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一体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一体化范文1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依托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来我省从事农产品深度开发。重点招商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落户,不断壮大优势龙头企业群体规模。坚持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积极推进龙头企业的战略重组,加快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做大优势品牌,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组织搞好银企对接,协调农行、农发行对龙头加工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大力发展“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进一步稳固,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支持和引导各地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木材、煤炭、医药制造、石油化工等加工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园区,加快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吸纳就业功能,吸引更多更好的项目入园发展。2010年每个县市都要建成1个功能完备的工业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激发民营资本投资热情,培植壮大一批非公企业,把民营经济打造成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继续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三、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搞活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加快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小城镇布局和功能定位,集中抓好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优势、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体。坚持以业兴镇和经济立镇,加快培植小城镇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壮大规模经济,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稳定就业,加快农民变城镇居民的步伐,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县域经济一体化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己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途径,并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纵观其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现有布局是“零散”的,缺乏相应的长远规划,己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局势,迫切需要做出改变。一方面我们看到国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决心及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及推进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多边贸易体制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伴随着WTO成员的增加以及新一轮多边自由贸易谈判难度的加大,与会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部分谈判领域的分歧日益扩大,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最终进入艰难的调整期,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却蓬勃发展起来。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问题,我们首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当前,“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词频繁出现于国内外学者的研文献中,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尚无统一定义,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其含义不完全一致。基于此,文在谈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之前,首先从理论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探讨,界定本文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具体内涵。

我国学界广泛使用的“一体化”,有“整合”、“统一”之意,该词运用于经济范畴则构成“经济一体化”。自“一体化”一词被引入经济学范畴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一体化”做了不同的解释。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根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则认为:“一体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态的过程……不仅要消除各成员体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而且要形成和实施协调的和共同的政策,其范围应足以保证实现主要的经济与福利目标。”赵儒煌等认为:“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各国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下,由经济往来走向经济合作直至经济融合的过程。”徐宝华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通过预定的方式和手段,有步骤、分阶段地消除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经济政策的差别待遇,最终建立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域或空间的活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依据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商品和服务自由化程度以及彼此在产业、金融、政治等方面的联系程度,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优惠贸易安排。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员体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最松散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二,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域。在自贸区内,各成员之间通过逐渐减免直至废除关税与进口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体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同时又保留了成员国各自独立的对区外经济体的关税结构和其他贸易保护措施,以防止某些非成员体通过贸易壁垒较低的成员体进入这一区域以逃避某些壁垒较高成员体的贸易限制的经济活动。

第三,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签订协定的形式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成员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缔结的贸易同盟。相关国家结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保护下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相较于自贸区,关税同盟将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仅消除了区域内部的贸易壁垒,而且每个成员都需要调整各自的关税和配额制度,建立起统一的对外贸易壁垒。

第四,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指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废除关税与进口数量限制,还建立起对非成员方的统一关税,以及允许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成员间自由流动。与关税同盟相比,共同市场又将经济一体化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五,经济同盟。经济同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成员间在实行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协调彼此间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并拥有一个制定和执行上述政策的超国家的共同机构。

第六,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指成员方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各成员方完全取消在商品、资金、劳动力流动及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各种障碍,并进而在政治、经济上结成更紧密的联盟,建立起统一的对外政治、外交和防务政策及经济政策,设立统一的金融管理与调节机构,发行统一的货币。

另外,根据经济一体化空间范围的不同,可以把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地区性经济一体化、洲域内经济一体化和跨洲际经济一体化;根据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可以把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市场导向一体化和制度导向一体化等等。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奉行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力促进了我国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民经济总体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单纯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并不符合我国均衡协调发展经济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相继参加了APEC、东盟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一些松散的国际组织,并逐渐认识到开展区域合作的好处。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重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认知还停留在“开放的地区主义”阶段,因此对制度化区域贸易安排的投入很少。

反观世界其他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拉美乃至非洲等地区均在第二次区域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大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在全球迅猛增加。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此时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严重落后于全球,主要表现在区域大国中、日、韩长期游离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东盟虽积极倡导,但由于东盟各成员间政治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巨大差异,致使东亚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多边谈判灵活性的减弱乃至陷入停滞状态和各国战略性的纷纷出现,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东亚各国开始意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己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组建贸易集团成为摆在东亚各国面前的紧迫任务,由此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前,东亚各国由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忽视转向对区域内领导权的争夺,表现为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日本和韩国之间先后启动自由贸易谈判,东亚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轮轴一辐条”发展态势。2005年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由贸易区合作伙伴,并且一体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中国先后经历了“游离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在东亚区域内开展合作并争取地区领导权以及突破东亚局限、面向世界加深经济一体化建设”这样几个阶段,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一体化范文3

关键词:跨县域经济;陕西红枣;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heavil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s econom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unty under pision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For example, small and complete in producting, vicious competiting in the market and so on. That restrain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eveloping the inter-county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dates in Shaanxi. For example, allocating resources across the county, establishing inter-county large enterprises and inter-county big brands such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r-County Economy; Shaanxi D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County Economy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教、科、研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它是我国实现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形势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县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地域依托。截止到2003年底,县域经济GDP达到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年增长率为14.28%。和全国GDP年增长

高改英(1982—),女,陕西凤翔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王青(1959——),男,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及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研究。

率11.55%相比,高2.73个百分点[1]。虽然如此,但在县域分割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许多很难逾越的障碍,需要通过跨县域经济的发展来加以解决。在此,我们以陕西省红枣产业的发展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县域经济条件下陕西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枣树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栽培果树之一,基本上各地都有,但主要栽培地区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五省。据统计资料,陕西省2004年红枣产量达131213吨,仅次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2]。2004年陕西省红枣种植面积110692公顷,仅次于苹果,成为陕西省农村主导产业之一[3]。红枣产业已成为陕西省基地县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民的红枣人均收入已占到年人均总收入的50%左右。尽管陕西省基地县红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县域分割情况下,要把红枣这一陕西农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从长远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考虑,有以下主要问题需要通过跨县域统一协调解决。

1、红枣种植品种多、乱、杂,主栽品种不够突出。目前陕西省各县红枣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各个县呈现“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鲜食、制干加工、深加工红枣分散种植等,而且许多品种相互参杂、种植混乱,更新改良进展缓慢,这使红枣产业很难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就全省来看,陕西省现有133个品种,其中优良品种有28个,制干枣品种数有57个,鲜食品种有45个,兼用品种有30个,蜜饯用品种有1个。而延川县红枣就有鲜食、制干、鲜食制干兼用和青加工四大类49个品种[4]。

2、红枣加工品档次低、重复现象非常严重。近年来,陕西省红枣加工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各地从县域经济考虑的多从跨县域经济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的重,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致使红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小而全的加工结构十分普遍,很多加工厂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作坊式,其结果是本不充裕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不但人、财、物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比如,绥德县400多座红枣烤炉,加工红枣的能力只有5000多吨,加上枣农自行制干加工,年加工红枣的能力也不到l万吨,加工量不足总产量的25%,大量的红枣只能做为“青枣”或鲜枣被外地加工商收购[5]。清涧县红枣年产量4000万公斤,全县拥有红枣加工企业28个,年加工红枣仅占到全县红枣总产量的26%[6]。

3、县域竞争激烈,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出口创汇能力弱。陕西省红枣大县,出于对本县利益的考虑,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面对国内外市场,出现各自“打擂台”、“恶性竞争”的现象。比如延川县和清涧县,前些年,两县都自称是“红枣之乡”、“红枣品质最优”,两县在市场上展开了一场“擂台赛”,形成市场混乱、分割、恶意竞争,对陕西红枣产业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影响很大,而且也严重影响其出口创汇能力的提升。比如2004年初,延川县红海枣业有限公司获得红枣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使陕西省延川系列红枣出口实现零突破,但对全省的红枣产业发展带动不大。

4、陕西红枣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品牌和大名牌,市场占有率低。作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囿于县域之内,没有跨县域、大区域优化配置资源的大战略,县域内各自为战,小打小闹,从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到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以来,红枣产业没有真正成为陕西第二大支柱产业。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等级,没有统一的规格、色泽、果形等要求,品牌多、名牌少。比如,延川县执行的是《延川红枣国家标准》,佳县实施的是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有的县甚至是盲目种植、无标准化生产。因此,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混乱,难以产生品牌效应。

二、跨县域经济内涵分析及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一)跨县域经济内涵分析

跨县域经济,既不是县域经济,也不同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指的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跨县域经济以共同的资源为纽带,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若干个县基于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和公共事务问题等,通过联合、协作,立足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思路,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形成大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区域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进而形成强势经济和区域农村的支柱产业。跨县域可以是由省内的几个县,也可以是由跨省的几个县构成,既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是不相邻的几个县的合作。具体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可以由相邻的几个县进行合作,进行全局规划,实现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也可以由不相邻,但资源互补的几个县进行跨区域合作发展。

跨县域经济不是对县域经济的否定,而是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实行的跨县域经济合作。跨县域经济的实现最终是要依托县域的。

(二)跨县域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跨县域发展可以加快农产品种植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由于农产品种植对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较大,且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因而通过县与县的合作,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能够使农产品种植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例如,陕西省可以利用各县不同的红枣发展优势,按照红枣各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条件,将红枣种植按照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跨县域发展可以使各县在产业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陕西是全国红枣生产大省,陕北黄河沿岸是红枣的发源地,红枣在陕西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尽管许多县发展红枣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比如延川县拥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实施红枣标准化生产;而清涧县的红枣龙头企业较多,品牌较出名,技术服务体系和营销网络也做得好。因此,通过跨县域合作,使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跨县域发展有利于建立带动力强的跨县域大龙头企业。通过跨县域发展,由市场引导,通过红枣加工企业的跨区域兼并与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比如延川县拥有以红海枣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黄河枣业有限公司、巨金枣业食品责任有限公司、兴盛枣业有限公司、永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锦春枣业有限公司、益康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一系列红枣经销企业和加工企业[5]。而清涧县目前则拥有红枣加工企业28个[6],但大多规模很小,带动力不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恶性竞争。通过跨县域协作,将会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三、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基于农业产业化在县域分割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壮大县域经济的历史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跨县域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产业,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发挥各县产业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大力发展跨县域大龙头企业,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树大品牌、创国内外名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跨县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使其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使农产品生产有序化;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会,确保跨县域合作顺利实施;在跨县域经济体内,实施农产品统一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运用市场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的大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市场,合理布局,以共同的资源为纽带,建立大产业。一方面,枣树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跨县域布局。枣树生长周期较长,在分区过程中,注重其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加工能力等,对红枣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和预测,突出名、特、优、新品种。城市近郊、交通便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丘陵、山区、盐碱地和沙漠地应以干制品种为主;居民庭院可发展观赏品种。对加工品种的发展,可与企业结合,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主栽品种,实行公司+农户的形式[7]。在跨县域、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基础上统一各县的生产加工标准,实施国家标准,使红枣产业走标准化道路。最终,通过跨县域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展。

(二)在跨县域经济体内,扬长避短,发挥各县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各县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生产管理经营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县域间资源、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或优势。红枣产业发展应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信息,充分认识、挖掘和正确评估当地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在跨县域范围内,扬长避短,发挥各县优势,互相合作,以最小的投入,收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跨县域的大龙头企业,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建立大市场。跨县域的龙头企业能促进红枣产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通过组建跨县域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公司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红枣产业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打破条块分割,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除地区间、行业间企业联合的障碍[8]。企业集团通过跨地区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有利于形成红枣产业规模经济,增强综合经济能力。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跨县域红枣龙头企业,推进大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红枣生产、流通、加工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一类原料、二类加工、三类包装、四等价格”的低效益局面。按照发展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大经济的观念,大力发展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

(四)统一品牌,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当前,在跨县域经济体内,依托跨县域大龙头企业统一红枣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种植及加工,在标准化基础上树立大品牌,创国内外名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跨县域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比如可以建立加工合作社,市场合作社,供给者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合作社,以不断增强同业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分工合作,有序竞争,内和外争,形成合力,提高效率,达到增强红枣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合作社可以采用公司运行机制。通过建立跨县域合作组织,使其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使红枣生产有序化。

(六)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会。各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跨县域发展红枣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切实把跨县域红枣产业摆上重要战略地位。跨县域经济体之间成立“红枣协会”,负责产业合作政策的制定,各县利益的协调以及日常的协调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各县共同成立红枣产业合作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跨县域发展红枣产业的规划、引导、服务、协调、管理等工作。可以采取公开选调的办法,将真正懂技术、会管理、有市场头脑的干部配置到红枣产业办公室来,也可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采取聘用等办法,将真正的人才吸引进来。

(七)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起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让红枣生产基地与市场间、区域内与区域外建立起动态对接的网络体系,从而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步入现代信息化管理轨道,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由各县政府牵头,对分散在各单位、各网站的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将红枣生产、加工、流通和市场信息汇总起来,并实行动态,呈现给消费者。认真组织区域内龙头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类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各个农产品销售网点积极参与红枣跨县域信息化平台建设,并作为会员承担各类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加强信息化技术和硬件建设,加快培育区域信息技术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 武连运. 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J].甘肃农业 , 2005, (10):20-21

[2] 2005年中国农业年鉴.

[3] 2005年陕西统计年鉴.

[4] 延川农业信息网 ycnyxx.com

[5] 马秀岚. 绥德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榆林市信息中心. 2005

[6] 清涧农业信息网 ylny.gov.cn/qjny/news.asp

[7] 邓建钦 ,周沛云等. 发展红枣产业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 河南林业 , 2001, (02):23-24

[8] 姜德波. 地区本位论[M]. 人民出版社,2004.

[9] 袁亚宏,高振鹏,史亚歌. 我国红枣的产业化开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9):95-98

[10] 郭鹏,李新岗.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 陕西林业科技 , 2000, (04):46-50

县域经济一体化范文4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优势;固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为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医疗以及教育而流入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而城市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带来城市问题。因此,为缓解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压力,促进北京、天津、河北城市群的构建,2013年主席提出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并于2014年2月正式实施。固安县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华北北部地区,东与廊坊市永清县相邻,西临保定涿州、高碑店,南临廊坊霸州、雄县,北部隔永定河,与北京市大兴区相望。距北京天安门50公里,东南距天津市120公里,西南距保定市120公里。固安是距离北京市区比较近的河北廊坊的县城,是首都经济圈南部地区重要的县域,被列为首都新机场的重点发展区域,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占有重要的角色。

京津冀一体化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以京津冀为中心的大城市群,必将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相关产业起到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建立适合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逐步缩小京津冀三者之间的差距。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一体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更新”,一直到17世纪初,一体化才被用来表示“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一种现象。但是在经济领域,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产业组织研究中,人们称那些通过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的经济联合体为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则是为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等优势,通过签订某种条约或是协定,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则是:制定区域发展的整体目标,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并分工实行,创建统一的市场,区域间开展自由贸易,建立相互依赖的经济发展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2.京津冀一w化对固安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具有“京南第一城”称号的廊坊固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

2.1 农业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固安县不断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截至2016年年底,固安县农业合作社达40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约6万户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示范标准园区达到100%,为其他地区的大战树立了榜样。

2.2 固安工业园区的建设

自建立之日起,固安工业园的企业就做每一个项目时,都做到对未来项目的科学定位、详细发展部署做了细致的规划,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固安县作为北京向南扩展的第一站已经获得累计3000多万元的投资,三年内固安政府和企业先后聘请了美国的DPZ公司、英国的阿特金斯事务所等国外大型企业的尖端人才指导固安工业园发展,为固安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研究做出合理的规划,

2017年固安工业园区建立十周年,十年发展之路,有荆棘丛生,固安人披荆斩棘;十年奋斗历程,有风雨如磐,固安人风雨兼程。十年来,固安县委县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在奋斗中求索,在砥砺中坚持。十年来,固安的建设者们集聚全球智慧,运用世界先进理念打造园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采用专业化产业链招商,提供全程无忧管家式投资服务,将开发区品牌上升到城市品牌的高度,以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以核心区建设带动城市建设,走出一条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展之路。固安工业园区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史,是一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史,一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瓶颈的奋斗史,一部开发区开拓创新的创造史,一部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创辉煌的成功史。今天的固安工业园区,已成为固安改革的缩影、开放的窗口、产业的平台和发展的引擎。以固安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新城,已成为固安人民就业与安居的乐土、城乡连接与过渡的桥梁,初步具备了未来城市的雏形

2.3 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上人口的众多,这必然会导致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固安县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拓展了新的服务领域与服务模式,适应了现代城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形成了新的生产业。现代服务业是要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固安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省委部署的“百千万”助力计划,帮助更多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实力和经济效益。重点抓好固安工业园区平台建设,引导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靠拢,促进固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固安临近北京第二国际机场,那么它自身的地理位置就跟物流业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固安临近北京和天津,而且在固安建仓的成本较北京、天津低,所以,像京东、唯品会等在固安建仓。在固安建仓的同时也促进了固安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固安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景元.对接高端城市于都市区集群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冀丰渊.京津冀协同发展介绍[M];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M].

[3]李来.王玉江廊坊区位经济优势与京津廊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4]臧秀清.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机.河北学刊,2015(01):192-196.

[5]张安静.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廊坊如何实现高端城市梦[M].中国会议.

县域经济一体化范文5

关键词:产业化;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76-02

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苏南地区要“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开放,在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句容应抢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积极打造“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实验区,“服务南京、接轨南京、融入南京”的宁镇扬同城化先导区和苏南现代化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句容产业化、城镇化的现实基础

1.城乡建设成效明显。打破“县城”思维,定位“南京副城”,通过对接南京外延的沿江、沪宁、宁杭三条城镇发展轴,确立“三轴两楔两带”的空间结构,“五点一线”发展格局和高等级公路骨架基本形成。城区45平方公里框架逐步拉开,“三河一湖”风光带带动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完成拆迁420万平米,建设安置房470万平米,有效拓展和优化了城乡发展空间,集镇综合功能明显增强,面貌显著改善。

2.经济总量迅猛增长。2012年,GDP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2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3%,其中总投超亿元的69个大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同比增长47.5%。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增长9.3 个百分点。

3.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2012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20.8%和21.2%。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6家。宁武新材料、华大天益电力等新兴产业项目全面开工,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4%。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均列镇江第一。

4.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在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探索“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村镇经济实力,带动新农村建设进入快车道。如下蜀镇积极打造新型建材、能源等产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有力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5.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围绕城镇化发展保障的“四网”体系初步建成。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2010年以来,共新建成农村公路1 090公里,乡镇柏油路通达率100%,村庄柏油路(水泥路)通达率达90%。二是构建城乡水电网。完成农村自来水入户改造12万户,有效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三是构建城乡信息网。启动“智慧句容”工程,实现了有线电视、广播和宽带的全覆盖,公交市民卡与南京无缝对接。四是构建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网。

二、提升句容县域经济的核心环节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要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建立现代化、多元化、网络化、高效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城市经济发展的扩散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在着力提高城镇化率的基础上,从改善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城乡联动发展、优美乡村建设等方面出发,加快提高句容“以城带乡、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县域经济发展要与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基本点,特别是要坚定大力发展工业不动摇,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同时,要培育好县域经济产业基础,以培育大项目、大企业,做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努力培育城市新兴产业和新业态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城市经济跨越发展。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要与苏南现代化建设相协调。要以北部新城、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发展城市经济,大力推动两地产业错位发展、互补融合,形成“双核”驱动发展之势,成为苏南地区城市群中新的重要增长极。

三、产业化城镇化助推句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措施

1.统筹兼顾,增强产城联动的执行力。一是做精中心城区。针对老城区建设重点和新城区拓展空间,高标准编制《句容北部新城规划》以及科技新城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二是做强中心集镇。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如郭庄镇,要做好空港新区规划的编制,积极打造宁杭经济轴上的新兴增长极。三是做美农村社区。重点选择有文化历史底蕴、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的中心村作为集中居住点,以城市社区的配套水平为标准,强化道路、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

2.创新制度,增强改革促动的推动力。一要创新城镇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占比;通过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准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二要创新土地管理机制。继续大力实施村庄整理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统筹调配使用新增加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和指标。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入股等市场化实现形式。三要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按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的要求,逐步取消城镇居民的“特殊待遇”,让新落户人员享受与原户籍人口同等的就业权,同等参加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制度。

县域经济一体化范文6

一、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特征。当前,工业现代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越来越趋向于智能、环保。所谓智能就是越来越依靠高科技的手段来实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在管理工具上越来越依靠具有时代特点的信息化控制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密集化程度趋低,员工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所制造出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越来越具备竞争力。同时,各个工业项目也越来越自觉地向环保节能迈进,从项目的立项到产品建设以及投入产出各个环节都基本按照国家环保政策的规定进行设计和推进,展现出明显的科学发展特征。

(二)农业现代化的市场特征。随着农村基础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工具的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原有分散的单户生产经营模式逐步演变和转化为向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的趋势。一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形成了一大批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产销体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周期不断缩短,农村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其价格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波动性特征明显。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集中,农村进城务工人数显著增加。他们不仅分布在工业领域,还大量的向服务业集中,而这些务工人员又将城市的信息、资金和技术带回农村,从而加快了农村向城镇化演变的进程,特别是在县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无论是建筑风格、交通条件还是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都已接近甚至超过一般城市市民的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特征明显。

(四)城乡生态化特征日益显著。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措施的实施,一大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污染的企业逐步被淘汰出市场,县域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从衣食住行到生产经营条件都具备了生态化的特征,绿色消费和环保化生产已经逐步成为县域城乡人民的共同选择和愿望。各级政府和各单位生产经营者都在逐步加大生态环保类投入,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越来越文明、环保。

二、农信社的金融应对策略

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的金融机构,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支持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80%的网点分布在县城以下,80%的员工在基层网点工作,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农村,绝大部分资金又投向三农,这种地域特点和资金运行特点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应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根据县域经济工业现代化的特征,可加大对现代工业企业运行状况的研究,认真掌握现代化条件下企业资金运作的规律和特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大对产品有销路、技术含量高的朝阳产业的支持力度。适当集中资金,支持优质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相关配套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解决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可采取龙头企业担保或小企业互保的形式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对大型骨干企业可采取与其他金融机构联合发放银团贷款的形式进行,从而培育县域经济的支柱工业企业。

(二)根据县域农业生产经营不断迈向现代化的实际,可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产业。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农产品可适当降低利率,予以扶持;对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可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提供信贷支持。为解决农产品周转的季节性问题,可适当加大对农村运输工具、种养机械等方面的支持。为促进资金的快速流转,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农村城镇自助银行网点和自助服务终端的布放力度,为种养大户安装网上银行,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快捷的办理收付款业务,从而加速资金周转,把握市场商机。

(三)根据农村城镇化逐步加快的实际,农村信用社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粮食、蔬菜、生活用品等购销服务,同时还要根据城镇化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不断研发和推出耐用消费品信贷业务,如二手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帮助农民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生活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