了部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这些学生在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弱势依旧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将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优势,探索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势必会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侧重点。与此同时,对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索,不仅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且完成学业,同时能够消除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以及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资助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懂得自强自立,能够使社国家、社会更多的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从而构建全员捐资助学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2 资助育人的理论依据
2.1 构建中国特色助学体系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因为它内部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而且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其相互作用。因此,构建并完善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它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必须将其融入到整个社会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量,充分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不仅仅从经济资助入手,还要注重从其它层面同时开展工作,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2 围绕资助工作健全法律法规
构建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践需依据包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借鉴及参考,以及对目前内地高等职业院校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经验进行及时的梳理与总结。资助政策体系的构成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特别是是运用法律约束学生的资助工作方面。教育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保护。法律法规一般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机构及其作用,资助资金的来源,资助对象及其资格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2.3 资助工作的内涵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仅要面对生活的重压,而且还要承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压力。目前各高职院校所构建的资助体系往往更多的是倾向于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角度去考虑。我们应当准确定义贫困的概念,及时转变旧思想,意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心理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资助工作的推进而日益凸显,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要解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有观念的局限,既要看重经济资助,又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要在帮助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方面的扶持,鼓励他们正视现状,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并完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从而满足他们成长中日趋增长的能力素质以及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努力构建一个以外部经济帮扶和内在不断提升和谐发展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因此,资助工作中,要以开展助学工作为契机,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积极心态,以及培养他们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理念。第一,要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实现精神和经济帮助协调统一,结合勤工俭学等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和责任意识,结合“人文关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开展感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第二,要强调以育人为核心,不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生存能力得到锻炼,回报社会的意识得以形成,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3 完善教育理念
3.1 建立建全心理干预
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长期压迫,他们的生活压力、心理负担相对于一般同学要沉重得多,往往会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感,从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人生观、挫折、自强意识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积极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在挫折中进步。
3.2 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需要从交际能力出发,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与他人交际能力不足的困境。应当积极关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扩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去,共同开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点及生存需求的各项活动,从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3.3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高职院校在关注困难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择业心态不理智、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所以,在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随之增加。怎样有效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更好的摆脱经济及生活负担,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完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赖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等.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政策研究,2010(10).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创新意识问题 策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师生452人,其中,教师44人,学生408人。
(二)调查内容
为了解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为例,针对该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中高中起点的专科大一、大二年级、五年制起点专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三十余个。
二、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问卷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的机电类专业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收回408份。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210份,高中起点专科198份;机电一体化专业82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66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82人,电气自动化专业4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9份。
被调查的408名学生,有335人认为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26人认为应该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有46人对是否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面,有277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有285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0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大赛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263人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谈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时,228人认为应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229 人认为应具备高科技素养,226人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305人认为应具备探索精神,190人认为应具备勤奋的精神,134人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有130人认为应具备交流能力,有19 人认为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条件,如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懈坚持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调查中,有63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13认为应该是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才是影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认为是创新大赛,93人认为是个人因素,19人则认为是先天因素对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最大。
在对问题“您认为高职学校机电类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8人认为最缺乏资金,193人认为最缺乏氛围,58人认为最缺乏信息知识,141人认为最缺乏技术指导,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全部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84名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176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106 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有39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二)教师问卷
在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44份问卷中,多数教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了较高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老师有13人,其中认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师,仅占总人数的2%。被调查的44名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多数老师都希望能将学生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并通过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在问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时,认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师认为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创新氛围,22名老师认为是课堂教学,认为是学生个人因素的有27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为主要因素的则有21人。
对于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因素问题,被调查的老师中,31人认为是资金支持,23人认为是制度扶持与激励,23人认为是专任师资的缺乏,36人认为是学校缺乏创新氛围,22人则认为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重视不够。
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从何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35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每年举行的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33位老师,29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外出的参观学习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三、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