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1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91-03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培养应用型、复合性、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该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物理、数学、力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并具有应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先进设计方法及建造技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这就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专业,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要广,技能更新要快,适应能力要强。
1.具有数学、物理、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等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
2.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现代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3.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的能力。
4.具备运用AUTOCAD和TRIBON等软件制图的能力。
5.“船舶设计”方向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船舶总体和结构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宽的知识结构。“船舶制造”方向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结构设计、建造技术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海洋工程”方向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海洋环境、海洋结构物结构强度设计与计算、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目前高校对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科技活动组织不到位、船舶企业用人标准的影响等原因,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科技活动水平不高。
1.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由于现行教学体制的影响,传统的学习观没有改变,虽然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被动的,有些大学生虽然积极主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由于知识面窄,传统的学习方式未改变,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因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容易遭受失败,进而消磨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行为。
2.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面不广,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只被成绩较好的学生垄断,因而活动对于大部分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大。另外,现行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优评奖的评估体系中考试成绩占的比例较大,因而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船舶专业学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较多,因而如果活动与课程学习或考试相冲突时,学生们就会放弃参与科技活动。以上这些限制因素造成了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3.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由于能力有限,因此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学生都无法深入思考。但是教师中又存在教学任务繁重、不计算工作量等问题,导致指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相对限制了学生科技活动的水平。
4.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就业特点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对大学生的影响。目前船舶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好,因而除了少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都直接就业,而且就业方向大多选择现场监造,而不是船舶造型设计。同时船舶企业在选用毕业生时很少以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来作为用人标准之一,因而这些影响都使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缺乏动力。
四、对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1.搭建多种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定期组织开展广大学生都可以参加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如邀请校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做科研讲座与辅导,讲授学科前沿、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最新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专利申请、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特点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制作、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等;做好与船舶专业特色相联系的科研型社团建设,通过建立科技社团,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活动的组织与机构。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设立“船建论坛”,每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讲授海洋工程、海洋平台、航运造船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学院还结合该专业成立了“驰风模型社”和“CAD协会”这两个科技型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发明制作等科研活动。
2.在校内外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学校应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强与船舶企业的双向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带着课题步入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研究性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校内,要为学生开辟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场地,提供科研实践设施,建造科研设计操作平台,提供科研创新创业硬件条件。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与舟山海之帆造船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学期学院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交流座谈、参观学习服务活动,推荐优秀学生进驻公司参与生产设计开发任务。同时,学院在校内挂牌成立了“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学院的船舶设计与建造实验室、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以及力学实验室也为学生开放。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高校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承担的课题中来,指导学生写作科研论文。专业教师作为科研导师,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学生作为科研秘书、科研助理,可以到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现场,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和教学。通过师生在科研实践中的互动与交流,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科研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纳入到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加强对学生科研实践的指导,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为每一位船舶专业教师配备了科研秘书或科研助理,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操作,而教师也将部分子课题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交由学生负责。同时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把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列入了《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聘任与考核实施办法》中,“以第一指导人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作为四至九级教师岗位的聘任条件之一。在《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关于院聘岗位其他业绩基础工作量计算的补充规定》中,教师指导学生正式、指导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指导学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科技立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指导学生获得校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都将在院聘岗位年度考核中给予不同分值的计分。
4.构建系统性的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一项贯穿大学四年的长期工程,需要有序的、分层次进行。这种训练可分为学术讲座、科普活动、科研竞赛、科研立项等几种形式。其中前两项是较为浅层次的形式,主要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功能在于普及知识、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唤醒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科研竞赛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中集中强化。科研立项包括申报课题项目、申请专利成果等,这是最深层次的科研训练,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或协助老师的科研完成相关工作,主要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参加。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明确的认识,更好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有计划的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科研训练全程化,在一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船建论坛”等科普活动,在二年级学生中结合专业特点主要组织开展动态模型竞赛、CAD制图大赛、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等科研竞赛等,在高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科研课题申报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我院的人才培养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科技素质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2
海洋学研究方向
简单来讲,海洋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海洋学
海洋里生活着数不清种类和数量的动植物,科学家们会研究它们的行为和适应能力,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并监控濒危物种,研究海洋哺乳动物,调查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也在探究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化学海洋学
研究海水和海底沉积物都由什么化学物质组成,这些化学物质如何与生物、地质和物理之类的因素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更清楚地了解海洋的化学变化,以及人造物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地质海洋学
研究海底的地质构成、地层运动和矿物质的性质。有些科学家专门研究海底高山、盆地的变化,海底“火山喷发”及地质层的不断变化。另外还有科学家研究风沙和沿海滩涂沉积。
物理海洋学
了解海洋的物理属性,海洋与陆地、海底及大气边界的相互作用。研究由风、海浪、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导致的海水运动,以及海洋、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师根据海洋科学家的需要,为他们设计研究工具,例如远程操控车辆、深海探测器、潜艇、海上钻井平台等。工程师还使用卫星遥感或其他方式来研究海岸线侵蚀。
环境科学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与海洋相关的环境问题也是科学家的研究重点。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了解了海洋学研究的范围,我们现在就和海洋学亲密接触一下,跟着海洋研究专家们一起去中国近海体验一下海上研究工作吧!
你知道吗
早在海洋学被公认为一门学科之前,博物学家就对海洋生物进行了考察,并试图加深对海流和洋盆的了解。1873年,为了研究海洋和海洋生物,科学家乘坐英国船“挑战者”号进行了第一次大范围的海上调查。他们三年的航程达127000千米之多,调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片水域。
天上的卫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成为海洋研究的重要工具,科学家利用海洋卫星探测大面积的海洋表层的温度、海面高度、风场、海浪、海冰、海底地形、风暴潮、水汽和降雨,还能对海洋化学性质和浮游植物进行监控,同时卫星遥感为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带来了许多便利。
海底的深潜器: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尔文”载人深潜器的诞生开始带领人类走向深海。在2011年,中国自己的深潜器“蛟龙号”也开始了深海探测之旅。
你知道吗
海底测绘就是利用船上安装的声呐设备完成的。声呐设备向海底发射声波,当声波遇到水下物体或到达海底时会反射回来,船上仪器就会把反射回来的声波转换成图像,绘制出海底地形。
海面的考察船:海洋科学离不开实际观测,辽阔的海洋才是海洋科学的试验场。因此,对海洋研究来讲,科学考察船仍是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上具。根据各种不同的研究内容和区域需要,科考船有各种不同。例如“雪龙号”,就是我国唯一一艘能在极地海区破冰前行的考察船,另外我国还拥有十多艘考察船,在大洋和中国近海航行,进行不同海域和学科的调查研究。例如,为了了解近海和陆地之间的碳循环过程,和它可能造成的海洋环境问题(比如海洋酸化),科学家们在中国近海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采集和分析大气、海水、颗粒物、浮游生物等样品,发现其中的机理,再提出科学假设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海上研究开始啦
乘坐着海洋考察船,研究专家们就要出海采集样品,并在船上展开部分研究工作。
采水样:CTD(海洋温度、盐度、深度观测仪)是科考船上必备的物理观测设备,通过船上的机车和缆绳控制,可以探测海洋数千米水下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同时还能采集海水样品。
采泥样:为了采集海底的沉积物,专家使用各种不同的采泥器,使其下沉至海底在海床着陆后,采集泥样,以供专家进行各种科学分析。图为研究专家正从海里收回采样完毕的箱式采泥器,切割并保存沉积物样品,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可以从中了解地质历史和古气候的变迁情况,对认识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采集浮游生物:把浮游生物拖网放入海水中,随船前进,通过拖网采集表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再过滤、保存,并观察浮游生物的生长和变化,了解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调节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作用和关系。
在取得样品以后,研究专家们会利用船上的研究设备立刻展开研究工作,还会将样品带到陆上研究所,进行更全面细致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工作。
艰苦又快乐的海上研究之旅
每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科研人员的专业背景是跨学科的,每个科研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他们常常在船停下来时开始采样,然后在航行时进行观测、分析。工作时间根据事先设计的采样站点决定,不分白天黑夜,作息时间不规律,作业流程单调反复,台风追来时,更要接受晕船的考验。然而这些可爱的研究人员,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相互关心与体谅,使得各个学科间能紧密配合。
在船上的狭小空间,工作之余并没有很多的娱乐,但是在碧海蓝天之下,科学家总能找到各种乐趣,比如,采水样的时候,拖网会偶尔拖上来一只水母或者螃蟹,停船时,可以以钓鱼为乐。
海洋科学家可以在大的科考船上工作,经常乘船环游世界,还可能发现海洋新生命、新物种,这样的工作是不是特令你羡慕?
如果你现在也对海洋研究产生了兴趣,希望将来也能当个海洋科学家,那么现在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
首先,要拥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
大多数科学家都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海洋科学又是一门竞争很激烈的学科。为了成为科学家,首先你必须成绩优秀,因此从小就该打好学习基础,尤其需要在化学、物理和生物方面取得优秀成绩,才有可能考上理想中的海洋大学,开始“海洋学习”之旅。
其次,你要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科学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研究,需要长年累月观察,需要读取和制作图表,运用各种数学公式,记录行为模式。所以,你从小就应该学习阅读、观察、思考、动手、记录。
然后,你得学会表达你的思考:
如果你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物种,那么你要如何让科学家同行和社会公众了解你的发现呢?作为准科学家,你现在就应该练习表达,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演讲技能。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3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发展战略;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国家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社会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节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与技术科学、名师讲堂、“名师导航”系列讲座。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4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和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站是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位于青岛的陆基数据接收站每十分钟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包括气象数据(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水文数据(波浪、水温、盐度、海流等)和水质数据(温盐、浊度、叶绿素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些定点、长期连续海洋观测数据将会被存储下来,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这些海量的数据,存储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研究所”)的数据中心,为海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依据。
海量数据亟待高性能存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专利战略试点单位,建所 60 多年来,重点在蓝色(海洋)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工作,取得了 900 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性贡献。
海洋科学的研究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涉及到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需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高效可靠的处理。因此,海洋信息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中科院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的高性能集群计算能力达到了10万亿次/秒,为海洋信息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
随着海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社会对海洋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海洋信息的需求量和实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科院海洋所决定建立一个大型海洋信息资料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存储、处理和系统,不仅为所里科研提供信息,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信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既满足大容量数据存储、保护,具有高可靠性,又能保证多主机、多用户、多应用系统并发数据访问性能的存储系统成为系统建设的关键。
1个中心+5个平台
根除海量存储忧患
结合现实的业务需求,海洋研究所提出构建自己数据中心的想法,并很快进行了项目实施。数据中心的总体方案规划,即海洋科研数据产品研发和数据收集/分发管理平台,通过此平台实现了块数据、文件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后期,来自近海观测网络、海洋开放共享航次、潜标观测以及大量历史调查、分析测试这五大平台的数据将逐渐迁移、存储到该数据中心上,实现统一存储和管理。同时,数据中心还将管理运行近海观测网络陆基站,承担近海观测网络数据的接收、处理和数据产品。
数据中心存储系统每秒读写可以达到50万,即使是海洋研究所极高的并发数量,也可以游刃有余。在扩展性方面,存储资源池可以无缝的接入新的存储设备,并且随着容量的增加,数据存储性能也将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满足其海量存储的需求。
存储安全
助力数据中心维稳
那些数量巨大、难于收集、处理、分析的数据集被业界人称大数据,亦指那些在传统基础设施中长期保存的数据。这里的“大”有几层含义,它可以形容组织的大小,而更重要的是,它界定了企业中IT基础设施的规模。海洋研究所收集存储的海洋数据信息就是大数据,对于海洋研究所数据中心数据的安全性一直备受瞩目。因为定量数据采集工作关系到整个研究所的评估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比如中国科学院的科考船,出海考察带回来的从中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海洋综合观测数据,攸关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临近大洋对中国近海环境的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深海环境与生命探测等课题的研究,一旦丢失,损失不可估量。
海洋研究所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增加了云存储的技术,为海洋研究所数据中心吃上了“定心丸”。信息中心在存储设计时采用全冗余架构,实现零单点故障,可以说在安全性上无可挑剔。
在数据的备份保护上,海洋研究所信息中心也做了充分考虑。基于存储设备的快照、卷复制等功能可以实现海洋研究所数据的本地备份。另外,在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本地备份的数据也同样会遭受破坏,同样会对系统造成灾难性后果。存储技术可提供更高级别的数据保护功能,可以实现基于存储的数据容灾,在异地存放数据副本,即便发生了不可抗力带来的灾难时,也可以快速地恢复数据,保证科研所宝贵的数据资料不丢失,保障海洋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在业务连续性方面,海洋研究所原有的大量数据及系统,可在不中断应用的情况下,轻松地转移到新的存储系统中,实现了真正的无缝数据迁移。
效率提升 成效显著
“之前的信息平台数据存储及管理分散,科研部门调取数据非常麻烦;现在数据都将集中存储在数据中心,点点鼠标,数据就出来了,方便了我们的科研人员,工作的效率明显提升了”,海洋科研所数据中心负责人介绍。
海洋研究所每天都有大量的海洋数据采集并存储,过去分散、粗放的数据存储方式已经成为科研工作高效进行的“绊脚石”。研究所信息中心打造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融合、统一管理,使系统平台管理变得更集中、更简单,减少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同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的自动化操作也减少了大量潜在的人为错误,保障了系统的可靠性,提升了工作效率。据称,因为存储、调取数据的速度大大提升了,海洋科考项目的周期预计将缩短近30%。这也就意味着,研究所将会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做好海洋科研工作,早日达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机构的目标。
大数据时代下的安全思考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5
关键词: 海洋教育 高等教育 学科分布 人才培养 适应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对海洋权益争取和维护的力度,直接影响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的灵魂,人才是国家的未来。通过海洋教育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海洋,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为人类造福。本文以“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全日制本科与高职专业)中的数据为信息源,对我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海洋教育的学科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如下。
一、国内外海洋教育发展概况
20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海洋国家和地区制定并提出了一系列海洋教育实施规划。其中,美国于1966年创立的《海洋补助金计划》,除用于资助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外,还用于资助海洋学科课程的开设、包括对大学生提供帮助等。澳大利亚政府在2004年颁布的《海岸与海洋教育课程纲要》中要求在海洋教育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调查整理海洋信息的能力。另外,高等教育部门还通过增设海洋院系的专业课程,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实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目标。韩国政府在制定的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中涉及的海洋教育包括开拓海洋科学培训渠道、在公民中开展持续的新海洋观教育等。日本的海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其有关海洋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的各个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政策的规划调整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我国的海洋文化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发展。我国在1996年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1998年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提出了包括海洋意识教育、海洋职业与成人教育、海洋学科专业教育在内的广义海洋教育。2003年,国务院颁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在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于 1996 年开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之后,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也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主要开展有关海洋文化、历史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海洋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及学科分布
(一)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
我国最早于1921年在厦门大学开展了海洋生物方面的教学。1946年唐世凤教授在厦门大学筹建了海洋系。1975年同济大学设置了海洋地质系,内有海洋地质学专业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专业。2002年更名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内陆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等院校。目前我国从事海洋教育的高等院所已达143家,其中江苏、山东、浙江的院校分别为12、9、7所;四川、重庆最少,各为1所。硕士点有149家,其中北京、广东、江苏的院所分别为19、13、12,仅有一家硕士点的是安徽、甘肃、贵州、海南、江西、宁夏和新疆(见图1、图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海洋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平衡, 数量最多的地区在北京、广东、江苏,其次是上海、浙江、湖北和山东。说明我国的海洋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逐渐向内陆地区发展。
(二)海洋高等教育的学科分布
海洋学科体系的构建是海洋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校海洋学科专业的分布现状,了解其结构特征,对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本科类海洋教育专业主要有: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三类,分别有37、34、32所高校开设;其次,有11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管理专业、9所高校开设了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6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经济专业、4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此外,分别有2所高校开设了军事海洋学专业和海洋药学专业、1所高校开设了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类海洋教育共有20所院校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地理学、海洋化学与化工、海洋生物学、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专业;其次,在11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开设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技术、农用海洋资源、海洋能利用技术专业;有49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开设了海洋科学、应用海洋学、海洋油气工程、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海洋药学、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海洋测绘、海洋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海洋探测技术、海洋气象学、海洋结构物运用工程、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学、船舶与海洋装备工程专业(见图3、图4)。
以上数据表明,海洋高等教育学科分布以基础海洋学、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应用以及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为主;而关于海洋社会、法律、计算机、数字媒体等人文学科的专业未见涉及。
(三)研究生教育从沿海向内陆发展
1984年8月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北大、清华等22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并发出《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1986年,又增加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10所,及已被批准的中科大研究生院,成为最早设立的33所研究生院。海洋学科类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从集中在沿海地区开始向内陆发展,根据表1统计分析结果,我国海洋硕士生教育在沿海地区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及应用海洋学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始向内陆教育机构发展。
根据统计发现内陆已经出现了如海洋测绘、海洋地理学、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和农用海洋资源等优势学科,同时还出现了如海洋油气工程、海洋结构物运用工程的内陆优势学科。沿海与内陆研究生教育机构比较见表1。
三、目前我国海洋教育存在的问题
海洋教育应该从国民海洋意识入手,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更应该从孩子开始。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有70.6%的被调查者很少碰到海洋宣传活动的机会;有66.2%的人认为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海洋教育相关内容的课程;还有53.8%的人认为有必要将海洋教育作为一种国策对国民进行终身教育。[1]由此可见,海洋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比较缺失,而学校教学是掌握和了解海洋知识的主要路径。
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出,我国开展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等院所中,开设本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校共计有143余家,而据刘邦凡文统计,开设博士生教育的学校只有 20 多所。而国内现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 2800 余所,而开设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校比例不到 10%,[2]高科技海洋教育人才更是稀少。内陆虽有院所开设海洋类专业课程,可是规模远远不够,像一些最基本的海洋文化教育与海洋知识教育在内陆地区基本没有,这与我国日益增长的海洋发展与保护需要严重不对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结论
(一)优化学科体系,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学科专业结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在现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海洋综合学科建设,开设海洋社会、法律、海洋数字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并依据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
(二)加强沿海与内陆海洋教育的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海洋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综合考虑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海洋科学等19个学科列为未来五年重点扶持的学科和发展方向。这标志着海洋教育进入新时代。因此,海洋教育不能只重视沿海地区,更要重视内陆地区。其一,转变观念,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建立密切联系,沿海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可以和内陆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其二,开展内陆和沿海地区海洋知识和观念教育交流等,实现海洋教育领域的融合性。可邀请海洋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内陆地区举办讲座,开设海洋历史馆、举办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专题展览及海洋经济产品博览会等;其三,在陈展形式上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现代科技与陈展内容相结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展品。其四,在内陆地区的高等院校增加和延伸海洋学科相关专业,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院校在海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三)适应社会需求 强化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
海洋人才培养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生存竞争和全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动力中枢,[3]高等院校是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海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所以,海洋教育首先应以社会需求和海洋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建设进行明确定位,制订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使得海洋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能有重点、有序化和规范化的进行。[4]其二,要加强高等院校海洋类学科专业特别是紧缺的海洋学科专业如海洋药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环境等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扩大紧缺类海洋学科专业的办学规模,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海洋人才。[5]其三,找准焦点,促进建设海洋教育的发展平台。围绕重点,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突出亮点,优化海洋教育专业特色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雪芬,董婕.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j].学理论,2013(26).
[2] 刘邦凡.论我国高校海洋教育发展及其研究[j].教学研究,2013(03).
[3]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5(02).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6
关键词:海洋科学 课程实践 改革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海洋类科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流体力学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了解流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理想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理想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掌握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的无旋运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力、边界层理论、湍流等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从而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然而,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学分制实施,流体力学的教学学时不断缩短。课程教学多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的要求,对系列化专业课程支撑不够,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以达到以培养出合格的海洋类人才的目的。
1.教学理念改革
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概念多、理论性强、体系复杂、难度较大,许多知识点都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推导,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理念,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学过程效率低,容易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新教学理念增强教学过程师生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收的地位,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流体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要体现海洋特色,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海洋,而海水是海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动力海洋学研究宏观海水的运动,所以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还是研究方法上面,动力海洋学都是流体力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流体力学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于当前的海洋科学专业类的教学。考虑到目前国内的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相当宽泛,并不是特别适合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需要,所以在内容上作了调整,保留经典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加入了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在海洋学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讲授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时,介绍了两种方法在海洋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在讲授有旋运动动力学中,将环流定理扩展到海洋和气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在讲授粘性流体动力学时,补充了柯氏力场中粘性流体的运动,并深入讲授了风生海流、地球转动对梯度流方向随深度变化的影响等。
这些内容的加入和调整,使学生不但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还能够了解其具体的海洋学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可以平滑过渡到一些后续海洋类专业课程,如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大洋环流等,的学习当中,同时也为将来考研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教学方式就是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方法的结合。考虑到流体力学的学科特点,其基本方程、原理的推导较多,所以在传统上以教师教授法为主,即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讲授教学活动。但是单纯的讲授法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容易在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互动交往,从而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思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1多媒体教学改革
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推导过程细致、讲解入微,这在一些复杂的定理推导过中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推导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推导方法和技巧。但是,板书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一是采用板书教学传授的信息量不够大,由于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公式原理的推导,所以往往需要较多的课时才能满足教学要求;二是部分教学内容不够直观,流体力学的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学科,所以很多的理论都有其对应的实际流动现象,所以板书对此无能为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弥补板书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单课时能够提供较多的教学信息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效果,通过一些多媒体素材展示了相关的流动现象,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对于抽象的流体力学理论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授课形式。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翻页式的教学明显加快了教学节奏,使得学生对推导过程了解不够深入,部分细节不明所以,学生的思考时间减少,另外就是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很多学生都没有了记笔记的习惯。
针对以下两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在海洋科学专业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力求传授给学生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而对于推导结果,则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在实际的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的海洋、大气等流体力学现象,如波浪、海流、台风等,将其以直观的形式与对应的流体力学理论结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引发学生进行海洋学研究的兴趣。实际的教学过程显示,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3.2课堂教学过程改革
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取了问答法、引导法多种教学方式作为辅助。
问答法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来获取知识,可以有效的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计课堂问题,避免问题过易或者过难,前者不能达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后者会让学生对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深化教学。同时,问题的设计也要有启发性、典型性,问题的数量一般控制在每节课2个左右,根据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设计。
引导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课件提示等材料,以自己相对独立的形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更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引导法的使用一般安排在内容相对简单,或者教学内容有相似重复处。如将雷诺输运定理应用于连续方程、动量方程等的推导,教师讲授连续方程的推导,而其后对于动量定理、能量定理等的推导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引导过程,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并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引入现代网络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有效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推进课程的网络化改革,建设了流体力学网络课程。为避免网络课程成为简单的课堂内容的重复再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互补性,除了提供课程教学视频录像供学生复习以外,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导资料,并将网络课程作为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的课后辅导工具,提供在线答疑。另外学生还可以网络课程提出对于教学过程的各种建议反馈,促进教学改革。网络课程的开设,使得流体力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了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4.结语
通过近几年较为系统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包括更新教学理念、调整和补充部分海洋特色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等途径,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对海洋科学类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不同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教学效率对比及改革思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1月,第3卷第1期.
[2]万三敏,沈振剑.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耦合机制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月,第3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