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交流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交流方案

文化交流方案范文1

走出去请进来 努力拓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渠道

近年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60余场次,邀请2000余人次来连考察。2009年4月,独立承办市政府在美国洛杉矶的招商推介会,会中,他们向海外嘉宾积极推介连云港的山海、水晶、西游等文化特色底蕴;会后,市开发区、市侨办、东海县等先后接待来连考察美国客商11批72人次,现已有酷歌动漫等一批文化产业落户连云港。他们还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有选择、有重点地做好特色文化和亮点的宣传推介。2012年,在国、省侨办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了凤凰卫视美洲台、美国侨报、世界名人网、环球华报、南美侨报、世界日报等近30家华文媒体来连云港采访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城市建设等活动。每年利用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等大型经贸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12年,筹备成立了连云港驻新加坡办事机构,利用东南亚华商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市文化产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战略合作,不断增强了连云港文化软实力和地区国际影响力。

搭平台建机制 不断整合为文化交流活动服务资源

在华文教育及文化交流基地的构建中,搭建了侨务与教育、文化、学校、海外华侨华人及有关团体的合作平台,形成了华文教育与文化交流的“1+4”工作模式。他们积极主动配合国、省侨办,在组织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外派教师、培训海外侨校师资等方面与华文教育基地建立起有效的协调互动机制;通过加强与外国政府文化教育部门的沟通合作,鼓励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整合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资源,把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涉侨部门和单位的力量调动起来,构建起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市侨办无论开展重大活动或推出为侨服务举措,都积极主动邀请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共商活动方案,做到全程参与,逐步建立了资源共享、多方协作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格局。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是中国唯一一支演奏中国传统民乐的职业女子民族乐团,是连云港市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自2001年组建以来,乐团曾多次受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的委托,赴法国等13个欧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余场,先后参加过祖国十周年庆典活动、第一届亚洲国家合作对话首脑峰会“中国文化日”专场演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聚侨力创品牌 坚持放大文化交流活动的品牌效应

借助印尼《国际日报》“连云港之窗”和海外华文媒体实力,加强《国际日报》与《连云港日报》合作,2007年至今已免费为连云港市发行550个专版。借助“中国侨网”、“江苏新闻网”、“江苏侨网”和《华人时刊》之力以及市侨办创建的《连云港华商》杂志、连云港侨务网、连云港华商企业网,连云港海外交流协会、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华商投资企业协会,面向海内外宣传,制定推进方案,推介侨务文化交流品牌。他们还先后组织连云港新闻考察团、文化交流团赴美国、新加坡、印尼等国家考察访问。2011年依托“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联合市人社局,利用召开全美岩土工程师协会年会时机,通过设置展版、摆放资料、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向300余位参会嘉宾宣传推介连云港。与市摄影家协会联手,提供了132幅反映连云港特色的宣传图片参加省海协组织的“水韵江苏”赴欧摄影展活动;筹划并组织编辑了《山海连云港》文化宣传专刊,充分展示了连云港国际性海港城市的建设成就。

文化交流方案范文2

为主线,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结合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以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

工作着力点,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强草原文化影响

力为工作拓展点,努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2014

年,全区文化工作将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神为指导,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促

进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

科学谋划,改革创新,增强活力,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繁

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作出新的贡献。

一、公共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惠民成效明显

公共文化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配套资金,

资金投入向基层单位倾斜。截至2013年11月,中央和

自治区拨付的经费总额为9.95亿元。下达盟市7.56亿

元,占总经费75%。加大对贫

困旗县资金的支持力度,制

定了38 个国家级、自治区级

贫困旗县扶贫方案和资金支

持方案,有力地促进了贫困

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快速发

展。积极发展公共文化示范

项目,鄂尔多斯市通过国家

公共文化示范区验收,包头

市进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

示范区创建名单。乌海市

“书法五进”、兴安盟乌兰浩

特市“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

目普及推广机制建设”成为

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示范项

目,实现了我区国家级公共

文化示范项目零的突破。

文化惠民方面。积极推

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在全

区组织开展“文化志愿者基

层服务年”系列活动。与包

头市政府共同举办了“激情

广场・舞动金秋”全区广场舞

大赛,与巴彦淖尔市政府共

同举办了内蒙古首届中西部

民歌大赛。组织参加中国老

年合唱节和少儿合唱节,分

获“金山岭长城杯”和小云雀

奖。全区各地举办的节庆活

动、主题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

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通辽赛马节、乌海市广

场文化艺术节、赤峰红山文化节、额济纳胡杨节等特色

化、品牌化、规模化节庆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广场文化、

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了

群众文化生活,影响良好。

为继续推动我区公共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文化惠民

实效,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与有关院校联系,在

东、中、西部设立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基地。继续指导和

推进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深入开展,推动农村牧区、

城镇社区和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繁荣发展。

二是引导和鼓励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和演出,发挥示范

引领和宣传展示作用,举办全区首届农牧民文化活动

周。三是继续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服务

活动,加强与内地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文艺活动、人员培

训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优秀服务项

目培育和制度化管理。四是配合庆祝建国65周年组织举

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文化环境。

二、保护与利用并重,文化遗产保护取得

新成就

文物保护方面。我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工作全面展开。全区62处重点文物古迹(2处扩展的文

物项目)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41处。近300处重

要文物古迹、民族文物、革命文物遗址获得申报,已成为

第五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自治区政府、国家

文物局审核通过了应昌路遗址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的文物保护规划。申报辽上京遗址、二道井子遗

址、萨拉乌苏遗址3处重点文物遗址为全国考古遗址公

园候选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自治区文化厅开展了

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申报工作。

巴尔虎英雄史诗等43个项目和阿斯尔等25个扩展项目

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鄂伦春自治

旗、科右中旗、阿巴嘎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重点旗

县开展普及试点工作,抢录了近百首长调和马头琴曲

谱,并举办了传承人培训班,培训了150名传承人。组织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

遗产节、亚太传统手工技艺展、东北文博会等展览展示

活动。召开了全区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音乐保护

工作汇报会和全区马文化及其相关文化学术研讨会。

完成《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出版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大

系》的审校工作,促进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区土默特左旗塔布赛镇塔布赛

村等5处传统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为继续推动我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向前迈进,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做好全区第一次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要求,

完成国有单位调查和文物系统外国有单位文物认定,开

展文物清库,藏品账册、档案建立健全工作。二是加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文本编制和大遗址、古建筑

维修保护工作。对境内的141处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列入项目库分批保护、维修。三是

进一步加强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工作。规范全区

博物馆的文物展陈、保护、征集工作,提升博物馆发展质

量。策划优秀展览项目巡回展出。为人民群众营造良

好的人文环境,切实发挥博物馆爱国教育、传授知识、提

升素质的功能和作用。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

保护和整体保护,加强宣传和引导,加强理论研究和成

果出版,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全区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入开展。五是开展“万户千校”计划,

命名一批传承户,形成全民保护、全面参与的形势,同时

加强与各有关院校的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

园。六是继续推动普查工作,推广普查试点经验,结合

各地情况,科学、合理、深入地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七是

继续对濒危项目,年纪较大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

的采访、摄录工作。八是继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

作,推动联合申报、联合保护。

三、创新延伸管理手段,促进文化市场健

康有序发展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了把我区“建成祖国北

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自

治区文化厅制定了“文化市场北疆稳定工程”项目书,列

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各地认真落实日常巡查制度和执

法机构70%的时间、70%的人员用于文化市场巡查的要

求,加大了检查频率,扩大了检查的覆盖面,及时发现和

纠正了违规经营行为,全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保持了安

全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按照文化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

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意见要求,自治区文化厅梳理了本

级文化市场负责审批的事项,决定取消、下放的4个项

目已报自治区法制办审核备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

上,制定了全区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经过努力,全区文

化市场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

2013年9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大检查

中受到好评。

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厅将以改进创新管理为手段,

促进全区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一是抓学习培训,提高

依法行政能力。依托京蒙对口帮扶合作人才培训项目,

举办全区网络文化、美术品、演出市场监管培训班。举

办文化市场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技术监控平台新增功

能应用技能培训班。组织开展全区文化市场行政审批

和综合执法案卷评查和优秀案卷评选活动,并推荐参加

文化部优秀案件评选。二是抓市场监管,确保文化产品

内容和场所安全、经营有序。以文化产品内容和经营场

所安全为重点内容,以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戏、营业

性演出、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市场为重点对象,加强监

管,打击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三是抓管理理念和职能转

变,做好取消、下放和简化的行政审批项目的衔接。按

照文化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把取消、下放、

简化的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到位,并指导基层做好衔接工

作。四是抓发展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组

织实施全区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组织召开2014年全区文

化市场管理工作年会,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考评细则,

与各盟市文化局签订责任书。五是承办华北五省市区

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完善毗邻省市文化市场综

合执法协作机制。

四、加强引导,搭建平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围绕自治区

“8337”发展思路,自治区文化厅编制了《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此规划对指导

我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为实现优势互补,自治区文化厅与广东省文

化厅签订了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区域文

化产业对接合作,为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积极打造文化贸易和服务平台,以共同推进两省区

文化产业发展。

此外,为促进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自治区文

化厅推荐内蒙古东联影视动漫有限公司等3家动漫企

业、赤峰无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6个动漫创意参加了

2013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工程申报工作。并在

呼和浩特举办了中国动漫金龙奖巡展,为我区动漫爱好

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学习机会。

下一步还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第一

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评选命名工作。二是继续推

动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

合作和对接,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举

办文化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培训班,扩大文化产业信贷

规模,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业务。三是推进文化

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培育一批

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扩

大内蒙古文化的影响力。四是深入抓文化产业项目建

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库,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

设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力度。配合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人

才的培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者和文化企业经营者的能

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五、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队伍建

设得到加强

自治区文化厅在2013年度明确了编制、人事、收入

分配、艺术生产等方面的改革要求,报送了直属单位分

类改革方案。

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与中央文化管理

学院协商,制定了2013年京蒙对口帮扶合作赴京人才培

训方案,以“走出去”的培训形式,选派了9名专业骨干到

中直文化单位、北京市直文化单位和高校进行4-6个月

的岗位技能培训。还以“请进来”的培训形式,举办了全

区艺术编导人员培训班和全区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化产

业园区建设培训班。

自治区文化厅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积极推进事业

单位分类改革,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

响力的骨干艺术院团;做好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集团)

的组建工作,开展人员资产移交,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

策和实施办法,确定剧院(集团)内设和下设机构以及剧

院(集团)登记和注册等工作。二是完成2014年京蒙对

口帮扶合作赴京人才的培训工作。组织举办3-5期赴京

培训班,组派13人参加中长期岗位技能培训。三是组织

厅机关及直属单位部分年轻干部到基层文化局进行为

期3-6个月的挂职锻炼。四是组织开展好2014年度边

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

化工作者专项工作。

六、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草原文化影

响力日益增强

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自治区文化厅与毛里求斯开

展了大规模文化交流与合作,全年共派出15 个批次文

化团组赴毛里求斯,包括艺术演出、文化讲座、文艺培

训、内蒙古民俗风情展览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

是2013“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掀起了我区与毛里

求斯合作的。此次文化交流活动,受到文化部、毛

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毛里求斯艺术和文化部的高度

评价。

同时,自治区文化厅组派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一行

15人,参加了由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文化部、“呼麦”国际

学术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亚民族文化瑰宝――呼麦”

国际呼麦比赛,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昂沁组合在比赛中

获一等奖,3名演员分别获最佳人气奖、创新奖等奖项。

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方面。2013年6月,受自治

区政府委派,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演职人员一行89人赴

香港参加祖国16周年庆典活动,获得圆满成

功;2013年7月,接待“香港青少年蒙古族文化艺术考察

团”及台湾大学院校艺文中心学会参访团赴我区呼伦贝

尔、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进行考察访问,活动圆满完

成,得到了广泛好评。

为促进文化交流,扩大草原文化影响力,要抓好以

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交流

与合作。拟与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合作与

交流活动,除继续派出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文化交

流活动,还要在扩大领域、丰富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积

极探索,如与经济贸易及其他领域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交

流,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探索与多个国家

的海外文化中心开展合作交流等,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继续加

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已

有合作成果基础上,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等方式,推动我区与俄罗斯

及蒙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三是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

交流,在演艺、非物质文化展示等领域继续寻求交流与合

作机会,以扩大交流成果和效应。四是推动我区对外文

化交流上规模、上层次,积极争取参加我国在海外举办的

“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活动,推介我

文化交流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亚投行;四大行;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亚投行的建立,是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第一步,是中国产生世界性影响力的第一步,是抗击美元霸权的第一步,同时,也给国内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目标。当前财经类专业院校在银行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国内四大行为主,随着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这便给我们在财经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亚投行的概况及分析

(一)亚投行的基本概况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3年10月2日,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是中方倡导的,专为亚洲量身打造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 截至201年4月15日,中国倡议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参与者已达57个国家。亚投行倡议的成功实现,成为标志性事件,最终结果也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1]

(二)亚投行和四大基础的对比

1、定位不同

亚投行是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的后继改革者。一千亿美元的法定资本使亚投行成为继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等银行之后,成为世界上大型多边开发银行之一,作为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是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亚投行基本定位决定其作用是一个推动经济领域区域合作和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推手。

与亚投行相比,虽然四大基础银行也向国际化发展,比如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循环和实现优化配置;业务的国际化,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的国际化,各银行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一个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进行的经营、各实体间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紧密相连的网络。就其实质而言:四大基础银行的基本定位主要还是服务于国内业务。

2、业务不同

亚投行的业务十分广泛主要在于为亚洲量身打造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用一系列支持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以振兴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投资。

四大基础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中国银行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及37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主要经营国内外不同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已由最初的农业信贷、结算业务,发展成为品种齐全,本外币结合,能够办理国际、国内通行的各类金融业务。

二、目前高校培养模式下的人才特点

(一)亚投行所需人才特点

实际上通过上文已经列举的亚投行的概况以及亚投行和四大行差异的比较,笔者认为亚投行和四大行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总结出以下几点亚投行所需人才的特点:

1、国际化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和各国的贸易经济来往也愈加频繁,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于亚投行这种多国参与其中的区域型经济组织这一点更加明显。黄莺和吕宏芬等认为国际化人才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综合专家学者的定义可以确定的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国际化专业人才要能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际能力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5]。

亚投行要求员工能时刻关注国际形势,根据国际形势调整工作。同时亚投行员工的事务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亚投行员工应该了解不同国家的工作惯例和文化背景,恰当维护好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在面对不同国家时,亚投行员工需具备一流的知识结构以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

2、复合型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人才。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专才而言的。比如:亚投行的员工应该了解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等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的某一行业的同时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复合型人才相对于只掌握一个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而言,在处理问题上能够运用不同的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亚投行负责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相比单一能力的人才而言,亚投行会更加倾向于招聘复合型人才。首先,复合型人才凭借掌握多种能力知识的优势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其次在处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时,复合型人才的发散思维的作用会比单一知识能力的人才要明显。

3、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是指保证不同背景的个人、群体、组织与部门、组织与政府之间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认同的一种文化素养和交往能力。在亚投行这样的工作氛围里,我国本土的员工将和许多外籍员工一起工作,也会参与到与不同国家的合作之中。这个和国内四大行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差异。

亚投行自然会要求员工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不仅是掌握第二外语,还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和处理问题的习惯等。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就会违背亚投行建立的初衷。同时员工应该了解本国的文化,坚定本国立场在国家博弈之中为国家争取合理的利益。

(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对亚投行人才需求而言存在的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国内出版社和专家学者撰写的,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多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就使得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是适用于国内实践而不完全适用其他国家的操作习惯。

同时我国课程设置中还是将重心放在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大多只攻读单一专业,这就使得学生知识面窄,不关心国际时事是无法了解国家之间关系的,如果不了解国家间关系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就容易出现失当之处。无法满足亚投行的人才需求。

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和海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采取“2+2”等办学方式,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和海外大学联合办学可以让我国学生融入其他国家的社会生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习惯等,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针对大部分不能参与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部分高校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安插在外语教学环节之中,但是我国的外语教学更多的还是关注应试或者听写方面,在口语交流和文化学习等方面仍然没能切实起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三、总结根据亚投行的建立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

综上所述,就财经类院校来说,应根据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由适应到主导的地位变动适当调整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些普及国际性知识的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法律,世界各国文化与习俗等等,使其更加贴近国际化,体现中国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应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在其他各个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常识,尤其是对于学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复合型人才越来越炙手可热。最后,还建议学校增设一些英语口语教学的课程,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经调查,从2015级开始,南审便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反映在金融学院,金融学院专业上比较接近亚投行:比如在金融学院增设精英班这样的专业,精英班采用全英文授课,人数不多,旨在培养一些具备国际视野与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的人才。这些都是以后进军亚投行的潜力股。

参考文献:

[1]高鹏.亚投行的性质定位究.[A].F833/837.3.48.1672-6359(2015).

[2]刘小强.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0,(12):24-31.

[3]俞婷婕,u依凡.大学课程与人才培养――基于大学教学理性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6):30-38.

文化交流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培养方案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商务英语概况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载体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 ESP)。本文拟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大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能对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2 差异性比较

2.1 培养目标差异性比较

(1) 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宽广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系统的商务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能胜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部门工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2) 具体要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①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②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③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且达到学校要求的学习标准。④掌握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知识。⑤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⑥掌握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独立从事英语研究的基本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①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②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③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上都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对学生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比较

英语语言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3%。

英语文化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

商务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9%。

(1) 英语语言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综合英语、 英语听说、 英语语音、 阅读指导、 英语写作、 第二外语、语言学导论(英)、 传意学导(英)、 英语文体学、英语公众演讲、 交替口译(一)(英)、英语论文写作、高级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综合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 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听说、英汉口译、英汉笔译。

(2) 英语文化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美文学导论(英)、欧洲文化(英)、 美国文化(英)、欧美戏剧鉴赏(英)、散文(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47页)分析、跨文化交际导论(英)、个人商务交际技能(英) 、 跨文化商务交流(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跨文化商务交际。

(3)商务类课程(略)。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英语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比例上差异性较大,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受地域性特征影响。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加重了英语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坐落于国际贸易中心广东省,在商务英语专业下细分为四个方向,以服务于国际贸易不同需求。

2.3 师资结构比较

2008年,对外经贸英语学院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展开。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设有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商务翻译研究中心,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心,商务英语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务研究中心,约有1/3的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商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3 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面对这种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找到合适的专业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3.1 培养模式市场化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特性。通过本文对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也可以看出两所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地域性差异特征。

3.2 人才国际化

从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服务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应用型学科,更应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硬件方面的培养,也应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 课程系统化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处理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关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语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计算机及实习课程等方面内容。

3.4 教学案例化

作为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案例教学化在我国也得到不断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5 教师复合化

在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双精通”型教师。针对对这种状况,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案,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文化交流方案范文5

关键词:俄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 文化移情 培养

为了让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能够更顺利的进行,对跨文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所谓的“文化移情”,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动转移到对方的文化背景立场上,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具体交际活动。文化移情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

一、 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除了文化移情之外还涉及到:交流能力,容忍能力、应变能力、文化学习了解能力、态度表述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什么说文化移情能力占据了核心地位呢?主要原因与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有关。

首先是其在语言语用方面的表现。这个主要是指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而信息接收的一方可以从说话一方的角度对表述内容进行准确理解。这时就需要信息接收者具有良好的文化移情能力,能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之下对其表述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例如:俄语中“расти 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直译过来是“成长像雨后的蘑菇”,但翻译理解时则是“如雨后春笋”。这主要是中俄经纬度存在差异造成我们常用来做比喻的作物不同,这是就应该运用文化移情能力对其表述的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是在社会语用方面的表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设计到社会的文化背景交际,这时就要运用文化移情能力,设身处地的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等。例如:见面打招呼是在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社交礼仪,再找过我们习惯用“吃饭了吗?”、“你去哪儿?”等招呼用语,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在俄语中类似“Позавтракаешь ли ты?”“Куда ты?”这样的话语会让俄罗斯人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在这种时候就要充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充分尊重Ψ降奈幕背景做出一定的理解和让步。

二、 在跨文化交际基础上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外语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核心的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立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思想方面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思想上先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因此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也先要从思想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文化内容的敏感性。有专家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和社会组织等五项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化感知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例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要在这样的思维差异进行有效的贸易谈判,敏感的文化移情意识必不可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认真研究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之外,还应该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价值评估、身份辨认、兴趣推断等具体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在思想上的文化移情敏感度。

文化适应和顺应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主观上都会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习俗的衡量标准,这样就导致我们对外来文化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或者主观认知偏差。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时,除了要让学生对文化具有敏感的感知能力外,还需要学生对外来文化具有一定的适应和顺应能力。例如: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Седьмом небе”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如登天堂”,直译成中文就是“第七 天空”。因此在为俄罗斯来的代表进行住宿安排是,房间号中带7的话会让对方有更愉悦的心情。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设计应对方案的方法对学生在文化适应和顺应方面进行移情能力的训练。

三、结语

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移情能力在俄语教学中的教学和训练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立足跨文化交际能力之下的文化移情能力更是外语人才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一定要先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移情意识,在通过对不同文化的适应于顺应能力训练让学生更全面、更科学的掌握文化移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开展交流,在多元文化之下任然能张弛有度的保留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徐玉敏.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文化交流方案范文6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管理现状;管理难题;应对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81-01

一、当代来华留学生的管理现状及各种管理难题

1.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文化差异是指因区域异同以及各国人的文化异同所产生的一种差异性。文化差异是国与国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同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方方面面的不同都导致了文化差异的产生和存在。来华留学生从自己原本熟悉的文化环境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生活、学习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思维、观念、习俗等各方面的文化都会产生摩擦和碰撞,再加上语言上的沟通障碍,给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中国的教学方式同其他国家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这回导致来华留学生的不理解和执行困难, 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接受过程,这一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就会相当的困难。

2.国际化进程加快,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

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推动了当今社会各种产品的国际化,来华留学生正是促进了我国的教育国际化及其他相关产业国际化的一种方式。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加上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独特文化魅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来华留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这必然会给我国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在来华留学生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不能及时的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来加以有效的解决和处理;由于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增多,会使得有关的管理工作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等。有关的研究人员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索和实践,尽快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管理难题的方法和策略。

2.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合理

不论是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其管理模式都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做出一定的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稳定的生存和发展下去。然而从我国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其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当代的来华留学生而言,是不够科学合理的,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来华留学生的各种需求了。管理模式的不科学合理性是来华留学生管理中的又一个难题,要做出怎样的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当代来华留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有关留学生管理研究人员深思的一大课题。

二、各种管理难题的应对方案

1.加强中国师生同来华留学生间的文化交流

要想减少来华留学生同中国师生间文化差异,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通过有效的文化交流和沟通,相互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特别是来华留学生的管理者,必须要对每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的不同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最能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找出共通之处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学生间的年龄相仿,其心理需求也大致趋同,所以很容易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此过程中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便于以后的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2.在国际化背景下,增强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力度,加强制度建设

在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力度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发展国际化使得来华留学的留学生日趋增多,周游增强有关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力度,才能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才能避免各种管理难题的再次发生。加强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管理任务,只有管理制度足够的健全和完善,才能给外来的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如:可以创建和完善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的监管机制,在来华留学生发生突然性的实践是时,可以及时有效的采取对应措施,迅速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避免事件的无限扩大而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3.改进和创新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赋予其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展开的有力保障,所以,有关研究人员必须不断的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利用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合理的构建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管理效果的有效提高。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后勤服务模式,有效的帮助来华留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遵循各种科学规范的管理原则;建立并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为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等。将这些管理环节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就能构成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具备了科学合理性,就能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加大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效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问题和难题,如文化差异所到来的问题和冲突;来华留学生增多导致的管理不全;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等,这些都急需有关人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效果,管理工作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化发展前提下的来华留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让他们可以在有限的留学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