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62-001

一、前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而具体的综合的语言运用的基础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等等。而其中,只有增强了文化意识,才能保证语言运用的得体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向学生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及本国的传统文化。

二、文化渗透的意义

文化意识可以帮助语言的学习者更加正确地理解语言以及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而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独立的存在。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它往往受到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还要提高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从小接受的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而英语则来自于西方国家,他们的价值观是个体主义,因此,能否准确地理解英语得体地运用英语,那就要看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程度如何了。在中国国内,完全的汉语文化环境,当然不可能有天然的外国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在学校通过英语教学来获得。

在对初中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若是单纯地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西方文化环境以至于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学生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就会对学生双向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初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过渡时期,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适时适当适度地渗透中外文化,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加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渗透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最主要平台,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最主要途径。新课标要求课改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材多样化。对于初中的英语教材来说,就是要求课文的内容要丰富多样,要涉及到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英语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如传统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等。英语教材的内容要方便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与此同时,还要方便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意识。意思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外社会文化知识的教育。另外,教师还可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外国的节日里,模拟并创造中外文化环境,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体会到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2.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要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收集和学习中外文化,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加深对文化的了解。因为英语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所以在课外的文化学习可适当地偏向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具体来说,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英语小说和报纸,观看英语电影和相关的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的方式学习英语文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文化,真正的了解西方文化。

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英语类的节目,如英语演讲比赛或英语短剧表演等,让学生通过演讲和表演亲身体会外国人的日常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外国文化的资料,并经常组织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浓烈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更加深刻的学习英语文化。

3.比较中外文化异同,加深文化了解,弘扬传统文化

在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比较方法的使用。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中外文化的异同。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体会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通过讨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中国的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之间的异同,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双向跨文化交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在学习外语时体会外语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2)在学习外语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的初中阶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讲到外国人对话引语的时候,一般会是“It’s a fine day today.”“What a beautiful day!”而我们中国人见面都是习惯说“你吃过了么?”“近来可好?”关于谈话中,外国人更注重自身隐私的保护,例如工资水平等,而我们国家则是对此问题较为开放。通过学生们上讲台表演对话,体会中外文化之间的区别。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英语教育过程中,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使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英语化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还要做到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了解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不能还沉浸在过去的教学思想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向国外弘扬中国文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海.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问题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1,13(70):52-53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文化宣传;文化外交;文化外贸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和文化外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强劲。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文化软实力、参与全球文化产业分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是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内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通过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外文化贸易等方式,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塑造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营造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1]。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对外文化宣传。主要是以文化为载体,借助现代化传媒或其他宣传手段,客观、真实地向海外或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介绍我国的内外政策、经济文化和建设成就,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介绍中国,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对外文化宣传是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手段最为正规和系统,战略意图较为直白的文化传播活动”[2]。

第二,对外文化交流。主要是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3]。当前各国主要通过签订国际文化交流协定、筹办大型文化活动、参与国际文化论坛等双边或多边交流形式来实现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巩固友谊的目的。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对外文化贸易。主要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以文化产品或服务为内容的交易行为。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文化贸易在体现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崛起的象征,它日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济基础和重要载体。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文化品牌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同数千个国际或地区文化组织保持密切往来,与145个国家签署了官方文化合作协定。中外文化合作机制打破传统思维界限,陆续出现了中俄、中美、中欧、中非、上合等双边、多边人文合作机制。文化交流形式丰富多样,政府支持的交流项目开始朝着圆桌会议、部长论坛、艺术家客座创作等方向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品牌逐渐涌现,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标志品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成都国际非遗节、面向港澳的“艺海流金”、面向台湾的“情系”系列等开始成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4]

在开展文化交流项目的同时,对外文化贸易也蓬勃发展。“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的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影视剧、动画片等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仅2010年就超过43亿元”[5]。截至2010年,“中国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的幅度增加”[6]。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相互促进,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中国文化距离真正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我国对外文化战略尚不完善,对外文化交流仍处于初级阶段。例如,法国在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前,就已同埃及、以色列、俄罗斯、巴西等国举办过类似活动,并且还在全球各地设有多个文化中心。在法国举办对外文化周、文化季等活动已是若干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已构成法国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实力薄弱,文化外贸逆差较大。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演艺、影视、动漫、新媒体等已渐成规模,然而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在世界一流文化产品和品牌的缔造上,差距仍然很大。此外,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观。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7]。因此,改变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大的状况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8]。加快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要通过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的对外文化贸易格局;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各类版权、版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或服务进军国际文化市场。

2.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和国际文化市场营销力度

要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认真研究国外市场需求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要创新国际市场营销理念,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度的文化品牌;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海外营销力度,推进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要注意发挥海关保税区“境内关外”的优势,加强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3.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对外文化投资

要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推介、咨询、译制等扶持机制。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要在行业资源配置方面向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倾斜;财政、税务、商务、金融、海关等部门要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发放、外汇管理、保险服务、海关便利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惠的政策措施;各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把文化出口作为重点扶持对象。[9]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外语类院校 非通用语种 对外汉语专业 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 培养模式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语言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四所大学首次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此后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全国已有十个省的共计九十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该专业的发展呈现一派蓬勃之势。该趋势得益于我国近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的日益频繁而产生的汉语及汉文化的空前影响力。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亿人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这一股强劲的势头引发了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热。外语类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语言类课程、外语文化、国流交流等,都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外语类院校所具有的多语种优势,更是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中不可多得的有利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一有利资源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外语类院校在探讨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陈述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根据这一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到对外汉语专业要求的是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且能够对中外文化都有全面的了解,最终成为具有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显示出复合型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突出特点。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知识面宽的特点,旨在培养具有掌握两种以上语言且通晓中外文化的、可以适宜教学、文化交流、新闻出版、文化管理等就业渠道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2.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自1985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四所院校首开以来,已有了近三十年的历史,此间,在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对外汉语专业在全国十九个省市近百所院校都有开设,除了最早的外语类院校以外,还有综合类大学、理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的院校往往根据自己所具备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态势。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是:在外语类院校,该专业可能外语学得很好,但中文修养不足;在综合类大学,该专业的学生也许课程的设置与汉语言文学这种传统学科相差无几;在职业技术学院,也许该专业应用性课程开设较多,但基础理论方面学生偏弱。针对这些情况,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统一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统一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标准化专业基础课的考核考查,并根据各个院校本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结合该专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将不同院校所具有的不同的优势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培养出各具特色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

3.非通用语种与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

(1)非通用语种凸显外语类院校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特色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要求是“掌握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显而易见,由于需要针对不同母语的非汉语人员进行汉语的传授,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的外语理当不仅仅是英语,还应包括除英语以外的多种非通用语种,例如意大利语、越南语、日语、韩语等。以四川外语学院为例,该校拥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意大利语、越南语、葡萄牙语等11门外语语种。问卷调查显示,该校对外汉语专业超过97%的学生认为应该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即除英语,再掌握一门非通用语种),甚至有45%的学生认为应该掌握三门以上的外语。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学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非通用语种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对外汉语专业开设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充分凸显外语类院校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特色的呼声是非常高的。

(2)非通用语种提升对外汉语人才的专业素质

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非通用语种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能够掌握一门以外的外语的专业人才,将有利于提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该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方向为对母语为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教授汉语,那么当面对一名非英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时,对外汉语教师精通这一门非英语母语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对于派往以非通用语种为母语的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求其掌握该国或者该地区的非通用语种外语就成了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否则该教师将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非通用语种课程教学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开设,将切实提升对外汉语人才的专业素质。

(3)非通用语种扩展对外汉语人才的就业面

由国家汉办官方网站公派汉语教师“国家公派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第1条规定“具有中国国籍,身心健康,年龄在50岁以下(非通用语种教师可放宽年龄至55岁)”可知,汉办对非通用语种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待遇是有优厚的,即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如果能够掌握一门非通用语种的话,是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的。再则,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仅仅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有能力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因此,在英语之外,能够多掌握一门外语,往往能够拓宽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二、基于非通用语种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

在陈述了非通用语种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种种益处之后,可将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熟练掌握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外语,并能够利用该所掌握的任一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并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2.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1)非通用语种的教学课时

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对非通用语种总学时设定意向的选择上趋向于总课量最越多越好。但是,由于受总学时总学分的限制,对于非通用语种的教学课时数以108课时每学期为宜,且建议连续开设4学期以上。

(2)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内容

由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非通用语种的侧重点应是在听说方面,因此,建议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综合类课程、听力、听说、口语、读写、口译、报刊选读。综合类课、听力、听说、口语类课程贯穿始终,连续开设4学期及以上。读写、口译、报刊选读之类的课程则可设为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3)非通用语种学习效果的考核办法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非通用语种考核办法可参照辅修第二专业的学生的标准执行,并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本专业的课堂学习之余,再参加非通用语种的二专课程学习,最终达到可以考取国家等级证书的培养目标。

四川外语学院已经在2010级学生中开设了第二外语的课程,由于是试验阶段,开设的课时量及课程类别都相对较少,但是在学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并在2011级学生中继续试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探以后,在总结前期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开设非通用语种的课程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并突出其应用性,致力于将外语类院校中的对外汉语专业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建设成一个学科亮点。

参考文献:

[1]左媚柳.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意向调研报告――以四川外语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0,(22).

[2]韩培花等.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中式菜谱 命名特征 规律 英译

中国菜作为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不仅因为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而且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各地菜肴烹饪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和特色。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社会文化交流最直接部分的饮食文化首当其冲地成为外国友人了解和接触中国的前沿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中式菜谱的英文翻译无疑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起到一种桥梁纽带作用,其英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涉外宾馆饭店的管理人员,还是接待外宾的导游、服务人员掌握一定的餐饮菜谱翻译规律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长期的旅游专业餐饮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常见中式菜谱的英译规则和共性,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中式菜谱命名特征

正确探究和把握中式菜谱英译的内在规律,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了解中国菜命名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出发,切勿忘文生义,不假思索机械地进行字面意思的理解和翻译。

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不仅取决于一些直观的因素,如制作菜肴的原材料、菜的形状、口味、颜色、质地等;取决于烹饪大厨们的刀功技法、制作方式;而且也取决于一些诸如时令、地名、人物、典故、寄意、抒怀、比喻、数字等许多复杂的客观外界因素或主观意愿,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命名中国菜方式的归纳和英译举例:

二、中式菜谱英译核心要素

英语著名翻译学家J.C. Catford曾经对菜谱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认为“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 从J.C. Catford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强调的语义功能对等就是语言转换过程中菜谱翻译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要求翻译工作者在菜谱翻译过程当中通过使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合理明确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式菜谱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考虑东西方饮食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适当灵活处理以促使外宾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饮食文化。

中国菜名成千上万、五花八门。有些菜一目了然,从名字上就能直接了解其制作的原料、成份及烹饪技法,如:椒盐明虾、香菇菜心、葱烧海参等;有些菜的命名则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极具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如:佛跳墙、蚂蚁上树、雪山映红梅等。因此,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在进行中式菜谱翻译之前详细了解一下菜肴构成的主料、配料、佐料、烹饪技法,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品尝一下,然后仔细斟酌后再下手翻译。对于一些蕴含历史背景或典故的菜,更有必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虚心向相关的专业人士求教,切忌草率下手,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翻译难度,而且也可避免中式菜谱与英文翻译之间名不副实的现象出现。

三、中式菜谱英译规律归纳

通过分析中式菜谱命名的不同形式,可将其英译方法归纳为下列几种类型:

1.以制作菜肴所使用的主料、配料(菜)、佐料、烹饪方法为主命名的菜名,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并可遵循以下中式菜谱直译的基本公式:

烹饪技法+ed +刀功/形状+ed +主菜(料) + 配菜(料) +with/in+ 佐料/调味品/汤/汁

在此要对上述公式进行几点说明:(1) 公式排列的前后顺序相对固定。在翻译时一般不会出现诸如配菜(料)在前,主菜(料)在后;佐料、调味品或汤汁置于烹饪技法、主菜、配菜的前面;配菜在前,主菜在后等现象。所以翻译时要将菜肴构成的各种成分、烹饪技法搞清,而不能望文生义,主次颠倒,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分析: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Pepper (麻辣鸡丁)

刀功/形状(Diced)+主菜(Chicken)+with+调味品(Chili Pepper)

Salad Jellyfish in Sesame Oil (麻油凉拌海蜇皮)

烹饪技法(Salad)+主菜(Jellyfish)+in+调味品(Sesame Oil)

Quick Fried Mutton with Green Scallion (葱爆羊肉)

烹饪技法(Quick Fried)+主菜(Mutton)+with+佐料(Green Scallion)

(2)在很多情况下,菜名的某些构成部分是缺省的,比如菜肴中有主菜却无相搭配的配菜,有烹饪技法却未注明烹饪所使用的刀工形状等,翻译时可作相应的省略,其余注明部分仍应按照上述公式顺序排列,例如:Braised Chicken (红烧鸡)这道菜的构成只出现了烹饪技法(Braised)与主菜(Chicken)两部分,又如:Fish Rolls with Rice Wine (米酒鱼卷)这首菜的构成只出现了主菜(Fish Rolls)和汤汁(Rice Wine)。

(3)公式中所涉及的中式烹饪技法和刀功技法多样,例如常见的烹饪技法有:煮(boil)、炖(stew)、蒸(steam)、炒(fry)、烧(braise)、烤(roast)、焙(bake)、熏(smoke)、灼(scald)、爆(quick-fry)、卤(marinate)、腌(preserve/ salt/ pickle)等;常用的刀功技法有切片(slice)、切丝(shred)、切丁(dice/cube)、切柳(fillet)、剁碎(mince)、捣烂(mash)等,但一般都是以在这些表示技法的动词末尾直接加上“ed”过去分词的形式出现,而几乎不以动词现在分词形式或动词原形出现。

以下列举一些在明确菜肴制作的烹饪方法、主料、配料或佐料前提下,采用直译方法并符合上述基本公式中式菜谱英译的一些例子:

* 鸡茸燕窝Bird’s Nests with Mashed Chicken

* 宫爆鸡丁Fried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

* 荷叶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our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 糟溜鱼片Stewed Sliced Fish in Wine Sauce

* 银耳燕窝汤 With Jelly Fungus and Bird’s Nest in Honey Soup

* 涮羊肉Instant Boiled Fine Sliced Mutton

* 糖醋排骨Fried Spareribs in Sweet Sour Sauce

* 冬笋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Winter Bamboo Shoots

* 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

* 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

2.在中式菜谱中有些菜的命名并不着眼于菜本身的用料或烹饪方法,而取决于菜肴本身独特的口味、形状、颜色、造型等,其中可能也增添了一些人们寄意、抒怀、比喻、象征的手法,如果对于这些菜仍然使用直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蚂蚁上树”这道菜倘若从菜名字面意思上来翻译,不仅会让人莫名其妙,而且会使菜肴本身与译名大相径庭,更有可能会使外宾看后拒而远之。因此,此类菜名的翻译宜采用意译的方法,如:“夫妻肺片”这道菜就不能译成“Stir-fried Couple’s Lung Slices”而应根据菜的真实主料“猪肺”翻译成“Stir-fried Pork Lung Slices”。

3.对于某些以历史典故为背景命名的中式菜名,翻译者需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弄清其来龙去脉,宜采用直译或音译并在后面附上简单背景说明的翻译方式,其好处在于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外宾了解菜肴的构成,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饮食文化背景,如“麻婆豆腐”这道菜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翻译“Mapo Tofu (Bean curd in hot sauce firstly made by Mapo, an ancient Chinese woman in Sichuan province)”,又如“叫花鸡”这道菜可以译为“Beggar’s Chicken (R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and mud, firstly made by a beggar in ancient China)”。

4.以地名或菜肴创始人命名的菜名一般采用“菜肴创始人或发源地地名+烹饪方法+制作原料”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如:

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南京盐水鸭 (Nanjing Boiled Salted Duck)

东安子鸡(Dong’an Fledging Chicken)

以上是对几种常见中式菜谱命名方式英译规律的归纳,当然翻译的方法多种多样,答案并不是绝对或惟一的。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当具备“求实”的态度,要善于虚心向有关专家和从事菜肴烹饪第一线的师傅求教,善于查阅与菜名相关的历史文献或餐饮丛书,善于积累和深入了解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适宜恰当、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从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J.C. Cat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E.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1)

[4]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5]文月娥: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2)

[6]刘世同周冠祖李世禄:汉英分类翻译词典.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 , 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文化教学应注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明清;基督教;传教;文化交流

利玛窦是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四方人士无不知者。利玛窦为16世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他通晓历数、天道、数学、医学、能绘制世界地图,制作天文仪器,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华言华服、以西儒自称,[1]利玛窦于1583年9月10日由澳门前往中国的第一站肇庆,其间整整为时6年。并于1585年11月24日在肇庆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座天主教教堂仙花寺。[2]1589-1595年持续6年的时间,利玛窦基本上是在韶州度过的。利玛窦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了解逐步加深了对中国文明的理解,自1583年至1601年历经了漫长的将近19年的时间,利玛窦来到肇庆至1601年他成功进入北京城。他前后在中国活动长达28年之久,1610年5月11日去世,终年58岁。[3]他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人民都充满了友好感情。

利玛窦何以能够在明朝政府闭关自守的日子里,在中国站稳脚跟并得到当时统治者和士大夫以及学者的信赖?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利玛窦在中国活动的特点谈起。

首先,利玛窦虽然以传教为主要目的,但他能够顺应中国的礼俗,利玛窦吸取了其他传教士来华传教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走“适应”的道路,积极与中国儒学相结合。就如范礼安所言,要想在中国传教,“最要之条件,首重熟悉华语”。 [4]传教士们认为:“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学习中国语言,像人们所称呼的那样,学习这种语言的官话,即在全国通行的特殊语。”[5]更为重要的是,利玛窦为了能够长期在中国发展,他将儒学应用于天主教,并对天主教的教义进行改良。

其次,利玛窦传教的同时,注意宣扬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入万历年间以后,内忧外患更加严重,明朝政府日益衰落。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们主张发展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学说。而利玛窦的一系列活动正迎合了当时的需要,利玛窦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基督教教义,还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期间一些先进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的哲学、历史、音乐、美术、医药等学科的先进成果也传播到了西方,以致出现了“西学热” 和“中国热”的局面,规模巨大,影响深远。

再次,利玛窦在中国期间,广泛结交各阶层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他以“西来儒者”的身份与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密切交往,并逐步跻身上流社会。在北京更是“交流益广,著述益多,进与名公论学,旁及度数。”[6]每当认识一些新朋友时,利玛窦都会赠予他们一些西方的地图、西洋琴、自鸣钟,并向他们推销天主像、天主圣经、小十字架等。[7]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有利于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及生活。恰恰因为利玛窦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并与士大夫交好,因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获得了统治者的信任。

毋庸置疑,明清之际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目的是传教,但他们所传播的西方宗教思想和科学技术对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却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西学传入,使明末清初被程朱理学所笼罩的沉闷的思想界如沐春风。

对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知识阶层而言,起到了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汲取新知识的作用。[8]人们期盼逃脱长期以来的束缚,进行新的探索。与此同时,天主教教义中所宣扬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博爱等思想,也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利玛窦所带来的关于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的著作更是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其次,就宗教而言,明清之际对于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一切,士大夫阶层中始终存在矛盾冲突的两派,最典型的两派是:一派是肯定“天学”者,一派为反对“天学”者。以徐光启为代表的较为进步的士大夫认为西方传教士所传来的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是值得推崇的。另一派,则是以鳌拜、杨光先为代表的顽固派,他们固守传统封建正统思想,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并声称“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9]

再次,利玛窦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传教,他在寻找天主教与儒学契合点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加莱格尔在为《利玛窦中国札记》做英译本序言中说,利玛窦把孔夫子介绍到欧洲,把哥白尼和欧几里德介绍到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显示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局面。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活跃时期。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承认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人物,他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文明使者,他的传教活动独具特点。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中西方文化始终不能完全融合,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东方大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不可能被其所同化,无可厚非,无论哪种外来文化都无法操纵另一种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都必须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各国文化相互吸收,取长补短,跨文化交流才是时代的主旋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多样化发展日益被提上日程,而广泛的异域民族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才是王道。

历史证明,那种自我封闭、墨守成规、孤芳自赏、以大国自居的态度无疑是异域民族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因此,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待异域民族的文化,既要学习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有能,吴志良,黎玉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M].又见旁乃明《晚明所见利玛窦名称称号琐谈》[M].香港:香港出版社, 2012:97.

[2]林有能,吴志良,黎玉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M].又见伍穗生:《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175.

[3]林有能,吴志良,黎玉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M].又见曾峥 孙宇峰:《数学文化传播的利玛窦模式及其影响[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136.

[4][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5:21.

[5][意]利玛窦 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43.

[6]张星R.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 [M].北京:中华书局,2003:482.

[7]朱亚非.融合,会通与传播―论利玛窦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244.

[8]朱亚非.融合,会通与传播―论利玛窦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