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范文1
摘要: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入手,提出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近几年,高等院校正在努力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它的特点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及创新能力,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为宗旨,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的整体国际贸易实力。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具备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又应该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的特色。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相一致。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日后择业的需要,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培养其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2、素质为基础、综合能力为本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在国家“素质教育”基础之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等工作,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外贸业务能力为主线进行。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把专业知识传授、岗位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精神培养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协同提高;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不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人才的社会效益。此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核心,使学生成为集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管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现国际贸易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考验。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就必须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特点进行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岗位知识、能力的分析,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出与岗位业务需求保持一致的课程体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3、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是中青年教师,学历较高,但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建立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才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保证。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交流和学习,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大力推行“双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更好地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获取国际信息的工具,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外性、实践性的特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简单渗透阶段。比如教师在上课时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个层次是整合阶段。教学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双语思维阶段。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推广动态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习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增加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在完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能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保证教学工作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在学生掌握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迅速地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行业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10-0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之相适应,全国过半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两旺。但是,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的类型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进口产品增长迅速。而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以贸易流程模式为主,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极度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遇到重大挫折。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一是总体人才需求量减少。二是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改变。这导致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2011年成为红牌警告专业。这种局面逼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作为地方院校,其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应用型人才。21世纪以来的国际贸易行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及湖北省的对外贸易重点产品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贸易已经占到我国对外贸易的50%以上。在这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从事外贸首要的要求是懂产品,懂技术。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案仍停留在外贸这个“表”上,没有深入到行业技术这个“里”。只有外表而无内核。这导致高科技企业往往从工科学生中招英语好的进行培训来从事国际贸易。在此情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必须进行行业课程的设置。
二、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本校而言,在培养模式上将加强行业和实践课程设置,重点打造湖北省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机械、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系列完整的企业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开设实验实践课程。实施“2+1+1”的人才培养方案。
“2”是指国贸专业学生入校后的第1、2学年共四个学期主要进行理论和实践能力共进的培养。在理论课程中加入案例教学、调查研究等实践性课程教学,教师由课堂主导转变为课程辅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其中第1、2学年的培养方式又分为:
第1学年主要做专业学前教育,指导学生认识本专业,重点做英语教学和经济类课程教学,狠抓学风建设。第2学年至第4学年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每个专业导师负责所分配的学生的所有实践活动,包括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论文等。第2学年主抓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一个“1”是指第3学年进行行业分方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上分3个行业各开设4-6门行业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贸易这个表皮,也掌握行业知识这个内核,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进行学生的创意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中普及创业教育,挑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辅导,组建公司,以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业孵化。第二个“1”是指第4学年进行校内加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以学生创业公司为依托,带动全体学生进行行业经营实践。校外实践以基地实习为主,学生自主实习为辅,到各行业进行实习,撰写实习报告,并结合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使毕业论文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开设服务地方经济的行业课程。行业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反映出来。根据前期的调研,企业普遍需要的是懂行业知识和国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在行业选择上重点放在机械、信息、生物制药上,另外对服装与纺织业也进行调研,如有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将开设服装与纺织品行业课程。
2.加入创业课程。在大三、大四开设创业课程。在大一、大二重点抓理论学习和调研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大三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挑选有创业意向和较成熟的创业思路的同学进行创业重点扶持,作出创业特色来。
3.课程的国际商务化和国际化。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只有国际商务专业,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强调的是对整个商业流程的掌握和国际化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是被国际商务专业所取代。教育的国际化在中国已经反映明显。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适应国际化趋势,一是加强课程的国际商务化。二是加强课程的国际化教学。(1)专业课的国际商务化。国际商务专业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扩展。专业课程涉及到各类法律、管理、财务、企业运营等。本次教改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适当调整,加入国际商务课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向国际商务专业的转型做准备。(2)课程的国际化教学。现在的国际贸易主要交流语言是英语。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要建设双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对专业英语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鼓励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学习第二外语。
四、配套措施的改革
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要有必要的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
1.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在专业学习上,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都不是很满意。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和学术沟通。教师只管课堂教学,学生认为教师就是上上课而已。学生不会做研究,不会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认为是学生水平太差。二者之间缺乏深入的专业和学术沟通。鉴于此,本校国贸专业计划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自第3学期开始,根据老师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双向选择,将每个学生分配給专业导师,由专业导师负责所指导的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用3年的时间来进行师生间的充分的学术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水平。
2.完善实验室建设。本校国贸专业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新建了国际商务实验室和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注重人群实验,主要进行分组研讨和理论的应用研究。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验室注重贸易流程中分角色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专业贸易环节模拟。
3.建立规范的师资培训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持续变化,教师的理念、方法、方向也要随之而变。建立规范的师资培训体系,系统的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为教师跟进学术前沿,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创造好条件。
4.建立完善的教师自我学习机制。定期在教师间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位教师轮流推荐书目,作为主持人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教师间的读书会发展完善后向学生推广。鼓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读名著、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和社会前沿问题。
参考文献:
[1]毕鹏,魏吉才,尚东昌.多学科交叉在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8).
[2]魏兴民.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0).
[3]陈艳玲.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4]张汝根.服务地方经济的国际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5]吴国松.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途径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2,(08).
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62-02
一、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技术职业教育是台湾近五十年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已经是台湾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从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开始推动各项经济建设计划,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技术职业教育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而迅速兴起;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期,此时经济建设开始需求高等技术人才,技术职业教育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以技术职业、专科技术职业和技术学院为结构的教育网络,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后,技术学院呈现量的扩张;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调整时期,台湾大力推行职业技术教育,它对台湾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整合中升级、在升级中整合。台湾已经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积极规划和推动亚太营运中心或全球运筹中心,同时将两岸经贸关系纳入整体对外经贸关系中的一环,持续推动两岸经贸发展,以利于体现经济比较利益。在投资方面,基于经济互补互利的考虑,国内企业纷纷赴大陆、东南亚等地投资,以建立横向或垂直分工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致使国内企业逐渐成为跨国性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出口贸易为主,形成了社会对于中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具体而言,中国台湾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如下特色:(1)培养学生的“国际观”。 如龙华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中提到“推动学生学习国际市场之研究与开发课题,以培养国际观”;育达商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中提到“培养具国际观及实务经验之国贸专业人才”。(2)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3)体现区域经济的产业特征。育达商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提到“特别加强当前趋势产业及区域经贸的研讨”。(4)培养诚信、勤奋及热忱的工作态度。
三、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规划与设置特点
1.课程规划。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规划体现了实务化、实用化、实作化和实习化,配合培育特色及目标,兼顾产业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四大学群:(1)语言应用学群:加强英语、日语的训练,以应对国际化社会。(2)电脑应用学群:训练同学熟悉各种电脑及网络工具的使用,以应对信息化社会。(3)贸易专业学群:教授各项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务,培育能学以致用,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4)一般商业及管理学群:教授各项商业及管理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一般企业及社会整体形势的变化。
2.课程设置。根据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技能需要设置课程,具体如下:(1)结合通识与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选择性必修科目、共同选修科目和专业必修科目四大类别。(2)整合理论与实务:在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3)融合实务与实用:部分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开设,实用性强;同时英语课程相对较多,并且突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4)配合实作与练习:突出实际操作类的课程的比重,如电子商务课连续开设几个学期,同时还有大量的实验和社会实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特色。根据台湾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整合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一般经济的核心课程外,也注重学生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将经济思维应用于职场工作中。结合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经济领域方面的知识,还经常与企业界交流,并根据企业界的建议,让学生研习相关课程,加强学生与业界的互动。突出英语教学,加强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4.教学特色。在教学方面,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并且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相结合。台湾的技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在实施课程时,有大量的操作练习机会。为了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在课程规划方面,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通关实务、贸易经营管理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实务、国际商展实务、贸易专题制作等实务课程;另一方面,将搭配课程内容定期安排学生到台、台中关税局、国贸局、外贸协会、世贸中心展览馆等地参观。同时大力发展建教合作,重视与实务界的互动,提供机会让学生到业界去实习,从实际工作环境中学得一技之长。具体而言在教学方面突出特征是:(1)教师安排课程内容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教师教学的好坏与否,由学生来评定,同时作为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2)聘请学识渊博的专业教师和业界人事参与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效。(3)加强学生外语能力及资料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团体活动和强调校园伦理观,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观。(5)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专业经贸人才。
四、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技职教育的师资,有独特的专业要求,不仅技能理论知识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也要加强。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强调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其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时,技职教师还要与业界合作,学术支援企业,企业配合学术,使理论与实务相互结合,互补有无。
五、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促进与学生道路导向
1.就业促进。台湾技职学校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独到之处,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业辅导与亲和的校友服务。台湾的技职院校为了增加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积极辅导学生加强各方面的专业技能,落实推广技职证照制度。如制定“专业技能接触学生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专业类证书,并举办就业演讲、职业倾向测验、企业校友招聘会、第二专长培训等一系列职前准备活动,加强辅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进入社会做足准备。具体表现在:(1)就业辅导方面: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就业博览会、设立专业技能杰出奖和建立对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建档登记与就业图书资料库。(2)校友服务方面:切实做好学校为毕业校友服务和毕业校友为学院服务的工作。
2.道路导向。(1)升学方面:根据个人兴趣与志向,加强基础学科及专业能力,培植升学实力。(2)就业方面:培养专业技能,具备担任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实务能力,成为外贸的优秀基础人才。落实证照制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3.毕业出路。(1)继续深造:可报考经济、统计、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金融、财务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所。(2)公职服务:可报考财税行政、金融保险、统计、经济行政、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公平交易管理等类别的高普考试。(3)产业服务:1)金融相关行业:银行、证券、期货、投资顾问等产业分析人员。2)媒体工作:财经相关路线记者和国经编译。3)商业:贸易、出纳、会计、工商企业顾问。(4)自行创业。
六、台湾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形式多样化,对成绩的评定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相比较而言,大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国际贸易和中国经贸事业发展的要求,具有较扎实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从事工业企业涉外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统一。
2.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课程设置原则,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成绩评定方式上,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针对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院系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热情。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既要懂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还应该精通外语,以加强学生英语教学,提供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同时各高校还应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能力分析
0 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涉猎的知识面广阔,综合能力强。系能从事国际贸易、外贸经营、对外经济合作、外贸企业管理等涉外经济活动的高端人才和贸易专家。可以说,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直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该专业面临的办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际贸易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网络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贸易、文化贸易、金融贸易的全球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形式、渠道、秩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黄牌专业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显得极其迫切且重要。
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1)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
探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有必要先弄清楚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完全是研发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练操作工与技师,而主要是以技术吸收及应用人才为基准。
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二是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三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技术应用能力或胜任工作岗位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开展必须具备双师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五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弄清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等问题。
(2)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定位
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基本内涵的阐述,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属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主要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此类人才要具备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知识;掌握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属于高端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应该属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主要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该类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并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外经贸实务人才是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这些能力是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是指学生的是非判断力,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身心调试能力是指在不同环境下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交流沟通的基础,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使网络信息时代搜集、利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识能力的培养需要宽广的知识面,主要体现在对知识运用的汇融变通。大学生需要掌握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广阔的视野,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2)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第二方面的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是国贸易专业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从学科的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必然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具备数理分析能力。从国际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一个商科类专业,该专业学生自然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应用型的定位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第一线工作,因而必须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能力。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基本管理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共同构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
专业专长能力则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上延伸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专长能力主要是各院校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和职业的定向性和地方性特征所培养的。专业专长能力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之上结合行业性、地方性所衍生的能力。譬如,某院校所在地机电工业比较发达,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长能能力的培养则侧重机电产品贸易方面;某院校所在地电子商务产业发作良好,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场能力的培养则侧重电子商务方面。
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专长能力养成后,还用应用于实践,由此形成专业应用能力。
3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核心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至关重要。[7]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原则。"面向市场"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则要求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的地方特色,设置有关地方贸易文化的特色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合作办学"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色发展"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为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的特性和专长预留空间。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充分利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方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增强模拟实验的仿真性、实战性,增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注重实习单位企业性质、地域范围、经营内容、经营规模等布局的协调,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实习单位轮换,增加学生感知和体验的多样性。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行研究式、课题式、批判式学习;推广"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3]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4]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6]刘晓伟,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7]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
[8]王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范文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教育: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3)取消部分课程,如外贸会计(不合实际需要)、金融英语(建议教师在讲授《国际金融》时适当补充有关的英语专业词汇);根据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增设新课程,如报关实务、经贸英文报刊选读、商务礼仪、金融市场学等。
2.1.4 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方向课,为此调整了部分课程性质。如世界经济概论由专业基础课调为专业方向课。学生可从9门课中选修12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修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并做出准备,特别对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大一、大二闲、大三累”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弹性教学计划与方案。如在第六学期同步开设《现代物流》汉语和双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在双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弹性机制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证和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2.1.5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加强基础、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继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再出现。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提供专门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教师们还积极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及课外活动作品竞赛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建立了稳定的包括海关、港务局、国际贸易公司、外经贸局等在内的实习基地。
2.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我们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佛罗里达湾岸大学、台湾东华大学订立交换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以双语教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烟台大学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其中“现代物流"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双语课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双语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全英文电子课件,统一用英语命题试卷,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答题和提交英语作业,做到所有书面文字表达100%使用英语(个别图表除外),课堂讲授和讨论要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低于50%。主讲教师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授课,而不停留在语言点的教学上。课程组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文献及案例资料)、习题等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阅读,促使学生养成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强化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些条件都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对高质量的经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与领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体现时代要求与专业特色,全面规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烟台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