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岩石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岩石地质学范文1
遥感技术作为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技术,在当今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尤其作为“数字地球”等国际重大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其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而作为地质学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遥感地质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遥感技术特点、遥感图像解译方法、遥感工作的基本流程、遥感地质解译方法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完成一定图像的解译,达到能真正使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目的[1-3]。作为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地质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但是,因为学时、教学经费、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的地质野外实践课时非常有限,除了经过两次教学实习之外(大学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大学二年级的地质填图实习),对野外的实际地质现象的了解以及野外地质问题的认识还非常局限。如果对某一研究区域毫无了解和认识,或者只是通过书本知识以及查找相关资料获取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遥感地质学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利用遥感技术解决相应的地质问题则几乎不可能。因此,地质解译资料的选取,决定了在教学中能否让学生掌握遥感地质学的整体内容、地质解译的步骤和具体的方法。为此,本文将论述在遥感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中结合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地质解译流程、解译方法等内容的强化学习,为遥感地质学的教学提供新的参考。
一、遥感地质学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遥感地质学,简单来讲就是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的结合,也就是利用遥感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地质的问题。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可以分成两大模块:其一为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如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应用、遥感的基本原理,同时还必须讲解遥感的仪器、平台以及信息获取的整个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和步骤。这部分内容属于全新的内容,对于地质学类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参考。其二为地质解译的主要内容,即地貌解译、构造解译、岩性解译、遥感找矿等。这部分内容属于重点掌握内容,但因为课时的限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尽快回顾已学课程的内容,并紧密结合前期课程的基础内容才能尽快掌握。而整个遥感地质学的内容,需要将上述两部分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后续的实际应用。在后半部分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最为常见的遥感地?|问题有地质灾害、水体、冰川等的变化研究及监测,进而为相关灾害预警、环境变化提供帮助。这部分内容主要在方法技术手段以及地貌解译部分讲解。虽然内容繁多,但整体方法步骤清晰简单。而在基础地质学的研究中,遥感主要用来进行构造、岩性、地层等的解译,进一步完成地质规律及演化等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虽然学生在学习遥感地质学之前,已经具备了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可以在野外识别地质现象、岩性、构造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简单的地质现象对地质规律、地质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然而,遥感地质学和其他很多基础地质科学不同,遥感地质学必须在学习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具体的操作,并让学生会针对性地进行地质解译。因此,实践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后半部分地质解译的内容,必须让学生熟悉整个解译过程(包括室内和野外的结合)。而大多数的教学中,都是根据课程的需要通过教师给学生练习的数据完成室内教学内容。但是通常给出的数据区域,学生往往比较陌生或者对研究区的地质状况所知不深,难以达到野外和室内相结合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遥感技术的学习和地质学的学习容易脱节,根本无法很好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往往反馈遥感在进行地质解译时困难较大,无从下手。
二、地质填图实习主要内容
地质填图实习,是大学二年级暑假之前进行的教学实习,通常选取自然条件好,便于观察和描述岩石露头以及地层的研究区进行。在地质填图实习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前期的课程掌握了一定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开展地质工作。其主要内容是从整体上进行地质特征、构造的认识和分析,并通过岩性的识别、鉴定以及地层的描述,最终完成地质填图[4]。主要步骤有踏勘、剖面测制、路线调查以及室内制图和报告编程。首先由带队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进行踏勘,对整个区域的地质地貌及构造进行总体的把握,然后分组进行剖面测制,对填图区域进行地层以及岩性的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路线调查完成整个区域的地质情况调查和描述。在具体的剖面测制以及路线调查中,学生需独立进行观察并记录,对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并根据地形图勾勒地质地层分界线、岩性界限、典型的构造位置等。这样才能进行最后的室内制图和报告编写。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整个过程是三周的野外实践和一周的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通过四周的实习训练,学生对整个研究区的地质概况、地貌、地层划分、岩性等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
三、利用地质填图内容完成遥感地质学实践课程教学
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野外地质填图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岩性的识别、构造的识别、地层的识别等内容,这和遥感地质学所要掌握的重点解译内容几乎一样。因此,结合已有的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进行遥感内容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已经在野外进行了三周的地质填图实习,并进行了一周的室内资料和报告编写,对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和构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前期的遥感技术部分的学习,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学习遥感地质学后面的地质解译内容时,只需要下载相关研究区的遥感数据,并在课堂上利用遥感的手段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即可。因学生对研究区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很快就可以和遥感内容相结合。学生主要进行解译流程的掌握,从遥感图像的导入到图像的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然后进行几何校正。同时,结合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图像的增强、彩色变换、分类等处理即可。
岩石地质学范文2
一、实验类型丰富多样
全书31章内容中,每章均设有一个迷你实验,124个实验中迷你实验占31个。按照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方式,迷你实验分为观察实验、模拟实验、模型制作实验和测量计算实验四类。其类型、数量和内容如表1所示。
二、实验过程容易操作
迷你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分析与结论三部分。每个实验都根据本章节的学习要点提出相应的实验目的,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通过对设置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逐步得出实验结论。整个实验过程简短,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容易获取,操作步骤简单易行。实验可以在家、课堂或实验室操作,学生可以独自完成、合作完成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如第4单元“大气圈与海洋圈”第12章“气象学”中的迷你实验“太阳光入射角度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迷你实验】太阳光入射角度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一)实验目的
模拟太阳光线到达地球表面时的角度。
(二)实验步骤
(1)在离纸面几厘米的高处,用手电筒垂直向下照射。
(2)用一支铅笔描绘落在这页纸上的光线轮廓。这一轮廓模拟了太阳光是如何照射地球的。
(3)保持手电筒和纸面的距离相同,再将手电筒倾斜,与纸面大约成30°。
(4)描绘手电筒光线在纸上的新轮廓。这一点跟极点地区所接收的太阳光线是相似的。
(三)分析与结论
(1)描述在步骤1和步骤3之间,光线轮廓的不同之处。解释其原因。
(2)你认为光线所覆盖的区域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某一地区所接收的光的密度的?
(3)手电筒模拟了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基于这种认识,比较靠近赤道的地区和靠近极地的地区所吸收的热量的差异。
本实验根据本章内的一个学习要点“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配”提出实验目的:模拟太阳光线到达地球表面时的角度。列出4个实验步骤,操作步骤具体详细,容易操作,学生可独自完成。所需的实验器材为:手电筒、纸张和铅笔,均为生活或学习用品,极易获取。实验场所在家、在学校均可。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思考设置的问题,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设置贴近生活
教材中设置的迷你实验在选题和使用的材料方面都很贴近生活。实验选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选择学生身边的问题,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实验。如“土壤和水怎样吸收和释放热量”“如何鉴定地物在地球上的位置”“模拟岩石的风化”“‘温和’的降雨是如何导致洪水泛滥的”“研究海水的化学组成”等。迷你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简单,一般是学生生活中所使用的生活用具,如温度计、胶带、绳子、小刀、牙签、肥皂、塑料盆等,在家中就可以找到,操作步骤简单,可以独自完成,因而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尝试。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将生活与科学相联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用地理科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之中,增强其趣味性与生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3单元“地表的演化”第7章“风化、侵蚀、土壤”中的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
【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
(一)实验目的
模拟岩石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并缓慢被风化的过程。
(二)实验步骤
(1)先用牙签在肥皂块上深深地刻上你的名字,再称出肥皂的重量。
(2)测量并记录肥皂上被刻文字的深度。
(3)将肥皂块放在洗手池边。
(4)打开自来水龙头,让水滴在肥皂上,调节水流大小,直到可以观察到被刻文字深度的变动。
(5)测量并记录被刻文字的深度。
(三)分析与结论
(1)被刻入肥皂块里的文字的深度是如何变化的?
(2)肥皂块的形状、大小或重量发生变化了吗?
(3)失踪的肥皂到哪里去了?
(4)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确定肥皂耗损的情况吗?
这个实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进行实验,用常见的生活场景来模拟岩石暴露在环境中并缓慢地被风化的过程,将现实生活与地理科学知识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实验,突出实验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四、实验设计注重探究
教材中迷你实验的设计注重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每个实验均设置了“分析与结论”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几个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这些启发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借助实验,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如第4单元“大气圈与海洋圈”第13章“风暴的本质”中的迷你实验“‘温和’的降雨是如何导致洪水泛滥的?”
【迷你实验】“温和”的降雨是如何导致洪水泛滥的?
(一)实验目的
模拟造成同一区域内长时间降雨及反复而缓慢的风暴所带来的影响。
(二)实验步骤
(1)在一个大水池或浴缸底部放一个方格塑料制冰盒。
(2)在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子中倒入水,直至瓶子有2/3满为止,拧上瓶盖。
(3)在制冰盒的一端约8 cm高处,倒举塑料瓶,并将瓶盖稍稍拧开,使塑料瓶中的水缓缓流出。注意保持流入制冰盒的水维持在相对恒定的量。在30 s内,慢慢地把塑料瓶从制冰盒中的一端移向另一端。尽量在每一冰格中倒入大致相同量的水。
(4)测量每一格内的水深,计算出其平均深度。
(5)重复步骤(1)-(4),但这次要在15 s内将塑料瓶从冰格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三) 分析与结论
(1)在第4步和第5步中,其平均水深有什么不同?你怎么解释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这些结果,推测移动的风暴对一个区域内所接收的降水量的影响。
(3)如何对这个实验做出调整,从而能被用来模拟不同的降雨速率?
该实验通过5个步骤的操作,要求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对“分析与结论”环节设置的3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这一实验探究,理解“即使是温和的风暴,若在同一片区域持续出现,这样的重复天气模式也会造成洪水的发生”,从而学到更多有关洪水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赫斯.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文田,苏华.美国地理教材实验设计与编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教学,2010(8).
[3]曹军.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J].地理教学,2010(8).
岩石地质学范文3
1.改进实验方法,降低实验成本
以免疫学中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为例。ELISA实验是免疫学实验中的重要实验,是动物医学及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现成的试剂盒价钱过高,以每个国产试剂盒96头份600元计算,如果一个学生只做1头份,300个学生需要4个试剂盒,只此一项就需要花费2400元。如何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实验成本,就这个问题,教研组的教师通过多次试验对原来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兔血清作为抗原,采用直接ELISA检测,具体方法如下:
(1)用0.05M 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将兔血清做1∶50的稀释后,200uL/孔,进行包被,4℃过夜。
(2)每孔注满洗涤液,静置3min,弃掉,拍干;洗3次。
(3)加入封闭液,100uL/孔,置于37℃条件下作用30min;洗涤同2。
(4)将HRP-羊抗兔IgG稀释1000倍后,100uL/孔,置于37℃条件下作用1h;洗涤同2。
(5)加入新鲜配制的底物,150uL/孔,室温避光15min。
(6)加入2MH2SO4,50uL/孔,终止反应。
(7)酶联免疫检测仪进行读数,计算P/N值。
按照此实验方法,不需购买试剂盒,除HRP-羊抗兔IgG需要购买外,其余试剂均为实验室自行配置,以学生每人做10头份计算,只需要用HRP-羊抗兔IgG 1uL,300个学生需要0.3mL,只需要购买规格为0.5mL的国产HRP-羊抗兔IgG(效价1:1000)1支,花费150元,仅此一项节省实验经费2250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既巩固了操作方法,又保证了实验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2.降低试剂等成本
为了降低实验成本,考虑不影响规范操作训练,以及实验结果,可以选用价格较便宜的实验材料。比如,免疫学实验中的琼脂双扩散实验所需要的抗原、抗体,如果用鸡致病性法氏囊抗原和抗体,从试剂公司订购一瓶2mL抗原和阳性血清就各需要90元左右,以10个班300个学生,每个学生需要50uL计算,各需要15mL,共计1350元。但如果用本院禽病门诊自制的抗原和卵黄抗体则最多需要200元,节省1100元,而且实验效果非常好。
3.降低操作损耗
3.1降低药品的损耗
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及试剂的问题比较突出,最常见的浪费现象是称重药品时,有的学生担心不够量,先多取后称重,但按规定取出的药品不能再倒回药瓶,增加了药品的损耗。在量取液体试剂时也同样有这种情况。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就应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在称取药品时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以少量多次的称重方法避免浪费药品。通过规范操作,节约了药品,降低了损耗。
3.2避免操作的失误
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又不注意听讲,操作急于求成或违反规程,结果实验失败,必须重做。盲目的操作只能增加实验的成本。因此,学生必须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操作。
3.3减少仪器的损耗
在实验中损耗玻璃器具现象比较常见,如烧杯、量筒、试管、培养皿等,在实验过程中非常容易破损。其中大多是由于加热操作不当,或是搅拌操作不当,或是洗涤不当造成的。玻璃仪器的损耗,也是增加实验开支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实验过程中要强调对玻璃器皿的规范和小心操作。
3.4实验动物的重复使用
在动物医学专业中,很多课程实验都需要实验动物,有些课程实验结束后动物仍然活着,那么就可以调给其它实验课用。比如:微生物实验中的血平板的制作需要用兔子进行心脏采血,大多数兔子采血后都不致死,那么可以调给药理学或者传染病学来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节省大笔购买动物的费用,但是前提是必须做好各个课程的统筹安排。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总结,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降低实验成本的有效方法。虽然节省的费用对整个学校开支影响不大,但把成本核算意识推广到其他学科实验中去,引入到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学校的教学经费使用将会产生可观的效益。
岩石地质学范文4
1 与时俱进
更加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科学计算应用于生活实际,体现了科学问题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只有11道题左右是纯理论的,其它所有的题目都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比如计算题的37题,通过对碘元素的计算,就可知道我们碘的摄入量是否达标.
2 传递知识
一般意义的试卷,都是单纯的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试卷不但能考查学生,而且在学生做这份试卷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了让学生能获得很多新的知识.更加完美的是本试卷中每题给出的信息都与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甚至是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启示.
3 变化创新
更加注重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考查理论知识,比如第14题,交警使用的阻车器,题目给出了其特征,考查其中蕴藏的科学道理?第5题的订书机,18题的笔芯都有这样的特点.再比如33题,学生平时接触实验中的滑动变阻器都是只用了两个接线柱,但这次用了3个接线柱,巧妙的考查了学生对滑动变阻器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另外图表类的试题独具匠心,比如第20题、38题.
4 语言优美
本试卷似乎特别注意了试题语言表达,可以说是用词优美,言简意赅.比如第2题的B选项这样说的:“画面的震动感,在于一种大和谐中包藏的尖锐的残酷”.这样的语句以前只有在语文试卷中可以看到,如今出现在了科学试卷中,这表达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这种优美的语言也能给答题者带来一种愉悦感,减轻考生的心理负担.
5 精心策划
整张试卷由浅入深,难题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就连选择题的选项顺序也是精心安排的.比如17题、19题,20题选项也是由易到难,真正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区别出了思维水平.
6 启示深刻
(1)完全没必要搞题海战术,经典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本次试题如第3、第5、7、10、12、16、19、23、26、31等都是在经典的题目基础上加以变化得来,所以坚决做到:作业要精选,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本次试卷对力学的考查加深了难度,而我认为力学比电学更加能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计算题的最后一题都是力学问题,这几题看似简单但实际都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热点问题要更加关注,借“热”发挥的题目仍然走俏,本试卷涉及国际大学生海报比赛、国家防灾减灾日、日本地震、增重鸡、阻车器、海洋环境状况、染色馒头、碘过量问题等等10多个热点问题.
(4)总复习要紧扣考试说明,重视书中图片,比如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删减了很多知识点,如七上的天文地理知识,这就可以抓住重点减轻学生的负担.
岩石地质学范文5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普通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上文言文课花的时间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效果成绩不理想,考试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失分严重,文化底蕴差,文言文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绊脚石。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深感高中文言文教学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面上,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化底蕴的传授与文言知识的自然融合。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畏惧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传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量信息,是华夏儿女传承传统文化必学的知识,可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文言文的深奥,不用说先秦诸子,也不用说《史记》《资治通鉴》等,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言都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初中文言文教学过于浅易,而高中文言文难度一下加大,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就不高,存在畏惧心理。那如何能克服这种畏难情绪,激发兴趣呢。
1.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学习体现阶梯性。人教版高中教材把一些故事性强、较浅易的文言文安排在高一,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等,这些文言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二时,教材就安排了一些唐宋散文和说理性的文言文,如《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既扣紧了高二须写议论文的特点,同时对积累了一定文言文知识和文化基础的学生来说,也觉得不难了。在高三时加入了先秦诸子的思想评介,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克服畏惧情绪,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
2.旁征博引,扩充知识,学习体现趣味性。学生为什么学习文言文会觉得难?原因之一是远离古代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二是古代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与现在差距甚大。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善于联系史实背景,扩充学生见闻和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介绍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称中国,沿用至今。等等。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与名家有关,或与历史的重大事件相关,如果教师只单纯地讲授课文内容,而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只能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单调枯燥,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文言文时可以由故事导入,或讲述名家的小故事,或讲述历史事件相关的人与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如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指的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又加一老翁也”。
二、强化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的融合,做到文化底蕴的传授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数一线的语文教师往往纠结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注重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实用知识,个人教师或注重浪漫主义,或轻视实用价值的体现,只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文化传承,而我认为“文”与“言”两者应并重,甚至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
岩石地质学范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问题引导 教学难点
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学习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它的直观、真切和印象深刻的特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它的丰富的知识性对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有着有力的验证作用。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重视问题引导,关注后续教学
课堂演示实验是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实验方式,它以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情趣。对于有些实验,教师单纯的演示,没有一定的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每一个演示实验,设计好过程中递进式的问题引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隐形的铺垫。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4.1中的课堂实验,此实验要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实验现象虽然很直观,但由于其缺少必要的引导,学生根据此现象得出结论并不是很容易。此时教师可适当补充采用启发式的提问: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能燃烧?教师也可进一步进行点拨,因为是沸水,水温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是200℃,再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氧气不易溶于水,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如何使水下的白磷燃烧起来?此时学生很容易回答于是教师可补充如下实验:将用过氧化氢制得的氧气通过导管直接通入水中白磷的上方,使足够的氧气和水中的白磷充分接触,结果水中的白磷因燃烧而出现火花,现象非常直观。学生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知道这两个条件后,在实际应用上就不难理解灭火的原理了。
有时提问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渗透,在具体应用时题目中有些问题的突然提出,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不知如何下手,比如“如何证明氢氧化钠确实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实这个问题在教材中已经出现,只是教材中在设计时采用了按部就班的实验演示方式,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再慢慢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根据要求填写实验现象很容易,但是这时候如果教师变化一下提问的方式,把解决的问题不只停留在表面,继续追问“如何证明氢氧化钠确实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此时此景下,学生很容易想到运用指示剂的方法来证明,这就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对于课堂演示实验,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关注实验的本身价值,要稍作点拨和变化,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台阶。
二、适当补充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概念中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的形成很多都是依托于化学实验,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于教材中有些课堂实验很简单,只用一句话带过,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增加实验内容,如何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也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重视的。
例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按照教材直接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就很简单,但是缺乏说服力,为什么不用其他的药品呢?于是增加了如下几个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4)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5)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对比实验现象讨论:哪一组实验最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为什么?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得出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这样多了几个实验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补充实验内容,拓展知识要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产生信任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抓住实验契机,及时解决问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画面,让人措手不及,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时面对全体学生,大家看到的现象和预期的会出现很大的反差,这时教师就应该以实验为有效载体,顺势引导,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当然有的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只要重复实验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