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沟通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沟通理论范文1
工学结合 跨文化商务交际 能力培养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商务英语教育新模式,建设商务英语教育课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9)中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和实践教学。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要具备“语言+职业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已经被视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但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很多教师仍存在误区和疑问。
(1)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忽视了高职商务专业特点。
(2)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涉及的跨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
(3)将跨文化商务沟通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
此次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常见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语言学理论
1.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交际教学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成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2.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
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之间的交流,由跨文化问题、沟通和商务三个变量组合而成,商务作为单一的变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而跨文化交际却把商务当作例子进行研究。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从培养有效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人才出发,依据当今所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新模式的内涵,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营造职场环境和进行有效商务交际等方法,对2010级和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216名学生进行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模拟商务情境,结合案例教学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组成具有代表性文化的跨国公司,并担任公司职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公司组成人员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在真实的商务情景中,各个公司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案例展示
各公司做好课前的案例准备工作。授课中,由各公司负责人轮流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组员可提出建议,各公司可以提出异议,并可把这些建议、异议在黑板上或用投影表现出来。学生描述要清楚、简洁和连贯,不要用长句。然后,各公司开始准备他们的小组讨论报告。
(2)做讨论报告
各公司报告讨论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每个公司一一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同时,学生要详细地做笔记,为下一步公司讨论做好准备;还要把本公司考虑不周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阶段是交流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让各职员平等地分享公司的报告时间,共同参与。
(3)班级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综合各个公司的讨论情况,写出问题解决的详细报告,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交际能力。
2.开展模拟商业计划书的制作和竞赛评比
为了贯彻落实2012年大连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精神,国际商务语言系举办了“秀口语技能,展职业风采”为主题的英语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在比赛中需要提交模拟商业计划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公司展示。
通过此次比赛,提高了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在商务情境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多样的学习材料,通过模块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例如,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上,对Entertaining Your Clients一课的讲解,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如何维系业务关系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 people will probably become the clients of your company/enterprise?What preparatory work should be made before entertaining clients?What do you care most when choosing a restaurant to entertain your valuable clients?接着用PPT展示了几种维系业务关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对其中的方法进行讨论,并且在各个模拟公司中进行演练,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实现多元评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填补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改革空白,具有现实可行性。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平行展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的长期过程。在此,笔者希望和各位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同仁共同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宪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4,(6).
[4]吴柏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跨文化沟通理论范文2
语言是交际的一种主要模式,文化建构交际的环境,交际需要使用语言来表达信息。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被Hall总结为“交际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交际”(Hall,2010:169)。外语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通过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1 理论基础
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论以Abraham H. Maslow(1968)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人性、培育出完美的人(张庆宗,2011:12-19)。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外语教师通过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以期形成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格。
1.2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iaget的图式(schema)理论提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个建构过程。在Piaget看来,学习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徐刚:2008)。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文化图式创建协作,交流反馈,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研究,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调查和结果分析。随机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80名大二学生在课余和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发放学生问卷和测试各80份,问卷全部回收;测试回收78份,回收率为97.5%。随机选取了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6名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教师问卷6份,全部回收,教师访谈均有记录。调查结束后对问卷和测试及时回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总的看来,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对文化及文化教学的喜爱,认可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对于语言教学太过于侧重,这些问题,都导致难以顺利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从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学生过于侧重对四、六级考试的准备,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英语学习被作为单纯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即工具型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认为英语学习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即综合型学习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普遍薄弱。
(2)从教师方面分析,部分教师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忽略了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兴趣浓厚,肯定了文化教学的意义,但部分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深入,他们的认识与文化教学所追求的学习者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还有差距;为了满足应试的需要,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语言教学,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培训,导致教师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与文化教学衔接不自然等问题。
但英语学习的本身具备了跨文化的特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 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等,拓宽提升文化素养的渠道;在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上,必须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合考虑,挖掘文化渗透的因素,营造课堂文化感知的氛围,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机会;多布置任务型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建构文化图式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learner autonomy);教师之间也应加强文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将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容整合到测试和评价中去,进行多元化教育评价。
3.1 用文化旁白法加强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旁白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入相应的文化内容介绍,并组织同学们就该文化知识进行讨论。文化渗透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把除了有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以及具有目的语文化特征的习语、俗语、成语和句法、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自特征及异同所在,从而更好的掌握及了解目的语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201)。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信息的积淀。语法使语言输入更系统化、更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和语法浅层次的介绍上,还应该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通过用文化旁白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目的语中的文化点与本国语言进行对比,创设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机会。
3.2 用语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口语和听力中的语用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语用的了解程度不够而导致的会话含义误解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英语中一些词语的社会意义和语用规则。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语言上的不通所造成的误解和问题可以很快得到消除和解决,而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方面所犯的错误,则会在长时间内给交际的双方造成很深的心理隔阂,从而大大影响双边的合作和交往(潘亚玲,2006:359)。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的能力,由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转向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他们能恰当地(appropriately)、有效地(effectively)使用英语,是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然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口语和听力材料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素材很多,教师应有意识地用语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的会话含意理解能力,跨越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帮助学习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3.3 用活动教学法融入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活动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分支,是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计划应使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法中的“活动”,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媒体资源,通过利用视频来介绍文化背景;或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推动教学气氛,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到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8单元Reading Passage“An English Christmas”,针对该课文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希望通过中外节日的中英文表达方法和不同习俗的讲解,给学生制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讨论话题,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自然互动,促进交流。教师可在网络媒体上准备好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中外节日庆祝视频,以及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课件,在精心组织的课堂环节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可以趁机介绍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小组,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讨论,假定场景,组织对话,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短剧编排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选出最佳短剧,并给予奖励。
3.4 根据教学有效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教学内容
只利用教材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范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课前或课间,可指导学生观看具有文化内涵的视频或电影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的氛围,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在课外,可推荐学生广泛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这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段。其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与语言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恰当地将语言和文化并列理解。还可以介绍学生浏览一些传播现今西方流行文化的网站,与时事、世界、以及流行文化接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跨文化沟通理论范文3
(一)学科特点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际贸易往来、商业会谈、公共传媒教学、对外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应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商务研究、管理学、文化研究、组织行为学等多领域,其多维学科性质使其具备了极大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深度、广度。
(二)研究方向
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第一次从文化关系入手,探讨含蓄文化与直接文化的差异,以此寻求有效商务沟通的途径。Hofstede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著名的文化四维度理论(高低语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史兴松、徐珺认为当前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研究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商务交际指南、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方法和路径、以文化为变量的对比研究、商务语篇分析。乐思伟总结了传统和多维动态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理论模型,提出五个方面的论题:关于理论的研究、具体商务活动的研究、教学研究、商务话语研究和商务礼节研究。
二、以文化整合为主要途径的商务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一)以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为出发点构建课堂
Bennett(1993)提出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使学生认识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自我矮化(minimization)的两种认知发展极端。因此,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流程等要精心设计,对文化差异的呈现和解释要递进式地从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构建主义的教学观来看,培养跨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本族文化是许多独立发展的构建现实中的一种形式。
(二)以动态的商务文化为导向指导英语教学
将商务文化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使两者在动态中相互配合。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一大弊病是注重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讲解,把涉及的文化差异作为一种静态模式来探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很够有效快速地获得文化敏感度,准确理解并预测不同文化间的交际行为。但缺点就是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以整体解释个体,从而忽略文化群体内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认识到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交际中的商务环境和商务文化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讨论商务文化相关案例时鼓励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学科的多维化发展趋势,体现出商务英语教学的灵活适应性。
(三)以案例为中心传授商务沟通的实用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传统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文化差异对交际行为的影响,着眼点大多仅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现象。缺乏实际操作策略,学科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与其专门用途性质违背。以文化整合为途径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宏观和微观的商务知识体系,以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实用策略。例如,本国和他国在社会、经济、政治、经商环境、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异同;商业组织形式、决策制定、行业文化、竞争机制等如何影响商务交往等等。同时,这种多学科的介入也对商务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跨文化沟通理论范文4
关键词:国际企业 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冲突
从国内企业发展到国际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面临的背景及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企业的经营团队、经营活动氛围除了面对多元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外,同时面临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强烈印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渊源、文化的背景的不同产生了较激烈的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有着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体系的企业决策者、职员之间的显著的文化差别,继而形成有着鲜明特征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给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了难度。因此,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冲突研究的演进
跨文化冲突研究渊源
跨文化冲突的研究最早始于对文化冲突的分析,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阐明,未来社会的主要冲突,是不同文化所孕育的不同文明的冲突。当今社会存在三大文化核心,也即三大文明,分别是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儒教世界。作者认为,在基督教世界里,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国家的圈层,第一层次是次于核心层的国家,第二层次是分布于的那些认同于基督教的个人,这样构成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在作者看来,中国作为核心国家再加上周边国家,还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构成了儒教世界。由阿拉伯国家为主形成的伊斯兰世界,作者认为未来的冲突就是这样的三大板块之间的冲突。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很容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政治、经济、个人信仰、价值观等的不同,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以此研究为基础,演绎出大量的研究分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大量企业的跨国经营,从而形成跨国企业、跨文化冲突研究的逐渐兴起。
跨文化冲突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跨文化冲突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的研究。
对于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模式,并提出了一些解释与说明不同文化的共同基本变量或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最著名的且目前仍在跨文化管理领域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的文化分析模式有以下几种:价值观取向模型、霍夫斯特德国家文化模型、高低情景文化分析模型、川普涅尔与特纳的文化分析模型。
在跨文化冲突对策研究中,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认为解决组织跨文化冲突有三种方案选择:一是凌越。其特点是组织由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组织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其它文化则被压制。二是折衷。所谓折衷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以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三是融合。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
另外,我国一些学者提出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几种策略,归纳起来有五种:
当地化策略。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由于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雇用当地雇员有利于跨国企业在当地发展市场,站稳脚跟。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突出表现在管理人员当地化、品牌当地化、销售渠道当地化等三个方面。
文化移植策略。这种人事政策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重要职位的管理人员都由母国人员担任。母国企业通过派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高级主管和管理人员,把母国的文化和习惯全盘移植到开发国或东道国的子公司中,让子公司中的当地国的员工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外来文化。并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
文化嫁植策略。是以母国文化作为子公司主体文化的基础上,把开发国或东道国的文化嫁植到母国文化中,具体地说即人力资源政策以母公司制定的大政策框架为基础,海外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文化相容策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文化或者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相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优势。
文化规避策略。当母国文化和子公司所在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时,母公司所派遣的管理人员要特别注意避开双方文化中重大的冲突也可以借助第三方的文化作为沟通的桥梁。这种策略适用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同,而短时间内东道国又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这时候母公司可采用文化规避策略,借助比较中性的、与东道国文化已达成一定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和管理。
跨文化冲突研究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环境并应用新的理论,提出了许多跨文化管理模式以及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对策。
罗俊华认为,在跨国经营的跨文化沟通与管理中有5种模式:本我模式――以我为主、唯我独尊;客国模式――本土化管理;区域模式――确立基本准则,分区而治;全球模式――全球标准化管理;中国特色模式――中华文化+现代管理科学。
蒋兆毅指出,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解决之道在于八个方面:第一,正确识别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认同感。第二,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考虑跨文化因素。第三,在招聘和外派中注意跨文化管理人才的选拔。第四,加强沟通交流。第五,进行跨文化培训。第六,构建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系统及激励系统。第七,注意公共关系。第八,建设具有协作精神的企业文化。
俞文钊、严文华把整合同化理论应用于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他们认为跨国公司的文化整合同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探索期、碰撞期、整合期以及创新期。文化冲突的可能发生在碰撞期,也可能发生在整合期。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整合同化理论模型,该模型可以分为“IAT的结构组合模型”和“IAT系统展开模式”两个方面,并指出IAT模型建立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该模型对于研究跨文化冲突开拓了新的思路。
总体上说,跨文化冲突是当前跨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于跨文化冲突的研究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
跨文化冲突的表现与特征
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管理理念方面,根植于不同的国家社会文化、受到地域文化影响,各国企业的管理理念有较大差异。中国及东南亚企业的管理中,带有中国传统古典哲学思辨与思想启蒙色彩的儒家、法家、道家等学说已深深地嵌入到属于东方文化体系的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与企业精神体系中,形成独创的管理理念,而西方的管理理念形成中,则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步伐,更多地从管理大师们的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因此,西方企业管理理念中更多的渗透着科学管理与行为管理的思想精髓。这些差异在合资企业中推行企业文化、制定企业战略过程中形成了较大的冲突。
在员工激励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理念的不同,激励可能会表现为各种不同方式,比如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的,而墨西哥文化中,对工作的态度则表现出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而表现出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员工激励方面的态度和政策不同。
在协调组织方面,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形成组织协调方式选择的不同,在日本的企业中,组织协调可能会采用“和风细雨”的商谈式方法,在美国企业中可能会采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与约束方法。
在领导职权方面,西方管理中往往对企业部门及负责人有较为严格、明确的职责、职权、职务解析,并按照科学管理的规则,遵循一系列授权规则使企业规范运行,形成有序、配套、系统的各职级行使原则。而在东方文化体系中,以人为本的理性追求、重视情感联系的信誉氛围、崇尚礼遇礼节的风尚,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职权分配方式,难以形成与西方模式等同的领导职权分配与运用方式。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东方文化体系背景中,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原则,而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更多主张奉行一系列严格、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合资企业经营管理中尤其如此。
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在各国合作的模式与范围不断表现出新的形式。目前,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出四方面特征,一是复杂性,不同质的文化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文化背景,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表现出复杂性特征;二是渐进性,这类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所以体现冲突的发生与演变是渐进型的;三是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因而这种冲突对于企业讲是内在的、本质的;四是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跨文化冲突释因
文化维度理论
著名的比较管理学专家、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特德将文化定义为在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差异和距离,霍夫斯特德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认识途径,对于我们分析国际企业组织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对IBM这家大跨国公司的50种职业、66种国籍的雇员所回答的11.6万份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价值观念的男性度与女性度。此后,他接受了有的学者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儒家文化的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研究后对其理论的质疑,从中归结出他的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方面:长期观――短期观。按照霍夫斯蒂德的研究,文化差异可用这五个维度来描述和比较。
文化倾向尺度
王方华等在《文化营销》一书中,主要从文化倾向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差异。文化倾向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表现,反映其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倾向可以通过六个尺度表现出来。这六个尺度分别是人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行为方式、时间和空间,从中也可发现跨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当跨国公司由一种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中时,会遇到各种各样陌生的行为和方式,并会产生文化冲突。产生这些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种族优越感。指认定某一种族优越于其他种族,持有这种观点管理者无法被东道国的员工所接受,因而,他就无法正常管理该公司;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如果片面以自我为中心,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势必导致管理上的失败;沟通误会。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但是由于许多沟通障碍,造成了沟通的难度,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为文化冲突;不同的感性认识。一个人独特的感性认识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旦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文化态度。当管理者从一个文化域进入另一个文化域时,必然遇到与自己个性特征不完全相同的人群。能否正确理解受特定文化影响的员工的特点,就成为异域文化中管理者成功驾驭文化冲突的关键所在。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东华大学的顾庆良、陈亚荣、吴永毅等人以母国是西欧或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在沪跨国公司内工作的中高层中方管理人员为样本所做的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经营年数”和“个人工作年数”是跨文化冲突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们发现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经营年数”的增加,尊重因子呈凹形曲线,在中国经营年数超过10年的跨国公司在尊重因子上冲突最大。这说明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在管理体制因子上,发现随着“个人在公司工作年数”的增加,管理体制因子呈波浪曲线,呈现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态势。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在管理体制的适应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时间拐点,即适应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公司工作了5-6年的时候,在这段时期,员工对在管理体制上的冲突感觉非常强烈。一旦度过了这个时期,不适应程度就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在发展因子上,发现随着“个人在公司工作年数”的增加,发展因子呈凹形曲线,呈现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态势。他们发现了跨国公司在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跨国公司招聘员工往往忽视了对新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然而新员工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流程、较高的工作负荷,却常常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在最初的l-2年在发展因子上不适应程度最高;二是当员工度过了这段适应期,掌握了高效工作所必需的一些技能后,面临着再发展、再学习的要求,跨国公司的再培训没有跟上他们的步伐。
跨文化冲突研究评价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效应和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大量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外资企业不断增加。截止2000年7月底,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3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327746亿美元。跨国公司给我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跨国公司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其中文化和管理的碰撞与冲突是最常见也是最持久的一种。研究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有效利用外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跨国经营己经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想取得经营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无论是适应对方的文化还是对它进行变革都需要深刻了解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跨文化冲突的因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跨文化冲突的把握,基于对其产生原因的理解。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突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负面效应远远小于正面效应。也可以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冲突,企业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国际企业其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 。 面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受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少由文化摩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必须要把公司的运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战略,从而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司千字,高小芹.中西企业文化融合和跨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20)
2.吴显英. 跨国企业文化分析的方法、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3(7)
3.陶日贵.试论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J].理论与改革,2003(6)
4.黄华.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2)
5.罗俊华.跨国经营的跨文化沟通与管理问题[J].企业活力,2004(6)
6.蒋兆毅. 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解决之道[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5)
跨文化沟通理论范文5
关键词:中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6-02
1.中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
1.1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跨文化交际本意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泛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虽然一直在提倡强化文化教学、强调与英语母国的文化相理解,但在实际中,由于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师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等多种原因,都造成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多的还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鹦鹉学舌"而已。
1.2 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依旧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基础。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充分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现状支持,但要在英语教学中做好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渗透,不论从文化根基上,还是从人的观念上,都有着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约束。尽管英语教学的改革,不管是在高等院校或是职业院校,都做了各有侧重的调整和改革,比如,定期制定并颁布英语教学制度、文件、大纲等,但是就中职学校的管理层而言,依旧随着自己的习惯和思维,将英语教学更多的是放在一个随波逐流的所谓的大势所趋潮流之中,而并没有真正从中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上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
1.3 跨文化内容在教学体系中单薄乏力。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展开教学,首先是要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念,让学生首先从思想意识层面、逻辑思维层面认识到通过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继而运用跨文化学习方法来学习职业英语,不管是对语法学习,还是口语交际,又或是等级考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暂时的抛开本土传统学习方式,先了解英语母国文化的发展和特色,然后对照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目前来说,我国英语教材大多是常年的文章,以励志、叙事为多,很少涉及到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从教学内容编排上来说,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和中西方文化理论的根基性;另一方面,有的辅导机构将自制的教材完全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味全盘西化,给学生学习跨文化造成了误导,降低了学生鉴赏不同文化的兴趣和能力;第三,英语教材中大多缺乏语言与文化在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2.中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困境突破
2.1 革新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制度设计与教学理念。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学府,首先从教学制度设计上来说就要做好英语从文化到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从中职学校层面就要倡导"英语学习要以文化为引领、以价值为导向",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不管是以英语为专业,还是以英语为工具,在世界互联网时代,各国或是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沟通合作,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通用性载体。然而,要想培养优秀的中职学生,学校层面就必须做好导向,要倡导老师和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尊重并深入学习英语母国的价值文化,了解他们的逻辑习惯和思维方式,让英语成为真诚沟通、准确理解的纽带和桥梁。坚决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信息误导和误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为一家、信息及时通、理解准确定位的民族文化导向。
2.2 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路明灯,中职学校教师对跨文化及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文化信息与语言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洞察力。首先,要提高中职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跨文化素养是一种能量,它不止对英语专业的老师有好处,对于其他技术专业的教师来说,与时俱进的补充与世界发展潮流相一致的跨文化知识,对于个人文化素养与世界认知都有诸多的益处。其次,要从中职教师自己开始革新跨文化的理念和认知,不仅在理论上推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思想,在教学实际中,更要将跨文化交际教学方式落实到日常英语授课课堂上,避免原则上支持,行动上观望的形式主义。
2.3 推动深化跨文化教学改革"走出去、引进来"。中职院校要根据职业院校典型特性,不断革新跨文化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高校、产业协会等社会载体的实际合作。英语,归根结底还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通过专业学习,能让学生与客户、同事进行熟练的、高水准的实时对话、口语沟通、文案撰写等主要业务环节,就是职业院校培养英语学生的重要目的。所以,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有资源与他有资源的载体优势,通过本校老师学生走出去、社会企业精英和技术骨干引进来的方式,将中职学校的跨文化英语教学再推上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跨文化沟通理论范文6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4 [本刊网址]http://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对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背景等差异难免会给管理带来问题,集中表现在跨文化沟通方面。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良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势必会阻碍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国内对留学生跨文化问题的研究多以文化适应司题为主。从管理科学层面对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于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对留学所在地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和贡献。
海因茨・韦里克和哈罗德・孔茨认为,“沟通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而信息则是接收者所理解的信息”。勾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包含发送者、接收者、信息、渠道、反馈及贯穿这些因素的噪音。高校管理人员与留学生之间的夸文化沟通过程主要包含高校管理者、留学生、信息、传递渠道、编解码过程、噪声(文化背景、个性心理等)。
二、研究目标
本文以河北省高校留学生教育为实例,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对河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部分留学生以及留管人员分别进行了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调查,以探究双方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认识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河北省高校留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进而为往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力量。
三、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考察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并借鉴江苏大学江永华提出的“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指标”,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方式,从完全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一般、比较赞同到完全赞同。被调查对象为2014年9月份河北省5所高校的在校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
四、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填写问卷的留学生中有男生65人,女生19人;36名来自孟加拉国,40名来自印度,3名来自韩国,5名来自加纳;49名为医学专业留学生,22名为汉语进修生,13人为管理学专业留学生。
10项指标的频次计算结果如下(从左到右按照完全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一般、比较赞同、完全赞同的顺序排列):
沟通意愿:28.6%
15.5%
14.3%
19.O%
22.6%
重视程度:73.8%
10.8%
4.8%
8.3%
2.3%
处事公正性:11.9% 15.5%
31.0%
22.6%
19.0%
倾
听:40.5% 19.0%
15.5%
17.9%
7.1%
沟通稳定性:15.5% 14.3%
31.0%
22.6%
16.6%
沟通计划性:22.6% 15.5%
19.0%
31.0%
11.9%
信息明确性:26.2% 15.5%
21.4%
26.2%
10.7%
渠道多样性:31.0% 28.6%
25%
13.1%
2.3%
沟 通 频率:40.5% 19.O%
19.0%
10.8%
10.7%
文 化 感知:21.4% 26.2%
17.9%
22.6%
11.9%
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在评价“重视程度”、“倾听”、“渠道多样性”和“沟通频率”时选择“完全不赞同”的比例较高,特别是“重视程度”这一指标“完全不赞同”的比例达到了74.2%。不过,留学生在评价高校“处事公正性”以及“沟通稳定性”时选择赞同的比例较高。
(二)访谈结果
为综合考察河北省高校在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方面的情况,我们对这5所高校中比较了解留学生管理工作的10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各自学校在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专家们对各自高校的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均不太理想。他们认为,留管人员不善于倾听留学生的反馈意见,这与问卷调查显示的留学生看法比较一致。此外,他们表示学校在与留学生的沟通方面缺乏计划性,留管人员的文化差异感知能力也普遍较差。然而,专家普遍认为高校在处事留学生事务方面相对公正,而且信息明确性也比较高。
五、讨论与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留管专家与留学生对彼此沟通的评价以及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存在认识差异。留学生对留管人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评价最低,“倾听”、“渠道多样性”和“沟通频率”评价偏低。这说明留管人员首先要改变沟通态度,尊重留学生,多倾听他们的心声。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有关人员与留学生之间建立起多种有效、畅通的联系与沟通渠道,努力取得留学生的信任和理解。高层管理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调查、接触,倾听留学生对工作的反映,及时向留学生通报反映意见的处理结果及改进措施,实现沟通目的。在沟通过程中应该体现主动、关心、平等、互相尊重、热情友好而又不失原则的态度。