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语言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语言赏析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1

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以三至六岁幼儿为读者对象,以表现幼儿眼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主要内容,再现幼儿审美情趣为重要美学特征,为培养幼儿成为健全社会人的启蒙文学。幼儿文学对幼儿的审美、想像、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幼儿文学鉴赏则是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理解、想象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线索、人物情感、角色冲突,并激发幼儿积极主动运用符号、语言、肢体动作等进行创造性表征的活动。但现今的幼儿文学作品良莠不齐,老师及家长如果没有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不能正确把握其内涵及教育价值。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和家长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促进幼儿提高阅读、语言表达、创想再造、多元表征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水平。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创造性游戏形式,是幼儿通过与作品互动感知、理解、想象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线索、人物情感、角色冲突,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对丰富幼儿生活体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认知、情感、语言表达、创造性想象等能力发展。其中亲子表演,更是通过家长的参与、熏染,激发每一个孩子参与表演的兴趣,营造让孩子自主、自信、自愿表达的氛围。

但目前那些文学作品适用于幼儿表演游戏的研究少,没有表演游戏剧本。大多表演游戏的开展也仅限于幼儿复述文学作品中的对话,配以简单的动作表演。如何充分挖掘文学作品鉴赏与幼儿表演游戏的最大价值,促进幼儿、教师、家长文学鉴赏、语言表达、多元表征、创想再造能力的提高?我园在实践中探索以下做法:

一、理论引领实践

我们先选取了瑞吉欧、加德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实践研究的引领和支撑。

(一)瑞吉欧“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

瑞吉欧认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是儿童的表达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文学鉴赏、表演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视每一位幼儿为一个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表达并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鼓励、认可接纳他们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表达;给孩子提供自我探索、自我表达、相互交流、分享展示的机会和条件。

(二)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论”提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八项均等重要的智能且呈现出的特点、强弱不同。教育者应该清晰的看到每个孩子的强弱,善于提供充分展示其智能强项的机会,引导幼儿以自身强势带动弱势智能领域发展。我园全班同时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就秉承这一理念:引导教师、家长,都能用宽容、接纳的态度看待孩子在创意表演、创意音效、创意道具制作小组游戏中不同、独立且有个性的表现,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尊重个体差异,让孩子主动参与到集体表演中,促进其潜能的迸发。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提倡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我们在设置表演游戏内容、方法与组织指导策略时都遵循这一思想。作品理解与表演和表演场景的布置、服装道具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给孩子们创造积极参与引导幼儿构建欣赏、再现、创造表征文学作品的实践智慧。

二、“三基”助推解读――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

(一)基础一:学习培训,打好教师正确解读幼儿的基础

我们利用各种学习培训直接将教师目光引向“了解孩子差异、尊重孩子创想、解读孩子心灵”。先后派教师到上海、南京、江阴等地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戏剧表演》的学习,引领教师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幼儿认知、语言、发展特点,为真正了解读懂幼儿行为,理解尊重每一位幼儿需要,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打下理论基础,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

(二)基础二:“案例剖析”问题式研讨,打好教师实施精彩教学活动的基础。

我们从教师教学实践中选取案例,从幼儿行为表现、教师教育行为方面进行剖析,引领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倡导因人施教。例如:组织全班的幼儿同时参与表演游戏,在场地安排、表演分组方面出现:各小组之间相互干扰、教师不能掌握所有孩子参与表演的情况、道具服装形式单一等,我们就采用现场观摩录像、照片再现形式和老师研讨以下问题:

1.孩子在表演游戏中是快乐自主的吗?

2.如何有效利用班级场地,合理分组划分表演区域,分组开展表演游戏?可以怎样分组?

3.各小组分别开展哪些活动?怎样进行小组交换,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到表演中?

研讨中,老师说:“原来觉得孩子们能按照我们剧本的要求一板一眼、坚持表演就是愿意参与游戏了。现在看来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忽视了孩子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的需求。”有的老师说:“平日忙于在各表演小组中穿梭指导,忽视班级嘈杂干扰、道具单一、幼儿缺少可用的替代物等问题。通过多次实况分析我们最终达成共识:

1.幼儿表演游戏区别于幼儿舞台剧表演,它应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参与、大胆尝试,感受到自由组合、自主选材、创造性表演的快乐。

2.根据我园园舍小的实际情况,除了区域活动外,我园集体表演游戏每周一次,分二组同时进行。即表演组、道具组,每周交换小组活动,保证每一位幼儿都参与、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实效性的同时,也成为我园“乐做”特色课程创意美术活动的内容之一。

(三)基础三:多元家园共育活动,打好亲子合力共赢的基础。

为了保障家园共育的实效性,我们充分利用亲子阅读会、图书漂流分享、亲子童话剧表演、推介故事等活动,将《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家中怎样指导幼儿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表演》等教育内容,以班级家长沙龙、网上互动论坛、家长执教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思想碰撞与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指导幼儿阅读水平,同时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发展,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三、“三平台”实践悦读――让幼儿敢于表达、乐于表现。

(一)平台一:班级“晨光小喇叭”,让孩子敢于尝试“我能行”。多听才会说。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们整理收集了适合各年龄段欣赏的文学作品,挖掘其教育价值进行归类,整理出《晨光小喇叭―幼儿故事精选》、《教师妈妈讲故事》,以及不同类别的《向家长推荐亲子共读故事精选》。各班在晨间、餐前、午睡、离园时按需取材,分别采用听录音、教师讲、同伴讲等方式。晨光小喇叭的启动,让更多孩子爱上故事,感受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讲故事―我能行”。

(二)平台二: 晨光童话剧团,让幼儿、教师、家长爱上表演我园童话剧团的建立从最初的教师剧团、宝宝剧团一路发展壮大,一直到现今成立了亲子表演剧团。每个班级从幼儿园推荐的绘本故事中选取适宜孩子表演的内容,改编成亲子童话剧本,组织有兴趣参与的家长和幼儿,每月进行班级亲子童话剧排练、展演。家长们既是演员又是剧务、道具和编导,先后将童话剧《小青虫的梦》、《白雪公主》、《小红帽》、《狼和小羊》,搬上舞台。和家长同台表演,孩子们异常兴奋,表演的兴趣和欲望更强烈了,台上台下碰撞出快乐的火花。

家长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表演游戏与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多家长说:“亲子表演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孩子自信与表演的勇气,还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孩子,增进了亲子关系,同时对幼儿园的课程更加深入的认识,形成了家与家、家与园的教育合力。”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2

关键词:老舍 修辞 语言 搭配 当代文学

引言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老舍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创作了众多知名的作品,其中力作现代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其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恰当自然,朗朗上口且让人过目不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众所周知,老舍一向都以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著称,嬉笑怒骂可谓皆成文章。作者运用多种积极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并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感受到史诗般的气度恢弘、荡气回肠。老舍幽默诙谐的风格决不能和油腔滑调等同,他也不仅仅只是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笑料,他所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在高层次中表现生活化的现实。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品尝喜剧滋味,他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产生了以悲、喜相互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相互渗透的方式,形成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老舍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他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变异修辞手法,这就带给作品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同时使用了词语的超常搭配,值得读者认真地品读和借鉴。虽然受到规范的约束,但是词语之间的搭配仍旧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词语之间的这种搭配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有时在语言交际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词语之间的搭配不符合语法、逻辑以及语义上的规定,这种现象就称为词语的超常搭配,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是艺术语言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表面上看,词语的超常搭配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语言规范,但是在语言交际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却又显得十分合理,能够创造出新颖而又幽默风趣、含蓄婉转的语言效果。

一、量词的超常搭配

对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必须要遵从语言规律和规范,不然很容易引起语言的混乱,使人难以理解。不过这只是一般情况,在特定的情况下,词语在搭配方式中会“巧移”或者“硬凑”在一起,看起来虽然违反语言的规范,但是却更能表达使用者的情感,而且这种适时的词语变异搭配更加能够表达语言的特定效果,大大提高语言的形象,带给读者灵动的感受。

在变异修辞现象中,量词的超常搭配是非常常见的。量词的数量庞大,重要的是它和被修饰的中心词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且不能随意改动,在搭配关系上相对稳定,不过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能够表达出更佳的效果,量词的使用规范可以打破,偶尔使用超常搭配,能够表达出语言超凡脱俗。例如:“倒也别说,晓荷一闭眼,从心中挖出一小块智慧来。一龙生九种,种种不同!”在此句中,“智慧”是抽象的事物,此处使用“一小块”来修饰能够达到两个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使得抽象事物更加的具体,立体效果明显。第二,使得冠晓荷的愚蠢表现得更为深刻。作者把冠晓荷放在各种场合和矛盾冲突中来表现,在表现的同时,又把他的仪态、语言、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从而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显出完整的人物和性格。

文学语言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分别是符合规范的文学语言和不在规范内的变异文学语言。文学的创新原则是由文学的本质及其作用来决定的,同样,文学的创新原则又决定了文学语言的创新特性。可以看出,文学的产生是语言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碰撞、交汇的结果,可以说,变异的特性是文学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机制之一,更是文学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和其他语言有着明显的不同,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尤其浓厚,恰好变异修辞是形成文学语言艺术性的重要手段。不过,在科技文或者法律文这种正式文体中变异修辞是不可能出现的。正是变异修辞的大量使用,使得文学语言不断地突破和创新,文学语言也更加的灵动,富有生气。当代文学作家老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个性鲜明且富有幽默气息的语言,使得作品产生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四世同堂》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芳香四溢、历久弥醇,特别是那些恰到好处的变异修辞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老舍先生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作品中变异修辞的运用是老舍语言世界里的精华,对于提升整部作品的文学品位和价值至关重要。

二、动词的超常搭配

在文学作品中,动词的超常搭配是最为常见的变异修辞手法。虽然说语言的使用有必要遵守规范的语言规律,不过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在动词的搭配上费尽心思。动词选用以及动词的搭配往往是文学语言的点睛之笔,运用得当能够使语言大放光彩。在《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于动词搭配也是精益求精,用心良苦。例如:

(1)对大赤包,在表面上,他无微不至的去逢迎。他几乎“长”在了冠家。

“长”这个动词的运用,不仅刻画出瑞丰没有出息,死皮赖脸的形象,而且还将大赤包、冠晓荷的势利眼表达得清清楚楚。

(2)看见一个熟人,他的脖子探出多长,去勾引人家的注意。

一般情况下,“勾引”这个动词多用在形容女人,指引诱人做不好的事或引人上钩使之听任摆布。在此处,用在瑞丰身上却是极为适当的。瑞丰好吃懒做,没有本事却又想要大家都关注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不劳而获。

(3)笑意与亮光马上由他的脸上消逝,他嗅到了危险。他的胆子很小。

仔细品读,“嗅”字用在此处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因为瑞丰的唯一志向就是卖国求荣,虽然他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但是却不妨碍他的狗腿特性的表达。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老舍对于语言运用的高明。

(4)几次,泪已到了眼中,她都用力的睁她的大眼睛,把泪截了回去。

此处运用了动词“截”,将韵梅贤妻良母的形象清晰地刻画了出来,更好地表现了她温柔善良、纯朴贤惠、遵守礼节的品质,是传统道德理论下女性的典范。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安分守己,愿意替丈夫分担烦恼,关键时刻表现得冷静、沉着、坚强甚至反抗。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词的超常搭配带给语言的新奇效果,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基于语言基本规范和内在联系,巧用变异的修辞手法,跳出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塑造生动灵活的形象,进而达到奇特的、有效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要善于发现动词超常搭配的敏感性,善于深度挖掘语言内涵。语言是文学艺术魅力的体现,想要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适当地使用一些调皮的、超乎语言规律的搭配是必要的。

对于变异修辞研究的时间不是很长,如果以前没有了解过变异修辞手法的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品读过程中很难体会到变异修辞所带来的含蓄、灵活和深奥。因此,在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作者具有基本规范修辞的常识,还需要有变异修辞手法的敏感性。每位创作者独有的语言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位创作者对于变异修辞之变异手段使用的不同。变异修辞手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作品的赏读性和艺术趣味性,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探知欲望,提高读者的主动学习意识。

三、探析《四世同堂》的修辞成因

文学语言的形成是以规范语言为基础,以变异修辞手法作为基调,是作者综合使用规范语言和变异修辞的结果。每位文学创造者都期待自己的作品得到大众的广泛热爱,期望能够在文学史上留有经典的作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会遵守语言规范的规律,他们对于变异修辞极为敏感,能够抓住特定的语境,使用适当的变异修辞,使得文学语言能够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要想对老舍的《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的变异修辞成因进行分析,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从主观方面看,作品的创作主体所在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经验不同,对于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客观上来看,变异修辞语言和规范语言共同构成了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变异修辞语言只是能够巧妙地运用某些技巧,使得文学语言能够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老舍是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其作品语言很好地表现出了他特有的写作特点与言语风格。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位创作主体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生活成长经历不同等原因,这些都是形成不同艺术风格作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客观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加之主观的个人偏爱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

《四世同堂》中大量运用了变异修辞手法,使得作者的幽默风趣更加鲜明,这种幽默的风格得益于老舍的生活经历。很小的时候老舍就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孩子,他看起来外表平静,能够用穷苦人的目光去看待周边事物,抵触有钱人的思维方式。当老舍步入社会之后,和他一起共事的是一群中年人,这样,他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近距离观察中老年人的言行举止。在他的眼中,生活的矛盾无所遁形,也因此积累了许多可笑的、贴近生活的材料。于是在老舍心里,深深地种下了幽默的种子。这颗幽默的种子,在老舍的创作过程中开花结果。同时,由于老舍的大量阅读和留学经历,使他接触了富有幽默气息的英国文学,这对他也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地运用变异修辞,使他幽默的本性再一次得到体现,同时使文本表达意味独特,形象感突出,使读者注意力为之专注,激发读者强烈的兴趣。语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2.

[2]叶苍岑.修辞基本知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3]李珊,郑欢.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深远意义分析[J].语文建设,2012(20).

[4]郑颐寿.比较修辞[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5]刘裕萍.繁华中的淳朴――浅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J].语文建设,2012(20).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3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根据学习会议的安排,我就如何做好办公工作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首先想与大家交流的是公文的重要性,公文担当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重要角色,可能大家在平时工作中,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文件嘛,就是送给领导签了发出来就是了。我最开始其实也是这样想的,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刚从信息股来到文电股的时候,我觉得很轻松,再也不用每天绞尽脑汁的写信息了。我觉得送文件简单多了,结果没过两个月,我就因为把文件送丢了写检讨,这还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检讨,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送文件不仅仅是送那么简单,要送得及时,还要追的及时,要有质量、有效率。

接下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觉得办好文的三个意识。一是细致意识。细微之处见真章,办文工作说难也不难,没有大家写材料那么抠脑壳,都是机械性的操作,但是说简单也不简单,很多问题都出细微处,如文件贴签的标题打错了、文件签和文件内容不一致、文件装订的时候漏页或者两个文件夹在一起等等。我每次处理公文的时候都要“一步三回头”,打印的时候回头检查一遍,贴签的时候回头检查一遍,登记的时候再回头总览一遍文件有没有出现细节上的硬伤。处理制发文件的时候也是走三步曲,第一遍总览全文有没有格式硬伤,第二遍仔细阅读全文有没有文字上表述的问题,第三遍发出去之前再阅读一遍清样有没有没有清到的地方。二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最简单的诠释就是自觉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任务。办文工作无小事,每一文件都容不得半点纰漏,有可能因为一个字影响整个政府工作的形象、一个文件没有处理而影响整个安岳的发展。因此办文人员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知道该什么、我该干什么,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自己手中延误、不让文件在自己手中积压、不让差错在自己身上发生。三是吃苦意识。办公室一年到头都比较忙,加班加点、早到迟退是家常便饭,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虽然文电股相比较加班的时间少一点,但是平时上班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要处理400多个文件,看到一堆文件堆到面前,心情是很崩溃的,如果没有吃苦精神,可能很难经受住每天上班的高强度紧张的。

下面我想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我总结了一些易错的地方与大家一起探讨。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4

关键词:听力障碍;教学法;语文;应用

1.考虑信息化时代听力障碍学生的需求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具体模式,也改革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也迎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体验式学习。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行学生的重要工具,并且,已经开发出了聋人浏览器和编辑器,对于聋人学生来说,无疑是获得了学习方式上的质的跨越。对于听觉上的限制,学生们的学习路径只能求助于触觉和视觉,触觉和视觉的开发程度也远大于其他正常的普通个体。同时,缺少听觉上的直接刺激,所以,难以形成情感交融实践性思考图景,利用视觉和触觉路径则是基本的解决方法。

因此,在语文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的困境,来突破器质上的差异,来完成教学上的实现,使学生获得知识和理解力的增加。学生对各种意境的理解,需要情景交融的互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多媒体在进行中的应用,正好满足了这一空当的需求,通过多媒体的现实整合,实现了对学生心理空间上的建构,帮助学生构建情景交融的具体场景,以视觉强画面为背景的语文课堂教学则能在视觉上更进一步的增加学生在所学内容的感知力,通过学生在视觉元素的理解中,参与个体空间下自由想法的发挥的。例如,在学习赛马这一词汇,则可以播放《赛马》为画面来促进学生情境化的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记忆,来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

2.通过多种信息化途径来加强学生认知

在听力障碍教学过程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存在着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上的绝对性差异。学生在对事物反应上也存在着两面性,由于听觉的限制,其面部表情也一定程度上难以体现出内心的元素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学生心目中找到个体自我的位置,这一点也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增加听力障碍的教学资料和开展学生讨论则是调动学生学习两个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触觉去认识可触的具体资料,而同时,结合个体所看到的具体实践,来进行知识结构上的自我实现的。同时,借助数据化时代的新技术,诸如点显器、读屏软件来实现网上交流,同时,听力障碍应该给学生配备专用的电脑和多媒体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的学习,在互联网的空间与其他人进行一系列的深入交流。

同时,教学人员要适当的进行学习与交流的具体环境的创造,找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学生们与教学人员的交流。众所周知,不交流,不成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个体的学习,不完全取决于个体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体与周围事物的相关性。一个处于自我状态下个体,很难做到自我认知。尤其是对于听觉受到限制的听力障碍的学生们。当前,聋生书籍缺少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以强化视觉的方式在具体操作的途径上,增加聋生的学习空间,加强聋生的学生与交流,则是解决个体资料获得一个重要路径的。

并且,教学人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要求,尽量通过争取和要求来获得学校和相关教学人员的帮助,来为学生们资料的获得提供资金和帮助。对学生所提出在知识获得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的解决和沟通,以促进学生积极性地提高。确切地说,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的记忆存在着诸多地断层,学生一时间自己难以解决。此时,教学人员的参与性帮助,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学人员积极地沟通,个体对知识和认知上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则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一定时间内能短期提高,为长期性系统性的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

3.应用信息化技术强化学生的理解

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环境,由于听觉的限制,往往处于自我的空间下。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下进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也一定程度上处于单向输入过程。随着信息化技术增加,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技术,来发挥现在地信息化能源,能学生一定程度上视觉性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课堂外利用场景处理性教学,把生活化的事物和教学所需求的知识进行联合性以画面的形式进行融合,使学生在视觉的状态下进行所学知识的感染和迁移。在润物细无声的态势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状态要优于在课堂内部进行强化的学习方式,要好的多,尤其是针对刚进行学习的个体,不愿意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如果教学人员能够允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方式进行个体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会获得事半功倍地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体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地的和所听到地知识或常识都可能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具体内容。通过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稍加点评或者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则会形成知识的体系和网络化学习。学生在一定空间下则表现为积极地能性,也有被动能动性地发生,故此,用日常生活化的学习则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听力障碍的学生语文的学习,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极为关键的。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来促进听力障碍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也是需要进行思考的话题。通过听觉进行知识的学习,当然,也能够通过听觉的使用来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学生配备一定空间的视觉录制设备,让学生在一定设备的支持下进行自我认知的录制,并且,选择良好的视觉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播放,让学生共享其思考的结果。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我们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相互交流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地,是乐于表达个体的心声的。

语文教学则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给个体一定展现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让其他同学了解某个同学的才能,也促进和激发学生本身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配合各种场景多媒体教学则是实现聋生教学成功的必然路径。协调多方面的要求,以视觉的手段在以电脑或电子媒介的利用基础上,获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生获得一定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上的提高,从而通过语文教育与教学课程的实现来促进其他学生知识的提高。

总之,数字化时期,信息与能力则是推动现实生活的快速动力。听力障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听觉的体验,但是,要积极地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在与电子媒介物相适应的过程中来了解现行知识体系,获得知识上的学习与认知,通过人手一机的教学环境的供应,来实现信息化技术下的聋生语文教育的学习。(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 陈亚.纵是秋来亦春色――初中语文教法略谈[J].科技创新导报.2009(09)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5

论文关键词: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25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6

关键词:英美文学 《尤利西斯》 陌生化语言 特点 赏析

文学是以各种方式运用语言,是对语言的特殊处置,这种特殊处置集中表现在语言的陌生化上。同时从文学理论层面来讲,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在当下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呈现出新的维度,即文学审美化、突出和整体化、虚构化、互文化。所以探讨语言的陌生化对文学的发展和趋势意义重大,可能对于文学的研究与出路都是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其出发点认为只有通过艺术程序(陌生化)的分析才能找到文学的内在规律,才能发现文艺作品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对象的特殊性。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描写了三位主人公的每个细微的语言、行动和思想的细微变化,充分展示了他对人生和生活的认识及细腻的洞察力。

一 陌生化语言的发展与特点分析

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陌生化”研究等都是以黑格尔的理论为基础的。自从陌生化理论被广泛传播以后,这种带有诗性语言特征的小说一直被作家尝试,如托马斯·曼的《魔山》、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等都是带有非常明显陌生化语言特征的作品。

在小说中,极其普通的日常语言被以美学的方式加以使用,它们完全背离了常规用法,通过一些手段使非指称行为突现出来,形成一种与指定现实总体疏离的力量,使此在不断地向他在转化,现实主体不断地与虚构主体相遇而重新确定主体的现实地位。这种语言的陌生化并不只是为了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起来,“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所以,语言的“陌生化”是为使读者产生新鲜的体验。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有这样的描述,“陌生化”是一个人在感受童年与茶品的时候形成的通感,类似于“那被子上有太阳的味道”。通过这个感觉,童年的记忆变得深刻而亲近,这就给了读者一种新奇感,增加了陌生化效果,使得小说具有了虚构性。而读者在反复咀嚼这句话、这个段落时,产生了与作者一样的感觉。

二 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

文学语言陌生化虽然发源于俄罗斯的文学理论,但是运用的相对比较明显得是在意识流小说中,通过对意识流小说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语言陌生化也发展起来。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为“意识流”作家洞察描写人的心理起了规范作用。他们的理论相互依赖、相为支持,构成一整套完整的“意识流小说”理论。意识流小说尽管风格不同、表现不同,但他们都特别注意语言的表现形式,让文中人物自己直接展现了心理活动过程,而这种展现大多是看似杂乱的、反复的,而且是一种狂欢似的跳跃。所以这种看似杂乱和反复的表现实际上孕育着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再加上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只有把内心世界混乱无序、朦胧的潜意识活动直接展示出来,才能真正揭示其内在的真实。而这种创作观点“不可避免地破坏叙述的逻辑性,使叙述语言支离破碎,甚至破坏了语言规则, 导致语言的扭曲,变形和陌生化,即语言的变异。”

英美意识流的小说很多,比较典型的有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维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作品,他们都是运用了陌生化语言使得作品别具一格。他们认为,人的深层思想内模模糊糊、缺乏逻辑性、没有严密组织和思考的潜意识。因而作家常用一些不常规的不合乎语法规范的语句来表示,使人物的心路历程的构建潜意识活动原原本本、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来,以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如《尤利西斯》的第十八章中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描写穆利根在朦胧欲睡状态下,思绪飞扬。正如本书译者文洁若说:“作者犹如天马行空,浮云流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信手引入他过去作品中的一些人物。”所以意识流的创作可以看成是对思想的还原,而意识流小说的阅读则是从还原的思想中生发出读者自己的思想。

三 典型作品中的典型陌生化语言分析

本文将更加清晰地概括《尤利西斯》中的陌生化语言特征,即:语言意象的可感性、语言组合的超常性和语言表现的体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