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

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数值模拟;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海洋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84-02

海洋数值预报系统是一个国家科学与技术综合国力的体现[1],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海洋数值模拟方向的海洋科学人才匮乏,面对国内高校本科生开设海洋环境数值模拟的课程很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探索[2]。此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也是当务之急。本文把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ICBE=CDIO+CBE)新模式与《海洋数值模拟》课程建设相结合,以培养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数值模拟技能为目标,以研究海洋环境动力机制为导向,通过研究教学案例提高了学生的数值模拟技能,探讨了海洋数值模拟方向海洋科学大类本科CDIO+CBE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一、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ICBE=CDIO+CBE)新模式

目前淮海工学院海洋科学大类培养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该大类包涵两个海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探索海洋科学大类培养经验,我们把共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能力本位教育(CBE)和海洋技术专业创新应用能力(CDIO)教育理念融合,提出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ICBE=CDIO+CBE)新模式,从而优化配置共享资源,推动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

二、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测绘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系《海洋数值模拟》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7学期,理论教学24课时,实验教学8课时,共计32课时[3]。授课内容涵盖了海洋数值建模的若干重要方面,从基本的守恒原理出发,探讨了1D,2D,3D模拟中若干重要物理过程,真正体现了数值模型与海洋物理现象的统一。讲解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教学特色

目前类似课程《近海环境数值模拟》刚被列为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本科生的特色课程。国内部分高校根据本校优势学科将计算流体力学等课程纳入本科教学体系[4,5],课程开设后,学生普遍反映较难[4]。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把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ICBE=CDIO+CBE)新模式与《海洋数值模拟》课程建设相结合,注重讲解海洋环境动力学经典方程及其物理意义,以培养学生的数值模拟技能为目标,探讨适合海洋科学大类本科学生《海洋数值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学生能力展示

学生结合课堂教学,针对数字海洋这一热点话题,设计并实现了海州湾模拟预报系统如图1。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数据生成、数据处理、数据展示。由于海洋数据的动态性、海量性、多维性等特点,本系统是基于B/S的体系结构,使用Silverlight插件,是跨浏览器、跨平台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被这种高效开发工具所吸引。将海洋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是本系统的最大特色,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加直观,并提供查询服务。

通过《海洋数值模拟》的教学实践,把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ICBE=CDIO+CBE)新模式与《海洋数值模拟》课程建设相结合,教学模式基本得到学生的肯定,学习兴趣浓厚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后面我们会开发ICBE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方利.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值预报关键技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5):59-60.

[2]张学庆,刘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近海环境数值模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0,(5):195.

[3]吕海滨.《海洋数值模拟》课程建设的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2,(6):170-171.

[4]毛军,熊艳,薛琳.实施计算流体力学本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2):46-52.

[5]毛军,薛琳,熊艳.在本科力学课程中引入计算力学内容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2(2):54-59.

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2

“嫦娥”探月工程曾经把基础科学技术的魅力展现在公众面前,对天文学来说,探月工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让天文学研究能够服务于国家重大科学目标。为了追踪卫星,研究人员曾把几台小型的射电望远镜联网同时工作,使其测量精度等效于一台巨型望远镜。这个灵活的设想其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观测设施的落后。然而,在探月工程的巨大成功背后,这个事实被遗忘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幸运的是, 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经为当下到2020 年中国的科技发展绘就了蓝图。这个规划中并没有遗漏基础科学研究,12 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列入“十一五”的名单,有理由相信,这些项目在未来的10 年、20 年中,将不断地供给中国科技持续“跃迁”的推动力。

农业生物安全研究

这一项目能有效预防与控制农业毁灭性病虫害、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转基因生物潜在危害,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安全。

总投资:1.4亿元

建设期:2年

子午工程

子午工程全称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工程”,主要是在南北方向沿东经120 度子午线附近,东西方向沿北纬30 度纬度线附近建设监测台站,建立监测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等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

总投资:1.7亿元

建设期:3年

结冰风洞

结冰风洞是现代民用飞机和军用运输机研制必不可少的大型试验设施。我国正在研制的支线飞机和预研的大型飞机项目,都迫切需要结冰风洞。结冰风洞的建设对于促进航空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投资:约3.6 亿元

建设期:5 年

低频电磁探测网

极低频和超低频电磁波对地层有很强的穿透力,是用于地下资源探测、地震预报以及空间物理研究、地球物理研究的全新技术手段。

总投资:约3.8亿元

建设期:3年

强磁场实验装置

在强度超过20 特斯拉的强磁场下,物质性质可能产生奇异的变化,是半导体、特殊材料和生命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强磁场下的科学研究已经获得多个获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中国未来将建成世界上五大强磁场实验室之一。

总投资:约3.8 亿元

建设期:5 年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现有考察船已经无法满足更新的科研需要,且大都将于近年报废。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应具有全球航行与多功能探测能力。

总投资:约5 亿元

建设期:4 年

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

实际工况的复杂环境和复杂载荷会导致工程材料的结构产生失效破坏。我国工程项目每年仅腐蚀造成的损失高达4900 亿元,因此迫切需要大型模拟加速试验装置来为大型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价提供预测数据。

总投资:约5 亿元

建设期:5 年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又名陆态网络,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主,辅以各种空间技术实时动态监控大陆构造环境变化,以对资源、环境和灾害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观测网络。可服务于社会减灾和军事测绘等工程建设。

总投资:约5.5 亿元

建设期:4 年

新一代天文望远镜

新一代天文望远镜是解决基础物理难题的金钥匙,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已经于10 月16 日竣工,世界最大的全新模式500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 还在筹备。

总投资:约6亿元

建设期:5 年

航空遥感系统

目前我国现有的航空遥感飞机功能单一、技术落后,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要求。拟建的系统由高性能遥感飞机、先进信息获取系统和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组成。

总投资:约9 亿元

建设期:4 年

散裂中子源

利用散裂中子源产生的中子束测定物质内部结构和物理化学规律,对多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并与国防安全、核技术和新型能源等产业密切相关。这类装置目前世界上仅有10 余台。

总投资:约11亿元

建设期:6 年

蛋白质科学研究

蛋白质研究室生命科学发展的关键,对制药、医学、农业等产业影响巨大。中国蛋白质基础研究建设滞后,分局分散,严重制约了这些产业发展,需要重新建设。

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海洋药物学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海洋药物学是应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技术从海洋生物中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学科,是新药开发的一个新的领域[1]。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生活着约40万种生物,在其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并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和功能的物质,是开发新型海洋药物的重要资源。目前,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海洋药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担负着为国家、社会、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实用性的综合型海洋药物专业人才的任务,开展应用型海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海洋药物学专业是新兴的学科,海洋药学本科教育是海洋药物学科更高层次教育的基石,是海洋药物学事业发展的航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塑造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教育教学载体。

海洋药物学课程设置要遵循追踪学科前沿研究,符合应用需求,并具有个性化特色。过去,由于教学投资不足,教学实践课、科学研究实践的教学数量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学教育实践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掌握海洋药物科学专业的课程共性与自己的特色之间的平衡,掌握传统课程、传统理论与海洋药物学新的发展成果之间的平衡,掌握国家、社会得现实需求的课程与海洋药物学未来发展而超前引导的课程之间的平衡,掌握理论基础课程内容与应用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平衡。

交叉学科,是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通过不同学科的有机组合,构建新型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2]。20世纪以来,交叉学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纷纷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结构,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海洋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多样性和特色性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时空、尺度和不同层次上的种种物质存在和运动形态。海洋的这一基本属性客观地决定了海洋研究的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特征。

2.全面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药学本科生导师遴选制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学生教育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不仅是学生培养目标、基础知识和学术品格的设计者和构建者,也是学生工作的指导者与监控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增强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3]。

3.营造“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和氛围,提供创新成果产出的平台

科研素质,是在个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品质,它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等很多内涵。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4]。为此,在学生培养中从三个方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第一,推行“三多三动”教育措施。三多:多听多看多思想。在培养中要学生多听学术报告、科技讲座;多看海洋药物科学研究论文、多看科普知识。三动:动手动脚动嘴巴。在实验中要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设立专项基金。学校拨出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一部分作为项目培育和科研基金,另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制定“本科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有成果的项目得到学校的奖励。激励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调动学生做研究的积极性,为此能够多出成果、多出成绩。第三,注重“由点及面”的培育。在课题组中以优秀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教育引导其他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整个课题组或学校的学风建设。

4.加强国际化交流合作培养,提高海洋药学本科生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我国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海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端海洋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加强学生国际化文化交流与学术交流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氛围和条件,在国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5.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6]。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有优势,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产业部门在产品研制和市场开发方面有经验,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聚合三者的优势,使创新成果的价值及时得到市场的检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7]。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能有效整合教育、科研和企业资源,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也是世界各国凭科技实力在海洋上激烈竞争的世纪,海洋生物药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大批高素质海洋药物技术人才。如何培养海洋药物人才,应对国内外日趋复杂和激烈的竞争,仍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为海洋药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索出更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易杨华,焦炳华.现代海洋药物学.科学出版社,2006.

[2]南春容.医学院校中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3]王燕,温红,张学农.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1,27(4):14-16.

[4]冯志华,徐军田,张兵之,等.浅谈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69.

[5]张燕,王文全,刘长利,等.中药资源专业研究生Seminar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4):39-40.

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校外科研机构 合作机制

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主要是指高校与校外的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些机构主要有两类:政府科研机构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如约翰·皮尔斯实验室。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是美国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体现。当前,美国高校和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机制很成熟,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拟从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目的、原则、类型、路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究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并对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合作得出相应的启示。

合作目的与合作原则

当前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目的一般有三个,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人才培养。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第一个目的是人才培养。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联合项目副总裁詹姆斯·尤德无不自豪地说:“2008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已授予800名学生硕士和博士学位。”[1]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按照内容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指以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如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莱斯大学、犹他州立大学和贝尔实验室共同开展研究负电阻值检验研究。应用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基础所进行的定向研究,其成果有实用价值,如芝加哥大学外科系和阿贡国家实验室联手研制内窥镜检查的新技术。[2]

3.社会服务。从广义上来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表现。从狭义上来讲,首先服务社会指为国家服务,如新墨西哥大学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就国家和国际安全相关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合作;其次,服务社会指为公民服务,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佛医学院及其4所附属医院与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联合创建了达纳—法伯/哈佛癌症中心[3],共同为癌症患者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合作原则

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和合双荣”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战略性合作。

1.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在课程、师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共享。例如,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建立了研究所,田纳西大学有完善的实验室设备,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也有高端的实验设施和装置,双方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在联合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2.优势互补。科研机构可以借助高校充实其自身的研究力量,在高校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可以借助科研院所的先进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等条件开展科研活动。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很多来自橡树岭联合大学,同时,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为橡树岭联合大学提供了一流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

3.强强联合。强强联合是指一些知名高校与校外著名的科研机构为了研发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各自的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合作。如普林斯顿大学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合作开展大气和海洋科学项目。该项目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研究成果已被国际认可。[4]

4.和合双荣。和合双荣是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通过平等的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通过协议的形式,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海洋——应用海洋科学与工程方面进行了平等的合作,提升了双方在海洋学科方面的国际竞争力。[5]

合作类型

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类型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

1.全面合作与局部合作。从合作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全面合作与局部合作。全面合作是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在人事、教务、财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局部合作指高校和校外科研机构只在某一方面进行合作。局部合作可以是同一学科方面的合作,如杜克大学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海洋哺乳类动物科学研究;也可以是不同学科方面的合作,如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生物技术学、中子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局部合作还表现在教师与研究人员的流动上,如约翰·皮尔斯实验室的科学家在耶鲁大学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活动,耶鲁大学的教师也在皮尔斯实验室里有专门的职务。

2.一对一合作与一对多合作。根据合作对象的多少分为一对一合作和一对多合作。一对一合作即一所高校与一个校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一对多合作即一所高校与多个校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一对多合作还指一个校外科研机构与多所高校进行合作。

3.紧密式合作与松散式合作。根据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是否共同建立研究所,划分为紧密式合作与松散式合作。紧密式合作即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基于二者的合作关系,建立一个联合机构。松散式合作即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只是根据合作协议各自完成工作,而不专门设立联合机构,如耶鲁大学与皮尔斯实验室签订联合任命和共用设施的协议。[6]

4.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根据合作对象是否跨国分为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国际合作就是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如美国杜克大学与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基督教医疗中心的合作。国内合作根据地域远近又可以划分为跨地区合作和就近原则合作。跨地区合作指不同地区之间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美国,大部分高校都与校外科研机构进行跨地区合作;就近原则合作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在地域上相邻或相近而进行的合作,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都位于纽约市,两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合作路径

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路径一般有如下几种:

1.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联合聘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可以到高校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或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大学教师也可以到校外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如芝加哥大学是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合作的活跃伙伴,其中芝加哥大学120多名教职工和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任职。[7]

2.开展双学位项目。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通过开展双学位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如康乃尔大学、洛克菲勒大学、斯隆-凯特林研究所联合开展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项目。截至2011年7月,已有300名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8]

3.共同研究某一课题。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还通过研发某个课题或共同承担某个项目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圣母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协作研究星球能源更新换代及超新星触发事件发生的过程,并承担天体物理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合成的分析。[9]

4.高校为校外科研机构提供人力资源和教学基地,校外科研机构为高校提供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高校通过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为校外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高校又可以借助校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及其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科技信息等实验条件,共同开展科研活动。

5.成立联合委员会。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合作双方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相关政策,对合作办学中的人事、财务和教务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定期进行互动与交流。例如,2010年3月,芝加哥大学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费米国家实验室推出联合论坛。该论坛每年拟举行两次,对合作效果进行讨论分析,以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分析研究相关对策,总结相关经验,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11]

启示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对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如下启示:

第一,从合作目的来看,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一般还停留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上,而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目的是多维的。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经验,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两个方面也要与校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

第二,从合作原则来看,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二者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强强联合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二者和谐平等的交流与协作也能够统一办学理念,促进进一步合作。而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比较少,所以应借鉴美国,打破学科分割和院校壁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

第三,从合作类型来看,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类型多种多样,而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类型通常都是一所高校与一个校外科研机构进行局部合作。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美国,从不同方面不同维度进行合作。如加强一所高校与多个校外科研机构或多所高校与一个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国外著名的校外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根据地缘优势进行合作等。

第四,从合作路径来看,我国高校由于经费短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新、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都无法保证。从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路径看,我国高校应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和环境,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同时,校外科研机构实验室的开发也会吸收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充实自身的科研力量,而且研究人员不同的创意和思想能够促进校外科研机构与外部的学术交流。另外,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可以通过协议的形式成立联合委员会,确保合作的实效;二者还应该定期进行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同时能够总结出成功的合作经验,为下一步的合作提供各方面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 A match made in academia[EB/OL]./2011-

8-15.

[7] Joint Appointments[EB/OL]./2011-8-25.

[9] http://uchicago.edu/research/uc_anl_centers.shtml/2011-7-15.

[10] Academic Council Special Committee on Lab Issues (ACSCOLI)[EB/OL]. http://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 senate/committees/acscoli/2011-8-15.

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5

不到两周,5次下潜,5次书写纪录,探测深度不断延伸,深海梦想不断突破。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中国人“下五洋捉鳖”的夙愿终得实现,我国在由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事业和深海科学事业,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标杆。“蛟龙”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是中国海洋科技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它的意义还在于:这是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担负突破7000米深度重任的首席潜航员、“蛟龙”主任设计师,33岁的叶聪从7000米海底返回母船甲板后掩饰不住兴奋地说,作为研制和试验人员,“我为‘蛟龙’的表现感到自豪和骄傲。”

7000米海底,三名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一边体验着深海世界的奇妙,又十分冷静地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坐底、拍摄海底景象、取水样和布放标志物等活动,取得了7000米海底的珍贵资料,验证了“蛟龙”在7000米级深度具备良好作业能力。

“深度意味着广度,广度又代表了干活的能力。7000米不仅仅只是深度,而且也显示了我们干活的能力,深海调查研究的能力。”“蛟龙”总设计师徐芑南这样评价。

6月27日,在第二次的7000米深度——7062米的海底,“蛟龙”再次完成了坐底、水体取样、沉积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摄像、照相、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全面验证“蛟龙”的设计指标和功能性能,证明这是一条可堪重任的“中国深海蛟龙”。

从立项到突破7000米,“蛟龙”整整历时10年,采用集成创新技术路线,百余家科研院所集体攻关,攻克了潜水器本体、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潜水器应用四大系统,具有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四大能力

毫无疑问,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工作深度——7000米;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就位能力;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及探测海底小目标的能力;具有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载人潜水器能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温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这是‘蛟龙’的四大标志性能力,它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工作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无数个日夜守候在陆基保障现场的76岁“蛟龙”总设计师徐芑南说,这是一台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集成起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重大技术装备。

深度跨越背后是技术的跨越。这些历史时刻将为中国载人深潜历史所铭记:

2002年,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

2002年10月17日,“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及总师组成立;

2004年4月,潜水器正式进入加工建造阶段;

2006年12月23日,支持母船“向阳红09”船正式改造;

2006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确定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学员的最终人选;

2009年,跃跃欲试的“蛟龙”终于出海。

2009年8月,“蛟龙”开始海上试验。按照“由浅入深、安全第一”的原则和大型深海装备试验规范,下潜深度逐步达到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中国南海完成了1000米和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1年7月至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开展了5000米级的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蛟龙号完成了海底取样、标志物布放、摄像、照相、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获得了珍贵的海底资料,充分验证了蛟龙号的各项功能和性能,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的深海研发试验队伍。

在深度的征服之路上,3000米深度突破时,中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5000米的突破是中国载人深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挑战深海极限环境,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突破7000米后,“蛟龙”已经走在了世界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队伍的最前头。

“蛟龙”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从2002年正式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到突破7000米深度,正好10年。

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日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六次下潜试验,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取得圆满成功。

“蛟龙”将正式移交用户——中国大洋协会,将建立一套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的应用机制,欢迎国内外深海科学家乘坐“蛟龙”进行深海科研

“我们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刘赐贵说,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

“蛟龙”将正式移交用户——中国大洋协会进行日常应用作业。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说:“作为我国和世界深潜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项重大装备,我们将会建立一套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的应用机制,并欢迎国内外的深海科学家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下潜,为人类认识深海、保护深海、开发深海,建立和谐的国际深海新秩序作出我国应有的贡献。”

“蛟龙”转入应用阶段后一展身手的地方,早已准备好了。2001年,中国在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又在西南印度洋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矿区的核准将带动和促进深海高科技装备研发和制造。对环境资源评价和勘探需要技术和装备,着眼于未来的商业开发,也需要进行深海高技术储备,要研发采矿和加工装备。

“矿区为深海尖端装备应用包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提供很好的应用场所。”金建才说。实际上,“蛟龙”已经试水“探矿”,5000米级海试就在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海底矿区进行。

拥有世界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最大工作深度,对于“蛟龙”的许多设想已不再是梦想。它将可以运载科学家和工程专家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地形自由科考。

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 本科院校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运用海洋生物学与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海洋生物或生物代谢过程,生产有用物质或定向改良海洋生物遗传特性所形成的高技术” [1]。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

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领域。1996年,中国也非常及时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技术走向了新的阶段。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并沿着三个应用方向迅速发展。一是海洋生物养殖技术,目标是通过海洋生物技术实现种质保存、优良品种培育、病害防治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海洋天然产物开发,目标是探索开发高附加值的海洋新资源,促进功能特殊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新药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海洋环境保护,其目标是通过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保证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全国涉海类大学及海洋类专业开设情况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的高校已经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院校792所[2],但是纵观全国的高校中,直接跟海洋关联比较紧密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据统计,开设有海洋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只有三十几所,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连海洋大学、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所占的比例尚不到13%[3]。

三、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海洋生物技术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海洋生物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基因工程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海洋生态学等。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力量分散,研究的力度不均匀,在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对海洋生物进行研究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基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生物技术的投入,使我国的研究水平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次,海洋生物技术人才缺口严重,加大人才的培养是有效发展海洋经济的保障。统计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因素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我国尚不足30%[3]。随着海洋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海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在全球海洋大开发的背景下,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海洋类研究型人才是缓解目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再次,建设海洋生物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地方高校竞争力的有效举措。目前,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通过国务院审议为标志,江苏沿海省域发展规划跃升为国家战略,使江苏沿海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4]。我校地处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随着江苏省和盐城市沿海大开发的深入开展,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发挥我校的地域优势,建设海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是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和提升我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专业建设定位

在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确立了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重点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才的培养。即:具备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知识,能在海洋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药物、海洋天然活性物质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服务第一线的海洋生物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

五、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措施

尽管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面临许多问题,但为了适应沿海大开发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该专业办得有特色、有质量, 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强化专业建设。

(一)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该专业的特殊性,采用多视角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纵向拓宽专业内涵、横向拓宽专业口径,实行开放的、多样化的、突出个性的培养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第一,在低年级时注重基础课程的建设,在高年级时将海洋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掌握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第二学位。第三,加强校外合作,实行校校和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积极与著名的涉海类大学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并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办学水平。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如:读书节活动、青春风采大赛、音诗画朗诵比赛、生态美环保服饰大赛、通讯报道比赛等。锻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建设课程体系。首先是公共基础课,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数学等;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再次是专业课程,包括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学、海洋药物学、发育生物学、水化学与水质管理、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在课程内容方面,大量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压缩了理论课时,增加应用型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的比例。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建设特色新专业的保障。在新专业的建设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互动式、去育苗场和养殖场进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双语教学,鼓励学生养成查阅外文文献和阅读外文原版教材的习惯,实时了解国外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做到与世界接轨。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在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多插入图片、动画和影音,做到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和“学”的统一,改善教学效果。

(三) 建设师资队伍, 树立人才强校、强专业的观念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是专业建设的保证。首先,加大对在职师资的培养力度,组建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该专业的竞争实力,例如:我院每年暑假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研究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做到专业建设跟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其次,对专业核心课程成立教师负责人制,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全程跟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根据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符合我校专业特色的教案和教材,提高教学水平。再次,要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逐步形成一批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带头人物;并且积极挖掘校外资源,聘请海洋生物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过程。

(四)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实习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从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一,要搞好校企联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长期联系。比如,我校已与盐城大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进行了合作,作为我校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海洋生物的生物周期内安排学生进行为期5-7个月的实习,鼓励学生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实行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以科研方向完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加速沿海大开发的进程,形成“以科研优化生产、生产支持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理想局面,突出专业特色。第三,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一方面, 指导他们申请省级和校级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项目选题、申请、开展、结项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动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等方面的锻炼。

海洋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办学经验不足,专业建设经费比较缺乏,教育质量与国内外的涉海类大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办学水平和规模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校要办好这个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业目标也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宝灵, 姜健, 桂佳, 王智, 刘业伟, 张洪艳.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 67-70.

[2] 王文礼.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3): 29-33.

[3] 苗振清, 刘煜. 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 高教论坛, 2009, (2): 4.

[4] 周晓见, 靳翠丽, 董昆明, 缪莉, 封克.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4):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