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1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思维方式 礼貌 原则 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常常使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对语言进行调节。礼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必须遵守的一种准则。无论中西方,大家对于礼貌都十分重视。但是在交际中,由于大家对礼貌的理解不一样,表达礼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西方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作为深层次隐性文化的民族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形式。

思维方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涉及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刘长林(1990)认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美取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王颖(2011)则认为:“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表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着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机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思维方式不仅影响文化,而且影响着各种语言现象。

一、国内外最早的礼貌原则研究成果

礼貌原则最早是在西方社会形成体系的。他们对于“礼貌原则”进行了很多评论,并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学说。

“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他提出了会话中的“Cooperative principle”。其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l)量的准则(quantity);(2)质的准则(quality);(3)切题准则(relation);(4)方式准则(manner)。这个原则有很大的解释力,但是不能说明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什么要有意地违反会话规则而以含蓄地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1983年,Leech提出了“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其具体阐述准则为:(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也提出了face-saving theory(面子理论)。他们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即“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类。

西方学者对礼貌原则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他们主要以英语为起点,普遍性不够,对于其他语言很难有说服力。因此,我国学者顾曰国先生(1990)在借鉴了西方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土壤,根据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将礼貌原则归纳为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后来他又提出了如下的汉语文化的礼貌准则:(1)贬己重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礼貌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交际中,交际双方从各自认为的礼貌方式出发,善意地、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却经常遇到很尴尬的情况,这就是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思维方式着手研究对比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为中西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

二、礼貌原则在中西语用中的不同及其同思维方式的关系

在中西方语言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语言现象,如礼貌用语中的称呼语、赞扬用语、恭维用语和感谢用语等。本文从中西的思维方式差异来对比以下这些礼貌用语的不同。

1.英汉称谓礼貌使用的不同

(1)英语中无论指称自己和他人一般只用通常的名词,没有特殊的前缀,如:my home(我家),his sister(他妹妹),而汉语则侧重于贬己尊人,指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用谦语,如“卑”(卑职)、“敝”(敝姓);指称他人或他人有关的人事,则用敬语,如“令”(令堂、令尊),等等。

(2)称谓家中亲属时,英美人倾向于使用名字直接称呼,而中国人大多习惯用亲属关系来称呼家中亲属,如“大姐”、“小舅舅”等。在称呼中还进一步区分是父方亲戚还是母方亲戚,年龄要比父母大还是小,如:“伯伯”、“叔叔”等,而英美人却无此习惯。西方人对于汉语的称呼语常常感到很头痛。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西方人善于开拓进取,利用资源。同时,由于基督教的洗礼,他们讲究人生而平等,认为平等对待任何人正是对人坦诚、尊重他人的表现,所以他们推崇平等一致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人为本,名为用”,名字是一个代称而已,没有任何其他意义。相比较而言,中国受到儒家思想几千年的熏陶和教育,“尊名分,讲人伦”,交往时特别看重社会地位,讲究礼仪,有着几千年的“上尊下卑”的礼貌习惯,所以中国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而已,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的集体主义取向推崇“和”,更多的是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中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别人在尊位,而自己在卑位,因而中西在称谓系统的礼貌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反差。

2.英汉中礼貌的称赞及回应的不同

每一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称赞及回应,但由于文化内涵的不同,礼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在英语中,当面称赞女士外貌或服饰是礼貌的,而在汉语中却被视为不当之举。这样的称赞在汉语文化中是折损了听者的面子。我曾经在汉语课堂上遇到一个场景:留学生在练习用“越来越……”造句的时候造出了很尴尬的句子,其中一个德国留学生说了一句“老师越来越漂亮。”,后面的留学生们就开始效仿,“老师的皮肤越来越好。”“老师越来越帅。”,等等。这些句子当然都是没有语法错误的,上课的老师知道这是留学生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不同,可是对于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来讲,虽然老师口头上回答的是“Thank you.”,但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接受不了,总认为在课堂上这样讲话很伤面子。

(2)英汉面对对方的称赞的礼貌回应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如果夸奖女孩裙子漂亮,她一定会大方承认,觉得说话人表扬了自己,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可是中国女孩子往往会回答说:“不,不,只是一条普通的裙子而已。”这样的回答来说才是礼貌的,会给别人留下一种谦虚的印象。

在个人主义取向的观念影响下,西方人强调个人的作用,敢于承认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同时,在思辨性思维的作用下,交际中多注意谈话的内容和实质,不注意外在的表现,说话直来直去。同时,他们的感情十分外露,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生性内敛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群体主义取向使得人们讲究群体的力量,在集体中也看重和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中国人并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即使是优点,也喜欢轻描淡写地讨论,绝对没有西方人那样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

3.英汉中对他人表示感谢的礼貌方式有所不同

(1)在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激时,英语文化倾向于肯定对方的付出以表谢意,如“Thank you for your great help.”,而汉语文化中倾向于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以表歉意,如“很抱歉给您带来这么多麻烦”。

(2)在家庭内部成员的道谢方式上也存在不同。西方的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谁接受了帮助都要表示感谢,而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说表示感谢。

西方人热情开朗,感情外露,同时亲人间界限明确,家庭观念较薄弱,家庭成员之间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使是亲人也要“明算账”。相比而言,中国人少说感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把感谢挂在嘴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天性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强调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打破了这样的美感,反而显得关系生疏、不亲近。

4.英汉邀请礼貌和回绝表达存在不同

西方人在邀请别人时往往简单而直接,如美国人在邀请别人时会说:“我明天晚上有个聚会,如果你想来就来吧。”如果对方想去就会直接接受,如果对方拒绝,邀请者也通常不会发出第二次邀请。可是相同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人之间就不是一次邀请就算邀请了,邀请与被邀请就像是打太极一样,讲究你来我往,往往要经历好几次邀请和推辞才算邀请结束。这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面对“邀请”这种表示好意的行为,受邀者从来不会第一次被邀请就直接接受,那样会显得过于急切,是不礼貌的;反复推辞几次才是礼貌的行为。而邀请者也不能在第一次被拒以后就停止邀请,也一定要反复邀请几次,以示真诚。

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思维,他们的说话方式表现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干净利落,认为这样直接的方式就是礼貌,拖拖拉拉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型思维,说话方式表现为迂回曲折,九曲十八弯,直接邀请表现得太迫切,不符合中国人含蓄的习惯,让人难以接受。

三、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礼貌原则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思维方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和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入到民族语言之中”(王治理,2008)。语言取决于思维,特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特定的语言方式,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也就导致了不同语言的差异。

西方的思维方式以个人取向为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强调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完全不依赖别人而存在。同时,他们的思维还表现为直线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直线型思维讲究直接,绝不拖泥带水,分析型思维讲究实证考察。这样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系统。因此西方人表现礼貌也非常直率、大胆且实际。

中国的思维方式以集体主义趋向为主,家国观念很强烈,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虽然也承认个人的力量,但是更看重集体中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即使要否定对方,也一定要先表扬听话人的优点,在不伤及听话人面子的情况下委婉地提出缺点和改正意见,否则就是不尊重。同时,在螺旋形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要说的话、表达的思想总是进行铺垫、渲染、解释、修饰等,表现在邀请语中尤其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于中西礼貌原则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其他方面。礼貌原则源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貌方式。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中,虽然我们面对西方人的称赞会笑着回答“Thank you.”,他们对于我们的表扬也会说句“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但是,这些都只是最表层的文化现象,任何语言都是深层的文化,仅仅了解表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了语言现象的根源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好不同文化冲击下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更好地避免文化碰撞、交际失误和人际冲突等问题,使得交际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易洪川.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J].语言研究与运用,1991,(8).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2

1.1中西方在语言上存在差异。中西方在语言方面有着十分明显差异,特别是在词义上所表现出差异,对于有些词语而言,其存在文化差异,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应当从文化角度作为出发点,才能够将其实际含义理解。比如说关于动物词语,中英在语言上就存在很大差异“,mouse”的汉语意思为老鼠,该词在汉语中所表示为贬义,但是在英语中存在很大不同,其象征着机智以及智慧。另外,比如一些与颜色有关词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其含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red”汉语意思为红色,在汉语所表示的为热情与吉祥,但在西方代表不详。中西方在词语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对词语理解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存在,从而在沟通过程中增加障碍。所以,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与西方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能够学习地道英语。

1.2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方式在联系文化及语言方面属于一个重要基础,对于思维方式的体现要通过一定方式,并且其在某种语言形式中有所表现。从本质而言,在思维方式方面所存在差异即为文化差异。人们所处地区不同,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得以形成。而对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两者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中国思维方式多偏于女性温柔,而对于西方思维方式而言,其多偏于男性阳刚。而在文化心理方面,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其特点主要就是和谐人际关系,而对于西方文化心理而言,其更加主张自我,对独立人格以及个性更加重视。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所存在差异,这在导致语言差异方面属于重要原因,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存差异能够理解,才能够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

2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途径及策略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材而言,其编写大部分都是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基础,其内容涉及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在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方面是十分有利的。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也已经转变成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授课结合多媒体网络方式。通过该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利用网络传媒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但是,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通过其它策略及途径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从而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1通过功能意念法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功能意念法也叫做交互式教学法,其所强调的为在外语教学中其基础为功能项目以及意念,其注重语言材料内容应当保证真实与自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学生作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意识进行合理培养,使其能够通过文化促进英语学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并且对差异根源进行有效分析,而教学开展过程应当将语言功能特定任务作为核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实用性及真实性单元话题材料进行选择,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对语言知识学会运用。

2.2教师应当将教学观念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属于综合性教学活动,其具有多层次及多功能特点,其属于教和学双向作用的一个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重视。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占据的为绝对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也是学习词汇以及语法,学生在实际应用语言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导入西方文化,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所存在困难以及障碍解决,并且也能够对学生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导入西方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尽可能将良好语言学习环境创造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应用,从而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利用英语歌曲方式使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听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及学生应尽量使用英语,从而将学生传统思维方式逐渐转变,进而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真正实现。

2.3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其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应当结合问题或者任务,通过探索问题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动机进行引导及维持。对于学生学习,其不仅仅是由外及内对知识的传递以及转移,更应当是学生对自身知识经验的主动构建。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与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相关知识留心积累,另外还可以利用组织知识竞赛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方面重要性,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重要性。

2.4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材料多接触。在大学英语学习方面,其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其有关知识比较狭窄,对学生学习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发展,在现代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得到更加广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通过对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使其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从而理解西方文化特点,使自身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利用英语与其他同学就某一文学作品或西方文化中某一习惯展开讨论,从而使自身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该过程中能够对西方文化加深了解。

3结论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西方文化 差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法、词汇的教学,主要是一门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一定要融合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化渗透于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文化的了解,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理解更加容易、深刻、全面,而且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拓展知识面。

1 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

首先,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表达有所不同,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会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初中英语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理解有所偏差。有时我们对于一些英语语句的翻译,会很难理解,但是了解其中的语言环境后,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因此,在学习初中英语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西方的文化环境,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其次,将西方文化融入初中英语的教学当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通过异国他乡的文化差异喜欢英语的学习,提升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而不是枯燥的词汇、语法的背诵。要让学生先去理解,再去记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不单单是为了考试去学习英语。

再次,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广泛拓展,了解西方文化的作用愈加凸显,英语学习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必然的途径。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的环境也将成为一个趋势,比如一些英文的文章、语句可能会更多地融入国外的文化特征,这样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会更加实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尽可能多地引入西方文化的环境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理解。

最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时候,不但要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学生的世界意识。

2初中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其作为一个语言交际的工具。仅仅学会英语的听说读写是不够的,要真正地能够去运用它去交际。而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最常见的也是我们最初接触到的就是日常的生活用语,比如在平时的打招呼、互相寒暄、问候、称呼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打招呼的用语常常是“Hello”、“How are you”等,而中国人往往会说“你吃过了?”、“你去哪儿?”,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翻译过来问外国人,他们往往会理解偏差,会感到茫然。中国人在寒暄的时候往往会问“你今年多大了”、“在哪里上班”等等,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的年龄、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地址等都属与个人的隐私,是不能够随便问对方的,他们常常以健康、运动、天气状况等作为谈论的话题,因此在交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在称呼上中西方文化也有所不同,比如称呼老师的时候有些人常常用Teacher加一个姓氏来称呼,而西方国家称呼其为Mrs、Miss。

中西方国家在平常的生活习惯上也有所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西方国家的人常常会借用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动物的特征来形容人的行为或特征,如英语中“You are a luck dog”,如果你直接翻译的话可能是“你是一个幸运的狗”,会觉得是一句骂人的话,但真实的翻译却是“你真是个幸运儿”。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也存在差异,如汉语的表达主要是主动语态,而西方人喜欢将行为、承受者或者结果作为叙述表达的视点,所以英语表达中会广泛地使用被动语态。

然后就是在中西方的节日方面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除了New Year’s Day是中西方国家都有的节日,中西双方还各有独自的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the Spring Festiva1)、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七夕节(Tanabata festival)等,以及西方国家的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情人节(Valentine's Day)、圣诞节(Christma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等。中西方在不同的节日里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中西方国家节日文化的差异。

3 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措施。

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首先要明确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词汇的背诵与语法的应用,英语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需要注意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渗透作用。

其次,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多引入多媒体教课方式,展开一些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进而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对国外文化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将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相融合,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4 小结。

西方文化的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强化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西方文化的渗透来教学初中英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促进他们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静寒,赵飞.英语教师该如何实现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J].时代文学,2010,(10):112-114.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4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当今社会,英语使用越来越广泛,阅读能力是高中生今后工作使用英语的主要技能,英语阅读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英语阅读中,适当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跨文化信息的了解,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的积累,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借此借鉴和吸收世界多种先进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同时保证了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稳步提高。

一、跨文化障碍的现象分析

(1)词汇的文化差异。词汇,作为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要素,在不同文化中,同样的词汇有时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汉语言文化中,经常用“猫、狗”等词汇形容人性不好的一面,比如“哈巴狗”“走狗”等;而在西方文化中,“cat、dog”更多地传达的是一种赞扬和喜爱的感情。

(2)语法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必定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客观事物更被重视,而汉语中则更看重主观主体思维。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句式上就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表现在主语是否被省略,语句组成中的主谓宾是否完整方面。

(3)语言结构的文化差异。在英语各种句式语法中,经常出现倒装句,即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将重要的事情、结果放在前面阐述,而相对而言其原因等则放在句尾;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中,则属于恰恰相反,我们更习惯于由次要内容引出主要内容,由原因到结果,将发展情况徐徐阐述而出。

(4)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差异较大。比如在方面,西方人对宗教的热爱、对上帝的信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偏向于佛教、佛祖等方面的口头语及词汇有时可能较多。由此产生的衍生词汇和典故,则是更加博大精深,需要文化的积累。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1)通过文化背景讲解,对比不同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词汇拓展讲解、句子结构分析之外,加入文化内容的讲解,介绍课文篇章中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背景因素、历史发展,并对中英文化差异作出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习惯。结合所学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多做一些相关方面文章的泛读,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更可以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兴趣。

(2)利用试听材料,增强语境及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原版的介绍英美文化的或与英美文化相关的视听材料,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地给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比如美国热播的校园轻喜剧《生活大爆炸》、反映美国军人间深厚情谊的《兄弟连》。在听到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就不同问题与不同人谈话及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既进行了语言的实践,又对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扩展了学生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探索兴趣。

(3)延伸词汇的内涵,理解文化背后的意义。词汇是语言的组成,同样也是对文化影响中最为敏感和直观的一个层面。不同词汇的背后往往会隐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不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不理解其外延所表达的意思的状况之下,而仅仅把词汇表面意思串联起来,很多时候便会形成理解障碍。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5

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西方文化语法具有不同的规律。本文主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语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西文化语法表意、结构、思维和表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体现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

文化比较;汉语语法;西方语言语法

汉语最初没有所谓的基本框架,直到西方相关语言理论传输到中国后,才逐渐有了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框架。虽然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理论而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如传达意义、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此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差异,以期使人们更进一步明确汉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质,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

1中西文化语法表意差异

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分有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等,但汉语与这些语言不同,汉语在被创造时,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即对过去式、未来式、单数、复数等规则没有要求,主张对称性和公正性。语言作为人类传达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汉语和西方语言对形式的依赖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语言具有客观性,主张以客观明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西方语言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为深刻,语法表达也更为精确。而在中国文化中,汉语具有主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将主体与世界联合在一起认识世界,更加注重表达个体内心的领悟,因此汉语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小。人们可以发现汉语表达常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与西方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汉语语法相对而言更为灵活。我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曾经表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这句话表明西方语法过于注重形式,虽然表达更加精确,但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正是汉语的显著特征。汉语由于没有单数、复数的问题,但西方国家语言则存在单数、复数的问题,因此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困扰。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表示,他在给小说《夜的眼》取名时,更加看重这个名字的神秘感和多层次含义,如表示为夜本身的眼或夜行人的眼等,具有模糊的表意,给读者更加充分的想象,然而这篇小说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翻译工作者更关注的问题时“眼”是单数还是复数。结合小说《夜的眼》所表达的意境可以看出,“眼”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因此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困扰,但这也体现出汉语与西方语言存在的差异。汉语语法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表意也主要是靠语言环境进行理解。西方语言语法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且表意更加精确。西方语言造句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将词、分句等连接起来,使语言结构更加完整。如主句和从句会采用who、what、taht等连接起来。在西方语言中,介词是比较重要的词句连接形式,如to、in等,而汉语则可以直接不用介词或省略介词。另外汉语在表达时,更加注重意会,且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人们在利用汉语进行表达时,会留给听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且因果有序,以还原事物的初始状态为目的。而西方语言在表达时,需要明确主体对事物主次的分析,通过确定重点,再进行表达。

2中西文化语法语境差异

在中国语言文化中,人们在进行某一句词语、句子的理解时,需要结合该词语、句子与其他词语、句子的关系和语言环境等。汉语思维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人们难以直接根据语言单位本身明确该语言的意思。在西方语言文化中,每一个语言个体都存在独立性,每一个句子则是由独立的个体连接和叠加后,产生意思,因此西方语言主要是通过个体综合后,理解句子的意思,与语言环境及其他个体的联系并不紧密。汉语主要是通过对整个大环境的理解来分析每个个体的含义,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而西方语言则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理解,来看待整个大环境的表述意义,对环境的依赖性较低。对环境依赖性较强的语言有汉语、日语、韩语等,对环境依赖性较低的语言有英语、德语等。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区进行交流时,双方信息主要是通过语境进行意思的传达,并注重维护交谈氛围。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区进行交流时,在不同的交谈氛围中有非常明确的语言边界,如工作与私人生活存在非常明显的界限,且交流状态比较直接。在中方文化教育中的人群,会难以适应西方文化教育人群的说话方式,会认为他们说话过于直接,不考虑听者的感受,而西方人则会认为中国人说话模棱两可、难以理解。人们在利用汉语进行表达时,需要听者明确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即听者把握着双方的信息交流,而在西方文化中,交流比较直白,则是由说话者把握着双方的语言交流。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汉语文化更加注重意会,西方语言则更加直白,两种语法在语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3中西文化语法思维差异

汉语属于象形语言,西方语言属于有声语言,本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别。由于汉语是从具象的事物中演变而来,因此汉语思维具有明显的具象性特征,而西方语言不具有形象化特征,因此其主要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等特征。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常会采用具象且感性的语言描绘事物,形象的传达该事物给人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汉语中关于颜色的词语比西方语言要多,表明汉语对事物的形容更加细致和形象。西方语言文化中,更加倾向抽象的意义表达,如“Shehithimontheface”,该句话是指“她打了他的脸”,具有比较抽象的层次分析特征。在汉语思维中,人们对语言会采用比较感性的思维进行理解,西方语言思维中则更加注重客观的分析,属于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

4中西文化语法表述差异

在汉语环境中,人们需要对所有的词语、句子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分析后,才能够对整个表达有更加明确的理解,而且汉语的表达属于先后顺序,具有循序发展的特征。在西方语言环境中,人们通过词语、句子准确的表达和句式的形态等,进行对整个表达的理解。中国人在刚开始接触西方语言时,会难以适应西方语言的语序和结构,如汉语表述“某教师学识渊博、讲课细致,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而换做英语语序则为“学识渊博、讲课细致的某某是一位受到广大学习喜爱的教师”,该句子可以看出汉语格局与西方语言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别。汉语表述具有时间流淌性特征,而西方语言表述则具有空间静止性特征,因此翻译工作者为了汉语的动态性,在汉译英时,经常会采用动词翻译英语的介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整体思维,从大方面逐渐思考到小方面,且小方面之间有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另外人们在汉语思维下,主要是以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而在西方语言思维下,人们还会从物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人们在利用汉语写文章时,文章的形式、结构等都可以以作者的主观意识进行改变,具有比较随意的特性,如作者在表达一件事情时,可以直接采用一句话将该件事表达清楚,对于逗号、句号的要求并不严格。而在西方语言文化中,对句号、逗号的要求比较统一,主要是由核心动词确定句界。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将原句句式改变为具有动态性质的汉语句式,让汉语思维人群更加容易理解该句子,并增添阅读的流畅感。

5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工作者想要做好翻译工作,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如思维差异、表述差异等。中西方语言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而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中西方语法差异性的影响较大,其中英语注重语法严谨和逻辑分析,而汉语注重意会表达,差异比较明显。

作者:罗燕 单位:江西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99-01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只强调让学生“理解词汇,读懂课文的意思,能正确回答文章背后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教学导入法做了一些探究,供同行们参考。

一、设计教学导入要以趣味性为原则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科罗廖夫曾这么说过: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十足的东西,往往能令学生容易记住。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如果我们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能以趣味性为原则,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为趣味性的故事,往往包含生动的情节,还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情感,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征,能吸引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故事,如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故事、与作者有关的故事、文本主人公的故事,或相应的英美文化的故事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外研社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Save Our World时,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环境保护的趣味性事例。如介绍西方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故事:1996年法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与城市污染作斗争,将市民“呼吸对身体无害的空气”的权利放在神圣地位的方案;美国对最肮脏城市有趣治理的事例;德国著名发明家成功治理废弃物,让垃圾变“煤饼”的技术……并要求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摄取相关信息,以提高阅读能力。

二、设计教学导入要以文本题材为依据

每一个文本,都具备独特的特征。这一特征在体裁方面,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在题材上,可以分为小说、散文、喜剧、诗歌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类型、题材、表现形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本,教师应该在上课时注重讲解文本的写作特征,以及文本的语言特色、篇章结构,就文本题材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外研社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如:1.文章的题材类型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说明文?2.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总、分、总,或是先分后总?3.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观点?是用故事来表达,还是理论加案例分析?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教学导入要以思维方式为立足点

英语和中文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民族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迥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理解方式的差异,往往难以理解文章所体现的现象,以及人物的行为和活动方式等。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思维方式为立足点,指导学生跨越异地语言的障碍,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英美民族文化,理解本文中的现象和人物行为。从整体上来说,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直线型思维和曲线型思维上的差异。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思维上的差异,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事物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人物情感体验等。

在讲授外研社点读书(初二、初三年级的阅读名著)《老人与海》时,由于文中关于老人的文化涵义与我们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西方文化中“老人”的涵义,就难以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中西方文化差异来导入新课。如让学生回答:在我们看来,老人在我国文化中享受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老人在我国文化中,享受一种令人尊重的地位,我们通常都以年龄大的人为荣。之后,教师借此引导,在西方文化中,“old”是不中用的意思,英美民族的人,忌讳别人说自己年龄老。这样,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对老人看法的差异之后,学生就理解了这一名著的文化背景,进而理解作者通过老人对海上风浪的抗争,借此来表达即使人老了,不中用了,但依然与自己命运做不懈的抗争的思想内涵。这样,通过疏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部名著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