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文化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1

1.领导重视,有效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苍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制定出台了《苍南县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文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要求把文化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县文化事业专项预算经费从2007年100万元增至今年的1500多万元,增幅达15倍)。同时,我县成立了县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文化工作发展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

2.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为积极推动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新建了一批基层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为群众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和便利,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其中,县图书馆新馆已于2011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苍南影城多厅影院改造已经完成;县文博馆、县人民大会堂(剧院)工程已经结顶,争取年内投入使用;县城中心湖文化广场工程中心湖已初具雏形,周边配套正在抓紧完善;县广电中心、县城购书中心、海西文化产业创意园等工程已完成项目立项和选址。

3.精心组织,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近年来,我县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为工作中心,制定出台了《苍南县文化精品项目扶持奖励试行办法》,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文艺创作生产,力推一批富含苍南元素,彰显苍南特色的精品佳作,增强“苍南文化”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我县共有30个作品获全国性奖项,56个作品获省级奖项,97个作品获市级奖项。

二、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措施

虽然,我县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如: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文化事业经费财政投入人均指标较低,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文化产业大而不强,行业整体利润低,文化遗产开发缺乏人才和经验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县将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财政投入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苍南是省定经济欠发达县,虽然县委、县政府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不吝惜,每年文化事业专项预算增幅名列前茅,但由于起点低,绝对增加额与发达地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快速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2.要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

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设施日渐趋多,但总量仍然不足,人均指标偏低,且公共文化设施开放使用率不高。为此,我县要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努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强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并进一步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场所周边环境整治,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

3.要进一步丰富农村社区文化活动

一些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少互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我们将逐步要求每个社区建立自己的业余文艺表演队伍,通过资金补助、技术辅助、硬件支助等手段推动农村文艺队伍的建立和表演水平的提升。

4.要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我县文化产业以印刷业及相关产业为龙头,总体上在文化产业系统中处于底端,严重影响着我县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品位提升。引导印刷、礼品、台挂历、文具用品继续走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一园三区”文化产业品牌,即要建设浙南(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印刷包装工业示范区、文具礼品生产示范区、台历挂历加工示范区等三个基地。积极创建印刷业创意设计、工艺改进、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平台,为印刷业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创新和创意设计服务,提高印刷产业的附加值。

5.要加强文化遗产开发工作

我县对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宣传推广力度弱。我县在抓好文化遗产保护面上工作的同时,重点推进矾矿遗址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和金乡古城保护开发,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力求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子。恳请省政府组织专家赴金乡调研考察古城保护开发工作,召开浙南抗倭体系研讨会,进一步梳理明晰我县抗倭历史和金乡古城开发思路。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2

围绕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着力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

长江文化品牌影响深远。从2004年起,张家港连续九年成功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及民族民间艺术节两大活动每年轮替举办,并有全国性的书画展、文艺表演、研讨会等分项目同时举行,将灿烂辉煌的沿江特色文化汇聚在张家港,促进流域内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长江文化艺术节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写入了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有关项目“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荣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民心。张家港连续八年坚持开展“村村演”、“月月映”、“周周唱”、“天天说”、“镇镇办”等文化民生品牌活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起步早、坚持久、质量高、影响广的一块靓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发展河阳文化、暨阳文化、东渡文化、香山文化、沙上文化等特色文化。广泛开展“一镇多品、一村一品”及“民间(特色)文艺之乡”、“文化示范镇”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全面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全市八镇均创建成苏州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之乡,2008年、2011年,连续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曲、书法、山歌)。

网格文化品牌形成体系。2012年,张家港市建立体系化文化活动带动机制,推出“幸福港城”网格化系列活动17项,贯穿全年,覆盖城乡,“幸福网格乐翻天”才艺PK赛、“沙洲韵味”民间文艺之演唱比赛、“感受变迁·分享幸福”摄影比赛、“流动的花朵”新市民子女才艺大赛等深受群众喜爱。“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将群众文化需求分众化、归类化,激活了群众的文化热情,使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变成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全民阅读品牌初显成效。率先开展全民阅读基线调查,设立国内第一个覆盖城乡的“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成立民间阅读组织联盟,建立全民阅读推广指导中心,倾力打造民间阅读组织、社区阅读活动站、“宝贝启蒙行动”、“家在港城”新市民阅读活动等全民阅读品牌,广泛激发市民“阅读自觉”和文化创造力,积极营造崇文向善、理性平和的社会文化环境。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投入470万元,重点打造集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以及优秀文化集中展示平台于一体的现代阅览平台。

品牌建设带动了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品牌的形成,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

文化人才资源进一步丰富。立足服务基层,强化人才支撑,张家港市通过实施文化英才计划,举办文艺招贤赛等方式,着力培育了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市文化馆、艺术中心共拥有国家一级演员4人,国家二级演(奏)员6人,二级编剧1人,二级作曲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36人,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重要奖项。全市中心镇文化中心专职文化工作人员5名以上,非中心镇3名以上,每个镇办事处配备2-3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文化管理员。群众文艺团队不断壮大,至2012年底总数达430支。全市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义工超过1.2万人,文化人才的中坚力量和基础力量互为补充,共同引领港城文化民生事业发展。

艺术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结合张家港地方特色,积极推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荣获了多个省级以上荣誉。其中锡剧小戏《吴二赖讨田》、《喜搬家》分别夺得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群星奖”群星大奖和金奖。我市还被中国剧协授牌成为全国各县(市)首家小戏小品创作基地。2012年大戏《一盅缘》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在省、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和省“五星工程奖”评比中,多个作品获奖,位列苏州市第一,创下历史新高。

城乡文化氛围进一步活跃。随着文化民生品牌活动深入基层,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创造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2012年,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接待群众177万人次,各镇(区)文化服务中心接待群众79万人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万多场,参与群众超过500万人次,各镇(区)均可自行组织“村村演”,基层文艺人才和群众文艺团队创排节目超过500个,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主角。

打响文化品牌,需要研究和加强若干体系建设。

政策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张家港市深入推进文化民生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十一五”以来,市、镇两级财政用于重大文化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0多亿元,近三年平均每年文化投入增幅达27%。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鼓励各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资源普查,积极拓展文化资源,群力群策,全民共建。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公正

1.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内涵阐释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向国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制度的总称。"均等"一词含有均衡与相等之义,"化"则蕴含着过程的理解。由于现实中的资源充满流动性且在不断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也即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均等只能是个渐趋相等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国民提供结果最终大致相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而进行的不断调整、逐渐平衡过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要消除绝对差距,而是指应根据实际努力把差距控制在合理幅度之内,即在实现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阶段性均等化目标后,进而实现全国范围内每个公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终极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二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果均等。在制度设计上而言,结果均等显然比机会均等更为复杂,涉及的因素更多。

当前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最低目标,即要保底;二是平均目标,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达到中等的平均水平;三是终极相等的目标,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结果必须均等。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目标的实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三个目标的理解应该立体统一而不能将其割裂。

2.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取向

2.1社会公正的追求

社会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它是当代我国政府的核心治理理念。社会要发展,公平与正义是要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受长期以来的经济、政治因素影响,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领域分配不均已成突出问题,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关系着和谐社会的良性运行,关系着国民生活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也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其解决也必须诉诸于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一价值理念。

从理论上讲,建立一个公平而有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就意味着要让全体国民平等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但由于现阶段区域、城乡间政府财力、公民收入、消费标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并且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无统一标准,所以提供的文化产品也就必然具有差异,这也实际表明现阶段公民享受的文化权益并不均等。在实行分税制的今天,地方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时拥有一定的自,因此在文化服务的制度设计上要坚持公平公正,把优势资源更多向区域内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中央政府则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或者进行专项补贴等方式来尽力消除与弥补发达与落后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上的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

2.2社会总福利的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社会福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从帕累托最优的公平维度考虑,由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可以使全体国民共同消费,另一方面它不会因服务对象的递增而带来成本的增加。所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仅可以使文化服务的范围扩大,对象增加;又不会导致有人利益受损,但必定导致有人福利增加,从而使社会总福利不断增加。

从现实来观察,地区经济水平的不均等而导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需要以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均衡,从而满足区域间个体的文化需求,以此来增进社会福利。但现实财政资源总是有限的,支出比例的改变必定会影响原有的利益结构,此时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原有利益受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以此补偿该地区因财政转移支付的而受到的损失。这样,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增加了,损失的福利也补偿了,从而社会总福利增加了。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差别化现象的形成并不是朝夕所至,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这种现象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缩小公共文化差距,却是可以做到的。笔者认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3.1逐步推进原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也是不可避免地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文化资源及设施的配置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要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来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决不能超越现实,盲目追求高标准、无差异的文化服务。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执政短视的表现,是对国民文化权益的忽视;而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则是一种隐性的资源浪费,是政府执政失误的表现。因此,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只能根据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才能确保构建一个科学成熟且有厚实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2区别对待原则

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包括不同年龄结构、教育背景、民族文化底蕴等特殊性,有区别地配置文化资源,有区别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诚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追求覆盖面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但并非意味着就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无差别的服务。一味追求绝对的均等,必将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合理性的缺失,最终也将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在推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普惠"与"照顾"的关系,在坚持"普惠"投入的基础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针对性地向西部、基层、农村倾斜,重点照顾这些落后地区,而不能把均等理解为绝对平等,更不能把均等化理解成为计划年代的平均主义的"配给制"。

3.3公民选择原则

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不能以计划经济时代"配给"的方式把公共文化产品机械僵化地分配下去,让人们被动无条件的接受,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和国民的反感。这是因为:首先,文化享受在本质上属于是精神意识领域,人们进行文化艺术活动主要还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与幸福,人们会对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进行鉴别,以满足自己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有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绝对不能是强加的。其次,由于我国政府还处在"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某些公共服务部门还长期存在着计划经济惯有的思维方式,"服务型"理念还未深入人心,某些官员喜欢以长官意志来代替社会心理,现实也存在文化资源的供给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比如某些地方的村级图书室书柜上面摆着的杂志书籍对不上农民的胃口,长时间无人问津。因此,在基本覆盖全体国民的条件下,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赋予社会成员选择机会,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才是科学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景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4

文化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馆公共服务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质量和进度。首先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虽然我国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以文化馆为代表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对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突出,文化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优势和主导性逐渐被发挥出来。文化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本身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其对社会文化的组织辅导与示范作用。作为组织者,其帮助群众将业余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促使群众在唱歌、跳舞、看戏等文化活动中消除疲劳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满足;作为辅导者,其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效的提高了文化生活的质量;作为示范者,其为其他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促进了更多优秀文化活动的出现。

二、新时期文化馆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1、用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人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人对文化的需求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方面,所以民众所希望的文化生活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方方面面的。而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生活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其需要具备广泛的社会性,能够调动起全民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公共文化活动本身的形式必须是多样的,是面对大众而展开的公共文化活动,;再次,鉴于公共文化活动是以满足和丰富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为目的,所以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人文思想理念,只有这样公共文化活动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只有这样大众才会积极的参与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大众文化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昭通风景画展为例,该画展由昭通市文体局主办,昭通市文化馆承办,秉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昭通美术创作的理念自2006年首届画展起,至今已跨过了第十个年头。该画展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办,在最初时画展上的作品数量仅有75件,虽然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但是画作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其中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仅有5件,2件是电脑制作,3件是图象制作。而到如今,不论是展出作品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以及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如今到了昭通风景艺术展还衍生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展,诸如油画展、摄影展、少儿书画展、国画展、书法展等等,其中不乏名家大师的作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艺术展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遍及昭通的十县一区,其中甚至还有部分艺术展开到了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市等。这些艺术展会活动的举办不仅向民众提供了一道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极大的满足了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给了广大的文化爱好者们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每年举办各类展览、音乐会,各类文艺比赛、各类培训班、并长期开设“丹娜外语培训班”、“少儿音乐、舞蹈、美术培训班”、“小提琴培训班”、“书法培训班”、“电声乐培训班”,辅导留守儿童、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公益性讲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2、优化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力量,是公共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与动力,要想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支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组织精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且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精品文化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一专多能型人才的优势越发突出,文化建设对优秀人才依赖性更加明显。鉴于此,笔者认为文化馆在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强对文艺骨干和精英人员的培训和与教育。大力提高馆内辅导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年初就明确的向馆内各专业人才提出今年的工作目标,例如要求各专业人员在今年推出的作品中有1-2件作品的影响力是能够达到省级水平甚至是国家级水平,同时对于精品生产上有杰出表现的工作者不仅要给与政策上的表彰,还有给与经济上的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全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人才培养。比如文化馆可以多与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沟通,动员他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从而逐渐壮大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

3、建立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形象

当前,公共文化事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于文化馆而言,其要想彻底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公共文化形象,促进文化馆品牌建设,发挥文化馆的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形象的树立过程中,首先要统一其名称,设计出能够凸显其公益文化性质的标识,同时明确文化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等。另外,鉴于文化馆对知识文化的普及功能,我们还需要建立起多级式的文化网络。以昭通市为例,其当前的文化网络主要由市文化馆、区(县)文化馆、街道(乡镇)文化馆以及社区文化站(室)构成,且不同级别的文化馆在功能和名称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文化设施和文化功能的不断增多与丰富,再用文化中心来命名低级别的文化站或文化室显得过于笼统,所以为准确定位低级别文化室与文化站的功能作用与地位,统一和规范各级文化单位的名称是十分有必要的。

4、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47—2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源泉,是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指政府服务部门向公众提供的,能保障公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总称。它包括文化设施、服务资源、服务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1 图书馆的优势条件

图书馆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教育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的主要力量,所以图书馆在助力科学研究服务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文化服务的推广与普及,与其他信息文化传播机构相比,图书馆在文化知识传播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1 资源优势

收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古老的基本职能。随着其功能在不断的变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的文献资源,也已由传统的注重保管收藏向组织传递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也充分发挥组织、传递文献信息资源的职能,将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有序整合,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知识的盛宴,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创新贡献力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的载体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纸质文献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数字资源与电子文献的快速发展,都为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无以伦比的,特别是在文化经济崛起的浪潮中,图书馆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和传播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加强,充分的展现了图书馆服务的资源优势。

1.2 人员优势

图书馆员不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者,也是文献资源的组织整理者,更是连接读者与文献信息资源的中间媒介,所以图书馆员必须是既要拥有较高信息意识与素养,又要拥有较强的服务责任感的专业人才,来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与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近年来,图书馆已逐步认识到图书馆员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注重对馆员的培养工作,一方面加重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引进,另外还加强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建设,保证馆员在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

1.3 服务优势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服务机构,是免费为用户开放的、满足用户文化信息需求的服务场所。图书馆的所有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追寻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是图书馆的主要目的与责任,这种无偿的服务模式,促进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

2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公益性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保障读者能够自由、公平、平等的利用图书馆资源、享受更好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图书馆与其他教育文化机构的最大不同。但目前对于我国而言,文献资源分布极度不均,不同区域读者获取文献量不同,存在较大的“信息鸿沟”。大多数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盲目追求硬件设施的完备,忽视内在软件系统的完善,不同级别图书馆的分工不明确,服务管理混乱,各馆之间缺少沟通,文献资源重复购买现象严重,降低各馆文献的利用率。而在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图书馆投入经费较少,硬件设备薄弱,服务设施相对陈旧,很多图书馆由于经费的匮乏,造成文献资源的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这就与图书馆平等、公平的服务宗旨相背离。图书馆应当是为所有公民服务的,特别是公民中的弱势群体,图书馆应当保障这些特殊人群也应享有获取文献资源的权力,为其提供享受信息服务的机会。

3 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措施

图书馆是公民享受基本文化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图书馆应当明确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优势条件,改进现有的服务模式,开展特色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利用自身优势带动更多的用户来到图书馆,使用馆藏的文献资源,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奉献力量。

3.1 合理布局

各省、市、县、乡等区域图书馆设置要合理,既要保障经济发达省份用户资源的使用,也要注重偏远、欠发达地区人们的资源使用不足的情况,及时弥补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整合各馆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增强各区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对于一些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除了建立县级图书馆、街道图书馆之外,还可以设立流动图书馆或者农家书屋,使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缩小由于区域经济差异而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现象。流动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是在充分考虑偏远农村现状的基础上设置的,对流动图书馆而言,它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还具有灵活性、主动性等特点,方便了社区居民使用图书馆资源,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在解决了图书馆资金与藏书不足等问题的基础上,也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作为信息文化资源的传播者,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提高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培养公民拥有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2 无差别服务

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力,公平对待每一名用户也是图书馆应尽的义务。所以图书馆要想拥有更多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就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措施,为不同阶层的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更要做到无差别服务,使其都能享受到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服务。例如,很少有图书馆为盲人读者提供无障碍服务,也很少有图书馆为盲人用户提供盲文阅读的书籍资料和电子资源,更鲜有图书馆为盲人朋友设置盲人专用通道、感应设施和专用卫生间等服务设施。这虽然不能说明图书馆歧视盲人读者,但也却能体现出我们的服务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周到,图书馆要不断总结服务中的不足,使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图书馆真诚周到的服务。此外,图书馆还要注重对未成年人阅读权力的保护。2010年国家图书馆正式成立了儿童图书馆,并已向全国的未成年儿童开发,儿童图书馆的成立,推动了全国儿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也为全国的图书馆作出表率。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的图书馆为青少年儿童设立了儿童阅览区,为青少年儿童提供适合其阅读的不同种类的青少年读物和影音资料,有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还设立了儿童活动区,使小朋友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3.3 沟通与互动

3.3.1 开展读者培训工作,增强读者的信息意识与素养 图书馆要通过宣传板、图书馆网站等宣传方式,向读者宣传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使读者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图书馆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以及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与模式,并及时更新图书馆网站内容,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引导读者使用图书馆。同时,定期开展培训讲座,邀请图书馆界知名学者,向读者传授文献信息检索技巧,提供读者的信息识别能力,增强图书馆用户的信息意识,使读者能够快速的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源。

3.3.2 开展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图书馆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是社会公民实现终身学习的文化场所,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图书馆的自身优势来讲,图书馆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专业的服务队伍,有能力为有信息需求的读者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因而,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搭建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让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活动,使其真正参与到图书馆活动中来,体验读书的乐趣,调动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积极性,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与推广。

3.3.3 开展公益讲座 定期开展大型公益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等,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使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图书馆。此外,通过讲座的开展,使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图书馆也更加明确了读者的信息需求,有的放矢的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范围,增强图书馆服务的吸引力,为社会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宁锐.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政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8,26(6).

[2] 冯博.我国图书馆公共服务政策改革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6

关键词:公共文化需求;服务方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71-02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推动文化工作转型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主要是一个实践课题。《东莞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提出的“六个转变”对东莞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路径,做出了原则性、方向性、框架性的要求。但是,如何结合当前的实际,在具体工作当中找准抓住侧重点和突破口,迫切需要深入的实践创新。

近年来,东莞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在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室)610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达到589家、实现全覆盖,提前三年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室内)1386m2,实现全部镇(街)文广中心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实现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五个有”标准,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在活动开展方面。策划推出“我们的节日”、东莞读书节、走进东莞文明、绚丽大舞台、文化周末、越唱越红等3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开展了“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村(社区)、进企业活动,每年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体系。三是在服务方式方面。全面实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组织开展流动图书、流动演出等流动文化服务,推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新的服务载体,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共评出创新奖项目137个,基本形成了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文化服务模式。

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但是如何更加深入地推进创建、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依然是紧迫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从当前情况看,还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资源供给与公众需求脱节、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公众的主动参与性不够强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文化惠民作为根本指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作为根本标准,扎扎实实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一要把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有区别地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及动态发展,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前提。因此,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需求调查体系,准确把握社区居民、农村群众、新莞人等不同身份类别、不同文化层次的实际文化需求情况,梳理他们所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与数量,系统地进行分类和汇总。要建立群众表达文化需求意愿的公共平台,探索实施文化项目听证制度和公共文化需求反馈制度。综合文化需求调查结果,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种类、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完善多渠道的资源供给。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必须要靠多渠道的资源供给来满足。要强化统筹供给渠道。明晰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鼓励和扶持基层建设特色文化设施。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如读书资源库、节庆文化资源库、群文演出活动资源库、文艺曲目资源库、文博展览资源库等,实现全市文化服务资源共享。要探索整合共享渠道。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利用,推动全市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指导基层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合作联动,提高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益,用活用好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要拓宽互动参与渠道。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变自上而下的单向供给模式为“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双向供给和交互供给模式,盘活全市文化服务资源,切实解决文化供给不对路、不合百姓口味的问题。针对新莞人群体,探索建立以“他给+自给”的特色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弥补对新莞人群体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要完善信息渠道。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及时向社会文艺演出、展览论坛、节庆活动等各类文化服务信息。要创新供给数字化渠道。探索利用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东莞学习中心平台、东莞文化惠民网建设,建立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文化鉴赏、群文活动等数字文化资源库,改变公共文化资源受空间、时间局限的状况,使群众通过网上点击就能随时了解公共文化资源信息,准确定位自己偏好的文化活动, 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丰富、更直观、更便利的文化服务。

三是建立多维度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引导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提升的基础性工作,绩效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更加突出以满足需求为根本指向。建立服务考评制度。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对各类文化场馆的工作绩效进行定期评估。建立服务激励制度。根据评定结果授予一定荣誉称号,比如对达到一定绩效标准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授予星级或先进综合文化室称号。建立服务查访制度。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进行不定期暗访检查,规范和提升文化场馆服务水平。建立服务公示制度。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要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便利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