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

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文1

Approach 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Laboratory

CHEN Zhi-xiong

(Th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As related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comput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all levels of managers 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attention about how to bette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level of computer in laboratory and play laborato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strengths under the laboratory’s exist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ndition.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which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omputer laboratory, according to compare and introduce current sever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about University computer Laboratory, and discuses and study the more mature virtual cloud desktop.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protective card; laboratory management; virtual cloud desktop

1 概述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信息化教学和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专业软件的使用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1]。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离不开计算机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作为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集中区域,是实施计算机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资源场所,承担着计算机公共课程和专业软件课程等实验教学,以及上机考试和培训等对外服务诸多功能。为了保证信息化教学活动任务的完成,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其管理状态不仅影响着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

2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技术模式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实验室作为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象征,并且体现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主要是独立PC终端计算机。独立PC模式由于提供了良好的价格、性能与功能的组合,一直为各高校沿用至今。而高校实验室在计算机管理技术上主要以软件保护卡和硬盘保护卡为技术载体,这两种技术模式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软件保护卡

软件保护卡也称为虚拟还原方法,它主要是由各品牌电脑厂商针对硬盘数据安全开发的软件,能提供对计算机的硬盘数据保护,网络同传,网络控制功能等。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引导性病毒程序,在操作系统(OS)引导前,修改引导区,从而取得对硬盘扇区的引导权。待OS启动后,记录OS对硬盘的写操作痕迹。当计算机操作系统重新启动时,对硬盘数据区域恢复到写操作之前的状态,从而实现对硬盘数据的保护。早期软件保护卡技术在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大量使用,对公共计算机的数据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以软件程序为主的虚拟还原技术也极其容易被病毒程序穿透。

2.2 硬盘保护卡

硬盘保护卡是目前计算机实验室使用得最多一种计算机管理技术,也是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高效和整体管理维护的高效解决方案。硬盘保护卡具有自动恢复,保护COMS设置,网络唤醒,远程控制,网络对拷、IP地址自动修改等功能[2]。它的最大技术价值就在于带有网络克隆功能,实验室管理员只需要管理好一台计算机(PC机),通过连接网络,就可以实现实验室同一局域网环境中其他PC机的自动连线,再通过差异拷贝功能,又可轻松完成整个实验室的维护工作,从管理目标上真正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量。它的工作原理与软件保护卡相似,但技术性能相对于软件保护卡技术更加优异。

硬盘保护卡从物理形态上一般集成在网卡上,或者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对计算机硬盘数据起到保护作用[1]。在实验室管理中,一般会根据实际的实验室教学实践需要,通过保护卡把PC机规划为多个操作系统,安装适合不同场景要求的教学软件,可以使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灵活,而且带来良好的扩展性。在每次OS重新启动后,硬盘保护卡可以使OS还原到最初状态,能有效地防止计算机系统故障,病毒入侵等行为而造成计算机OS无法使用的情况。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大多采用噢易硬盘保护卡来实现对计算机的批量管理。

3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软件保护卡技术和硬盘保护卡技术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也让实验室管理人员从琐碎的维护工作解放出来。然而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教学手段和工具软件的升级对更新较慢的计算机硬件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又面临着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环境变化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教学软件随时间的发展会逐步更新升级,而计算机硬件设备往往需要使用5年以上,使得原来计算机规划的硬盘分区空间也会越来越不满足教学实验要求,而且操作系统升级后,原有保护卡功能对操作系统的支持功能也受到限制。因此,重新规划计算机硬盘分区和增加硬件投入将是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 计算机硬件配置异构问题

计算机的硬盘保护卡是严重依赖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在安装硬盘保护卡以后,虽然可以实现计算机终端的系统配置与集中管理,但计算机系统在批量同传时,只能在同一硬件类型的计算机之间实现。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大多是分批次建设投入,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因配置不统一,就不能实现同一局域网内统一的网络对拷功能。从而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额外维护工作量。

3) 软件安装注册问题

目前,实验室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大多是破解版的专业教学实验软件,对不同的计算机要求使用不同的注册码。当某一台计算机对安装软件注册激活,由硬盘保护卡对计算机通过网络传输克隆后,其他计算机上的同一软件往往提示注册失效,导致该软件无法有OS上使用。此时,往往需要管理人员逐台开启计算机保护功能,对相关软件进行注册激活,这种情形对管理人员而言工作量可想而知。

4) 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

计算机硬盘保护卡的重要功能是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随着网络病毒程序的侵入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破坏硬盘保护卡的防线也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给正在进行的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虽然计算机在重启系统后,操作系统又可以恢复,但是不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做定期的升级补丁程序和更新,也容易带来相关安全隐患。

4 虚拟化技术对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作用

虚拟化技术主要包含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等几个部分[3],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虚拟化技术的成熟,虚拟化技术已经在部分高校的实验室计算机管理中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尤其是桌面虚拟化已成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新技术模式。

桌面虚拟化是以Client/Server的计算模型为基础,将本地计算机中的桌面环境从PC机中分离出来,由服务器提供“虚拟化”的系统桌面,在局域网等环境中为终端设备提供与本地计算机相同的用户体验。[1]其主要特点在于将使用与运行分离,终端用户可以利用瘦客户机加显示器,一体机,独立PC机,PAD等多种终端设备使用虚拟桌面,而虚拟桌面镜像则存储运行在网络中的服务器上。

目前桌面虚拟化技术相对成熟的公司主要是Citrix(思杰)、VMware和微软[4],相应的虚拟化技术分别是Xen、VMware View和MED-v。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应用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主要是基于Xen和VMware技术的产品。国内相关厂商主要有:三盟信息科技,青葡萄科技,深信服科技、噢易科技与和信创天科技等。

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计算机硬件资源效率低落的问题。实验室计算机在部署桌面虚拟化应用后,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

1)管理维护工作

桌面虚拟化软件提供了统一的WEB操作管理平台,实验室管理人员只需要在一个管理界面上操作相应的虚拟机镜像,就可以轻松实现对终端PC等设备的运维管理、操作系统更新、应用软件安装,桌面环境切换等一系列操作,从而提高实验室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使用效率。

2) 统一桌面环境

桌面虚拟化技术能提供终端设备统一的操作系统桌面环境, 而且对终端设备的性能要求非常低。不论实验室计算机的配置如何,只要能满足软件运行最低配置要求,都可以根据需要运行统一的桌面应用环境。因为桌面数据的处理都在服务器上进行,终端设备只显示虚拟桌面图像和传输操作命令,在软件安装或操作系统升级时,管理人员只需要在一个虚拟桌面上进行超级权限操作,就能立刻同步到其他终端设备上。

3) 软件兼容性不再受限

桌面虚拟化技术能够通过对虚拟机资源的划分,生成虚拟的硬件ID号,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软件注册时要求绑定硬件ID的问题,从而在技术上解决了各种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对终端硬件设备参数依赖的问题。

4) 数据信息安全

桌面虚拟化的数据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上和网络中,如果更换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发生故障都不会影响用户数据的恢复。只要服务器中的虚拟桌面镜像无损,均可以保障在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正常地使用虚拟桌面,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5 实验室桌面虚拟化的实现

目前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实现的桌面虚拟化有两种主流技术模式:瘦客端与非瘦客户端模式[5]。瘦客户端中的所有数据资源均在服务器中。非瘦客端是把独立PC机作为客户端。在网络启动模式下,非瘦客户端运行的桌面是服务器中的系统镜像,在管理模式下,非瘦客户端运行的是本地的操作系统。不管是瘦客户端还是非瘦客户端,只要与服务器连接,在启动时就可以选择所需要系统镜像。

针对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现有PC设备和教学环境特点,实验室采用的是非瘦客户端的桌面虚拟化技术方案。选用的软件产品是北京和信创天科技的VEMS-EDU-A (版本v3.0)。实验室网络环境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实施桌面虚拟化技术的过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 在服务器上对操作系统分区设置文件系统为NTFS格式,安装Winodows或Linux操作系统并对系统电源、网卡等参数进行优化。

2) 在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上安装MySql数据库,解压安装VEMSServer服务端管理软件,设置通信密钥、集群名称、选择绑定网卡等操作,完成该操作后,安装及配置VEMS ManagerWEB软件,完成管理端与服务器端的连接,并在管理端中设置显示策略,回写策略,网络策略和磁盘组策略等操作。

3) 设置客户机操作系统所在分区格为NTFS格式,在客户机上安装VEMS Client软件,并在客户机BIOS中设置系统引导顺序为网络引导,重启机器后,客户机自动与服务器WEB管理端连接,并在回应界面中提示输入客户机编号。在WEB管理平台中对该编号的客户机设置为硬盘启动模式。

4) 设置任意一台离线状态下的客户机为超管模式,启动该客户机,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安装完毕后,设置系统上传命令,将操作系统镜像上传至服务器目标目录。之后,关闭客户机,在WEB管理平台中取消该客户机的超管理模式,并设置启动模式为网络引导。

5) 批量设置其他客户机的BIOS引导顺序及编号,重新启动客户机后,让客户机自动从服务器上下载操作系统镜像,完成客户端虚拟云桌面的部署。

6) 若客户机系统需更新,可再次设置某离线状态客户机为超管模式,启动该客户机,完成系统及应用软件更新后,关闭并取消该客户机的超管模式。然后,启动其他客户机,进入操作系统后客户机会自动下载更新。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安装与设置,就完成了实验室计算机VEMS桌面虚拟化的部署与更新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VEMS虚拟化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的简化实验室在硬盘保护卡模式下的相关管理功能,解决保护卡在实验室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提高了对管理大批量的计算机系统更新与升级工作的效率。但是,相较于硬盘保护卡对计算机的一键唤醒功能,VEMS虚拟云桌面解决方案也显示出相应的不足。

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文2

【关键词】云计算体系结构业务实例IDC

1 云计算定义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云计算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因其所指的“什么都能做”而受到业界的广泛批评。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对云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云计算的涵义。可以通过以下几条语句来描述它:

(1)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广泛共享计算资源的一种计算方式,而不是使用本地PC的软件或存储;

(2)云计算是快捷接入互联网所提供的远端站点的一种延伸。理论上,这是一种范式转移,对用户来说,云将实现的技术细节抽象了,用户不需要也不用了解和控制组成云的技术架构;

(3)云计算描述了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IT服务的补充、消费和交付模式,它提供典型的基于互联网的业务――以动态可扩展的和虚拟的资源作为服务;

(4)典型的云计算提供商交付公共在线商业应用,这些商业应用在客户端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而软件和数据则被存储在服务器端。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着给云计算下一个定义:提供计算能力,将底层技术架构(如: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抽象为计算资源,方便地、按需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的共享池,计算资源能以少量的管理代价或由服务提供商交互而被快速提供和释放。这个定义描述了云计算的五个必要特性:

(1)按需自助服务:申请、调整和释放资源均由用户在管理界面上自行操作;

(2)广泛网络访问: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接入方式均可以访问到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

(3)资源的池化:计算机的物理资源不再专人专用,而是有需求才占用,不需要就释放;

(4)良好的弹性:资源的调度能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的扩张和收缩;

(5)计费服务:可满足公用服务的运营需求,资源的使用以计时和计量来收取费用。

其实云计算所涵盖的技术并不具有创新性,它是很多已有技术的抽象、进化和综合:

(1)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和并行计算的一种形式,一群联网的松耦合计算机可协同处理非常巨大的任务,如同一台超级的虚拟计算机。通常用于科学计算;

(2)公用计算/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将计算资源打包,如计算能力和存储,作为一项可计量的服务,类似于传统的公用设施(例如:水、电、气)。由亚马逊首先进行商用;

(3)自主计算(Autonomic Computing):计算机系统具有自主管理能力。

从工作原理层面来看,云计算=网格计算。工作负载被传送给由分派任务的主控节点和工作的从属节点组成的IT基础设施,主控节点控制分配给工作负载的资源(即有多少从属节点运行并行化的工作负载)。客户机只看到工作负载被分配给云/网格,然后结果返回给它。从属节点可以是虚拟主机,也可以是物理主机。

从运营层面来看,云计算=公用计算/效用计算。这是Amazon EC2等的商用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由一个外部实体来维护IT基础设施,而客户购买这个基础设施上的时间/资源。正是这种“在云中”致使云计算分布在Web上,处在向它租用时间和资源的机构之外。

从运维管理层面来看,云计算=自主计算。大规模硬件节点(1000至100万)所组成的云,若仍采用以前的IT系统运维模式,大量的运维工作要由人工来处理,这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需要云计算具备自主管理的能力。

2 云计算分层体系

云计算有着庞大的体系结构,通常人们只看到它的某个方面,就如经典故事“盲人摸象”中的盲人对大象的感觉,如图1:

图1云计算之盲人摸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就云计算这头“大象”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云计算是由5个层面构成的分层体系,这5个层面是必不可少的,如图2所示:

图2云计算分层体系架构

各层的详细描述如下:

2.1 云客户端(Cloud Clients)

云客户端,有时又称为云终端或云电脑,是直接面向客户的人机接口。一台云客户端由计算机硬件和/或计算机软件组成(计算机软件是否存在,取决于云计算应用,可能需要特别设计用于获得云服务的软件,否则云服务就不能使用)。现下流行的云客户端有:

(1)手机:基于Linux的Palm(预置WebOS的Linux核心)、Android(Linux核心)、iPhone(Darwin核心),以及基于Microsoft的Windows Mobile;

(2)胖客户端:CherryPal、Wyse、Zonbu、基于gOS系统的;

(3)瘦客户端/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Mozilla Firefox、Google Chrome、WebKit。

2.2 云应用(Cloud Applications)

云应用是在软件结构上采用云计算,通常不必在客户端安装和运行应用,所有的操作、维护和升级均在服务端进行,因此可以减轻软件维护、日常操作和支持的负担。可以作为云应用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基于网络访问的和可管理的商用软件;

(2)活动管理是由服务端控制,而不是客户端,使得客户可以通过Web方式远程访问应用;

(3)应用的交付更接近一对多的模式(单实例、多租户架构)而不是一对一模式,包括架构、价格、合作伙伴和管理特征;

(4)集中化的功能更新,不需要在客户端下载补丁和升级包。

现有网络应用可以划入云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Web应用:有Webmail、Facebook、Twitter、YouTube、Yammer等。

Webmail:利用浏览器通过Web方式来收发电子邮件的服务或技术,不需借助邮件客户端;

Facebook:起源于美国大学校园的社交网站,国内类似的有人人网等;

Twitter:国外的一个网站,它利用移动网和互联网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的典型应用。目前国内也出现了许多类似Twitter的网站,比如说说、饭否等,与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商、即时聊天工具绑定;

YouTube:国外的视频分享网站,国内有youku、tudou等。

(2)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如:Google Apps、Salesforce、Nivio、、Zoho、等。

Google Apps:Google在线应用服务,提供带有私人标志的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上聊天)、日历工具、网站设计工具、协同办公工具等,这些服务都由Google托管,而不需要用户安装或维护任何软硬件;

Salesforce:提供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它开辟了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通过互联网使用企业级应用软件,按需使用、按需付费。国内的XTools、八百客等也提供类似的在线CRM服务;

:在线教育软件公司提供的基于云的人才、业绩、学习管理及培训的软件平台,按需应用和付费;

Zoho:AdventNet公司开发的一个办公室软件套装,提供全方位的在线商务办公解决方案;

:基于云的网络学习平台。

(3)软件+服务:Software plus Services,将客户端的软件与托管服务结合在一起,这是软件即服务与传统客户端软件互补的概念,如:Microsoft Online Services。

2.3 云平台(Cloud Platform)

云平台又称为平台即服务(PaaS),它将计算平台和/或解决方案栈(有多层)作为一项服务,通常基于云基础设施来支撑其上的云应用。因其避开了成本、复杂的采购、底层硬件和软件层管理,它可以有效促进应用部署。

现有的云平台主要有两大类:

(1)解决方案栈

解决方案栈(Solution Stacks)是指实现功能完备的解决方案所需要的一套软件子系统或组件,解决方案可以是一项产品或服务。例如:开发一项Web应用,就需要用到操作系统、Web服务、数据库和编程语言,常常提及的有:LAMP(操作系统――Linux,Web服务――Apache,数据库――MySQL,编程语言――Perl、PHP或Python)、WINS(操作系统――Windows,Web服务――IIS,编程语言――.NET,数据库――SQL)。

当前,云平台的解决方案栈有:

Google App Engine:在Google集群中开发和托管Web应用的平台,目前,它只支持Python和Jave编程语言。主要的竞争对手有: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微软的蔚蓝服务平台(Azure Services Platform);

Rackspace Cloud Sites:Rackspace Cloud公司提供的一项Web应用托管/云平台服务,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支持PHP 5、Perl、Python和.NET语言。Rackspace Cloud公司还提供Cloud Files(云存储)和Cloud Servers(云基础设施)的服务;

Engine Yard、Heroku:基于Ruby on Rails的云平台;

Azure Services Platform:基于微软数据中心的互联网云端(不只有云平台,还有客户端)服务平台,提供Windows Azure云操作系统,所有的服务和应用都运行在这个操作系统之上。该平台提供5项服务:Live Services、SQL Services、.NET Services、SharePoint Services、CRM Services;

:Salesforce公司的PaaS产品。该平台能使外部开发者创建额外的应用,并将这些应用整合到Salesforce的主应用中,而且这些应用都是托管在的基础设施中。

(2)结构化存储

1)数据库

基于云的数据库,目前有:

Amazon SimpleDB:Amazon的分布式数据库,它与Amazon的EC2和S3共同组成亚马逊网络服务;

BigTable:Google的数据库系统,基于Google文件系统(GFS)、Chubby Lock Service和其他的Google程序,不对外界直接提供业务。

2)文件存储

基于云的文件存储,目前有:

Amazon S3(Simple Storage Service):Amazon的在线存储服务,是一项公共收费服务,Web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它存储数字资料,包括图片、视频、音乐和文档;

Nirvanix SDN:Nirvanix公司的云存储产品,将来提供Clound NAS。它将Amazon S3作为其竞争对手;

Rackspace Cloud Files:Rackspace Cloud公司的云存储产品,提供对媒体文件的在线存储和内容分发。

3)队列

基于云的消息发送,如:Amazon SQS(Simple Queue Service),提供计算机之间消息的可靠发送。

2.4 云基础设施(Cloud Infrastructure)

云基础设施,也称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指计算机基础设施的交付使用,典型地表现为一个平台虚拟化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物理机

各种IDC提供的物理主机租用。

(2)虚拟机

主要指基于操作系统的虚拟化,将一台物理机资源虚拟成多个操作系统并行运行,每个操作系统相互独立。目前有:

Amazon EC2: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亚马逊弹性计算云,能够根据用户需要扩展或收缩计算资源。EC2采用Xen虚拟化技术,每个虚拟机被称为一个实例,功能等同于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虚拟专用服务器,按月收费(而云平台按使用收费)),以EC2 Compute Units为CPU基本单位,等同于2007年的1GHz的Opteron或Xeon处理器;

Rackspace Cloud Servers:Rackspace Cloud公司的云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基于Xen的虚拟机,4核CPU和16G内存。它以2008年10月22日收购的Slicehost产品为基础,支持大量的Linux版本,如:Arch、CentOS、Debian、Fedora、Gentoo、Red Hat和Ubuntu,对Windows的支持有些滞后;

GoGrid:一项云基础设施服务,基于Xen技术,支持Linux和Windows(Server 2003和Server 2008)的虚拟机。GoGrid提供世界上第一个多服务器控制面板,允许用户在几分钟之内部署和管理负载均衡的云服务器(Cloud Servers)。

2.5 服务器层

服务器层是由计算机硬件和/或计算机软件组成的,这里的计算机软硬件均是针对云服务的交付而特别设计的。

3 云计算在国内的应用

在上一节中,云计算实例均为云计算企业对外运营的盈利工具,被定义为云计算公共云。这是主流意义上的云计算,其资源按细粒度的动态提供。客户通过Web应用/Web服务方式在互联网上自助服务,由云计算提供商共享其资源,并按细粒度的使用收费。

在国内,最可能演进到云计算公共云的实体是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与云计算对外提供资源的特点非常相似,不同的是IDC所提供的资源更加粗粒度和更加底层,如:机房空间、机架位置和服务器整机等。IDC发展到现在,已经凸显出以下问题:

(1)市场方面:国内IDC提供商主要有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专业IDC运营商(世纪互联),各IDC提供商之间基本上是同质、低价、低水平的无序竞争,如:机房租用或建设成本的竞争、通信管道的竞争以及能源的竞争,这也是当前绿色IDC无法大行其道的原因;

(2)业务方面:IDC业务结构单一,以主机托管业务为主,缺少增值业务,不利于商业模式的演进和新业务的展开,而且多样化的托管主机不利于统一管理和节能规划;

(3)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运营商的各IDC之间资源利用不均衡,地方差异大,如发达地区的IDC资源非常紧张,而发展中地区的IDC资源却因得不到充分利用而显得“富余”。

因此,IDC提供商需要引入新技术,优化IDC架构,降低运营成本,而满足这种需求的新技术将是云计算。云计算将给IDC带来以下新特点:

(1)统一运营和管理:整合地理上分布的IDC资源,实现用户业务的地理无关性,从成本上抹平地区差异;

(2)跨多个IDC容灾备份:实现统一运营和管理,从而带来跨IDC的容灾备份特征,为容灾要求特别高的用户(如银行和证券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3)自动化的运维管理:云计算复杂的体系结构以及庞大的规模必然导致维护难度的增加,所以必须依赖系统本身的自动运维,减少人工参与。当前IDC的人机维护比例是1:100,而云计算运营商的人机维护比例是1:1000以上,Google甚至达到了1:5000;

(4)从系统架构上降低PUE:云计算的架构通过其开机、停机、并机的高弹性来提高服务器利用率,保证开机服务器的利用率达到70%以上,从而有效降低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目前,传统IDC的PUE均在2.1以上,采用云计算架构可以将PUE降低到1.6以下;

(5)快速的服务及产品交付:当前一项IDC业务从申请到开通,通常需要多个业务人员的参与及3个以上工作日,而云计算IDC通过用户自服务的门户以及自动化任务流可实现即时开通;

(6)丰富的业务结构:将云计算引入IDC,也当然引入了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在IaaS、PaaS和SaaS各个层面均能提供多样化的业务类型和业务粒度。

除了云计算的公共云以外,还有在企业内网中提供仿真云计算的私有云。之所以说是仿真,是因为私有云不具备云计算的低成本(需要大规模才能实现低成本)、多租户、管理外包和计量性等特性,而着重于数据安全、维护管理和可靠性。私有云因为企业仍需要购买、建设和管理而遭受广泛批评,而其本身并没有获得云计算的低投入和少管理的好处。但值得注意的是,私有云是向公共云过渡的阶石,特别是对金融企业及那些看似“云”的未来数据中心。

4 结束语

云的到来总是携风夹雨,云计算也不例外。业界对其争议颇多,不少人对云计算的前景产生困惑,甚至持否定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业界不乏有深厚技术储备的企业在努力推动着云计算产业向前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云计算是一个产业链,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各类IT企业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已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云计算的发展方向是没错的,只是发展的路上总会有些拌脚石或拦路虎。

由于体系结构的复杂性,要将云计算技术落实到企业应用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的配合,以及客户化的定制。这个工程需要由云计算的技术集成商来实施,拉近前沿技术与商业应用的距离,从而使云计算技术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张为民,等编著. 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IBM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 虚拟化与云计算[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文3

【关键词】虚拟现实 银行系统 培训 虚拟银行

一、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作灵境、幻真),也称灵境技术,在国外同类的术语还有人工现实及电脑空间等。1965年,Sutherland在篇名为《终极的显示》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思想,美国的JaronLanier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VirtualReality”一词,即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虚拟现实技术最早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进入90年代,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与不断改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相匹配,VR的应用开如向民用诸多领域延伸。例如,虚拟教学、实验与培训、工业上的设计与规划、电子商务与产品展示、模拟人体器官、虚拟手术等。所以本文也重介绍下VR在银行系统的应用。

二、虚拟现实系统

(一)虚拟现实定义

VR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

从本质上说,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听、触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二)虚拟现实特征

虚拟现实的主要特征是: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这些使操作者能够真正进入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三维虚拟环境中,与之产生互动,进行交流。通过参与者与仿真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借助人本身对所接触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启发参与者的思维,以全方位的获取环境所蕴含的各种空间信息和逻辑信息。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和人机互动的趣味性是虚拟现实的实质特征,对时空环境的现实构想(即启发思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虚拟现实的最终目的。

图1 VR技术三大特征

(三)虚拟现实实现

要实现虚拟现实,让人沉浸到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通过软件实现。

在硬件上,必须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

1.跟踪系统。跟踪系统的任务是实时检测出虚拟现实系统中人的头、身体和手的位置与指向,以便把这些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生成随视线变化的图像。它包括:电磁跟踪系统、声学跟踪系统、光学跟踪系统等。

2.触觉系统。在虚拟现实系统中,产生“沉浸”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用户能用手或身体的其他能动部分去操作虚拟物体,并在操作同时能感觉到虚拟物体的反作用力。数据手套、空间球、数据衣可满足在三维空间中因为有六个自由度的要求。

3.音频系统。听觉环境系统由语音与音响合成设备、识别设备和声源定位设备所构成,通过听觉通道提供的辅助信息可以加强用户对环境的感知。

4.图像生成器。图像生成和显示在VR环境中,图像生成和显示技术显得很重要。

5.可视化显示设备。可以生成一个具有沉浸感的虚拟现实环境,如头盔显示器、手持式立体显示设备等都能在双目视觉中产生立体感。

在软件上,可以用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建立真实世界的场景模型,与硬件无关,仅是一种软件技术来实现虚拟现实。

在虚拟现实的实现上,由于采用上述的VR设备目前的价格昂贵而普及率很低,所以目前网络上大多数VR系统都采用伪VR,即只有三维逼真的交互式画面而不需特殊设备,这尽管使VR的功能打了折扣,但相对于传统的人机界面,已是有了质的提高。随着网络时代大规模应用的到来,市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迫切,由此也促进了各种VR技术的发展。

实现vr的软件技术还有很多,本文仅选择一种作为举例。

第一,采用的VR软件为cult3d。VR实现软件有Virtools,Quest3d,VRML,viewpoint,Cult3d,java3d等。本文采用cult3d,因为Cult3d内核是基于java,可以嵌入java类,利用java来增强交互和扩展。Cult3D又是一种跨平台的网络应用程序,支持主流浏览器。

使用max和culd建立产品模型,通过cult3d和java API实现场景交互,通过jsp技术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通信及对数据库的操作。

第二,建模工具采用3DS MAX:还可用MAYA、Plasma等,在虚拟现实方面:主要要求对场景物体进行建模,并可以通过相关的插件输出为其他文件格式的模型。因此本文采用3DS MAX对实物建模。

第三,开发工具:Java。

第四,web服务器:WebLogic。

通过VR软件技术实现虚拟现实如图2所示。

综上所示,描述了通过软件技术实现虚拟现实,下面讨论虚拟虚拟现实在应用在银行系统中有哪些好处。

三、虚拟现实在银行系统中的应用

(一)在机房生产环境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银行的生产环境是一个超巨型系统,需要实时的数据交换,是重要的数据处理和运行中心,同时,机房建设及环境设施也在飞速增加,形成了以机房为核心的银行业务体系,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到银行业务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对于机房设备的监控管理是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机房环境的高噪声、高辐射、高电压也给人的健康带来了危害。采用VR技术,真实动态的模拟机房环境,将给管理人员和值班人员带来以下好处,表现在:虚拟机房环境后,通过web3D技术,动态的展示机房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概况信息,包括机房温度、湿度、烟雾告警,ups状态监控,可根据预定数值,自动报警。值班人员或技术人员可以不进机房,实时的查看应用系统异常情况,以及时解决问题。所以通过交互的方式对机房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查看,利用vr技术,机房相关人员在办公室即可像进入机房一样进行巡检,查看配电柜监控、监测报警,及时掌握机房全部设施和软件系统的运行情况,减少值班人员的运维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管理模式。

(二)在培训和管理中的应用

银行的生产系统、经管系统众多,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所以银行进行培训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传统的培训方式不能使员工快速掌握。尤其是面向现金业务的生产系统,如果应届生不培训好,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通过虚拟业务生产系统和相关的应用系统后,柜员更能准确快速的掌握柜台上的业务知识,加快上岗速度。因此,将虚拟技术应用在培训和管理的优势表现在:

生产系统经常升级及出现新产品,而且,风险性极强,无论是新入职的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通过虚拟现实的系统进行操作实践,如同真正上岗一样,会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可练习如何答疑,如何营销产品,上岗结束后,会计主管也可对其传票进行审核。而且,管理人员通过回放培训人员的操作过程,在选拔任用人员的决策上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在经管系统和其他产品的培训中,可通过视频、动画、文字、声音等实时和培训老师进行交流,如同现场培训一样。

(三)在虚拟银行上的应用

引用了VR技术的银行比网上银行又更进一步,用户如同真的进了一个网点中,可以随意漫游,看宣传折页,向大堂经理咨询业务,办理查询、缴费、转账等业务,也可和理财人员讨论理财业务,如同面对面交流。银行通过虚拟现实银行能更全面的观察客户、了解客户,以便发掘贵宾客户,而客户通过身临其境的实时交流,及时掌握金融信息,免去跑银行之累。

四、结束语

VR概念早已提出,但至今还没到普遍应用的程度,尤其银行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生产系统和经管系统,要想把VR技术真正引用到银行系统中,实现场景模拟,智能互动等,都是一个巨大工程。尤其是银行范围广,覆盖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客户尤为众多,分布式环境下的网络带宽的限制、安全性等都需要考虑。但随着VR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熟,其应用在银行中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正浩,金城元,朴光宇.三维魔术——Cult 3D & 3DS MAX.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黎连业.机房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维护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张菁.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浩,戴居丰,杨磊,杜忠友,刘秀婷,孙翠娟.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5(01).

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文4

信息,同企业其他资产一样是种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信息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纸质的、电子的、图像的等。我国信息专家钟义信认为:“信息是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自我显示。”顾名思义,信息安全既保障“信息”的“安全”。关于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为:“信息安全是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我国信息安全专家沈昌祥院士则认为:“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中断、修改和破坏,为信息和信息系统提供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二、企业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2.1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方案概述

2.1.1信息安全体系设计原则

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的设计应遵从以下原则:

(1)性能平衡,合理划分: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低点”的性能,保证各层面能得到均衡防护;按照合理原则划分为安全等级,分区域、分等级防护。

(2)标准一致,功能互补:在产品技术、产品设备选择方面,尽可能遵循同一业界标准;充分考虑不同厂商、不同安全产品的功能互补,在进行多层防护时,考虑使用不同厂家的。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1.2信息安全体系框架

网络安全的实现不是目标,是过程。其过程经历了安全评估、制订安全策略、安全培训、安全技术实施、安全网络检测、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等环节,并不断地螺旋式提高发展,得以实现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体系的三要素:管理、技术和运维。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系统和机制的协调,明确技术实现方法与相关安全操作人员的职责,从而达到安全风险的发现和有效控制,从而改善的安全问题反应速度和恢复能力,增强整体网络安全能力。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安全组织结构;技术方面,建立分层网络安全策略;运维方面,通过不同的安全机制,提高网络安全的能力。

2.2企业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2.2.1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概述

(l)设计原则

分析企业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体系。安全技术体系的总体性要求如下:全面综合:采用综合解决方案,体系层次化,具有纵深性。集成统一:有效集成各类管理工具,集中化管理所有IT系统。开放适应:支持各种安全管理标准,能适应组织和环境的变化。

(2)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框架

通过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进行建设。具体有以下措施:物理安全防护建设;统一容灾备份中心建设;防火墙系统的部署;入侵防护系统的部署;系统安全防护建设;防病毒系统部署;漏洞扫描系统部署;信息审计系统防护。

2.2.2物理安全防护建设

(1)配套设备安全

采用多路供电(市电、动力电、UPS)的方法,多路电源同时接入企业信息系统大楼或主机房及重要信息存储、收发等重要部门,当市电故障后自动切换至动力电,动力电故障后自动至UPS供电。并且,当下级电源恢复后,应立即自动切换回去。这样,既保证了安全性,又降低了运行费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先进和完善的供电系统及紧急报警系统。供电系统中,会有尖峰、浪涌等不良现象发生,一旦发生,轻则断电重启,重则烧毁并引发火灾。这种情况下,UPS也无济于事。为避免对供电质量和造成不安全因素,可以使用电力净化系统。电源净化系统不仅保证电源质量,同时还可减少电磁污染,避免信息随电缆外泄。用多路供电接入企业机房及重要部门,降低了运行成本,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

(2)计算机场地安全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如国标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规定了站址选择条件:计算机场地尽量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信、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应尽量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应尽量远离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应尽量建在建筑物的高层及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规定了温度、湿度条件并将它分成ABC三级;规定了照明、日志、电磁场干扰具体技术条件;规定了接地、供电、建筑结构条件等。

2.2.3统一容灾备份中心建设

无论企业信息系统设计、维护得多科学合理,故障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设计时都应考虑容灾解决方案,即统一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基本思路是“数据冗余+异地分布”,即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份或多份数据冗余,利用数据的冗余性和地理分散性来提高对灾难事件的抵御能力。企业数据容灾,存储是基础,备份是核心,恢复是关键。信息网络采用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的混合方式,以确保数据或系统的安全。通过各种层面的冗余技术,减少单点故障;使用合适的备份技术实现针对各个位置存放的数据的保护、隔离和严格访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包括:存储磁盘的冗余设计,对系统盘采用RAID1技术,对数据盘采用RAID5技术。数据的冗余备份设计:数据库数据文件的存放采用基于SAN架构的存储方案,在保证读取速度的同时,利用远程数据镜像和数据复制技术进行冗余备份,在区域性空难发生时能更大限度保证数据完整和安全。对核心业务的数据库数据,还可利用SQLServer自带的数据备份工具进行数据库文件备份,有效应对文件损坏或人为误操作带来的数据风险。对正常业务中关键数据或全业务数据进行保护,将主数据库的数据以逻辑的方式在异地机房建设一个同样的数据库,并且实时更新数据,当主数据库因灾损坏或失去,异地数据库可以及时接管业务,从而达到容灾的目的。

三、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文5

关键词 erp;神华集团;黄骅港;实施;运维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08-03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截至2012年底,神华集团共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1家,其中黄骅港务公司(简称黄骅港)是神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的出海口,一、二、三期工程建设投入运营后吞吐量高达亿吨,并且在生产规模、市场竞争、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取得长足的发展,现已跻身国家煤炭运输大港行列。

2010年,神华集团组织并大力推动了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了“sh217”十大信息化建设项目。erp作为“sh217”信息化工程的核心项目,能否有效、顺利地实施,将是保证公司信息化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而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erp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项目总体目标分三阶段逐步实现,即设计与试点阶段、推广实施阶段与深化应用阶段。设计与试点阶段,即选取核心产业链上,煤炭、铁路、港口、电力典型单位各一家,应用典型设计模板启动试点实施工作。

作为集团规模与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黄骅港众望所归地被选为港口板块的唯一试点单位实施erp项目,同时也给港口未来业务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黄骅港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集团的前列,自建港十多年来,公司先后进行了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生产运作管理(mis)系统、财务信息化管理(nc)系统等一系列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打通了“信息孤岛”,为领导决策与分析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这次erp系统实施,与以往的软件系统都不同,是集团在二级公司试点的项目,并不是黄骅立承揽的项目,因此需以达到集团业务目标为基础,严格按照集团erp建设计划、统一部署来实施与运维。这对史无前例的黄骅港务公司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丰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机会。

1 erp系统在神华集团二级公司黄骅港的实施介绍

1.1 erp的内涵

所谓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简称,它将企业的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和其他业务功能整合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erp既是一整套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也是集成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通过实施erp,不仅可以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变革提供动力,为规范管理创造条件,为信息共享提供平台,为辅助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实施erp是当今世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神华集团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决策竞争信息化、风险问题可控化、效益增值最大化的必须条件。

1.2 erp系统在黄骅港的实施概况

神华集团erp系统建设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集中管控、分散推进的实施策略,选用世界一流的德国sap软件产品,项目组由神华集团、信息公司与埃森哲公司三方构成进行具体实施工作。2011年8月19日,erp项目在集团总部正式启动,第一阶段首先是设计和试点阶段。作为八家试点单位之一,黄骅港按照集团erp实施计划与统一要求,派遣财务、物资、销售、人力与信息等条线业务骨干作为关键用户进入集团参与erp项目前期的业务需求调研、模板详细设计与集中配置开发等工作。

2012年3月,借调的关键用户陆续返回岗位,erp现场实施团队进驻黄骅港。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严密的erp组织机构支持与配合现场实施小组开展实施工作,设立项目总监、副总监、项目经理以及财务组、物资组、人力资源组、销售组、技术保障组与综合协调组,各司其职,协调合

作,保质保量完成了用户接受测试、数据收集与转换、用户手册编制、最终用户培训与考核、用户权限收集与配置、报表开发等关键任务,并按照系统上线数据切换策略与支持方案,通过一个月的系统模拟上线运行,于2012年10月8日,erp系统成功正式上线,黄骅港各项业务平稳运行,准确完成了月结工作,顺利通过集团专家组的评审。

同时作为集团首家erp系统设备管理(pm)模块的实施单位,黄骅港与信息公司实施顾问组成pm项目组,针对港口现状需求和未来发展蓝图,设计、优化各类维修工单、外委服务采购、设备台帐维护等30多个业务流程,收集并整理功能位置、设备、物料bom主数据将近5万条,于2012年11月1日成功上线pm系统,进一步实现了设备的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在集团二级公司中起到标杆作用,与同一平台的物资、财务、销售模块实现业务集成,完全取代了原有多系统平台接口的集成模式,黄骅港信息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 黄骅港erp系统实施的成功经验

此次erp系统实施很有特色,并不是黄骅立承揽的公司级项目,而是集团级项目在二级公司的试点实施。换句话说,此次黄骅港erp系统的实施只是集团erp整体实施的一部分,是为集团信息化建设而服务的。这种模式黄骅港在信息系统实施中第一次遇到,难免有些不适应,但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信息中心在erp项目总监的领导、动员与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到erp系统建设中,努力克服首次参与集团级项目的不适与困难,协调平衡公司个性化业务需求与集团整体目标的利益冲突,圆满完成了试点单位项目实施的各项任务,erp系统在黄骅港平稳顺利运行。此次erp系统实施的成功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服从集团统一部署,兼顾本公司个性化需求,是黄骅港erp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神华集团在erp系统建设中,制定了统一的实施计划,建立起完善的项目组织机构与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港口板块试点单位黄骅港遵循集团整体部署,按照项目主体计划分解各项具体任务,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及时汇报项目实施进度,有利保证了10月份系统整体上线运行这一重大节点目标的

实现。

服从集团统一部署并不是牺牲黄骅港个体利益,而是顾全大局,在与集团erp建设整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适当得发挥二级公司的实施特色,满足各级用户的业务需求。比如,设备管理(pm)模块作为集团首次在黄骅港实施的pm项目,起初并不在集团erp项目试点阶段的实施范围中,是黄骅港决策者根据公司迫切的设备管理需求,经过多方协调向集团申请下来的特色项目,也成为黄骅港erp系统实施中的亮点。

2.2 系统的成功上线离不开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

支持

erp的实施涉及企业的管理、生产、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绝不是信息中心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和软件实施商所能做成的,必须有决策层领导的支持与参与,这样才能注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参与到项目中,动员全体员工做好迎接管理变革的思想准备,减少实施erp中遇到的阻力。

黄骅港领导班子高度重视erp系统这次试点实施任务,紧紧把握提升港务公司管理水平的大好时机,认真安排部署,动员全体职工不怕困难、密切配合、全员参与,把项目建设作为共同的事业来重视,为其他兄弟单位erp实施做出了表率,全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展开,为erp系统成功上线保驾护航。

2.3 模拟上线的试运行方式为系统成功上线提供了充足的准备与积极的借鉴意义

按照集团实施安排,erp系统在八家试点单位正式上线前均有一个月的模拟上线阶段,而且制定了完备的上线支持方案与数据切换策略作为保障,目的就是通过实际业务的模拟运行,全面检查整个erp系统是否具备支撑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检验与锻炼各级用户的操作水平,增加操作熟练度,提升用户信心。

实践证明,模拟上线的试运行方式成功演练了黄骅港各项业务的从始至终,对于模拟过程中发现的权限类问题、系统操作类问题、业务流程类问题、数据类问题等各类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减少了正式上线时问题突发引起工作混乱的风险。模拟运行也可以认为是一次更加贴近真实业务、更加全面、参与人员更广的系统集成测试,是erp系统成功上线的必要保障。

2.4 由浅入深、从上而下向公司各层员工强化培训与宣传erp概念、管理理论及应用操作等相关知识

erp项目的实

不是简单计算机项目而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思想上的重大变革,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培训与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项目实施很重视erp相关知识的培训与传递。在项目的前期,集团组织八家试点单位进行了erp基础知识与业务操作两场知识竞赛,从上而下普及了erp管理理念,提升了广大员工对erp项目的参与热情,保障了实施质量。在试点单位现场实施阶段,黄骅港erp项目组对公司各级员工先后进行高层培训、关键用户集成测试与接受测试、最终用户培训等多轮培训,使公司高层领导、部门业务骨干和普通员工在不同层次上系统地接受erp的管理理论,并逐渐适应系统实施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帮助erp操作人员正确掌握未来的业务操作规程、了解erp的相关知识并具备系统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相关工作,确保上线后各项业务平稳运行。

2.5 在数据收集、清理与转换上严格把关、认真核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与准确性

数据是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系统尤其是erp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数据必须要做到完整、准确、规范、及时,才能成为企业决策支持和日常管理的依据。

神华集团信息化建设者深知数据的重要性,专门搭建了一个主数据管理平台mdm系统,整合与加工物资、设备、供应商、客户、会计科目、成本中心等主数据,并制定了相应的主数据管理办法,规范主数据标准,确保数据质量。黄骅港在实施中,抽调专业人员脱产参加设备、物资等主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并做到严格把关、认真核对,尤其在系统上线前数据准备的关键时期,erp项目组在公司领导的多次强调与关注下,完成了财务、物资、设备等静动态数据的模拟导入与正式导入,最终实现erp系统的上线切换,确保各业务部门顺利地从原有的业务操作转移到以sap平台为基础的erp业务系统中,积极推进了erp系统上线的进程。

3 erp系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当然,由于erp系统的实施具有系统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黄骅港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尤其这是第一次接触集团级项目的试点实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与调整,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以下列举几种代表性的问题,并给出一定的改进建议。

1)黄骅港个性化需求与集团整体目标难免发生冲突,建议协调平衡好各方利益,在全局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满足港口特色要求。

这是集团级项目在二级公司实施常遇到的问题。例如,pm模块实施时,黄骅港关键用户提出开发对资产新增、调拨、报废的批量审批需求,但这与集团erp尽量采用sap软件标准功能、避免多次开发造成利用率不高影响集中管控的要求相冲突,erp项目组经过与集团erp领导、黄骅港关键用户多次协调沟通,给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即服从集团要求不在sap软件平台中开发批量审批功能,而是利用黄骅港自有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配置开发资产审批流程,满足了双方的要求。

2)关键用户和实施顾问经常中途换人,影响项目进程,建议尽量避免此情况减少参与人员的流动性,或做好交接工作。

参与项目的关键成员中途换人,是信息系统实施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如果没有做好交接工作,会使前期的讨论成果重新反复解释与转移,这会造成项目进度的延误,影响交付成果。黄骅港erp系统实施中,尤其是pm模块现场准备阶段,实施顾问在蓝图讨论时期临时更换成员,公司业务部门也由于没有处理好erp实施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多次更换深度参与的关键用户,造成了沟通不畅、各执一词、浪费时间等问题。建议尽量避免中途换人等现象,保持深度参与项目人员的稳定性,如遇到特殊情况不得不更换成员,请监督安排好交接工作,减少时间、人员的不必要浪费。

3)用户对新系统认识不明确,存在抵触情绪,建议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宣传erp系统带来的深远意义,提升用户的信心。

最终用户对新的系统的接受需要一个心理认同和操作熟练的过程,如果新系统的使用大大加重他们的工作,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另外新的管理方式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引起部分人的岗位危机,也会加大员工的抗拒心理。这种现象归根究底源于使用人员对新系统的不熟悉,甚至好多人都不明白erp究竟是什么概念,当然很难了解实施erp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因此,培训与宣传不只贯穿系统实施的始终,项目规划与上线后的重要阶段也要加强对erp理念的知识转移。erp建设者有责任

传播发扬新系统的变革精神,带领全体人员目标一致地积极投入到erp宏伟事业中来。

4 erp系统在神华集团二级公司的运维特色

对于erp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说,上线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相反,保证系统运行的正常与完善却是个持续改善的过程,这就是运维阶段所做的事情。

2013年1月,神华集团erp项目进入运维周期。由于硬件服务器在集团有专人维护,而且并没有给试点单位设置系统管理员的角色,作为二级公司信息中心运维人员来说,erp系统的运维更加偏重于业务运维与管理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集团erp运维顾问与黄骅港最终用户的桥梁,信息中心运维人员的协调沟通能力变得重要起来。

集团按照“信息牵头、业务主导、分级管理、协调统一”的原则,建立了erp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其中二级公司的运维任务是成立本单位erp运维管理领导小组与erp支持小组,信息中心作为牵头部门,由专人负责本单位erp系统日常运行支持,处理和筛选最终用户提出的问题,向集团erp支持中心提报erp系统应用操作、权限变更、功能优化、业务变更等问题。这种工作模式特别考验运维人员的协调沟通能力,作为集团erp支持中心运维顾问与黄骅港最终用户的桥梁与枢纽,并不是简单地让双方直接对话,而是充分理解最终用户所提需求,然后正确转达给运维顾问处理。因为运维顾问并不了解公司真正的业务情况,最终用户也不是十分清楚系统的技术原理,这就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信息中心运维人员在中间做协调平衡,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这也是运维人员的职责所在。另外,耐心地沟通,杜绝运维顾问与最终用户的相互推诿,引导双方撇清责任冲突只为解决问题,也是运维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

2)严格执行集团运维办法与制度,按照流程办事,但遇到特殊或应急的问题,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来个别对待。

每个问题的提报都需要二级公司运维领导小组与集团中心组的领导签字才能进入处理过程,但签字流程往往很繁琐,影响重要问题的解决。因此当遇到用户很着急的问题,需要限期完成时,运维人员不能简单地拿集团运维制度来敷衍用户,而是本着“用户第一”的原则,积极寻求任何可能解决的途径方法来处理问题,比如联系集团运维中心解释问题的迫切性,寻求运维顾问的理解与支持,并及时汇报本公司运维领导协调集团运维领导为此开绿灯,在不违背运维制度的规定下完成应急问题的解决,提高用户对运维人员专业水平的满意度。

3)认真对待每次提报问题的处理过程,在为用户解决的同时丰富自身erp相关知识,并完成运维阶段的知识转移。

运维人员的角色并不是传话筒,不能认为每次提报问题的处理过程只需运维顾问与用户参与,而忽略自身的价值,或是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此相反,运维人员应该认真对待用户提出的每个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操作问题,都不能以自己没有权限为由推脱,单纯依赖运维顾问解决问题。努力弄清楚用户所提需求的真正意图,然后正确转达给顾问并探讨最优的解决方案,同时把每次问题的处理过程都当作丰富erp相关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机会,耐心向用户讲解,使用户逐步深入地理解erp的先进理念,完成系统在运维阶段的知识转移。

5 小结

erp是当今世界信息化的趋势,是集团型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作为神华集团erp项目的重要部分,二级公司黄骅港erp系统的试点实施与特色运维,不仅为集团其他子公司erp实施提供很有推广价值的借鉴模式,而且其个体性与集团整体性的成功协调与磨合,为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范文6

关键词 :城市燃气; SCADA系统; 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用气量的不断上升,城市的燃气管网也在不断的扩展。这就导致了监测范围十分广阔,监测点数量非常庞大,且地理位置散乱,采用的通讯形式多种多样。而燃气行业的特殊性,要求调度系统能够在紧急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反应、采取行动,控制紧急情况,而且要求做到安全、可靠,尽可能地不影响用户的正常用气。

1.燃气管网SCADA系统概述

随着我国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全线建成供气,以及二线工程2012年12月全线投产,天然气作为洁净的优质能源已在沿线城市得到充分重视和应用,使用领域和范围正迅速扩大,这意味着天然气时代已经来临。为使天然气的普及应用能够惠及千家万户和工商企业,各城市燃气公司投入巨资进行管网改造,完成城市高压管线、门站及调压站等的建设,实现天然气置换。对于庞大的燃气管网,依赖以往的值班员“眼看手记”的方式实现对燃气管网的监控管理,已经满足不了生产调度和安全管理的要求,为此需要引入SCADA系统,完成现场管网参数的实时自动采集和集中监控。近几年,SCADA系统在燃气行业得到迅速普及应用,设计标准和功能要求参差不齐,目前大都由企业或设计院自行制定,建设部在此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可以参考,本文就SCADA系统的规划设计给出一些意见,认为系统的设计要遵循下述原则。

1.1 系统建设原则

1.1.1 燃气管网SCADA系统是燃气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本着实事求是、兼顾发展、统一规划、逐步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采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模式。

1.1.2燃气SCADA系统应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且成熟的技术,力求经济实用,原则上立足于国产设备。其功能和方案应以燃气系统的规模、结构以及对运行管理的要求为依据,力求与管理体制和职责范围相适应,与燃气系统的发展规划相适应。

1.1.3 燃气SCADA系统的建设分为新建和改造,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般应满足未来5~8年的发展要求。新建自动化系统应考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统一设计。改造时,应考虑与规划期限最终方案的衔接。

1.1.4燃气SCADA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文件的规定。

1.1.5燃气SCADA系统应提供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

1.1.6燃气SCADA系统的计算机以微机为主,采用成熟的系统软件。

1.1.7燃气SCADA系统的通信应有多种方式,可根据业主的不同要求,并结合业主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通信方式和通信速率。通信系统的功能、质量、协议应满足有关规定。应对通道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重要的通信通道宜采用独立的双通道,并可手动或自动切换。

1.1.8 SCADA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应加强人员的培训,制定相应的运行管理规程,并严格执行。

1.2 设计原则

系统方案设计应依据当地燃气管网的发展规划,从分析当地燃气系统特点、运行需求和基础条件出发,对主站、通讯、相关配套设施分别做出功能要求、技术规范、设备(软/硬件)方案和分布实施计划。

选择系统平台时应考虑所在地区已投运系统的平台使用情况,以满足系统间互联的需要,宜选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或采用Unix和Windows的混合平台;应选择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硬件设备,建立一个满足精确度要求和现场环境及工艺条件要求、技术先进、稳定可靠、开放实用、操作维护方便、性能价格比高的SCADA系统,能够自动、连续地监视燃气管网和工艺设备的运行,使得在调度控制中心能够完成对燃气管网和站场监控、调度、管理、优化运行的任务。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开放性、扩展性、容错性和灵活性。

2.通讯系统的规划

燃气SCADA系统的调度中心侧和站控侧之间的通讯方式选择,应根据当地通信系统条件、系统规模和特点、地理环境,经全面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比较后确定。目前相对切实可行的是利用成熟的城市公共数据通信网络来搭建SCADA系统的数据传输通道,可选用网通/电信SDH或ADSL,移动GPRS、联通CDMA等来实现,这几类通道在通讯的效率、可靠性和经济性上有很大差异,各燃气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网络服务商的业务水平及取费情况来定。下表给出这几类通讯方式的对照表,供方案设计参考:

通讯方案的设计对SCADA系统的整体可靠稳定和实用性等至关重要,在设计时应与当地的网络服务商做好前期沟通,就网络服务、收费情况和售后保障等方面达成一致协议,确保通讯网络的运行可靠稳定。

3.调度中心系统(主站)的设计

3.1 调度中心SCADA系统(主站)的构成

调度中心SCADA系统(主站)主要由软件系统、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备等组成。

软件系统宜按多层次软件结构设计,遵循模块化设计原则,所选操作系统应为具有开发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成熟的产品。除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外,还应配置包括数据库管理、人机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在内的支持软件,以及当地及远方在线故障诊断软件。在采用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时,所选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为当时主流技术产品。软件应为汉字说明,具有汉字操作指南。

宜采用专业SCADA软件或者网络版的组态软件来实施,功能实现应包括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实时计算分析、历史数据存储、报表统计打印、计算机通信、调度员人机会话、WEB实时等功能应用。

主站计算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等,应本着可靠、可维护、可扩展的要求选配当时主流技术通用产品设计。宜采用分布式结构,由多台服务器、工作站和配套设备构成,具有关键应用的计算机硬件应采用冗余配置。

网络设备应选配性能可靠的网络交换机、路由器,并由此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运行可靠性,应建设成冗余配置的双网络结构。

3.2 调度中心SCADA系统(主站)的功能

1) 数据采集;2) 数据通信接口;3) 数据处理、运算和存储;4) 告警与告警抑制功能;5) 图形功能;6) 制表与打印;7) 运行参数及状态人工设置;8) 控制功能;9) 系统对时功能;10) 人机会话;11) 事故追忆和重演;12) 通道监视;13) Web实时;14) 远程维护及故障诊断;15) 短期用气量预测和生产调度 ;16) 设备台帐管理;17) 电子值班功能;18) 视频监控功能;19) 抢修预案管理;20) 其他。

5 .结语

城市燃气管网SCADA系统是保障燃气企业安全生产和可靠供气的有效技术手段,在SCADA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会不断吸收一些新的技术和设计思想,使得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技术应用更加先进成熟。相信随着天然气应用的普及推广,符合燃气行业特点的SCADA系统的设计标准或规范也将很快出台,并将推动燃气管网SCADA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赵敏. 动力监控系统在维护工作中的作用[J]. 甘肃科技. 2004(08).

[2] 徐淑芳. 监控系统在维护工作中的作用[J]. 科技资讯. 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