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1
一、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能最大限度地兼容私有制和公有制的优点,使个体和集体结合而产生“共振”效应
任何一种所有制,都有其优点和弊端。私有制因视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将财产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对于调动个人积极性是一剂良药。然而私有制下个人利益的独立性而产生的个人行为取向分散性,会导致再生产环节的盲目性。固然这种盲目性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但它一方面,因市场的均衡要以经常持久和大幅度的波动而造成的浪费为代价;另一方面,市场交易中的高成本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公有制是针对私有制弊端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公有制虽然因集中而产生巨大的合力,且能避免了私有制的弊端,但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和“偷懒行为”。在公有制中,个人因财产与自己关系疏远而使较大的能量耗费在个人与集体或他人的博弈上,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农村专业股份合作是一种个人本着共同利益和目标,自愿联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利益上说,它保留了私有制条件下的财产同个人利益相结合特征;从利益实现关系方式上看,它却采取了公有制条件下联合行动的特性。前者使个人获取利益的动机和行为达到最大化;后者则又使分散的个体行为取向趋于一致。所以,它既能利用私有制和公有制各自的长处,亦能避免各自的短处,从而产生一种高于私有制和公有制效率的功能。
二、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因其明晰的产权而使合作各方存在的利益边界,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基础
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产权的效率首先取决于产权激励和约束功能;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又取决于产权明晰。产权越是能明确,产权激励和约束功能就越强,产权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为,在资源稀缺,财富和利益不能无限获得时,人们对于财富和利益的追求总是力求最大化。而作为对产生财富和利益的产权的拥有就意味着财富和利益的获得。在产权不明确时,人们对产权所产生的财富和利益,在获取上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则会造成争议,从而使产权出现无效率状况。因此,根除纷争和混乱,唯一的办法是明晰产权。通过界定产权,达到排它性地占有,能够促使产权主体自觉地运用产权,同时,只有明晰的产权,才能充分界定利益并达到有序地交换。这些都是提高产权效率的必备条件。
传统的公有制,之所以会出现无效率的情况,根本的问题出在产权不明晰上。以“苏南模式”中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为例,在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虽说是一乡一村全民所有,但村民都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实际上成了政府所有制,有人称之为“虚幻公有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办企业,在初期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使经济一度繁荣,但终究掩盖不了因产权模糊所导致的无效率产生,以至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很快衰退,虽然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也未能挽救衰落的厄运。
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个人的财产以股份形式得到确认,且个人入社退社自由,产权以及由产权产生的利益边界是清楚的,这种产权形式,必然会使产权效率达到最大。
三、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
亚当・斯密第一个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认为,人都是趋向于追求经济利益的 “经济人”,为了调和经济人之间的矛盾,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履行分配社会资源和调和社会矛盾的职能。在斯密看来,由自由市场来调节社会资源的活动和社会矛盾的缓和是最自然、最公正、最合理的手段。
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按照斯密的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经济活动均是由价格机制协调,资源的活动方向直接取决于价格机制。这就是说,生产要素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一种要素在A种用途上的价格高于在B种用途上的价格,该要素就会从A种用途上自动转向B种用途。直至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别消失为止。但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斯却发现,在现实世界中,上述观点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譬如,工人在部门之间的活动不是听命于价格机制这只无形的手,而是听命于某只“有形的手”。也就是说,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引导着资源配置,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而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了价格机制,企业家指导资源的流动和运用。这表明,企业组织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什么会发生以企业这种非价格机制组织替代市场价格机制情况呢?科斯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一些人愿意在靠别人指导下工作,并愿意接受较低的报酬;第二种是一些人为了能够指挥别人而给别人多于价格机制下的报酬;第三种是消费者可能更喜欢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斯通过分析,否定了这三种可能,并继而发现其本质原因是在于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因为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都需要谈判和签约。一些活动通过市场进行需要很多合约,每一个合约都需要花费好多谈判成本和签约成本。但如果组织企业,这些成本都可以节省,或者至少是大大减少。因为组织企业,可以用―个合约代替几个合约。科斯说过,“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利用权威(一个‘企业家’)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因为他可以以低于他的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就会再回到公开市场上去。
再回头来看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的前身是小私有经济。在小私有经济条件下,小私有者的生存环境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价格机制虽然对小私有经济起调节作用,但小私有者生产、经营活动同样通过一系列的谈判、签约来完成,同样要发生高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这种成本还可能增加。由于小生产者运作的高成本,使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很严重。生产经营效率低下。十月革命的俄国,小生产者已处于列宁所说的“简直是绝望的处境”。我国建国以后合作化之前,小生产者的效率也十分低下,以致引发了我国的合作化运动。我国改革开放后,首先在农村改革,实行了“分田到户”、“”。然而,这种形式上实行的“双层经营”,实质上是“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个体经济”,并非是仅仅“经营形式的改变”。小私有者的生产形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资源浪费严重。以“分田到户”后的土地经营为例,由于分田时各
家各户土地零星分散,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使农户土地经营效益十分低下;加之务工有较高的比较收益。不少农户弃田务工,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前几年针对这种状况试行了土地流转。虽然土地流转给大户经营,从而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但农户与承包经营者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加之观念习惯的不适应性。无论农户,还是承包经营者都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使土地资源利用不高,农民的收益也不稳定。有些城镇近郊在土地流转或被征用后,所得补偿费不懂得合理使用和投资,短时内一花了之。生活遇到困难时又找政府,有的地方甚至发生集体上访事件。究其原因,如果说,“分田到户”恢复了小私有者经济,调动了个体积极性,但缺乏了集体合作的积极性,那么,土地流转后既扼杀了个体积极性,集体合作积极性也并未明显得到改革。
合作经济组织是本着“群众自愿、维护农民利益、公开公平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的,资产的个人拥有没有改变,按资产份额获得利益和个人贡献获得报酬既使组织成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使积极性达到最大,也使各个人按股份所有的生产经营决策权得到体现,因体现个人意愿的组织管理者的积极性也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样,交易成本规律能得到最好的贯彻:凡是高于市场交易成本的生产经营,由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凡是高于组织内部的市场交易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则通过市场进行,运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在这里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了成本最低,效益最高,合作制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抑制寻租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资源配置是有效还是无效,取决于既定投入下产出的大小,或者说取决于既定成本下收益的大小。通常用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来判断资源配置的效率:一是交易的边际条件,即任意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消费该两种商品的所有者而言都是相等的;二是要素替代边际条件即任意的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所使用这两种要素投入的产品生产而言都是相等的;三是产品替代的边际条件,即任意两种商品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在不存在经济活动外部性的条件下资源有意义配置的三个边际条件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一旦出现外部性,不管这种外部性是属于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三个边际条件将遭到破坏,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因为,外部性所产生的成本是不计入外部性制造者本人的成本或收益之中的。
西方产权经济学家将产权分为私有产权、共有产权、集体产权和国有产权,在共有产权(包括相类似的集体产权,也叫社团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内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使用共有权利监督和获利成本不为零,他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一个共同权利的所有者,无法排斥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成果,所有成员要达到一个最优谈判成本可能非常高。因此,共有产权将导致很大的外部效应。在国有产权下,由于权利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人来行使的,作为权利使用者,由于他对资源的使用和转让上,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激励减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人进行充分监督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它在选择其人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考虑的倾向。所以国有产权下的外部性也是很大的。只有在私有产权中,外部性才不会产生。因为,私有产权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个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他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其他人,他对这些权利的使用不应受到限制。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私有产权可以由两个或者多个人拥有。比如地主和佃农,地主掌握的权利和佃农掌握的权利却都是私人的权利,地主有权阻止佃农改变或出让地产;同样,佃农也有权利排斥地主为取得收益而使用地产。这里的事实是,同样的一种有形资产,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权利就不是私有的,只要每个人拥有不重合的不同权利,多个人同时对某一资源或资产行使的权利仍是私有产权,因为私有产权的关键在于对所有权利行使的决策完全是私人化的。可见在社团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效应,就在私有产权下被内化。但私有产权虽能使外部性内部化,却因缺乏联合效率,仍难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状态。
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本企业或合作经济实体内的劳动者股权平等,但不均等合作经营、股份和劳动共同分红为特征的一种企业制度,产权分属于企业职工或合作社社员所有。实行合作制企业的股份是跟着劳动者走的,有的还用社员的交易量来挂钩。在一些专业合作社中,合作社提供信息、组织销售、解决一些社员个体难度较大的生产经营环节中的问题,而生产则由社员自主决策。这种明确的私有产权,借助于合作社集体提供的条件,分配紧密同产权和劳动贡献挂钩的方式,既有效地避免了公有产权所产生的外部性,也因集体运作而达到联合效率,从而使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优势得到发挥,因此,资源配置效率在这里能达到最大化。
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2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个,会员万人。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个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个,各类联合体个,行业协会个;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业个,其它产业的个;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个,村级组织牵头的个,能力领办的个,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regions China is faster,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argeted analyses the main mode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 exis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for Hohhot an example, with the help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evaluates of efficiency for the main mode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looks for innovative mode is conduciv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stern region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evaluates of efficiency
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1.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1]。由于西部地区受经济增长水平、历史发展等各方面的限制,该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以专业协会居多。西部地区的6个省份宁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其中,在贵州、内蒙古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较低,分别占17.78%、16.19%。甘肃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最低,专业合作社数量占总数量才只有11.09%,而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典型的、组建长久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占比例则会更低。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1.2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资源成立的组织,他们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自家土地、资金等作为参股形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劳动力能力及技术等也作为参股主要形式,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是这些形式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2-3]。
1.2.2 利益分享出现偏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特征,诸如非公平、非均等及共同利益受损等特征。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来说,他们的合法利益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更加严重的是利益分配不均衡,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诉求手段,同时有一些经济组织只对贡献较大者的利益较强保护,对成员的利益却视而不见,因此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的偏失。
1.2.3 内部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出现产权不明晰、章程不规范及合作的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在利益分配时出现分歧和不明确性,甚至引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矛盾和滞后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4-5]。
2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模式
当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农民自发组织模式3种:
2.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行政力量推动,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自愿参加的自上而下建立的“官民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由政府部门派遣涉农的技术、信息、经济部门的少量骨干,与农民共同组织“农业服务协会”,围绕着主导产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形式在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初最为常见,政府主导模式具体包括政府直接领导形式、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加农户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及农业协会加农户形式等。
2.2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即“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呼和浩特地区一部分经济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属于该模式。具体运作是:依托公司兴办协会,公司负责提供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公司是协会的经营决策者,有绝对的权威性。农民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协会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运作,农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公司与会员双方博弈的影响,这种模式中的公司对协会有强烈的需求动机,农户的需求动机较差。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当地的龙头企业为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聘请技术人员等项服务。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乡素有种植青尖椒的传统经验,而当地的脱水蔬菜企业又需要大量原料,但是由于缺乏种植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有效的协作,企业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农民种植青尖椒收益不稳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门指导乌兰乡当地两家脱水菜生产企业牵头组织周边几个村的农户,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发展脱水青椒、豆角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更加稳定了企业的原料基地。笔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调研时了解到,一家番茄加工企业从农户处收购番茄的价格为每吨350元人民币,番茄酱出口价格为每吨700美元,按照番茄与番茄酱7∶1的产出比例,加工企业的利润占整个产业链条收益的50%。
2.3 农民自发组织模式
农民自发模式主要是指由农民围绕某一农业产业或农产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自发组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主要包括: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2.3.1 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用地数量减少,且农业用地效益不高,加之工农业巨大的剪刀差,使得农用地投入相对不足和开发程度偏低,由此可见,农民必须要想办法让土地增加产量[6]。一般情况下,当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为了解决籽种、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种植大户带头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为这项产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的韭菜协会,就是在当地韭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韭菜的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市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从而制约着新华镇韭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由当地种植也大户牵头组建的。在几家种植大户牵头建立合作社后,合作组织对选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都有了积极性和更有效措施,合作社吸引当地许多种植散户加入其中,目前已形成300余公顷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4 000多万元。
2.3.2 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该形式是由农户自发组织,按股分红,涵盖整个生产、加工、销售链条的完善形式合作社。合作社由若干农户牵头发起,所有有意愿加入的农户出资或以土地、农作物、畜产品等入股,合作组织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入社农户作为合作组织生产者参与组织生产。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从种子购买、种植技术培训、产品加工直至组建渠道进行销售的全过程服务,入股农户除收入农作物(畜产品)出售收益外,还按入股金额参与合作组织盈余分配,合作社按企业运作规程留取公积金及公益金,保证合作组织持续发展。
3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及重要结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是研究同类型生产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由决策单元组(DMUS)构成评价群体。
3.1 DEA模型及其方法分析
利用DEA的C2R模型可以评价创新的规模和技术有效性。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即C2R模型中的DEA有效决策单元即是规模适中、技术水平高。
设有k个DMU,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n种产出,分别用不同的经济指标表示。x■表示第j个DMU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总量,X■>0;y■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y■>0;v■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u■表示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i=1,2,…,m; j=1,2,…,n; r=1,2,…,s,其中,x■,y■为已知数据,v■、u■为变量。为了方便求解,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ε为任意小正数,通常取0.00001后,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可以得到等价的最终的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型。
3.2 具体步骤
C■R=■ ■
其中,s■为各投入的松弛向量,s■为各产出的松弛向量;θ、λ■j=1,…,k、s■、s■为待估参数向量。
3.2.1 C2R模型的经济学意义
设C2R模型的最优解为λ■,s■,s■,θ■
(1)若θ=1,且s■=0,s■=0则农合组织效率为DEA有效,即它在原输入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输出已经得到最优,即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
(2)若θ=1,且s■≠0,s■≠0则农合组织效率为弱DEA有效,即对原输入可以减少s■ 而保持原输出不变,或在输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输出提高s■。
(3)若θ<1,则农合组织效率为DEA无效。令x■■=θ■x■s■,y■■= y■+s■,x■■,y■■为x■,y■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x■, y■,分别为投入剩余和产出不足,利用下式可以寻找农合组织效率不佳的原因以及绩效提升的方向。
x■=x■-x■■=1-θ■x■+s■
y■=y■■-y■=s■ (1)
3.2.2 C2R模型可用来分析规模收益特征
(1)若存在λ■,使得■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有效,此时决策单元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点;
(2)若■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偏小,且■λ■■<1的值越小递增趋势越大,表明决策单元在投入x■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入量产出量将有更高比例的增加;
(3)若■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偏大,且■λ■■>1的值越大递减趋势越大,表明决策单元在投入x■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量不可能带来更高比例的产出,此时没有再增加决策单元投入的必要了。
4 基于DEA的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导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
4.1 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呼和浩特地区(9个旗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模式,以9个旗县区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在“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背景下,不仅仅能体现出呼和浩特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又能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模式的绩效。通过对9个旗县区的指标分析,得到具体的效率情况,并且根据评价结果,给出它们具体的改进措施。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据DEA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目的来选取评价9个旗县区的输入和输出指标体系。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新型农村经济和新型农民的目标,综合选择后,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个)、合作社成员数(人)、农户数量(户)作为输入指标;而将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GDP(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元)作为产出指标。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盟市资料,列出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相应矩阵表。
4.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采用C2R模型结合DEAP Version 2.1软件计算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效率、效率与规模效益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
表2分析了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DEA有效性。其中,有4个旗县区的θ值为1,表明DEA有效,而其余的5个旗县区θ值<1,说明DEA为弱有效或者无效。从整体分析中得出,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率占总的城市44%,说明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在DEA无效决策单元中有44%的旗县区技术效率值θ>0.500,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潜力,应该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的模式是影响该组织发展的好与坏、利润多与少的主要因素,并且决定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效率高低,因此寻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无效旗县区中,从技术效率的高低比较,赛罕区最高,清水河县最低,说明赛罕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效率较高,清水河县效率最差;从纯技术效率看,土默特左旗最差,说明土默特左旗应提高农资投入要素的合理利用程度;从规模效率的高低,赛罕区排第一,清水河县排最后,说明清水河县总体效率最差是由规模效率最低所引起的,反映清水河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经济,进一步根据清水河县递增的规模效益得出,应强化清水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模式(能人带动)和要素投入水平,加快发展农资行业。从规模效益分析,5个旗县区盟市均处于递增趋势,说明其规模相对较小,可以适当合理扩张,加大能人带动效应。其中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的
■λ■■远远<1,所以建立对应的主导模式可对这些旗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结 论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快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本文通过研究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寻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模式,并以呼和浩特为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效率评价,发现呼和浩特地区新城区、回民区、托克托县和武川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其余5个旗县区的主要模式效率不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无效单元进行改进和完善,寻找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创新性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建斌.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2011(1):92-96.
[2] 侯淑霞,林海英.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诉求的困境模型分析[J]. 财经理论研究,2015(1):51-58.
[3] 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等.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 广东合作经济,2006(44):18-21.
[4] 范中喜,石滨,李乐霞.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J]. 农民致富之友,2011(3):89-93.
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有权;剩余索取权
引言
作为经济组织,产权问题是合作社制度安排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合作组织的产权涉及所有权、决策权、投售或采购权和剩余索取权等。理论研究表明,由于合作社原则的采用和特殊的所有权形式,合作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组织的特殊产权结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成员资格严格限定在回顾者成员中,剩余索取权并不能开放地交易;其二,合作成员对合作组织没有独立所有权,而只拥有其大致相同份额的货币价值的求赎权,所有涉及其个人股份的决定都由整个合作体做出;其三,合作社成员通常无法以市场价格卖出股份,其时间预期被降低[1]。总之,合作社成员很难促使经理人员的运作符合每个成员的利益,合作社的成本,明显偏大。
随着2007年合作社法的出台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办法》于2012年6月1日起施行,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开始走向规范发展阶段,通过对产权问题的系统探讨,有利于把握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特性,对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分析
限于资料,对于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界定状况,不能给出一个全息图,此处主要是通过对调查的6家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回收问卷,从资产结构、个人产权、法人产权、政府资助和公共积累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结构
从表1可知,在6家被调查的合作社中,有2家是依托农技部门和公司组建的,其他4家都是由大户发起成立的,属于典型的能人牵头型合作社。由于各类发起、参与主体不同,产权主体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从而导致组织成员呈现非对称状态,成员同质性和耦合性较差。
从组织规模来看,6家合作社的总体规模都不大,社员人数最多的206人,最少的只有75人。股金最多的是5000000元,最少的是20000元。另据调查资料显示,在6家合作社中,出资最多的是合作社成立之初的核心成员,社员入股比例分布较低,股份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从组织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情况看,4家合作社执行一人一票制,2家执行一股一票制。收益分配以股金分红与返利结合为主,在实际运行中,两者的比例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偏向于股金分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产权、法人产权界定
从表2可以看出,6家合作社都要通过缴纳会费或以物资出资等方式取得社员资格,合作社的个人产权基本得到明确,其中4家以社员证形式确定,2家以股金账户形式确定。这种个人产权明确的确立有助于解决剩余索取权和净资产处置权的配置。在法人产权的界定上,只有2家合作社是挂靠有关单位成立的,4家是由大户发起设立的,而且都到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并取得了法人资格。说明目前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产权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不能说合作社的责、权、利等都得到了明确的界定,因为在实际运行中,合作社内部还是会产生权益被侵犯受损的情况。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积累的产权界定
公共积累的产权界定主要反映在合作社成员退出和新社员的加入上。6家合作社均不特别限制社员退社,不过合作社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一旦退出了合作社,以后再想加入就很难了。在社员退社不分配公共积累的基础上,对退社有两种规定:退社只退股金;退股金并且负担当年的盈亏。
在被调查的合作社中,6家合作社都实行“自愿和开放的社员资格制度”,没有严格限制社员的加入和退出,并且多数合作社认为新加入的社员与老社员具有同等的权利。但是不同的合作社对新加入社员的要求和规定不同,其中1家合作社明确提出以具备一定规模作为入社的条件,还有1家奶牛合作社要求社员每天提供一定数量的牛奶,余者有通过“限制股价”、“同股不同价”、“象征性出资”等手段与原有社员区别对待。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资助资金的产权界定
政府资助的资金是合作社的共有资产,不做合作社分配,但其收益可做分配。在5家受政府资助的合作社中,有3家对政府资助资金的产权界定进行了明确的表述,2家未予回答,这涉及合作社的内部控制问题,产权关系尙不清晰。受政府资助的3家合作社都将资助资金作为合作社的发展基金,社员退社时这部门资金没有虚拟化,合作社成员不能带走。这实际上也形成了政府资助资金的模糊产权,由于新疆地区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有向股东倾斜的趋势,所以大股东成为政府扶持的实际受益者。
二、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安排特征
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安排,体现了以下特征:(1)产权主体多元化。合作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政府或者其他职能部门、企业等组建的,一部分则是由种养大户发起成立的。这些领办者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合作社的主要控制者,一般农户只是合作社的使用者,他们是合作组织中的弱势群体,对组织发展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激励。(2)政府资助资金的产权不明确。新疆自治区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政府扶持资金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一般属于不可分配的资本,被归为积累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产权上尙不明确。(3)公共积累产权界定不清。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建立在共有资产的基础上的,共有资产中必然包括一部分积累资金。但目前公共积累在产权关系上是不明确的,理论上讲应该归为社员集体所有,但实际上社员却感受不到所有者权益,集体所有目前还处于混沌状态。
三、立法后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界定了合作社的法人产权和个人产权。关于法人产权的界定:合作社对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补助形成的和社会捐赠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承担与其资产相应的责任[2]。法律对合作社成员财产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对农民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个人产权和法人产权,对公共积累的个人量化客服了传统合作社产权模糊的弊端。然而,立法后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安排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产权模糊仍然存在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有两条渠道:一是成员投资;二是外部投入。随着社员的增加,国家扶持资金的增加,组织盈利水平的提高和内部积累的增加,各个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边界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极易出现投资主体侵蚀国家和社员个人产权及其收益的问题,降低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导致收益分配的混乱,社员的个人利益和组织的集体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新疆绝大部门合作经济组织是由龙头企业或个别社员提供资本金并主要由这些投资者控制的具有盈利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功能的异化,必然使反映合作经济组织本质特征的按社员惠顾额分配盈余和资本报酬有限的分配原则和基本制度不能实现。
(二)难以形成有效的产权激励
法律规定合作社的公积金制度为:不设定法定公积金制度,是否提取由合作社自己决定;公积金量化到个人账户;成员退社时可带走相应账户内的公积金。这种规定不利于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和形成有效的投资机制。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是资金短缺,在农民经济实力普遍实力匮乏的情况下,合作组织的公共积累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法律规定的公积金制度将使合作社的资金基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合作社成员具有的分配盈余倾向和退社时带走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产权安排,使合作组织缺乏投资激励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容易导致“有利就合、无利就散、遇险就跨”的现象。
四、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权建设
产权建设是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竞争优势和较高绩效的制度基础,它的保障功能、配置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收入分配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确立市场主体地位,作为“理性人”进行高效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建立明晰的产权机制
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该具有明确的产权机制,首先是个人产权明晰。基于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合作组织成员应当通过缴纳股金以取得社员资格,不管涉及多少个投资者,不论是资金入股,还是以实物、劳务、技术入股,合作组织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为其成员建立账户,用以明晰产权。其次是法人产权明晰。要改变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挂靠有关单位、以社团形式登记甚至完全不登记而导致的法人财产权模糊的现状,必须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要承认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权利、义务作出规定,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组织生产、适用市场和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资助资金的产权界定也很重要。政府资助合作社发展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按照接收时的现金入账,作为合作组织的共有资产,不用于合作组织内部分配。由于目前新疆地区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倾向于大股东和控制者,他们成为了这部分收益的主要占有者。合理的办法是界定政府资助资金的产权归属,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在合作组织实力发展壮大、组织运行规范以后,从合作组织每年的利润中扣除一定比例的提留,期满后全部归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无偿使用条件下资金使用率低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二)公共积累的产权界定
传统合作社的公共积累的模糊产权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对合作社公共积累的产权界定,应该从界定产权的成本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讲,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合作组织公共积累的数额较少,但将这些积累明确到每个成员的成本较高,建立排他性,阻止其他农民入社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不抵合作社吸收新成员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合作社花费资源创立的使合作社股权可转让的手段给社员带来的股权增值也可能得不偿失。也就是说,当产权界定的成本高于其所带来的收益时,合作社公共积累的模糊产权就是一种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
当合作组织规模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对公共积累的产权界定能够带来净收益时,也就产生了界定这部分产权的必要。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新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将每年形成的公共积累量化给社员,以此明确公共积累形成的收益归属。基于这种公共积累产权激励功能的弱化,在合作社成员退出时,可以带走缴纳的出资额,公共积累部分即使能够得以量化,也不能分配,但是可以采取继承或者内部转让等方法。这种产权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融资激励机制,保证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飞.中国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周春芳,包宗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结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
[5]肖湘雄,冯飞.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2008.
作者简介:
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5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剧増加。教育部的调查表明,2001年以来,有50.7%的社会用人单位招聘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超过10%。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最重视的依次是综合素质、实际能力、专业知识。笔者所在课题组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不全面调查结果也与上述结论相同。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两个专业,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有长期形成的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有办学单位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更直接的是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实践教学则重视和研究不够,对如何在培养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从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一教师来看,有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变,势必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因此,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将会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
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通过分析人才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类的人才需求现状,研究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特提出旨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即实施“531”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五个阶段
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分为5个阶段,即课程实验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科研实践阶段、情景模拟实验阶段、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
课程实验阶段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使学生领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课程实验属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专业综合实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一个实验教学过程,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对本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属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阶段,一般在大二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求职都会有帮助。
科研实训阶段是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直接申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技能,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科研实训是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和学术活动,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同学能够参与并具备一定质量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情景模拟实验阶段是对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和研发式实验的补充和完善,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相关专业模拟完成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农产品贸易等实战场景,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项模拟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増强学生对涉农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全面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的个人资质、掌握专业知识程度及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存在因材施教问题。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具备的技能水平的划分。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培养合格人才,是“531”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本专业知识胜任一般工作素质和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岗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部分同学具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工作和创新工作能力。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人才比例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实践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有紧密的关系。
2.3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
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或学生就业岗前培训,而是一个贯穿4年本科教学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为社会输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有继续发展潜质的人才。
提出“531”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使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1个宗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根基,“5个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手段,“3个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3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3.1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涵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构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完善,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人才市场对知识结构需求变化较大。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只有不断地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有助于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动态管理。
3.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先进性根本保障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531”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高质量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保障。实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跟踪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因此,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素质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实验指导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増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或参加工作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
3.3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要组织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学时等的设置应有科学的依据,并组织权威的专家对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论证,保证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确实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缩短就业适应周期。
二是研发式实验要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单位科研活动双赢目的。研发式实验是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直接把学生实践学习过程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实习基地 建设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接触社会、理论付诸于实践就要进行社会实习。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教学最为关键的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联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担当农业经济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工作,还有关系到农业经济管理结合工商企业的高级综合管理工作。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理论知识一定与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协调统一,能够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供给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是学生培养计划、学校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学的方式方法、生活中的实习工作等,以这些内容为主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很不协调。改变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就要以多元化的供求关系作为导向,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方式,使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保障。通过大量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的调查可知,聘用企业反映毕业学生主要的质量问题是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缺乏供学生实习的基地设施,致使学生学习期间实践学习的质量普遍低下。
2.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更新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企业一方为学校提供的进行实习的传统基地已经不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由于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范围也在扩张,也就形成了学生全部参加实践学习的困境。所以很多学校改变了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工作的企业,自主参加实践学习,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许多问题。
3.学校做好实习企业的考察工作,通过细致的调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务较广,员工素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工作对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要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实现,因此必须要给予重视。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方法以及保障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更好的发展下去,实习工作就要积极开展,现实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研究新的实践学习方式就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在附近周围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在学校所处的城市中选择一个距离较近的农村,积极安排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个村子的村民人数、社会背景、农村经济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获得关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同时设立一个教学数据档案。此时鼓励学生节约一些生活费用帮助该村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达到该村能够支持学校安排学生在此进行实践学习的目的。最后获得一些数据材料可以用做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提供给实习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把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不间断的进行实习内容研究。之后再依据进展程度进行处理数据,更新资料档案,同时不断做出补充和反馈,从各个角度得出实习报告分析。
2.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院校都处于所在城市的某一角落,与农村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城乡结合点中的农村大都农业经济活动比较不错的,并且都是处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学校选择这样的地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习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学生通过简便的交通工具就可以到达实习基地,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交通住宿费用,保证了学生自身的安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实习时间的安排,减少了学校与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时间的协调困难,避开了农村农忙时节,降低了学生发生人身危险的可能。
3.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学校是依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变化来进行教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职业的需求变化,农业经济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时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相关内容。
4.实践学习的目标就是能够使学生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发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深入程度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把学生分配到较远的地方进行实践学习,很难确保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都充分参加实践学习,学校要有组织和计划的让学生进行实习工作。
结束语
通过文章多个角度的论述,学生要想达到学以致用,学校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只有加强学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其专业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晓红.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探索[J] . 南方农业,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