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1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知识树;分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014-02
1 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面向全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方法学等学科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学生参加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奠定理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主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内容涉及到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IE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
1.2 分级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研究的较多,真正开展分级教学的高校确很少。在已开展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拆开自然班,会增加排课难度,对自然班的其它课程冲击较大,这是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难以真正实施的重要原因。
2 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习基础参次不齐
目前,城市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吸引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水平较低的学生又存在跟不上、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学习基础的参次不齐,给正常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尴尬,迫切需要开展分级教学。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因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进制转换、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理论内容庞杂且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开展分级教学即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低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与专业结合,更好地为后序专业课程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分级教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能力为先,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来组织分级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分级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在高校大规模普及英语分级教学的基本情况下,因排课难度、机房机器设备和数量等原因的限制,开展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根本就不现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学时较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不够熟悉,不进行分级教学。实训模块采取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开展分级教学,即不打破原自然班的情况下,不增加学时,也不增加师资,在原教学班型的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分级教学。
3.1 与专业结合构建知识树
发动与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全部知识点按构建包含基础操作、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等级结点进行分类,并构建好知识点树,并对每个级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训实例,提供实训用的原始文件资料,并做好便于学生自学的操作要点提示。
3.2 摸底考试,划分级别
在计算机基础实训的第一次课,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75分以上成绩的学生可允许申请免修本门课程,成绩以考核成绩为准,最高记80分,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对于不摸底不申请免修的学生分为ABC三层。测试成绩合格且高于75分为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级)。A层次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能独立创新并完成一个作品。75至60分之间为B层次学生(高级应用级)。B层次学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一到两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际项目,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基础操作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应用。
3.3 分级管理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具体措施
1、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①在进行桩基础建设时,选择桩的尺寸逐渐朝着两级方向发展,逐渐取代了有选择性的方式。现在对老城区的改造、对旧建筑的加固和对老基础的加固都不断的增加,这样就促使锚杆静压桩和小桩技术快速发展起来。所谓的小桩技术具体指的就是直径压力注浆桩,这种基桩的桩径一般为70~250 mm,而长径比一般都大于30。另外,还要根据施工的机具和净空高度来决定桩段的长度,一般为1.0~3.0 m,基桩的入土深度要达到3~30 m。因为一些大型的桥梁和高层建筑的承载力比较大,所以基桩的桩径不断的扩大,桩长也不断的加长。
②逐渐朝着低公害和文明的施工方向发展。在我国软土地区广泛的使用静压桩,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应用于一般高度的建筑,还能够适用于20~35层的高层建筑。而且静压桩的优点很多,在施工时不会产生污染、噪声,也没有振动。成桩的质量也比较高。此外,钻斗钻成孔灌注桩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因为这种基桩施工现场很文明,可以将挤土效应和一次公害都消除。
③异型扩孔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异性桩可以使单桩的承载力大大提高,所以国内外都在大力的发展这种技术。而DX桩的单桩有很高的承载力,还可以将桩身上下各个部位的好土层充分的利用起来。而成孔成桩工艺可以应用的范围更广,此外这种工艺的经济价值也比较高,可以降低工程成本。
④对于不同工程施工的不同要求组合式工艺桩都可以满足。现在的工程建设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说环境保护、承载力和地质条件等,所以桩型如果采用单一工艺已经满足不了建设要求,必须要使用组合式的工艺桩。在钻孔扩底灌注桩中有两个工艺,即扩孔和有成直孔;而桩端压力注浆桩也有两个工艺即成桩后向桩端地层注浆和成孔成桩。
⑤高强度的砼桩可以增强高桩的耐久性。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桩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样可以提高高桩的耐久性,对工程建筑更有利。
2、分析桩基施工的质量问题
①分析管理桩基础事故发生对质量产生的影响。如果在工程勘察报告中没有提供准确的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桩基建议设计参数以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都会误导设计工作的进行,使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不当的选择桩基础型号和参数的情况。在选择桩型时,如果没有了解施工的工艺和工程勘察资料,只凭自己主观的判断,很容易造成桩基础施工难以进行,影响工程质量。此外,在选择参数指标时,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选取,会影响桩的质量,浪费大量材料。
②分析环境对桩基础质量的影响。如果深基坑开挖工作是在软土地区进行的,如果基坑的支护结构存在缺陷,很容易导致基坑周围的工程桩出现很大的移动,这会造成灌注桩的桩身出现裂缝,甚至出现断裂,也会造成薄壁预应力管桩的桩身出现裂缝或者是断裂的情况。在进行挤土型桩施工时,要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防护很容易导致桩身在土体的挤压下出现断裂的现象。
③施工技术对基本桩型施工质量的影响。桩在施工时会受到桩端土和桩周土的挤压,如果是在饱和的软粘土中施工,如果破坏了土结构或者是孔隙水压力过高,一旦桩的数量过多,距离较小,就会导致土体的大量移动和隆起,使得桩被上抬,使得单桩的承载力大大下降。
施工地区不同,地质情况一般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施工地区的地质进行勘探,如果勘探工作没有完成,就会延误工程,导致工程成本增加,甚至还会出现很严重的事故。所以,必须要对施工地点进行科学的勘探。
3、控制桩基础施工的质量问题
3.1 防止桩身断裂的质量控制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桩身存在很大的弯曲,桩身在集中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会产生断裂。如果出现断桩的现象,必须要立刻联系设计人员,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等因素共同制定出一套解决办法。
3.2 关于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控制
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一方面,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尖标高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土强度。另一方面,勘探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或软夹层的透镜体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块等。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新近代砂层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求出贯入度。
遇有硬夹层时,可采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桩如果打不下去,可更换能量大一些的桩锤打击,并加厚缓冲垫层。选择桩锤应以重锤低击的原则,这样容易贯人,可减少桩的损坏率。选择合理的打桩顺序,选用“之”字形打桩顺序,或从中间分开往两侧对称施打的顺序。桩基础工程正式施打前,应做工艺试桩,以校核勘探与设计的合理性。
3.3 防止接桩处松脱开裂的质量控制
接桩处经过锤击后,出现松脱开裂等现象。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质、雨水和油污等。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时,连接铁件不平及法兰平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栓拧不紧;焊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肉中夹有焊渣等杂物;接桩方法有误,受时间效应与冷却时间等因素影响。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硫磺胶泥配合比不合适,没有严格按操作规程熬制,以及温度控制不当等,造成硫磺胶泥达不到设计强度,在锤击作用下产生开裂。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接桩处产生曲折,锤击时接桩处局部产生集中应力而破坏连接。上下桩对接时,未做严格的双向校正,两桩顶间存在缝隙。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检查校正垂直度后,两桩间的缝隙应用薄铁片垫实,必要时要焊牢,焊接应双机对称焊,一气呵成,经焊接检查,稍停片刻冷却后再行施打,以免焊接处变形过多。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后才能使用。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法兰或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帖,焊接或螺栓拧紧后,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无开焊、螺栓松脱、硫磺胶泥开裂等现象,如有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3.4 防止桩顶碎裂的质量控制
在沉桩过程中,桩顶出现混凝土掉角、碎裂、坍塌,甚至桩顶钢筋全部外露打坏。钢筋与混凝土在承受冲击荷载时,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桩顶容易发生严重碎裂。桩身外形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机具选择或使用不当。打桩须根据断面、单桩承载力和工程地质条件来考虑。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或桩沉入土中时桩身不垂直,使桩顶面倾斜,造成桩顶局部受集中应力破损;沉桩时,桩顶未加缓冲垫或损坏后未及时更换,使桩顶直接承受冲击荷载。设计要求进入持力层深度过大,施工机械或桩身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发现桩顶有打碎现象,应及时停止沉桩,更换并加厚桩垫。如有较严重的桩顶破裂,可把桩顶剔平补强,再重新沉桩。
参考文献:
[1]刘特洪.岩土工程技术与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1.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4
一、运用市场机制开发配置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人才市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要遵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本质特征,以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在供求双方相互选择中得到最优效果为目的,通过市场运行中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的功能作用,一方面,促进人才资源的更加充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人才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从而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充分挖掘人才潜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 市场机制对实现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具有推动作用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所谓人才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等所作出的全局性规划与安排部署。《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为特有的一种调节方式,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机制等的能动作用,推动对人才的供给、开发,不断提升水平。市场机制反映敏捷的特点,使市场主体随时都能捕捉到市场反映出的信息,每个主体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自己的判断、决策,使主体的市场策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而推动了人才开发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激励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广大用人单位不断改进人才培养、使用、薪酬等制度,创造人才竞争优势。
2 市场机制可解决行政手段在人才开发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行政手段带有强制性且直接针对调控对象,见效快,是规范市场化行为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行政手段在体现政府意志的同时,有时不能全面解决市场潜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而市场机制有着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有效反映人才需求状况,解决行政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除政策性安置外,80%以上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再比如从我国目前人才队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国有单位人才多,非国有单位人才少;东部地区人才多,中西部地区人才少;城市人才多,农村人才少;传统专业人才多,高新技术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少等。还有,我国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结构等也不尽合理。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人才资源首先是重要的市场资源,必然受到市场机制作用的影响。因此,各级政府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观,注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创造人才开发和人才引进的良好政策环境和适宜的制度氛围以及社会环境,才能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3 市场机制对院校办学、人才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
市场的竞争机制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数量、素质能力等情况从社会学、统计学的角度作出及时的反映,市场也会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人才需求预期。这些信息对于引导各类院校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规划,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无疑是十分难得的信息源。从一般意义上说,当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专业和素质能力等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时,这个学校的学生就成“抢手”的“香饽饽”,反之就会使学生无法及时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也就失去了办学的生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规划的设计中,市场参数是一个重要参数,建立人才市场与院校的信息沟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些技能型职业院校采用与行业、企业联手,“订单培养”及“定期深造”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十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从市场看教育,也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人才知识更新、自我完善的促进机制,不断把我国人才培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运用市场机制开发人才资源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和改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1 完善人才市场的承载功能
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人才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载体,主要体现在人才市场为各类人才提供就业、择业服务的软硬件设施、条件等。近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都投入相应的资金,建设一些人才服务的场所,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发展的需要看,存在着三个不足:一是场所零散,不能为人才和用工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软件功能滞后,形不成深层次开发和全方位的服务;三是管理不统一,竞争无序。如有的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经营性业务不分,有的还做行政执法工作,很难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人才市场建设要遵循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除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外,还应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及股权基金等积极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为人才交流提供服务的平台,包括现场招聘场所和网站以及呼叫中心的建设,汇集各类社会组织的人才招聘信息、各类人才的求职择业信息,提高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提高为人才更新知识提供培训服务的能力。另外,还有人才公寓、人才子女入学入托等服务都是人才流动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功能。有条件地区应建设人才开发产业园,形成集中配套、专业化、规范化人才服务的园区。
2 提高人才开发技术水平
人才市场是为人才开发和配置服务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从其内在要求来讲,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才开发是专业性很强的服务工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开发专业性的认识,把提高人才开发技术水平作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向专业化发展的历程。当前要鼓励人才服务机构不断提高人才测评等人才评价技术、人才潜能开发技术、人才优化配置技术,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手段以及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我们的人才开发工作。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还应鼓励引导
人才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测量学、计算机网络及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到人才资源开发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中来。不断壮大人才开发队伍,形成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开发技术,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服务。
3 完善人才市场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人才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立法层次较低,还没有行政法规层次以上的管理法规,人才市场管理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由此可见,完善人才市场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已迫在眉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市场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立法的步伐,尽快完善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从人才市场管理工作的各个主要环节入手,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以促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
三、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人才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人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要求。
1 人才服务业的内涵和主要服务内容
人才服务业,是为人才就业、择业、创业和自我完善提供服务,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行业。从市场化人才开发配置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看,人才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招聘服务。包括为用人单位举办现场招聘会,开展网络招聘、报纸等平面媒体招聘、招聘等。这种招聘可以由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场所或条件,用人单位出面直接与求职者进行洽谈交流。用人单位也可委托人才服务机构代为招聘,在做好考察和考核的基础上,由用人单位作出用人决策。
二是人事服务。主要是人才服务机构为用人单位做档案的托管,代办职工的社会保险和缴纳公积金,办理异地人才引进、职称评定以及开具各类证明等人事劳动事务。为用人单位筹划人事调整方案、薪酬及奖励方案等。
三是人才培训服务。培训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人才服务工作的长线业务。需要适时推出各类培训项目,如为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企业内部培训,进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以及岗前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等。
四是人才派遣服务。是由人才派遣机构为用人单位派遣岗位适宜的人才,并受用人单位委托,协助用人单位对派遣员工进行入职前的培训,管理派遣员工的人事档案、集体户籍、专业技术职称的初聘评审考试、技术等级考核等人才服务及派遣员工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
五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搭建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提供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开展求职的相关培训,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学习求职与参加面试技巧,以及有关个人形象与礼仪等内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方面的培训和相关服务等。
六是人才评价服务。这是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经常需要的服务项目。人才评价服务,根据评价目的可以分为选拔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两大类型。选拔性评价主要是指在选拔任用时对拟选人员的素质、能力等的预期评价。考核性评价则是对现职人员在岗位上表现出来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还有利用人才测评技术为个人或团体的知识、能力、技能进行评价等。
七是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为用人单位引进国外专家、智力提供服务,为各类人才出国培训、留学提供服务。包括为用人单位和中外人才提供信息、组织招聘、培训与测评、派遣以及行政许可代办等人才交流服务。
八是人力资本绩效评估咨询服务。所谓人力资本绩效评估是指对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用水平的考核和评判。人才服务机构接受企业委托,运用专业测量方法对其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进行测量,从而评价该企业的人才运用知识和能力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情况。这种服务对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化有重要价值。
九是人才生活保障服务。目前,各地区、各单位为吸引人才,除为人才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外,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生活保障政策和配套服务。这种服务逐渐地委托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来承办。如人才公寓的建设与管理,高层次人才配偶及家庭成员的安置,孩子就学等服务。
为人才就业、择业和创业及人才的自我完善服务,为企业和各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服务,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一种智力服务,是挖掘人才的潜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所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支持和鼓励性政策,为人才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的导向和保障,使有志于到人才服务行业发展的人员,能够在登记、注册,办理营业执照及税收方面得到支持和帮助。
各级政府的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除政策引导外,相关项目的实施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即由专业人才服务公司来按市场机制去运作,改变政府机关包揽一切事务的状况,这样可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会降低行政成本,推动人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2 人才服务行业自律建设
党和政府及广大群众对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寄予厚望,但作为一个特定的服务业态,必须要有符合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把人才服务业树立“三观”作为行业自律的基础。
首先,人才服务的宗旨观问题一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才服务的宗旨观。人才服务机构,担负着贯彻党和政府制定的人才发展战略,直接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的责任。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观念,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各类人才的需求和政府对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尽心竭力的服务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科学规范的服务方式,严谨高效的服务水平,打造人才服务行业良好形象。二是坚持把“创新”贯穿于人才服务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和创新让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满意的服务手段、服务方法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三是要坚持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不可偏离的主线。紧紧围绕各地区、各行业的产业规划、地区规划等,及时认真实施各项人才服务。在为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中总结经验,完善壮大自己。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5
近年来,我国扩大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但生源质量却不断下滑,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陷入了“学生厌学、教书难教”的尴尬教学窘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由于受家庭、学校、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原本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体现在:思想上往往“人在曹营心在汉”,行动上经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毫无学习动力和激情可言。虽然也存在着努力学习的现象,但毕竟为数不多。
2.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中职学校的学生差异较大,有的由于经常操作计算机已经相当熟练,学习时间有空余,而有的却很少甚至未接触过计算机,导致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因计算机知识理论的抽象性觉得学习吃力,以致他们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无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旷课现象。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现象,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中职生爱学、肯学、乐学计算机知识。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课教学实效性浅谈个人的一点见解与同仁做一些探讨。
1.坚持以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在中职计算机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要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做学生学习的协商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公正、公平,做到一视同仁,营造民主和谐、共同发展的氛围。既要关注学优生,更要关心学困生,给学困生多一份鼓励,多一点赏识,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平等中快乐学习和共同发展。中职生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中才会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产生依恋情结而爱学、乐学计算机知识。
2.实行“任务驱动法”,体验参与乐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套路,教师以引导者、导师的角色,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拘泥于教材的细节,注意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的理念,任务的确定、任务的完成以及对任务完成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以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上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面对高校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是高校研究的热点之一。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新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IE浏览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和Aceess数据库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实践。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对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力量薄弱,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与培养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的因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然而,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的缺乏,一些实践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直接进入实践指导角色,实践能力欠缺。实践教师队伍中缺乏高职称的学术带头人,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一些高校,实验室人员被称为教辅人员,处于次要、从属地位。领导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教师自身素质急待提高。
2.2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要求不切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不同的需求。据了解很多高校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材、统一大纲、统一课时、统一课件、统一考评,过于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色,讲授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选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化,从二进制的转换、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到网络体系结构,面面俱到。从授课的进度上看,学生最先接触的是一大堆的计算机基本概念、理论和术语,却不是面向专业应用的。很多学生反映计算机课程内容太广泛、枯燥无味,从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即使有些同学考试得了优秀,却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更不知道学过的知识对专业有什么用。
2.3实践教学模式与新时代的要求不一致
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许多优势,但在培养以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大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时却无所适从。
由于上机实践大班化,一个教师同时要指导几十个学生甚至上百个学生,9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对老师而言,教上机实践课远比上理论课花费更多的精力,甚至出现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2.4实践考核单一,缺乏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常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缺乏实践过程的监督机制。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与测量使分数成为学习的主要标志,教学评价没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3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自身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动态跟踪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备课,科学组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相长。
学校应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将一批学历、职称和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注重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培训、进修、学术研讨、交流的机会。
3.2贯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和创新,全面贯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育理念,教学的重心从应试能力转变到创新能力培养上来,从“教学实验”转变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做中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当好指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既“授之渔”,又“授之鱼”。
3.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之符合专业要求
教师在授课教案中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能应用的事例,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尽量将教材上没有提到的新技术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耳目一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至于刚学完的东西就要被淘汰。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的专业,其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偏重。例如:对国贸专业的学生学习Word时,可以给出一份正式的合同,告诉学生一份类似合同所具有的基本格式;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时,加入一些财务报表制作和财务函数应用的例子;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更注重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以解决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3.4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集中精讲、个别辅导、任务驱动、情感教学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 集中精讲。所谓“精讲”,就是主要讲清实践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在Word文字编辑的“替换”操作和怎样去掉Word页眉下面的那条横线,这两个问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展台,通过实例以及实际操作来集中精讲,教师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而不忘,起到事半功倍的讲解效果。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上机实践。
(2) 个别辅导。重视“个性化”培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要针对“两头”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对于一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实践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教师适当调整实践要求和难度,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科研训练和计算机作品设计竞赛。对于那些在实践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他们总是期待由教师来解决。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火候,要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实际上很多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差这一步,认真思考后都能独立解决。这种“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任务驱动。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每次课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目标。教师把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与专业特点融合、渗透到任务目标中。学生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当然是满意的。
(4) 情感教学。计算机基础实践都是在PC机或网络环境中完成,这给那些上课时上网、聊天、玩游戏、抄袭、作弊的一部分同学提供了方便。批评教育是必然的手段。但不恰当的批评易使学生产生不悦、反感,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实施情感教学,讲究批评的艺术,并且在批评中把握批评时机,注意批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挚、关心之情,最终达到严中有爱、严而有格、教书育人的目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盏明灯,既可以温暖学生的心房,又可以照亮学生的前程。 3.5加强上机实践,构建网络平台
上机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课时可以保证多数学生按时完成实践(注: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课时比是1U1,而在我校是2U1,即总学时48,理论32,实践16)。但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实践机会,我校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211.65.116.21),如图1所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宿舍或家里上网获取学习资料。
3.6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考核评价体系
(1) 严格考核实验过程,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必须严格考核实验过程,绝不能放任自流。我们采取分组的形式,推选基础好的当小组长,同时增加现场提问。学生现场演示情况可以反映出学生操作熟练程度、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加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因为“水到渠成”。教师也可以提出和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大作业),让学生自选,分组进行答辩,老师提问为主,辅之以学生提问,学生打分和老师打分相结合,完善了监督与考核评价体系。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以数据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出来。实践课程成绩评定共分为5 个级别: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实践成绩的具体考核方式为: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学生每完成一项实验,由实验室老师检查并给出成绩,各项实验成绩纳入“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总体考核成绩。定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的干扰,但是极端的量化评价也带来了负面的效果,即泯灭了个性,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认知能力,学生会将注意力过多地投入到分数的取得而不进行特长爱好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开展定性的评价。定性评价能充分地了解学生,促使其个性化的发展。既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量化的考察又对其身心的发展有整体的了解。
4结束语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树立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面向专业应用的教学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出富有创造性或有新意的作品,增强其成就感,达到共享交流的目的,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漓. 探究开放式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9(8):107-109.
[2] 黄妙燕. 浅析实验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63-64.
[3] 陈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5):12-14.
[4] 赵颖,姜薇.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 煤炭高等教育,2008(3):121-122.
[5] 毛淑贤,朱桂凤. 利用网络平台实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8):45-46.
[6] 林丽娜. 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5201-5202.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mputer-Based Practice
QIAO Shu-y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