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科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的科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的科技

计算机的科技范文1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使用计算机来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已经变成了当前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了不断深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相关的科技管理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有大量需要处理的具有极强后续性的事物或者业务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处理完成之后还需要将信息及时的反馈到整个企业或者公司的各个部门,其中所涉及到的工作量较为繁琐,劳动强度过大。之所以实行计算机来进行科技管理,是因为计算机管理是在一定科学范畴之内,并且有着一定的严格程序,能够利用统一管理的方法实现现代办公的工具。计算机管理科技,其重点工作内容就应该放在方法以及手段之上,同时,还需要将更好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现代化管理中,从而使得计算机科技管理模式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以此来提升科研管理部门自身的工作效率。

2计算机管理科研的现状

充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科技,是最近一个时期才开始发展的模式,但是这一个管理模式在应用之后,就显示出了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计算机技术在与科技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之后,有效的提升了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是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因此,这项技术的发展对于科技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巨大,同时还对科技管理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往较为传统的科技管理技术,尤其是在PC机时代,当时还处于统一化管理方式缺乏的状态,对于各项事物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也极为简单,并没有建立较为统一的数学系统,这导致当时在进行科技发明的过程中,并没有其他可以共享的数据,也没有办法来对各项科研成果进行较为统一的管理。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类技术瓶颈已经突破,以往传统科技管理模式上所涉及到的问题,在当前来说,已经能够较好的解决。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以及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完全替代了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使得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能够将各个不同地区的科研部门、机构、科技人员都紧密的连接起来,帮助其能够进行科技信息的共享。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城市建造工作,这能够极大的提升科技管理自身的效率,同时这也是最为重要的科技管理模式。

3计算机技术管理科研的特点

3.1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广泛性

在办公中的电子政务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发展起来,大致经历了办公自动化、“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4个阶段。这期间,科研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知识,科技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速。人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权,很多专业人士都在积极探索,进行科技创新,大量的科研成果,需要政府管理,同时促进其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把信息化技术逐步渗透到科研管理工作中去,是今后发展的必然。

3.2科研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现代办公环境之中,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快捷通讯、信息处理作为特点,并且计算机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取代部分人工以及辅助人员的工作内容,从而得到更高的工作效率。但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来说,这是科技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导致资源无法流畅,对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带来了影响,那么就会对现代科技成功的转化进行带来极大的影响。

4计算机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4.1高效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科研工作

通过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链接和科技资源的共亨,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可以更为广阔地拓展科技管理工作的活动范围和管理深度,从而保证科研信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还可以实现自动管理。采用虚拟技术,建立网络上的虚拟研究院所、虚拟实验室等,更方便各方向的交流,同时网络技术也方便科研工作管理者及时了解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科学研究管理。

4.2实现科研管理的网络模式

网络技术是当今人们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一个渠道、一个平台、一个工具、一个无所不容的资源库。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建立科技网站,成立网络科研管理机构,实现管理部门、各个科研单位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科研管理网络。在网络环境卜,实施科研管理。网络管理使科研工作更透明,奖励更公正,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也维护了科研单位的利益,保护了科技发明研究者的知识产权,从而增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

5结语

计算机的科技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硬件教学教学实践

自上世纪末9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科技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之同步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也在不断顺应着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着高速的改朝换代,从而达到匹配其需求的目的。时至今日,随着人机互动系统的不断完善与普及,各种新颖的输入/输出硬件不断的刷新市场,这都给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计算机硬件教学顺应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摆在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1.当前计算硬件组装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相对于软件教学来说,教学知识概念比较繁复,而且一些硬件与具有着高集成化的特点,这就是说计算机硬件在教学内容本身上就存在着学习的硬伤,再加上教学时许多问题比较抽象,如果不亲自动手操作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这就导致了当前学生们普遍的“喜软(件)怕硬(件)”的情绪。同时,由于许多软件教学课程实践中并没有和硬件产生必要的联系,这就容易让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产生轻视硬件组装课程学习的心理。

2.计算机硬件科技发展的背景

从学生的就业形式上来考虑,学生们所学习的计算机硬件组装知识,必须是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产品,所以制定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实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要时刻关注计算机市场动态,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应配件的换代情况。但这对于计算机学校的财力要求比较高,要尽量协调资源,尽量避免用废弃教学机或是淘汰落后品来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实践的情况发生。同时,从2010年对我国计算机维修市场的调查统计中显示,只有5%的硬件维修任务是出在硬件实质损伤维修/维护上,也就是说有95%的的硬件故障任务用简单的更新/更换硬件方法得到解决,粗糙而浪费资源,这客观反映出当前我国计算机硬件市场急需硬件专业技术人才,这也为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工作提供了动力。

3.以计算机科技发展为基进行硬件组装教学的原则

3.1 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

首先由于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如:电子电路基础、各电子元配件(包括电阻、电容等)工作原理、相关硬件的匹配原理等都是具有着极强知识性和极强实践性的知识内容,需要通过多课时、多层次的实训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化的教学目的。因为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是以计算机科技发展为基进行硬件组装教学的首要原则。

3.2 以学生就业需求为教学目的

随着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以就业为主导向的职业人才培养教育形式已经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思路。同样的,计算机硬件行业也迫切需要适合计算机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聚合性、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效果,在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设计初期,就要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教学根本原则进行设计。

4.针对计算机科技发展的计算机硬件组装实训改革措施归纳

4.1 灵活应用调研/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课程时,绝大多数是被动式学习,只能通过机械的反复操作,反复记忆达到一种,“心里没记住,但手却记住了”的操作熟练状态。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对计算机硬件组装学习的厌恶或抵触情绪。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尽量的多利用多媒体手段,(当然如果能找到硬件实物则更为理想)模拟制作相应的硬件实体课件,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的作到知识点与实物结合。同时,要尽量用多媒体课件代替相对枯燥的板书教学,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的获得信息量,如果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可以进行全体教师的调配,大家分章节制作课件,然后串换使用,这样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演示操作可以使枯燥的硬件装机内容尽量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要尽量多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相关的硬件信息调研或市场调研任务,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际调研过程中客观了解到所接触到硬件的价值所在,有助于学生对硬件的理解和记忆。

4.2 尽最大努力多安排实训课时

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最忌讳的教学效果,就是培养出的学生“眼高手低”,所有的操作知识步骤都能靠着反复死背而记牢,但当进行实际操作或是出现一些灵活问题时就变得不着头绪。因此,要尽学校最大的努力多安排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实训课程,这样在学生巩固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就业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给学生多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与专业公司协商,承接一些计算机硬件维修任务。初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后期达到独立完成维修任务的目的。这样通过具体的问题,学生可以用心的思考所学过的知识技能,并将其用在实处;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代入到实际存在的故障中,将实训课程的内容和社会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并可以和市场上一些专业公司合作,推荐一些在实践操作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去该公司进行实习,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与以后走入社会生存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提前作出规划。

4.4 考核体系的完善

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组装考核体系中,学生的成绩基本都是由实践操作报告来进行分数评定的,这样得出的分数与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出入,因为考核所进行的操作部分题目大多是验证型题目,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完成,这样所得出的分数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硬件组装能力。因此为了针对计算机科技的发展需求,对于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的考核体系也应当系统化,比如制定相应的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考核标准,或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家统一的认证考试,比如: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即通常说的CITT)、信息产业部推出的硬件工程师认证考试等等。

5.虚拟实训室的建立,符合计算机科技发展需求

前文已经提到过根据计算机硬件科技发展的情况,学校应该及时更新实训用计算机硬件材料,但这样的更新耗损非常巨大,尤其现在计算机职业院校多为私立办学形式,这种理想化的硬件组装实训形式无法达到。所以虚拟实训室这种以软件替代硬件的高科技形式就得以发展了,通过市场调研将最新的硬件配件进行编程模拟,这样在简化实验操作程序的同时,也大大弥补了实训资源的不足。而且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装机实训教学过分受到时间和空间制约的事实,完成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在对市场上新出现的硬件产品进行编程虚拟时,一定要与模拟实体保持一致,对于设备的接口、具体操作法要完整的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模拟,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普通的计算机职业院校是无法达到硬件模拟高度仿真指标的,因此,虚拟实训室不能完全的代替实物实训教学活动。 虚拟实训所操作的效果都是将操作进行理想化模式进行的,在和实际操作接轨时可能会出现手动失误或操作缺憾等问题,所以它并不能代替实物实训。

参考文献:

计算机的科技范文3

摘要:本文从实践角度阐述了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中组建学生科技团队的必要性,分析了学生科技团队的类别及其特点,同时提出了学生科技团队的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和前瞻化指导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学生科技团队是调动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1计算机专业学生科研团队的定位与分类

目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有些脱节。第一,学生对动手实践的需求比较强烈,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期待,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以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为首要指标。但大学四年在校学习的40门课2000余学时的课堂学习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第二,入校时学生的实践基础参差不齐,固定体系和模式的专业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中有通过竞赛类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等途径进入计算机专业的,很多是具有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经验的高水平学生,同时也有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边远地区学生。他们对学科的理解截然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大不相同,这种差距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弥合。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还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本科生中着力建设学生科技团队。按照其组织形式,可分为社团型科技团队和科研小组型科技团队。

社团型科技团队,又可称为科技社团。主要指经过审查注册程序、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范围,一经建立将在若干年内持续存在,但成员联系相对松散,大多依兴趣而成立。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目前共有正式注册的科技社团七个。这种科技社团既可依竞赛而结团队,如ACM协会、计算机仿真协会等;也可据专业而结,如网络编程协会、网络安全协会等;还可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贯名而结,如"微软"俱乐部、"IBM"俱乐部、"欣悦"电脑爱好者之家等。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由加入,覆盖面可达到计算机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的70%左右,会员当中也包括了部分研究生和其他专业学生。

科研小组型科技团队,也可称为业余科研小组。主要指无需审查注册、没有正式组织机构,只有一名组长负责,规模一般较小,成员大约3~7人,以4人组为主,大多依业余科研项目而成立。这种科技团队一般不会持续存在,将随着项目的完成而宣告解散,或者随着团队里学生的毕业而自动解散。很少有团队有正式名称,但团队成员联系较紧密,成员多属于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年级。组成这种学生业余科研小组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一般以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目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有基于"医学内窥镜手术训练仿真研究与实践"、"网络信息流动的'血检'分析与免疫防护"、"基于分布式爬虫的多资源超线程信息共享平台"等项目的学生科研团队96组,其中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组7个。全部业余科研小组共有成员400余人,人数超过了高年级学生数总数的50%。

2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的功能与特点

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自我教育功能、分类识别功能、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

自我教育功能。社团型的科技团队的活动以组织讲座和竞赛等活动为主,学生自愿参加。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等并不参与直接组织,只是做一些建议和指导性工作。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自主负责的工作,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途径。这些活动在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武汉大学微软俱乐部每年组织会员参加的"微软全球嵌入式设计大赛"、ACM协会举办的"华中地区程序设计邀请赛"等活动都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武大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在去年的微软全球嵌入式设计大赛中进入了总决赛,并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在2007年度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亚洲赛区一金、两银、一铜的骄人成绩,并获得了参加全球总决赛的资格。科研小组一般都是依托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而成立的,本身就是围绕一个科研课题展开的,是大学生"研究式"学习的开始。参加科研立项,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极大的激发,最终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不断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分类识别功能。目前的课堂教学是基于全部学生都处于同一水平而组织的,学生的个性或者是学习基础很难在教学中予以很好的识别和区分,分层次分类别教育难以实施。而在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进行自由选择,这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类识别的过程。比如,在ACM协会的集训过程中,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多半都是毅力很强的程序设计"发烧友",通过他们的个人努力和指导老师的深入指导可以不断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到大二下学期以后的阶段,如果有学生没有参加任何的科技团队,那么可以初步判断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可采取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帮助这些学生弥补差距。

组织凝聚功能。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多是院系-班级-学生的层次性组织,这种单一的纵向分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当前大学生中明显存在对正式组织认可度降低、对正式活动参与热情减小的现象。而学生的科技社团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参与为特征的非正式组织,为学生赋予了"学号"以外的另一种身份,把原本的科层组织拉伸、重构为立体结构。以科技社团为单位召开的"科技社团年会"、以科研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举办的"大学生科研立项经验交流会"都会吸引大批学生参加。这些新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都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活力。

社会沟通功能。在社团型科技团队中存在以企业名字命名的团队,比如"微软"俱乐部、"IBM"俱乐部等,目前还有"花旗"、"柯达"、"东软"、"金山""百度"等公司纷纷与学校联系,准备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这些团队由相关公司赞助,由公司的"大学事务部"或"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负责对接。这些团队一方面宣传和扩大了这些单位在学校里的影响,相当于为公司建立了一个人才的"蓄水池",另一方面也为有志于进入这些公司工作的同学建立了一个快捷的沟通渠道。同时这些组织实际上起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沟通和联系的固定纽带作用,拓展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概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学校里为社会开了一扇"窗口",为公司在学校里建立了一个"触角",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战略。

3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自发的但绝不是散漫的,其组建与管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和前瞻性指导。

程序化组建。自发并不等于无序,学生的社团应归口于学院分团委管理,并按照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每一个社团的建立都要经过申请、审批的过程才能够成立。申请时必须附章程和主要组织机构的设置计划,必须有学院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每个社团实际上都为会员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比如在招收新会员时要有笔试和面试两关,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价,符合要求才能被接收。社团成立以后实行年审制,每年必须向学院提交一次书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财务报告和人员名单。而组织机构换届、指导老师更换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到学院备案。学院对每年的所有文档进行档案化管理,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社团负责人的交流活动,沟通信息,提供方向性指导。

项目化经营。项目化是经营科技团队的主要方式。对于科研小组型的团队,一个科研立项的课题就是一个项目,比如"医学内窥镜手术训练仿真研究与实践",它的建立本来就是依托项目而成立的,项目化经营是它的内在要求。只需要以中期检查、科研项目交流等形式管理它的信息输出就可以起到调节运转的作用了。对于社团型科技团队,项目化经营方式有多种,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活动面向科技社团招投标,可以有始有终的以项目化运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指导社团的运作;第二种是通过对团队工作计划的项目化改造和工作指导,做到项目化经营。

层次化管理。不单是指按照团队的类型予以层次化管理,还指在团队内部也要分层管理。正如前文所述,学生的差异性很大,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采取业余科研小组嵌入科技社团的模式进行管理。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ACM协会为例,它有近200人的会员,规模不限制,以开放型社团形式运作,活动以知识普及为主;但是它的核心成员是以固定搭配的集训团队形式运作的,采取封闭式管理,许进不许出,活动以集训和比赛为主。协会是核心团队的人才后备基地,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曾经困扰学校多年的核心队员的"断层"问题。今年夺得金奖的"WHUGCC"组合,就是核心小组之一。

前瞻化指导。指导老师对学生科技团队的重视是科技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有两种方法在科研小组型团队的指导中很有推广价值。第一种方法是本科生、研究生对接的模式,也就是相关指导老师对本科生的科研小组进行整合,把它整合为自己研究生团队的一个附加部分,以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作为科研小组的项目,通过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形式实现"对接"。第二种方法是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直接对有潜力的本科生团队采取"研究生式"的指导方法,这种方法也有效地解决了年轻教师不能带研究生,申请到项目无人完成的困境,一举两得。通过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科技团队进行培养和指导,可以鼓励学生在研究中思考,多出科研成果,多发表高水平论文。

计算机的科技范文4

摘 要: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面临着一次革新,将教育和云计算技术相融合是新时代下必然的结果。为此,主要阐述了基于百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关键词:云计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2801

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术语,很多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云计算的程序和数据不再运行和存放在个人台式计算机上,可以托管到“云”中,利用个人电脑或便携设备,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云”中,能够让你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访问你所有的应用程序和信息服务,不再受到桌面的限制,这是一个由云计算启动的全新的协同计算的世界。

2 大学计算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胜任本职工作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和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知识、原理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工作。

目前,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分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侧重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程序设计、网络应用等,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是计算机应用,结合自己的专业进一步深化学习。本文探讨的是针对第一层教学,以培养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整个授课过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又分为三部分,包括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内容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让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软件操作。

3.1 理论教学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物装置的总称。从硬件体系结构来看,计算机硬件系统采用的基本上还是经典的冯・诺依曼结构,即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计算机软件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互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软件以及信息安全。

利用百会维基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教学大纲以及各种与课程相关的信息。有了云计算技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上网设备登陆百会网利用百会维基查看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主流。利用智能手机便可方便地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使用起来很方便。

利用百会文档免费在线建立、撰写、存储和分享文档。运用百会文档的这个功能可以实现网上提交作业,打破了传统的作业上交模式,而且还节约了纸张,为节约国家资源贡献了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教师批改作业的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不再是拿着红笔进行批改,转变为网上批改,批改完后能够及时通过百会文档反馈给学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百会聊聊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及时交流互动。学生在学学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的话,可以通过百度或谷歌等网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缺少互动或者互动所需要的时间太长。利用百会聊聊,就能在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及时对话,从而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3.2 实践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来的要求掌握Windows XP和Office 2003转变为Windows 7和Office 2010。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重点是文件系统管理以及控制面板中硬件、软件的管理。学习Office2010的强大功能,熟练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处理Excel 2010和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方法。Word2010要求掌握文稿编辑和图文混排,Excel 2010要求掌握数据输入与编辑和数据管理与图表化,Powerpoint 2010要求掌握编辑演示文稿和演示文稿的美化与放映。如果单纯的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讲解,难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打破传统的就知识讲知识的教学方式,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到各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Word2010的操作讲解与每个毕业生要写的毕业论文的撰写相结合,让学生既掌握了Word2010的操作又与实际的应用联系起来,当然会让学生觉得有用。Excel 2010的讲解可以与单位的工资表的统计以及相关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Excel 2010的用途。Powerpoint 2010的讲解可以以设计一个寝室PPT大赛为案例进行相关操作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Powerpoint 2010的主要操作。

把Windows 7和Office 2010的实践教学和云计算相结合,能让学生的学习变的更为得心应手。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应有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外,还要求学生参加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利用百会维基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以及教学大纲等。利用百会文档分享教师上课所用的演示文稿,便于课堂上未来得及掌握的学生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学生上交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业也是通过百会文档进行。很多大的作业无法在课堂上及时完成,需要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一旦完成便利用百会文档进行提交,操作方便。利用百会聊聊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利用百会论坛可以将每个学生觉得有用的知识上去,便于大家共同提高。

4 结束语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云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中,是信息化时代下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运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久的将来,云计算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当中,在未来的几年将迎来更大的高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宁,柴利萍.“云计算"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19(9):153154.

[2]林瑜华.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271274.

[3]黎加厚.云计算辅助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计算机的科技范文5

关键词:就业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的科技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新形势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IT行业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各行各业的基本要求,可见,在各职业学校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如何实践等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为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参考。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熟悉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基础教学,让学生接触并熟练使用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技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熟练运用这项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灵活使用教材,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中,实行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对中职学校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

2.1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人机交互。在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教学存在纯理论教学、理论为主教学等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造成这种原因,大多是由于学校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教学方式有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认识不够等。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人机交互,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进行,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兴趣。

2.2教师观念落后,知识更新缓慢。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讲解,而对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office软件的更新缺乏认识,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技术发展脱轨,所掌握的知识在某些行业无法得到运用。

2.3考核体制片面,考核方式不足。在实行计算机考核制度时,教师主要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或是笔试+机试进行考核。纯笔试的考核方式,并无法起到真正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则由于上级考试时间较少,并不利于对这门以操作为主的课程进行考核,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2.4学生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牢。此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另一个明显问题,是学生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牢。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里,学生的计算机功底较差,部分农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完全不通,学生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当教师教学进度加快时,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致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影响其深入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部分学生甚至因此对计算机知识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做出违反纪律的事,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实例

为了解决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获得良好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3.1在教学目标上,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知识向个性转变。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应该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冲动型、反思型、逻辑推理型,以细致见长型等等。尤其是当今个性更为突出的90后、00后,如何设置不同性质的任务,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需求,需要教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新课标的完善,实现知识向个性的转变。

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教学中,以往教师都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教学,不但讲课方式毫无新意,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模糊。在进行纯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备课。首先,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分到不同组,尽可能让每个小组组内成员性格都不相同,方便为学生量身定做任务。其次,由教师布置小组内擅长逻辑推理的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擅长反思及心思细致的学生针对教学方案的结构是否合理进行推敲,技术见长型学生制作PPT,外向型的进行展示,并要求小组内学生每个环节都必须参与,让学生能够汲取到更多课程内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在教学过程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因材施教,注重师生间的互动。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学习的良好氛围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凭借他们各自的学识和能力,自主地对将要讨论的进行思考和交流。没有了或者淡化了来自外界(诸如教师方面)的压力和干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会更为开放,讨论的热情也更为浓烈。此时,教师在课堂充当的角色主要是起到组织同引导的作用,在局面即将失控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地挽回局面。

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word文档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事先由页眉和页脚、字体大小、颜色、字体格式等功能随意制成的页面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找出该页面中运用了多少种word文档的功能,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教材、讨论和实际操作,将其列举出来,教师从旁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字体布局是否还有更好选择”、“除了图片内嵌文字功能外,还有几种模式?”以此来引起学生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

3.3在教学模式上,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向建构转变。新课标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更为注重行为向建构的转变。通过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让中职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经验进行建构,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尊重彼此观点为前提条件,让学生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建构,并通过探究、自我批判和汲取他人观点,产生新的建构。

例如:在powerpoint 2003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并让各小组成员根据以往自己对PPT的认识和了解,利用word文档进行建构,要求建构内容必须包括对PPT的认识、功能和用途等,再利用课上10分钟时间给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通过探究、归纳和自我批判,形成一个关于PPT知识的更为系统全面的建构,并利用20分钟,让各小组组长进行展示,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3.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兴趣。兴趣是人生最好的导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工作或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研究与讨论,让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氛围下,发散思考,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PPT的应用情况时,教师可以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让学生自行尝试制作PPT,展示“PPT的实际运用情况”。教师在旁边加以辅导和参与讨论,在发现学生有新创意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的课余兴趣转换到学习中来。例如在中职学生当中,喜欢课余生活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尤其是跟计算机相关的网络游戏、网络歌曲方面,更加受到学生青睐。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生这一兴趣,通过对IE、360浏览器等的教学,结合与浏览器密切相关的知识、游戏等,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耀民,何文广,曾华.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2]雷鸣.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