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医学的意义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1

(一)教学内容

由项目主持者制作急诊医学临床思维课件,根据急诊医学思维方法,选取急诊科典型病例,涉及不同病种,特别是在诊疗过程中有过失误和教训的病例,针对每一病例,设置5-8个问题。结合国内外进展制作相关内容诊治进展课件,进行一次小讲座。

(二)教学方法

1.授课:将进入急诊科的住院医生包括研究生(含七年制本硕生)、轮转医师及急诊科进修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在入科的第一周由指导教师集中授课,讲授“急诊医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2.自学:每两周一次将急诊科典型病例,事先发给每位医师,针对提出的问题,要求每位学员运用急诊临床思维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思考。

3.集中讨论:两周后将学员集中,围绕病例从诊断、组织会诊、急诊处理及如何与家属沟通等环节进行讨论,随后由指导老师结合病例进行一次小讲座。

4.测试:两月为一培训周期,在第一次集中时及5次集中后分别进行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的测试,每次测试要求学员不写姓名,仅写明是在读研究生或轮转医师或进修医生。

5.统计学方法:将两次的测试得分汇总,进行比较,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学员34人,其中研究生8人,轮转住院医生21人,急诊科进修医生5人,分3组,每组10-12人,有30人参与了全部两次测试,有4人因值班未能参与第二次测试,以电子邮件发送到邮箱,完成后上交。研究显示二次测试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不同教育背景的学员之间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急诊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与专科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急诊医学的范畴和特点的不同。急诊医学的范畴包括现场急救,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及其他各科急症,其中各科急症和危重病的救治是院内急救的重要一环。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发生在危重症或潜在的危重病人上,由于未及时识别及救治,往往延误抢救时机,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所以住院医师阶段,不论是否为急诊专业的医师,对他们进行急危重症工作理念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危重症救治成功与病情的判断、抢救时间、处置流程密切相关,提高年轻医生对急危重症的识别及救治水平。急诊医学的培养首先应从急诊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入手,使住院医师在刚接触到急诊工作时对急诊急救工作程序有一认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急诊医学思维方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1)救急,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的思维方式。(2)动态的思维方式。(3)全面的、整体的思维方式。(4)从症状学入手的思维方式。(5)“降阶梯”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已有许多急诊专业的专家进行过深入的总结和阐述,为广大急诊工作者所认可。本研究针对急诊医学临床思维特点,通过病例讨论形式,结合国内外相关进展举办系列小讲座,让学员既了解了急诊急救的思维方法又掌握了急诊危重病医学专业最前沿的基础和临床知识。通过为期2月的住院医生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培训前后两次测试得分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以病例为切入点,事先设置若干问题,让学员自由讨论、自行查阅资料,从而解决问题。本质上类似于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研究表明学生对PBL教学法满意度较高,当学生或住院医生接受调查时,他们对PBL课程更感兴趣;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满意度。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以临床问题为主导对实习医师及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培养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尽管有许多优点,PBL教学法也有其缺点。研究表明部分学员难以将从一个案件中学到的基本概念推广应用到其他的情况之中。为了解决这个缺点并保留PBL教学法的优点,Ghosh对一年级学员的生理课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课堂集中授课与病例导向的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模式相结合,使学员既学到了生理学基础理论又使之与临床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此种教学模式很受学员欢迎。本研究结合国内外专家的教学经验,对住院医师急诊医学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从临床思维的概念开始。例如,针对急诊科一例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的案例,因值班医生未能判断病情的严重性,而延误抢救时机,最后死亡的病例。给出问题是:(1)请问:此案例医生有没有责任?(2)医生的问题出在哪?(3)如果是你,该如何处理?为什么?(4)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与哪些疾病鉴别?(5)为明确诊断应紧急做哪些辅助检查?(6)此病例涉及哪些急诊思维方法?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导学员正确有序的思考与处理,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脓毒症治疗新进展讲座,重点是与急诊相关的6小时内集束化治疗,强调急诊科在拯救脓毒症运动中的重要性。使学员对脓毒症有一系统了解,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论在何场合遇到此类病人不至于延误抢救时机。本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临床教师的时间,但极大的提高了住院医师的病例分析能力,较好的掌握了急诊领域里的常见病症的思维方法,本课题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受训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的测评,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四、结论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急诊医学 开放实验室 教学模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因社会需要和医学发展而产生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并且跨学科、跨专业,是一门独立学科。目前急诊医学的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实践性强、应急性高、变化迅速、工作复杂等特点。急诊医生担负着救命的重任,这就需要每一位急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抢救技能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优秀素质的培养通常需要多年的临床实际工作磨炼。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高风险学科,任何工作的失误或差错都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甚至失去生命,很难在真实危重患者身上练习操作。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从来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之一。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以致无论在教育设计、教学安排上,都没有使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处于足够重视的地位。如何培养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抢救常规的优秀的急诊医生并使之适应当代急诊医学的新要求和新内容,给急诊医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开放急诊医学实验室可以促进医学生实践能力在充足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培养,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基本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急诊医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方法简单。目前,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主要为理论课服务,开出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理论课程的验证。实验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教授实验内容和方法,学生按部就班地模仿。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急救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

1.2医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才能掌握知识。目前,医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实验课时内完成实践操作,动手机会不足,一定时间限定的实验课堂无法满足学生反复技能操作训练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针对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做到教学相长。

1.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医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主要倾听和理解教师教授的方法,观察操作技能手法。急诊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运用急救模拟人进行急救演示,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操作的机会很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

2.开放式急诊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1强化学生的急救技能训练。急诊科医生肩负着处理和研究各种急危重症的任务,但是实习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学习,仅有书本知识而没有临床技能是不够的,初到急诊科,面对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一方面他们迫切地想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成为急诊医生的好帮手,另一方面不知从何做起,唯恐给工作造成损失,好心办错事,这种思想矛盾在实习生中普遍存在,是学生实习初期的巨大障碍,这种情况在许多进修医生和低年资医生中同样存在。因此,开放实验室不仅对于急症科实习的医学生有意义,对于急诊进修医生和低年资临床医生的急症急救技能培训也必不可少。

2.2创新医学案例实践教学。急诊医学教学强调在错综复杂的急诊环境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诊断、鉴别诊断和如何采取快速救治措施,这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实践性强的临床思维方式,运用医学模型配合以医学案例软件。针对医学案例进行选择急救项目,使学生熟悉并理解急救技能的运用,学会处理临床上常见的急诊学问题,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医学案例进行讨论,面向实际,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学中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从急诊科室实际工作中选出来的,同时根据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病例和医疗设备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3随时开放的ICU技能实验室增加了急诊医生急救技能训练的机会。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急诊实习医学生、进修医生和许多低年资急诊医生对于很多特殊急诊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深静脉穿刺等)未能得到系统培训,遇到临床病例后,即使经过老师讲解,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医学急救技能的掌握,是需要无数次的练习后才可能完成的,但到临床工作以后不可能反复在患者身上进行训练。开放的急救技能实验室可以由急诊实习医学生、进修医生许多低年资急诊医生自由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自主安排训练。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逐渐熟悉和掌握临床常用的操作技能。用心肺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的训练,掌握标准的心肺复苏技术,模型可以反复操作,对于错误的动作给予提示,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进行错误的纠正,参照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与国际急救标准同步,使年轻医生可以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急救技能的训练。ICU技能实验室对于急诊医学教学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胸穿、腹穿、腰穿、心肺听诊等。

2.4加强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开放实验室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开放实验室里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讨论,培养探索能力与实践精神。实验室设备配置应以方便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如在医学模型上配备计算机智能软件,可以针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进行点评,使医学生了解自己的操作水平,规范临床技能操作。实验设备可以以10-15个医学生为一个小组单位配备,方便学生相互进行检体检查和临床技能训练、讨论和切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资源共享,供学生合理选用。

3.开放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3.1实验室开放理解误区。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最终将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多几次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增加实验时间。如何将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教学体系有效结合,编写适合开放实验教学的手册或实验指导等文本课件,是从事实验教学师资人员必须重视及提前准备的。

3.2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的建立。实验室开放会涉及较多新的管理问题,这就需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运行保障。如实验室开放,试验器材消耗就会增大,其所需经费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学生开展实验项目的效果评定问题等,都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给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3.3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及专业职业素质的提高。实验室开放后对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对各种实验进行指导的技能。

急诊医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而是整个实验教学系统的改革。其中,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学生的思想观念需要很大的转变,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实验教学评价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本校具体情况发展,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施中,取得有益的经验和效果。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医药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实现中医药学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特色现代研究的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刘建新.开放实验室促进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25):1589-1592.

[2]张,刘楠.临床技能实验室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进修杂志,2007.11(30):138-139.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3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4

人类医学经过百千年的锤炼,形成了如今门类众多,分科细致的现代医学体系。在大多数文化中,最早的医学使用一些植物(草药)、动物药及矿物药,并夹杂着宗教、仪式及巫术。近代医学从“医中之王”阿维森纳的《医典》到达·芬奇革新人体解剖学,使16世纪的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拓了医学的新征途。而自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之谜则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开端;20世纪医学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拯救了无数生命并大大延长人类寿命的抗生素的发现。而在21世纪,又有许多新的科技手段被不断加入到医学成为一个个医学新奇迹。

“打印组织”代替移植

在医疗保健领域,3D打印技术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借助先进的3D“生物打印技术”,膝盖软骨、心脏瓣膜、肌肉组织和皮肤等都可以直接打印出来,可以制作包括耳朵和脚掌在内的各种模型。

3D生物打印利用由不同的人体细胞组成的“喷墨”打印人体组织乃至人体器官。这种技术利用捐献干细胞制造出的特种“生物喷墨”和特种胶为原料。长期目标是利用患者自体细胞打印出所需器官,既不用长期等待器官移植也无需服用抗排异反应药物。

从细胞生物学上来讲,利用合适的细胞,并创造出各种细胞的结构以及组织类型,那么你就可以促成或催化组织的形成。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细胞的管理和细胞的培育,而在于利用生物打印技术创造特定的细胞结构,进而创造一个组织。

这种由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开发出的方法意味着病入膏肓的病人可轻易获得肝脏、心脏和其他器官。科学家已用这种方法培育出骨髓和皮肤。但他们也开始努力研究可能变成一种新器官的更微妙胚胎细胞结构。他们在实验中用一个可调节“微型阀”制造多层人类胚胎干细胞。改变喷嘴直径可准确控制分配细胞的速度。这些新的打印胚胎细胞保留了变成其他任何细胞类型的能力。研究人员相信他们最后能用这项技术培育器官,排除器官捐赠的需要以及出现免疫抑制和移植排斥等问题的可能性。

现今3D打印技术已被用于建造建筑模型和制作衣服。科学家相信只需10年就能用上第一批器官。克隆技术可制造胚胎干细胞或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含有患者遗传编程的细胞。用这样的细胞“打印”出的人造组织和器官可被植入患者体内,而且不会引发危险的免疫反应。

“超级疫苗”识别癌细胞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癌症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说道这里就该下一个奇迹出场了。

美国乔治亚大学和梅奥诊所的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能够对抗十分之七的致命癌症的疫苗。试验显示,它能使乳腺癌肿块缩小80%,研究人员认为它还能阻止前列腺癌、胰腺癌、肠癌和卵巢癌。

即使利用当前市场上的“万灵药”赫赛汀等最好的药物无法治疗的肿瘤,或许也会受到这种新型疫苗的影响。迄今为止该疫苗已经在老鼠身上进行了试验,并有望在两年内在人类身上做试验。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该疫苗,即第一种可对抗癌症的疫苗将在2020年打入市场。

与很多药物不同,这种新型疫苗并非袭击癌细胞,而是利用免疫系统对抗肿瘤。迄今为止寻找癌症疫苗最担心的问题,是在摧毁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把健康组织也破坏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研究人员主要着眼于一种名叫MUC1的蛋白质,癌细胞里的这种物质比健康细胞里更多。不仅癌细胞的MUC1更多,而且用来“装饰”它的一种糖还具有与众不同的形状,令人难以识别其真面目。

据悉,该疫苗能够“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出这种无赖糖,并利用它的兵工厂对抗癌症。这种疫苗引起很强的免疫响应。它刺激免疫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集中优势兵力打击癌细胞。即使对靶向抗癌药物产生抵抗性的难治性肿瘤,在新超级疫苗面前也最终会缴械投降!这种激动人心的新方法将为那些没有选择的乳腺癌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将来它还有希望为那些高风险妇女接种疫苗对抗乳腺癌提供可能性。

其他重要新奇迹

除了上述两个笔者认为最震撼人心,最有可能在未来造福最多人的医学奇迹。以下是美国《读者文摘》评选出的堪称医学发展风向标的8大奇迹。

巧用心肺复苏术。人们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时,需要60公斤的胸腔按压力度,从而使患者复苏。按压深度增加半厘米,患者恢复心跳的几率就会增加一倍。而身材矮小的人,比如一些女性,很难达到这个力度从而无法实现最佳按压深度。最新研究发现,身材娇小的救援者站在凳子上可加大心肺复苏按压力度,使按压深度增加1厘米。这个方法大大增加了患者复苏的几率。

认知障碍症可早治。认知识别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包括:注意障碍,如听觉注意及视觉注意障碍、注意分散、注意专注与转移障碍、选择性注意障碍及觉醒度降低等;记忆障碍,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损害等;工作记忆损害,如言语性工作记忆及视空间觉工作记忆损害;抽象思维障碍,如概念分类和概括障碍、联想(判断、推理)障碍、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障碍,特别是存在执行功能障碍;信息整合障碍,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缩短信息加工过程,如视觉—听觉综合障碍、视觉—运动觉综合障碍等。专家表示,认知障碍症预测越早,药物治疗效果就越好。目前,三项大规模试验正在测试全新的认知障碍药物,这能使高危患者在症状出现前一年即能得到提前治疗。

微博帮助发现公共卫生问题。例如海地在2010年曾发生霍乱,当时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比官方数据要提前两周。目前研究人员正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向公众公共卫生信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跟踪微博发送具体地点,这样可实时发现流行病爆发密集区域,对流行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射频魔棒”彻底杜绝手术纱布遗留。患者在手术后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心:医生会不会漏掉了什么东西在我的身体里?异物遗留患者体内轻则导致感染,重则导致死亡。手术刀、止血钳等留在患者体内的事故虽有发生却并不多见,而像纱布这样不易发现的小异物就很难说了。如今科学家利用射频技术可以防止手术后异物遗留问题。纱布等手术物都带有米粒大小的可发射信号的微型装置,手术缝合之前,利用“射频魔棒”探测患者身体,即可发现是否有异物残留。

社交网站推广器官捐献。去年,“Facebook”社交网站推出新服务,用户除了分享照片和音乐之外,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器官捐献信息。6个月时间内,超过40万用户承诺器官捐献,令人颇感欣慰。

人体细菌基因图绘制成功。来自8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数百名美国科学家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最终成功绘制首张人体细菌基因图。在进行严格的身体测试后,科学家招募了年龄在18到40岁间的几百位志愿者,并从其各部位搜集组织样本主要是嘴巴、鼻子、皮肤表层、以及排泄物等。健康人体内存活超过100万亿个细菌,细菌基因更高达800万种,细菌细胞数几乎是人体细胞数的10倍。但细菌质量极轻,只占体重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

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比恩称,该图揭示出不同细菌在体内各司其职。其中一些对保持健康、人体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肠道的细菌能够帮助人们消化特定的蛋白质和脂肪。它们也能够生产有益的化合物,比如,抗击炎症的化学物质。该基因图还能向人们揭示疾病发生时细菌排序的改变。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5

当今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地以当前研究为依据,结合医生个人的经验,考虑病人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结合制定出的治疗措施。另一方面,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推广,移动应用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并且在中医领域进行移动智能诊疗的研究也相对缺乏,使得该方面的研究十分具有价值。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尝试将看病的过程智能化,以软件的形式实现便捷科学的诊断方法。笔者介绍了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理论,以临床记录以及病症信息为诊断依据,经过信息抽取和文本分类两步,将相关数据压缩存储至移动设备,最终在移动端实现寻医诊断过程的智能软件系统。

1诊断过程的智能化

1.1传统诊断过程传统的看病诊断流程分为两大步。首先患者描述自己的症状,医生在了解病人的情况后,根据医学领域的辨症方法并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再对病人的其他症状进行进一步的观测。在得到了足够的信息后,医生重点针对有识别性的症状进行病症的判定。在这个过程中,分为辨症和诊断两步。辨症的过程是从患者的临床表现中获取重要的症状信息,作为诊断的依据。诊断则是根据归纳的症状信息,以医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病症类别的判断,下定病症名。在设计智能诊疗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对辨症和诊断两步进行抽象模拟,分别对应于信息抽取和文本分类两步,见图1。最终在移动设备上实现寻医问诊的过程,完成智能诊断系统。

1.2信息抽取过程信息抽取是指将用户输入的非结构化的人类自然语言,转化为规范的文本信息,提供给系统进行信息识别所需的特征内容。由于用户在进行症状描述时,使用的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的特点是文字中掺杂着许多冗余的上下文信息。程序在进行症状的识别时,需要从上下文内容中收集有关病症的描述信息。在完成了信息的抽取后,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描述分成了症状信息和上下文信息。

1.3文本分类过程文本分类是将提取出来的症状信息,用于病症名判定的过程。系统根据不同的症状集合,划分出不同的病症类别,得出诊断结果。不同的病症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尽相同。通常一种疾病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症状因素进行病症类型的确认。

2模型文件的生成及存储工作

2.1隐马尔科夫模型信息抽取采用的方法是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是一种有监督的学习方法,从可观察的参数中确定该过程的隐含参数,应用于对内容的序列标注中,分为模型文件的训练和序列的解码。该模型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序列标注,将用户输入的信息内容,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到文本单元对应的序列类标,再根据类标划分成症状信息和上下文信息。首先将用于症状识别的样本文件,经过隐马尔科夫模型计算,学习得到用于信息抽取的模型文件。此处使用的样本文件是带有类标的文本集,每个字词单元后面有一个对应的标签,表明该单元的属性成分。标签的种类分为三类,B代表症状信息的开始位置,I代表症状信息的中间内容,标签B和相邻的标签I组成了症状信息。O代表上下文单词,相邻的标签O组合对应的上下文信息。隐马尔科夫模型以提供的训练文本集为基础,经过学习得到用于症状识别的模型文件。模型文件主要包括初始状态矩阵、状态转移矩阵和符号发射矩阵三部分,反映了字词信息和类标之间的转换关系。

2.2最大熵模型在文本分类阶段,为了能根据不同症状诊断出不同的病症类别,需要计算出各种症状针对不同病症所占的权重,此处采用最大熵模型。最大熵模型指,当我们需要对一个随机事件的概率分布进行预测时,预测需要满足所有已知的条件,对未知的情况不做任何主观假设,保证了预测风险最小。最大熵模型确保在对症状发生的概率进行统计时,症状概率数据是可靠的。将用于文本分类的样本文件进行最大熵模型的计算,训练得到用于病症诊断的模型文件。此处的样本文件是以类标为首部,症状描述为内容的文本集。在进行最大熵模型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训练样本集中首部类标和对应的症状,计算出各个症状信息在不同病症类别下的权重值,并存储为模型文件。权重值的大小代表症状的重要程度。

2.3模型文件的存储信息抽取和文本分类两步产生的模型文件,将用于症状信息的抽取和病症类别的诊断中。在进行模型文件的训练时,由于样本数据集较大,而移动设备的处理能力有限,在模型生成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时间,造成长时间的等待。并且模型文件的生成与后续的抽取和分类是独立进行的,因此为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将模型文件的生成工作放在PC电脑上完成。把训练得到的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最大熵模型进行序列化,以字节流的形式保存成模型文件。导入两个模型文件至移动端文件系统中,在进行诊断时再将模型文件读取到系统内存中,与用户输入的信息一起处理。考虑到移动设备的存储空间以及系统运行内存的限制,在读取过大的文件时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内存溢出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存储在移动设备的分类模型文件只保存常见的病症信息,既降低了文件大小,也满足了大部分的使用需求。当移动设备中的模型文件无法识别症状时,将输入的信息传递到PC端,通过服务器进行诊断,再将结果反馈到移动设备。

3信息抽取和文本分类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现

3.1维特比算法解码过程从移动设备的文件系统中读取出模型文件的三个参数矩阵,使用维特比算法进行解码。解码的过程是将用户输入的信息内容进行序列标注,以字或词为单位,标注每一个单元对应的类别。维特比算法是一种动态规范算法,用于寻找可能产生的观测事件序列和隐含状态序列,计算出每个序列的状态标签。根据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三个参数,计算出输入内容相应序列的BIO标签类别。将标签组合成的症状信息提取出来作为辨证结果,用于病症的诊断。症状的信息抽取过程。

3.2病症的诊断以字节流形式读取出移动端系统中的最大熵模型文件,将信息抽取产生的症状信息转化成模型文件中对应的权重值。根据用户症状的权重,计算出该症状集合在不同病症下的概率值,将计算结果按概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排名靠前或概率值大于指定阈值的病症即为该症状集下最可能的病症名。将筛选出的病症结果集展示到移动端,供用户参考。由于移动端的分类模型中只保存常见的病症信息,并不能满足所有症状的识别。当移动端系统无法识别时,系统将提示用户联网进行服务器诊断。服务器上的诊断与移动端方法相同,由于服务器上的病症信息更加完整,能够识别出更多类型的病症。实现离线移动端诊断和联网服务器端诊断相结合的两种模式,兼顾了使用的便捷性和诊断的准确性。

4结语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6

    仅关注某一个检测项目,而忽略了疾病变化过程中所有检测项目的变化。目前的教学中均以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为重点,但许多疾病的某一检测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某一检测项目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应加强检验项目与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检测一章,课本上往往对肝功能检测3大方面(蛋白质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血清酶类检测)进行重点讲解。在蛋白质功能检测一节,又分为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按照内科学中肝脏常见疾病依次讲解,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选择哪些监测指标;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根据疾病的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使临床医学生更能明白针对这些患者应该开什么样的化验单,如何使用这些检测项排除某些疾病等,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