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急救的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抽搐急救的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抽搐急救的办法

抽搐急救的办法范文1

冠心病患者,常 家中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时还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因此,病人自己及家属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1.心绞痛。一般于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时出现,常为胸骨后紧缩或压迫感,严重时可伴出冷汗;并可放射到左肩或左臂内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3~5分钟,亦有持续10~15分钟的。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体力活动,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症状可迅速缓解。如心绞痛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或心绞痛频繁发作,恐有转为心肌梗死的可能,应及时到附近医院急诊处理。

2.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时,由于心肌缺血,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病人常有心悸、头晕、眼黑、脉博间歇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心室纤颤,这时病人意识丧失、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迅速死亡。心律失常需要作心电图确定性质,采取不同办法治疗,自己在家中治疗不够安全,所以应到附近医院诊治。在转到医院前,可摸一下病人脉搏,如脉搏快而不规则,可肌注利多卡因100毫克,或口服慢心律100~200毫克。

3.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某一分支急性闭塞所致,这时患者可有剧烈的心前区疼痛,程度重于普通心绞痛,持续时间长,可达30分钟至数小时之久。患者往往有濒死感,同时有头晕、眼黑、出冷汗。有些人还可有上腹部疼痛和恶心、呕吐,以致有时被误认为急性胃肠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或胆石症等。心肌梗死的胸痛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家属应立好叫救护车将病人送到附近医院急救,而不应在家中观察等待,以免延误病情。在转运之前可给病人吸氧,脉搏快者可肌注到多卡因100毫克,脉搏缓慢者可肌注阿托品0.5毫克,疼痛剧烈者可肌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

4.心跳骤停。多数发生在心肌梗死时,心肌急性缺血可引起心室纤颤,全身循环停止,患者意识立即丧失,并可发生抽搐。有时心绞痛发作也可诱发心室颤动,此外,心脏破裂也可引起心跳骤停。心跳骤停是一种最严重的情况。如不及时救治可迅速导致死亡,如能迅速恢复心跳,部分患者还能存活很多年。心跳骤停发生时,家属或在场的人千万不要惊慌,先用拳头捶击病人胸部灵敏次,然后做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同时尽快与急救站联系,急取有抢救经验的医生带着急救器材尽快赶到现场。心跳骤停应在现场急救,待心跳恢复后再转送到附近医院继续抢救。

抽搐急救的办法范文2

6步骤防止游泳时发生抽筋

1 首先饥饿、疲劳时勿游泳,因为在饥饿时容易出现低血糖。而在低血糖或疲劳状态下,若遇到冷水的刺激,就容易发生抽筋。

2 下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如头前屈、后仰,左右旋转背10~15次以活动颈部,两肩上耸。两臂画圆和做扩胸运动各10~15次以活动肩部、胸部:两腿伸直屈体弯腰双手触脚尖、屈膝屈髋做下蹲,起立交替动作各10~15次以活动膝部;下水前,在池边或岸边先用凉水把四肢及胸腹背部擦湿,以便逐渐适应水中温度。

3 脚趾运动。其要领是直腿坐于地面,一腿伸直拾起并用手分别反复扳脚趾,以提高脚趾和大小腿后侧肌肉群的柔韧性,防止抽筋现象的发生。

4 游泳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状况,体力大小等决定每次游泳的时间。否则,游泳时间过长、体力消耗过大,也容易发生抽筋。

5 患有某些疾病时暂不宜游泳。原有手足抽搐症的病人,如患有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低血钙症、神经疾病等则暂不宜游泳,以免手足抽搐症加重而发生意外。

6 水温过低或天气已变冷时避免下水游泳。

游泳抽筋急救3措施

保持冷静,此时千万不能慌乱,要迅速判明自己所处位置。发生抽筋时,若在浅水区可马上站立并用力伸蹬,或用手把足拇趾往上掰,并按摩小腿可缓解。

抽搐急救的办法范文3

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可有下列表现:

1. 近期内出现胸部闷胀、沉重或觉得难以透气。

2. 突然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难以平卧、咳嗽、咳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

3. 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4. 不明原因的抽搐、昏迷。

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院前抢救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危重,易变而复杂,患者和其家属包括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以下急救知识。

安静 保证患者安静休息,让患者平卧,稳定情绪,尽量少搬动。家属不能慌乱,切不可啼哭、喊叫,以免刺激患者,加重病情。患者如有烦躁不安,可口服镇静剂。

密切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并予以记录,为赶来急救的医生分析病情提供方便。

镇痛 患者可能出现剧烈的心绞痛症状,应尽量设法止痛,可给病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吸入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异舒吉),如果这些办法仍不能镇痛,那么可肌肉注射度冷丁。

吸氧 如果患者出现紫绀或胸闷等症状,可给病人吸入氧气(有冠心病患者的家庭,应该准备好家用氧气袋)。

预防休克 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休克。应轻轻地将患者头部放低,以增加其头部血流量。另外,可针刺患者的人中、合谷、涌泉等穴位。有条件者也可喂独参汤(野山参熬出的汤汁)。

警惕心力衰竭 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口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时,应警惕有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应立即把病人采取半卧位,以减轻心脏负担。

抽搐急救的办法范文4

关键词:针对性急救护理 急诊 高热惊厥 应用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类型之一,多发年龄是0.5~3岁,其发病因素与年龄、发热、遗传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其中感染是导致大部分儿童发病的原因,主要临床表现是患儿身体局部或全身出现肌肉痉挛、抽搐,若不及时干预疾病,很大可能会伤害到患儿的脑部组织,出现智力下降或神经疾病并发症,给患儿带来伤害,患儿家属也难以接受。因此高热惊厥患儿需要及时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影响患儿终身发育[1-2]。探索在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以促进患儿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6年8月~2019年10月治疗的100例急诊科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为1.26~10.35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48~10.61岁。纳入标准:年龄小于12岁,没有合并血液性疾病,家属已清晰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并自愿签字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脏和肾脏器官发生疾病且受损的程度较高,意识不是很清晰,类似心脏病之类的紧急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管理办法。观察组添加针对性急救护理办法。

(1)急救护理:

把患儿所住病床的枕头拿走,呈平卧状态,转动患儿的头,偏向一边,解开喉部位置的衣物,把患儿口腔中的污物清洁干净,做吸痰处理,防止发生窒息等严重后果。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入上下磨牙之间,或用拉舌钳轻轻拉扯患儿的舌头,防止舌根后坠,为患儿进行穿刺时选择具有良好弹性、直径较粗的血管。使用安定0.1~0.3 mg/kg静推,一般总量不超过10 mg, 注射速度每分钟1 mg, 或者苯巴比妥8~10 mg/kg肌肉注射,或者10%水合氯醛0.5 mL/kg保留灌肠的方式为患儿给药,并迅速给氧,改善组织缺氧情况,期间可以让患儿的头枕在冷水袋上,或佩戴冰帽等形式帮助降低体温,让患儿家属用温水擦拭其身体,严重的患儿可以使用冷盐水进行灌肠。若患儿的体温仍然长时间居高不下,则可以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退烧药进行静脉注射,或给予患儿退热药剂进行口服,每30 min测量1次体温。

(2)健康宣教:

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关于热惊厥症的知识,例如发病机理、治疗方案、发病原因、有效护理等内容,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有助于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理解并支持医疗操作。医护人员要加强和患儿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家庭护理,让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促进患儿身体恢复,提高免疫能力,同时可以让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建立信任感,提高患儿家属遵从医嘱的意愿,及时将患儿的身体情况上报给医护人员。

(3)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体温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记录患儿发生惊厥的次数、两次发作相隔时间、每次持续时长以及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患儿惊厥发作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他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发生腹泻、呕吐等状况。若患儿的生命体征有异常出现时,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开展治疗工作。

(4)心理管理:

患儿年级普遍偏小,疾病本身就会给患儿带来不适感,甚至痛苦感,导致多数患儿出现烦躁的情况,加上患儿对于静脉滴注、静脉注射以及口服药物等给药方式具有恐惧感,因此患儿常常会出现吵闹的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儿接触交流,依据患儿的喜好和性格安排互动活动,例如阅读图书、玩玩具、观看动画片等,转移患儿注意力,让患儿情绪稳定下来,和患儿交流时要耐心,和声细语,和患儿接触时可以通过抚摸背部的方式来让患儿有更多的安全感,从而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5)饮食护理:

住院期间患儿的饮食以清淡为主,食用半流质和流质食物,若患儿处于昏迷状态,则使用鼻饲的形式供给营养,24 h都需要有医护人员看护,可以适当将患儿的四肢固定起来,防止发生惊厥时患儿伤害到自己,同时加强不良事件的监管,防止跌倒、坠床、烫伤发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就诊期间的惊厥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儿的管理效果,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惊厥治疗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惊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退热时间、消失时间等,与对照组患儿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惊厥治疗状况比较(χ¯±s)

2.2 两组患儿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管理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管理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高热惊厥发生时,将持续10 min, 甚至30 min期间出现反复发热、持续发热的状况,疾病反复发生的过程中患儿将不具备意识能力[3]。

观察组患儿惊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退热时间、消失时间等,与对照组患儿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管理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急诊惊厥高热患儿中添加针对性急救护理能够及时清除患儿喉部异物,保持呼吸畅通,专业的急救模式很大程度避免了窒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让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为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4-5]。

综上所述,在临床患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工作当中使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对疾病情况的恶化有着阻止作用,患儿的临床症状都有较大改善,缩短惊厥时间和退热时间,有利于患儿预后,同时可以为患儿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加快患儿身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沈佳佳.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22):2850-2851.

[2] 李文楠.针对性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66.

[3] 周敏.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7):3886-3887.

抽搐急救的办法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转运

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在我国已全面开展 ,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不一 ,各医院设备技术相距较大 ,故国外危重新生儿转运指征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 ,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 ,单纯以疾病病种作转运指征 ,则可能会受疾病不同阶段及当地医院对疾病严重度判断力等影响.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新生儿1372例,其中男 847 例,女525 例,年龄 20 min ~ 28 d,出生体重670 ~ 4 510 g,胎龄 27 ~ 42+2周。除外入院后数小时内死亡及先天畸形病例。主要疾病为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DIC、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捂热综合征、新生儿惊厥、新生儿腹泻等。

2 方法

我国 2001年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该评分系统是将各项生理指标的得分相加.总分值 ≥90 分为非危重,70 ~89分为危重,< 70分为极危重, 经数日的评估, 判断疾病的严重性及治疗效果,符合以下单项指标一项或以上者可确诊为新生儿危重病例: (1)需行气管插管者; (2)严重心律紊乱者;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4)反复抽搐 ,经处理抽搐仍持续 24h 以上不能缓解者; (5)昏迷患儿 ,弹足底 5 次无反应者; (6)体温≤ 30℃或 > 41℃者; (7) 硬肿面积 ≥70 %者; (8) 血糖

评价转运前后区分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是否一致,分析危重组、非危重组病例与治愈好转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的关系,是否呈正相关 ,即分值越低 ,则治愈好转率越低 ,多器官损害越多,而分值越高 ,提示病情越轻 ,多器官损害越少,预后越好。

3 结果

3.1新生儿危重病评分与患儿病情的关系

随着病程的推移,如患儿病情逐步好转,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分值也逐渐升高,非危重患儿例数逐渐增多。如危重患儿病情恶化,经过治疗病情无改善,新生儿危重评分分值也逐渐降低。

3.2首次评分与器官功能受损情况

首次危重评分越低,功能受损器官越多,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越高。三组间多系统器官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4 讨论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己应用于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多个领域。我们利用该评分办法,对我院转运的新生儿进行评估,研究显示,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分值能较好的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本组1372例新生儿经首次评分后确定743例为危重儿,随着治疗的进展,患儿病情逐步好转,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分值也逐渐升高,非危重患儿例数逐渐增多。非危重组及危重组患儿入院后的 3 次评分分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首次评分能预测器官功能受损情况。研究显示首次危重病评分越低,功能受损器官数越多,多系统器官功能受损的发生率越高。本组首次评分属危重组的743例患儿中,虽有391例存在多系统器官功能病例评分不全,但由于病情判断准确,抢救措施采取得当,最终仅有23例患儿死亡。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对死亡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极危重组患儿死亡率高,本组患儿19例,死亡率高达 100%,危重组的743例患儿中,死亡率 3.09%,而非危重组中无 1 例死亡。本组病例由于住院时间长短的不同,分别进行了 l ~3次的危重病评分。进行多次评分有利于动态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了解危重、极危重患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状况,从而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措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护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提高患儿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柳锡永,吴莉萍. 新生儿疾病危重评分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关系[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 1) :56 - 57.

[2] 单若冰,王晓亮,谭丽群,等.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预测死亡风险比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 4) : 335 -337.

抽搐急救的办法范文6

一、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可导致病人便秘

便秘是服用吗啡类止痛药时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此,病人在服用此类止痛药时,应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具体防治措施有:1.在饮食中,病人应多吃一些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2.病人应增加运动量,并做腹部按摩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3.病人可适当服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必要时,可服用导泻剂(如石腊油、酚酞、番泻叶、麻仁丸等)。

二、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可使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在服用吗啡类止痛药的病人中,约有60%的人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一般来说,此症状只在病人服用此类止痛药的最初几天内出现。之后,这种症状会逐渐消失。因此,病人不必在服用此类药后一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就停药。那么,在服用此类药物时有没有防止恶心呕吐的办法呢?有如下一些办法可供您选用:1.病人可在服用吗啡类止痛药的同时,服用胃复安或甲哌氯丙嗪等具有止吐作用的药物。2.可用针灸的办法,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3.可口服维生素B6。4.服药后恶心、呕吐剧烈者或不能进食者,可采取给药或阴道给药的办法治疗。

三、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可使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现象

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可使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现象。其表现是:呼吸频率明显下降,呼吸变浅,还可出现口唇青紫等现象。但此症状的发生率远低于此类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而且这种呼吸抑制现象一般在病人服药3―5天后可消失。当然,出现呼吸抑制现象,对病人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性。过去,人们认为,肺癌患者或合并有肺部感染的肿瘤患者,应禁用吗啡类药物治疗。但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当疼痛已经成为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时,进行有效的止痛治疗,有延长肿瘤病人生存期,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作用,所以还应坚持使用吗啡类药物止痛。但在应用此类止痛药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病人在开始服用吗啡类止痛药时,应小剂量地服用。之后,可逐渐增加药量。2.病人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应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同时应持续或间断地给病人吸氧。如果病人因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出现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急救(将一定量的纳洛酮加入生理盐水中静点)。必要时,病人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可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四、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可引起病人嗜睡

部分患者在数次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后可出现嗜睡的症状。但此时,吗啡类止痛药的止痛效果一般较好。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少此类药物的用药剂量,并应寻找出此类药物适应病人的最低有效用药量,然后按照摸索出的最低用药量用药。

五、长期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可产生耐药性

病人长期服用吗啡类止痛药,可出现耐药性。但此种现象常和其用药不当有关。最常见的原因是:1.病人长期用药的剂量不足,止痛作用不充分。2.病人违背了“按时给药”的原则,而采用了“按需给药”的方式。“按需给药”是指等到患者疼痛时才给药。一般来说,随着病人病情的发展,疼痛的症状也会逐渐加重,故病人服用吗啡类止痛药的剂量也应有所增加,这与患者的病情发展有关,故不可将此种情况视为患者产生了耐药性。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