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思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发展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发展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1

当前,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面有序开展。__县委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突出实践特色,做好结合文章,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促进思想解放、开阔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追赶跨越、建设美好__”这一鲜明的活动主题。这是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县情,着眼长远,对当前发展阶段的新定位,对今后发展方向的新思维

加速追赶跨越,就是要立足__现阶段特征,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全县的第一要务、第一要事、第一强音,这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发展必须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__尤其如此。加速追赶跨越、推进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丝毫的迟疑、丝毫的折腾。不懈怠,就是要清醒看到自身的差距,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处在全市第三方阵,发展不快、发展不优,经济不发达、综合实力不强、群众生活不富裕是我们的基本县情,富民强县是__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加快追赶,以“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迟疑,就是要坚持既定思路不动摇。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和城镇化”五大战略,主抓开发区、县城区、风景区“三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大重点,构建工业__、活力__、和谐__,是近几年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__实际、具有__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之路,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必须一以贯之、毫不迟疑地加以坚持并不断完善。不折腾,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攥紧拳头,同心协力,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同唱一曲戏,劲往一处使。薄弱环节是着力点,工业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要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发区建设、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矢志不移地加快工业的发展,尽快解决工业“短板”问题,使之成为产业的脊梁、财源的支柱、就业的基石;挖掘潜力是着力点,旅游业是我们最大的潜力,我们要以更大的手笔、更大的气派、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快旅游城市建设进程,推进旅游业上台阶、上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精品旅游城市,尽快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牵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提升__对外形象的名片;发挥特色是着力点,我们要加大农村改革发展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上出更大的成果、见更大的成效,在做大做强肉鸡、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上迈开更大的步伐,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抢抓机遇是着力点,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系列政策机遇,加大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多干一些多年想干又无力干的大事,多做一些打基础、蓄后劲、管长远的要事。

建设美好__,就是要着眼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努力建设生态__、和谐__。要坚持“富”与“美”的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__的差距在“富”,我们要加快发展;__的优势在“美”,我们要积极彰显。__美,美在青山,56%的国土为森林覆盖,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既是市民的后花园,又是天然的大氧吧,更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__美,美在秀水,大别山中第一湖花亭湖,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水利风景区,也是__人民幸福生活、永续利用的洁净水源和清洁能源;__美,美在人文,作为千年古县、名人故里、红色热土、禅宗圣地、文教之乡,处处透射出迷人的魅力。“建设美好__”,我县有“美”的坚实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开阔发展视野,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珍视“美”的优势,发挥“美”的潜力,呵护“美”的希望,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好生态环境,注重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努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变”与“和”相协调。当前正是经济增长的困难期、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矛盾的凸现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都很重,我们要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可承受度,一手抓改革发展、创新图变,一手抓社会稳定、增进和谐。要切实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严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做好人民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追赶跨越、建设美好__,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整顿机关作风,加强监督管理,健全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我县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状态不振、责任意识缺失、工作作风飘浮、服务观念不强、法纪观念淡薄、团结协作不够等问题, 不断提升全县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信心,善于立足县情,开阔思维,统筹兼顾,扬长避短,努力走出一条符合__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就一定能早日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__。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2

总书记“6·25”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解放思想任务的提出从来都是为了因应既有的思想对于发展实践的不适应,都是发展实践本身的客观要求,解放思想也一定要围绕科学发展的实践要求来进行。

围绕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就要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解放思想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革命。当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想解放思想;二是受狭隘局部利益和既得利益的束缚,持消极观望态度,不愿解放思想;三是受形式主义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上水平和能力有限,不会解放思想;四是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比较多,“怕”字当头,不敢解放思想。要使解放思想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克服自满思想,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坚持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围绕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之一。解放思想学习教育,只有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踊跃献言献策,才能收到实效。要使学习教育活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成,发挥民智,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抓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各种有效方式,鼓励和吸引群众提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工作部署,真正解决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就要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细致地调查,才能准确地掌握情况,吃透问题;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真研究,才能拿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新举措,理出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就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搞活动的时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拿不出多少举措,活动完了后,工作还是老办法,问题还是老问题。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攻坚克难,总结学习和调研的成果,集中研究改进工作的意见,以务虚促务实,形成科学决策,指导部署今后工作。特别是农业部门的党员干部,面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形势,只有坚持经常性地到基层和农民群众当中去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不断发展发现基层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符合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确保把党委、政策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3

“楞次定律”的探究过程蕴含着“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等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一节很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摆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接下来,就应该思考“怎么教”,即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己两次“楞次定律”的教学实践,阐述“还原规律探究过程”的教学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促进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创新。

一、“楞次定律”的第一次教学实践

1.设计思路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的教学重点,更是本章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降低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得出“楞次定律”。

2.过程简述

教师演示表1中预先设定好的四种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把结果填入表1中。依据表1中的实验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楞次定律”。

3.教学反思

按照上述的流程进行教学,过程一定是顺畅的,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的。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也经历了实验探究,学习的氛围也是热闹的,但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是冷却的。这是因为,教师完全掌控着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照单抓药”,被动地完成教师精心安排的学习任务,并没有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这一次教学实践仅仅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学生只是知道了“楞次定律”的内容。其实,“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缺少体验与领悟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楞次定律”的学习就会产生以下两个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1: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选定表1中的四种操作来进行实验?

思维障碍2:学生会想,确定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是我们的实验目的,为什么要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学生还会问,教师为什么会想到用“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来描述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的关系?

二、“楞次定律”的第二次教学实践

1.设计思路

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两个思维障碍?针对第一次教学实践,笔者对“楞次定律”的教学进行了改进。第一,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第二,采用了“还原实验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让实验探究与科学思维齐头并进”的教学策略。所谓“还原规律探究过程”是指把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与科学家发现规律相类似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同学合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探究方案并解决问题,领悟规律发现过程中的“大智慧”,从而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进而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

为了判断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教师事先要指导学生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及电流的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计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教师:演示条形磁铁插入、拔出螺线管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的同时提出问题: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经过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学生能够发现,原磁场B0的方向和原磁通量变化ΔΦ0决定了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

教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与原磁场B0的方向和原磁通量变化ΔΦ0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要求学生说明控制变量的具体做法。

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能够发现,原磁场B0的方向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存在4种组合情况(学生自然就不会产生思维障碍1)。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感应电流I感方向的实验现象记录表格。

学生:设计的表格如表2所示(学生不会想到还要记录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并按照表格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分析感应电流I感的方向、原磁场B0的方向和原磁通量变化ΔΦ0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发现,虽然感应电流I感直接是由原磁通量变化ΔΦ0而产生的,但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怎么回事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

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B′”。演示图1所示的“铝环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铝环远离磁体说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铝环靠近磁体说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请分析产生斥力与引力的原因。

学生:铝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会与条形磁体产生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可以根据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判断出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然后再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现在我们发现了一个既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有关又与感应电流I感有关的“中介”,它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B′”,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中介”联系并确定感应电流I感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的关系。(学生自然就不会产生思维障碍2)

学生:在实验表格2中增加了“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这一行,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楞次定律”。

3.教学反思

第二次教学实践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探究“楞次定律”中来,采用类似真正的科学探究的方式,还原了“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思维品质的丰富与优化、强调科学素养的培植。在学生无法找到感应电流I感与原磁通量变化ΔΦ0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把“感应电流的磁场B′”这个“中介”生硬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利用“铝环实验”自然引入。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满足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铝环实验”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原理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知识驾轻就熟,这些优势为学生能够顺利得出“楞次定律”给予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4

一、抽象思维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三大特点之一。所谓抽象思维,是指舍弃对象的具体形象,凭借概念,按照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一种思维。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抽象思维主要体现在形成数学概念和应用数学知识两种活动中。因此,我们主要从这两个维度来评价数学绿色课堂中,学生抽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情况。

1.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运用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提取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数学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当教师问“所有的内错角都相等吗”,不少学生都会想当然地回答“是”,这就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内错角”的概念所导致的结果。如果教师在之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内错角、同位角和同旁内角等概念时,能够设计有效的情境,通过“做一做(实际操作或媒体模拟)——看一看(两个角的变化情况)——想一想(请学生给这两个角命名)——议一议(小组交流,说明理由)”等教学流程,让学生经历抽象这些概念的过程,就能清楚地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位置关系),舍弃非本质属性(角的大小、其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等)。

2.在数学知识应用过程中,运用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是模型的科学[2]。现代中学数学教学日益强调模型思想和建模意识的培养,并在数学课程中明确以模型观审视一次函数、不等式等基本内容。因此,从广义上而言,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清晰地表达、合理地化简等过程,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在学完“一次函数”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熟悉的“手机套餐”问题,设计“精打细算选套餐”活动,让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将问题化简、抽象,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尽可能放开手脚,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二、推理思维

推理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解答或证明问题的重要手段[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将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观察、实验、猜想”实质上是一个利用合情推理探索发现的过程,而“证明”则是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进行演绎论证从而完成完整的推理过程,得到合理且严谨的结论[4]。《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主要从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个维度来考查学生推理思维的运用和发展情况。

1.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它的核心是“探索发现,归纳类比”。所以,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交流和发现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活动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考查教师是否重视学生合理推理思维培养与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学案例中,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同旁内角互补的情况,并通过“大家通过观察猜想一下这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我们如何来证明这个猜想呢”和“这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什么联系”等“问题串”形成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较为流畅地找到证明同旁内角定理的方法,并在脑海中形成了大致的证明思路。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思维,是数学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也将教师能否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思维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演绎推理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整理学生松散跳跃的思维过程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初始阶段,教师需要经常性地指导和反复强调。在前文提到的案例中,学生已经通过合情推理找到了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就根据学生口述,板书了证明过程:

∠4+∠7=180。

∠7+∠8=180。

∠4=∠8(同位角的余角相等)

AB平行于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时教师转而问全班同学:“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吗?”部分学生若有所思地表示赞同,教师继续询问道:“第一个式子是哪里来的?”部分学生回答:“已知的。”教师在第一个式子的后面补上证明理由:(已知),并反复强调证明的过程要按照格式注明式子的来历,而后学生立刻反应到第二个式子也没有写证明理由,当教师问道:“第二个式子哪里来的?”学生齐答:“邻补角互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每次口述证明过程时,都会在式子叙述完后加上一句“理由是……”这就达到了训练学生严谨思维的目标。

不难看出,与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不同,演绎推理注重结论的严谨证明,两种推理方式虽然功能不同,但应相辅相成。

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它是由某一条件或事实出发,从各个方面思考,产生出多种答案,即它的思考方向是向外发散的。发散思维还指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寻找某一结论的各种可能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各种设想和方法等[5]。由于这种思维是朝着各个不同方向进行的,思路开阔,易于探索到新结论,提出新的方法和思想,所以正如徐利治先生给出的公式“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越高的人,越有利于思维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学生发散思维的运用和发展情况也是《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和再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在上文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证明方法探索和论证环节,就通过寻求不同的转化方法(分别转化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教师要加以适时指导,以防止学生毫无目的地发散。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蒋志萍,汪文贤.数学思维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朱晓鸽.逻辑析理与数学思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马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5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如在教学《摆》一课中我们只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15秒摆10次的摆。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老师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①发现问题:摆快(慢)了,怎么回事?②作出假设:可能是线的长短(或者是锤的重量等)影响了摆的快慢,或许短一点(重一点等)会更好。在课堂上,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途径不同,效果也不同,但他们都真正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也就对摆的本质有了了解。有些小组可能到下课也没有成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脑环节多了,因此科学思维就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三、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盆、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小的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

应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表述时说出前因后果,对探究结果做出解释,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抽象、概括。如在教学《滑轮》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定滑轮的好处。在学生为运用定滑轮是否省力而争执不休时,教师及时地启发学生用弹簧秤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分析不省力的原因。在认识了动滑轮后,再依次引导他们分析动滑轮是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并用实验验证。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6

关键词:思维发展;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任务不再是片面完成知识传授,而是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整合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且探究了优化科学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作业评价三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念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个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简单,且该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期,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课件、网络专题以及教具等,教学设计时更是要遵守“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满足学生内心需求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优化科学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它对课堂具有导向性、控制性、鼓励性和评价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较为注重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而忽视教学目标的“控制性”“鼓励性”和“评价性”(下面简称“三性”)。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性决定,“三性”不仅不能忽视,且要将“三性”与“导向性”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优化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方面发展。教学目标不具有“控制性”,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具有控制性,必定会使课堂教学组织陷入无序的状况中;教学目标不具有“激励性”,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目标不具有“评价性”,不利于验证学生掌握情况,把握课堂教学情况。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目标设置一般都是围绕教学内容分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认知具有生命物体的特征,掌握识别生物的标准。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优化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还应该有控制目标、激励目标以及评价目标。

控制目标:把握课堂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和节奏感,避免课程探究杂乱无序。

激励目标:肯定学生的行为,表扬学生的表现,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评价目标:课堂整体基调教师满意度较高,学生对于知识与教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对比两个教学目标后发现,优化后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突出学科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行为更具有针对性,兴趣高涨,整个课堂井然有序、生动有趣,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2.优化教学过程

科学学科具有直观性、生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探究活动”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力求具有生活性,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笔者较多的是采用展示丰富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层面开展科学探究等方式进行。

多维展示教学内容:教材设计的内容非常有限,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施教,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让学生觉得内容零散。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网络图片和实物教具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校园里的植物》(三年级上册)时,笔者将课前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看到许多植物图片,在视觉上先给予学生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科教片的一段或者一部分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明白植物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不同植物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实地观察,整个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会促使学生养成分析、概括、观察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创设生活情境模式: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课堂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更热爱生活。如,教学《常见的材料》(三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日常运用的实物拿到课堂上,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成员,将自己小组的实物进行简单的讲述,而且要指出该物体的材料。对于有异议的实物,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探究,让学生明确事物的性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思维得到发展。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探究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完成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如,在学习《土壤里有什么》(三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移到学校的操场上,将学生分为任务不同的几个小组:有负责搜索土壤中的植物、有负责搜索土壤中的动物,而且要求各个小组对发现的生物特点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小组的成果汇报一下。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放任,而是要及时引导,促使探究活动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3.优化作业评价

小学科学的作业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课程有许多不同,典型的特点就是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更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优化作业评价,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多元化和个性化,肯定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闪光点,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且这个问题需要运用课堂教学知识加以解决,但又不能够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这样以来学生作业的过程,就是自身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不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作业评价,促使课堂教学设计得到优化,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思维个性,保护学生的闪光点,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禹卿.为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效果良好的实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