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医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医学总结范文1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临床学科。20多年来,急诊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疾病谱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反应迅速、技术精湛、知识全面的医学人才,这就对急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向更高的层次迈进[1]。我院自2007年成立急诊医学教研室以来,已分流3届急诊专业方向本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些临床教学经验,现介绍如下。
1急诊医学的临床特点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实验条件不足急诊医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地方经济差异、部分领导认识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对急诊医学的支撑不足,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匮乏,比如带教经费的不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乏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急诊医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2.3对急诊医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车祸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临床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今的急诊事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阻碍急诊医学的发展。
2.4护送患者的重要性在临床工作中,常让学生参与护送患者检查、入院等,许多学生就表示不理解,认为在急诊科实习是为了学习如何对就诊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送患者有专门的护工,为什么要我们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知急诊医学自身规律,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能力。
3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支良好的急诊专业师资队伍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发展。因此,教研室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前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青年医师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住院总培训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再选择相应科室轮转;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教学方面,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备课、讲课,高年资教师随机旁听青年教师授课,课后共同研讨、总结。同时,为了提高授课技巧,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参加各院系主办的名师示范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继续教育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位教师轮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3.2克服条件限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目前,急诊医学发展的客观条件仍然较差,尤其是硬件设施(固定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设备等)匮乏。但教研室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与麻醉、内、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领导建设急诊专业的决心和步伐。
3.3转变思维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
3.3.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医疗观念,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按照过去先诊断再治疗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检查、诊断及确定性治疗。
3.3.2做好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在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八小时”概念,不单独给学生排班,每个学生跟随固定的教师值班,这样让学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有机会接触更多有意义的临床病例。
急诊医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探索
0引言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院于年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由于早期教学经验不足,基本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感觉是在重复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程,体现不出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②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感觉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头绪,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发现以教学法结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常见急症鉴别为主线的横向临床思维培养盯。
1.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教研室主任协同教学质量管理科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无记名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并根据评分量表打分,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医院临床教学
2.1急诊入科宣教
急诊科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惧,尽快进人实习状态,我们安排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主治以上医师对实习生进行人科宣教,其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工作环境、急诊科规章制度、常见急症抢救程序、急诊病例书写规范及要求、法律法规教育等。通过宣教,学生们能较快进人实习状态,学习兴趣较前明显提高。
2.2强化诊断思维
对于急症患者,首要任务是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首先要排除风险最高、威胁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检查,并在检查时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边抢救边检查,不能消极等待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体现“生命第一”原则。我院临床教学侧重以常见急症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为中心,强化鉴别诊断思路及处理流程,经过针对性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接诊病人时做到心中有数。
2.3强化技能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急救技术还无法在患者身上实施,故急救技能训练更多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我们采用学生先看教学视频,然后老师操作示范,最后分组模拟训练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学生模拟训练时带教老师必须在场,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然后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对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老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与家属沟通的难易程度,适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2.4参与诊疗活动
学生掌握了常见急症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后必须参与诊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三基知识。对于病情及时间允许的患者,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侧重让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如量血压、做心电图、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等活动,必要时老师予以指导、补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学生应对老师的诊疗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抢救结束后,作为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强化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2.5加强医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高发区,而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不满,而非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医患沟通,首要环节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充满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并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热忱耐心的服务给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整个诊疗活动在紧张而和谐的过程中进行。
2.6规范出科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需根据实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的诊断程序及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常见急救技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新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罗学宏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铁城,于东明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刘树元,王立秋急诊临床教学中急救思维培养的探索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急诊医学总结范文3
急诊医学作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涵盖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学、现场抢救、创伤急诊、灾难医学,急性中毒、各科急症、环境因素急症及危重症监护等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急诊医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极易造成枯燥乏味、脱离实际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等弊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急诊医学教学中探索双互动式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
一、“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涵义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中“双主”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指2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受教育者的能力资源;(2)指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优路线,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在学习、认知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性[1]。采用“双主互动”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互动教学从方案的策划、设计一开始就邀请学生参加,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就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既体现出对学生高度的重视与信任,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不推卸任课教师理所应承担的教学责任,它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前到教学的准备阶段,延伸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改进阶段[2]。教学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分组活动[3]。这种有学生全过程参与的互动教学改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它不仅比较切合实际,也比那些学生的参与仅局限在某些教学环节的互动教学活动,成效来得更为显著。
二、双互动式教学急诊医学教学中应用
(一)双互动式教学在大班理论课授课。课堂上的互动就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是对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达到师生互动、认识互动、信息互动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灵活的穿插运用双主互动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出血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课前给予大纲和要点,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出血分组讨论备课,每组请一位学生上台授课,老师组织总进程、归纳、总结和列举临例可提升效果。这种双互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情景互动式教学见习应用。所谓情景互动式教学,即模拟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视频、图片及实物等手段创设新的情景,有目的地引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拓宽学生视野,并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技能[4]。而双主情景互动教学,则要求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发挥主体作用,动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法仅靠讲授教学的单纯模式。它通过创设出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局面。例如在学习心肺复苏中标准步骤这个知识点时,模拟急救情景,点出要点,学生分组在安拟上可以轮换练习,边做边较错,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学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5]。
(三)床旁互动式教学法在实习应用。教学查房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重要的教学模式,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有其自身特点,急诊医学实习教学中采用床旁互动式教学法,教学秘书、主治医师和入科学习的实习学生是主治医师教学查房活动的参加者,其中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急诊科常见临床病例,如急性肺水肿,教学秘书协助教师,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把本次查房目的及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好准备。学生需根据查房目的,整理资料、找出该病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本病例的诊疗存有什么疑问等。实施时,安排一名实习生进行实地查房,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了解病人现存的诊疗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教师及其他学生在旁观察。待学生完成查房后,教师对病人进行资料补充收集。接着,教师学生进行总结讨论。由该实习生汇报查房取得的资料,提出目前的诊断、治疗目标以及对该病人还需要哪些诊疗措施,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深入讨论。如急性肺水肿病人目前需要何种治疗措施,在治疗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要防治哪些并发症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病例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阅读各种检验单、X片及CT片。指导学生扩展提高,达到授予学生“渔”的目的[6]。
急诊医学总结范文4
以上两组学生均修习急诊医学专业课,其中观察组学生采用PBL教学法进行讲述,对照组学生则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讲述。常规教学法即以授课形式,由讲师结合板书及布置课后作业等方法进行讲授。PBL教学法即以学员为主体,首先对PBL教学法的核心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学员充分认识到PBL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待培训后将所有观察组学员分成学习小组,每5个人一个小组,其中选择一名组长。学员学习前均需要进行摸底考试,具体考试内容包括急诊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带教的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员的需要,以临床真实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员则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学员学习途径包括阅览相关图书,网络等,具体制定急诊接诊计划,并准备相关依据材料,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内容汇报,进行小组讨论,待组员制定出完善的急诊接诊计划后,汇报至指导教师。最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其汇报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引导学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员进行结课后理论考试及实践操作技能考试,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学员的临床学习效果。
2学习效果判定
具体两组学生的急诊医学课学习情况均参照学员结课后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操作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理论考试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折合为50分,满分为100分。其中考试优秀学员分数在80分以上,考试良好学员分数在80~70分之间,考试及格学员分数在70~60分之间,不及格学员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下。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将上述两组学生的基本资料及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以上两组学员均经过急诊医学课程学习及结课考试,观察组学员急诊医学的修习相比较对照组学生急诊医学的修习情况,差异较为显著。具体两组学生的结课后考试成绩比较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观察组40名学员中,考试优秀学员6名,考试良好学员17名,考试考试良好学员6名,考试及格学员15名,其考试平均分数为64.3分。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学员的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学员的考试成绩。
4讨论
急诊医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急诊医学 开放实验室 教学模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因社会需要和医学发展而产生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并且跨学科、跨专业,是一门独立学科。目前急诊医学的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实践性强、应急性高、变化迅速、工作复杂等特点。急诊医生担负着救命的重任,这就需要每一位急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抢救技能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优秀素质的培养通常需要多年的临床实际工作磨炼。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高风险学科,任何工作的失误或差错都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甚至失去生命,很难在真实危重患者身上练习操作。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从来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之一。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以致无论在教育设计、教学安排上,都没有使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处于足够重视的地位。如何培养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抢救常规的优秀的急诊医生并使之适应当代急诊医学的新要求和新内容,给急诊医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开放急诊医学实验室可以促进医学生实践能力在充足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培养,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基本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急诊医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方法简单。目前,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主要为理论课服务,开出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理论课程的验证。实验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教授实验内容和方法,学生按部就班地模仿。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急救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
1.2医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才能掌握知识。目前,医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实验课时内完成实践操作,动手机会不足,一定时间限定的实验课堂无法满足学生反复技能操作训练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针对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做到教学相长。
1.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医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主要倾听和理解教师教授的方法,观察操作技能手法。急诊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运用急救模拟人进行急救演示,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操作的机会很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
2.开放式急诊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1强化学生的急救技能训练。急诊科医生肩负着处理和研究各种急危重症的任务,但是实习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学习,仅有书本知识而没有临床技能是不够的,初到急诊科,面对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一方面他们迫切地想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成为急诊医生的好帮手,另一方面不知从何做起,唯恐给工作造成损失,好心办错事,这种思想矛盾在实习生中普遍存在,是学生实习初期的巨大障碍,这种情况在许多进修医生和低年资医生中同样存在。因此,开放实验室不仅对于急症科实习的医学生有意义,对于急诊进修医生和低年资临床医生的急症急救技能培训也必不可少。
2.2创新医学案例实践教学。急诊医学教学强调在错综复杂的急诊环境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诊断、鉴别诊断和如何采取快速救治措施,这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实践性强的临床思维方式,运用医学模型配合以医学案例软件。针对医学案例进行选择急救项目,使学生熟悉并理解急救技能的运用,学会处理临床上常见的急诊学问题,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医学案例进行讨论,面向实际,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学中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从急诊科室实际工作中选出来的,同时根据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病例和医疗设备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3随时开放的ICU技能实验室增加了急诊医生急救技能训练的机会。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急诊实习医学生、进修医生和许多低年资急诊医生对于很多特殊急诊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深静脉穿刺等)未能得到系统培训,遇到临床病例后,即使经过老师讲解,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医学急救技能的掌握,是需要无数次的练习后才可能完成的,但到临床工作以后不可能反复在患者身上进行训练。开放的急救技能实验室可以由急诊实习医学生、进修医生许多低年资急诊医生自由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自主安排训练。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逐渐熟悉和掌握临床常用的操作技能。用心肺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的训练,掌握标准的心肺复苏技术,模型可以反复操作,对于错误的动作给予提示,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进行错误的纠正,参照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与国际急救标准同步,使年轻医生可以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急救技能的训练。ICU技能实验室对于急诊医学教学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胸穿、腹穿、腰穿、心肺听诊等。
2.4加强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开放实验室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开放实验室里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讨论,培养探索能力与实践精神。实验室设备配置应以方便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如在医学模型上配备计算机智能软件,可以针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进行点评,使医学生了解自己的操作水平,规范临床技能操作。实验设备可以以10-15个医学生为一个小组单位配备,方便学生相互进行检体检查和临床技能训练、讨论和切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资源共享,供学生合理选用。
3.开放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3.1实验室开放理解误区。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最终将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多几次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增加实验时间。如何将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教学体系有效结合,编写适合开放实验教学的手册或实验指导等文本课件,是从事实验教学师资人员必须重视及提前准备的。
3.2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的建立。实验室开放会涉及较多新的管理问题,这就需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运行保障。如实验室开放,试验器材消耗就会增大,其所需经费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学生开展实验项目的效果评定问题等,都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给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3.3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及专业职业素质的提高。实验室开放后对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对各种实验进行指导的技能。
急诊医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而是整个实验教学系统的改革。其中,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学生的思想观念需要很大的转变,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实验教学评价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本校具体情况发展,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施中,取得有益的经验和效果。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医药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实现中医药学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特色现代研究的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刘建新.开放实验室促进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25):1589-1592.
[2]张,刘楠.临床技能实验室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进修杂志,2007.11(30):138-139.
急诊医学总结范文6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分支,除具有临床医学工作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一些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并对特殊规律特殊对待对我们急诊科医生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日常工作,避免出错及医疗纠纷的产生,我总结了一下大体有如下几点。
一.医患对急诊的认识存在分歧 。
在我国,患者及其家属普遍认为凡是新发的、意外出现的病状及损伤都是急症,急症理应得到优先快速的诊疗,有的患者甚至已经挂了普通门诊,但因等待时间长又转挂急诊,认为挂急诊就能优先,而我们急诊医生则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病的时间长短、预后情况,对轻重缓急作出判断。由于医生少、病人多,医患很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急诊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素质,敏锐的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分类处理能力。医生应了解急诊病人的心理期望,包括:1.要求医生能了解和知道他正遭受的痛苦。2.希望医生能迅速解除痛苦和磨难。3.希望医生技术精湛。4.希望医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病情的危险程度。5.希望医生不仅仅只针对疾病,更要有人文关怀。6.所有患者绝不放弃生存,不希望生命结束。急诊病人的心理变化可能出现焦虑、愤怒、抑郁、孤独、伤残、无助等反应。医生应针对病人具体表现耐心细致疏导解释,尊重病人,让病人感到被关注,让病人了解诊疗的程序,对不是很急的让其耐心等待,完善各项检查,消除焦虑,增加信任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二.社会对急诊服务的需求和医院急诊处理能力之间的不协调。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社会活动增多,快节奏的生活导致社会突发性事件、增多,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交通创伤事故成为当前急诊工作的一个重点。社会在遇到重大社会事件、灾害事件发生时往往还需要大批抽调急诊医生保障护航,因此很容易导致瞬时医院急诊能力的严重不足,急诊科医生有时恨不得能有三头六臂,但还是力不从心。解决以上问题即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也需要我们急诊医生能进一步加强锻炼,具有判断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敏锐洞察力。
三.急诊处理中的时空观念。
赢得时间,挽救病人生命是急诊医学中的工作重点与难点,但如何做好这点,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患者是否存在或潜在有威胁生命的问题。在存在上述情况时我们应舍弃对一般疾病的诊疗程序,诊断与治疗应同时进行,强调通过病人症状搜寻和认识威胁生命的问题,发现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局,尽早的预防和处理,避免最坏结局。例如对一例严重胸前区压榨样疼痛的患者首先应想到心梗的风险并及时给予抢救性处理,而不是像其他专科那样首先去明确疾病的诊断。
2.为稳定病人情况必须立即做什么。在有潜在或存在威胁生命的问题时必须考虑立即采取哪些措施中止威胁生命的问题的进程或预防危急问题的出现。如上述怀疑心梗的病人应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血压氧饱和监护,预防性给药,而不是首先安排血清心肌酶、心脏彩超甚至心脏X光等检查来等待诊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