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1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流 教材选取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中国经济的崛起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以英文专业背景为依托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真正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笔者以琼州学院为例,通过对教材选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情况的客观分析,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促进非英语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1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学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流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在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著作应运而生。同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1]。而跨文化交流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
1.1 《跨文化交流》教材选取分析
首先,《跨文化交流》教材内容的选编不应以英文专业背景作为依托。以琼州学院大二酒店管理学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例,学生的英文认知水平与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能与教学目标同步,过难的英语词汇以及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障碍,从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学内容的编排以输出“优等文化“为主,抑制了文化双向信息交流的本意。我国引进的原版或编著的教材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案例和话题具有鲜明的“舶来”特色,如老龄化、同性恋文化、性别歧视、社会阶层、个人取向系统等文化层面和社区动力学、大众传媒、计算机协助交流、关系交流、劝说、谈判、认知、判断、推理等交际学概念和理论。[2]提到异国文化,就会想到西方文化,一讲到西方文化,就认为是美国文化,讲到美国文化,便认为是时尚优等文化。然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并不仅仅单一传递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而是通过与本国文化的对比,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接受世界的多样性,以促进本国文化的良好发展。最后,教材内容的选编不符合学生兴趣。例如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与国际争端的关注要远大于英文诗歌的起源。
1.2 《跨文化交流》课程设置分析
83%的高等院校将跨文化交流设置成为选修课,69%的院校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62%的院校认为此课应持续两个学期。超过一半的学校认为目前课时不够是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这说明大家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3]。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课程旨在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教育制度、文学、哲学、美学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多侧面、深层次地发掘和研究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4],同时又肩负着使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能够以一种多元文化人的身份“开放、灵活、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任务”[5]。因此,仅将其作为一个学期的选修课,是很难完成从“跨越”——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到“超越”——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欣赏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观察和反省——的转变。
1.3 《跨文化交流》教学方法分析
93%的院校采用了文化对比,86%采用了案例分析,61%采用了文化讲座。这说明多数教师依然立足于单向传授与对比描述,而对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提高没有真正落实[6]。例如琼州学院跨文化交流课堂主要采取影音图像示范以及微型剧模拟进行角色冲突扮演,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无法带领学生运用项目教学方法(project based)进行社会实践深入研究,从而也无法量化评价教学效果。
2 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学改革建议
2.1 教材选编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
阅读词汇的难易程度应符合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处在英语四级至英语六级之间,少数优秀分子可以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英文教材的选编应以适应普遍性为主,过易或过难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从全球角度出发,冲出“英美即世界“的定格模式。同时适当引入社会以及全球的热点问题,如黄岩岛争端或苹果公司,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提高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2.2 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应重视跨文化交流课程,将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英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日趋重要,而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前景。
跨文化交流课程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就可以真正达到“跨”的目的,它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与较深的认知水平。例如种族优化主义理论涉及人类发展学,战争史,经济学等;交际学概念涉及到社区动力学,大众传媒,判断推理等;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又涉及到心里分析方法,辩证法和诠释法。所以为了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效果,高校应当考虑开设相关人文课程作为铺垫。
跨文化交流课程开设的时间也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开设在大三第二学年比较适合。大部分高校学生大一大二学年忙于基础公共课的学习,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社会认知体系。通过大二学年末期的社会调查实习以及大三第一学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学生的批判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段时间他们思维相对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比较积极,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批判学习能力,两者不谋而合。
2.3 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为依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例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与本校留学生混合分组作业,共同派遣到本地酒店进行实习调查,并提交英文报告同时进行组织课堂展示。
课堂组织模式应打破传统教师单向传授“静”的模式,给予学生“动”的权利。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将问题不断抛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观点辩论,将课堂主导权回归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学习(peer study)中自觉提高交流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词并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笔记总结。
3 结论和建议
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强调的以英语语言为媒介,通过对本族与异域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从教材选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意见,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议重点讨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教学效果量化的体系开发以促进与完善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6-55.
[2]姚霖霜.美国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的文化特征分析[EB/OL].htt
p:///news/2008-01-31/70665.html,2012-3-10.
[3][6]邬姝丽,周英莉.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0,3(2):61-69.
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27-01
高校英语教育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法,也要将英文文化、英语的语言背景等一并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并未重视中国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价值,加之高校其他课程对我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被动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无法成为主动输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终造成“中国文化失语”想象。
1.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认同中国文化,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等互动。但目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扎实的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却不能平等、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更无从谈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国文化失语,就意味着中国语言影响力的降低,长此以往将威胁中国文化的地位。因此,积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2.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2.1树立端正的语言文化观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文化并不应影响中国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树立了端正的语言文化观,才能真正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语文化、中国文化。为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高校英语教育中应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将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以英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态,并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精髓。
2.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历史内的人,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够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接纳英语文化的同时不断联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进而减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对此,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势,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
2.3优化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在英语教育中积极渗透本土文化,应将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纳入高校英语教育大纲,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应一味选择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应增加、补充包含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对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或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应继续将英美文化类的课文或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搜集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将其作为课文或阅读材料。若现有材料不足,则可组织专家、教师通过编写、翻译等方式丰富中国文化教学素材,进而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增加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
3.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跨文化交流和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均十分不利,积极剖析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可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文化自觉、优化教学内容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进而减少和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具备局良好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陶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3):16-17.
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商务英语培训 跨文化交流 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共识。近20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使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开始重视商务英语培训。商务英语培训是以语言为载体,把核心的商务内容放到其中;以企业商务人员和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员为目标,以商务活动中常用英语为重点的一种培训。其特点主要在于其培训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但当前的商务英语培训基本上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是否足以培养能够成功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必备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谈谈跨国商务活动的实质问题。从客观现实来看,跨国的商务活动从表面看是跨国交际活动,从实质看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际交流的成败将决定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
根据Baguley的定义,商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技巧,从本质上讲有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双向交流过程。Varner and Beamer还进一步补充到,商务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谓跨文化交流是发生在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不同的商务文化背景的时候产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流的障碍尤其突出,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麽困难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双方之间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扰”,交流随时都可以被中断。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对商业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际是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出发点。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种经济商务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业人士应该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保持相应的敏感度,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商人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环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对跨文化交流培训是重要的。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国文化强调“人事分离”,感兴趣的是实质性问题。因此他们谈话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对手的时间很少,短暂的寒暄后即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此外,美国人幽默感强,爱开玩笑。
2.交谈方面
强调时间表“专时专用”,注重直率和讲实话。再者喜欢反驳,公开表示其反对意见。
3.思维方面
美国人往往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较小的问题。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等问题,再依次解决。
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交流既包括语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语言的交流。
1.语言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在语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仅需要个人语言技能,如听、说、 读、 写,而且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如谈判、演示和说服等技能。商务英语培训应该把这些技巧贯穿于整个训练,尽可能设计一些模拟交流场景帮助训练者应用这些技巧。
(1)谈话技巧(Speaking Skills)。当非英语母语交流者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者之间进行沟通时,有效的谈话技巧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场景的交谈不仅要求通畅流利和准确达意,而且还应讲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别强调了以下六个标准:清楚、 准备充分、 简单明了、 生动幽默、 表达自然、简练有效率。以上六点是给培训者提出准备谈话交流的明确标准,培训师应帮助他们用以上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谈话,在充分练习后进行点评,详细分析以上哪点做得更好,哪几点还需要改进。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产品演示、会议演示、个人总结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种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率和灵活的交流方式。当然,这种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技巧。许多商务人士发现,工作的成功绝大多数取决于他们能够组织好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效地演示表达出来。因此,要想让培训者领悟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应该在课堂上提供给培训者进行演示的机会,并且留心观察,帮助培训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问题,培训者应从亲自锻炼中掌握演示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3)高级的谈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谈判是一种双方或者是多方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商谈和商讨的过程。谈判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建立商务关系,同意进行谈判,交换信息,提问,选择,提出条件,商谈,达成一致和总结等。培训者必须明白谈判的任一阶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谈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培训者顺利展开谈判,应该在分析各国文化对谈判影响的基础上,多对他们进行模拟谈判的训练。
培训师可以要求培训者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模拟谈判,一组是英国商人,另一组则是中国商人。在交流时,培训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英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英国是high IDV(indiv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国商人应当更多尊重英国商人的个人权利和决定。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想法,因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国文化的体现。
2.非语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更直接,两者相互补充,密切联系
(1)面部表情。在东西方文化中,东方人比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习惯过于直露;而西方人则较为直率,喜怒哀乐较易表现在脸上。比如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业谈判中几乎很少微笑,只有谈判已近成功的尾声时才会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会把随意的笑视为是不严肃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国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触视为诚实坦率的表示,闪移不定的眼神意味着不诚实和没礼貌,而日本人却认为不直视对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谦逊。
(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包括手势在内,在不同文化中差别是很大的。无意中做出的体语或手语,都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我们大家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这个手势的意思正相反,意味着没有价值的“零”,而在日本则代表“钱”。显然,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商业交际时,这个手势不可以滥用。又如见面时的体语,美国人可能会与对方拥抱,或拍对方的后背表示友好,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般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见面方式的。再如中国人喜欢翘二郎腿,而中东地区的人会认为这是极大的失礼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脚底是人身体最低的最肮脏的部位,向谈判对方露出脚底无异于贬低和侮辱对方。
(3)空间与相互距离。个人空间的大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约定俗成。与东方人交谈的西方人,常常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入侵。研究者发现,美国人认为4英尺~12英尺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洽谈的合理距离,而亚洲和阿拉伯文化中则较少考虑私人空间问题,他们会认为越近的距离会使关系越亲近。因此美国人与日本人谈话,很可能在无意中被日本人的“紧追不舍”逼得节节后退,造成喜剧般的效果。
由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的跨文化交技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商务英语培训作为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有效的途径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对跨国贸易感兴趣的朋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aguley, 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Modern Business[M].Berkshi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94
[2]Varner, I and Beame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5
[3]Janch,F.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3rd)[M].California:Stage Publications.Inc,2001
[4]Gibeon,R.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电影 翻译 文化间性 伦理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05-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也日益突显,西方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以汹涌的浪涛冲击着中国文化。各民族文化通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突破地域限制和形式差异而走到一起。文化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集中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我们需要警惕文化全球化中的两种趋势:一是以其取代文化多元化,就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这必然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沦丧。文化的多元化是建立在文化的民族化基础上的,离开民族化,也就无所谓文化的多元化了。二是过分强调文化的民族化,也就是坚持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主张要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彻底否认文化全球化,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这很容易造成文化民族主义情绪,必将造成文化交流的倒退。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削弱民族文化,也不是让某种文化一枝独秀,而是在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和互补。文化全球化的主旨是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是说要各种文化共存,这就是文化间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枢纽,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
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必然要落到文化间性的视野内,因为文化间性的共时观要求翻译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对话。
一、文化间性的概念
文化间性这一术语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中是非常常见的关键词。文化间性指的是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间的可交流性。文化间性的概念来自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其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
文化间性以文化间的对话为前提,它承认不同,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强调维持差异,和而不同。其中,差异最为重要。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异质文化之间才可能相互补充,并在相互的参照中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
文化间性本身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对话,而文本间性包括了文化的互相指涉,因此文化间性与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是紧密相关的。文化间性可以看成是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复合间性,它同时具备了它们二者的特质。
所以文化间性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异质文化碰撞时互相作用、交互借鉴的内在关联,它以承认差异、互相尊重为前提。文化间性的重心在于异质性和对话性,对话的目的在于沟通。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间性
影翻译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找到一个位于不同文化间的一个支点,以使不同文化得以平等互动,并通过沟通产生共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这要求人们要有包容异质文化的心理,唯有如此,对话才能实现,异质文化才能融会贯通,并通过文化共性来推进文化互动,从而达到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在被认同和接纳的同时,也均希望独立和区别,这样双方才能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和发展的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作为文化间性主义者的译者,在翻译电影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双方的共同发展,并以此切实加强文化间的互动,从而确保文化交流的顺畅、有效。
异质是文化间性的前提。两种文化在电影翻译中是有差异的,要将异质文化包含在一个译本当中,就必须以的翻译理念来生成既能使观众接受又体现源语文化的译本。
电影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途径,是发扬民族文化和融会异质文化的手段,因此电影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通晓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异质文化。这二者在译文中的契合度取决于译者的文化自觉,要求译者在欣赏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尊重其他文化,最终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而不同。电影翻译体现的是文化内涵,它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对话的过程。
三、翻译的伦理
翻译理论学家切斯特曼(Chesterman, 2001: 139-154)归纳总结了五种翻译伦理,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职业伦理。
其中“再现伦理”指的是准确再现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图;“服务伦理”指完成客户的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交际伦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译出语及译入语的跨文化理解;“规范伦理”指的是要符合规范,符合译入语的文化期待;“职业伦理”强调的是译者的职业操守。
这五种伦理并非协调一致,而是一直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状态下。译者要做到各方面高度协调一致显然是很困难的,因为这里涉及作者、译者、客户、读者等不同的主体,各主体在交往和对话中一直要受到这些伦理关系的束缚和制约。因此,一个成功的译者要做的,就是要保证互为异己的各主体达成最大限度上的跨文化合作。
四、电影翻译中的文化间性伦理
文化间性对指导译者进行电影翻译实践、构建电影翻译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译者只有充分理顺由文化间性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和翻译中的各个主体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使译者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电影翻译的本质
翻译中的“交际伦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译出语及译入语的跨文化理解。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把异质文化映射到本民族文化的氛围里,一般都是本着不损失源语文化的原则。但电影翻译是两种文化主体的对话,是一种双向行为,每个文化主体都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因此译者必须考虑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冲突。只有解决了这种冲突,我们才有可能生成既体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又能融入目的语文化的和谐译本,从而满足电影翻译的交际伦理诉求。
为了突破文化藩篱、促进文化交流,文化间性翻译观要求译者用文化自觉的态度从事电影翻译实践,同时也更加强调异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既要用开放的态度去包容异质文化的各种元素,又要积极突显源语文化。只有承认差异的存在,单一和多元、个人与他者才能在辩证的关系中融合。
因此,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翻译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并能够以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进行电影翻译实践,从而使译文实现继承本民族文化和吸纳异质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二)可以使译者从文化角度把握电影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再现伦理”指的是准确再现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图;“规范伦理”指的是要符合规范,符合译入语的文化期待。也就是说,译者一方面要力争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一方面又要满足观众欣赏电影的文化期待,译者唯有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实现最佳翻译。
电影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归化是目标文化为主导的译法,是为了照顾电影的目的消费者,而异化则是以源文化为主导的译法,是为了忠实于原剧本的作者。译者可以以目的语文化为参照而采用归化策略, 也可为彰显文化差异而采用异化策略。
在电影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界至今仍存在非常大的分歧。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再现伦理还是完全遵守规范伦理,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大部分的译者还是认为归化与异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电影翻译从根本上来说,应该适当传达源语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以促进双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因此,在电影翻译当中,异化策略应该是主导,归化策略应该是基础,这才能满足文化全球化的需求。与以往相对封闭的交流形式不同,如今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高速通道使得文化传播快捷而方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译者就更需要在译前研究分析作为文化消费者的观众对他者文化的消费能力和审美预期,以异化为主导,满足译作消费者对他者文化的客观需求。否则,电影翻译将失去它的市场。
(三)可以使译者从文化角度领会电影翻译的宗旨
“服务伦理”指完成客户的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职业伦理”强调的是译者的职业操守。文化间性翻译观要求译者运用科学的电影翻译方法去影响一种因袭了千百年的文化思维模式,给目的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它以文化共性为平台,力求满足双方的需要,使观众可以接触异质文化,并逐渐理解异质文化,最后可以融会异质文化范式。在这样的文化间性翻译观指导下,译者就可以把译出语中的异质性的相关元素呈现给观众,由此实现电影翻译的基本宗旨,使更多的观众得以感受全新的语言和文化境界,从而完美地完成客户所委托的翻译任务,身体力行自己的职业操守。
看一下西方的翻译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西方强势文化在翻译弱势文化的文本时,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用自然的语言来顺应译入语的文化范式,所以可以做到不露痕迹的翻译。韦努蒂(Venuti,1995)把归化翻译视为是主导的英美文化在翻译上的体现。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命题”。归化翻译以抹杀译出语的异质性为代价,将其看成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元素,而且反映出了一种本族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这是有违职业伦理的。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抗衡的努力,是在后殖民语境下两个交际主体对话语权力的争夺。这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出现不计其数的英译汉影视作品,而西方却只有少得可怜的汉译英影视作品这一现象。
在文化间性的翻译观下,译者可以从文化角度领会翻译的宗旨,在电影翻译实践中能够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权的侵袭,并积极发扬本民族文化,从而使二者真正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真正践行职业准则。
五、结语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各民族的文化杂合是大势所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要想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用开放的精神去融合他者文化。翻译是开启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必须以文化间性为基础,以翻译伦理为规范,做到在世界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保护民族文化的特质,共同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礼。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72-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交流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各国家文化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在交流时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将会产生隔阂。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对学生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培养正在不断完善。传统高职院校英文教育环境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障碍,都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产生。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教师应丰富自身修养,增加对西方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的W习。教师只有丰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思想,根据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逐渐渗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民族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所以教师在对西方国家的民族知识进行渗透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电影在播放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渗透西方国家民族知识,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并且,教师在对相关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促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强记忆。除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更具实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场合的英语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以教科书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并且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感,降低课堂效率。在新时期,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应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开始,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完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如播放影片资料等,为同学们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境教学模式,设置情境,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差异在情境故事中展现出来。或是排演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关的舞台剧,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开展跨文化交际优秀论文评选,以及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等,为学生营造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使学生通过活动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传统的教学内容,如语法、发音以及词汇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及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等。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西方国家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周鹏.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5-26.
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本文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出发,就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2.1 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2.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亩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3 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