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门诊慢性病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门诊慢性病管理范文1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口健康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导致人群生活质量下降,卫生保健费用也随之逐年上升。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人们基本医疗水平的国家基本制度,如何在保障慢性病患者基本医疗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文献研究,慢性病的发展现状及医疗保险在门诊慢性病中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慢性病发展现状
本文所指的“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它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它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 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 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2]。慢性病的发病给向我国卫生资源提出了挑战。这些主要来自两方面力量的影响:
其一,建国50年间,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使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下降,而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肿等为主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却不断上升,其上升速度超过美国[3]。
其二,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期望寿命的上升使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而慢性病是中老年人口高发的疾病。这预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比率越来越高,慢性病所消耗的卫生费用迅速增长。有专家语言,未来30年,慢性病将使我国的卫生资源不堪重负[4]。
二、医疗保险中门诊慢性病现状
特殊慢性病的门诊治疗(又称门诊慢性病)作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方便门诊慢性病人就医诊疗,保障其医疗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市在探索保障参保的慢性病患者的探索中,都在实践,利用统筹基金构建门诊慢性病,保障基本的慢性病诊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慢性病的诊疗费用也不断攀升,给统筹基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路径对慢性病疾病进行管理,有效的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保障好参保慢性病患者的基本医疗水平。
三、政策建议
(一)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出台专门的医疗保险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
慢性疾病管理主要特点就是将相关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目的。疾病管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有赖于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当前行政部门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中逐步具备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而根据劳动部《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的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在医疗保险机构的主导下,出台专门的慢性病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在推广疾病管理计划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参保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在疾病管理计划中给与优惠条件,来引导参保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来适应和配合疾病管理计划的开展[5]。
(二)建立门诊统筹,将慢性病门诊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
慢性病门诊费用支出在医疗保险所有参保人员门诊费用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效仿新农村合作医疗中门诊统筹的保障机制,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建立门诊统筹保障职工和居民的基本门诊水平。它的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健康保健、门诊慢性病以及普通门诊。其中,健康保健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参保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能够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防护意识,同时也是慢性病预防、发现和控制的有效途径。而门诊慢性病主要是将慢性病诊疗费用纳入支付范围;针对人口老龄化,将家庭病床引入门诊统筹。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个人负担比以及诊疗的具体情况,确定保障范围。门诊统筹的构建能够为门诊慢性病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寻找到医疗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能够更好的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资源来自baike.省略/view/266364.htm.
[2] 严俊.中国慢性病流行现状与经济负担[J ]. 中国慢性病预 防与控制. 1998 年第6 卷第2 期.
[3] 阎正民,毛正中,蒋家林.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费用分析及政 策取向[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 年第4卷第6 期.
门诊慢性病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现状分析;患病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深入发展,医疗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疗保险体制越来越完善,对于参保人员所享受的待遇越来越人性化。严重慢性疾病门诊就是其重要的分支体系。一般我们所指的“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此为广义的慢性病;而什么是狭义的慢性病,即为本文中所涉及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它是经有关专家确认、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批准的部分诊断明确并需要门诊长期取药或治疗的疾病列为基本医疗保险部分门诊慢性病。确认为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药品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慢性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明显快速上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在短短四年的慢性病门诊管理过程中,病人人数呈直线上升,病种呈多元化发展,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我对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已申报并确认为慢性病的患者作了简单的统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慢性病患病人数呈逐年直线上升趋势。这组数据让我们医务工作者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在长期与患者接触交谈中我了解到以下三个原因在病人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遗传因素(家族史);(2)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吸烟与饮酒、运动等等);(3)精神因素(生活工作压力、应激状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使患者能尽早来就医。
从下页表1中可以很明显的读出,在基本医疗保险所设定的慢性疾病病种中,患病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的前三位是: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与我们上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而下页表2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患病年龄段的分布,其慢性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而呈现一个波状起伏,高峰值位于50~59岁年龄段,其次是60~69岁年龄段。慢性病主要在中老年人中患病居多,这一结论与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现状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现状。
从1993—2003年,中国共进行了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比较三次调查结果,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椎间盘疾病、胆囊疾病的患病率出现上升的流行趋势。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患病率居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首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原因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其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已经刻不容缓[2]。
作为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专管医生,有责任对这一现状进行深思并探索出解决办法。在医疗体制趋近完善的当今社会,我们要改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要将慢性病防治结合的观念融入到各个领域,提高人们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认识,真正提高预防工作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要做好健康宣教,针对高发人群进行高发病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其干预高危因素的发生,降低患病率;其次对已发病的患者,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指导其从生活方式及常规治疗等多方面配合,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或控制率,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患者真正感受到医保政策的优越,真正感受到保险保平安,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让病人能做到有病及时医治;最后,我们还应该重视潜在人群的患病率,即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遗传因素、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等多方因素使得青中年人中不乏慢性病患者,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群体,他们是社会、家庭的主力军、中坚力量。有些因素我们人为控制不了,但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并且可以避免的。比如说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提倡低碳社会,为了自身健康着想,应该摈除不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根源上切断与这些危害我们健康的不良因素的相关性。重视这一群体的健康体检(半年至一年一次)已经刻不容缓,要真正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或干预)。 转贴于
参考文献
门诊慢性病管理范文3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疾病监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之前确诊为“新农合”慢性疾病医保纳入范围内的1000名农村慢性病患者分为两组,经二级以上医院确诊。其中干预组500例,年龄36~78岁,平均(564±1.2)岁,病程1.1~12.5年,平均(4.6±2.4)年;对照组500例,年龄37~74岁,平均(53.8±1.7)岁,病程1.3~11.9年,平均(4.7±2.1)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处理方法 干预组由村委会开具身份证明,再至村所属乡镇卫生院进行基本健康信息确认,同时填写相关疾病纳入申请表格,提交自己照片和患病证据(二级以上医院因慢性病住院的记录或检查证明)。之后在我市“新农合”指定医院就诊,按照相关报销比例予以报销。其中符合慢病认定标准者核发慢性病证,按照我市相应标准进行定期门诊随访和药物治疗。处理组未加入“新农合”医保,自行就医。
1.3 效果评价标准 2012年12月底针对两组患者一年之中的疾病监测情况和就医行为进行评价,其中对于疾病监测情况,每2个月前往指定医院或卫生院进行检查的患者为监测良好;对于就医行为,前往县级及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就医者为正规就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疾病监测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疾病监测情况比较,见表1。
2.2 就医行为比较 两组患者就医行为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新农合”覆盖范围 “新农合”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常见、多发、需要长期门诊随访与服药的疾病中。包括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脑血管后遗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结核病、重型精神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
3.2 “新农合”慢性病证对于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监测作用 我们为以上新农合慢性病患者核发慢病证,实施慢病管理。针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门诊随访情况调查中发现,建证的慢性病患者会利用建证带来的优惠条件,定期、长期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在医师的指导下长期服药。而未建证患者则因为担忧检查和服药的费用,减少自己的就医和检查次数,不少人甚至从不检查,导致原本可以早期发现与控制的疾病恶化,最终产生各种并发症。
3.3 “新农合”对于农村患者就医行为的改变情况 2003年调查显示:农村患者53.3%就诊于卫生室或私人诊所,258%在乡镇卫生院,458%的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而在目前新农合制度之下,慢性病患者基本上在各级农合定点机构内就诊,药店、私人诊所不在报销范围内,就诊比例几乎为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农村患者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前往药店自行购药或不正规的诊所里治疗,有效保证了慢性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为广大农村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
3.4 “新农合”对于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的改善情况 对于参合慢性病患者,新农合政策规定了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用药种类和定点就诊医院,补偿比要求60%以上。与此同时,近年来开始实施的门诊统筹补偿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参合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受益率,提高了县级医疗机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利用率,对于市区医院门诊压力起到了有效的分流作用。
本研究显示:组间疾病监测情况相对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苏春红,田坤忠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2:160170.
门诊慢性病管理范文4
1.1慢性病流行趋势及性别变化1998-2008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有了明显的增加,2008年为20.0%,与2003年相比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来看,城市增长缓慢,2003年略有控制,农村增长较快。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居民患病率要高于农村居民。从地区规模来看城市规模越大,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农村也是如此。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患慢性病的比率一直高于男性,且农村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增长速度高于男性,而城市男性慢性病患病率增长速度稍高于女性。
1.2年龄变化结果显示,1998-2008年仅5-14岁以及25-34岁两个组别的慢性病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65岁及以上人口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慢性病患病率的高峰段主要集中在5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两个组别,其次是35-44岁和45-54岁的两个组别,而0-4岁和5-14岁的两个组别患病率最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慢性病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高;而且年龄组越高,城乡之间的差异越大,如45-54岁组别在2008年城乡差距约为2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组别在2008年城乡差距超过了30个百分点。
1.3收入变化把我国城乡居民分别按其人均收入从低到高排序,然后划分为5个组别。城乡各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均有明显增长。1998-2003年城市各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略有小幅下降,但是,2003-2008年城市各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又有了大幅增加;农村各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基本上呈稳步上升趋势。10年间,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着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最高收入组和较高收入组的增幅明显大于其他3组。农村地区最低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而中等收入略低,三次调查结果显示的规律一致。
1.4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居民慢性病患病率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7年我国又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目前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医保。2003-2008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有所增加,幅度略有不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及公费医疗患病率增长幅度最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了7.0%,其中城市增加了5.9%,农村增加了13.7%;公费医疗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了7.9%,其中城市增加了9.9%,农村增加了5.4%。
1.5不同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率结果显示,2008年婚姻状况为丧偶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最高为57.5%,其中城市为80.3%、农村为47.9%;未婚的慢性病患病率最低为4.8%,其中城市为5.2%,农村为4.7%。文化程度与慢性病患病率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文化程度高患病率相对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其中城市没上过学的慢性病患病率为62.7%,小学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病率为49.8%;农村没上过学的慢性病患病率为38.7%,小学文化的慢性病患病率为25.1%。
2讨论与建议
2.1城乡慢性病患病率快速增长且呈年轻化趋势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迅速上升,并且发病趋势呈年轻化。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脏病等常见慢性病上升幅度较大。2008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5.49%,糖尿病患病率为1.07%,脑血管患病率为0.97%,均排在我国慢性病疾病谱的前5位。同时,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也呈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糖尿病患者9700万,肥胖患者1.2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300万,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众多学者竞相研究的社会突出问题。
2.2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一旦患上某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在疾病前期及中期通过医院门诊定期检查且终身服药。居民现金卫生支出是卫生费用筹资的主要渠道,门诊费用并不在报销范畴内,因此患者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以便获得相应的卫生资源。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极易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研究显示,慢性病对低收入人群的健康及经济状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未就诊的人群中有24.4%因为经济原因,应住院未住院的人群中有70.3%因为经济困难。因此,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我国医疗保险政策也应该有所倾斜,对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患者给予一定的门诊报销或补偿,并适当的降低准入门槛以缓解慢性疾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2.3加强高危人群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这与城市生活节奏较快、竞争压力大有一定关系。当然,农村慢性病患病率较低,并不能说明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优于城市,这也与当地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抑制及受限有一定关系。同时,慢性病患病率与人群的文化程度也有一定关联,文化程度高认知接受能力较好,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低;相反,文化程度越低,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其他研究结果显示一致。由于慢性病患者中65%以上为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也会降低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应根据慢性病的患病特点筛选高危人群作为重点防治对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加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人文关怀据《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9.1%,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而慢性病患病率主要集中在65岁及以上人口,其中有64.5%的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病,这部分老年人口构成了卫生服务利用的主体。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为丧偶的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最高,老年人口在晚年时期丧偶的较多,这一现象也符合人类自然生长规律。应该加强对这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关怀,尤其是注重给予人文关怀,使老年人在安享晚年的同时拥有较高的生命质量。
门诊慢性病管理范文5
【摘 要】目的:了解北海市慢性病管理项目实施效果,为制订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海市2
>> 试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如何提高管理效果 大石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慢性病管理项目分析 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证公共卫生应用的思考 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探讨与建议 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现状及建议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慢性病管理效果探讨 浅谈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慢性病管理效果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与体会 分析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及体会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慢性病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思考及改进建议 深刻认识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环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实施慢性病 预约门诊的方法和效果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浅析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务管理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探讨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确保服务项目落实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推动妇幼卫生工作发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Liu Y,Rao K,Wu J,et al. China ’s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The Lancet,2008,372 ( 9653 ) : 1914-1923
[3] 陈丽,舒展,姚岚.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8):23-25.
[4] 李伟. 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5):25-26.
门诊慢性病管理范文6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45-01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病的死亡率逐渐增加。面对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及治疗需求,大的综合性医院显然以满足不了目前的状态,因此社区就成了治疗及管理这类患者的第一阵线,社区医院作为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的主要力量,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制度。本文针对社区医院对慢性病患者管理的方法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建档就诊的慢性病(糖尿病219、高血压425、冠心病213、脑卒中179)患者1036人的资料,其中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58.6岁,男性605例,女性431例。
2 管理办法
2.1高血压病人的管理:首先需要将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不同的分级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案,社区医院可将高血压患者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依照高血压危险度分级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等级。对于低危患者,主要进行宣传教育,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性生活模式改变,未必要是不进行药物治疗,保证患者每月进行血压的测量及记录。中危患者的管理主要以指导药物治疗及改变生活模式为主,每两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争取降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高危患者的管理:保证患者每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加强患者的药物治疗,指导患者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逐步完成控制患者血压,平稳降压的目的。
2.2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医院管理主要以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为病人建立病情记录,对于年龄以及并发症不同的病人及患者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指标,做到个体化治疗,结合患者血脂特点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综合性医院无法做到的细致的治疗效果。
2.3冠心病病人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类建档,将冠心病病人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心衰等几个类别,根据不同的类型督促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的防治知识,保证患者的治疗意识,根据建档随时对患者的使用药物进行调整,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定期组织患者到三级医院进行检查,发挥社区医院的双向性。从而保证患者以最方便的获得最合适的治疗。
2.4脑卒中病人的社区医院管理:社区医院在管理脑卒中患者在于指导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以及防止再次卒中的发生,为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建档立卡,记录病情的相关资料,病史,一般情况、临床检查结果等,经过社区医生的评估后制定适合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防止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3讨论
3.1需要领导重视和大量资金投入[1]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病人逐年增加,慢病管理必须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而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这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2 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2]。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突出作用为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3],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坚持强化“慢病健康管理工程”理念,通过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转变社区居民从“普及专科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观念,强调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控制疾病及自我保健的能力,调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对“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有缓解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3学习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医疗效果。社区慢病防治责任医生除了掌握全科医学外,还必须掌握适宜的技术(如入户的技巧、健康教育的技巧、慢病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技巧、门诊医生日常诊疗沟通技巧、心理学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等),可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不但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和社区医疗效果[4],才能将慢病防治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叶金朝,程长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8(3):282-284.
[2]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200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