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全程责任包干;护理模式;精神疾病;康复

按照“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精神疾病的治疗已不是单纯的控制症状,而是全面的康复。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内涵是多方面的[1],提供的服务是一种连续性的全程护理,在病程上贯穿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在时间上贯穿于患者人院、住院、出院和出院后整个过程;如何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核心内涵为精神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保C精神患者康复、保障精神患者的自身安全和社会安全,是国内外精神科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院开展全程责任包干护理模式对精神疾病患者全面护理,以探讨全程责任包干护理模式对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CCMD-3)诊断标准,2012年3月~2013年6月选择在我院封闭式精神科住院治疗患者20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13~59岁,平均年龄(30.11±9.90)岁;文化程度:初中69例,高中及中专20例,专科及以上11例;未分化精神分裂症21例,精神分裂症5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2例,其他2例。观察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31.26±9.60)岁。未分化精神分裂症25例,精神分裂症6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0例,其他3例;文化程度:初中74例,高中及中专16例,专科及以上10例。200例患者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依从性好,监护人合作。经t检验及χ2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患者入院时分给一组护士负责分管,本组护士当班时负责该组患者的生活、心理、健康问题,而患者的治疗及安全护理分别由不同的班次护士实施。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程责任包干: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生活、治疗及心理指导、健康宣教等亲自进行护理,责任护士不在班时暂交付责任组长延续护理。全程责任包干包含运用全程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体系,具体如下:

1.2.1护理理念 以精神患者的安全及系统康复为主要目标,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责任包干为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

1.2.2工作职责 以安全护理为首要,负责包干重危患者的管理和抢救,落实患者的治疗、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担负患者入、出院护理,完成系统康复护理计划及实施,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1.2.3工作流程 提前10 min到岗,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病情;用10~30 min交接班和床头交接班,了解当日治疗护理重点;用30 min安全检查,安全管理;用3.5~4.5 h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及时落实医嘱,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巡视病房,观察病情,接待新入院患者;用30~40 min,发口服药,观察(必要时协助)进餐;用60 min,解决患者各种需求,做好沟通交流及健康知识宣教;用20~30 min书写护理记录。

1.2.4排班形式 采取APNN,即夜班分两个时间段来进行。

1.3评定工具

1.3.1(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2] 能够反映研究治疗中病情的演变及治疗效果,采用30项版本。按患者近1 w来的具体表现和症状出现的频度,所有条目按0~4分的5级评分法记分,量表共包含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沽、激惹、精神病表现、迟滞和抑郁等因子分,主要以总分及积极因子、消化因子分来观察效果变化情况,总估计分和总积极因素分越高反映患者康复程度越好。

1.3.2 《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3] PANSS主要用于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区分以阳性症状为主的I型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Ⅱ型精神分裂症。主要适用于成年人,评定的时间范围通常指定为评定前1 w内的全部信息,PANSS的每个项目都有定义和具体的7级操作性评分标准。其按精神病理水平递增的7级评分为:1-无;2-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度。由经量表使用训练的精神科医务人员对患者做精神检查,综合临床检查和知情人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评定。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逐项统计填表,对每科室评定人员进行了的评定训练,统一标准,测其一致性:ICC=0.948,F=66.35,P

1.5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PANS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 w、第4 w、出院r两组组内对比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较入院时有下降,说明治疗护理有效果。入院第2 w两组对比一般精神病理、PANSS总分有较明显变化(P

2.2两组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病情评估、消极因子、积极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通过治疗后,NOSIE评分均逐渐提高,说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观察组在2 w末获显著改善,对照组在4 w末,从第4 w末开始,观察组大部分因子改善的程度明显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是特殊的患者群体,大多缺乏认知能力,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其在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服务,封闭式管理措施等方面有别于综合科的护理,因此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护理工作发挥着关键作用。全程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体系的“以精神患者的安全及系统康复为主要目标,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责任包干为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让每名护士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去,明确责任分工。由于分工明确,降低了护士的劳动强度,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加强与患者的沟通[4]。满足患者的需求,拉近了护患距离,让患者有需要时能及时与责任护士沟通,提高了患者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了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心。对患者进行全程的监护中,能及时发现患者身体及心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准确判断,及时发现错误,确保了患者的护理安全。本文对“全程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观察组,与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PANSS、NOSIE评分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苟小莉.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23:4797-4798.

[2]王奎玲,李高平.精神科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护理工作的积极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225.

[3]刘筠,刘得乐.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2015(17):178-179.

[4]黄晓蓉,赵静玲.责任包干制对妇科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示范病房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42-143.

[5]方春霞,徐颖,张晓珍,等.抑郁症患者实施参与型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9-21.

[6]韩永惠,石玉.精神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0):6-7.

[7]王爱文.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2:43-44.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骨科 护理 患者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4-01

1 骨科护理的职责定位

护理学是由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病人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意味着护理工作还没有结束。康复的观念和基本技术应该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康复不仅仅是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的事,也应该是每个临床护士的事。临床护士的工作处在一个最有利、有效的康复阶段。帮助患者维持健侧肢体的功能、协助患者患侧肢体的康复训练、防范进一步残障的形成、预防并发症等是早期康复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患者亟需的,又是骨科护士可以做到的。因此,每一名骨科护士即是临床专科护理人员,也是专科康复护理人员,肩负着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重任。

2 当前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2.1 骨科护士对患者的功能锻炼介入越早越好。骨科康复不是等患者相关功能发生障碍或有心理负担之后才进行,而应是在患者进入病房时就开始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正如有学者所说的“虽然所有康复并不一定接触到骨科,但所有骨科问题与康复有关”[1]。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康复必须从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时间、经济和精力的耗费越少。但目前我国康复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强调的是连续性的照顾,在这种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担当起早期康复工作的也只有临床护理人员。护士24小时在患者身边,可以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骨科护士开展康复护理的工作内容多局限于术前指导病人在床上练习排便、有效咳嗽咳痰、术后的改变、使用助步器等,而关于康复护理评估、指导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心理护理方面很少开展。骨科康复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肌力、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而对这些问题的康复护理评估以及功能锻炼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骨科创伤或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功能,使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而目前骨科临床护理中,护士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护理上,很少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以至于延误了病人早期康复的好时机。因此,要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增加康复护理评估、指导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开展,把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作为整体护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确实把康复护理落到实处。

2.3 骨科护士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早期康复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骨科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效果。康复护理总论知识是骨科护士开展康复护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护士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对患者进行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全方面的康复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2]。骨科临床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技术以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是护士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骨科护士只有全面掌握早期康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的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创伤与疾病的致残率。因此,护理管理者要重视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缺乏的现状,认识到提高护士康复护理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2.4 建立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医院及病房分别建立质量控制委员会与质量控制小组,该病房的质量控制小组由以下一些成员组成:骨科医师是组长,组员有康复医师、高年资治疗师的代表、护士长等。每周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医疗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病人住院时及出院时的反馈意见、住院天数等。会后由组长整理成文,向院一级质量控制委员会汇报。院质量控制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各科室递交的质量控制小组的各种报告,针对报告中的重大医疗质量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

2.5 加强对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各级人员要充分重视骨科早期康复的开展,医院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骨科护士进行康复知识积累,开展更加有效的教育活动以提高整体水平,使骨科护士能够多方面、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全面掌握早期康复知识和技能。可以将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列为考评骨科护士的重要指标,引导护士重视康复护理。针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士建立培养计划,详细制订护士在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对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将成绩纳入护士绩效考评中。

2.6 建立骨科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护理部应帮助每位护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护士成长的动力,使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提高护理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比例,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职称评定向临床一线倾斜。对护理岗位实行聘任制,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可高聘;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

参考文献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康复护理;角度;骨科护理;探讨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是在追求患者康复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处理,是一种协助医生治疗,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的护理措施,康复护理与预防护理、临床护理、保健护理一起,构成了全面护理。有一点需注意,康复护理并不应该在临床护理结束后才开始进行,而应该在患者进入医院,护理诊治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开展。在内容上,康复护理更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具体而言,其不止关注对患者本身身体健康的护理,还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考量,以期通过专业的技术提供全面的、综合性质的服务,最终促进患者身体的健康恢复[1]。

1 骨科护士应更新护理观念

护理是预防,保健,临床,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的康复。当结束后骨科疾病的治疗,其肢体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还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护理工作尚未结束的标志。身为骨科护士,要把康复的观念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基本技术当做护理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要知道,康复护理不仅是康复医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临床护士的职责所在。而且,在时间段上,临床的骨科护士较之于康复护士,处于一个更有利、有效的阶段。

2 骨科护士应尽早介入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任何的康复都必须从早做起,做的越早,恢复较好,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是比较小的,相对来说造成的家庭压力小。然而目前,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面临着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这导致专业的康复人才远不够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工作最忌讳的就是间歇和断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临床的骨科护士能够担当起康复护理的重任,24h陪护在骨损伤患者的身边,承担起照顾患者,向患者宣讲健康知识,督促患者有规律地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任务,就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3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康复护理的评估、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方面尚处于空白或极为欠缺。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其在术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恢复肌肉的力量、关节的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对于骨科科室来说,最终的目的也无非是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让患者能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重返社会。

4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康复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然而,目前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只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加强对骨科护士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护士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学习机会,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损伤以致残障的几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4.1进行岗前培训 在骨科医院的护士上岗前,首先要岗前培训,掌握关键所有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规范和日常工作,根据个人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差异的条件下,可以被分配到的资历老资格的护士一对一辅导。这样,护士在从事骨科护理工作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知识,上岗以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待骨科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后,结合临床经验,定期对其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学结。

4.2加强在职教育 在医院针对护士的在职教育计划中,加大康复护理学习的比重,在内容上,着重介绍康复护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介绍康复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可按每月或每周的频率来举办教育学习班,也可以骨科护士为一个群体进行定期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医院内外康复医学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开拓骨科护士的视野,增加骨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

4.3开展继续教育 随着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护士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不同专科护理的需求。将康复护理知识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

5 应加强骨科护士人才队伍的梯次建设

由于护士的平均年龄和护龄明显偏低,而护士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制约临床康复护理的开展。因此,留住高年资护士,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从而提高本科室护士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并协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年轻护士成长的动力,是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与此同时,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在具体实施管理活动中,还应围绕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制定可行措施,让护士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4

来越高。医院内部惯有的管理体制和思路随着形势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医疗事业发展和病人需要。骨科康复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就是使伤肢恢复其正常功能。如何避免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与护理质量的好坏密不可分。

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理解康复不仅是指身体健康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心、身功能的恢复。也就是说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创伤所产生肢体或精神上的障碍,是骨科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认识到骨科康复护理不是等患者相关功能发生障碍或有心理负担之后才开始进行康复护理,而是应在患者进入病房时就开始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再次要充分认识到骨科护理不应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过程,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指导、有具体措施的康复护理工作。即从患者功能受损开始就应集中力量维持其功能,防止功能丧失或并发症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缩短疗程,使其尽快恢复。

加强业务培训势在必行

目前大多数临床医护人员对康复医学了解、掌握甚少,认识肤浅,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出现。骨科护士亦是如此,为满足康复护理工作的需要,首先应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康复医学知识教育,如参加专题讲座、专题培训、业务竞赛等,以解决在骨科护理中所遇困难;其次骨科护士应有扎实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掌握神经、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特点,机体对损伤的反应与年龄的关系,掌握必要的生物力学、运动力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以便在护理过程中争取放置患者、如何科学的变换和协助其功能锻炼。

扎实有效的基础护理

骨科患者因治疗需要等原因,需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防止并发症发生。如在饮食方面,应嘱其多食用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蔬菜和水果,特别是蜂蜜,适当饮水,防止发生便秘;鼓励和帮助患者定时改变并协助排痰;对年老体弱、营养状况不佳者做好褥疮护理等。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安全护理应该放在首位,以避免安全问题而引起康复护理中断或失败。可见康复护理没有基础护理作保障就无法实施,更谈不上患者早日康复。

功能康复计划的实施

心理康复是肢体康复的前提,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认同,并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更快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对高位截瘫患者,可根据伤残人的不同心理变化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其从最初的无知期心理阶段,顺利地度过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承认期到最后的适应期阶段,以更好地配合功能康复锻炼。

各项功能的锻炼不论是躯体发生骨折,还是脊髓受损而致的截瘫,都需要及时、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伤残肢体康复。这时骨科护士应独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并做出系统的功能康复计划后进行实施。但要注意实施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中,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此外应注意护士护理病人是应当的,但有时指导督促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有意义,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战胜疾患的信心。指导和督促有时比亲自护理更费时间和精力,护理人员不应嫌麻烦而代劳,以助长其消极情绪,不利于功能康复。

提高自身素质,满足病人需求

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病人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病人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病人要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做最佳的于术,得到最优质的护理。面对病人的需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法律意识,讲究沟通技巧,缩短护患的距离,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从医院康复到家庭康复骨折病人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的特点,在现有的医疗制度改革下,大部分病人在医学治疗康复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家庭的康复。在现有社区护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骨科护理工作者是要积极担当起社区护理的角色。住院期间不仅要指导病人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病人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丰的意识,减少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挛缩,骨质疏松等等并发症的发生。详细做好出院指导,主动提供服务信息,如电话询问方式、康复锻炼的资料,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指导。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

脑血栓的发病率很高,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患者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1-2]。通过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可以较好改善脑血栓患者生活质量[3]。我院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加强了早期康复护理在脑血栓患者的治疗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20例。所有脑血栓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经CT、MRI检测证实满足我国有关于脑血栓诊断标准。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44-76岁,平均57.3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排除如下患者:血压≤200/120mmHg患者;伴有颅内出血患者;有脑缺血症状患者;伴有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以提升家属对脑血栓疾病的认识和护理技能;加强对患者的训练,包括日常的翻身、站立等基本训练,同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有关运动协调性方面的训练;进行深层次的健康教育,包括自我护理能力、饮食护理等。2组患者均进行护理30d。在护理结束后,统计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对脑血栓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3疗效评价

1.3.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共分为显效、有效、好转和无效。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如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之治疗前下降80%以上,则为显效;如果下降在60%-80%为有效;如果下降在20%-60%为好转;如果下降幅度低于20%或者无下降为无效。总有效例数为显效+有效+好转例数,统计总有效例数与总例数的比值,得到治疗有效率。

1.3.2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共分为3个标准:低于40分为不具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得分在40-60分为具有一定生活能力;得分在60分以上为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考虑患者治疗后基本不具有完全自理能力,因此,本研究不设置完全自理能力这一等级。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见表1。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显效、有效、好转和无效例数分别为22、19、15和4例,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后显效、有效、好转和无效例数分别为14、20、17和9例,总有效率为85.0%。两组在显效例数、无效例数和有效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

2.22组患者生活能力比较2组患者生活能力比较见表2。其中: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大于60分的患者有43例,得分在40-60分的患者有13例,小于40分的患者有3例。观察组生活质量整体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早期康复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推广,学者们[3-4]逐步认识到在脑血栓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神经功能缺损。

就本研究而言,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较之未使用干预康复治疗的患者明显好转,这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提升脑血栓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模式。这一事实的证明,在未来为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综合本研究而言,对于脑血栓患者,通过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逐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244-245.

[2]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05):567-568.

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护理干预;康复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该病起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1]。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人,发展迅速,致残率高,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早期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院对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7±3.1)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症状。其中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7例。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

1.2 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如: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护理等。在此基础上,对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由于出现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萎靡,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真诚、热情的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家属能够更加关心患者,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1.2.2肢体功能训练

患者入院后要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姿势和,防止肢体痉挛、关节脱位变形。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经常性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一般应为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2]。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帮助、指导患者活动瘫肢,给予床上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训练,如各关节部的伸屈、抬高、内外旋转,外展、抬臂、持物等。待患者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后,可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3]。训练时间视患者自身情况而定,避免劳累。

1.2.3 饮食护理

由于脑梗塞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少,导致身体的代谢降低,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偏瘫患者的饮食要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当减少热量,以调节患者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抵抗力。且要叮嘱患者尽量多咀嚼,以加强消化吸收。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脑梗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以帮助锻炼患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主要包括:穿衣、写字、梳洗、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人员从旁协助,视患者康复程度逐渐脱离帮助。

1.2.5 出院指导

脑梗塞偏瘫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强日常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的协助和监督。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出院指导。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训练知识宣教,帮助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等,且要注重后期的随访,帮助适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修正康复护理计划。

1.3 评价标准

基本痊愈:上、下肢功能完全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显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刷牙、穿衣需他人帮助下完成。有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完全丧失。无效:症状虽有好转,但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经上述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后,基本痊愈32例(69.6%),显效8例(17.4%),有效4例(8.7%),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康复护理后疗效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摄入,导致人体内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同时又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动脉管壁病变、狭窄或闭塞等因素,极易引发脑梗塞[4]。临床上脑梗塞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由脑梗塞引起的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探讨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护理在促进脑梗塞偏瘫患者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正常新陈代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系统化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患肢肌力,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宏志,裴小红,李洁. 健康教育在老年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西南军医,2004,6(1):75.

[2]农红群. 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