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传承交流研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传承交流研讨范文1
举行“武汉国际音乐节”
5月1日至7日,“武汉国际音乐节・2007钢琴”是武汉市首次主题音乐节,集国际音乐艺术交流和钢琴教学于一体,包括48场钢琴艺术大师班、6场钢琴独奏音乐会、4场专题讲座。
音乐节活跃了音乐教学。
滨江新校区启用
5月底,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新校区28层琴房楼如期竣工,教学用房总计878间,主要供学生练琴和用作主科教室、专业公开课教室、教授工作室、专家教室、纪念室、音乐沙龙等。至此,新校区全部建设项目完成,新老校区共同形成滨江抱湖的花园式校园。
武音堪称中国最美的音乐学院。
彭志敏任武汉音乐学院院长
6月25日,彭志敏同志任武汉音乐学院院长。
该校院长长期缺位的局面得以结束。
学生送音乐到山区
2007年暑期,学院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武汉音乐学院赴利川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湖北恩施利川山区开展一系列义务音乐培训、演出等活动,获“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小分队”称号。
把音乐送到山区,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
召开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8至11日,第七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就中日音乐文化展开交流,构建学术研究平台,共同推进两国音乐学术研究的发展。来自中日两国近百位音乐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共同探讨中日传统音乐的传承、交流、比较及其相关研究等。
经过长期的建设,该研讨会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重要品牌。
2007武汉国际新音乐节举行
10月13日至17日,2007武汉国际新音乐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音乐家与武汉音乐学院的师生共同回顾新音乐所走过的曲折而不平凡的道路。
音乐节加强了全国各音乐院校之间、国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该院的形象。
主办“新世纪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
11月28日至29日,由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黄海怀逝世四十周年・新世纪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举办。来自各地的80余位二胡艺术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举办了2场二胡音乐会、4场学术论坛和1场研讨会。
会议论题涉及到作品创作、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各方面,对促进二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音乐试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好评
12月,历经3年的建设与发展,“武汉音乐学院计算机音乐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省级在建项目绩效评估与验收,并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文化传承交流研讨范文2
日前,一场由中国剧协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领衔的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演员与宝山区优秀市民艺术团队交流演出在宝山区文化馆举行。作为“百花芬芳——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演员公益系列活动”之首秀,本次活动名家走进基层,百姓同台献艺,现场气氛热烈,别开生面。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澄、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吕洋、青年锡剧表演艺术家董红为观众送上了一个又一个精彩节目。越剧表演艺术家钱惠丽、方亚芬,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也在现场献上了她们的拿手好戏。同时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的陈珂菡、廖妤婕等小选手惟妙惟肖的表演迎来了观众的满堂彩。尚长荣老师的京剧经典唱段更是将演出推向。
“百花芬芳——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演员公益系列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会办公室、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等单位共同策划举办,整个“双奖”活动系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正式参演节目,从11月2日正式启动,至11月9日结束。全国各主要剧种中同时荣膺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这两项中国戏剧表演类最高奖项的34位“双奖”艺术家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大平台、在申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同台精彩亮相。“双奖”活动定位于交流、公益、亲民,安排了部分“双奖”艺术家走进社区,与刚刚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中获得上海市优秀戏曲团队、舞蹈团队称号的市民朋友同台交流演出;安排了“双奖”艺术家进校园、进街镇,推广普及中华优秀戏曲艺术;安排了“双奖论坛”,就保护传承中华古老戏曲艺术切磋交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月8日和9日晚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行的“双奖”艺术家公益专场演出,是本次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主办方还特意将这两场演出定位于80元和60元的公益票价,使普通老百姓也能走进剧场享受优质艺术资源。
纪念著名电影艺术家刘琼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3年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刘琼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对他的尊敬、缅怀之情。日前,上海市文联、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纪念著名电影艺术家刘琼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相关领导,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仲星火,著名导演李歇浦以及与刘琼生前合作过的同事、好友等出席了本次活动。系列纪念活动包含电影观摩、研讨追忆、祭扫追思等内容。刘琼亲友、劳模代表、共建单位武警上海总队司令部警勤中队、电影学研究者、影协会员代表等300余人在上海影城欣赏了刘琼1948年主演的影片《国魂》,该片由香港电影资料馆提供。与此同时,刘琼家属、曾与刘琼合作过的影片主创人员、电影学研究者等近百人对刘琼艺高气正的影剧人生进行了追忆、研讨,深情缅怀了他热爱祖国、心怀人民、倾情于电影、戏剧,执着于艺术的奉献精神。此外,刘琼家属、朋友、同事和影迷们在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进行了祭扫活动。
市文联、戏曲中心邀请专家探讨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在传承中回归——庆贺上海昆剧团建团35周年暨俞振飞昆曲厅开幕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文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家协会、上海昆剧团承办的“在传承中回归——上海昆剧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邀请戏剧专家、评论员、媒体人与上昆老中青艺术家集聚一堂,共同为昆曲艺术和上海昆剧团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上海昆剧团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上昆现在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居安思危、珍惜时代、把握机会,努力在传承好老艺术家们艺术精髓的同时,打造属于年轻一代上昆人的艺术经典,保持并发扬“第一流剧团、第一流演员、第一流剧目、第一流演出”的美誉。上海昆剧团35周年团庆活动,标志着剧团进入了以昆三班为传承主体的新阶段。与会专家们希望,剧团在发挥昆三班主力作用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发挥老艺术家们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好昆四、昆五班,团结一致、通力合作,肩负起把上海昆剧团、把中国的昆曲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历史重任。
史依弘表演艺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文武昆乱史依弘”系列演出近日落幕,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史依弘为沪上观众奉上《白蛇传》《牡丹亭》《奇双会》《穆桂英》《玉堂春》五台大戏,引来观众连连叫好。日前,由上海市文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剧协、上海京剧院承办的史依弘表演艺术研讨会召开,众多业内人士就其表演艺术及当下京剧演员培养展开讨论。本次活动系上海剧协“海上艺坛·纵论中青年戏剧家”这一专为中青年戏剧家艺术发展进步而搭建的评论平台的首次亮相。作为在全国拥有知名度的梅派青衣,史依弘由武旦开蒙,转学青衣,兼习刀马旦、花衫,拥有较为全面的旦行基本功。不少专家认为,这种成长模式打破了专注于某个分支的单一学艺习惯,可为今后培养京剧演员提供良好借鉴。尚长荣谈到,我们艺坛需要的是领军,呼唤的是文武昆乱的全才与领军大家,尚长荣寄语史依弘“满招损,谦受益,前途无量”。史依弘对研讨会的召开和在成长道路上关心自己的前辈、老师和领导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她表示,一定会进一步努力提升自身艺术水平,为京剧事业、为繁荣上海文艺事业发挥应有作用。
“流淌心底的歌·薛范翻译作品音乐会”举行
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上海敦煌国际文化艺术公司联合承办的庆祝薛范翻译生涯60周年之“流淌心底的歌·薛范翻译作品音乐会”日前在上海音乐厅隆重举行。相关领导、嘉宾及一千余名观众共同观看了演出。演出分为上下两个半场,由薛范先生译配的、包括脍炙人口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鸽子》《雪绒花》《回忆》《草帽歌》《西班牙女郎》《你是我的心》等传唱广泛的佳作一一被呈现给观众,演员们通过独唱、重唱、小组唱与合唱等不同风格的演绎,展示了经典音乐作品经过名家翻译后的艺术魅力,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薛范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音乐学家,一生致力于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自1953年发表第一首译作至今,译配发表了世界各国歌曲近2000首。
为表彰薛范先生对外国歌曲翻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由上海市文联主办的这台音乐会,邀请了上海歌剧院的专业歌唱演员倾情演出薛范先生翻译的世界各国名曲,这是今年市文联拓展工作思路、创新服务艺术家模式后推出的又一台名家精品作品音乐会,旨在贴近老一辈艺术家的实际需求,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记录艺术家的创作成就、延续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生命。
纪念傅雷诞辰105周年及其夫人朱梅馥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沪举行
今年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诞辰105周年及其夫人朱梅馥诞辰100周年,为激励后人传承发扬傅雷精神,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傅雷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10月26日上午,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周浦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洁白的丰碑’傅雷生平展暨傅雷铜像落成仪式”在周浦美术馆举行。傅雷生平展以傅雷生前的老照片、大量实物、图表等形式,展示傅雷的先辈、一家、一生和他的翻译成就,包括傅雷家书和他的摄影作品,以传承和发扬傅雷的精神品格。同时,生平展还展出了傅雷生前的翻译作品手稿和《傅雷家书》手稿等珍贵资料,这些手稿是首次在浦东展出。26日下午,“纪念傅雷诞辰105周年及其夫人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和“‘疾风迅雨楼’揭牌仪式”在惠南镇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举行。座谈会上,来自国内外傅雷研究专家学者,傅雷生前好友的子女、家属及主办和承办单位领导济济一堂,就傅雷精神在当下中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进行研讨。27日上午,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仪式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内举行。在傅聪、傅敏以及众家属的护送下,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夫人朱梅馥长眠于上海浦东故里。
“魅力苏州河——中国版画进万家全国版画名家作品展”开幕
“魅力苏州河——中国版画进万家全国版画名家作品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开幕。展览共展出15位全国知名版画家的60幅精品佳作。近年来,普陀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以打造“苏州河文化长廊”为目标,建设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市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汇聚了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本次活动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市民文化节和2013普陀区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幕式上,“魅力苏州河——中国版画进万家上海行”作品集同时首发。艺术家和政府文化部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百姓了解版画,把高雅艺术带进群众当中,让广大市民分享文化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
文化传承交流研讨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多样性
民族音乐能够很好地反映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审美情趣,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广西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其民族音乐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广西的乡土气息、生活气息、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及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对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将针对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可行的加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存在问题及发展现状
广西在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如《八桂大歌》《侗族大歌》等,都具有世界影响力。但是,我们依然清醒地看到,在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其中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现代的审美价值的偏移与冲击,致使传统的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得不到现代多数人的重视与理解,不能正确认识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内涵与魅力。价值审美的偏移造成了其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有很多的民族音乐曲种都已经濒临灭失或是面临着改变[1]。并且现代的人们很难体会到民族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情感,不能体会到劳动人民在那个时代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对于其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教育与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除去相对主观的因素,再来谈论客观的因素,事实上,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存在很多困难,不仅仅是很多的传承人因为年岁较高,部分已经离世,年龄较小的传承人也很难完全传承到民族音乐全部内容。并且政府也没有对此有可行的具体措施。所以政策的不健全也是广西民族音乐文化较难保存的重要原因。而且广西的民族音乐能够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情歌、民歌,还有民族乐器,基本的戏曲曲调等,像民歌这种即兴程度较高的民间艺术创作,拥有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2],曲调可多达数千种,还有不同的声部与不同的唱法,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对广西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确实有很多的困难。
二、加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做好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宣传工作
正视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对保护传承好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形态而客观存在,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劳动人民的情感与经历,这里包含着人们的集体智慧与审美情趣,必须要在思想层面上,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通过做好对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宣传工作,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基于情感层面上分析,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因为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基于人民群众的情感理解[3],才能使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保存。所以对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教育宣传工作也需要将重点放在呼吁人们情感理解上,体味历史文化人文韵味,体味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博大。通过与当地群众艺术馆等多种机构团体建立联系与沟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从而促进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宣传工作。每年举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月三”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活动等,就是极好的宣传方式。
(二)建立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完善政策支持
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很难进行保护与传承的一个原因是体制的不健全与政策的不完善,往往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老传承人要将文化传承给新传承人,传承人往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学习,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所以在一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的观念中,受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会觉得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一件“有发展的事情”。致使传承人数量减少,许多民族音乐文化元素面临着消亡。所以,我们必须要完善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机制,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上的法律法规,更多的还有人文关怀上的法规与政策的出台,从而促进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
(三)拓宽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渠道,丰富保护与传承手段
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不仅仅是传承人世世代代传承这一种方式,还可以利用多种传承保护手段及途径,利用学校教育平台,拓宽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理解的群众基础[5],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教育,除了学校,社会上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针对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小到家庭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大到社会组织机构中专业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必须要拓宽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渠道,广西民族音乐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
(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完善广西民族音乐艺术文化数据库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完善广西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数据库。因为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某些方面也与民族舞蹈及民族风俗活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完善广西民族音乐艺术文化数据库的同时,也是在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体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关系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这种方式同时也能够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综合收集,无论是民间歌曲还是民族戏曲乐器,都能够完整记录在数据库之中,资料与音频素材都能够成为促进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数据库,使得民族音乐能够得到更多形式的保存弘扬,方便群众进行借鉴与学习,对促进广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在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相关的文化组织应该定期召开相应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研讨会,邀请各个领域的民族音乐艺术家进行综合讨论、研究[6],从而对广西的民族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和推广,使得宣传工作渗透到群众当中,举办学术研讨会及文化研讨会,促进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人深入群众中去发掘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六)注重音像制品的流通及民族音乐的社会阶层拓展
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依赖于相应的物质载体,而音像制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这种载体,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深入群众中,仅仅依赖人民群众及少数民族同胞间的口口相传,并不能完整地进行文化传承,将民族音乐以CD等形式在市场流通,能有效地扩大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群众基础,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同时,民族音乐文化的产业化趋向也是一种促进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在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我们任重道远,现今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面临着消亡和冲击的风险,所以我们要注重加强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情感的培养,通过做好对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宣传工作、建立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机制,完善政策支持、拓宽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应渠道等多种手段,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促进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敏敏.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崔迎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发展与变迁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杨曦帆.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探索,2012(2):59-65.
[4]牟华.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1):57-60.
[5]杨民康.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69-79.
文化传承交流研讨范文4
一、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特性
1. 原始真实性。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学艺术,它蕴含着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积淀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如《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起源于唐人传奇的《白蛇传传说》它不仅是远古神话的投影,更蕴育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真实地融入了封建时代社会民俗信仰,图腾崇拜,也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民间文学具有典型的民间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封建社会生活形态的重要依据。
2. 艺术形象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人、物或事来传递思想感情,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也是民间文学传承下来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对形象的塑造,人们可以传递各种形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各行各业的民间艺人,更是愿意借助这种文化故事,表现出艺人的技艺和精神世界。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以民间故事为蓝本的艺术品,如清康熙年间的《白蛇传》五彩盘,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罗启松的翻簧竹雕《盗仙草》等。这些工艺珍品传递的不仅仅是艺术美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信息。
3. 成套性。围绕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产出一系列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档案学范畴中,可以称为档案文献。档案文献可以是与主题直接关联产生的,如文本、手稿、影视、形象艺术品等,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白蛇传》、惠山泥人《断桥》、淮剧《白蛇后传》唱片等;可以是与主题间接影响形成的,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资料;也可以是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形成的,如申报的文字材料、研讨会资料、活动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这些档案文献可以系统地收集,形成成套的档案。
二、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
1. 思想重视,经费保障。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近几年,国家文化部门非常重视对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当然也包括民间文学,尤其是将一些民间优秀的、历史的、凝结民众智慧的诗歌、传说等民间文学囊入非物质文化保护行列,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保护的过程中,离不开经费的保障。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相关的各类档案文献遗产需要有库房的存管,需要展览空间的展示等。从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人员需要经费开支。对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研究,展开一项主题文艺创作,亦或是一次主题展览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
2. 建立档案文献保护组织。民间文学发生地、发展地、传承地往往多地分布,或由于文化趋向性不同,同一民间文学所产生的档案文献可能也分散于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档案馆等不同的文化部门。如《白蛇传》起源于杭州西湖,发展于江苏镇江,很多珍贵的资料散存于江苏、杭州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部门。这种分散性不利于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所以需要建立专门的保护组织。可以进行系统的管理,开展科研、交流活动,为民间文学保护提供有效的决策服务。
3. 加强宣传,稳固群众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主导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不为大众所知,在历史的洪流下,迟早会被淹没消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通过各种精湛形式表现出来,更需要加强宣传,让这些民间优美的传说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宣传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如创作影视剧就是非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自1926年第一部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的《义妖白蛇传》出品以来,历年来各种版本的与白蛇传相关的影视剧多达十几部。除早期版本由于历史原因已很难寻觅,大多经典的影视剧深受老百姓喜爱,可以通过反复的展示这些经典影视作品,将这些民间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4.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是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和提高文化艺术水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交流形式有举办文化艺术展览,举行文艺演出,举办研讨会等。2012年,由杭州市和镇江市两地合作,在西湖博物馆举办“千年等一回白蛇传民间艺术精品展”,借助这次展览活动,在媒体上征集有关的文化遗存,征集了大量相关的珍品,如民国的义妖传读本、火花、唱片等。通过征集、展览形式,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互动,强化《白蛇传传说》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5. 建立档案数字库。根据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套性特点,可以对每一项民间文学建立一个独立的数字库。一方面任何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需要借助载体才能被记录下来即档案文献。档案文献由于载体本身材质的限制,想要永久保存是很难满足的。这就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档案文献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满足长久保存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数字库,将成套的数字化档案文献分门别类地储存于同一数字库系统中,可以更系统、更直观多维地获得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华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学苑出版社2011.
[2]周耀林.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文化传承交流研讨范文5
公元4-14世纪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以中国传统的汉晋艺术为基础,融汇吸收了西域佛教文化艺术和我国多民族文化艺术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民间佛教文化艺术。
历时千年之久的敦煌壁画艺术,保存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表现了建筑、壁画和彩塑艺术源流、传承及演变发展的历史,代表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在中国传世绘画作品留世极少,尤其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绘画作品罕见的情况下,敦煌艺术为我们保存了这个时期数量巨大的佛教绘画艺术真迹,为我们研究中国绘画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一千年间敦煌莫高窟营建常建常新,不断综合中西方和多民族绘画艺术精华,在融汇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艺术题材内容、新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具有敦煌特点的艺术体系和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创新,展示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历程,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
敦煌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民族,吸引了无数的美术家,敦煌成为美术家为之倾倒的神圣艺术殿堂。以常书鸿、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美术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前赴后继,满怀着对敦煌艺术的热情,远离繁华,扎根戈壁,献身于敦煌艺术,终身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创作。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共临摹壁画摹本2000余幅,雕塑30余身,整窟原大模型10余座,为敦煌艺术的保存、传承、弘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不仅倾心于敦煌壁画的临摹,同时,通过与古代美术家跨时空的对话,对敦煌艺术的真谛有了感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和灵感,数十年来他们创作的画笔从未停止。
文化传承交流研讨范文6
回首2013,虽然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感有悟,我知足,我幸福。
一、幸福
开展了课题《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研究》的研究,选定了12个实验班,确定了18名实验教师,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采取了统一的评价方式,贴绿叶、红花和金果。本期的优质课比赛充分展示了课题的实验成果。通过一个学期的课题实验,课堂教学更加丰盈,课题研究更加深入,教学改革更加深化。
组织了全体数学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通过听课、评课、讲课和反思,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了全组的教学质量。
参加了我校“木铎杯”优质课大赛,蔡剑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文化的熏陶,申苗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小组的有效交流和展示的有效分享,两人荣获一等奖。
参加了青年教师研讨课比武,刘永琴、甘燕兰、郑佳丽和严花老师代表数学组展示了数学教学的亮丽风景。特别是严花老师改变了常规课的教学模式,突出了低年段的小组合作教学,大胆放手,演绎了低段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精彩。
组织了期中基础学力竞赛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完成了对本学期数学教学成绩的评估。
参加了市直和市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陈妃霞代表我校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组织了部分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取经传道,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组织了信息技术组内的交流课,参与了青年教师展示课。三位信息老师的课由单纯的技能课逐步转向探索课。
微课程欣赏,得到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工作上的启迪。课外读书分享,获得视野上的奔放,精神上的享受,经验上的累积。个性化班级展示,彰显管理上的创新,个性上的张扬,思维上的开放。教育教学研讨,体现理念上的更新,实践上的变革,思想上的落地。汉字听写大赛,显现中国汉字的传承,文化底蕴的丰厚,语文教学的扎根。小组合作研究,开创课堂改革的深化,高效课堂的引领,学习激情的点燃。
二、遗憾
学科建设的步子太小,思得不远,放得不开,走得不快。
课题研究还是流于形式,小组合作教学还停留在表面,缺少跟踪、指导和落实。
教师培训没有真正关注教师心灵、心情和心声,缺少人文关怀和技能提升。
2014,也许有苦有难,我依然会微笑面对。2014,在前行的路上我不会孤单,因为有你有他,有惠校的所有人。
三、微笑
课题研究出成果,课堂实验更深入,小组交流更实效,班级展示更集约,小组评价更多元。
学科建设迈大步,立足课堂,深入课堂,研究课堂。加大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