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1

(一)文化差异与海外子公司所有权结构选择大多数学者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使跨国公司对于子公司倾向于选择合资,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增加了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而合资有利于熟悉东道国环境,减少不确定性,规避风险。Anderson和coughlan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在文化差异较大的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投资时获得当地知识非常困难,且投资风险较大,美国跨国公司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多数选择合资;Kogut和Singh对228项进入美国的直接投资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与选择建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Johanson和Vahlne研究发现,瑞典的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时,由于文化差异,向东道国子公司传递技术和经验存在困难,并且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瑞典的跨国公司低估海外投资的价值,为了避免海外子公司经营失败,倾向于选择合资,利用东道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供应商、经销商、员工、消费者、政府、工会等)的良好关系来开拓当地市场;Brouthers和Brouthers对西欧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在进入文化差异较大的东欧国家时愿意选择合资;Wei和Liu发现,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大陆投资时倾向于选择独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与大陆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种族联系,与其他国家相比这种相似的文化特征减少了不确定性,减少了投资风险。而Larimo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于芬兰的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是选择合资还是独资没有影响;Slangen,Tu-ider和Rob对荷兰的跨国公司在48个国家的231项投资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考虑东道国政治风险和政府治理质量后,文化差异对荷兰的这些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是选择合资还是独资也没有影响。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差异使跨国公司对于子公司倾向于选择独资,主要是因为选择合资后,会增加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Hennart认为文化差异使跨国公司选择合资,可能会因为当地出资企业资产专用性诱发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子公司内部交易成本增加,在出资企业行为不确定的情况下,此时应选择独资。

(二)文化差异与海外子公司建立模式选择关于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是以绿地投资方式还是以并购方式建立海外子公司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差异使跨国公司对于海外子公司的建立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方式,这是由于文化差异会使得子公司的组织和管理实践更为困难,使得并购后整合较为困难,所以并购对于跨国公司在文化差异大的国家进行投资没有吸引力。Drogendijk和Slangen分别利用Hofstede、Schwartz关于文化测量的研究成果和管理观念来衡量文化差异,以荷兰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为样本,发现文化差异越大,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方式建立子公司。其中,基于Hofstede和Schwartz研究成果衡量的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选择绿地投资方式建立子公司的影响相差不大,而以管理观念差异衡量的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选择绿地投资方式建立子公司的影响较小。二是认为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是以绿地投资方式还是以并购方式建立海外子公司没有影响。Slangen和hennart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两种结论,是由于没有考虑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国际经验和到东道国投资的经验,他们两人对荷兰的跨国公司在35个国家的171项投资进行了分析,发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国际经验越少,文化差异越大,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建立子公司,至于文化差异使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建立子公司与到东道国投资经验无关。

二、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表现

Barkema和Vermeulen发现,由于文化差异使得有效合作较为困难,可能会产生敌意和不舒服,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差异使荷兰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合资企业更容易失败。但是,他们也发现这种关系并不被用Hofstede的五种文化维度衡量的文化差异全部支持,其中不确定性规避、男性主义和长期导向三种维度衡量的文化差异对合资企业的寿命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对合资企业的寿命没有影响。但是,Park和Ungson却发现,文化差异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合资企业失败的可能性下降,他们也发现文化差异提高了意大利跨国公司在海外并购后的表现,这是因为具有文化差异的并购给跨国公司提供了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一套新规则指令。Datta和Puia的研究结论与之相反,发现美国跨国公司与文化差异大的国家公司并购使其股东财富降低。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的跨国公司进入模式,还有一些学者从一般角度研究了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表现。Benito和Larimo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芬兰和挪威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存活率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相似地,Hennart等人发现日本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大于北欧与美国的文化差异,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比北欧在美国的子公司更不可能被卖掉或清算。他们认为,文化差异对子公司的影响被其他文化特征抵消掉,日本跨国公司对于处理与美国子公司相关问题上可能更具有经验,其为了获得长期的市场份额更能忍受子公司的短期损失。但是,Barkema等人认为文化差异对子公司的存活率存在负面影响,并且进一步认为由于不同模式的文化适应数量有大小之分,不同的模式影响强度不同,文化差异对合资和并购的负面影响大于对独资和绿地投资的负面影响,合资和并购需要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与被并购公司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双重文化适应,而独资和绿地投资仅需要和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是单一文化适应,但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完全认可。Slangen和Hennart认为,Barkema的结论是建立在两个内在假定基础上的,而这两个内在假定的有效性受到了他们的质疑。一是假定对所有以绿地投资方式建立的子公司,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相同。由于以绿地投资方式建立的子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不同,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不同,当跨国公司的绿地投资是独资模式时,需要和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这会产生文化适应问题,而当跨国公司的绿地投资是合资模式,东道国的合资方为了分享利润,会有动力帮助合资子公司和当地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不存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文化差异对以绿地投资方式建立的子公司表现的负面影响,前者大而后者小。二是假定对所有以并购方式建立的子公司,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相同。这是因为Barkema等认为所有并购都涉及双重文化适应,因此,文化适应的数量相同,从而对以并购方式建立的子公司的负面影响相同。但Elsass和Veiga认为,此时文化适应的数量取决于跨国公司并购后对子公司整合想达到的程度,如果跨国公司并购后对子公司整合想达到的程度高,被并购的公司被紧密地整合到跨国公司的运营过程中,那么文化适应的数量较大,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较大;如果并购后的子公司是半自治的,那么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与被并购公司相互作用有限,文化适应的数量较小,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也就较小。因此,Slan-gen和Hennart认为,当考察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表现的关系时,除了考虑子公司建立模式和子公司所有权结构,还要考虑到跨国公司对子公司整合想达到的程度。

三、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及其表现中的文化差异作用

Slangen和Hennart对已有文献作了两方面的拓展:一是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在子公司内部相互作用和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了文化适应问题,由此可能产生内部文化冲突和外部文化冲突,致使文化差异对子公司产生负面影响;二是考虑到了子公司的三个特征,即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建立模式、子公司所有权结构、对子公司整合想达到的程度。他们认为,文化差异对子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取决于这三个特征。Slangen和Hennart还分析了三个特征的关系,他们认为当跨国公司迫于竞争压力实施全球化战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时,需要对子公司进行更高程度整合,最终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会在部分所有权绿地投资(POGF)、独资绿地投资(WOGF)、部分并购(PACQ)、全部并购(FACQ)四种模式中做出选择。当跨国公司选择WOGF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时,需要处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会产生文化冲突;而选择POGF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只需和当地出资企业打交道,由当地企业处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关系,这样产生的文化冲突较小,当然跨国公司也可能通过选择并购来达到对子公司更高程度的整合。当跨国公司选择FACQ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会产生双重文化冲突;而选择PACQ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由于部分子公司的决策由当地资企业做出,这会缓解跨国公司在处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关系时遇到的文化冲突。他们还认为,当跨国公司实施多国化战略时,对子公司的整合程度较低,最终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也会在POGF、WOGF、PACQ和FACQ四种模式中做出选择。Slangen和Hennart认为,对POGF和WOGF间的选择与高度整合情况相同,对PACQ和FACQ间的选择与高度整合情况则不相同,由于被并购的子公司并不被要求或有限整合到跨国公司的运营中,跨国公司仅为子公司提供全球性的指导方针和设置目标,子公司的自主决策权依然是被并购的当地企业。因此,他们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选择PACQ和FACQ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几乎不会产生多大的文化冲突。对于以上论述,Slangen和Hennart用表1和表2表示了出来。对于子公司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看这种类型所产生的文化冲突范围,如果产生的文化冲突范围越大,这种类型被跨国公司选择的机会就小,而文化冲突范围的大小和跨国公司对子公司整合想达到的程度相关。从表1和表2中,Slangen和Hennart得出了一些较之过去文献更为详细的假定。首先,从表1中可看出,当跨国公司想对子公司进行更高程度的整合时,文化冲突范围依次减少的是FACQ、WOGF、POGF和PACQ,后两者没有差别。因此,文化差异对于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选择POGF和PACQ没有显著影响;文化差异越大,在FACQ和WOGF间,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将选择WOGF,进一步在合资和独资间,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将选择合资。由于文化差异会降低所有类型子公司的表现,故上述结论可以进一步延伸为:文化差异对FACQ类型子公司的负面影响,大于对WOGF类型子公司的负面影响;文化差异对独资类型子公司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合资类型子公司的负面影响。Slangen分析了荷兰跨国公司在30个国家的102项并购,证实了该假定。其次,从表2中可看出,当跨国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较低程度的整合时,文化冲突范围依次减少的是WOGF、POGF、PACQ和FACQ,后两者的文化冲突可以忽略。因此,文化差异对于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选择PACQ和FACQ没有显著影响。文化差异越大,在WOGF和POGF间,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将选择POGF,进一步在绿地投资和并购间,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将选择并购。同样,上述结论可以延伸为:文化差异对WOGF类型子公司的负面影响,大于对POGF类型子公司的负面影响;文化差异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子公司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却会对不同类型绿地投资的子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四、简评

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2

中西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流上的表现

摘要:非语言交流具有补充替代性、意义模糊性、后天习得性等特点。中西方人们在体态语、服饰语、界域语、花卉语等非自然语言方面的差异性,体现了语言跨文化性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在世界交流越来越密切,讲究中西方文化接轨的今天,掌握这个特征,便于避免文化抵触和产生误会,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使人际交往取得成功。

关键字:非语言交流差异性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Paralanguage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ern

GuoJianghong

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 思维方式 文化 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 设计 教学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同其他各国之间的经贸来往日益频繁,中国的商品也日益走向世界。因此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设计便应运而生,而且这方面的需求也日益看涨。

学术界对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设计的语言层面上的研究颇多,详尽地分析了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设计中的词汇特点、句法特点及修辞特点等。

可是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设计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吗?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广告界多次参加国际广告大赛,每次都铩羽而归,而参赛的作品在国内都深受好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评委多为西方人士,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皆不同,难以沟通。

这就给我们的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适应异域文化及思维方式?

当代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从过去的局限于句子本身的分析跳出来了,更多地研究影响句子意义的句子之外的因素,随之而来的是语用学、语篇分析、跨文化交际等研究的兴起。比如一句简单的汉语“你吃了吗?”就蕴涵着很强的文化色彩,其本意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吃了没有,而是一种问候。西方人却不能理解这种问候,如果照着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Did you have breakfast?”,把个人隐私看得很重的美国人会觉得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因而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同样,在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设计中,不能认为只要语言正确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因为广告和商标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使别人能够接受该品牌产品。而消费者能否接受的关键就在于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能否接受。比如,我国的芳芳牌化妆品的商品在外销时采用汉语拼音Fang Fang为其商标名,殊不知fang在英语中是“毒牙,狗牙,狼牙”的意思,故一位外国记者曾评说,“将这个商标用于小孩爽身粉上会使人感到恐怖”。像这样的商标外国消费者肯定难以接受。

二、中西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广告及商标设计中的体现

那么,究竟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上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区别体现在广告上又有什么差异呢?

1.线型思维和螺旋型思维的差异

1966年,美国人Robert Kaplan提出,英美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上海的胡曙中与加拿大的R.Coe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人讲话或写文章的语篇模式是由远及近,转弯抹角,娓娓道来,直到最后才引出目的;而西方人则是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因此英语的文章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然后在以后的各句中发展这一思想,而汉语文章多采用迂回的方式加以阐述。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英语和汉语的广告中,试比较下列两则广告: br>

在上面这则英语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就说Yes,this is the original StairMaster 4000PT,立刻点名产品名称,构思方式完全呈直线型。而上面这则汉语广告用大部分的篇幅回忆儿时的情景,直到最后两句,才知道是嘉士利饼干,很明显采用了螺旋型的方式。

2.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思维差异

1971年总理和美国基辛格国务卿在讨论起草“中美上海公报”时,曾经对基辛格说过,我们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在“异”中求“同”,西方人是在“同”中求“异”。而早在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曾明确指出:“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

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人在接受心理上的差异:中国人的群体倾向――从众心理;西方人的个体倾向――个体心理。中国人大都认为“大家用的一定是好货”,喜欢跟着流行走。前几年呼啦圈刚兴起,很短的时间内就“风靡大江南北”,“男女老少齐上阵”,从众心理可见一斑。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这样的广告:我们都喝某某某,今天你喝了没有?

而西方人则讲求个性、独立和隐私等,请看下面一则广告:

这则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欧宝汽车公司的广告。它主要是强调该公司生产的汽车具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特点,并以“个性”作为诉求点。广告的标题写道:“在这个技术共享的时代,那么个性呢?”在广告的正文部分又引用了消费者的话:“现在所有的汽车都一样。”继而引出广告的主题“欧宝汽车卓然出众,与众不同的技术”。

3.综合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的差异

季羡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序》中认为:“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而东方人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的这种综合型思维源于东方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孜孜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篇》)的思想致使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习惯于从整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中医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医的传统理论基于阴阳二气之调和,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相生相克。这些概念都是从整体出发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将各个器官及各种因果对人体的影响作通盘考虑,以综合法辨证施治。

西方哲学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两个永恒的矛盾对立体,认为认识宇宙、征服自然是人类的根本任务,这种哲学也就决定了西方人的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以西医为例,它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层层深入分析: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基因……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这种差异反映在广告上,表现为中国的广告多用模糊的、直觉的依据来说明该产品的质量或功用,如“延年益寿”、“对多种症状都有显著疗效”、“获得某某金奖”、“国有企业”、“宫廷秘方”、“国宴饮料”等。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来斯等两位广告和市场营销专家曾对我国的杂志广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含有“厂家调研”信息的广告数小于百分之一;而英语国家广告多用事实或实验数据作依据。比如下一则广告:

这则是宝洁公司的牙刷广告。它引用了一项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证明新的Crest Complete牙刷进入牙缝的深度要比常用的平头牙刷深百分之三十七,因此使用新的Crest complete牙刷,就如同牙医在家里帮忙清洁牙齿。

实际上,像“包治百病”之类的模糊广告在美国是被禁止的。

4.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化是指人类历史所积累的一切成就的概述,它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传承和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充分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达到涉外英语广告和商标的设计目的。

有一则中国名茶的广告,它的中文意思是: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品质超群,名扬四海,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除腻,健美减肥,延年益寿,增进健康。设计者按照中文的意思直接译成英文,其中有一句“promote the secretion of saliva,quench thirst”意为“促进唾液分泌,解渴”,然而对中医了解甚少的外国消费者往往会迷惑不解,“促进唾液分泌”有什么好处呢?

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的商标一直译为Phoenix,在汉文化中凤凰意味着“吉祥、如意、高雅”,而在英美文化中,则意味着“再生”,看到这个商标会使人想到“死而复生”,令人难以接受。

无独有偶,我国的“金鸡”牌闹钟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声誉,然而投放到国外市场销路却不好,经调查,原来它的英译商标名Golden Cock让国外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因为cock一词除有“公鸡”的意思外,还会使人产生“男性性器”的不雅联想。

三、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对广告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总之,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涉外英语广告及商标设计的影响非常关键。在教学中,除了对语言层面上的诸如语言特点、句式特征及修辞等的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异域文化及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考虑,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该设计的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0――199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4

关键词:思维;文化;中英语言差异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不同语言的研究与理解非常的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会存在不同的思想与文化,有些国家幅员辽阔,甚至会出现一个国家内有好多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都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国与国之间表现的更加明显。中英语言作为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两门语言受到了中西方许多学者的重视,通过对一个国家思维、文化差异的研究,对中英文语言的学习更加有利,反之对于中英语言差异的分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语言使用国不同的思维与文化。

1.思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文化和语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特点从而慢慢的产生出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出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文化的差异则推动着不同的语言的形成,而通过不同的语言,体现着各地区的思维与文化的精髓。

2.中英思维、文化差异对其语言差异产生的影响

2.1思维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

2.1.1思维差异在中英语言差异上的体现

通过一定的语言研究发现,中国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趋向于曲线式,在很多场合中说话表达并不直接,而对于国外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恰好相反,偏向于直线式,很多想法直接通过语句表达出来。同时在语句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表达上,中文偏向于意合,即要表达的意义通过一定语句或分句蕴含的意义来表达,而不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这些词汇或者句子,英文则刚好相反,偏向于形合,这些直接造成了中英文在连贯以及通篇文章的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2.1.2思维差异对中英Z言差异的影响

思维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和分析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三个方面。

在感性与理性思维上,中文在感性思维的体现上特别明显,古诗词的抒情达意,文章能分为抒情文,记叙文等都是很好的证明,强调了将五官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英文在这方面则更加偏向于理性的表达,由于英文属于表音文字,大部分文字都是用来直接说明事物本身,很少有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的词汇。这就形成了中英语言的一个差异。

在综合和分析思维上,中文在表达上倾向于综合思维,即对于一个事物整体,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属性分析来分别进行语言上的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通过分析和细节综合成整体,最终导致中文在表达上有时候会出现歧义,导致表达不准确,而英文则注重强调形式分析以及规则上的遵守。

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上,中文在表现形式上会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可描述的形象表述出来,而英语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用同类事物的整体词汇来表达特点事物的形象。这种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如:中文表达有时候可以没有主语,直接表达为“花了半小时走到那里”,但是英语在表达上必须跟上主语,而且句子中常见的主语都是抽象名词,当没有主语时,也必须加上非人称代词,如“it”。如果是英文表达上面的句子就是“It takes an hour to get there of foot.”。

2.2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

对于中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是影响的一方面,文化差异又是另一方面,虽然三者在关系上不能够直接割裂,但是仍然存在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上。

在整体与个体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百家争鸣”、“大一统”等的文化影响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华的文化长河,而儒、道、法、佛等思想的相互冲击,相互交融也给中国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以前的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大一统的社会要求,都需要思想、法律等层面的同步而儒家思想恰好完美的契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注重从大局观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如“从大局出发”、“立足整体”等语言词汇都可以充分表现。

但是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不同,西方的文化无论是形式还是思维等方面都呈现出繁杂、各自为政等特点,当中的个体色彩非常的明显,再加上数百年的“海洋文化”、“殖民活动”等的影响,语言文化涵盖的范围、内容更加的广泛,因此相对于中文来说,在语言表达的次序上会有较多的形态,即一句话同一个意思,但是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中“很多大学生现在在这个又大又漂亮图书馆里读书”,中文只有这一句表达形式,

但是用英文,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多种表达的形式,如“A lot of

students are reading in this library which is big and bright.”、“This big and bright library seat a lot of students who are reading now.”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悟性与理性上,中文深受儒道佛三大哲学的影响,不仅是语言,连思维以及文化也是如此,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子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而语言中的重顿悟、讲含蓄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是与汉语,特别是文言文中体现出的模糊性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有些词语在单独时可以看成是形容词,一旦组合在一起又会有动词的作用,如“清”、淡”单用是可作为形容词,变成成语“风轻云淡”后则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但就像中文会受到国内哲学影响一样,英文也会受到相应的哲学影响,而西方的哲学侧重在形式逻辑上,力图用逻辑的表现形式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世界,更注重对于事实的严格求证,从矛盾的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如培根的归纳推理,也因此使得英文在句子的表达上更注重形式的完备,通过各种限定动词来衔接语句,表达语句的侧重,如and、but、unless等连接词,what、when、where等关系词。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是中英文的学习研究,还有其他语言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思维、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中英文的差异就是很好的体现,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中英语言,并且加深对其的印象。希望通过本文对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的一些分析,能够为以后更好的进行中英语言的学习、交流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燕萍.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94-96.

[2]张惠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03:40-44.

[3]左景丽.例谈中英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差异[J].成人教育,2012,07:113-114.

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5

(一)历史传统差异就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来说,历史传统的差异应该是最为明显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及文化群体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文化及社会意识的主流,且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以现世文化作为关键的、核心的内容,体现出群体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过多种协调伦理观念及意识来实现文化及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就这一基调来说,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语来观察:我国传统文化中俗语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文化发展的基调。比如“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文化的主流和基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语言内涵的发展动向。西方文化则更为倾向于个人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宣扬人权至上,追求和实现自我的发展,将自我表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极为重视对于独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颂。诸如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词,我们将其译为“个人主义”或是“个性主义”。外国著名文学作品《简•爱》就是歌颂了一个个性独立、向往和追逐爱情自由及尊严的女性,通过这一人物传递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说,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应该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一个方面。

(二)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

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二)寻找共同点争取主动权,促进文学文化交流

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6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