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1

一九五八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头。一切事业“力争上游”,新鲜事物大量出现,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农业战线上出现的千万新事物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农民群众大搞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红专学校遍地开花,处处都有试验田和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组织,构成了全民性的科学技术研究网。它是科学部门的有力助手,是我国科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以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为争取农业高产创造条件;它又有助于使我国农民逐步地走上手脑并用、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道路。这件事情,在一个拥有五亿多人口的广大农村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一定会取得想像不到的巨大成果。

积极参加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首先是广大农村青年。由于他们迫切要求学习,喜爱参加一些创造性活动,比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远大的理想;由于党要求他们在生产中发挥突击作用和先锋作用,他们就很自然地成为创造性的运用先进农业科学的积极分子。这一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农村青年的活动走向了劳动、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道路。这种“三结合”,将是今后农村青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广大青年的实践,突破了过去团的工作上关于技术学习的狭隘概念,开始吹起了向现代农业科学进军的号角;把学习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贯彻以“八字宪法”为中心的增产措施和学习基本操作技术三者结合起来。

目前有些团的干部怀疑农村青年这种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认为我们对青年的要求过高了;怀疑它究竟算不算科学研究,劳动群众能不能办科学等等。我们的答复是肯定的。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理论是劳动人民反复实践的总结,是把来自劳动人民中的大量丰富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概括,找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正确地加以表述,反转来又利用它指导人们的劳动实践。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就是科学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被排斥于科学研究之外,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才会有这样广大的劳动人民,积极热情地从事科学研究。这不仅是科学,而且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活动研究些什么?

根据现有材料,农村青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为了根据本地条件,有效而准确地贯撤党的农业“八字宪法”进行的各种对比试验,如深翻、密植、施肥、灌溉、除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八字宪法”是高度概括了的农业科学理论,它是当前提高我国农业产量的普遍规律,它明白易懂,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普遍规律之中,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农作物,又各有其不同的具体规律,各地人民进行的各种对此试验,就是摸索和掌握这种具体规律的活动。第二,对于我国劳动人民几十年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理论,加以肯定和证实的试验,例如黄河以北的小麦播种期问题,农民的经验是“秋分种麦正当时”,有些青年就用不同时期的播种对比试验来证实它,利用它为大面积丰产服务。第三,探索和解决生产上未被解决的难题,例如小麦倒伏,棉花落铃,新的生产项目的育苗和管理等。所谓难题,就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的客观规律。第四,在现有的科学成果之外,企图为更高速度发展我国农业探索出一些新途经,例如,各地青年们为了发现更高级的农作物新品种,进行着数十种数百种的杂交、嫁接试验,还有的在试验小麦一年三熟,培植长年生小麦品种,有的在培育有美丽颜色的棉花,有的在试验一年八次、十次养蚕法,有的试验牲畜的多产快长,有的试验一些珍贵农作物类地移植等等。这种活动最典型地说明了我国青年具有的创造性和不断革命精神。第五,为了学习、掌握和运用已有的现代农业科学而进行的研究活动,如

气象学、土壤学等。第六,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进行的改良农具和创造农业机械的研究活动。

上述这些、如果说不叫科学研究,又是什么呢?尽管有的人称农民为“土包子”、“黑脚杆子”、“大老粗”,而他们却已在实践中成了一支庞大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队伍。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太胜利。

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深远意义

下面分析一下在广大青年中展开的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可能发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这种活动的普遍发展,有助于实现党的“高产、少种、多收”的农业生产方针,有助于促进农业技术革命。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革命,可以说主要是两方面,即改革耕作制度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前者由于“八字宪法”的贯撤执行,已经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贯撤‘八字宪法”是在不断克服各种矛盾中前进的,在当前生产上还有大量的新矛盾没有解决,例如各种农作物究竟应当密植到什么程度?实行深翻、大水、大肥措施之后,农作物生长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各种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还没有摸到一套适应这种变化了条件的规律,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如界单靠专业科学部门规定一套适应全国情况的技术规程,当然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试验活动。一旦广大群众参加到科学研究方面来,既能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提高生产,又能使科学技术上的普遍规律与各地农民的丰富经验相结合,使它与各种不同地区的条件相适应。关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也必须按照各种地区耕作的特点去进行,我国农业机械的制造,须按照精耕细作、“八字宪法”和耕作园田化的要求选样定型,因而必须在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原则下去进行。

列宁曾经对俄国的农业技术革命指示说:“给农民以农艺指导。”在我国目前应当特别注意为和生产队培养足够的农艺技术人材,青年团在这方面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又多又快又好地培弄农艺家的有效方法,主要地仍然是组织青年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例如,目前有些原来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青年,经过几年的科学试验活动之后,不仅成了的技术骨干,而且要准备著书立说了。

其次,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起广大青年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以来,越来越显出对农村青年普及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庄稼活,不用学”,把庄稼叫做“撞稼”等等论调已经破产了。许多青年都深深感到:要取得一个大丰收,必须懂得一套复杂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包括基本的农业科学理论知识,党所规定的具体增产措施和各种农业的基本操作技术。如果说我们过去对于在青年中普及科学知识还不够十分注意,从去年的一些青年卫星田找到教训以后,大家已开始注意到它的迫切性了。因为如果再不重视这一方面,就会形成引导青年单纯拼体力、赛指标,就会产生盲目性,以致挫伤青年的革命热情。

再次,广泛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可以使农业劳动者逐步地实现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相结合。在旧社会,农业的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被严格地分离开来,再加上我国农业长期是手工业生产方式,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农业生产是一种粗活苦活,只是打圪垃弄泥巴的事情,没有什么知识可学。有些青年只要读过些书再从事农业劳动,就觉得羞愧委屈,把从事农业劳动当作一种没有出路的事情。这种认识也是目前一部分知识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的思想疑根。毫无源问,我们对于这种精神状态,必须加以改变。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认识,必须改变物质基础,即必须改革旧的生产方法。因此一方面要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地使农业生产科学化,使它变成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既是生产部门又是科学研究部门,从而使人们感觉到从事农业生产是一种很有意思、很有味道的事情;并通过这条道路,更好地把青年培养成为善于劳动、又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2

学科建设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研究的创新常常来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碰、不同理论的互融和不同专业人员的互补.高校在学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选取并开展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的学科组织机构和科研人员而言,学科前沿是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学科尚未攻克的难点问题,以及有研究价值但却被忽视了的问题,了解并掌握了这些问题,将会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1)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人才队伍,而高校科技期刊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研究者会将其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高校科技期刊为科研成果的发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长期以来,《农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始终以稿件质量为中心,突出专业研究特色,所刊发的稿件重视理论性和应用性,突出前沿性和创新性,强调服务社会和科研事业.主要刊登有关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农田水利与农业工程、生物学、农业经济、新农村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农业科学研究》所刊发的稿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服务于高校科研教育工作,而且对研究成果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高质量的内容和产品成为传统出版最大的也是最后的竞争优势.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力,要着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高质量的期刊能够获得“双效益”,有利于树立出版单位的良好形象.正因如此,高校科技期刊应当把期刊质量看成出版单位的生命线.高质量的稿件一部分来自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不但能够提高刊物自身的影响力,也对科研成果的发表具有促进作用《.农业科学研究》通过优先发表校内相关专业学术论文、设置特色栏目学科的研究进展进行及时、准确地报道,引导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逐渐形成高校自己的专业学科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坚持农业科技期刊的学术特色和学术水平,突出行业与区域优势,在旱区生态环境、草木产业以及绿洲农业科技方面彰显自己的特色.

2学科建设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提升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期刊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及时刊发了大量科研成果,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互动带来的“双赢”.即高校科技期刊通过刊发的学术成果,发现了一些大有作为的学术新人,如何引导学术新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刊发在本校期刊上,以及及时追踪其最新研究成果将变得尤为重要.同时,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参加院系举办的一些学术活动,了解学院的发展动态,这对高校相关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学科建设作为开展学术研究的组织载体,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形成了一大批学术人才,他们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活动,探究新的知识,研发新的技术,解决新的问题,使他们从许多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这些学术人才作为高校科技期刊作者队伍的一股新的“生命力”,促进了高校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学科是高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高校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学科水平的高低,而科学研究的创新来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碰、不同理论的互融以及不同专业人员的互补.高校在学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开展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而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展示学校科研成果优势和特色的重要窗口,以反映科研成果为主旨,重视学科建设中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活动,将其学术成果进行刊发,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科研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地方高校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学研究》,刊登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以及研究动态,在面向大众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帮助科技人员了解当今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农业科学研究》近年来刊发了校内许多优质稿件,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离不开本校院系科研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科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所带来的科研成果.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而由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也要密切注视学科建设的最新动态,同时积极联系社会科研单位,争取优质稿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刊发,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局面.目前,《农业科学研究》面临一些困境,如优质稿件数量下降、固定读者群发生变化、发行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除了期刊本身的一些原因之外,例如期刊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等,校内部分优质稿件流失等因素也对期刊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农业科学研究》应及时了解校内相关学科及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争取将校内优质稿件刊发在本刊上,同时学校在科研成果评价等政策上应予以倾斜,调动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积极性,从方方面面加大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3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共同发展、互助共进

凡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期刊,都会在特色栏目、精品栏目以及作者和读者群等方面做足文章.当前,要想发展农业科技期刊,必须立足期刊自身特点,在刊物市场定位上走出传统,有所创新:①努力打造特色、精品栏目;②密切联系作者,了解其所研究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③及时追踪学界相关专业研究的大家、名家,主动出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他们约稿,并及时刊发,实行优稿优酬;④扶持学术新人,善于发现其学科研究的亮点,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地学习,在学科建设得以发展的同时,也为建设新的人才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在稿件刊发的过程中,出版单位的主体责任不能放松,要重视相关学科研究选题的质量,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等等.高校科技期刊还应发挥学报编委会的作用.学报编辑委员会是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具有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学校聘任各学科专家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充实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编委会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审稿任务.高校科技期刊编委会成员大多来自校内及校外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他们了解高校科研资源,研究并掌握高校关于学科建设的政策方针,同时关注国内外各种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动态,引导学科建设的方向《.农业科学研究》所刊发的优质稿件离不开审稿专家所具有的高深的理论素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前瞻性,他们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稿件中具有创新性、有价值的观点,认真、负责地向作者提出可行性意见,帮助作者完善稿件内容,所刊发的稿件既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也为学科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语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研;仪器设备;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209-03

1 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的现状

科研仪器设备是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衡量一个科研单位综合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自1978年成立以来,到1999年末,专用仪器设备2 322台套,总值2 286万元[1]。近10多年来,全院仪器设备增长较快,到2012年底专用仪器设备3 544台(套),总值达10 442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28台(套),总值达6 368万元。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全院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试验平台,农业科研成果数量和档次逐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分析该院科研仪器设备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可大幅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对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意义重大。

2 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现象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现有9个研究所(中心),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的计划采购均由各研究所(中心)管理。龚家萍[2]在分析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仪器设备购置存在的问题在该院也有同样表现。各研究所(中心)在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后, 仪器设备投资存在渠道多、无偿、分散等弊端。仪器购置资金的无偿使用, 导致各研究所(中心)不考虑全局,出现重复购置现象,部分仪器积压闲置,降低了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如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液相色谱仪全院有19台(套),气相色谱仪有10台(套),色谱质谱联用仪有4台(套),且分散在4个研究所(中心)。部分仪器一年使用期不足1个月,仪器的闲置也易造成仪器的损坏,降低仪器使用寿命。

2.2 仪器设备共享存在障碍

由于仪器设备归各研究所(中心)所有,有的甚至分散在各课题组或实验室,由于信息不通、使用费用问题、科研成果共享问题、认证实验室管理制度规定等原因,使得同在院内的仪器设备共享也不是易事。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运行成本高,因无专项运转费提供支撑,使得仪器共享障碍重重。

2.3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更新困难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多是通过国家部委专项采购的。如该院原农业测试中心1980年获建农业部九大现代农业科研基建项目之一,购置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农业科研仪器设备52台(套),湖北省人民政府每年配套20万元运转费,在近30年的运行中,对湖北省乃至周边省份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该院原农业测试与科技信息中心又获建农业部棉花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江流域)项目,购置了163台(套)先进仪器设备,大大提升了该中心检测技术能力。一些大型仪器设备价值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使用成本较高,一旦达到使用寿命,若无项目支撑,仪器使用单位很难有实力进行更新。

2.4 仪器设备功能利用率低

现代仪器设备利用领域广泛。仅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一些色谱质谱仪器可应用在粮食、蔬菜、果茶、畜牧、中药材、植保、农产品加工、测试分析等多学科领域,但各研究所(中心)只将仪器使用在本学科领域,由于农业的季节性、样品量不足、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的限制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型仪器功能开发应用不够,仪器使用效率不高。

3 提高农业科研仪器设备有效利用的途径

为实现农业科研仪器设备高效利用,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科学研究事业。张要武[3]提出:一要遵循农业科学研究需求原则,二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除此之外,现阶段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率,还应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3.1 加强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管理

目前,一些政府专项仪器设备的采购都实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审查管理,必须列出已有仪器设备清单和新购仪器设备的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仪器设备的盲目采购和重复购置。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内一些研究所或课题组的仪器设备采购缺乏监管,特别是全额使用上级财政经费来购置仪器设备,有的研究所或课题组总希望拥有较多的仪器设备。为提高全院仪器设备利用效率,建议院科技处会同院计财处加强对全院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审核管理,院内其他研究所已有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满足申购单位工作需求的应尽量控制购买。同时,对使用财政仪器专项经费的申购单位(研究所或课题组)要求配套30%~50%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用,这项制度曾对提高全院财政仪器专项经费使用效率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可增加全院仪器设备专项经费总额,加快科研平台建设步伐。

3.2 开展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管理

邓敏等[4]对武汉大学175台(套)价值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绩效考核。考核的设备分为共享型和科研型2大类,考核内容包括使用机时、培训人员数、测试收入、获奖情况、论文情况、管理与安全和附加项,其中附加项包括国家级奖、一区论文、重大社会服务、新功能开发等。通过对大型仪器的绩效考核发现,校、院两级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开放共享管理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普遍较高,课题组管理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相对较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应开展对全院大型仪器设备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同时对绩效考核的方式、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和绩效评价的方法(如权重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3.3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王波等[5]研究指出,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应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打通共享信息通道。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应以院网站网络管理平台为依托,建立全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将全院单价在10万元以上、运行正常的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如仪器名称、检测参数、检测收费标准等)在网上,实现在线查询服务,网上管理。使全院科技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仪器设备的信息查询、预约和使用等,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在满足院内需求的同时可对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多年来参加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样品测试分析,使该所大型仪器使用效率提高,多次受到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大型仪器管理办公室表彰。

3.4 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补贴

由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费用高,少则几十万元人民币,多则数百万元人民币,加上使用运行成本高,使一些经费不足的课题组在使用大型仪器设备时望而却步。一方面使得大型仪器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科技人员难以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而限制了创新水平的提高。为鼓励和引导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充分调动仪器设备占有者与使用者双方的积极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经费”,每年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具体数额根据年度实际运行情况确定)。凡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校内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只需缴纳设备测试费用的50%,作为设备管理单位的测试成本与运行维护费用;另外的50%测试费用则由“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经费”补贴,用作设备操作人员奖励与全校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实施3年来,共享设备数量(台/件)、设备使用次数和测试项目数量均大幅提升[5]。武汉大学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补贴,用于支持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的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使现有大型仪器设备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补贴经费支付大型仪器设备的部分测试费用,使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得以提高[4]。

3.5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大型仪器设备通常具有多种功能,能对多个领域、多种样品、多种成分进行分析。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发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功能,能为更多科技人员服务,可大幅度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可通过仪器厂商培训、出国培训、科研项目合作培训等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志(1986-1999)[M].武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2000.

[2] 龚家萍. 谈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J].青海农林科技,1997(4):28-29.

[3] 张要武. 试论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J].天津农业科学,1993(4):4-5.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4

(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为了建立更为有效的甘薯茎尖离体脱毒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体系,选用不同品种的甘薯对外源激素浓度、初次继代转培时间、自来水替代蒸馏水、白糖替代蔗糖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添加外源激素6-BA 0.5~1.0 mg/L 和NAA 0.05~0.2 mg/L 的MS培养基为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茎尖接种后13~20 天进行初次继代转培为最佳时间,成苗率最高达74.3%;继代快繁过程中用白糖替代蔗糖、自来水替代蒸馏水,成苗率可达到90%;脱毒苗在生产试验中优势明显,增产幅度为5.2%~68.6%。

关键词 :甘薯;茎尖;离体培养;脱毒;快繁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15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甘薯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与专用型新品种选育”(2012AA101204)。

第一作者简介:王常芸,女,1966 年出生,山东烟台人,高级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甘薯、草莓、花卉、马铃薯等方面生物技术研究。通信地址:265500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港城西大街26号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Tel:0535-6352001,E-mail:ytwchy1017@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11,修回日期:2015-03-12。

0 引言

甘薯是中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也是饲料和轻工业的重要原料[1-3]。但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极易感染病毒[4],从而导致种性退化,抗性降低,直接影响了甘薯的品质及产量,严重阻碍了甘薯的生产和利用[5-6]。据估计,中国每年因甘薯病毒病造成的损失高达40 亿元[7-8]。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高效的化学防治药物[9-10]。因此,目前采用甘薯茎尖脱毒,是防治病毒病、减轻危害的最有效途径[11-13]。

1960 年Nielsen 首次获得甘薯无病毒植株,国内20 世纪80 年代甘薯茎尖组织培养研究获得成功[14]。1989 年辛淑英[15]用MS+ Kt 2 mg/L+IAA 0.5 mg/L,培养7~14 天,转移到不加激素的MS 培养基上培养成苗。1990 年陈应东等[16] 利用MS + 6- BA 1 mg/L + NAA0.01 mg/L+GA3 1 mg/L和MS+6-BA 2 mg/L,培养6~16天,转移到不加激素的MS 培养基上培养成苗率达73.9%和94.4%。1998 年赵玖华等[17]用培养基MS+NAA 0.2 mg/L+6-BA 0.5 mg/L 使甘薯茎尖分生组织成苗率达76.5%。唐丽等[18]用MS+ 6-BA 1.0~1.5 mg/L,30天和60 天后各更换一次MS培养基,90 天诱导分化率在50%~60%,芽苗生长正常。文彤明等[19]利用‘高系14 号’品种不经愈伤组织诱导成功培养出甘薯脱毒苗,成苗率为30%~50%。上述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激素种类及浓度对甘薯茎尖分生组织成苗及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方面,但针对不同品种的优化培养方法、增产效果及降低成本方面的研究尚鲜见报道,为此,笔者从甘薯不同品种需要的外源激素、继代时间、水源、糖源以及脱毒增产效果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探讨。以期为建立高效、实用的甘薯脱毒快繁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10 年4 月—2013 年11 月在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培实验室、温室及试验田中进行。

1.2 试验材料

选用本院甘薯所品种资源圃的‘徐18’、‘北京553’、‘遗字138’及本院选育推广的‘烟薯27’、‘烟薯16’、‘烟薯21’、‘烟薯25’、‘烟薯24’、‘烟紫薯3 号’等品种资源。

1.3 试验方法

1.3.1 外植体的选择、消毒与接种挑选长势良好无病症表现的甘薯植株,剪取茎顶端2~3 cm长,除去大叶,然后消毒、接种,方法参见段玉云等[20]。

1.3.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选用MS[21-22],外源激素采用6-BA 和NAA[23],诱导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见表1。初次继代和快繁继代培养基为MS[24]。琼脂浓度为0.5 g/100 g,糖源(白糖和蔗糖)为3 g/100 g,pH 5.8,培养条件见尚佑芬等[21]。每4 周继代快繁一次[25]。

1.3.3 脱毒检测经过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苗,只有一部分完全脱除病毒,所以对培养出的试管苗要及时进行病毒检测。检测方法主要有目测法、指示植物嫁接法、血清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9]。

1.3.4 驯化移栽在本院日光温室,移栽前要将试管苗搬到温室打开瓶盖炼苗,注意移栽时轻轻用水冲净根蒂上的培养基。移栽方法参见曹秀敏[25]。

1.3.5 脱毒增产试验利用小区多年多点对比试验,对‘徐18’、‘北京553’、‘遗字138’、‘烟薯27’、‘烟薯16’、‘烟薯21’、‘烟薯25’、‘烟薯24’、‘烟紫薯3 号’等品种资源进行脱毒甘薯增产效果测定,小区面积一般为66.6~200 m2,3 次重复,随机排列。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列表比较分析法和Excel 2003。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激素对甘薯不同品种茎尖诱导分化效果

将不同品种的甘薯茎尖分别接种于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MS培养基上(表1),CK为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诱导分化结果见表2。在CK培养基上,几乎没有明显变化,而在添加不同浓度6-BA和NAA配比的X1~Z3培养基上都能诱导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萌发,但X1~Z3之间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不同品种的甘薯茎尖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以培养基MS+6-BA 0.5~1.0 mg/L+NAA 0.05~0.2 mg/L 最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不定芽的分化。其中‘徐18’、‘北京553’、‘遗字138’等品种以Y2激素浓度配比即添加6-BA l.0 mg/L、NAA 0.1 mg/L 的培养基为好,不定芽分化率在86.6%以上;‘烟薯16’、‘烟薯25’、‘烟紫薯3 号’等品种以Z1 激素浓度配比即添加6-BA0.5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为好,不定芽分化率在85.3%以上;‘烟薯21’、‘烟薯24’、‘烟薯27’等以X2激素浓度配比即添加6-BA 1.0 mg/L、NAA 0.05 mg/L的培养基为好,不定芽分化率在83.9%以上。可见,茎尖离体分化培养过程中不同品种的甘薯茎尖对不同激素浓度的配比要求是有差异的。试验中还发现,当6-BA浓度一定时,随NAA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形成率会升高,但不定芽的分化率与愈伤组织的形成率不成正相关。

2.2 初次继代转培时间对分化成苗的影响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对接种一定时间的不同品种甘薯茎尖进行了初次继代转培试验,试验分6~12 天,13~20 天和21~27 天3 个时间段进行统计结果分析(表3),注意转接时要连同愈伤组织一起。由表3 看出,培养时间越长,即初次继代转培时间越晚,产生的愈伤组织量越大,而成苗率却呈现低—高—低变化。其中13~20 天继代转培的茎尖,产生中等大小的愈伤组织,而成苗率却最高,达到74.3%,且苗生长健壮,发育良好;其余时间段继代转培的苗,成苗率低,且苗生长状况不好,出现了细弱和发育大小不均等现象。这可能与产生愈伤组织的大小有关。

2.3 自来水替代蒸馏水、白糖替代蔗糖对比试验甘薯茎尖脱毒快繁继代培养过程中要用到大量蒸馏水和蔗糖,成本很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情况下,对不同品种的甘薯进行了自来水替代蒸馏水、白糖替代蔗糖的对比试验,统计结果见表4。由试验结果看出,成苗率都达到90%以上,且苗生长状况均表现良好,几乎无明显差异,但比较成本却降低很多。可见,大批量甘薯茎尖脱毒快繁生产中完全可以用自来水替代蒸馏水,用白糖替代蔗糖。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脱毒增产效果

甘薯脱毒苗栽插大田后,表现出明显优势:还苗快,植株健壮,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分枝数增多,光合群体加大;地上部长势旺,生长势强;地下部发根快,结薯早,结薯多,脱毒苗单株块根较普通苗一般多1~3 块;薯块膨大快,不早衰,整齐,皮色鲜艳,商品性好;大、中薯率高;产量、品质显著提高。

小区收获后测产,取其平均值,结果见表5。由表5看出,甘薯不同品种之间增产幅度差异较大,平均为5.2%~68.6%不等。其中推广20~30 年以上的老品种:‘徐18’、‘遗字138’、‘北京553’等,平均产量增长幅度较大,可达到37.0%~68.6%;推广10~20 年的品种:‘烟薯27’、‘ 烟薯21’、‘ 烟薯16’等,平均增产幅度为15.4%~36.1%;近几年推出的品种:‘烟紫薯3 号’、‘烟薯25’、‘烟薯24’等,平均增产幅度为5.2%~8.9%。由试验统计结果看出,甘薯脱毒增产效果随品种不同而差异明显,品种推广种植时间越长,退化、感染病毒程度越加严重,而脱毒增产试验效果更加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外源激素对调节甘薯茎尖分生组织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品种的甘薯在茎尖分化过程中对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要求不同,只有适当的浓度配比,才能使芽的分化和生长达到最佳点。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甘薯品种茎尖所含内源激素种类和浓度不同,因而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时也需要不同的外源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进而通过施加不同的外源激素来打破个体内源激素间的平衡,使茎尖培养朝着分化成苗率高的方向发展。本试验以添加6-BA 0.5~1.0 mg/L 和NAA0.05~0.2 mg/L 为最好,有利于茎尖分生组织的分化及成苗。

愈伤组织的诱导是影响不定芽分化成苗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愈伤组织的生长对芽的分化、壮苗和成苗起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时间则会起到抑制作用。这可能与愈伤组织的过度生长有关。本研究与前人[11,16,20]研究报道基本一致。但与文彤明等[19]不经过愈伤组织的培养直接成苗的报道不同。本试验以13~20天为最佳初次继代转培时间。

甘薯茎尖脱毒快繁过程中完全可以用自来水替代蒸馏水,白糖替代蔗糖,成苗率可达到90%以上,且试管苗生长状况表现良好,几乎无明显差异,但成本却降低很多。鲜见报道。

甘薯品种之间脱毒增产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增产幅度为5.2%~68.6%。这可能与推广种植年限有关,推广种植时间越长的品种,退化、感染病毒程度越加严重,脱毒增产效果越显著。脱毒苗的增产效果随世代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至接近大田用种,具体种植代数应与品种、土壤及周边环境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雅琼,郭华春.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74-76,106.

[2] 杜希华.甘薯的试管快繁及脱毒[A].见:曹孜义,刘国民主编.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8-264.

[3] 丁海兵,宋吉轩,颜谦,等.甘薯脱毒种薯(苗)生产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84-86.

[4] 宋伯符,王胜武,谢开云,等.我国脱毒甘薯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43-47.

[5] 张振臣.河南省甘薯脱毒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9,(9):64-67.

[6] 何凤发,王季春,张启堂,等.甘薯茎尖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509-511,528.

[7] 张振臣,靳秀兰,乔其,等.河南省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J].河南农业科学,1999,(4):3-4.

[8] 陈益华,钟志凌,贺正金,等.甘薯脱毒苗的快速繁殖与生产技术[J].长江蔬菜,2009,(14):9-11.

[9] 宋吉轩,陈超,李云,等.甘薯病毒病脱毒及检测[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9):29-30.

[10] 孟令文.甘薯茎尖脱毒及快繁技术研究[J].杂粮作物,2010,30(6):414-415.

[11] 关崇梅,秦静远,徐志英,等.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33-35.

[12] 刘永康,艳霞,张会丽,等.甘薯茎尖脱毒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3):186-187.

[13] 赵雨佳,黄振霖,欧建龙,等.高淀粉甘薯茎尖脱毒与组培技术研究[J].南方农业,2012,6(4):82-84.

[14] 卢玲,聂明建,王学华.甘薯脱毒苗培育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456-1458.

[15] 辛淑英.甘薯分z生组织[J].中国甘薯,1989(3):16-18.

[16] 陈应东,张雄坚,冯祖虾.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甘薯,1990(4):5-7.

[17] 赵玖华,尚佑芬,扬崇良,等.甘薯无毒苗的培育、检测及应用研究[A].植物保护21 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8:367-370.

[18] 唐丽,邹永祥,涂雅珍,等.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3):882-884.

[19] 文彤明,刘迪.甘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新技术及其产量、品质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09-111.

[20] 段玉云,王新良,金月嵘,等.紫甘薯京薯6 号脱毒苗的诱导与快繁[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835-837.

[21] 尚佑芬,赵玖华,杨崇良,等.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4(4):23-24.

[22] 何新民,蒋瞢,唐洲萍,等.甘薯茎尖培养与脱毒技术研究[J].广西农业科,2009,40(8):964-968.

[23] 杨崇良,尚佑芬,赵玖华,等.甘薯脱毒技术及增产效果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8,25(1):51-55.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5

摘 要:试验地是田间试验的基本环境,选择符合要求的试验地是控制误差、提高试验可靠性的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试验地;选择培养;利用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25

引言

科学研究是生产的先行和准备,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科学试验必须走在前面。农业科学研究有2种途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调查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试验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探索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规律。调查和试验在有些方面的研究是不能代替的,有时需要结合进行。但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大量问题中,更多的问题是通过盆栽试验、验室试验、温室试验,近代的人工气候室试验,以及田间试验来解决。在这些试验中,田间试验是基本的试验方式。因为农业生产主要在田间进行,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选育,新科技成果的推广,都必须通过接近生产条件的田间试验来鉴定效果,方可决定其应用价值和适应区域。其他试验方式取得的研究成果,如果应用于生产,仍然需要通过田间试验鉴定效果。因此田间试验不仅是农业科学试验基本的试验方式。而且是联系农业科学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试验地是田间试验的基本环境,选择符合要求的试验地是控制误差、提高试验可靠性的基础和保证。

1 试验地的选择

由于土壤形成的历史和利用情况的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也不相同。土壤差异是田间试验误差最主要来源。作为试验地土壤的选择应具备2个最基本的条件,即均匀性和代表性。

1.1 均匀性

指试验地土壤肥力、质地均匀一致,不仅耕作层土壤肥力、质地均匀,而且土壤底层结构也要一致。要选择年内耕作、施肥、种植的作物种类相同的地块作为试验地,耕作利用情况不同的土壤,在肥力上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做过房基、路基、肥坑、打过温床、阳畦的地块均匀性会遭到破坏,且会持续很长时间,故不宜选作试验地。起伏不平的地块,不仅肥力不均匀而且不能保持均匀灌水,因此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段作为试验地。在丘陵坡地做试验,宜选择等高缓坡或梯田作为试验地。了解土壤是否均匀一致的简单方法,可在作物生长季节,观察作物生长的一致程度。耕翻土地时土垡色泽是否相同,剖面结构是否一致。对土地历史沿革和近年来的耕作利用情况进行必要了解。如耕层有无干涸河床、沙带,曾否有建筑、积肥坑等;了解土壤是否均匀一致的理想方法是进行空白试验,也称勘察播种试验,在拟选作试验地的地块上,划分相等面积的小区,小区面积不宜太大一般为正式试验小区面积的1/5,各小区等量播种同一种作物,采相同的栽培管理措施。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一、二次观察,遇到病虫为害或其他灾害时要登记区号,做好记录以备分析时参考。收获时各小区单收单打分别计产,根据各小区产量计算变异系数。由变异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土壤的均匀程度,一般作物试验变异系数在10%以下作为试验地较好,而大15%时,不宜作试验地。

1.2 代表性

指试验地的土壤类型、肥力水平 、地形地势都应对准备推广试验成果的地区有代表性。试验地不宜靠近住宅、畜舍、河边、塘岸树林及高大建筑物等以免受小气候的影响而失去代表性。

2 试验地培养和利用

2.1 试验地的培养

当试验地均匀性不够理想时,可采取匀田措施。即在几个生长季中连续种植同一种密播作物,如小麦、水稻、绿肥、大豆等,利用密播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自然调节特性,使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在复种指数较低的地区,休耕也可以将土壤肥力逐渐调整均匀。

2.2 试验地的利用

在试验地的利用上,建立试验与匀田的合理轮换是十分重要的。做过一季试验的土地,由于试验中不同处理的影响常给土壤带来新的差异,如果在该试验地上继续做另一个试验,必将给后一个试验带来误差。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将试验地划分成3~4个区,在这3~4个区内,轮流进行试验和匀田既不影响生产,又保证试验质量。

3 结语

田间试验,土壤差异是重点控制的对象,试验地的选择培养和利用是基础。同时还要合理进行试验设计和科学统计,运用恰当的小区技术。力求试验材料、试验操作、管理措施一致,最后认真分析总结,把控好这些技术环节,才能做好每一项试验,为农业生产作贡献。

参考文献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棉花;品种;筛选;鄱阳湖棉区

中图分类号 S562.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063-03

鄱阳湖棉区是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区[1],棉花单产和品质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常年种植面积在6.67万~9.30万hm2,但近年来市场上销售品种过多,造成棉农很难取舍[2]。为了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的棉花新品种,发挥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的示范带动作用[3],2013年鄱阳湖综合试验站根据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安排,将体系内新育出的13个棉花新品种(系)在彭泽、湖口、都昌、永修、德安和九江6个县进行试验示范,为确定鄱阳湖棉区2013年棉花生产主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3年参加国家棉花产业体系示范的品种(系)共13个,分别为:中CJ-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CJ-2(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CJ-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CJ-4(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CJ-5(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JN20-08(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川杂棉22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所)、农大棉9号(河北农业大学)、荆杂棉88F1(湖北荆州农业科学院)、GZ-21(江西省棉花研究所)、GZ-22(江西省棉花研究所)、GZ-23(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赣棉杂1号(江西省棉花研究所)[4-6]。在彭泽、湖口、都昌、永修、德安和九江6个县进行试验示范,其中,中CJ-1、中CJ-2、中CJ-3、中CJ-4、中CJ-5及JN20-08等6个品种(系)因种子量少,分别只参加了3个点展示,即中CJ-1、中CJ-2、中CJ-3参加彭泽、湖口、都昌3个试点;中CJ-4、中CJ-5、JN20-08参加永修、德安、九江3个试点。各试验点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均匀,地势平坦方正,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各点均安排一农户耕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3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其中以赣棉杂1号作对照(CK)。采取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每个品种示范面积200 m2,各小区面积相等,均安排4行,试验设计密度为22 500株/hm2,统一田间调查项目,统一调查时间和标准。试验四周设保护行4行以上,保护行采用当地主推品种。

1.3 试验实施

试验种子统一包衣处理,全部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统一于4月11―12日播种,5月4―5日移栽,试验地的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均按当地大田生产管理方式进行。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各展示点于10月中旬收取百铃花并进行室内考种,棉样汇总后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纤维品质5项指标检测。各展示点分品种进行实收计产,并分别称重后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采用Excel软件对生育进程、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7-8]。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性状

各参试品种(系)生育期表现(各试点平均值)具体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3个参试品种(系)平均生育期127.8 d,各品种(系)生育期介于126~130 d,整体相差不大,均属于中熟类型品种,生育期最短的是中CJ-5和荆杂棉88F1,生育期最长的是农大棉9号。各品种(系)播种至出苗天数均在6~7 d,苗期生长势整体较好;另外,各参试品种(系)出苗至现蕾、现蕾至开花、开花至吐絮天数分别在47~50、25~27、45~49 d,整体差别较小,各品种花期、絮期长势均较好。

2.2 农艺性状

在各生育时期对参试品种(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具体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13个参试品种(系)的平均果枝始节为6.4节,各品种(系)间差别较小,其中以中CJ-2的果枝始节最低,为5.9节,以农大棉9号的果枝始节最高,为7.0节;各参试品种(系)的株高平均高度为130.3 cm,为偏高水平,各品种(系)株高差别较大,2个极值相差21.8 cm,其中最矮的是中CJ-5,为119.0 cm,最高的是JN20-08,为140.8 cm;各参试品种(系)果枝数平均为19.2层,整体介于18.2~19.8层,品种(系)间差别较小,其中最少的是中CJ-5,最多的是中CJ-3和川杂棉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