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21-02收稿日期:2016-02-01
2001年,国务院批准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这就意味着国家正式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
2013年6月,鞍山市开始实行《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 (试行)》,该办法对于早教机构师资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7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了《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作出了明确规定。
然而,鞍山市目前的早教教师中多数教师不具备幼儿教育经验及幼教基础知识,即便原来是幼儿园教师,也缺乏对0―3岁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0―3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还有的早教人员经过十几天的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这种短期培训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后续培训几乎为零。因此,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从业教师在0―3岁婴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及教育实践能力方面明显不足,调查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提升早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一、概念界定
本文中,将亲子早期教育活动界定为在早教机构中,面向 0 岁至 6 岁婴幼儿和家长等,以发展婴幼儿认知、体能、情感、社会性等为目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教师带领婴幼儿和家长,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与过程。早教师资指的是在早教机构中,以开发婴幼儿潜能、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为目标,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
由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多方参与的活动,教师担负着“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双重任务。亲子教育的对象和所承载的任务决定了其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和托儿所教育,对师资也有特别的要求。首先,早教教师是亲子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家长和婴幼儿的指导者,同时早教教师还是咨询者,需要解答家长提出的关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无法通过一次活动预设出来,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方可应对家长的教养难题。
二、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
本文结合《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 (试行)》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的《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两个文件,提出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如下:
1专业知识与技能
掌握关于婴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掌握不同年龄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婴幼儿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能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掌握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以及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婴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具备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能力。
2综合素质
教学人员应对早期教育服务具有正确理解与认识,认同早期教育服务教学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
三、鞍山市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
1政府部门对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引领不够
目前,鞍山市的早教机构基本上是独立办学,各机构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甚至为了保护所谓的知识产权,禁止同行相互观摩,更谈不上共同研讨教学。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局或区教委,并没有像幼儿园的管理那样,开展业务指导和活动评比,对于各个早教机构的引领很少。教育部门没有开展早教机构教师的观摩和评比活动,对于早教师资的业务指导任务更多由早教机构的总部承担。比如红黄蓝亲子园、金宝国际亲子园等,这些早教机构的教师接受的是全国总部的业务指导。
2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形式以园本培训为主
早教机构的培训以园本培训为主,大多数采用师徒传帮带这一传统师资培训形式。针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经验少,对婴幼儿和家长指导能力较差的现状,机构给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配备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年轻教师由听课开始,逐步过渡到助课,由一个环节的助课过渡到整个活动的助课,进而发展为能够独立承担课程的能手。
3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内容单一
通过与早教机构的任课教师访谈得知,他们的职后培训内容大多数是亲子活动课程的培训,偏重技能,淡化理论。大部分早教机构对新教师的培训内容是该机构亲子活动的环节与培训流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学主任进行培训,将活动环节肢解,每位新教师学习之后进行活动展示,采用磨课的方式进行考核。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到两周。培训之后,新教师对于如何组织亲子活动有了大致了解,并能够尝试采用配课方式接触家长和幼儿。
另外,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在亲子教育活动中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很大,有位教师吐槽:最担心家长在活动中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认为自己缺乏观察力,看不出婴幼儿行为的特点,且分析不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家长面对婴幼儿家庭教养困惑,向自己直接求助时,很难做出正确的指导。即使有时能够看出幼儿的行为问题,但是如何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问题聚焦,用哪些理论能够解释这种行为,自己却分析不出原因。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的《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早教机构教师应具备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能力,而很多早教机构的培训中却未涉及该项内容。
4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涨
新教师在经过培训与配课之后,在刚刚能够独立承担亲子活动课程的一段时间内,工作热情高涨,在面对家长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无法应对时,再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然而,由于亲子课程的流程一成不变,在入职一年之后,很多教师组织亲子活动轻车熟路,对于应对家长的问题也有了经验,工作热情减弱,再培训的需求不再强烈。在调查中,偶遇某亲子园园内全脑培训,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一共8人,由于个人原因请假3人,另外5人中,有2人坚持完上午的培训,下午找了理由退出培训,仅剩3人,在下午的培训中明显心不在焉,不时拿出手机看时间。由此可见,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并不高涨。
四、鞍山市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建议
1发挥政府部门的教育引领作用
早教机构应经过工商部门的审批后,接受教育部门的业务指导。各机构的办学历史渊源、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办学经验也不同,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应由地方教育局或区教委牵头,定期组织各早教机构之间互相评鉴、互相沟通和交流办学经验,观摩骨干教师的优质活动。以观摩与评比带动全市早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也不失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有效形式。
2拓展培训形式
目前,早教机构的培训大多限于园本培训,应拓展培训形式。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可以聘请医院的儿科医生、高校的学前教育专家等到机构进行专项培训,虽然培训地点仍在园内,但讲座人员却不限于园内的教职员工,从某种程度上吸取了外部新鲜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另外,可以将教师送到其他教育机构,比如高校课堂、可承担师资培训任务的早教机构进行学习和挂职锻炼,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增添新的内容。
3丰富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
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综合素质两部分。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内容也应与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对应,不应仅限于亲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这一项内容。
早教机构可以将入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分层分步进行。首先,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从婴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入手,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让新入职的教师对早期教育服务具有正确理解与认识,认同早期教育服务教学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其次,学习有关不同年龄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婴幼儿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等内容,使教师具备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与家长有效沟通、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工作能力。最后,宣传有关安全应急处理知识,以及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婴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4将培训后的教学能力提升与薪水待遇相关联
新教师成为能手之后,一旦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便容易产生松懈心理。在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前提下,即使再培训,教师的薪水待遇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接受再培训的热情。因此,早教机构可以根据培训后教学效果及可承担的工作量来计算薪水,这样教师参与再培训的热情会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全国教育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关于对《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2014.
王颖蕙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8).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汽车运用维修 中职师资 培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8-02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实训基地在2003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0年间,该基地一直持续的加强建设,积极完善教学资源条件,为我区的中职学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分析目前广西中职师资培训当中存在的问题,对基地管理模式进行论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
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是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点。而以往的中职师资培训在教学观念上较为陈旧,并没有很好的凸显这几个特点,比如针对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一些在汽车行业已经淘汰的设备或技术仍旧是培训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明显与市场脱节,对中职教师的培养和技能的提升明显不利。
(二)培训内容时效滞后
以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都要求与市场和行业生产更加贴近,但在实际的师资培训中往往出现培训内容时效性不强,与生产一线相比有滞后的情况,这就造成了接受培训的教师所学的都不是生产一线中最前沿的技能。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中职教师的思想观念更新慢,学校的设备更新也较慢,比如在汽车维修中,企业生产一线大面积采用的一些解码器在中职学校都没有采购,所以中职教师也不愿意学,还有中职校汽车专业现有的教学用车多数都是几年前就淘汰不用的车型,这也造成了培训内容滞后。
(三)培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脱节
多数的中职师资培训都是在培训基地完成的,主要以理论+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授课模式存在了较长的时间,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师资培训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同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的培训也不能仅仅依靠校内的实训就可以完成,而多数培训基地非常重视自身基地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更新等,忽略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作,造成培训体系与企业生产脱节。
(四)培训服务体系缺失
培训的服务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培训过程中的后勤保障,而应该包括培训前的通告、学员的咨询、学员水平的摸底(以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中的调研、后勤保障、学员参训关怀,以及特别重要的训后的追踪回访。我们参训的学员经培训后在工作岗位上有没有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培训体系中哪些课程是学员满意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整个培训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有哪些等信息,都需要培训后的跟踪回访,这样的信息反馈,培训基地才得知培训效果。而以往多数的培训在后期的服务上未能形成制度,没有执行到位,造成了信息的反馈缺失。
二、培训基地运作模式
(一)学员需求分析
这是开展培训前必要的一项步骤,是中职师资培训的第一环节,所谓师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对参训学员进行调研,明确:一是学员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员参训前的知识技能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培训基地在课程设计、教授方法等的选择;二是要了解该学校送培的目的及需求,要了解该参训教师在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在近期专业知识急需补充的内容和教学理念、方法、技术等;第三是要明确学员的技能需求。技能培训是中职教师培训,尤其是像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培训的重要部分,特别要注重与生产一线的接轨,按照真实的生产情景要求来开展技能培训。
通过对60多名中职教师的问卷调查,在对“培训形式”调查时,75%的中职教师最希望到企业一线,锻炼自己的实操技能,20%的人最希望到专门的师资培训基地,只有5%的人选择了在本校接受培训。这也反映出中职校教师对技能培训的重视和需求。
(二)培训内容的选择
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非常重视培训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培训内容的甄选,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发展快速,如何使我们的培训课程不与市场脱节,培训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基地导入了课程招标机制,即在制定培训方案之前面向基地现有课程进行招标遴选,采取教学活动中常用的说课形式,成立中职师资培训工作小组,对参与招标的课程从课程目标与中职师资培训目标是否一致、培训内容与行业发展是否相适应等方面综合评估,然后遴选出优化的几门课程进入培训方案中。并且结合中职教育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随时更新课程内容,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培训中就增加了中职汽车类项目区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的相关内容。
(三)培训讲师的竞聘
随着课程的确定,我们开展培训讲师的竞聘。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培训讲师的选择上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资历、职称或者职位来,而这些都仅仅是参考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效果,一是通过说课展现教师对这门培训课程的理解与设计,由工作小组来进行评估;二是通过学院督导部门长期所做的学评教数据(学生对老师授课效果的评价)来看教师的授课效果;第三还要参考近年来师资培训后我们在跟踪回访中,培训讲师在中职教师中的受欢迎程度等因素来选择教师。此外,基地还根据课程需要,选用一些我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老总、技术总监、优秀技术工人对管理、技术标准、企业运营等方面的课程进行讲授,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四)培训方案的确定
培训方法是联系内容和学院的纽带,也是课程内容得以理解掌握的桥梁,同样的知识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来传授,效果有天壤之别,所以在对于中职师资培训中方法的确定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以往的中职师资培训中,40%左右的学员都反映是被满堂灌知识,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分组工作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而单一的办法都不能满足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特征,同时,因为我们面对的学员是要走上讲台的教师,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借鉴了现下流行的“TTT”培训,同时结合汽车行业生产实际,多采用案例分析、行动导向等方法交替进行。
(五)培训团队的构建
培训方案及授课讲师确定以后,我院着手组建培训团队。团队的成员不限于几名参训的授课专业教师,而是包括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工作组织人员、过程监控人员等在内的一个团队,承担项目过程监控、培训期间后勤保障、教学督导、学员信息反馈等工作。
(六)理实交替开展培训
为了解决汽车类专业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理实交替的培训,即在校内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再分组到我院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生产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并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
(七)训后关怀回访
我们对每一期学员登记造册,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搭建了交流和回访平台,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了解,掌握学员培训后的反馈,以及加强与每一期学员的交流,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实际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第一时间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改善我们的培训课程和方法。
对2013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师资培训进行了实施和调研,调查的55名学员全部对培训的工作非常满意,认为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大大提高中职师资的能力。在55名被调研的教师中,对实训设备的满意度达到96%,对理论教师的满意度达到98%,对校外实训基地培训教师的满意度100%。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
目前部分中职教师只是把培训当做任务,并不是很积极的参与,加上中职师资培训一般都是安排在暑期,部分中职教师承担了较重的招生任务,所以在培训中经常请假,缺席授课,效果较差。如果将专业教师在培训基地的培训评价和是否取得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并把培训学分计入档案,用于冲抵其他任务,以此让参训学员对学习过程更加重视,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二)加强中职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建设
严格按照广西区域汽车行业发展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和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按计划实施中职教师培养基地的建设,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强原有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在经费和培训计划中重点向这样的基地倾斜,并通过各种项目采购、添置实训设备,完善基地的建设。同时,不断开发和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完善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让校外实训基地在师资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基地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训中职的师资,先要把自己的师资培养好,需要想办法让基地的管理人员、专职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到区内外的高校学习,到更高的学府里深造,充分学习和吸收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见习,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把握行业发展及技能需求;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校外兼职教师的评聘制度等。
(四)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目前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下主要还是基础培训,由于每一个中职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对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需求也不相同。而同一批送培的中职教师也存在较大差异,水平参差不齐,这也造成了在培训中部分效果好,部分没有效果。应扩大培训面,同时针对特殊需求的学校开展量身定做的培训课程,更有针对性。
(五)提升服务质量
中职师资培训基地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培训开始和结束以后都需要跟踪服务,同时建立中职教师培训档案,完善学员培训服务体系。还可以根据各中职校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开展灵活的培训课程,如送教上门,或者在学期中开展短训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春丽.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09(14)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 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培训
在我国,引起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主要原因有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每年死亡的人数约有1.6万人。面对突发伤害事件,在专业救援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之前,快捷、准确、安全、有效的现场自救互救对患者能否生还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意外伤害后存在的5~10min黄金时间,如果伤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正确、及时、适当的现场急救,将大大降低死亡率、伤残率。因此,提高中小学生急救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和需求,可使今后在中小学开展的急救培训更有针对性。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番禺区6所中小学校的352名年龄9~16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平均年龄(11.8±1.72)岁;男187名,女165名;小学生207名,中学生145名。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中小学生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急救电话的知晓;突发灾难逃生自救互救,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心肺复苏技术等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急救知识作答采用选择题形式,计算每题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作为该题知晓率。
调查方法:在调查员的统一解释与指导下,由中小学生自行完成问卷相关内容。发放调查问卷385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应答率91.43%。
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表格文件,采用双人录入法,利用其纠错功能对输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应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低,总体平均知晓率34.48%,知晓率最高的为拨打急救电话,达84.94%,见表1。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现状及需求情况:参加过拨打急救电话、火灾、地震、溺水、触电等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为38.64%,内容包括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等常识。愿意接受急救培训的意愿小学生要高于初中生,总体愿意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达到了89%。最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心肺复苏、各种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异物梗喉、创伤骨折等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讨论
从本调查结果得知,9~16岁中小学生对急救号码的知晓率84.94%。除地震的自救互救、鼻出血的紧急处置知识在50.00%之外,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平均知晓率均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呈现,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发生率明显增加,人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医务人员除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还要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早期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术。现场目击者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心肺复苏术是否能够早期有效开展。将本市两所中学400名初二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为中学生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依[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市两所公立中学的初二学生中随机抽取400人。其中男生211名(52.75%),女生189名(47.25%),年龄(14.501.50)岁。
1.2 研究方法 由研究小组设定封闭式调查问卷,其中20个两项式题目,10个比较式题目,均为单选题,共计30分。调查人员集中向被调查者介绍填写说明,现场发放问卷并进行填表指导,两所学校均在20分钟内统一收回问卷。回收400份,有效392份,有效率98%。
1.3 评价标准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家人健康和体检状况、生活中自救互救常识的知晓情况、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三方面,每个方面占10分,家人健康和体检状况、生活中自救互救常识的知晓情况两方面评价标准均为:得0-3分者为不了解,4-7分者为基本了解,8-10分者为完全了解。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方面评价标准为:得0-5分者为获得途径贫乏,6-10分者为具备正常获得途径。
2.结果
将各项分值录入统计表,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2检验,比较男女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家人健康和体检状况:不了解的210人(占53.57%),基本了解的172人(占43.88%),完全了解的10人(占2.55%)。学生自救互救常识知晓情况:不了解的375人(占95.66%),基本了解的15人(占3.83%),完全了解的2人(占0.51%),见表1。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获得途径贫乏的377人(96.17%),具备正常获得途径的15人(3.83%)。中学生对急救知识了解程度不足,对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的内容知晓率低于5%。
3.讨论
目前我国心搏骤停急救的成功率不到1%,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而发达国家存活率达到60%,在美国一些城市甚至高达74%[2]。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普及占总人口比率1/4,在美国规定1/3以上的公众应学会院前急救,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3]。随着生活题条件的改善,中学生的身高,体重,生长发育迅速,心理,智力渐趋于成熟,操做能力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国外调查研究发现:13~14岁的儿童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9~10岁儿童能够运用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按压频率[4]。
本次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家长健康状况了解不足,急救知识知晓率很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且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很少。一旦家人或身边的人发生意外,他们没有能力帮助他人。为达到全面普及、学生百分百掌握,学校应设置培训课程,因人施教,制定不同的培训方式,努力实现救护知识普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定化。培训学习内容以基础急救知识为主,还应涉及常见传染病、艾滋病的预防,指导健康饮食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没有专业的急救培训教师,可邀请医疗机构中急救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征召家长中的红十字成员共同参与培训,发挥协助作用,以期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培训队伍。
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如果增加他们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也能够提高急救知识知晓率。如果从小学开始设置相应的医疗救护课程,就能普及急救知识,增强救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如果中学生每个学期能够接受一定课时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也可以使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学校图书馆可以购进一些关于急救知识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供学生阅读。电视、电台、网络也是很好的宣传途径,应该增加急救科普知识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每天都能从不同渠道了解自救互救常识,懂得如何防止危害发生,学会突发灾害应急事件之后如何逃生。普及更新心肺复苏术的知识点,让猝死的患者能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第一时间接受科学有效的救治,为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中学生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81-282.
[2]肖凌凤,李建新,孟利平.公众安全事件应对现状调查及应急能力培训[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114-115.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自救互救技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96-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更多的意外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在现今的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举措都是惊慌失措,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自救互救。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公众的自互救知识相对缺乏,急救意识也比较薄弱。特别是大学生这样一群高知识、高素质的群体,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往往无从下手,导致一些完全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得到有效救治的伤者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因此,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求知欲极强,在大学阶段注重基础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调查地质大学120名在校本科学生,对其进行口头问卷问答,问卷标题为《关于大学生急救知识的调查问卷》。通过调研的研究对象,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对自救常识掌握情况以及安全现状的了解情况。在本研究中,制定了《关于大学生急救知识的调查问卷》。问卷主体部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考察学生所在的家庭、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现状以及学生的安全教育情况,旨在调查学生的安全教育现状;另一部分以测试卷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学生的自救互救测试答卷的得分分析学生对于自救互救技能的掌握情况。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以CNKI为主要工具,进行关键字检索。检索并阅读自救互救技能相关文献二十篇;访谈法:本次研究,主要对学校教师、领导组织部门以及学校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投入程度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大学生自救互救技能现状
1.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在所调查的120名在校学生当中,对于平时生活中可能会遇见的简单意外伤害了解的比较少,最高的35%;对于CPR心肺复苏技术、烫伤和中毒等知识储备相当薄弱;对于遇到溺水人群怎么处理,很多人知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但表示具体的操作技术不清楚。
2.大学生急救行为表现。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如拨打电话,抢救伤员的占59.2%,惊慌失措占调研人数的22.5%,而18.3%是发生突发事件不知所措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是很强的,在后期经过急救知识的学习,可以积极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
3.大学生急救知识获取来源。由表1可见,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来源部分来自课堂,学校开设《野外急救课程》,其比例占31%,家庭或其他人影响占15%,通过媒体网络电视途径宣传的比例占到34%。可见媒体宣传力度对普及急救常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大学生喜欢的急救宣传学习活动形式(多选)。由表2可见,大学生对于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还是非常高涨的,按个人喜欢形式来看,参加志愿者行动和知识竞赛等一般传统宣传方式受学生的喜欢程度较高,二考取证书,也是部分人喜欢的形式。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学习自救互救技能的意义
1.做好急救,对于挽救他人的生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身边发生意外,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控制情绪,切莫惊慌失措,乱喊乱跑,造成现场更加混乱。同时,应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采取行动,抢救伤员。虽然是一些很初级的自救互救知识,这些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其实不难,很多人一学就会,平时用的机会也不会很大。但万一碰到情况了,真的能挽救伤亡病者的生命。无论是急症或是意外,包括交通事故,各种天灾人祸的发生率在明显升高,生命受到威胁,健康受到挑战。如能在现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有不少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
2.大学生是高知识含量、高素质的群体,所以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这一课要及时补上。每个人都与“急救”有关,因为谁都难免发生一些危急情况,甚至意外伤害。即使自己未受到病痛伤害,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有时也会遇到紧张突发的场面。如果掌握一些自救互救技能,对于自身和他人是非常重要的,在危急时刻,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就可及时挽救他人的生命。所以,学好自救互救常识是非常重要而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校加强组织管理――安全教育
“平安校园”一直备受关注。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主席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该转变安全教育“无用”、“空谈”的思想观念,安全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1)拓展安全教育内容,增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知识的学习。(2)落实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要在文化课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国家安全知识,结合基础课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及法制意识,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3)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4)健全安全工作组织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如校园护卫队、安全工作组、心理委员会、网络信息组等。学校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了解学生对安全教育工作的要求及安全工作存在的隐患。(5)打造特色安全文化。我国要将安全教育的形式教育转变为实用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常态化。抓住重要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大学生进社区普及急救知识,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
大学生携手红十字会志愿者走进社区普及急救知识,将急救知识带进生活,开展以“学紧急救护知识,为生命保驾护航”为主题的自救互救技能普及活动,走进社区体现大学生的服务精神。大学生以及红十字会志愿者们针对社区居民生活中常见的触电、中暑、溺水、火灾、煤气中毒、突然昏厥等突发状况,进行心脏复苏、简单包扎、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的培训,并向居民散发救护知识手册,设立咨询台向居民宣传急救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以及红十字会志愿者广泛开展普及自救互救技能、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和普通百姓的自救互救等急救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急救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能力,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张天华,等.对中学生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6,(05).
[2]陈善喜.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调查与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6).
[3]彭晓青.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探讨[J].科技信息,2009,(34).
The Role of First Aid Skills in Safe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Rui,YANG Wen-ge,DENG Jun-we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83,China)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459.7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27-02
【关键词】 急救;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现场急救是指意外事故或急症发生时,在未获得医疗救助前,为防止病情恶化而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对及时处理伤口、挽救患者生命、提高伤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是现场急救知识的最佳载体[1-2]。常熟理工学院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现场急救健康教育培训已经八余载,现将相关工作方法和经验报道如下。
1 课程定位
1.1 教学目标 根据急救医学理论与方法,医疗急救分为现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疗急救健康教育课应定位于:学会早期急救呼叫、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各种突发疾病、伤害的初步处理。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按照现代急救程序与急救要求,注重实用性,以便较好地实施医院外、社区内、家庭中的突发疾病及伤害现场急救。
1.2 培训对象定位 高校相对独立,目标人群集中稳定, 结构较为简单,知识层次与接受能力高于一般人群,是实施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健康教育理想场所。
高校培训人群包括学生与教工。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生活经验与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缺乏,非常希望得到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训练,尤其低年级学生人群更是如此。高校急救健康教育的主体应锁定于大学生这一重点人群,特别是红十字会会员。大学生接受急救培训除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和本身的素质外,还可以作为流动群体,向广大人群传播急救知识。因此,做好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工作意义重大。高校教工流动性小,是相对固定的人群,应根据工作岗位(如实验室、实习基地)、工作性质(如学生管理人员)等具体情况对其按部门和岗位进行急救培训并配备必要的急救物资。
2 课程建设
健康教育应该被定为学校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形成正式的课程设置,为急救知识与技能成为高校健康教育专题课程建立良好的基础,使之在教学经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学评估中得到保证。
2.1 课程内容 根据常见突发疾病和伤害的种类,课程理论内容包括生存链的概念,群伤和急危重伤进行快速的创伤分类和检诊,急危重症疾病特点和发生过程,突发疾病、伤害的现场初步判断和救护;实践内容主要有心肺复苏技术和4项急救技术操作,现场简易急救器材应用。
2.2 教学大纲 分说明、正文和附录3个部分:(1)说明介绍开设《现场急救》课程的意义、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教学内的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2)正文规定教学基本内容。由于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向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及健康教育培训,其目的是使受训者掌握最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最关键的初级救生术,从而提高在突发疾病、伤害和灾害发生时的应急能力,降低由灾害或疾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使社会公众在自救互救的普及率和救治能力等方面逐渐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由于非医学生大多无医学知识基础,课程相对独立,需要介绍与现场急救有关的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知识要点,特别要掌握一些人体标志,以便在现场急救实践中作为定点、定位之用;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组织能力较强,课程还介绍了群体伤害事故医学急救的组织管理。课程内容共13章,包括现场急救概述、正常人体解剖生理概要、现场急救的4个基本环节(现场评估、判断病情、紧急呼救、自救与互救)、心肺复苏术、外伤的现场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内科急危重症的现场急救、常见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五官急症的现场急救、狂犬、毒蛇咬伤的现场急救、危急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支持、灾难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现场急救、群体伤害事故医学急救的组织管理。教学基本要求按照了解、理解、掌握3个层次写明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尤其突出现场急救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3)大纲附录部分则列举新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参考、阅读。
2.3 讲义及出版教材 从2003年开始编写《现场急救》讲义到2009年正式出版教材,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将《现场急救》教材纳入校级教材基金出版计划,并得到常熟市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常熟市红十字会及常熟市120急救站等单位的支持。本书于2009年4月在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3]。
3 教学过程
3.1 备课 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认真备课,编写授课提纲。确定《现场急救》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清层次;结合学科发展动态、新近发生的事例充实讲课内容,研究设计教学方法,备好教具,如上出血与止血课时,需准备好止血带、绞紧棒等;制作《现场急救》多媒体课件,为使课件更加生动,更富表现力,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课件的素材,如视频、动画,图片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内容。
3.2 课堂讲授与实践作操相结合 课堂讲授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施行启发引导教学。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主次分明,详略适当,基本理论阐述清楚,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熟练掌握《现场急救》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准确熟练演示教具,如在讲授骨折时,利用夹板固定断肢、用三角巾包扎外伤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枯燥为直观形象,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并且在上理论内容的同时开展实践教学,如一边讲解颈动脉搏动时,一边请学生触摸自己的颈动脉等。
3.3 重视实践教学 通过《现场急救》实践教学,加强和巩固对理论的理解,力求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复苏技术和四大急救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和提高独立急救能力。在理论教学时,注重多媒体幻灯、课堂教具的演示及《现场急救》录像的放映,加深印象,为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4 讨论
《现场急救》教学使学生对现场急救的特殊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现场急救的困难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抢救原则方面,树立了先抢救后诊断、边抢救边诊断的观念;学会了常见急危重症的判断;学会了在无医生和医疗诊断仪器及抢救设备条件下,进行快速的伤情判断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在大量伤员的情况下,通过快速的体格检查对伤情作出全面估计,对伤员轻重缓急作出初步诊断;学会如何开展对群众普及急救知识的工作,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特别是灾害性事故时的现场自救互救能力。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创造学习条件,把急救知识传授给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大学生作为高文化层次团队,是即将奔赴工作岗位的特殊群体,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带动一大群、影响一大片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本生存技能,同时也对在全国更快、更广地形成阶梯式急救网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4]。
5 参考文献
[1] 张维平,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51-152.
[2] 邹圣强,许化溪,郑金旭,等.综合性大学开设《院前急救医学》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94.
[3] 邹晓平.现场急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