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信息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信息建设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1

[论文摘要]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信息文化改变了税收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结构,未来税收工作的主体将围绕网络建构。

一、信息文化的内涵

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但随着信息概念向各门具体科学渗透,被纳入了哲学的视野。在研究信息的过程中日益倾向于探究信息的本质,逐渐赋予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赋予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信息是在信号的刺激下产生的,就其形成的过程而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不能据此否定信息的主观性,无论是生成的信息,还是生产的信息,最终都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而且随着人们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没有大脑的出现,就根本不可能生成和生产信息,这个世界也永远是充满各种信号的呆板的世界。

信息的本质是主观虚拟存在,而事物的本质则是客观实际存在。首先,信息决定于事物,离开了事物,信息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其次.信息不同于事物,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而事物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的。第三,信息具有一定的超越事物之外的独立性。因为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所以信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自由地进行信息运算,并据此改造事物。第四,信息对事物的反映有时是扭曲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相符合,有时超越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生产出新的信息。

智能信息是“情报学”与“信息学”发展融合的产物。在知识环境下,智能信息学注重对知识传播、获取、管理和情报交流的研究,以及“探索信息激活的规律”。目前,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已从最初的单一需求转向了适用于各领域的决策信息需求,因此,智能信息已超越以往文献情报学及科技情报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科技情报理论、文献情报理论正在与现代的竞争情报理论、工商情报理论、技术情报理论、安全情报理论等现代情报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智能信息理论。

信息技术的使用也给信息社会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包括信息的获取、保存和扩散;信息的质量控制,可靠性、自由流动和安全性;普遍存取的扩大;内容的共享与交换;创建新数字空间的技术支持;公众意识;对多样性、拥有权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伦理性使用;以及新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集成等。

二、信息文化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信息文化改变了税收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结构,未来税收工作的主体将围绕网络建构。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和反馈作为运行与控制的依据,各种制度的运行也都建立在相应的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上。税务征管也将围绕网络建立起新的虚拟社会结构及虚拟组织而展开税收管理工作。面对社会组织分散化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信息文化将建立起社会运转的新规范,将引导税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决定税收管理的新机制。

2、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日益依赖各种信息中介.并由此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同时,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心理和信息生产、传播、选择和应用等方式也受到信息文化的影响。一是信息时空观的形成。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时间不断缩短,空间距离相对缩小使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有更加时间化的趋向,即空间可以被时间置换。二是信息世界观的确立。传统的物质意识二分世界观将被信息世界观所取代,信息与物质、能量被视作是共同构成世界的要素,对于人们所生存的世界,信息更具有了无可取代的地他,其地位超过了信息和能量。三是信息价值观的确立。信息的特征决定着信息价值在增值中的作用。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拥有者在竞争中占据着有利地位,权力“从资本占有者手里转移到职业官吏和技术治国论者,及信息提供者手里”,信息的价值观得以确立。“信息经济”、“知识经济”都足信息价值的体现。

3、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挤占了信息空间,造成信息选择困难。大量的信息由于未经筛选而产生,其可靠性难免良莠不齐,甚至大量的虚假信息、失效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了信息环境。挤占了信息空间,而且无序的信息也使人难辨真伪。信息量的巨大不仅未能消除人们认识中的不定性。反而使人们无所适从,妨碍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4、信息超载与信息贫困的日趋对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着信息垄断的可能性,信息不对称性同时体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不均衡方面。一方面,我们面对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换和使用的大量信息流。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却义难以获得实施征管工作必须的社会和纳税人的有效信息,出现有效信息贫困现象。信息超载和信息贫困同样给我们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带来危害。

5、信息依赖与信息焦虑日益加剧。信息时代,人们往往不加批判的接受信息的改造,日渐丧失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产生信息依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特征,使得信息专家和信息部门逐渐成为各方面的权威。整个社会笼罩在一派“信息至上”的氛围中,过量的信息使人精神紧张、敏感,指纹考勤、排队机、管理卡、门禁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口常_l作中的过分崇尚,信息化手段成为管理的亡具,税务_f部对信息化的恐惧感和厌恶感与日俱增。“信息能力”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信息意味着权力。掌握信息的人就具有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不掌握信息的人则受到歧视,会产生信息焦虑。

6、信息生产和利用中的“马太效用”加剧。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具有自组织性,会产生自动的聚集效应,即在信息生产和利用过程,一口一优势出现,就会不断地加剧,自行强化运作、滚动。信息活动的“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信息的牛产、布局和利用过程中。同样。机械、片面、僵硬化的信息格局一旦肜成,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从而抑制信息化对税收工作的积极作用。

三、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五大机制

1、从信息共享到知识共享,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乍产机制。信息文化环境下,以数据等形式记录的信息可以共享,而存在于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智慧等(意会的知识)难以共享。但是,意会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信息化,知识共享问题就可以被还原为信息共享问题。实施知识共享的可行性方案:第一,建立国家信息资源建没基金,对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成员给予费用上的补偿,用于共享信息的采集、合作编目、管理、提供服务等;第二,建立信息共同体,选择最易实施的合作编目作为信息共享的突破口,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存储、利用体系;第三,应当区别不同规模和地位的机构在共享中的责任,按照博弈论的原理,共享的发动者应当是那些规模大、受益大的机构;第四,信息共享要考虑信息提供者在信息共建与共享中所付出的代价。并给予相应的补偿;第五,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各部门要建立好自己的数据基础,积极开展数据收集和应用工作,形成互通互联的数据基础。同时,在互通互联的过程中,上级单位对各部门完善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达到信息沟通和整合的目的。

2、提高信息素养与信息意识,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传播机制。”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索科夫斯基于1974年提出。概括来讲,信息素养指影响社会成员信息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作为信息行为激励因素的信息意识。由生存、工作、学习等目的产生的信息需要,以及实现信息需求所必备的信息能力。社会成员由信息意识这一内驱力驱使,产生信息需求,并在一定的信息能力的支持下,满足其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则是人们对于作为外部世界的信息关系和作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观念和自觉能力。信息意识,一是指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是人对信息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能够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迅速地捕捉住。二是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能把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长久地集中于自身发现、了解、搜集、组织、运用的信息上,对信息的态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倾向。三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价值,并进行筛选。信息意识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

3、从工程思维到人本思维,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利用机制。税收信息化系统和设备是按照物理空间进行运算和工作的,而人类活动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人需将物理空间的信息进行比对和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用人文的思想去影响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反省目前的管理模式及其消极后果,应强调在借鉴和引进外国经验的同时应保持足够的自主性,保持足够的反思能力和反省态度,从工程思维到人本思维,惟其如此,才能使得借鉴和引进成为建设性的而不是相反。这对于克服并摆脱管理上的弊端从而真正走出其中的误区,无疑具有特别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4、在活跃、严谨的状态下,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选择机制与评价机制。

选择机制,即税收信息化建设需要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科学的一面包括软件开发规范、准则、实践、过程、方法;而艺术的一面则囊括丁人员的激励、协调,组织的设计等因素。因此,我的规则、方法设计应当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性。首先。过程控制。好的过程对于成功来说。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采用数控指标考核,对税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是必要的,但同时却限制了实际税收征管工作,造成了人为调节比例,造成虚假指标的现象,我们应重点关注检查点,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应认识到过程不能够解决一切。其次,规划为重。水无常形。利用信息化手段也是一样,确保它随着时势而变。由于信息化发展很快,有时候对一些旧系统的整合、改造其难度比重新建设一套新的系统还要困难。因此,在启动大型、长期的电子政务项目的时候,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在一个完善的设计前提下统一运作。

评价机制,即选择利用信息时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以决定取舍。科学的方法是对信息的评价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重点考虑信息的内容质量、信息的范围、易用性、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信息的选择除了人工选择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过滤机制进行自动选择。信息过滤包括智能过滤、合作过滤、深度过滤、分级过滤与推荐系统。

5、以信息伦理规范为重点,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控制机制。规范信息伦理的原则:第一,信息过程的统一性。所有的过程、运作、变化、行为和事件都可以作为信息过程。这里所指的过程是活动的意识流。而不是程序意:义上的过程;第二,信息过程的反射性。任何信息过程都有必要的产生物。因此就要对它的信息后果负责;第三。信息过程的必然性。一个信息过程的缺失本身也是一个信息过程,这是对信息动态性的延伸。也是对静态编码信息普遍原则的一种扩展,对于思考行为与冗长伦理的区别至关重要;第四。存在的统一性。一个实体就是一个坚固的信息包,自身不包含任何冲突,可以被称为信息过程。一个冲突就是一个信息熵的存在,是一个所有信息都已经被完全消除的标志,信息伦理将每一个逻辑存在都作为一个信息实体处理;第五。的统一性。一个就是能够产生信息现象。从而影响信息圈的一个实体,最低层面的就是一个执行信息实体。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实体都是(如抽象信息实体等),许多有时也不会对信息圈造成显著影响,有的也可能不是可靠的;第六,非存在的统一性。非存在就是缺乏或拒绝任何信息,或称为信息熵。在信息伦理中,信息熵是一个语意而不是句法上的概念。作为信息能力的x,l-立面,信息熵标志着导致信息圈中内容、差异、模式和形式缺乏的信息的减少;第七,环境的统一性。信息圈是由全部信息实体组成的环境。这些信息实体包括所有的和过程、它们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资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从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对文化信息网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 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 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 2. 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 2. 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 2. 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 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 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 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班级建设 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学校的建设,网络文化越来越对学生的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大多数学生家庭都有电脑,并拉上了宽带,能够上网,每个老师、家长、同学几乎都有智能手机、QQ号和微信,有的学生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喜欢玩网络游戏。部分中学生因为上网成瘾,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在“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与评价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在开展了班级网络文化专题建设,⒒チ网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指导学生安全、文明、健康、绿色上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班级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开通开辟邮箱专栏,营造网络心理文化氛围

互联网交流具有隐秘、快捷、高效的特点,这就为师生沟通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

网络交流既具有不可见的特点,又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袒露心声;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平等交流,营造班级网络心理文化氛围。教师可以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家长和学生,在互联网上咨询问题,相互解答,交流思想;也可以在节日、生日互发贺卡,互送礼物。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交流,也可以改善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生理发展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面对成长带来的种种烦恼,他们羞于向老师、家长和同龄人诉说,因此,我们可以在班级主页上开辟“我的成长烦恼”专栏,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教师可以介绍青春期知识,及时与学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坦然面对烦恼,消除发恼,做到心灵对话,润物无声。

二、创建班级主页,开辟教育栏目

我们向学校网站管理员申请,在校园网站建立了班级主页。建设班级主页要有技术和有内容。班主任和班级电脑爱好者可以担负起主页技术维护的责任,班委会成员根据班级特色和学生实际讨论研究主页设计和栏目设置。栏目一般包括班级介绍、班主任寄语、班级风采,教师风采、校园新闻、班级新闻、活动剪影、课外阅读、学习方法、小组风采、学生干部、读书之星,学习之星,佳作园地、班级日记、班级荣誉等。栏目设置不要求保留罗万象,可根据运行效果及时调整。班级主页建设不是班级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主页,而是整个班级的主页,需要学生共同参与。我们建立了班级特色文化和小组文化,并且连接在班级主页上。班级特色文化包括班名、班训、班号、班歌等,小组文化包括组名、组训、组号、组徽等。为了提高班级网页的制作水平,我们专门请计算机老师讲解网页制作的方法,开展网页设计大赛,既激发了学生网页制作的欲望,又建设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班级主页。

三、建设班级博客,打造网络交流平台

班级博客的出现,既有利于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了载体,可以代替网站班级主页,成为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网络平台。我们建设班级博客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班级博客的制作也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我们又请信息技术老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学生申请、制作班级博客。班级也成立了网页制作兴趣小组,学生利用现成模版,自行设计制作网页。班级博客模块分为我们的班级、班务公告、班级活动、成长故事、家长学校、学科教育、安全教育、课外阅读、班级日记、班级竞赛等,有些模块和班级网主页相同。如“我们的班级”模块包括班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任课教师寄语、班长寄语、班级制度等。我们成立了班级博客管理小组,负责班级博客的管理,要求学生不断更新日志内容,经常跟帖评论。通过班级博客的申请、设计、制作和运行,既增加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沟通,又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四、创建班级QQ群,探索班级管理的新途径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5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了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七年来特色资源建设的进展情况,提出了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特色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以下简称“共享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财政厅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按照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快构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资源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在进行地方特色资源整合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资源服务模式,使资源建设呈现特色。截止到2009年,共享中心接受国家中心资源15TB,购置、自建资源达l0TB资源总量共计25TB。内容涵盖电子文献、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农业科技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图文声影并茂、形式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为本省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体系。

一、理清思路,保障建设

几年来,共享中心依托河北浑厚的燕赵文化底蕴,以河北地方戏曲、杂技艺术等资源为主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音、视频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独立研发的互动系统为媒介,建设形成独具河北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

在建设过程中,共享中心根据2004年河北省文化厅下发的《关于整合省直文化系统信息资源的通知)}(冀文社字〔2004]20号)成立资源建设和策划指导小组,由精通资源建设、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建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等领域的专家或行业带头人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资源建设的选题、加工进行审林指导;并落实专人负责栏目刊载信息内容的搜集、整理与提供工作。使得共享工程的资源整合与加工工作更加专业、详实、有序和合法。

二、资源整合,特色鲜明

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的核心。要保证共享工程长久、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共享工程地方的、民族的、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库群,要充分体现资源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主导地位。为此共享中心在对全省各地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了《燕赵文化信息资源总目录》。其中视频600部,共计6506;图片1500幅,共计25G;书籍200册,共计6000万字。

资源建设中始终贯彻由专家小组对资源建设课题进行论证,对决定加工制作的资源进行筛选和审核,对加工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的原则。七年来,共享中心以共享中心网站为服务平台相继推出了燕赵文化名人数据库、河北精品杂技数据库、河北梆子数据库、红色旅游数据库、燕赵十三梅数据库等一批具有燕赵文化特色的高质量精品资源数据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燕赵名人数据库收录了河北历史文化名人,共计8646条。河北精品杂技库收录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1-12届的参赛作品、演出剧照、杂技评论等,共计200条,视频50部,图片60幅。河北梆子数据库主要包括河北省各个院团的精品演出剧目、演出剧照、艺术创作理论等,共计100条,视频30部,图片50幅。红色旅游 数据库包括河北省著名红色旅游景点、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红等栏目,共计300条,视频5部,图片100幅。燕赵十三梅 数据库,完整的展示了河北艺术届十三位荣获全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演员的生平、艺术创作、生活趣事等,共计220条,图片200幅,文字150万字。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了河北文化的独有魅力。

三、规范建设,打造精品

2008年,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共享办仁2007]12号关于印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7年地方资源建设指南》通知的要求,共享中心经过深入调研,认真筹划,科学论证,集中制作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文化数据库。数据库的策划立足“燕赵文化”这一主题,表现独特的内涵和特点。著录细则和加工数据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执行,著录项目按国家中心的要求,参照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支持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的研究成果等标准进行;对于电影、电视、音像出版物等视频资源的元数据描述,按国家中心推荐、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进行。目前,己完成河北地方戏曲资源数据库、河北古建筑及风光资源数据库、河北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河北年画、内画资源数据库、河北皮影资源数据库、河北陶瓷资源数据库、吴桥杂技资源数据库等七个特色数据库,共计数据2200条,视频175集,共3350分钟,图片1800幅。2009年,共享中心又着手构建河北皇家陵寝资源数据库、河北民歌资源数据库、河北民间故事资源数据库、河北民间剪纸资源数据库、河北谚语资源数据库等五个资源数据的框架,建设完成后将与前面七个数据库构成体现时代性、艺术性、研究性的大型燕赵文化数据库群。

四、技术研发,创新模式

在共享工程实施过程中,共享中心感到在文化资源的传递中,群众的参与性不够,互动性不足,在资源建设上缺少贴近最基层群众的资源。共享中心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通过对其可行性分析研究,决定研发一款更具针对性、灵活性的文化服务互动系统,进一步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功能,增强共享工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广大基层群众多受益。遂自主研发了“网上跟我唱”音乐戏曲互动系统、“我的DV”网上行系统。 (一)“网上跟我唱”音乐戏曲互动系统

河北广大基层农村拥有身深厚的戏曲文化基础,针对农民群众喜欢唱戏听戏这一特点,以“打造文化服务新品牌助力和谐新农村建设”为宗旨,历时一年,自主研发了专门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需求的文化娱乐系统—“网上跟我唱”音乐戏曲互动系统。

该系统收录京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西河大鼓等唱段300多首,集学、唱、赛为一体,具有强大的搜索、唱录、录制上传和在线演唱等多种功能。真正实现了自点、自播、自唱以及开展比赛或联谊活动需求,既可自娱自乐,又可以戏会友,是基层群众充分体验在线娱乐的感觉。

2006年11月,“网上跟我唱”音乐戏曲互动系统正式在共享中心网站和河北省近千个基层服务点开通使用。利用此平台,共享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网上跟我唱”活动,并到农村、社区、学校、军营、企业开展推广活动,一周内有5000余人次参加了网上演唱、比赛活动,上传群众表演的戏曲唱段近千段。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称赞说,“网上跟我唱”是一个创造性的举措,创新了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2007年11月,这一服务系统荣获了2007年度文化部“群星奖”中的服务奖。

(二)“我的DV”网上行系统

一直以来广大基层群众面临着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以往的服务模式,诸如:光盘下发、移动硬盘拷贝、卫星网络接收、电影放映车等虽能缓解部分问题,但相对基层群众的巨大需求还是显得不足。另外,随着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基层群众对于资源利用的互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鉴于这一需求,并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共享中心开发了互动系统之二—“我的DV”网上行。

该系统使用户可以在WEB端通过浏览器以及DV客户端进行视频点播、文件上传、语音聊天、视频聊天、视频会议等的操作,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和其他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咨询,起到了综合娱乐、互相学习交流等效果。视频点播服务中有大量的戏曲视频可供基层群众欣赏观看,可为5万个基层服务点提供服务。与以往的服务模式相比有着节目更新及时、操作使用简便、播放速度流畅等优点。良好的互动性,使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自己拍摄的精彩视频供其他参与者欣赏。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6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051-03

作者:蒋祖发,湖南科技学院副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湖南,永州,425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永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对策研究》(编号07XKYTA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经济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促进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日益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因而,加强信息建设,构建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含义

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指:对本地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文字、图像、声音为载体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开发整理,并通过计算机的存储、信息资源库、网络等现代技术达到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查阅的自动化系统。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重点是:收集与整理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的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与本区域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标准的特色文化数据中心,实现地方文化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合理开发和相互利用,使其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意义

(一)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

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湖南科技学院作为永州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加强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永州经济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目前,高校图书馆地方性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库为数不多而且缺乏系统性,滞后于其它文献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引起高校图书情报界的重视。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手段,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对于迅速扭转永州特别是本市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施“以德治国”、“文化强市”战略,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高校实现特色馆藏建设的必然之路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它充分反映某些学科领域、为某类型读者群服务和充分体现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服务的文献资源的集合。开发地方特色信息资源是拓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职能的任务之一。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原则,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建立本地区具有很强个性化的特色文化的专题数据库,实现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社会化,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促进信息资源的全面交流与共享,彰显我校特色馆藏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文化表现的是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历史的生动写照,是一个地方社会发展进程的具体体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团体通过洞悉地方文化并顺应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制定的政策方略、发展规划、行动纲领则更能有的放矢、符合实际,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令人放心的政治环境和让人信服的人文资料,对加速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研究无疑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会成为大家认识和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不仅有利于永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创文化意义的先河,是服务区域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四)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是永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永州,是一本百不厌的书”,永州地方文化资源特别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中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理学文化、古稻作文化、碑文化等都是永州地方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能使更多的地方文化资源得以利用,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也能更加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从而使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在此基础上,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娱乐等文化服务项目,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文化。打造出永州独有的文化特色,使永州地方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文化品位逐渐提高,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

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数据来源是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文献保障和基础,是信息库建设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建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和整理:

1、从本校地方文化研究所获得免费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成立较早,机构健全,先后成立了柳宗元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女书暨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这些学术机构拥有一大批对永州地方文化很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地方性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利用永州的文化地域优势,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积储了丰富的永州地方文化资料。从地方文化研究所获得的免费资源,具有快捷、权威、数据量大等突出特点,为进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对地方馆藏资源进行收集、挖掘。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非常丰富,但分布广泛,内容繁杂,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信息零散无序,给收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收集难度较大,往往使收集者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图书馆选派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文献服务馆 员对馆内这些特殊文献进行多层次的过滤和严格筛选,将散乱、潜存的文献信息细心地提取、科学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系统的有价值的信息。

3、向地方有关部门征集。要建好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仅从本地馆藏文献中提取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为获得更多有效资源,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地方文献资料室,公开向全社会有关部门征集地方文化方面的书籍、字画、实物。迄今为止已收集到各类有价值资源共计3000余册(件)。这些资料从多方面反映了永州地方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旅游休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

4、通过永州资深地方文化专家获取。地方文化专家都有长期从事该方面研究的经验背景,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功底深厚、专题鉴赏能力强,且大都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经过历史的沉淀少有储存,十分珍贵。图书馆积极与永州市各地专家取得联系,力争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复制获取了不少宝贵的资料。

5、利用互联网技术从网络上拾取。网络资源来源广泛,更新速度快,收集快捷方便,也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具体来说就是把互联网上有关永州地方文化专题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和分析、整合,形成“永州地方文化”的固定资源获取方式。

6、采购与地方特色文化相关的文献。针对“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对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进行阶段性补充和调整,尽可能保证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及时补充本地的地方文化馆藏,以获得更多与信息资源库建设有价值的信息。

(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的系统功能设计及硬件和软件平台的确定

特色信息库的系统功能设计,要立足用户的需要,做到一要检索方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二要注重增加信息库的分析统计等功能。在硬件方面,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网建设的力度及设备的改造和升级,图书馆耗费巨资建成了比较先进的现代数字化机房,整个系统采用具有可扩展的SAN架构,拥有数十台多核高性能服务器、光纤交换机、光纤磁盘阵列、SCSI磁盘阵列、IDE磁盘阵列;网络以联想4808三层交换机为核心,20多台2层交换机覆盖整栋图书馆大楼,全天不间断地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高性能服务。在软件环境方面,图书馆主要使用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Linux、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等操作系统,使用市场主流的信息资源库软件SQL Server2000/2005、Sybase 12.5和比较流行的IIS6.0等服务软件。并且正力争开发信息库质量检查软件,以期利用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开展对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库使用质量的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