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训练的方法

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脑卒中;脑缺血;失语;语言康复;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41-01

为研究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言语障碍表现的康复治疗的措施,通过给予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患者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脑卒中后出现言语障碍表现共50例患者,9例患者为女性,20例患者男性。患者的年龄为40-80岁,中位为68岁。所有患者都进行CT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34例患者为脑梗死,16例患者为脑出血。患者患疾病之前均可正常表达,语言情况良好。根据失语症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定,6例患者为完全性失语、14例感觉性失语、30例运动性失语。根据语言障碍的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为Ⅲ度,21例患者为Ⅰ度,11例患者为0度。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如其评定提高了2度以上则可视疗效为明显好转,如患者经治疗提高了1度以上则视为好转。

1.2 康复治疗 入院后,处于意识清醒状态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即行语言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判定属于何种失语、失语的程度,制定完整的训练计划,根据失语的类型训练。

1.2.1 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运动性失语是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表现语量少(每分钟讲话字数小于50个)、讲话费力、发音和语调障碍和找词困难等,此类患者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类病人应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对患者应实施关怀沟通照顾,解开其心结,在其家属的辅助之下进行相关方案的制定。①让患者自行进行阅读,可录制成磁带反复播放,让患者跟着进行阅读,进行反复的播放可对患者有一定的刺激效果,让其语言能力逐步恢复。②让患者进行简单的音节发音,让其先锻炼声带运动、软腭、面肌、舌肌等部位,以促进语言能力逐步改善。③之后患者再进行简短句子的发音锻炼,可让其锻炼简短的单词,逐步改为短句。如患者为Ⅱ-Ⅲ度应锻炼短句、词组,0-Ⅰ度应坚持进行单词锻炼。

1.2.2 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感觉性失语是病人听理解障碍突出,表现为语量多,发音清晰,语调正确,短语长短正确,但缺乏实质词。病人常答非所问,虽滔滔不绝地说,却与检查者的提问毫无关系。对于此类病人应注意提高患者的智力,注重提高理解能力。①患者看到什么就让患者说出此物品的名称,家属及护士可给予其帮助,并反复进行此项锻炼。②让患者看图片并由家属或护理人员提出一些问题让其想想后回答,促进其思维恢复。③让患者听过往喜欢的音乐、歌曲让其回答是什么歌曲,也可随着音乐让患者进行短句的歌唱。④让患者看一些手势,然后让患者进行模仿,如进行梳头等自理活动。

1.2.3 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完全性失语又称混合性失语是以所有言语功能都有明显障碍为特点,可表现哑和刻板性语言(只能发出无意义的吗吧哒等声音)预后差。对于此类患者不可操之过急,应进行简单的锻炼后逐步进行适应的训练。患者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可先从让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开始锻炼语言,并嘱咐家属配合。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大于Ⅱ度的患者可在治疗后熟练使用一些简单的短句、词语,可以进行简短文字的阅读。明显好转的患者有25例,好转患者有5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14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4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0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3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3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

3 讨论

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间越早,康复程度越好。临床护士应掌握语言康复的训练方法,尽早实施训练计划,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①正确判断失语的类型及程度,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如:文化程度、职业、兴趣、能力等制定训练计划,使治疗个体化。②语言康复训练要坚持不懈,训练时间宜化整为零,即:每日训练可达到60分钟以上,应分多次进行。③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训练。④在医院的语言康复训练只是暂时的,患者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与社会。因此,语言康复训练必须延伸至出院以后。将训练方法教给患者家属,按阶段逐步训练,才能更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少丽.不同类型失语症的康复训练技术.中国临床康复,2003,15(7):58.

[2] 高力频.刘岩.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的康复护理体会.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

[3] 孙青热,等.头针结合梅花针治疗脑梗死运动失语.中国河北中医药学报Vol.26.No.3.2011.

[4] 刘春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7):146.

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得一种综合征[1],临床多表现为腰疼、麻木、行动不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瘫痪,。临床多以康复训练为主,该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腰痛”、“痹症”范畴,多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经脉失养所致,而针灸治疗可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解痉的目的。因而在临床上我们选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均给予椎板减压术或髓核摘除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2.5±2.5)岁;病程10 d~15年,平均病程(4.9±1.6)年;腰椎间盘突出位置:L3-L4 33例、L4-L5 25例、L5-S1 35例、L5-S1合并L4-L5 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2]:①常好发于青壮年,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湿寒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明显。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腰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高抬腿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消失或减弱。⑤X线检查显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边缘有明显的骨赘增生。

1.3纳入标准 ①年龄25~70岁;②符合中西医临床检查标准,疾病得到明确诊断;③在治疗过程中完全遵循制定的治疗方案,禁止服用其他治疗药物或理疗手段;④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1.4方法

1.4.1常规康复训练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康复情况及平时生活锻炼的注意事项;健康饮食,加强高维生素、高蛋白、高钙饮食,加强作息管理,加强运动锻炼及推拿、牵引等。

1.4.2综合康复训练 ①疗法;急性期采用平卧位或仰卧位,腰部或腹部垫2~3 cm的软垫开始坚持3~4 min,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增加坚持的时间,并在胸部及关节处垫软垫,有助于恢复腰椎生理曲度。②睡姿训练;选择硬度适中的床,仰卧时腰部垫斜坡式软垫,减少腰部受力。③腰背肌训练;取仰卧位,进行五点、三点支撑训练,俯卧位做飞燕式训练,2组/d,每组20~30次。④仰腿练习;取仰卧位,腿伸直,两手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双下肢交替进行高腿抬举动作[3]。⑤肌力训练;神经根刺激症状消失后,开始练习腰背肌及腹肌以及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综合训练躯干肌肉伸、屈功能。

1.4.3针灸治疗 ①选穴;腰阳关、足三里、委中、昆仑、阳陵泉、大肠腧、命门等。②治疗;取穴命门、腰阳关、委中加用艾条温针灸,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寒湿配穴腰阳关,血瘀配穴血海。③时间;1次/d,30 min/次,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患者治疗后休息15 min。

1.5观察指标[4]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临床体征均转为阴性,可恢复工作。有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临床体征2~3项转为阴性,可做轻微工作。无效;治疗前后疼痛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三次处理的平均值),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疾病总有效治疗率为96.0%,而对照组患者疾病总有效治疗率为82.0%,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术后3个月疾病复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疾病复发率为4.0%,而对照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为22.0%,观察组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腰腿疼痛的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多好发于青壮年,临床多表现为腰腿疼痛、行动不便、不能仰卧、腰部拒按。

手术治疗是现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椎板开窗减压术,髓核摘取术可基本保持患者柱体的稳定性,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成效,但与此同时,手术破坏脊柱后柱,对脊柱的运动及恢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有效的康复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临床中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增强腰背肌力量及腰椎关节的活动性和稳定性。我们还将针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循经取穴、辩证施治,起到温经通脉,散寒止痛,达到改善寒凝经脉造成气血流通不畅,改善人体运动机能,使得营卫调和,气血运化,以达成治愈疾病的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疾病总有效治疗率为96.0%,而对照组患者疾病总有效治疗率为82.0%,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疗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成效,可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姜言安,陶国胜.推拿联合针灸、中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29例[J].中国临床康复,2011,5(24):91-92.

[2]朱金柳.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81-82.

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体能 康复训练 价值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在运动员的运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导致的运动受到阻碍,为了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运动状态,大多数的伤者都会选择进行康复训练,能够通过运动治疗的方式,恢复机体原有的功能。在体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训练,并结合科学的方法和医护人员、体能教练的辅助,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逐渐的恢复原有的运动平衡,恢复身体协调能力。但是进行体能康复训练必须要按照伤者实际的受伤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体能康复训练,才能够达到训练目的。

一、什么是体能康复训练

体能康复训练主要是有教练员、研究人员和医生相互搭配进行的工作。在运动员受伤后,为了能够更好地恢复原有的状态,就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主要由医生进行恢复计划,并由护理医师进行协助,恢复运动员最基本的运动功能,再进行体能康复训练,由体能教练引导,逐渐的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没有受伤的运动员也可以进行体能康复训练,能够提升身体负荷的程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受伤[1]。

由于运动员在受到了运动损伤之后,轻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重者可能永远都要告别运动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为国家带来了损失,也为运动员本身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就要求体能康复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并逐渐的恢复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力,减轻运动员的受伤程度。

二、体能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运动前准备活动

在体能康复训练之前,要先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够防止在训练的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通过准备活动能够活动身体各个部分的关节,能够唤醒肌肉的状态,除了统一的准备活动之外,运动员还可以按照体能康复训练的位置,进行独立的准备活动。要保证准备活动能够活动到身体各个部分,才能够继续体能康复训练[2]。

(二)体能专项训练

体能专项训练指的是,在进行专项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受伤程度进行训练,加强了训练的效果。医生可以向教练员询问运动员平时训练的方式,分析其受伤的原因,进行受伤部分的专项训练,能够减少受伤的程度,更加合理的安排运动计划[3]。

(三)体能康复训练

要按照体能恢复不同渠道的基本需要,可以适当的搭配医生对运动员损伤治疗的结果,能够更加全面的、具体的看待运动员受伤程度。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检查,能够看出体能康复训练的效果,还能够找到体能康复训练中的不足,完善体能康复训练的内容。

(四)运动后整理活动

在每一次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之后,都需要进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够使肌肉逐渐的放松回静止的状态,能够减少运动带来的损伤。在体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受伤比较严重的运动员,可以搭配运动按摩,恢复肌肉的原有状态。对于可以自行运动的运动员来说,可以适当的进行伸展活动、慢跑、散步等活动,恢复状态。

三、现阶段体能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我国的体能康复训练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国家也支持体能康复训练的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没有针对体能康复训练的需要,进行专业的开设,一般都是由康复医院专业的人才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也缺乏相关的认证标准,没有针对体能康复训练建立专业的考核制度。所以,根据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国家要逐渐的完善体能康复训练的相关规定,要成立相关的机构,对参与体能康复训练的人员进行考核,鼓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体能康复训练的工作当中[4]。

四、关于体能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

体能康复训练既属于医学问题,也属于运动问题,将体能与康复相互结合,能够相互补充学科中的不足,达到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康复训练师也有一定的要求,要了解运动员的运动原理,以及伤病恢复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技术方法,能够按照伤者的受伤部位,实施不同的训练方式,达到训练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能康复训练作为现阶段针对伤者恢复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按照相关的方法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恢复伤者的身体机能。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按照伤者实际的受伤情况进行训练的安排,并按照受伤部位的不同进行训练,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琪.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 周维方.徒手格斗对抗类项群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核心组分训练理论体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瘫患儿;临床效果

通常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来讲实际的康复训练不能仅仅是集中在按摩以及针灸这样的传统训练中,还应该增加语言运动等方面的良好训练,进而最大化帮助患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实际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存在脑瘫病症的88例儿童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该88例儿童患者中有47例男性儿童以及41例女性儿童。患病儿童在年龄方面集中在6个月~4岁。其中存在痉挛型病症患儿为23例,存在手足徐动型患儿则为30例,存在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则为27例,还有8例儿童则属于混合型病症。依据奇偶分配方式将该88例患儿分为数量相同的两小组,分别是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每组各分配患儿44例。

1.2方法

1.2.1常规组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对患儿给与常规性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包含了按摩以及针灸两方面[2]。①按摩:医护人员通过利用较为轻柔的按摩力度对患儿关节区域以及肌肉给与良好的按摩,同时配合一定的牵伸活动进而有效降低患儿实际肌张力;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肌肉活动的增强按摩需要在按摩力度上进行加强,并配合良好的关节制动。按摩手法主要是集中在拿、提、搓和揉这四种。②针灸:针灸主穴是“四神聪透百会”[3]。上肢穴位主要是集中在“外关穴”以及“曲池穴”和“内关穴”这三大穴位;下肢穴位则主要是集中在“三阴交穴”以及“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等穴位;而头针则需要选择患儿感觉区以及语言三区、二区和运动区[4]。

1.2.2综合组康复训练 在常规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①运动训练,主要是建立在Bobath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循序渐进实施低难度以及中等难度和高难度训练来有效提高儿童运动功能[5],其中低难度训练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头部以及翻身和坐位平衡、爬行等方面的良好训练;中等难度训练则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单膝立位以及辅助站立和立位保持等方面训练;而高等难度则指医护人员对进行步行以及立位平衡等方面训练[6]。②语言训练,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事物操作以及语言符号理解和相应的手势符合理解方式来不断的扩大患儿实际词语量,该种训练需要进行1~2次/d,训练时间最好保证在55~60 min/次,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2个月[7]。③高压氧舱训练,医护人员通过该项训练增加患者实际血氧分压以及血氧实际含量,其中压力需要控制在0.05~0.1 kpa,稳压需要保证在30~35 min,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10 d[8]。

1.3评定指标 本研究涉及评定指标主要是集中在GMFM数值以及综合功能评分以及显效率3个方面[9]。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spss 11.0软件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给与严格统计分析[10]。

2 结果

2.1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训练前后GMFM数值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其GMFM数值训练之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也能够看出综合训练方式的实际有效性,见表1。

2.2综合组以及常规组训练之前之后综合功能评分 本研究中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实施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两组训练综合功能的实际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中综合组训练增加值为(17.0±2.4),而对照组训练实际增加值为(9.5±4.1),见表2。

2.3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治疗显效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44例患儿中有4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4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而常规组通过训练治疗后44例患儿中有3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8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还有6例患者康复训练无任何效果。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见表3。

3 探析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无论是GMFM数值还是综合功能实际评分都具有明显的对比差距,此外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实际训练显效率高达90.1%,而常规组实际训练显效率仅仅为68.1%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总结来讲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给与良好的综合型康复训练能够起到较好的实际康复效果,因而可以将该种综合型康复训练在后续临床中进行大量宣传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使更多的脑瘫病症儿童受益。

参考文献:

[1]于海波,曾超高.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19-122

[2]周治球.康复中心与家庭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院,2015,09:150-151

[3]O国俊.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4-6

[4]袁莺.三位一体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74+32

[5]刘纳娥.早期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0:77-78

[6]李水琴.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2:185-187

[7]琚国胜.对脑瘫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37-38

[8]徐群英.小儿脑瘫后的康复训练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45-146

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5

摘要目的:探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82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两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作为对照组,接受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训练12个月后,试验组患儿ATEC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疗效更佳,两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 培训-家庭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疗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48

孤独症别名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精神病范畴,也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病症[1-2],多见于儿童,尤其是男孩。孤独症儿童从婴儿阶段开始,就无法与周围环境或人群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表现为与环境隔离、语言异常或冷漠甚至没有语言交流,完全沉浸于“自我世界”,基本丧失正常人应有的日常感情。鉴于此,我院采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旨在帮助更多孤独症患者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孤独症儿童82例。其中男70例(85.37%),女12例(14.63%)。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9±1.45)岁。纳入标准:(1)符

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肖秀云: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201404163000457)

合儿童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3]。(2)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或康复训练。(3)家长容易沟通,积极配合。(4)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如分裂症、强迫症等。(2)并发有影响孤独症治疗效果的疾病者,如脑瘫、癫痫等。(3)无法坚持完成康复训练者。(4)中途接受其它康复训练者。(5)家长不同意接受研究。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78例(95.12%),小学文化程度4人。再采用“数字单双号标注法”按照“1∶1”比例,将82例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安排到康复训练中心,接受为期12个月常规康复训练。采用结构化教学和ABA训练对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小组化训练、集体化训练等。每3个月进行1次训练

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训练计划,直至训练结束。

1.2.2试验组父母带孩子共同参加专业医疗机构开设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亲子培训课程》,共9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64学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患儿父母。培训内容涉及:(1)孤独症基本知识,提高父母健康认知能力。(2)孤独症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如结构化教学、ABA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3)患儿各项能力的对症训练,包括语言、感觉、认知、社交、生活、肌肉和手眼协调等。(4)益智活动的合理开展,增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提高患儿对各种事物的接受力。(5)行为问题的处理,提高父母对患儿行为问题的应对与处理能力。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PEP评估,对症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并为父母配备《孤独症家庭康复训练教材》及康复训练教具,以便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叮嘱父母每3个月带孩子到培训机构进行1次PEP评估,并制定或调整下一个阶段训练计划。若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父母有任何疑问,均可随时与相关老师或医师进行联系。

1.3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4项内容进行评价[4-5]。评分越低,表明孤独症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案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孤独症患儿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6]。通常在3岁以前发病,4~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而我国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相对较晚,在2006年时才将其列为精神残疾。我国现状:(1)起步晚,相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2)孤独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相应的治疗需求越来愈大。(3)患儿回顾社会难度较大,孤独症治疗的黄金时间是3岁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将极大程度影响患儿日后正常生活。(4)治疗体系不健全,训练中心康复水平整体较低。(5)专业医护人员匮乏,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6)国家相关医疗政策才起步。因此,对孤独症患儿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预后,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7-8]。

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在熟悉的环境和游戏中,采用自然反馈手段的训练,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积极的疗效。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训练模式,对孤独症患儿症状改善有着重要意义,而父母作为整个过程中的“主导者”,更发挥重要作用。据此,通过专业医疗机构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父母理论认知,增强父母操作意识及方法,从而让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实施科学地康复训练,提高父母专业技术支持非常重要,能促进父母技能的保持和增长。医疗机构是整个康复训练的计划制定者,家长是最终的执行者。表1显示,接受了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的孤独症患儿,在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能力方面,均有着大幅度提高,与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实施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不仅具有疗效明显、方法灵活等特点,还具备简单易行、科学经济等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等.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101-103.

[2]张静,常燕群,江演珠,等.血清抗神经节苷脂M1抗体水平与儿童孤独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723-727.

[3]杜亚松.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3):1771-1774.

[4]郇英,佳那提·秋瓦西,张隽,等.异常行为量表评估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及效度评价[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6(5):353-358.

[5]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等.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0-262.

[6]刘志云,张晓斌.24例儿童孤独症应用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606-607.

[7]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8]郭德华,周群,吴连春,等.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18-321.

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