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1
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结果表明,76%的教师担任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36%的教师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存在困难;50%的教师在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掌握不全面;50.8%的教师希望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知识的学习;64.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较差。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在担任英语课教学外,还承担了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和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43.5%的教师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存在一定困难,34.8%的教师认为很困难;65.2%的教师希望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41.3%的教师希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对昭通学院外语系06、07、08级毕业生在农村小学任教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60%的毕业生除担任英语教学外,还负责一到两门其他课程的教学;7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存在困难;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之外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只能达到大概了解的程度。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现状,我们亟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实施等方面都需要深入思考。
2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设定应符合人才需求的现状。昭通学院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会到昭阳区及各县的农村小学任教,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表明农村小学特别需要“一专多能”的教师。因此,我们应对人才培养模式做相应调整,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通过两年的主修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一年的辅修专业的课程学习,培养出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主要担任一门课程,同时能胜任其它一到两门课程,具备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
(2)教学内容
为了能达到新调整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笔者认为主辅修制的课程应分为两大部分:主修专业课程和辅修专业课程。前两年开设主修专业课程,第三年开设辅修专业课程。主修专业的课程可分为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又可细分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口语及教学法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如听力、口语、综合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写作、翻译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如英语论文写作、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技能、中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如外台选听、英语名篇赏析、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英语演讲艺术等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又可细分为: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辅修专业课程的设置可划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而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在主修专业课程中已设置,在辅修专业课程中就应避免重复设置。辅修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应根据农村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整,就目前昭通的情况来看,辅修专业课程应以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为主,还可以开设音乐、美术、劳动技能、体育、舞蹈等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课程。
这样设置课程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主修专业课程,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教师基本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毕业后能担任主修专业的相应课程。学习辅修专业课程,对毕业后能胜任辅修专业的相应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加深加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强了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时效性,满足了农村小学师资的实际需求。
(3)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踏入教师工作岗位的桥梁,可见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目前昭通学院外语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环节的实施力度不够,没能完全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加强学生对教学实践重要性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实践是把所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将来步入教师岗位积累教学经经验。
2)规范教学实践的实施,让教学实践具有管理的规范性、时间的持续性、内容的实用性和效果的实效性。可以把专业见习的时间从原来的第五学期的一周调整为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一直到第五个学期,每学期一周。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观摩小学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深入了解小学的实际情况。最好是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小学见习,见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报告、讨论,互相交流,并撰写见习报告和总结。在见习的基础上,第五学期的后期可以让学生站上讲台,亲身体验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试讲的教学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把原来的只试讲英语课调整为英语课必讲,再增加一到两门辅修专业课程的试讲。第六学期是教学实习环节。实习课程不仅是英语一门,还包含学生辅修专业的课程,再加上班级管理的实践。这个环节目前的做法是,让学生各自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结束后带回实习学校的鉴定表,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学校的鉴定和学生在校试讲的情况对学生给予评价。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学实习环节的实际表现是个盲区,仅仅根据鉴定表不足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建议改革教学实习的方式,让专业实习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通过实习切实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2
1音乐教育要重视音乐背后的文化修养
这次综合文化素质考试满分160分,100分以上的只有一个人,多数学生的成绩都在40到80分,其实是处在一个不及格的阶段。例如,其中一道题是请写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歌词和词曲作者,曲调立刻就在耳畔想起,但是能把三段歌词都写上来的为数不多,再把词曲作者写全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想想这些学生还都是在校的优秀生。就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目前高校的音乐文化教育普遍松懈。唱歌的强调方法、强调声音的解决;弹琴的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技巧的提高。把音乐的背景、年代性和为什么产生音乐的“故事”也就是“文化”丢失了。这就是我们的音乐为什么有时显得那么苍白。所以提高在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在我们学习唱歌和弹奏器乐时,要同时注意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文化背景,这就把音乐史跟我们的主修课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放在作品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下演唱和演奏,从作者的情绪情感出发,把握艺术的内涵。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一定会打动和吸引观众的。
(2)分析作品。从曲式结构、复调功能、配器上了解作品的框架、构成。在这次“钢琴比赛”的考场中,有许多学生演奏回旋曲式的作品。回旋曲式有一个特点:主题旋律在不同段落多次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要想,它每次出现的表情和效果是一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都是同样的旋律,我们要通过强弱对比的情绪变化表现出它不同位置的不同感受。例如:第一次见到的感觉和再见面或者熟悉了之后所抒发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通过分析,把得出来的感受应用到音乐的表现中去。让我们的艺术有血有肉。
(3)多听、多看、多感受。我在这次大赛的举办学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表上看到这样一门课———主修视听课。它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每学期要听够30到40首音乐作品。这样虽然自己在一学期内演唱或演奏不了那么多作品,但能从视听课上了解和感受到很多作品的处理、变化,以便于以后有机会接触到时,更好的发挥。确实,我们在学校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很有限,但我们可以多听一些名家的音乐会甚至是看一些电影图片,哪怕是旅行,只要细心、勤思考、多感受,都会获得很多知识和道理。我认为,从中受到的感染是一种音乐情结的积累,它能使我们更好的把握音乐风格和音乐方向。
2一专多能
“一专”指一门专业课。它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价值,大多是按“一专”的高低来衡量的。所以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主修课程,勤奋、用心。我们熟悉的大音乐家们,可以说大部分是靠这“一专”的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但是要想成为“常青树”,就要摄取更广泛的知识了。国际艺术理事会主席芬兰人理斯托•罗赫内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尽量多学艺术方面知识,但一定不要忘记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即使你是一个顶级的艺术家,也应该有一个宽广的知识面。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它之所以又高又尖,是因为它有无数宽厚的基石所垒建。在学校期间,我们在用心学好主修课程外,还要注意自己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讲台和舞台的历练。现在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音乐专业的同学只要毕了业可以考教师证去当老师,也可以考演员证去舞台上演唱演奏。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上得了舞台,又能上得了讲台。就像这次比赛的考核内容,只会弹不行,只会唱不行,还得自弹自唱,甚至还要考即兴抽来的作品。这确实展现了一个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那么,怎样在上学期间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艺术能力呢?首先拿专业课来说,一般院校主修课一周一节,同学们一半是自己上完就完事大吉了,也从不注意别人上课的内容和问题。其实在别人上课的时候去旁听,从老师教课的一点一滴中体会教学的内涵,能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教学教法的获得。其次,要多参加音乐会、比赛,锻炼自己。把自己平常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音乐会、比赛等形式与大家交流,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为以后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做铺垫。由此看来,“一专”是关键,“多能”是条件。在“多能”的基础上巩固“一专”,在“一专”的前提下发展“多能”。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3
流行音乐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再度崛起以来,这种易被接受、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开始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整体文化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断进步,流行歌曲的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发展形式的趋势,流行演唱专业作为一门全新的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列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中。
最初开设流行演唱专业,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理论的支持,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问题,例如:演唱方法、培养目标、艺术规律、授课模式、教材的编制和选用、整体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考核标准和形式等,从而阻碍了流行演唱专业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速度。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改善,流行演唱专业的教育者已经基本总结出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流行演唱最具特点的属性就是流行性。流行音乐的风格和形式多种多样,在这种多样性的前提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社会需要所流行的音乐也不一样。而对于流行演唱专业教学来说,演唱方法、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形式都要适应这些快速的变化。要想使流行演唱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良性并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我们必须全面总结专业理论知识,整体优化课程设置,使流行演唱专业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演唱能力、扎实的理论、全面的艺术修养、丰富的创造力的综合型音乐人才。
一、高等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等院校陆续将流行演唱专业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此后国内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此专业,报考流行演唱专业的考生逐年增加,速进了流行演唱的专业化,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流行演唱人才,也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将视线转向了这一领域。而中国流行音乐需要怎样的人才,我国流行演唱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出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的流行演唱人才,就成为现阶段流行演唱教育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流行演唱专业的课程大部分还是以美声和民族声乐的教育体系为基础。而美声和民族声乐的教学体系都源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等。目前有些院校仍然采用以和声、曲式分析、作曲方法等传统课程设置作为流行演唱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流行演唱专业的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演唱方法的训练方法以及知识基础结构都受到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影响,流行演唱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针对专业需要、人才需要、就业需要科学而独立地建立。
国内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掌握哪些专业技能,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受制于多年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和相应学科教师资源的缺乏以及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有些理论和对课程改革的设想都不能付诸实现。
与高等艺术院校中其他传统声乐专业相比,流行演唱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作为流行演唱专业的教育者目前应该做的是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将流行演唱专业的教学真正提升到理论和有效的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从而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全能型流行演唱人才。
二、流行演唱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
要设定科学合理的课程,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就目前来看,高等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本科四年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全面的音乐知识基础学习,成为掌握先进的演唱技巧、具有丰富的表演能力、个性化、适应流行文化市场各个岗位的全能型流行音乐演唱人才。以下将基于流行演唱专业的教育目的,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作整体优化的设想。
(一)专业主修课
“流行演唱”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演唱”。随着大众文化欣赏水平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的听觉刺激已经满足不了文化市场的需求。现在大众对流行音乐的欣赏不单停留在听觉上,更注重歌曲通过语言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表演艺术、舞台设计和先进的音乐制作技术所带来的听觉与视觉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表现。而流行音乐人也在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综合到演唱中去。目前各院校的流行演唱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基本都以演唱为主,例如舞蹈、表演这些与演唱不可分离的科目,有些院校没有设置,有些院校则作为基础课开设很短的时间。星海音乐学院的流行演唱专业,将舞蹈和表演课设置为三年,第四年为音乐剧舞蹈和音乐剧表演。而其他学校的舞蹈和表演课则开设时间比较短,例如沈阳音乐学院的流行演唱专业的舞蹈课开设两年(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表演课开设两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四川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的舞蹈课只开设一年(第一学年)。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流行演唱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在演唱和表演方面的培养,但舞蹈并没有作为主要的科目设置。
演唱、表演、舞蹈都应作为专业主修课被设置到流行演唱专业整体课程系统中,并开设三年以上,从而达到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流行演唱者的目的。
演唱、舞蹈、表演、综合排练都应作为专业主修课被设置到课程系统中。
1.演唱
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掌握科学的先进的流行演唱技术,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将流行演唱方法和流行演唱技巧熟练的运用到演唱中。在基本完善演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声音的特点。结合表演、舞蹈等课程从心理和情绪控制等方面调节舞台演唱状态,适应舞台演出。通过演唱大量的流行歌曲作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并准确地运用不同风格的不同演唱技巧。
演唱课要以突出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为训练目的,使学生的音色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舞台演出实践。实践多种演唱形式,如组合,边歌边舞,音乐剧等。
2.舞蹈
流行演唱专业需要学生掌握舞蹈的目的在于:
其一,通过形体的训练可以塑造良好的体态,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上有很好的肢体表现力,培养学生边歌边舞的综合能力。
对于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对肢体动作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演唱抒情歌曲的时候,演唱者只需要自然地肢体动作,起到流露感情,推动声音表现力的作用即可。而演唱具有强烈节奏感曲风的歌曲时,则要有舞蹈动作的配合。而随着大众对流行音乐在视觉效果上要求的不断提高,歌曲作者在歌曲的写作和编曲上都添加了有利于配合舞蹈动作的元素。“边歌边舞”型的表演更是流行音乐文化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歌舞相融的表演形式也是观众最喜欢的表演形式之一。
“组合”的演唱形式和商业包装模式,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众的欢迎。尤其是近十年来“能歌善舞”成为“组合”这种形式的主要表现方式和发展方向,更是受到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各种各样的舞台演唱,更离不开舞蹈动作的衬托。因此,单纯的“唱”已经不能满足流行文化市场的需要。
其二,流行演唱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从事音乐剧的表演工作。音乐剧事业更是能给流行演唱专业学生带来无限发展空间新领域。舞蹈能通过肢体动作以及动作的节奏和张力表现内心情感,在演唱中可以丰富舞台的表现力,在音乐剧中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表演者可以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展现人物的内心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音乐剧中的表演往往是“戏中有歌”、“歌中有舞”、“舞中有戏”,这也正说明了演唱、表演和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关系。
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中国正在发展中的音乐剧这一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领域里取得优势。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去适应音乐文化市场的变化和需求,随时有准备地迎接机遇和挑战。
流行演唱专业的舞蹈课程不能依照舞蹈专业的课程难度而设计,但作为专业主修课应开设三年以上。第一学年应该从舞蹈基础训练开始,接下来的三个学年都应继续开设舞蹈课程,并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丰富舞蹈种类和风格。
3.表演
随着教学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复合型流行演唱人才的需要,表演成为流行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什么流行演唱专业要以表演课作为专业主修课?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目前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是以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主。而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视觉来传递信息。为了更快地传播音乐,加速流行歌曲的流行性;提升音乐的表现力;更深刻、生动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涵义,人们运用视觉效果推动音乐听觉上的刺激。就现在的流行音乐而言,无论是音乐本身还是音乐以外的元素,都被融合进了以视觉为主导的大众媒体中。一个歌手在演唱时带给观众的信息是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传递的。歌手演唱歌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录音、MTV、舞台演出、电视节目的录制和音乐剧。而这些方式除了录音外,都需要歌者具备表演的能力。
第二,音乐剧是一种集戏剧表演、演唱、舞蹈和舞美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我国音乐剧发展虽然迅速,但距离成熟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也就意味着,音乐剧事业将越来越多的需要有专业水准的、全面修养的音乐剧表演人才。而作为流行演唱专业应该把音乐剧的表演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真正使学生具有全方面的素质,能适应与流行演唱相关的各个岗位,更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过表演的训练,演唱者能通过对生活中不同情绪的不同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重复模仿、用心体验,做到在表现不同内容的作品时,能从内而外,发自内心地达到更加良好并自然的肢体状态和声音状态。演唱者表演水平的成熟,能促进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舞台效果,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第三,随着流行演唱学生参与电视节目录制、媒体采访和MTV拍摄等活动的增多,面对镜头该如何展现自己就成为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表演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面对镜头如何自如表现的训练。训练应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面对镜头如何展现自己的表演,主要训练肢体和面部表情。另一方面是要训练在接受采访时,面对镜头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克服紧张心理的能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
目前国内开设流行演唱专业的各大院校,如: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以下科目: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分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流行音乐概论、流行音乐史、中国民歌、副科钢琴等。这些科目的设置基本是按照传统声乐课程体系而设置的,显然有些科目是不适应流行演唱专业需要的。
1.对现有专业基础课的整合和优化
和声和曲式分析这两个科目,大多院校还是采用古典和声和古典曲式作为授课内容,而对于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来说,使用性并不强。应该将“和声”课改设为“流行和声”,以传统和声为基础,结合爵士和声,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流行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基本了解流行音乐和声的编配方法,能设计简单的和声进行,为喜欢创作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曲式分析课所分析的作品基本上是古典音乐作品,并不符合流行演唱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应将曲式分析课程融合到流行音乐经典作品赏析中,通过老师对学生进行曲式分析基础理论的简单讲解,使学生基本掌握曲式分析的知识要点,在进行流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结合曲式分析的知识去解析流行音乐,可以让曲式分析这一科目更符合流行音乐教学的需要。和声和曲式分析两个课程可以合并为“流行爵士和声与经典作品赏析”,这样就能满足流行演唱专业对这两门课程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专业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但作为流行音乐的专业基础课,系统的学习西方音乐史过于繁琐,而将这一科目分为“西方音乐简史”和“西方流行音乐史”、“华语流行音乐简史”更为合理。这样设置不仅能让学生具有全面的音乐理论素养,更能突出专业特点,符合流行演唱专业的教学目的。
2.目前课程设置中欠缺的科目——心理辅导
舞台表演是演唱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演唱者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以及艺术修养,都通过舞台表演展示给观众。舞台表演是瞬间的,短暂的。舞台演唱环境与平时练习心里是完全不同的。演唱者要确保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最佳水平,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演唱基础和精准地使用演唱技巧的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的心理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能力。
现场表现的好坏,对于演唱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大量的舞台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缺乏临场心理调控能力,没有信心面对失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们的演出效果和演出质量。尤其是首次登台,没有适应因环境的改变所带来新刺激的能力,内心极度紧张、焦虑。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演唱质量,更会使学生们失去信心,对舞台表演产生恐惧,失去舞台表演的欲望,并且对以后的舞台表演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心理辅导对演唱者的演唱效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临场心理调节能力,将贯穿于登台前、表演中、表演后的复杂心理调控到最后适应现场环境,并能从容面对意外情况的发生,从而充满自信地发挥演唱技术和表演能力,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三)选修课
选修课是专业的重要延伸和必要补充。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完善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由于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学生对选修课不够重视,上选修课只是为了修够学分。因此开设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优质选修课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流行演唱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仅仅在必修课中并不能得到全面的满足。为补充专业和更好的运用必修课的知识,有必要将流行歌曲写作与歌词写作、MIDI制作课程、形象设计与化妆课程针对性地列入到选修课中。
在当今的流行乐坛,创作型歌手越来越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他们不仅能演唱、能自己创作歌曲,有些还可以成为音乐制作人。通过各种比赛我们看到,普遍没有选手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而通过日常的教学我们也发现学生缺乏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开设流行歌曲写作与歌词写作,不仅能对视唱练耳、乐理、和声等专业基础课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延伸,更能增加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对流行演唱人才的要求,给流行演唱专业学生能适应更多的就业机会奠定基础。
MIDI制作是数字音频制作技术。通过软件的操作对音乐进行编制和处理,需要具备很高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音乐知识。学生能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操作技能,并不断建立编曲思维,将自己对音乐想法和所追求的效果通过自己的编排呈现出来。另外,由于市场的需要,流行歌手越来越多,对音乐制作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作为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有多方面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学习MIDI制作不仅能提高综合能力,更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外在的形象可以增加自信,更是艺人提高被关注度的重要因素。好的形象是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完美结合。形象设计与化妆课程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妆方法、发型设计、服饰搭配和整体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有能力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主题、所演唱歌曲的风格、舞台整体设计等,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形象。适宜的妆容和服饰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比别人对你的印象,而在舞台上整体的形象更能影响演出的效果。掌握形象设计与化妆的基本知识能使学生无论在专业需要或日常生活中,都能塑造出相宜的形象。
(四)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是流行演唱专业展示专业技能,完善专业课程内容的最有效途径。舞台演出是表演专业展现专业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能顺利步入工作岗位的宝贵经验和保证。艺术实践能给学生创造检验并磨练自己的平台。经过不断的舞台表演和其它形式的艺术实践,学生能够在实际表演中更切身地发现演唱技巧的发挥、舞台表演心理素质、应对临场突发状况等问题,总结和积累更丰富的表演经验。舞台表演经验和心理调控问题,是必须通过艺术实践的形式才能有效解决的。
因此,要多给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艺术实践能激发学生舞台表演的欲望,能证明自己表演的艺术价值。
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可以每学期举办一场艺术实践音乐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音乐会可以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演形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编排的情景剧,更可以是小型的音乐剧或音乐剧片段。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更能在排练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协作精神,相互学习。通过在学校舞台上的展示,充分建立舞台表演的信心,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流行演唱比赛,从而锻炼舞台表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开阔眼界,汲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积极融入到社会演出中,将艺术实践与文化市场相结合。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小型的演出团体,与电视台合作,参加电视音乐节目和晚会演出的录制,参与社会公益演出活动。使艺术实践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实践,而艺术实践活动正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通过艺术实践总结出的问题和经验又能更好地促进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出优秀的流行演唱人才的目的。
结 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音乐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流行演唱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加,专业的设置开始增多并合理化。伴随着艺术院校的发展和音乐体系的不断完善,演唱、表演、舞蹈和创作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本课题在仔细研读国家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和国家关于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关于艺术教育的著作,研究了国内各高等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对我国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学时、硬件设置、师资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各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内容加以分析,构建了有演唱、表演、舞蹈以及心理学、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课程组成的流行演唱专业课程框架。
希望本课题所建立起的高等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能够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和帮助,为本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4
(一)教学对象与专业课程种类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从钢琴专业技能基础的角度讲相对较弱,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这种欠缺在非钢琴专业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大多数高校在4年学制的基础上对非钢琴专业的副修生开设了2年的钢琴表演课,钢琴专业主修生开设3到4年的钢琴表演课。由于受教育经费及各科课程安排等因素的影响,非专业学生一周的钢琴课时一般为20———40分钟,钢琴专业学生则为80分钟。结合学生的情况与专业课程种类来看,这样的专业课程显得单一化,专业小课课时量也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距离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学校层次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都建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基础之上,要求其毕业生能够在学校、艺术团体、文化馆等工作单位上担任表演、教学、组织管理等工作。具体到钢琴课的培养目标则细化为主修生应具备一定的独奏能力与较好的钢琴配弹伴奏能力,副修生要求除了具备一定的钢琴基本演奏技巧以外更着重培养钢琴伴奏与视奏能力,说到主修生的独奏能力,不同层次的学校对其界定也不同,有的更为专业化,有的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再者,同一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存在的差异也会影响对课程的需求,例如专业水平相对较好、程度较深的的学生往往对专业课的课时量有更大的需求。在培养目标设立之初或多或少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教学对象、专业化要求上的诸多差异,其培养目标只能通过每周一次的钢琴专业小课来实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其对应的基本的或者跟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来看,存在着不合理性。
二、对改革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一)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讲,针对不同专业水准的主修生在原有专业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钢琴专业选修课,此课程可对程度较深,专业素质良好的学生开放,学生可结合自身的课程安排以及学习需求自由选择。这样做既能达到对于主修生有一定独奏技能的一般教学目标,又能为肯深钻的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教师也有更大空间对不同专业水准的学生因材施教,是促成更多教学成果形成的重要条件。对于副修生可开设伴奏实践课,虽然有些学校也开设钢琴即兴配奏课,但大部分学生甚少有舞台伴奏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钢琴小课学习的基本演奏技巧在伴奏实践课中得以体现和巩固,同时增加其舞台伴奏经验。
(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要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要有能胜任作品难度的钢琴技巧以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时代的风格特征,作品内部的和声音响,曲式结构等等,因此,钢琴课绝对不能是纯粹的技能教授课,要求学生对其在音乐史、复调、曲式分析、和声等相关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对演奏曲目做力所能及的分析与理解。在钢琴课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钢琴课这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中,更能培养他们对音乐整体性的感悟力,从而使其能合理运用科学的办法独立把握和展现钢琴作品。
(三)优化师资队伍
钢琴教学是一项专业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除了注意调整课程设置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等客观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与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成果及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优化与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师资情况引进富有教学经验、有学术权威的高职称教学人员,另一方面可对现有师资进行整合,结合办学条件为在岗教师提供继续教育与钢琴专业技能进修的机会,以及完善合理的教师教学水平及专业技能测评的考核机制,帮助及监督在岗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提升办学质量。
三、结语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大招生政策以来,采取的是既保证精英教育又实施大众化教育的策略。进入大众化教育后,除了少数一流研究型大学仍以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为主外,大部分研究教学型和教学型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注意发挥自己学校的特长和人才培养特色。但是对于地方性师范类高校,却要认清发展的形势,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师范生的个体差异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即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的形式。
一、分类培养模式的提出
为了摆脱应试教育,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而分类培养模式正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依照为主体的学生来设计的教育培养模式,由此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培养。这种分类培养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还能解决在教学中教学工作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矛盾,较好地解决了宽基础与针对性强的矛盾、学制短与适应性强的矛盾, 使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由此可见,高校中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意味着把传统教学中的按同一专业统一培养形式转变为教育教学改革, 即在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一切“以人为本”,按照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设计教育培养的模式, 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激发学生的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高师院校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分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很多高校已经在实际行动上对以往教学体系中显现的一系列不合理因素有所改变。如:音乐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或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力求课程门类的多样化,除必要的专业课之外,还应该适当加入人文、史学、哲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方向以及个人爱好主动地选择即将学习的课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音乐理论修养;在专业教学的安排上,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本专业如:声乐、视唱、乐理、曲式、器乐、和声、音乐史等课程在教学中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曲目鉴赏、舞台表演和实践融为一体,逐渐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高师音乐专业还应根据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增设MIDI制作、录音制作、电声乐队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并将实用性的这些课程列入音乐专业教学的重点,从而逐步增强音乐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学生踏入社会以后自主创业奠定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针对高等师范院校以后要培养的是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所以要加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教学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能“上讲台”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高等师范类院校来说,必要的教育实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更为高校学生未来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应得到高师院校足够的重视。这就给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突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音乐相关的技巧和理论巧妙地应用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此,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师范生在学校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在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技巧轻实践的状况,授课教师仅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的原则。在各种专业中,如,声乐、器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学生也许想的只是怎样运用技巧把作品完成的更完整,但是当学生真正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多工作将无法胜任,因为实际操作会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排一个合唱,如何组织编排一个舞蹈,这是需要把艺术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来对待,只有坚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给学生接下来的艺术和教育实践做有利的指导,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音乐教师。 高师音乐系主要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师范生特有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将音乐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环节中逐渐培养工作的能力。
(三)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主修课程的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衔接。目前,一些高师音乐院系为了适应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由原来的声乐、钢琴、器乐、舞蹈逐渐增加了一些适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主修方向,如:作曲、音响工程、电脑音乐制作等,这将会成为未来音乐专业发展的趋势,这些新的主修方向的增设是要与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才能更好地发展。如今,伴随着考研热,考研的学生逐年递增,原本在音乐考研中几乎必考的科目如:和声、曲式分析等,由于新的高师音乐教学大纲大大降低了这几门课程的教学难度,而这几门课程在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达到考研的要求,这也使得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必须自己花更多的时间来补充这一块知识,所以“作曲”主修课程的设置就是考虑到了与考研科目的衔接,实行小课授课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另外,电脑音乐制作与学生的艺术创作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紧密结合等。这些措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较为有效的。
(四)对于一些既没有意向到学校教学又不想参加考研的学生,应加大艺术实践的比例。高师院校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着力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和教学实践的能力,更好地为各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出力。可以采取的艺术实践方式主要有:(1)专业音乐汇报演出,这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各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加的实践活动;(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知音乐的魅力;(3)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如:去基层下乡演出或与企事业单位的联欢会;(4)下乡调研活动及舞台艺术实践。
总之,为增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各方面实力,为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多元的音乐人才,高师音乐专业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新型的“分类培养”模式,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以音乐教育专业为特色,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地方特色音乐为宗旨,设置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努力为社会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明阳.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与
职业,2006,(1 4).
[4]邓娇.论高职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时空,2007,
(1 8).
[5]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4.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6
一、布兰登大学(以下简称BU)的教育体系和大部分北美大学一样,一年有六个学期,其中两个是正常学期(General session),分别是1―4月份和9―12月份,其它四个学期为夏季学期(Summer session)。大部分学生是在正常学期中学习的,他们利用夏季学期的四个月时间去打工,为下一个正常学期筹备学费。夏季学期主要是留学生和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在校选修课程,所以教育学院在夏季学期特别忙。大部分教授也是在正常学期中施教的,夏季学期他们外出旅游、参与或组织社会活动,搞科研或为新学期备课。
这所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其学位授予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学士、荣誉学士和硕士。一般学士学位的学制是三年,修完30门课程,90个学分,荣誉学士修完40门课,120个学分。课程分为主修和附修两种类型,主修48―60学分,附修18―24学分。主修学分不超过72学分。
二、BU音乐学院的学制与多元化的办学方式音乐学院是这所大学的特色专业,其办学思路开阔、方式灵活,它担负着音乐表演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院还担负了许多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学院设有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历史、音乐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个系,学院的学位授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两种类型。
1.硕士学位BU的音乐硕士学位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了,专业方向是表演与文献(钢琴、弦乐)和音乐教育。这两个专业的明显特征体现在高学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上,即: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人需要选择所学课程,他们可以在一年或两年内完成学业,对于那些已经从事专业表演或教育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必要常年脱产学习,其学分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和举办演出获得。
2.学士学位本科音乐教育中没有三年制的一般学士学位授予。本科的学位类型相对比较丰富,有荣誉学士学位(学制四年)、表演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学制五年)和教育专家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四种。
A.荣誉学士学位(Honours)这是一个可变的四年制学士学位授予类型,学生可以专攻音乐理论作曲或音乐历史文学专业,同时要在艺术学、科学和教育学中选择一定的附修课程。也可以在音乐教育或表演专业中选择副修课程。这个项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免选一门必修课程,但为了更高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所免选课程相同水平的音乐训练的经历。
B.表演学士学位(Performance)这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或可持续发展的表演技能,学制四年,一般在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之后,由专门的委员会或公众认可通过后方可选择。可选的专业有:键盘、弦乐、声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这一专业的选择是针对那些将来意欲以音乐表演为职业的学生。
C.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Major in school music)这是可以获得专业音乐和音乐教育双学位的学位授予方式,学制五年。其教育的目的是为拓宽学生们更加广阔的音乐技能,为他们将来作为一位中、小学老师的职业做准备。学生可以确定两个发展路线:即基础合唱或器乐。获得双学位的学生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五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D. 教育专家学士学位(Specialist in school music)学制四年,学生应该在两年的学习中获得额外的学术成绩(3.OGPA),要求有更广博的音乐背景。意欲获得这个学位的学生,在经过两年额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并获得资格证明后,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六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3.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也是BU音乐学院的重要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音乐培训和演出,整个音乐学院担负着绝大部分市民的音乐启蒙、音乐技能学习、组织不同层次的演出任务,同时,学院中部分教授和学生也承担音乐家教的工作,收费相当低廉。
A.铃木(SUZUKI)音乐学校是BU下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音乐培训基地,其培训专业已不仅限于小提琴,他们将这一教学体系延伸到吉他、大提琴、管乐、音乐启蒙等方面,每周定时上课,并以举办阶段性的演出活动来汇报教学成果。
B.弋格音乐学校(Eckhardt-Gramatté Conservatory of Music)这是为纪念加拿大作曲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弋格(Sophie-carmen Eckhardt-Gramatté,1899―1974)而设立的。学校承担着本省主要的社会音乐教育任务,其课程涉及到器乐、声乐、音乐启蒙等,并设有奖学金。
4.音乐比赛与交流BU是布兰登市唯一的大学,市民对音乐非常热中,每年有许多不同层次、类型、规模的演出活动,可以说许多市民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音乐演出活动来安排的,他们以欣赏或参与众多的音乐演出而自豪。由于办学特色和地处东西海岸的中部地带,BU音乐学院在加拿大的音乐交流与学术活动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经常承担和组织全国范围的音乐交流与比赛。
A.布兰登爵士节在每年3―4月份举行的每年一届的布兰登爵士音乐节是规模盛大的爵士音乐逢会,是爵士音乐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成果展示与汇报,也是学习和交流的佳好时机。每届爵士节有来自加拿大或美国不同城市近200个乐队、约七千余人云集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整个音乐节的内容包括:乐队展示、专家点评及现场指导、分组讨论与交流、专家讲座、爵士音乐会等。2004年笔者曾经现场观摩了第22届爵士音乐节。
B.弋格音乐比赛这是一个全国性音乐比赛,也是以已故著名音乐家弋格的名字命名的,这一比赛在加拿大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每年一届。其比赛的内容是按照声乐演唱、小提琴演奏、钢琴演奏三届一个循环的形式进行的。2004年举行的是第二十七届,内容是钢琴演奏。每届半决赛和决赛都是在BU音乐学院举行,并由加拿大CBC(Canada BroadcastCompany)广播电台进行现场直播。
三、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课程设置BU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体系完备、机动灵活、循序渐进等特点,同时学生按照比例选修部分理科课程。另外,学院根据需要经常变动和修改课程计划,学生没有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选择一定程度的课程,在完成了规定学分后方可毕业。各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3.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音乐心理学、科研方法、课堂讨论课;选修课程:在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部分课程中选择。完成24个学分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在音乐学院选修的课程主要是近现代音乐、加拿大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主修音乐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习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科达伊、奥尔夫、铃木等音乐教学体系。
四、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布兰登音乐教育者们的教育思想很是开阔,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吸纳国际上优良的音乐教育体系,并努力将这些体系本土化。在具体教学中,教授们将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特点。
比如他们将诞生在日本以小提琴教学为特点的铃木教学法顺利地移植在自己的附属学校,发展了铃木音乐启蒙、铃木吉他教学等并成功地将科达伊、奥尔夫等教学方法融合其中。
五、BU音乐学院成绩考核的多元化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BU音乐学院的教授们总是运用最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果进行考核,其基本特点是:表演类专业以规模不等的音乐会或演奏会等形式进行,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共同评定结果;理论类课程以笔试为主,将其中考试、平时考试与结业考试紧密集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研究型课程总是以论文和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考核的,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以上为笔者对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的整体教学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意欲探讨其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我国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提供微薄参考。
参考文献
1.《加拿大布兰登大学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
2.《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