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

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文1

关键词:信息素养;社会需求;高职教育;建设理念

作者简介:陈芷(1975-),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刘永胜(1967-),男,江苏兴化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应用开发。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建设项目(教材编号:2013-1-112),主持人:陈芷、刘永胜。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81-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正在进行深度融合。这就需要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本领的同时也要具备信息素养,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载体。该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该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存在诸多问题。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致力于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探索,并成功申报和完成江苏省重点教材建设任务,本文将基于教材建设的成果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进行阐述。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课,相关教材出版数量较多。笔者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抽样了16本(套)高职同类教材进行调查分析,总体上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一)教材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市面上的教材编写内容大体上有两种:一种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编制,优点是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通过等级考试,缺点是内容不系统,没有围绕学生将来实际遇到的问题开展训练,学生会考试不会运用;另一种是较为系统的介绍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教材,优点是内容较为系统,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缺点是特色不鲜明,没有当前流行软件的使用,不能很好的激发学习积极性。

从根本上看,这两类教材存在的共同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学生就业后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二)教材的建设理念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通过对抽样教材编写内容的分析,发现多数抽样教材的建设理念略显滞后。大部分的教材仍然停留在“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阶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建设水平不相匹配,也脱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大多仅从纯技术的角度编写,片面强调计算机技能的需要,或是一味突出计算机考级的需要,未能充分体现出当前的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服务于专业建设[1]。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应当服务于各个专业,其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熟使用信息技术,并有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材建设与教学信息化要求不相适应

教材建设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是有着丰富资源,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利于教师教学的立体化教材。而作为一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材,多数未能体现信息化手段的有机应用,往往是一本书再加上实训素材就大功告成,信息化教学资源匮,教材只是一本孤立的教材,而不是立体化教材[2]。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团队在高职院校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程度不深、机会不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一般设立在公共基础课所在部门或者计算机专业所在学院(系),教师队伍以专职为主。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的急剧下降,相应专业课随之减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有机会参与专业教学的相对较少。然而,各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大多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中也鲜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竞赛。教师们能够参与的项目仅有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改课题等项目。此外,国家和省级师资培训项目中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项目也几乎没有。这些因素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体建设水平有所滞后,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建设形成了一定制约作用。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团队以建设江苏省重点教材为契机,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兄弟院校好的做法,并且邀请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教材建设内容,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以我院为例,对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建设内容和特色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建设性的、可行性的建议。

二、教材建设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建设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具体来说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主,培养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为辅。

(二)紧密对接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因此教材的建设内容应当和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对接。基于这一观点,学生毕业后所需计算机技能就应当是教材的主要内容,并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机水平认证需求,进一步扩展计算机考级内容以及实用软件的使用等等。

(三)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

教材编写的形式应当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3]。能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提高信息素养。

(四)满足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专业的差异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技能需求侧重点往往不同。一本教材不可能把所有专业的计算机技能进行全面梳理、全盘兼顾,但是可以针对偏工科类专业(指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等大类专业)、非工科类专业(指财经、公共事业、旅游等大类专业)两大类计算机技能需求的差异,细化课程教学内容,并针对性地拓展强化。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对口的、熟悉的情景中,有选择地拓展强化自己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五)具备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一本优质的教材应当是立体化教材,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因此应当建设集课件、素材、题库、学习网站等一体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教材建设的实际探索与成效

(一)“场与校园双线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教材编写团队根据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典型就业岗位进行分析(这里所指的典型就业岗位是以公司行政助理岗位为例,因为这个岗位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能力要求较高且具有通用性和代表性),得出高职学生所必需的计算机通用基本操作技能。然后选取合适的职场项目作为载体,将技能点融入其中并进行教学化改造,得到用于课堂练习的职场项目22项;同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能遇到的实际需求情境,设计出校园项目40项,用于课外同步拓展练习,巩固提高课堂训练效果。(见表1)

通过“职场与校园双线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课内实训中模拟具有未来公司工作情景,在课后拓展训练中模拟在校学习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亦训练了校内实用技能,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融入适当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也应当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让高职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教材将计算机文化知识融入每一个单元,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同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信息素养。

(三)以拓展项目实现不同专业的差异性需求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拓展项目中进行了差异性设计。40个拓展项目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差异选择进行训练。“工科类”学生毕业后需使用的计算机技能比其他专业学生要求更高些,因此在系统组装维护与优化、多媒体制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专业学生主要强化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尤其在Word、PPT方面加强项目难度和复杂度,具体项目见表1。其中标记“”的项目由“工科类”专业学生选做,标记“”的项目由其他类专业学生选做。

(四)培养学生自学应用型软件的能力

软件更新发展迅速,学生毕业后会用到很多新的软件。因此培养学生今后自我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应用型软件的使用规律。本教材通过每个项目后的“归纳说明”帮助学生构建较为系统的软件知识和技能体系,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设计了与教材相配套的丰富数字化资源,包括:制作精美的全套教学用PPT课件,方便教师教学;制作了22个项目的全部教学视频供学生自学使用;自主设计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自主练习测试系统,供学生练习和自测;制作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向学生全面开放教师的教学资料,并提供在线辅导等教学服务。真正实现了一体化教材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编写,并已正式出版使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约9000人次学生中试用了该教材,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实用性强,既可作为上课教材、考级辅导书、还可以作为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多年的教材建设,让我们感到一本好的教材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而只有不断的围绕社会需求、技术革新来不断深化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才能真正发展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文2

关键词:自动化设备;维护;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54-01

一、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进行计算机硬件的维护是为了保证硬件安全。在建设自动化设备系统时,就需做好机型的选择,必要设备和设施的设置(如不间断电源、空调等),硬件管理制度等。在自动化设备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计算机硬件的问题,需要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加以解决。计算机是比较精密的机器,对机房的周围环境、布局都有严格的要求。其中电源电压的稳定性以及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环境的防震、防磁、防干扰,机房的防水、防火、防盗等措施,对自动化设备系统的安全运行都很重要。为此,国家专门制定了《计算机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2)、《计算机战场地安全要求》等国家标准,我们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参照实施。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主要包括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检测、查找硬件故障以及更换已损坏的部件、清洗机械部件、根据工作需要更新一些不适应需要的硬件设备等。排除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关键是查找故障原因。只要找出故障所在,排除故障就有了依据。查找计算机硬件的故障可通过日常简单查找就可以找出,所以自动化设备系统的使用人员应该掌握一些日常简单查找的技术。只有当发生特别复杂的故障时,再求助于专业部门进行维护。日常简单查找的具体方法包括振动法、交换法和诊断程序法等。

所谓振动法是指通过机械振动查找可能产生故障的零部件。振动法经常用于查找计算机运行时好时坏的故障。这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接触不良或焊接不牢造成的。振动法的实施分为开机检查和关机检查,所谓开机检查是指断掉电源后,拔下有怀疑的插件,逐个检查接头是否牢固,重新用手插牢,再开机检查故障是否消除。

所谓交换法是指用无故障的零部件替换有怀疑的零部件,从而发现故障所在的一种检查方法。根据交换对象的不同,具体操作各异。如果机房内还有正常运行的同型号的计算机的相同零部件,可以交换,观察故障是否清除。如果没有其他计算机,就需准备一些常用的备件,在发生故障时替换检查。计算机的有些零件往往每台有好几个,如软盘驱动器、硬盘、内存条、扩展槽等,如果手头一时没有合用的备件,也可用同一台计算机内的零部件互相替换检查。如果发现显示有问题,怀疑显示卡或主板扩展槽接线有问题,一时又没有条件替换,可关机后打开机箱拔下显示卡,检查焊接无误后换一个扩展槽插牢再试,以排除主板扩展槽接线问题,又如发现硬盘读写有问题,可换一个硬盘电源线和信号线再试,以缩小故障范围。

诊断程序法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带的诊断调试程序如QPLAS、DEBUG等进行诊断调试。目前286以上档次的计算机绝大部分都自带诊断调试程序,必须时可调用检查。

二、 计算机软件的维护

在自动化设备系统中,计算机软件包括磁盘操作系统、汉字系统、设备软件等。一般而言,磁盘操作系统和汉字系统都已相当成熟,万一发生问题可直接与销售商联系,很快就能解决。而设备软件在我国还正处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在实际使用时可能会产生较多问题。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自动化设备系统软件维护的主要工作。设备软件的维护任务主要包括:软件必须符合有关自动化设备等制度的规定,功能要完善,操作要方便,运行结果要正确,软件自身要有防治非法修改和复制的功能等。为了完成上述维护任务,通常需要进行矫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计算机软件除了上述的组成部分以外,还有可能包括恶意侵入的程序,即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病毒也是软件维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矫正性维护

矫正性维护是指改进软件在开发设计阶段未能发现的错误。在任何软件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无论采取多么严密的措施,都不可能保证程序绝对没有错误。有些错误是由于开发设计时考虑不周;有些是由于设计失误而未检查出来。经常发生的错误包括功能缺陷、性能缺陷以及程序设计错误等。例如有些单位需要进行跨月会计凭证的填制和业务处理,在软件设计时可能考虑不到,这就属于功能性缺陷;有些自动化设备系统采用套打印输出,若打印纸定位难以准确,这就属于性能性缺陷;有些自动化设备系统运行编制程序描述语句可能产生歧意,甚至不时发生死机现象,这就属于程序设计错误。发生上述错误,应及时进行矫正性维护,以提高软件的可靠型。矫正性维护大多集中在软件运行的初期。

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分析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值,这预示着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隐患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攻击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基于此,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迫在眉睫,来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使同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使用性得到保护。计算及网络安全不仅包括网络的硬件、管理控制网络的软件、也包括共享的资源、快捷的网络服务,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参照ISO给出的计算机安全定义,认定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使网络系统连续可靠性地正常运行,提供有序、正常的网络服务[1]。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所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信息漏洞。在计算机软件和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就会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有人发现了这些漏洞并加以利用,就会对整个计算机网络造成威胁。这些错误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全漏洞,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错误都是安全漏洞。虽然,现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很多漏洞已经被发现并做了加密授权处理,但这并不是万全之策,一旦攻击者能够在不被授权的情况下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访问或者破坏,就会对整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影响。(2)计算机硬件配置不合理。计算机硬件如果配置的不够合理,也同样会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造成影响。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传递信息和文件,所以,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也就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在这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保证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性,就需要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进行更新换代,这样才能发挥出计算机硬件的重要作用,确保计算机网络能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另外,通过合理地配置网络服务器,在满足计算机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所以,计算机硬件配置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3)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病毒也是一种程序。编写这种程序的初衷就是制造病毒。而这种病毒会隐藏在其他程序中,并且不会被轻易发现,还会不断的“传染”到其他程序中。计算机病毒正是黑客用来攻击网络的主要攻击手段,遭到攻击的计算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话可能会让整个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破坏性和传染性的特点,会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坏。另外,目前很多计算机的安全配置和权限设置不够合理,网络资源高度开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黑客可乘之机,黑客通过木马、病毒、信息炸弹、网络监听等程序轻易就可以撕开计算机的防御,从而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目前,黑客的主要攻击流程为:确定攻击目标、收集情报和信息、获取普通用户的权限、取得超级用户的权限、留下后门、清除入侵痕迹,如图1[2]。

3新时期的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1)设置防火墙。所谓的防火墙指的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络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避免计算机受到威胁,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火墙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主要由服务访问规则、验证工具、包过滤和应用网关四个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通过安装防火墙,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但是并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2)网络信息加密技术。网络信息加密技术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安全措施,主要是利用加密技术手段,在电子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和存储时候对其进行保护,从而提高了信息保护的安全性。利用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加密钥匙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之成为没有正确密钥任何人都无法读懂的报文。而这些以无法读懂的形式出现的数据一般被称为密文。为了读懂报文,密文必须重新转变为它的最初形式-明文。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防范网络信息被窃取,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目前,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3]。(3)计算机病毒预防技术。计算机病毒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有很强的复制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隐蔽性,可以很快地进行扩散和传播,不易被人发现,会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而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造成破坏,是一种动态判定技术。也就是说,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是采用对病毒的规则进行分类处理,随后在程序运作时只要发现有类似的规则出现,则会自动判定为计算机病毒。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系统内存或阻止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进入。目前,主要预防病毒的技术包括:磁盘引导区保护、加密课执行程序、读写控制技术、系统监控技术等[4]。(4)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也可以说是访问控制技术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进行未授权的访问,从而使计算机系统在合法的范围内使用。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对访问计算机资源的人进行识别,从而判断出是否具备足够的访问权限来对计算机进行访问。身份认证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用户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止合法用户的信息被窃取,避免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财产损失。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具有很强的开发性、流动性和共享性,一旦用户的合法信息泄露,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目前,身份认证技术有很多种,比如:静态密码、智能卡、短信密码、动态口令、动态签名、生物识别等,其中生物识别是最为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通常是通过传感器来读取生物的特信息,像视网膜、指纹、DNA、气味等,并跟数据库中的特征对比,如一致则可通过,被广泛应用到政府、军事、银行等领域。(5)安全协议。所谓的安全协议就是以密码学为基础的消息交换协议,其目的是为了给网络环境提供各种安全服务,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整的网络系统安全协议可以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的秘密信息的安全传递与处理,得到安全、可靠的保障,确保网络用户能够安全、方便、透明地使用系统中的资源,从而促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人们步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不仅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使计算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提升对新时期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加强重视程度。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使网络信息环境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骆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防火墙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9):193-194.

[2]王永刚.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5(10):73-74.

[3]单成功.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3):225-226.

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文4

【关键词】高校机房;管理

一、机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型号不一,硬件配置相差较大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不断提高。据统计,每三年计算机硬件就要进行一次更新换代。这就造成大多数高校虽然计算机数量很多,但是型号复杂,硬件配置高低不一,部分电脑仍沿用最初较底配置的主机,给学生的使用和教师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2.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发现,机房门口、走廊在学生上、下课的高峰时期经常会发生拥挤,甚至学生为了抢占好配置好的计算机一拥而上,损坏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3.机房管理教师队伍薄弱

计算机机房管理事务繁多,工作面大,对计算机管理教师的技术水平、服务意识都有很高的要求。但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管理教师相对不足,需要上机学习的课程又多,工作时间相对过长,工作量大,使计算机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4.机房的环境卫生普遍较差

灰尘对计算机的危害非常大,极易损坏计算机内部硬件,灰尘会覆盖在主板上,阻碍风扇和散热器散热功能,造成计算机硬件温度过高,影像计算机工作效率,导致计算机经常死机或者重启,严重时会有烧毁主板、cpu、显卡等硬件的可能性。所以保持计算机机房环境卫生能有效避免灰尘对计算机的危害,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同时不良的卫生条件也会影响上机人员的身体健康。

5.软件硬件频频出现问题,维护难度大

机房计算机使用频繁,使用学生数量大,因此在教学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比如:因计算机的使用频率高造成计算机硬件老化、松动,耳机、键盘、鼠标等易损坏设备的损坏尤为严重。有的学生会随意更改IP地址,极易导致机房内IP地址冲突。甚至个别学生恶意删除系统文件,导致系统崩溃。

6.计算机病毒

现在高校的机房为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基本都安装了网络,这样确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计算机病毒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学生在下载过程中很容易下载到病毒,并在局域网中迅速传播,对机房的计算机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二、机房管理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1.加大投资力度

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如果不在较短时间内加强其使用效率,机器就只能选择淘汰。这就要求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购置信息的计算机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替换严重老旧的计算机设备。目前来说,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2.完善管理制度

机房管理素来是让许多机房管理教师头疼的事。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机房管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保障公共机房的正常运作,制定出《学生上机守则》、《机房管理教师岗位职责》、《计算机机房安全条例》、《计算机损坏赔偿制度》等规章制度。有了科学、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日常的机房管理工作就有章可循。作为机房管理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机房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也必须认真填写上机记录,遵守管理制度。这样可以使老师和学生都有可参照的行为准则,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人员相互配合协调,使机房的运用形成统一、高效的整体。

3.提高机房管理教师素质,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方法

机房管理教师必须不断地熟悉操作技术、学习新的管理软件,方能管理好机房内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系统。为避免上机过程中,由于操作十五或没有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导致病毒入侵而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和破坏,所以机房管理教师间要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更好的掌握操作技术和管理办法,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4.保持机房内卫生整洁

灰尘对计算机硬件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常常会导致部分硬件散热不好,造成显卡、CPU、内存等硬件烧毁。这就要求管理教师不光要保持机房室内卫生,还要定期对计算机机箱内部硬件进行清洁,并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电脑室内部的清洁卫生,以避免灰尘对电脑的侵害。

三、软件管理

软件维护是机房管理中的重点,软件系统损坏,计算机便无法正常运行。现在大多数高校计算机机房都在使用硬盘保护卡作为软件维护的工具,它也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软件系统管理方法。

当前,机房软件系统日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操作系统被破坏后的恢复,以及批量安装、卸载软件等。硬盘保护卡实现系统数据的恢复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使用非常简单,只要将出现问题的系统分区设置成“立即还原”,当系统出现问题时,重新启动计算机后,该分区就能恢复到原来备份时的正常状态。软件安装我们也可利用硬盘保护卡。硬盘保护卡有网络同传功能,做好一台母机后,通过网络同传发送到各台子机即可。同时硬盘保护卡还具有断点续传、增量同传、远程唤醒、自动分配接收端IP地址和主机名、CMOS参数保护和恢复、远程重启、远程关机等功能。有选择的使用这些功能,可以很快捷的解决软件系统日常管理中的大多数问题,提高机房管理工作的效率。

机房管理中经常会需要更改系统设置或重新做系统,增加或删除应用程序,有时候不小心会意外造成系统被破坏,并且在没发现的情况下进行了保存,这样以后每次开机还原的系统就变成了一个已经被破坏的系统。所以,计算机管理教师除了对系统进行保护以外,还应在系统安全、稳定、完整的情况下,是用(下转第5页)(上接第2页)ghost软件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出了问题,也可以用ghost软件进行进行还原。

四、硬件维护

在机房的日常管理中,计算机的硬件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软件要小,通常都是硬件损坏,但是硬件损坏很难维修,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更换新硬件。而机房内的计算机因为使用人数多、频率高,所以硬件的损坏率也比较高。为了保证机房正常运作,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时维护和保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机房管理教师要建立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与及时维修保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接线有无破损,插口是否松动;定期打开计算机机箱用吸尘器清理;监督上机学生是否正常开关计算机、显示器。建立易损硬件和相关设备的备用库(如鼠标、键盘、网线等),保证已损坏的硬件得以及时的更换。这样保证了机房的正常运作,从而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计算机病毒防治

计算机病毒轻则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使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计算机处于瘫痪,会影响正常的数学工作。所以要定期对计算机杀毒并经常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现在常用的杀毒软件主要有:360杀毒软件(推荐使用)、瑞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软件等。但是杀毒软件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计算机还是会中计算机病毒,这时候,就要用到前文所提到的ghost还原软件或硬件保护卡来恢复到初始状态。

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文5

关键词 开放教育 计算机组成原理 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Group Discussion in Teaching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YANG Huanyu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 Shanghai TV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arct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i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nd the open Education, we attempt to use the group discussion method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discussion topics and the discussion method and the assessment program are be introduced. The analytical result of this practice is presented.

Key wordsopen education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group discussion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等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所学课程和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果能主导和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逐渐失去兴趣,学习也缺乏热情主动性。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课堂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相互的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第三,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与相互妥协中达成共识的能力。①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该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该课程需要学生具有数字电路以及逻辑数学基础,但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是计算机专科专业毕业,不具备数字电路学习基础。并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抽象概括性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该课程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因此研究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原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课程教学与教学实验相结合,辅以网上教学的方法。但对于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实验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计算机硬件课程如果只停留在书本和理论讲述上,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硬件知识非常不利。在讲授模式下,教师讲,学生听, 相对说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却可以调动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发表意见的能力②。

作者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在开放教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加入小组讨论教学环节,采取过多种讨论形式,并且根据每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更换过多个讨论主题。在下面将重点介绍效果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小组讨论形式和主题,并且给出了针对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1 小组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1.1讨论形式

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每个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在课外两周内共同完成一份讨论报告。报告完成后,在课堂上每组派一名同学对报告进行陈述,在同学陈述的过程中,班级同学和教师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和讨论。最后,将讨论报告上交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1.2讨论主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差别比较大,对计算机硬件的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区别,为了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能有具体的认知和理解,设定第一次讨论主题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要求学生根据需求分别设计四种方案:(1)家庭多媒体电脑配置方案;(2)商业公司电脑配置方案;(3)网吧用电脑配置方法;(4)平面设计用电脑配置方法。要求考虑到不同需求的特点,并且要求有最佳性价比。

设计这四种方案的目的是,计算机的应用不同,从而对硬件配置要求不同。如:家庭多媒体电脑配置主要应考虑家庭成员网络娱乐,视频观看或游戏使用。商业公司配置电脑主要是从事办公软件的应用,配置可以较低。网吧用机型主要是用于网络娱乐和游戏,为保证网吧机器的安全性,一般不配置光驱,为方便网吧用户使用可能还需要配置摄像头和耳机等。平面设计用机型的侧重点是图像显示,对显卡的要求很高,对显示器的要求也很高。

1.3讨论报告格式

讨论报告是考核的依据,主要是针对学习小组的学习形式设计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报告,因此报告封面要求注明小组全部成员的名单以及分工。讨论报告中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有详细的参数,通过对硬件的参数的考虑,从而加强对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硬件性能指标有所了解。在报告中还要求给出当前市场的参考价格,用于进行性价比的比较和讨论。如对CPU这一配件的报告要求如表1所示。

1.4讨论考核方案

考核是督促学生的重要手段,讨论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案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可循。针对上面描述的讨论形式和主题设计了相应的考核的方案。具体的考核方案是: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每个组可以对其他组的方案进行等级评价,等级共分为四级:A――非常好;B――较好;C――差;D――非常差。互评表格式如表2所示。

将互评成绩作为最后成绩的参考,根据该课程实际以及讨论主题的特点,设计了小组讨论的最终成绩评定表,如表3所示。

2 讨论效果评价

我们采用小组讨论环节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开展了近5年后,2009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讨论方案,立项了学校开放学院“试验田”项目。以2009秋级班级作为的具体研究对象,对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的效果进行了调研。

该班级共有35名同学,以5人为一组,共分为7组。

调研的主要内容是:(1)讨论内容对学习课程是否有帮助;(2)讨论方式是否合理;(3)评分方法是否合理

调研的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部分学生们认为讨论的内容可以再广泛一些。

部分学生认为讨论的方式可以改进的是:

(1)小组成员自己介绍自己的方案;(2)不同小组之间互动讨论;(3)对配置方案的可行性应该有一个标准,让学生明确需要改进的配置点;(4)感觉自己基础太差,对方案最好能具体解释。

图1小组讨论对课程学习的帮助调研结果

图2小组讨论方法的合理性调研结果

部分学生认为评分的方法可以改进的是:(1)不清楚讲解的标准(2)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不知道是否合理。

图3小组讨论评分方法的合理性调研结果

通过上面的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小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方法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应该增加讨论内容的范围,改进讨论的方法。对于评分方法,教师应该更加详细地跟学生进行说明。

小组讨论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通过了学习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包括讨论内容,讨论方法,考核方法的设计探讨学习小组讨论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后的调研,首先我们感到了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认真对待的态度以及对这一环节的认可,从这里可以看出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2)如何树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心;(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4) 如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我们将小组讨论引入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设计,并得到了具体的实施,最后还对其效果进行了调研。讨论主题与学生的工作生活相关,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心。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考核中引入小组互评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课外课内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陈述的方法展示讨论陈国,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一过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小组讨论环节今后的开展提供了比较全面和完善的方案。希望能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甚至是其他课程教学中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有所借鉴和帮助。

注释

①孟祥菊,夏冰.课堂小组讨论与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6):42-44.

②张为民.谈“讨论式教学模式” [J]. 课程.教材.教法,2001(2) 40-44.

③何兵.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7) 68-73.

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范文6

关键词:集散控制系统;机柜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专家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026-03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多个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传统自动化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过程控制技术在这场变革中有了质的飞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过程控制技术已有了巨大的进步。

虽然DCS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外很多企业都已掌握了成熟的技术,但是应用于DCS的机柜集成信息技术几乎依然处于空白状态。目前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DCS机柜集成流程的改造,能够使传统DCS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并取得主导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对于机柜集成的管理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

1DCS机柜特点分析

1.1DCS系统简介

DCS是一类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它具有连接方便、采用软连接方法使控制策略更改容易、显示方式灵活、显示内容多样和数据存储量大等优点。DCS由被控对象、用于生产过程的参数检测与变送仪表、控制站、执行机构和报警部件等组成。它的各组成部分是各自为政的自治和协调系统。自治系统指这些系统能完成自己的功能和独立工作,协调系统指这些组成部分用通信网络和数据库相互连接,信息数据相互交换,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在系统协调下工作。

正是因为DCS系统的复杂程度高而导致了用于系统载体的机柜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

1.2控制站机柜多样性描述

现场控制站是一套可独立运行的计算机检测控制系统,由机柜、电源、I/O模块和控制处理器等组成。DCS系统的硬件基本上都安装在机柜中,不同厂商的DCS控制系统在硬件结构上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厂商的产品也会不断升级换代,而且根据用户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用户在硬件配置上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不同的控制柜。

现场控制站的机柜内部均装有二次结构,以供安装I/O模块、电源、继电器及各种接线端子。控制站的机柜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主机柜、I/O柜、继电器柜和端子柜等。不同类型的机柜都有各自的特点。主机柜内部的控制设备需要提供完善的电磁屏蔽,活动部分之间要保证有良好的电气连接;端子柜中交直流和信号线都需要隔离走线;本安机柜和非本安机柜的汇线槽和接线端子颜色需要区分开来。这些不同的技术规范就要求机柜内部结构多样化。

由于硬件配置原因,机柜内部结构很难做到标准化,这样造成了机柜多样性,使DCS项目机柜集成变得非常复杂和繁琐。

2机柜集成现状

目前机柜集成的时间节点是从销售部把拿到的订单移交给工程部开始,到制造部把集成后经过测试的机柜发运给用户结束。中间经过的主要环节有工程软硬件配置、材料清单确定、零部件采购和机柜装配与接线等。下面把以上提到的环节作展开说明:

2.1工程软硬件配置

这个过程一般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根据系统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信号来配置系统软硬件,但对于机柜和其他结构件不作选型,也就是说用于系统项目的控制类标准件比较容易确定,但是其他辅料等非标件难以定型,项目经理需要就这个问题不断和工艺工程师去讨论。如果有一个专家数据库系统,项目经理可以在软硬件配置阶段直接完成整个系统设计。

2.2材料清单确定

这个环节原来应由项目工程师完成,和上述工程软硬件配置以及下面要谈到的机柜二次结构设计一样,如果在软硬件配置阶段,有一个专家数据库,材料清单就可以产生。目前这个工作通常由工艺工程师完成,工艺工程师按照项目经理提供的典型图纸和自己的经验来完成详细材料的配置。

2.3零部件采购

目前机柜集成除了装配图纸生成和材料清单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料。由于DCS系统的特点,DCS系统所用到的机柜内部安装材料,包括控制器、I/O模块、电缆,风扇,空气开关和接线端子等,都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这给采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对交货期长的零件、项目之间材料调用、材料需求预测和库存看板进行统一管理。

2.4机柜装配与接线

在这里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调度。在生产现场的每一个项目都不相同,生产调度无法做到一个静态调度,由于缺料、图纸更改和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等各种原因,很难对生产资源、机柜集成次序、机柜集成过程和质量进行管理,要实现精益生产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

3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对于上面描述的DCS机柜特点和目前DCS机柜集成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设计一套管理信息系统来解决。下面详细说明五条设计原则:

3.1系统性

机柜集成的管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母公司到子公司需要全局考虑,从工程部门到制造部门需要协同合作,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整体角度考虑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关系,可以使每个子系统的所有信息进行共享,设计的系统性必须按照机柜集成的电气规范、安全标准和各种防护等级。

3.2可变性

DCS系统项目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机柜集成同样如此。管理信息系统是个庞大的系统,它需要保持较长的生命周期,所以要求它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要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可变性。在管理系统设计中,按照机柜设计、生产流程、材料采购和质量管理进行模块化处理,并且要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使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降到最低。这样可以按照每个模块修改管理系统,以后可以单独增加功能。

3.3可靠性

DCS项目从和用户开工程会开始,留给集成供应商的时间并不很充裕,所以要求在做系统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出差错。机柜集成管理系统也必须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有很强的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和失效后恢复正常使用的能力。

3.4高效性

DCS项目工期很短,机柜集成处于整个项目的前期,如果机柜集成效率低下,势必造成后期的系统组态和调试相当紧张,有可能造成延期发运。所以管理信息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事务的能力较强,能够迅速地对处理请求做出响应。

3.5经济性

在金融危机之下,每个企业都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在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机柜集成管理系统要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系统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入上做到简洁且符合系统要求;另一方面设计不要过于复杂,各个模块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减少开发费用。

4管理系统框架

系统设计原则确定下来以后,然后需要考虑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这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4.1总体布局

一般信息系统总体布局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DCS系统机柜的管理系统设计必须按照分布式进行。分布式系统可以运用局域网、广域网、局域网和广域网混合形式及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及其混合形式,利用这些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进行联机处理。

4.2专家数据库

由于机柜具有零件众多、装配工艺复杂和设计多样等特点,要成功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配备专家数据库系统。专家系统的数据库是经特别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用来复制自动化工程领域机柜集成专家的推理和决策过程。专家系统按照实际项目要求,可以对机柜集成知识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库中的数据加以智能性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以供设计人员参考。根据这个专家系统可以开发各种工具,如图纸生成器、材料清单生成器和工程更改通知单等一系列工具。有了这样一个面向应用者的专家系统数据库,相关机柜集成工程师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它报价、选型和计算机模拟装配。

4.3硬件配置设计

由于机柜集成管理系统按照分布式设计,通过网络实现,所以在硬件上有两方面需求,即计算机系统配置和网络平台设计。关于计算机的选型要考虑系统未来的升级可能和第三方软件的支持,使管理系统具有延续性。另外硬件配置要考虑数据处理能力、存储功能和通信功能。由于管理系统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都要利用这个管理系统,所以网络平台要考虑实用性、先进性和开放性。

4.4软件设计平台

信息系统软件平台是指支持系统开发和运行的软件平台。开发一个全球性的庞大的信息系统要保证开发维护简单易行,而且开发的系统运行要高效可靠。机柜集成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要做到标准化和统一性。软件平台必须符合开放式的发展方向,要与其他系统互联及互操作性。一个跨国公司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要保证这个管理系统建设成功、生存和发展。这个管理系统所设置的软件平台必须支持必要的软件开发工具,比如数据库开发工具、界面开发工具和应用工具等。另外这个软件平台要有对新技术的支持能力。DCS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机柜集成也随着DCS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跟着改变。只有支持新技术能力的平台才能适应系统今后发展的需要。

5结语

由于DCS机柜集成的多样化和非标准化等特点,传统机柜集成孤岛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快速响应的市场要求,因此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了机柜集成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系统把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生产技术和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经营活动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能够保证机柜集成企业有效地运转,去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俞金寿.信息科学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方康玲.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何衍庆,黄海燕,黎冰.集散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 黄桂梅.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罗焕佐,宋国宁,王晓峰.流程企业智能计划调度技术[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6] 陈京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