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科学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科学发展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1

关键词:信息课堂;教学平衡;课堂规则;学习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对课堂教学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一言堂”的教学时代已经过去,减负增效一直是教育界努力的方向。在课堂上实现教和学的和谐平衡,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

我是名一线的教师,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信息课开始了,在点名时,发现2个孩子没来,A学生说:B同学和C同学被老师叫

去补数学,做题目去了。下课了我去了解情况,原来这两个孩子因为在上课时没有好好听课,所以练习题不会做。任课老师为他们着想,就留下来给他们补习补习。过了一段时间,这两个孩子又被语文老师留下来了,还是因为在课堂上没认真学习,老师要留着他们补习。等时间一长次数多了,这类孩子不光有了特殊的待遇,还有了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不会,下课了老师会给我补课,我不听也没关系,养成了不重视课堂学习的习惯。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规则――教与学平衡的前提和保障

尊重他人,尊重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孩子会因一句不相干的话在课堂上议论半天,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听课;有时,老师话说了一半,有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插嘴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当某个孩子不会操作时,其他人就偷偷地嘲笑他笨……这些现象虽小,却都是不尊重他人、课堂的表现,最能扰乱课堂。若能做到尊重他人、尊重课堂。孩子们会认真的倾听,因为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话语是尊重别人的最基本素养之一;孩子不会被他人嘲笑,会得到他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二、指导孩子关注学习方法――教与学和谐平衡的源泉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

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1.及时的实践操作很关键

信息技术课堂里,操作技能类知识的学习较多。操作技能的特点:看着简单做着难,时间一长容易忘。在课堂教学中,肯定会存在学习速度慢的孩子,当我已经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时,他还没有完成上一个内容的学习。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容易出现的现象有:(1)只顾着自己原来的操作,不听老师新内容的讲解。

(2)听完了老师新内容的讲解后,不及时操作新内容,等操作完了原来的内容回过头来操作新内容时,已经忘记了如何操作。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一定会先给孩子讲述一下他的学习过程,让孩子先想一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和他一起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及时进行操作实践,结果不会操作。所以,对新授内容要及时操作,等操作完了回过头去把原来的内容补上。这种学习方法,对各种技能类学习都有效果。

2.认真倾听是法宝

学生在任何一个课堂上认真倾听,是必须的。操作性强的信息科技课更应该认真倾听。神经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信息输入,模式加工,动作输出,注意事项。其中,信息输入是学习的开端,知识信息只有被大脑接收到了,大脑才能进一步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孩子们列出不认真听课导致的不良结果。

适时地给孩子们一定的方法指导,提醒他们:老师在讲解新的知识时,应该放下手中的鼠标,一心一意听好新知识。设计听课评价表,对认证听课进行巩固,让认真听课成为习惯。例如,在讲解知识点时,认真听课的小组会得到一个漂亮的五角星,不认真听课的组将会被删除一颗星。小组积满10颗五角星可以换取5分钟的“益智小游戏”时间。

3.仔细观察很重要

根据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很多时候教师操作演示的细节需要孩子们自己观察出来。在电脑操作上,也有很多细节只要孩子们掌握观察点,就能得到相应的信息。例如,在教学Word时,如果鼠标停留在某个工具按钮上时,电脑会出现相应的提示信息,这些信息会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操作。当两个相似的窗口出现在面前,学生可以对比观察一下它们的差异。这些都是促进学习的好方法。不放过每个细小的变化,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操作信息。

和谐平衡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只有单方面的努力一定是不成功的教学。一次不经意的校级公开课让我对此有了顿悟。本节课里的一个学习任务是:设计奖状。备课时,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能力还很有限,一定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如何进行有序的设计。所以,我在课堂的开始就出示奖状让孩子们观察,让孩子分析并明确一份奖状由哪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在真正要设计奖状之前我又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奖状图,请同学相互间说一说准备如何设计奖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并用powerpoint列出设计的步骤在投影上明确演示出来。(教师只是没说每个人一定要按照这个步骤来设计)结果让我出乎意料

的是:在我巡视的过程中,还有5%左右的学生对设计过程很模糊。他们问:“老师,我把奖状的形状设计好了,接下来要设计什么呢?”我听了心里在想:假如我没有讲述清楚设计步骤,那么,powerpoint投影上也清楚地列举了出来。只要能用眼睛接收信息,就能明白操作内容。让我叹息的是我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但还是有学生在课堂中不知如何来提取信息,等着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他。

对于师生来说课堂是我们共同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学习效率的有效性是我们共同的关注的问题,达到最优化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相信只有抓住课堂,关注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能力,注重课堂“教和学”的平衡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2

导读: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这是文化产业界的一个大事。这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规范各地的文化产业统计。统计口径的一致,才能准确描述文化产业的状况,才能进行数据的对比,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科学统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文化及文化产业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何为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何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然而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在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也是与时俱进的。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有关方针政策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而2012年7月颁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文化产业分类情况

2004-2012,八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统计使用的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发的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指标体系——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一)新闻服务;(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四)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层包括:(五)网络文化服务;(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时至今天,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因此,国家统计局2012年7月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指标统计分类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根据新标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四个方面具体分为十个大类:(一)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三)文化艺术服务;(四)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五)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八)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九)文化用品的生产;(十)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一个大变化是调整了类别结构:原有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中的“核心层、层、相关层”三个层次的分类取消了,代之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来分类;“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大类首次被提出。从“三个层次”到“四个方面”,从“九大类”到“十大类”,不止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理念的转变。体现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文化业态不断融合,已经打破了层次间的区别。而“四个方面”的划分对文化产业链条进行了科学的提炼和梳理,更加符合文化生产规律,更能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尤其适应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核算方法

目前,全国反映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采用一个指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即属于文化产业的GDP。其核算方法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总额和福利费等;生产税净额包括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和管理费中税金等;固定资产折旧为本年折旧;营业盈余包括营业利润和部分利息支出。各单位增加值汇总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

四、文化产业统计方法

文化产业统计分成经济普查年份(尾数逢3、8的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进行,主要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统计

1、全面调查:调查对象为法人单位。根据经济普查获取的法人调查资料,将每个法人单位确认的行业代码与文化产业分类代码标准进行比对,归纳整理出文化产业所属的法人单位统计范围,对归属文化产业统计范围的所有法人单位进行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参照法人单位进行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个体工商户。根据经济普查获取的个体工商户资料,比照文化产业分类代码,建立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统计数据库,在十大类行业中,在保证一定调查可信度(一般为95%),总体核心指标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抽样要求下,采用分层等距抽样的调查方法,抽取样本单位。样本总量一般控制在10%左右。县区统计局按照设区市统计局提供的调查样本、调查表式,负责本辖区的个体工商户的调查工作并及时上报。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统计

1、全面调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以上工业以及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采取全面调查取得相关数据。

2、抽样调查:对属于文化产业中除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外的企事业单位(含个体经营户)采取年度抽样调查的方法。

此外,文化产业的统计有时也采用重点调查,主要是各主管部门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重点单位等开展调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以更好地对产业进行分析、监测、服务。

五、文化产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调查频率不足。按照现行统计制度,文化产业仅开展年报统计,即一年核算一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各级党委、政府极其重视文化产业工作,需要及时了解掌握发展态势,制定相关扶持鼓励政策,而一年一度的核算数据,显然满足不了对文化产业监测分析的需要。因为没有建立定期报表制度,没有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年度当中有的地方政府自行统计,各部门自报的数据五花八门,甚至天马行空信口开河,个别甚至严重背离发展规律,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大不利。

(二)统计不够全面。多元化经营的单位,若是主营业务非文化产业,则行业类别划归其他产业,而其中经营文化产业的部分可能出现漏统情况。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3

一、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垦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垦现有垦区橡胶地、林地总面积为4981720亩(其中橡胶地3940310亩、林地1041410亩)(2007年统计资料)。目前垦区林下种植面积只有92571亩,占橡胶地、林地总面积的1.86%,其中开割胶园种植面积为8402亩,中小苗胶园种植面积为73403亩(另有果园518076亩未统计在内)。除去不能开发林下经济的部分,林下经济所占的面积比例仍相当小。养殖业项目少,发展更为滞后,全垦区林下养殖各种畜禽类不足43万头。现有的林下经济,存在着种植作物品种单一、规模过小、效益过低等问题,其产生的微小利润,尚未构成垦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大职工也未能从丰富的林下资源中分享到应有的实惠。这一情况表明,垦区大量的林下土地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浪费。存在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观念保守;二是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指导,路子闭塞。特别是缺少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新品种;三是成功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滞后,缺少示范;四是科技、政策、资金扶持不到位,发展受阻。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激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急需做好两件事。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总局的整体发展战略上;其次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方案,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落后现状,使林下经济成为*农垦重要的经济形式,成为惠及垦区广大职工的民生工程。

二、必须认真研究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使林下经济走上规模化、产业化轨道

传统型模式(主要指依靠行政性号召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在垦区运作了几十年。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模式对垦区的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今天仍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它在一定规模下开发利用了林下资源,并让其产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工的收入,缓解了就业压力。这种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经济形式,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只使是在垦区生有了一个强大专业化公司,它的存在价值仍不可低估。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市场充满着变数和竞争,这种在计划经济时代运行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缺少生命力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传统模式作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第一,沿用传统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无能力应对市场的变化。传统模式的林下经济由于规模小、零落分散,加上行政的干预,难以形成竞争力,无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大做强。

第二,传统模式林下经济难以充分发挥垦区的土地优势,大量的土地效益凸显不了。传统模式的林下经济受场间、队间(橡胶家庭长期承包后还有户间)疆界制约,土地大面积连片、大规模地开发林下土地资源受到制约,同类资源难以整合,区域板块难以形成,产业链条难以延长,产业升级受阻,最终导致土地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第三,传统模式林下经济难以承担给农垦企业“增加新的利润来源”的重任。从传统模式的林下经济利益产生和归属(流向)看,小规模的林下经济所产生的微小利润,只能给部分职工增加一定的收入,规模稍大的,农场亦有些小收益(如龙江农场的香蕉),但一样难以产生一块属于*农垦的利润,这明显有碍于农垦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第四,传统模式林下经济难以使自己的产品“物有所值”。由于体制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为产品服务的市场产销队伍,市场信息贫乏,加上产品的深加工滞后,导致大多数的农产品一离开土地就进入市场,价格风险大,不可避免地发生“贱卖”现象。

综上所述,垦区林下经济要真正成为一份产业,必须改变目前以传统模式发展的现状,才能推动林下经济向深层次发展,实现农垦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

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认真研究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林下经济突破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意义。

(一)公司化运作(运作方案略)

组建林下经济开发股份公司,可能给垦区带来的好处:

1、在职工收入增加的同时,给农垦增加一个新的利润来源;

2、增加了垦区的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垦区的社会稳定;

3、垦区林下土地资源利用率将明显上升;

4、与垦区现有的物流、现代农工贸等板块互相激活,有利于农垦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5、垦区的生态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资本运作模式

总局每年划拨3000万资金作为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按资本运作形式,投资扶持林下产业的种苗,试验示范基地、科技推广。

(三)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职工集资参股和专业合作组织形式

同时通过申请小额贷款形式,解决职工经营资金缺口问题。这种形式只作为前二者的补充,不作为垦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此外,还继续沿用行政口号的方式,召开职工以各种小型灵活的方式,在专业公司覆盖不到的林下地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面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补充形式,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三、应该考虑建立林下经济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林下经济发展几十年徘徊不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适应*气候特点和林下生长环境及土壤特性新品种的推广,是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而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试验示范基地,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面谈一下建立林下经济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基地的主要功能

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搜集适应*气候环境的林下经济新品种,通过林下试验(重点是开割胶园)取得成功经验,在全垦区推广种植养殖;培育试验成功的动植物种苗,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保障。

1、试验筛选新品种。寻找适合*气候特点和林下土壤特性生长环境的、经济效益高的、市场潜力大的作物新品种。

2、研究林下新品种的种植、丰产、植保技术。

3、观察种植新品种对橡胶生产经营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得出理论和实践的相应数据。

4、分析种植特别是大面积推广新品种可能遇到的风险,研究相应的避险措施。

5、试养家禽及其他动物,研究推广林下养殖合理密度,找到放养、饲养(半放养)的合理密度,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肉品质量,提高上市价格。

6、分析新品种种养成本和市场形势,为打造良好的营销体系提供依据。

(二)基地的性质、规模

1、性质。基地是非营利性的科研场所,试验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用于基地的自身建设,部分产品可用于打开市场销路。

2、规模。根据需要基地可选择大、中、小三种方案,分别需要林下地1000亩、400亩、100亩,内设若干个试验区,如中草药试验区、热带作物试验区、其他作物试验区、林下鸡、鸭放养、半放养试验区、林下其他动物养殖试验区、动植物种苗繁育区等。

(三)基地的保障方法

1、经费土地保障。基地采取总局划拨经费、依托一个或数个农场进行组建,所需土地由相应农场提供保障。

2、技术保障。由总局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基地的筹建、品种的初选、试验方案、数据的收集对比分析、编印推广手册等。

3、组织保障。基地由总局指定主管部门和协助部门,临时任用一基地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四、尽快建立健全林下经济的政策、资金扶持机制,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从制约垦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因素看,总局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林下经济给予扶持。

(一)资金扶持。总局划拨一定数额的林下经济项目资金并建立健全一套资金管理办法,对林下经济实施有力的资金扶持,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向深层次发展。一是通过项目资金的扶持,培育一批能帮助职工规避风险、能带动职工致富的龙头企业;二是通过项目资金的扶持,把已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林下经济项目进一步做强做大,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项目资金的扶持,进一步发展适合的林下经济新项目,使丰富的林下资源得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四是通过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进一步缓解垦区的就业压力。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4

1、理论和事实,继承和创新的矛盾是科学知识发展内在动力的规律;

2、科学发展直接依赖于科学能力发展的规律;

3、科学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科学能力性质的规律;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5

【关键词】继续教育;转型时期;科学发展

本文的“转型时期”是指我国继续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转变时期;而科学发展是指这一时期的继续教育的发展既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面对世界潮流、民族振兴与教育自身发展三大挑战,冷静思考制约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从教育规律的层面上寻求解决办法,用科学发展来赢得继续教育应有的活力、信誉和地位。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成绩及化解不利因素的“四个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一个面向全体人民,从初等教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系统的教育体系,我国的继续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创造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当然,在肯定上述成绩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那些制约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化解不利因素的突破口就在于认清并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四个需要”。

(一)认识提升的需要。一是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集中表现为树立大教育的理念并深化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认识从教育界到社会各界;从一部分人到全体民众都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对继续教育科学性的认识,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继续教育特点,总结继续教育规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继续教育之路,提高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水平。

(二)结构优化的需要。由于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习类别、学习层次、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决定了它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但是,其内部关系和整体结构的复杂性,也是一柄“双刃剑”。为了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对继续教育事业进行总体设计,开展宏观调控,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各个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三)模式创新的需要。从继续教育产生到现在,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经历了几次的发展变化,从单纯的黑板式教学到教室内的电视多媒体式教学、再到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的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也相继产生了普通全日制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教育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更为先进快捷。因此,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了各种教育教学技术的优势互补以及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不断应用,为那些处于各种不利条件下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方便条件,这既是继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长远大计。

(四)质量提高的需要。衡量当前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如何,一定又会引起一番争论,但对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判断不在于对标准怎么看(因为继续教育本身是多规格,多标准的),而在于看实际效果怎么样,在于继续教育学习者除了文凭之外,还有哪些可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学习者无论是在思想方法上、思维方式上、行为规范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广大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同仁们应该思考的大问题。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管理,端正教风和学风,严格继续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二、推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策略

要推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处于转型时期的继续教育,其发展状态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想在未知的领域准确把握未来,形成一大批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必须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一是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用科学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继续教育事业,正确把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勤于思考善于开拓。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准确把握方向性问题;三是开展实践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互动,目标与问题碰撞中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式和新办法,用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把继续教育引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以“创新”服务“重点”。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就是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纲要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可以概括为“坚持两个创新”,“突出两教重点”。坚持两个创新,即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把握重点,创新发展方式和办学模式,在把握发展方式的趋势下赢得办学的主动权。“突出两教重点”方面:一是突出农村继续教育重点,二是突出社区教育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和教育模式,同时,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理念将成为致胜的关键。

(三)以创新促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因此,用改革推动转型,用创新实现发展,是继续教育的时代特征。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创新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各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教学媒介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媒体开放灵活的优势,构建适合各种条件下学员学习的教学模式。2.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他们的年龄阶段和个人素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学分制管理,为学员创造一个“学其所需,解其所难,尽其所能,学有所成”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四)用质量铸造品牌。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品牌,人才培养的生命在于质量。因此,用人才培养质量铸造继续教育的品牌是新时期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努力方向。目前,影响我国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一些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二是相当数量的学员学习动机不纯,重学历轻能力;三是国家对继续教育宏观调控不力,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三、结语

要彻底解决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学员对社会的使命感,对继续教育的荣誉感,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统领,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动力,制定出适合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宽领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流程,让继续教育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用时代的机遇,国家的支持和我们的努力,用一流的教育质量和社会信誉,铸造一批中国现代继续教育的优质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继平.职业与继续教育发展及政策走势[R].职业与继续院校校长研修班上讲座,2008,10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6

“知识经济”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其内涵是指建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学界通常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归纳成知识经济,即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速,经济效率提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形态,目前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这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济从上一次宏观调控实现了“软着陆”以后,以制造业为龙头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已经被国际称为“世界工厂”。在GDP总量迅速庞大的同时,中国经济在宏观运行层面上的不平衡、不科学等弊端逐一显露,除了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之类的缺陷外,在资源的投入产出上严重不平衡也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致命伤:中国消耗了全世界25%的钢铁、30%的原煤、40%的水泥;去年进口了9000万吨原油,今年将进口1亿吨以上,对石油进口依赖率正逼进危险的临界线(50%),但如此之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产出的GDP却不成比例,投入产出率只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近年来,我国原煤和电能等能源消耗的增幅明显高于GDP的增速,消耗弹性系数呈不断扩大趋势。按照我国GDP增长速度和目前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增长的速度推算,我国未来对原煤、原油、电的消耗量基本上每5年增加一倍,这么高的能源消费,不仅资源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也不能承受。

低水平、粗放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中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黄河充斥泥沙、时常断流;长江水质恶化、含沙量增加;中西部土壤沙化严重、空气质量下降,除了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外,中国经济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已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症结,这种趋势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党的十六大把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落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目标,这是十分正确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使中国经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来自知识经济两大基石的全球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来自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世界市场要素的重新配置、来自亚洲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起飞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则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我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将提高运行质量,继续迅速而健康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