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业论文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1

(1)学生创业动机主要是满足个人志趣、挑战自我。创业动机立意是否高远,直接影响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影响创业成功、自我激励的重要因素(对创业学生的动机调查见表1)。从学生反映出的创业动机看,主要是个人兴趣、挑战自我和创造更多的财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挑战自我是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方式,激发学生创业最崇高的兴趣与目标必须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才有可能长远、持久地推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有近60%的学生把挑战自我和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创业活动的动机和出发点,它对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与个人。创业资金是影响创业开展的重要因素,创业资金来源关系到面对创业风险的态度,影响创业稳定性。筹集创业资金也是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所必需的实践,这一实践本身对未来创业成败有重要影响(资金来源调查数据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有40.45%的同学表示,创业资金首先得到了家人的投资,表明我校创业同学能够正确与家人沟通,以获得创业的首选资金来源;有33.71%的同学反映,创业资金是合伙团队成员投入的,创业团队成员投入,表明了许多创业同学在开展创业活动时,有组织雏形,有合作共赢意识,成员对投入资金有不同的要求;比较可喜的是有15.73%的创业同学创业资金是从同学融通借入的,资金的市场意识比较强,这对于创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调查分析表明,学校、社会与政府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3)创业项目的来源途径多样,主要来自同学转让。创业项目来源途径,从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创业的普遍程度。我校学生创业项目有46.07%来自于同学的转让(传授),创业项目转让、传承的氛围比较浓烈;创业项目有27%得到专业老师支持,创业与专业老师有一定关联;创业项目有17.98%来自于自己寻找(设计),学生在创业项目上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二、促进高职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1.期望政府部门给予更直接、充分的政策支持创业学生有30.19%的人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创业贷款、融资渠道拓宽、创业财政补助和税收政策等直接政策扶持;有28.30%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包括搭建直接面向市场的创业平台,提供创业供需信息平台等间接性政策扶持;有22.64%的同学认为政府应提供简化注册程序、开展为创业同学融资担保等间接性扶持(具体调查信息数据见表2)。

2.期待学校制定学分和针对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以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最主要因素,创业实践的同学们最期望学校专门开设创业课程,这一比例约占36.36%,希望学校能够制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将学校的众多服务(如课程录像、文档编辑、毕业摄影、办公设备整理与维修)面向学生招标、针对学生创业实践等管理制度,使教师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日常业务活动和学生日常操行等制度有起到促进学生创业的功效(调查数据见表2)。创业学分是学校鼓励学生创业常用的政策,这一政策既是学制的改革,也是学生教育形式和学生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对这一政策也比较期许。

3.期望社会能够对大学生创业活动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是一种综合性、体验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创业实践中的大学生们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有23.19%的同学希望有社会性的大学生创业咨询委员会等公共咨询服务机构,帮助大学生制订创业计划、收集创业信息、提供创业指导;有17.39%的同学希望建立全国或省级区域性创业成功经验交流平台,提供创业成功经验借鉴与学习;有17.39%的同学认为应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保障基金;有13.04%的同学期待企业家能够给予资金、理念、产品、技术等的支持与指导,实现真正的创业(调查数据见表3)。

4.创业学生期待自身素质提高创业者认为最需要提升的素质:有35.17%的被调查者认为迫切需要提高创业者的进取精神和责任心;有26.3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者工作主动性、真诚、敬业品质需要得到改善;有15.62%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者必须强化自信、自强、自主、自立创业精神;有12.80%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者必须提高竞争意识。

三、结论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2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选择的深入。高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必然对自己培养人才的就业和创业等社会适应能力做出相应的策略反应。大学创业教育就是这种背景下形成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自觉行为。

1.提升职场能力,正确引导创业

《就业促进法》的第44、49、50条提到了两种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要有。我们倡导创业是因为创业对就业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创业是在寻找现有的商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自身资源如知识、技能、社会其他资源等开展的社会商业活动。往往能产生社会经济的巨大创新和变革。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有较高的创业率反过来证明经济的繁荣与和科技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教育与国家创新型社会建设的策略不谋而合。网易、搜狐、阿里巴巴、纷众传媒等一大批新兴企业的崛起都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

创业成功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专业对口,而是如何利用自己在观念思维、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进行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创新。提升大学生尽快能适应本职工作的隐形知识如思辨力、创造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融资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等和显性知识如外语能力、管理知识、财务知识、行业知识等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

2.破除创业高端化误区,立足市场需求

讲创业,我们容易联想起微软、谷歌、通用、丰田、中石油等国际化巨型企业。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统计上的现象是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每千人口的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平均在40~55个;全部劳动力在灵活职业、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的比例在65~80%。以经济升级成功的日本、韩国为例:2000年的日本,中小企业共508.9万家,占企业数99.7%,每千人口企业数量为41个,从业人员4168万人,占总就业人员比重72.7%;2004年的韩国,人口为4829万人,企业数量为280万个左右,每千人企业数量将近58个,微型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比率占总就业的80%;美国目前共有中小企业2140多万家占了全美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有75%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美国的高技术公司在起步阶段,通常都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在市场的“丛林哲学”中,只有投身现实,不断学习,不断自我超越,才能取得成功。马云的成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最好的创业范例。

3.锤炼意志品质,培养企业家精神

面对在特殊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新生代的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团队合作、群体交往、挫折教育是必修的课程。“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是第一代“浙商精神”的真实写照。浙江成功的企业家如南存辉、鲁冠球、钟庆后都具备了企业家良好的特质和精神。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们个人的个性特征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要有体力、有脑力、有耐力、有魄力。创业成功既需要具有创业的硬实力,更要具有软实力,还要注重创业实践,比如创业能力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实践的锻炼培养,因此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大学创业教育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社团、课余兼职和实习、参与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企业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雨果曾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具备企业家胸有成竹的宏韬伟略是学生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元素。要创立自己的企业,必须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善于居安思危,开拓创新。有战略眼光,能看到潜在利润的机会;有胆识,敢于冒创新的风险;有组织能力,能动员社会资金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简单地说就是一能确认一种商机;二能管理一种资源;三能领导一个团队。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

中国改革开发30多年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也积累了深刻矛盾。多年来集聚的各种不利因素的累积效应逐渐释放,如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土地、自然资源价格、能源包括国际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加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压力,增加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许多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大依的赖性,对资源、环境的承载的巨大压力以及依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由于大量企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企业对高端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就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的招募和使用。这样产生的结果是新增的劳动力面临就业困难。根据统计,2003-2008年,各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6万,559万人,年均增长率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这种远远高于经济增速的人才就业需求,在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下,给社会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客观上降低了人力资源使用和预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数据,2008年有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大学生失业率仍将达到9.4%。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变得举足轻重,成为2009年社会的最大热点问题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能力定义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作为国家策略来实施,更突出了它的战略性地位。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划、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三、大学创业教育展望

创业教育、创业能力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创业教育经历了从简单到综合,从无序到有序,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反映了一种国家行为和国家战略。大学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一项特点:

1.大学创业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创业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必须建立完整的创业科学教学学科体系。它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研究、总结、指导创业实践与创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科学。研究如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的搭建、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创业教育质量体系的内涵、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方法、创业实体后续扶持体系的构建等。

总体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观念、师资队伍、组织架构、制度保证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有较高的创业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创业科学的发展。所以,大学创业教育的科学化是创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2.制度化

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North,1990)。制度是社会或组织的游戏规则,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据教育部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点研究课题披露:中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大学生创业率低,一方面,高校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制度缺失是深层次的因素。美国的大学生创业率基本保持在20%~30%,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创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完善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环境,帮助创业者成功开办企业和经营企业,逐步形成以创业者为基础,以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服务相结合,推进创业服务就业工作,就必须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加以制度化。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委就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1个部委联合制定的一份关于创业带动就业的文件——《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鼓励创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3.专业化

KAB是KnowAllBusiness的简称,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该项目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普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KAB属于创业的启蒙教育。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除了类似KAB基本的课程以外,还必须拥有专业的教材、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支持平台。

要取得创业教育的成功,必须保证有一套完整的创业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实施方法可行的新颖教材。该教材应该具有鲜活的素材、立体化的呈现手段和可触可摸的现行案例。

专业化、训练有素的教师是保障教材内容得以正确传递和被学生理解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成功保证。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学者+企业家”素质。“学院派”师资,缺乏创业实战经验,而创业教育需要“双师型”人才,从实践来看,现在教育的师资条件不成熟,专门从事创业指导的老师往往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把国外的教材、职业生涯理论、MBA理论移植过来,缺乏自身实践的经验。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只能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串教师。教学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31.62%的高校认为师资不足成为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所以,加快创业专业教师培养成为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4.市场化

大学创业教学市场化趋势一是指大学创业教学必须整合校园资源,集社会化力量开门办学。二是指大学创业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去引导学生创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以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来理解。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还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很多项目只能留在实验室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但没有市场,成为一种变相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

为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协调发展,国家及时推出了产业振兴的一揽子计划。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中部崛起计划、西部大开发、振兴装备制造业、振兴文化产业计划等。这些计划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地域、行业更多的选择。

《2007中国创业观察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经确立进入“机会型创业”阶段。机会型创业在创业类型中已从40%的比例提高到2007年的60.4%,而生存型创业则从60%降到39.6%。机会型创业中,本科和研究生比例占50.2%,而生存型创业中本科与研究生比例仅为15.6%。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是大学创业教学和大学生创业的必然趋势。

四、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种市场需求更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必然选择。创业教育将成为未来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3

而作为大部分并没有那么优秀的学生,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只是校领导的工作,将创业问题看做研究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问题,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屑态度,这样只会将自己挡在自主创业问题的大门之外,更有胜者,一部分的师生把创业视作天方夜谭高不可攀,故而在面对创业问题之时,总是裹足不前,迈不开步子。这样就使创业问题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创业人群与该问题脱节了。近年来,创业教育的问题已逐渐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在学生毕业前对其安排短期的创业意识教育,准确来说,这种临门抱佛脚式的意识教育是有一定效果的,能够满足毕业学子一部分的需求。但是,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创业需求、创业积极性、对创业领域的兴趣以及勇于冒险的精神等才是创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把创业教育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由此反映出高校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2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建设中的缺位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业环境的营造上。创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的创业过程始终创建的一个公共大平台,其外延包括一切影响创业过程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创业环境的作用就在于对创业的支持、鼓励、服务和保护,创业环境的改善对大学生创业的始终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对我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政府而言,其首要任务都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必然会与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良性的互助关系,同时政府目标的多样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地方政府存在经济增长、反腐倡廉、民生问题、城市规划与发展等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多重目标,如果政府在面对这些矛盾时出现取舍偏差的问题,官员的目标不是为了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一己私利,、,将资源分配给自己的政治支持者,或者与一些企业发生利益关系,不能为民间提供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此时,政府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将无法付诸实践因而无法惠及于民。由于目前我国主要的创业大军之中,大学生还无法占到一席之地,地方政府的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大学生创业并没有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扶持,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这也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创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3大学生创业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社会关系40.4%的受访者表示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也遇到过缺乏社会关系的困难。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分十分复杂,关系的规模庞大,关系网成员来往频率高,交流以事务往来和物质往来为多,甚少进行情感交流;相反,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则相对成分更为单一,关系的规模也比较小,事务往来和物质往来稀疏,多以情感交流为主。所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在社会上相对而言缺乏社会认同,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陷入出现问题也无处求助的境地。(2)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内部员工多以在校生和刚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为主,这部分人群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经验相当匮乏。往往这样的年轻企业难以吸引在同一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能人加入。此外,掌握核心技术和适时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是企业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竞争型社会中寻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如果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只是依附于其他有实力的企业之上,那么其社会竞争力将直线下降,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容易忽略同时也十分重要的问题。(3)缺乏好的创业方向,开拓市场困难大学生生活圈往往局限于校园内,眼界有待拓宽,对市场缺乏敏感度,不能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以至于对创业项目缺乏驾驭能力,尤其当社会有效资源相对匮乏时,随之而来的将是市场开拓困难、销售渠道狭窄等一系列困难。(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调查中显示,9%的创业者表示团队缺乏合作精神,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同时还在考虑其它的发展方向,这表明刚毕业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另外由于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将企业运营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和突发的一系列问题很好地解决,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导致运营效率大大折扣。

4总结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4

1.政策执行机构的多元化和网络化。公共政策执行的同体化和异体化同步发展是是国际公共管理发展趋势。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一部分由政府执行机构和人员承担,即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同体化;另一部分可以面向社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承包、委托、招标等形式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或其他组织执行,即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异体化。这就意味着政策执行主体的多元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政策和监督政策执行,虽然其仍是政策执行的主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而社会机构、中介组织、学校等承担了许多政策的执行任务,形成了政府主导,“官、民、学”为主体,三者联动密切的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执行体制,这种模式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提高了政策执行效率,减少了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如英国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建立专门管理机构——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后又建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执行;他们还“提供经费设立专项基金激励大学生创业,如科学企业挑战基金、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大学挑战基金等,这些基金或建立大学孵化中心,或为大学科技转化提供种子基金,或鼓励大学创业教育和支持技术转化活动。”[2]各种社会力量也都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一方面,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如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等在全国发起了“大学生创业技能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引导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奖励优秀创业教师和学生等;另一方面,企业主动为大学创业提供实践实习机会,资助大学生创业活动或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同时高校也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创业教育与专业紧密结合,将创业整合到其它课程之中,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开发了系统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并在本科、研究生阶段都实施了专业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高校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指导大学生创业计划,举办商业计划大赛,通过科技园、孵化器、研究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空间、虚拟创业等创业基础设施。英国这种政策执行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级政府、各种组织、民间和高校力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促进网络,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也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政策目标群体身份的双重性和自主性。在新型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中,一些非政府组织既是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群体,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能很好理解和支持政策执行,并积极主动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把政策精神真正贯彻到群体心中去,并使公共政策内化为目标群体的信念和自觉行动,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正确执行。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所涉及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高校、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企业及大学生等政策对象和利益攸关者。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有效执行与这些目标群体的贯彻落实和积极参与密不可分的。高校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创业援助。美国的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很多学校的校院级管理者都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学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发了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到2005年“,美国共有1600多个高校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成立了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3]大学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正如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豪斯教授所说:“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5]所谓“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比尔•盖茨式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成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企业积极支持大学创业活动。在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的的执行过程中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如英国不少企业都主动接受大学生实践实习,如壳牌技术创业项目,这是1986年英国壳牌公司发起的一项社会投资项目,该项目已经为大学生提供了2万多个实习岗位,2000年6月该公司又成立了壳牌基金会,设立青年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和自我雇佣,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费支持。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直接参与大学创业教育,或作为兼职教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参与创业论坛和咨询服务等。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比他们的上一代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创业观念己经深深地植根于他们国家的文化之中。一项对美国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将来拥有自己的企业,他们的家人中有一半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他们在校期间更加重视与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选修创业课程,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业知识;同时重视开发创业潜质,积极参与创业体验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政策环境的优化。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运行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又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和国际因素。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政策的影响更为重要,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对大学生创业而言,良好的政策环境,不仅促成正确的创业政策制定,也有利于创业政策的有效执行。这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先进的创业文化。创业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对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的认同和倡导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鼓励创业、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推崇冒险的氛围。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热情、冒险精神,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健全创业的人格特质;能为创业企业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开拓创业型的企业家推崇备至。这种先进的创业文化既鞭策创业企业家不断进取,再创新绩;也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创业者队伍中。第二,良好的创业软环境。所谓软环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工作实践和交往活动中创造并反映出的制度和精神上的境况总和,包括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制度、服务水平等因素。良好的创业软环境可以降低成本,激发人的创业热情。如从企业准入制度来看,发达国家企业准入很多采用的是注册制和备案制度。有的地方一元钱就可以注册一个企业,且企业注册程序也比较简单。在税费管理制度上,发达国家制定了比较优惠的制度措施鼓励创业,英国对中小企业实行补贴制,并对失业者自主创业每周补贴40英磅,法国对中小企业每新增一个就业机会,政府给予2—3万欧元的财政补贴。此外发达国家还为创业者提供从政策咨询、注册备案、信息等“一站式”服务。第三,健全的创业援助体系。创业援助对激发创业动机,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促进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建立了从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咨询服务、融资支持、风险分担等“官、民、学”分工合作的多元化创业援助体系。如为帮助企业设计产品,开发市场,指导初创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难题等,英国成立了专门机构“小企业服务”,其成员由20多个具有经营中小企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家或资深人士组成,他们为有创业抱负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建议和咨询、量身定做创业项目,开展一对一指导等。为建立大学生创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日本1963年通过的中小企业现代化助成法专门为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政策性融资,主动为小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服务。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及执行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政策执行特色,也取得了预期的政策执行效果,调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特色和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的执行。

1.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政策体系不健全与执行力度薄弱的双重问题。首先是没有一部专门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与创业相关的政策主要散见于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件中,如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创业政策的权威性和持续性尚不足以体现。从具体内容来看,近乎原则性和号召性的条文规定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明确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会等创业相关方的责任,没有明确政府公共财政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中的具体作用。因此,有必要出台专门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权威性的依据和保障,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法规的系统性、连续性,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时推动政策的法律化。

2.统筹协调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执行部门。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缺陷,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存在条快分割、资源分散、权限重叠、政出多门、责任不明、逐利诿责等问题,导致无法形成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合力。因此,加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上的统筹能力,发挥政府的立法监督和引导推动作用,整合资源,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应成为政府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重点。要建设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廉洁高效的服务,开展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开辟融资畅通的投资渠道。同时,要在政策设计、平台建设、主体培育、机制构建上大胆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创业指导、创业援助和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不断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3.激发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目标群体的自主性。公共政策研究认为,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对一项政策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对于该政策能否有效执行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创业,不仅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要让政策目标群体能够接受和认可这些政策,从而激发目标群体的积极参与,提高政策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提升大学生跨学科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应变、适应环境,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获得成功。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更是提出“一个掌握了创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学生,能够对任何工作环境产生重大价值”。[4]创业教育要与专业紧密结合,将创业整合到其它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生涯发展;要重视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建设,拓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渠道,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公司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企业要主动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并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基地等。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5

(一)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诉求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处于生存与发展的弱势。地方性院校要改变弱者态势,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改革,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生存和竞争力,从而增强地方院校的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速,开展创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总数量以及实现自主创业学生人数的总量出现“双增”的喜人前景。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大学,随后迅速扩大,2005年全国实现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近1.4万人,比2004年增长55.2%。相关统计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1.0%、1.2%、1.5%,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出现上升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地方院校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推动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历经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过去靠拼资源、廉价劳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种高耗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造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发展第三产业。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改革,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业技术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开展创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是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

(一)必备的创业知识体系创业知识体系是指大学开展创业必备的知识结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想创业,先需要学好知识,而每一种能力的形成所具备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差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养成需要具备下面知识:扎实的行业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行业专业知识,为大学生形成本行业创业能力提供可能。中国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道出不同行业的工作需要具备不同行业的专业性知识,如医学专业的创业与营销专业的创业,这两个行业创业需要的行业专业知识就是风牛马不相关。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包括相关金融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调查与市场营销知识、领导科学知识、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形成。常用的创业社会性知识,包括常用语言、写作、计算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等等方面的知识,工具性的知识起到辅助作用,但是不可缺少。

(二)完善的创业能力体系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使创业活动顺利完成的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大学创业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多种能力构成的统一体。专业能力是指将大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如计算专业开发软件的能力,土木工程学生专业的设计能力等等,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创业能力体系的核心。经营管理能力指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产品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对员工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对财务的管理能力等等,经营与管理能力是创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开展社会行为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公关、同其它相关企业的谈判与合作、利用现代媒体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等方面,社会能力为创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良好的创业动力体系创业的动力体系是指驱动大学生开展创业内在动力的总和。大学生创业动力体系包括创业兴趣、创业动机、创业理想、创业的世界观、创业的意志以及创业的价值观等等。具有良好的创业动力体系的大学生,不但能激起创业的激情,保持激昂的斗志,而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甚至奋不顾身献身于自己的创业。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有必要的知识,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如果没有创业动力体系,即使机会来到其面前也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让创业机遇瞬间消失。

(四)完善的自我体系创业是开创前人没有过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一个人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根据创业工作的需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勉励、自我学习,从而进行自我不断的完善。因此,大学生创业完善的自我体系主要包括正确的自我认识、自觉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勉励、自我学习体系。

三、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条件,促进学生必备创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1.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地方特色的创业课程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大学生学习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即学习课程知识。大学生掌握课程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潜在能力的发展。因此,地方院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地方特色的创业课程群。地方院校在编写和建构创业教育课程群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科学性原则。课程的编写,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创业能力养成”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模块(行业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常用的社会性知识)进行构建。其二,地方性原则。由于我们地方院校创办历史短,开设创业教育的历史更短,所以在建构创业课程群,既要学习“拿来主义的精神”,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院校的经验,又要突出服务地方,扎根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构建地方特色的课程群,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建立一支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创业课程教学质量。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施教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创业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由分管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或二级院部的副书记担任,师资缺乏专业性,课堂缺乏吸引力;许多学生选创业教育的课程是为了学分,上课时,常常出现逃课或者塑性逃课的现象,课堂教学质量低。因此,地方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两种途径比较有效:其一,立足校内,通过整合校内已有的资源,把其分为创业行业性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常用的社会性知识三大块进行整合与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师资队伍,同时,让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甚至委派到企业第一线学习实践经验,走内涵提高与发展的道路;其二,立足地方,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我们聘用地方成功的创业家,兼任我们创业课教师。师资建设,立足校内是根本,立足地方是补充,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轻重和辩证关系。目前,有些地方高校花高额经费聘请外校专家来为在校生讲授创业课,而对校内教师相当吝啬,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是本末倒置行为。

3.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保证创业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指导。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都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评估体系。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遵循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为地方院校量身定做,评估体系构建要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二)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有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的形成,能力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也在实践中体现。我们开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创业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打造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练机会。地方高校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创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活动。如有些地方高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兴趣和他们的专业特长,创建团队,开展建筑、广告策划、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其二,打造校内创业孵化园,孵化园具有创业教育实践中心与企业孵化器性质,通过校内创业孵化园的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行业能力。相关报道显示:玉林师范学院于2012年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其孵化园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设立50个创业项目,近500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孵化园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地方高校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赢目标;其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构建创业实践基地,派遣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调研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四,开展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利用后两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过有些地方院校,由于管理不到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前两种培养形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践效果比较好,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加强教育与引导,激发学生创业原动力创业原动力具有激发、维护、调节创业的功能,创业原动力源于创业者个体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创业深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和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及其良好的敬业精神。创业需要创业者有扎实的创业知识、超强的创业能力,更要其具有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这种百折不挠精神源于学生的创业动力体系。如何构建学生创业动力体系呢?第一,加强核心价值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国家观、人民观和自我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于创业具有强大的动力,能为创业者保驾护航。第二,激发学生的创业需要、创业兴趣和创业动机。创业需要、创业兴趣和创业动机都能直接激发学生创业动力,推动学生的创业行动。第三,切实利用创业典范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创业信心。相关研究显示:地方性大学学生创业信心不足,很需要充分利用创业典范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创业信心,特别是聘请自己学校培养的而且成功的创业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传授创业经验,效果会更好。第四,创造创业氛围,打造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释放学生的创业潜能。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开设创业项目,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地方院校可以参照英国通用做法,设立相应的创业基金,培养创业项目,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6

(一)高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许多高校管理者不能真正区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创业教育时也只是对学生进行技巧、政策、形势等方面的指导,不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的教育[1]。

(二)创业创新环境不理想

社会上对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创”的创业文化远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很高,或很难操作,或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不高;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学生本已十分脆弱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消退。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是赚钱,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创业必然会占用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开公司,等于鼓励学生为赚钱放弃或荒废学业,是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

(三)大学生创业缺乏市场意识

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意新颖。大部分学生乐于向投资人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忽视了这些产品或技术生存发展的市场空间。即使是涉及到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不着重在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如何营销这些方面考虑,可能最多的就是花钱打广告,做一些简单的宣传而已。其实,创业的投资人真正在乎的是产品或服务是不是有市场需求,而不是那些只有先进的技术却没有消费人群的创业项目。同时,创业者应该多涉猎一些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制定非常忙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支持。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大学生就业结构、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等具有积极意义。所以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正好能够发挥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导向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的实效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将其转化到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促进大学生创业自信,还可以提高其创业项目的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降低风险

大学生创业缺乏创业技能,没有更多的成熟项目可以选择,直接阻碍着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科技成果技术成熟,项目种类多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可靠地项目,并且参与科技成果研发的优秀科研人员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与技术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风险。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

传统的大学生创业往往青睐于一些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项目,倾向复制其它创业成功的模型,导致大学生创业缺乏创新性。高校科技成果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项目新颖实用,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员,可以更早的了解并掌握科技成果,并可深入的运用。同时,高校的尖端的科研设备以及雄厚的科研实力都有能力解决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