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

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1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是不同的,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观的重要内涵,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当代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完好的状态”,在这个定义中已经明确包含了心理健康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又于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应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良好状态的人,才能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其实,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中,又不同程度地包含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无疑,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是心理危机。学生正处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时期,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情感、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情感与理智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交错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骨干,作为未来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应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

2 学校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知身心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和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的功能,也就是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过去,学校体育课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功能予以了充分的开发,但对于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健康功能当然也包含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休闲娱乐功能似乎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休闲娱乐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快乐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容易释放压力,体验积极情绪带来的愉悦;其次,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中常常是近乎游戏的集体活动,因而在活动中学生有机会体验团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和合理处理胜利与失败。这对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3 学校体育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游戏性、挑战性、团体性等特征使得学生从中能够体验到满意、欢乐、紧张、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的团体性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等,能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以及责任感。体育教学的竞争性,能激发学生进取心,鼓舞意志,使各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大学生 心理健康指标 影响

一、前言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核心,结合课外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学生群众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教学过程[1]。它既承担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兼顾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锻炼和业余训练功能;既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运动的一种新体系。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结构上,而在其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效应影响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为了检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整体效果,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测试与分析,揭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特点,进而促进合理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方面,学习内容单一,绝大多数教学内容以田径的术科内容为主;几乎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学习[3];(2)教学方法上,技术教学过于精细,难度较大;教学手段机械单调的重复练习;(3)教学组织上,形式死板单一,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自主选择和人际互动;(4)教学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情况和身体素质的达标,强调体育考试的成绩[4];(5)课外体育锻炼放任自留,缺乏科学指导与监督。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

图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培养目标图

(1)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为基本手段,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小群体的交流与学习;创设情境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基础不同,区别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1];(2)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队训练: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学生骨干、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各种形式和层次的体育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等手段,提高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能力[5];(3)教学评价主要运动参与进步幅度、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及课外锻炼状况等方面,都作为评评定学生的指标[6];(4)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培养目标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如图1)[7,8]。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工业大学2009级一个教学单元未曾参加过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学生共2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1人,女生89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试分析。

(二)测量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SCL―90(Symptom checklist―90)量表,共含有90个项目和10个因子,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强迫、躯体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量表采用0,1,2,3,4表示个体对不同维度的体验水平,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2]。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SCL―90为测量工具,于2010年3月和7月两次对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指标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200份,观察时间为4个月,有效问卷为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间隔15天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γ=0.914。

3.数理统计分析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由专业统计软件SPSS12.0完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

表l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后SCL―90量表在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各因子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其中又以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的改善尤为明显。

表1: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

注:表示P

(二)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分≥2和因子分≥3的比较分析。

表2: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

注:一个人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分≥2或≥3。

根据SCL―90量表的使用说明,如果被试者在该量表中某项因子得分≥2,表示在这项因子中存在着轻度不良心理反应;如果被试者在该量表中某项因子得分≥3,表示在这项因子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症状。表2的数据说明,实验前,被试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不良症状,其中又以抑郁、人际关系和偏执等不良症状为尤为突出。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实验数据显示,SCL―90量表各因子分≥2和≥3的人次分布上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人数分布在以上3个维度的都有所下降,存在着轻度不良心理反应和明显心理症状的人数减少。这说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趋势,其中,抑郁、人际关系和偏执等不良症状具有明显减轻的趋势。

(三)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项目检出项的均分比较分析。

表3显示,通过对被试者SCL―90各指标的测试值并与全国常模的值比较可以发现,实验前被试者的各因子分值均与国内常模的值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表3: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

注:表示P

五、结论

(一)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前,各因子均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

(二)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都有减轻,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被试者对SCL―90各个维度的评价因子分≥2和因子分≥3评价的人数也显著降低,其与全国常模值的比较相对于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善。其中,以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的改善最为明显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吴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J]. 体育与科学.2010,5(3):82-86.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4,2(2):68-70.

[3]谢敏,葛耀君.体育新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6):650-653.

[4]张红.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6):84-86.

[5]李林,季浏.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与科学.2001,6(7):23-25.

[6]BOSK.Sport and gesundheit[J].SpoaPsychologic.1993,16(1):9-16.

[7]刘君临.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体育学刊,2010,(2):54―55.

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3

——岑巩一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在教科局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动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走进了岑巩县的各中小学。局领导的紧密筹划与精心安排,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计划得以有效开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建于1945年,学校占地面积1157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3个,学生1680人,教职工65人,学校场地和老师都存在严重不足。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2018年9月16日,我有幸成为了赴浙江省建德市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团队中的一员,在建德市的那片热土上,我们参观了建德市较有代表性的小学、初中、高中,也欣赏到了三个学段三位老师的课堂风采,每一天的见闻、第一次的讲座,每堂课的精彩、每个辅导站的设计……都开拓了我的视野、刷新了我的认知、震撼着我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那颗心理健康教育的种子已悄然播种在我的心里。短短五天的学习,让我有一种热恋的冲动。回到学校后的第一个星期,我以一堂讲座的形式将我五天的收获与感悟分享给了学校所有老师,同时我也照葫芦画瓢地尝试着给我班学生上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

2019年2月,在教科局与深圳狮子会的联合筹备下,聘请了深圳幸福家专家团队为我县一百多名心理健康预备教师开展了为期7天的《心理护理种子师资》培训。次此我校有4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目前我校的心理健康团辅课主要由这4名老师承担。

2019年春季学期,我校以两周一节课的形式正式开设了心理健康团辅课。由春节期间培训的4位老师承担1-5年级的团辅课,六年级的团辅课由各班主任承担。今年3月,我在反复学习钟志农老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后,在学校开展了一次关于心理健康团辅课的培训,主题为《德育+心育=最美相遇》,让老师们多了解一点德育与心育的一样与不一样。4月份钱月清老师的到来,更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她来到学校亲临课堂为我们指导,她那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深入学生内心的团辅课,她那精辟的心理健康讲座让我们更加清淅地认识到德育课与心育课的本质区别。学校领导为了让我校心育工作能更好的开展,在钱老师的培训上,我校共派出了10名老师参加学习。

我们岑巩县小学第一片区为了让心理健康团辅课能按计划、有影响、高质量地开展,特地在4月份组织了以心理健康团辅课为主的片区教研活动,五个学校分别派出1名老师上心理健康团辅课,五堂课都精彩纷呈,从习惯了的德育课巧妙地过渡到了心育历程,在视觉、听觉与心灵的全新感悟下,我们在心育这条路上又步入了新的进程。另外,本学期我应“陈守菊州级名班主任师工作室”的邀请,上了三堂心理健康团辅示范课,分别辐射到三穗县、镇远县、天柱县。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我校学生多、班级多,但学校场地太小,为了腾出教室,学校已经没有任何功能室了,甚至连老师的办公室也是挤了又挤,而且下学期面临着两个班没有教室上课。因此,我们没有专门的团辅室,也没有心理辅导站相应的任何配套场地与设施。

2.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担任团辅课的老师都还上有一门主科,她们都是非心理健康专业的。因此,学校严重缺乏具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的老师。

四、下一步的打算和建议

1.完善制度,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提高其心理辅导的能力。

3.重视家庭,引领家长。因为太多孩子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

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篮球运动;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59-0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下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和早恋问题的困扰等。篮球运动是青少年学生最热衷的运动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中学生对篮球课的学习后,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

以桂林市十七中学兩个篮球班100人作为实验组,两个综合班100名中学生作为对照组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登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归类分析,为本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学生参加篮球课后,各症状的因子分值普遍低于参加活动前。实验组在实践第一次测试的分值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关系、偏执症状三个方面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P

2.经统计学处理可知,实验组参加实践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各症状因子的分值普遍比参加实践前测得的因子分值低。由实验组与对照组作对比,实验组参加实践第一次后测量的各症状因子分值普遍比在测评时间相同的对照组第二次测量值低,实验组参加实践第二次后的测量普遍低于对照组第三次的测量值,参加实践后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各症状因子的分值普遍低于对照组的三次测量值。(见表1和表2)

注:*有显著的差异性 P

四、结论与建议

1.篮球课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参加篮球运动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篮球运动能改善中学生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素质和反应能力方面的素质;篮球运动有明显的对抗性、集体性规律和统一性规律,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体力和精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较好的心态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2.篮球课的学习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保证中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一个主要基础,.篮球运动中要求中学生必须克服困难、遵守比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队员们都要发挥自己所能,为球队尽自己的责任,为自己负责,为球队尽力,在篮球比赛活动中要勇于承担进攻端和防守端的职责,发扬团队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风格,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胜与败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篮球运动的这些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性格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个性心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3.篮球课的学习提高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篮球运动中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默契、交流和鼓励,发扬集体凝聚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比赛中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最终获得胜利。因此篮球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相互鼓励、互相进步、共同提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4.篮球运动有助于减轻中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表2显示:对照组在第二次测量中的各症状因子分都高于第一次测量值。这说明:参加篮球运动对于中学生的焦虑、抑郁具有缓解作用。对那些情感怪癖、不愿与人交往的中学生来说,在篮球运动过程中,通过自然的相互交流,产生了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增进快乐、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增强中学生自信、自尊和自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篮球运动是根据人的心理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从不同角度影响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篮球运动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能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议进一步完善,在中学多开展篮球课,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症状自评测量表(SCL-90).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3]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67.

[4]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5]黄忠.太极拳运动对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2011,06(25).

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5

一、教学工作方面

1.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好本学期以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第一课 一切从“新”开始;第二课 结识新伙伴;第三课 走近新老师

第二章 学并快乐着

第一课 记忆攻略;第二课 专心必胜技;第三课 学习永动机

第三章 与自我对话

第一课 这就是我;第二课 做个最好的自己;第三课 学会整治自己的草地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继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编辑心理小报,不定期向师生发放,做好心

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初步拟定将心理小报分为教师专刊、学生专刊及家长专刊三部分。学生专刊主要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体会、心理信箱中有共性问题的解答等。教师专刊主要针对教师自身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常出现的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测试、应对办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自我。家长专刊主要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4. 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利用月末或考前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尽量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资源,对心理健康小课形成补充和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5.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无论对于学校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平时心理课的测试问卷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综合报告单等内容。

6.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待好来访的每一位学生,努力解决其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其他方面

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6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